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演員論銀幕上的表演

電影演員論銀幕上的表演

發布時間:2021-07-15 08:46:58

什麼是影視表演

影視表演是攝影機或攝像機通過記錄材料——電影膠片或像磁帶記錄下來的一種表演,是一種間接的視覺展現與過去時的再現,它沒有與觀眾的直接交流與創作,沒有表演的獨立性,沒有表演不間斷的完善性。它是記錄在膠片或磁帶上的以往(過去時的)記錄,屏幕所展示的只是演員以往的感情流露或者是徵兆,是用一種無感情的相關因素去表現感情的。

㈡ 影視表演有哪些特點

電影表演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攝影機前表演情節的藝術。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同屬表演藝術范疇,具有共同的基本規律。電影表演繼承了戲劇表演中許多適合於電影表演的原則和方法,然而,又和戲劇表演不同。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並直接與觀眾交流,演員的表演是觀眾接受的最後形象。而電影演員的表演是通過銀幕間接地與觀眾交流,演員在攝影機前的表演並不是觀眾感受到的最後形象。銀幕上的最後形象須經攝影藝術處理和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段的藝術再創造才能完成。特別是電影藝術的紀實性、綜合性、時空觀、蒙太奇以及電影特有的生產過程,更為電影表演帶來了種種特點,既要求電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時還要求演員具有鏡頭感以及對於非連續創作的適應等。

㈢ 影視表演專業的介紹

影視表演專業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或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生活的藝術。代表性的門類通常是音樂和舞蹈。有時將雜技、相聲、魔術等也劃入表演藝術。電影表演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攝影機前表演情節的藝術。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同屬表演藝術范疇,具有共同的基本規律。電影表演繼承了戲劇表演中許多適合於電影表演的原則和方法,然而,又和戲劇表演不同。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並直接與觀眾交流,演員的表演是觀眾接受的最後形象。而電影演員的表演是通過銀幕間接地與觀眾交流,演員在攝影機前的表演並不是觀眾感受到的最後形象。銀幕上的最後形象須經攝影藝術處理和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段的藝術再創造才能完成。特別是電影藝術的紀實性、綜合性、時空觀、蒙太奇以及電影特有的生產過程,更為電影表演帶來了種種特點,既要求電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時還要求演員具有鏡頭感以及對於非連續創作的適應等。

㈣ 表演藝術對演員有哪些要求

表演藝術要求演員表演時必須完整地再現舞台行動的過程,表現角色性格,要內心與外形統一,內容與形式、體驗與表現相結合。因此,演員必須通過學習、鍛煉、修養掌握表演技巧和創造舞台人物形象的方法,使自己具有相應的專業資質。

㈤ 中國電影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演員代表作是啥

中國電影百年史上有多位重要的男女演員,就拿近代一點的講吧:-

葛優(1957年出生),原名葛憂,男,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人,中國著名電影演員。

主要成就: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

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

葛優的父親葛存壯是老一代電影演員,從50年代開始即扮演了大量銀幕人物,葛優因受其父葛存壯的影響,自幼酷愛文藝。葛優稱得上當今中國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曾3次奪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1993年主演的《大撒把》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1994年主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活著》,榮獲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演員;又憑借《甲方乙方》《大腕》《趙氏孤兒》等影片多次榮獲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葛優中學畢業後來到北京郊區插隊養豬。25歲時,進入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成為話劇演員。1988年,葛優參演由王朔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頑主》,並憑藉此片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的提名。這之後的20幾年間,葛優扮演了20多位不同的銀幕形象。這中間最成功的就是1993年張藝謀執導,根據余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活著》。在片中,葛優扮演從青年到老年時期的「福貴」,把一個嘗盡人間酸甜苦辣的小人物生動地展現在了觀眾的眼前,也將自身的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也因此在1994年的坎城影展上奪得華人首位最佳男主角的影帝桂冠。此外,在《烈火金剛》(何群導演,1991年)中他扮演的偽軍小隊長頗有人情味和骨氣,跳出了傳統的反面角色的約束。接著,又在黃健中的《過年》中飾演好色委瑣又假正經的大姐夫,贏得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

葛優與姜文,陳佩斯等人被認為是當代中國內地最具代表性以及影響力的實力派藝人。葛優不但手捧國內表演最高獎金雞獎,而且榮登戛納影帝寶座。如果說姜文的表演外向而張揚,那麼葛優則內斂而舒緩,兩人同樣一流。

如果滿意請採納答案!!

㈥ 什麼叫影視表演

發錯啦,這題的回答如下,是我粘自yahoo知識堂的

電影表演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攝影機前表演情節的藝術。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同屬表演藝術范疇,具有共同的基本規律。電影表演繼承了戲劇表演中許多適合於電影表演的原則和方法,然而,又和戲劇表演不同。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並直接與觀眾交流,演員的表演是觀眾接受的最後形象。而電影演員的表演是通過銀幕間接地與觀眾交流,演員在攝影機前的表演並不是觀眾感受到的最後形象。銀幕上的最後形象須經攝影藝術處理和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段的藝術再創造才能完成。特別是電影藝術的紀實性、綜合性、時空觀、蒙太奇以及電影特有的生產過程,更為電影表演帶來了種種特點,既要求電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時還要求演員具有鏡頭感以及對於非連續創作的適應等。

㈦ 影視表演的考試內容是什麼

一、動作 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它的作用、目的、和結果,這就是動作的三大要素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覺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時刻集中在一定的對 象上的。那麼,影視演員在銀幕上的注意力集中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答案是:它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對象上的一門技巧,銀幕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力多為有目的的注意。演員要強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實際生活一樣,同時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對象必須是明確的。所以,一個演員要養成一種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習慣。演員需要有注意的對象,對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員的注意力。演員在排練過程中,有時會被私心雜念所干擾或被外界各種現象所吸引,離開了注意的對象,將會出現肌肉緊張,慌亂等現象。演員運用「注意力集中的技術」,假借於想像虛構,給自己提供根據,並對對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內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對象上,從而排除私心雜念及外界干擾。 三、肌肉鬆弛練習 肉鬆弛是演員消除肌肉緊張的技術。肌肉的多餘緊張對演員的自我感覺起著有害影響,會破壞正確的創作,妨礙對角色的內心體驗及外部體現。 一個演員如果沒有很好的印象,容易犯有莫不開和精神及肌肉緊張的現象,這對表演藝術有極大的影響,例如:一個人平時行動很隨便,但一站到鏡頭前,便總覺得手腳多餘,沒地方放,不知干什麼好,這些現象都是肌肉緊張所致。一個演員為了表情逼真,必須盡力想辦法肌肉肉鬆弛下來,尤其是面部肌肉。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使肌肉鬆弛下來呢? 只有當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種現象上的時候,肌肉才會鬆弛適度,動作才會自然。 演員在表演空間里,精神應該集中,肌肉應該解放,把精力很合適地消耗於動作中,有意識地鍛煉肌肉鬆弛,有意識地鍛煉和控制自己的肌肉鬆弛和緊張,達到能夠自由運用肌肉的狀態。在這種情形下的各個形體器官才能富有表現力,才能表達角色的內心體驗,自由地流露出內在的情感,達到預期的創作效果。 四、想像力與創作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是的,演員要是沒有想像 力會是什麼樣子呢 想像:是演員內部技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補充,啟發演員內在創作的基礎。演員在鏡頭前處理一個動作或一件事情,都必須利用「想像」。但「想像」是不能「假設的」。 五:真實感與信念 真實感與信念是使演員對劇情所虛構的一切特有真情實感並真誠相信的技術。真實感與信念互為作用,同時存在,而沒有二者,就不會有體驗和創作。 有信念和真實感,戲才能感人,才能把觀眾帶到劇情中去,如果演員對注意對象的信念不夠,對對象的態度不對,就不能產生信念和真實感。 六、情緒記憶 情緒的記憶也可以說是「情感的記憶」或者是「激情的記憶」。演員可以調動來幫助自己創作角色的,對過去體驗過的感情和激情的記憶。情緒記憶在演員創作中不僅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演員內心創作的最好的和唯一材料,通過運用情緒記憶的技術演員可以回想起同角色在某種規定情緒中相類似的情感和激情,這樣,對演員體驗角色,同時還可以用情緒記憶的活生生的材料加心補充使體驗具有魅力和感染力,使演員的創作豐富而完整。 情緒演員自己產生的,導演和其他部門是幫助演員產生情緒的,而演員就根據導演所指示的方法,和其他條件,學會在鏡頭前能看見能聽見,進入環境,產生出角色所需要的正確 情緒來 七、交流 交流就是有對象的表演。交流就是與他人的思想的動作、情緒的互相給予與接受。進而言之,是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與對手之間的思想感情、意志、願望、動作等的相互傳遞、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交流主要有:1、與對方演員之間的直接交流;2、自我交流,即是演員理智與感情的斗爭或兩種不同思想的斗爭所形成的交流;3、與不存在的或想像的對象交流,即演員與自己頭腦中想像對象的交流;4、與集體對象的交流,即在群眾場面中演員同其他眾多演員的交流或劇中與觀眾的間接交流。 影視演員的表演中,經常運用與想像對象交流的技術,演員要用具有內心根據的虛構把所體驗到的思想情感與對手相互交流,要感覺到在言語交流和無言交流時彼此之間形成的內在聯系,如果使體驗和情感合乎邏輯而有順序地聯系起來,就會發展成為一種交流的力量。交流有外部的形體的交流過程,還有更重要的內部的精神的交流過程。如不能做到從內部交流到外部交流,也可用一些手法從外部達到內部,先激起交流過程,然後激起情感。 由於電影表演的特性,掌握言語交流有其特有的方式:1、與對手處於同一畫面中,可以直接交流,交流雙方被分切在單獨的畫面中,演員要與想像的對手交流;2、在自我交流時,人物處於畫面中,獨自與畫面是同步的,人物處於畫面外,獨自與畫面是對位的;3、常以旁白和解說的方式,與想像的觀眾交流;4、後期配音階段,演員面對畫面中人物的表演,要重新喚起人物的內心感受,使角色的言語交流與畫面融合。 八、假使 假使是指演員藝術想像的虛構。是在表演創作中的開端,它能把演員從現實生活中上升到藝術創作的境界。它能推動演員的想像,喚起演員的情感和情緒記憶,能使演員設身處地地生活於角色的規定情境之中,從而使內部和外部動作正常地、有機地、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所以它是演員內心創作的推動力和刺激物。普通的「假使」只能引起有意識而連貫的想像;引起邏輯的層次和動作;「有魔力假使」卻能單獨地在一剎間反射式地激起動作。 九、規定情境 規定情境是角色展開行動的依據和條件,它制約著角色行性的性質,樣式和航速的心理活動。同生活里一樣,影視劇中脫離規定情境的動作是不存在的。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句話都是在一定的規定情境中進行的。同樣的動作,一旦改變了規定情境,則必然使人物動作的方式和心理活動發生相應的變化。 演員要從劇本的情節、事件、人物關系及台詞中去挖掘和豐富角色的規定情境,展開想像,真實地生活於規定的情境中,從規定情境中出發去完成角色的行動任務,激起內心逼真的情感和有機思維。 十、適應 適應:演員在表演中與對手交流進彼此作出各種不同反映並影響對手的技術。 適應能力和作用有多種多樣,而每一個演員都有自己獨特的適應方式。 適應的產生一般可分為兩個步驟。1、選擇適應;2、完全適應。適應在生活中通常是下意識完成的,但在當眾創作時,下意識的適應只是在情感自然高潮的瞬間自行產生出來的。通過排練往往能尋找到准確的適應,當然有時也會在實拍過程中產生即興的適應。 十一、單位與任務 為了分析劇本和掌握人物的行動線,將整個劇本或角色按其一定內容劃分若干段即為一個單位。演員在准備角色過程中,為了要求有比較細致的發揮,需要把大單位一步步分割為小單位,直到這些細小的單位能反映出所有典型的細節。在創作時,則要把時間有機地造成最大單位,形成動作的「航線」使演員不致失去整體感。 任務是指每個單位中所含有的一個創作任務,即角色要做什麼的意向、欲求。在各種情境中,要達到生活的某一目標都會有若干障礙,每一種障礙都產生克服這種障礙的任務和動作,找到單位中的任務,是為了推動演員去執行任務,積極動作。從單位中引出任務的心理技術是給單位想出一個最能說明其內在實質的名稱並用動詞來規定單位中的任務。 十二、速度節奏 速度是屬於時間性的,用時間來表現動作或語言的快慢。節奏則是精神的興奮與鬆弛。 有人說節奏和速度是一個東西,這是錯誤的。速度是根據人的精神和脈搏,心臟跳動快慢而確定的。節奏是隨著對對方的認識所產生的態度而改變的。 十三、邏輯與順序 邏輯與順序不論在內部或外部的創作工作中都有重大意義。它常常是推動其他元素進行工作的依據。動作和情感的邏輯與順序是我們目前正在研究的重要創作元素之一。 如何在我們這門藝術中運用邏輯與順序呢? 生活中除了個別越出常規的情況外,人們的思想行為都具有邏輯與順序,但是在舞台和鏡頭前動作,由於並非出自天性需要,往往會失去邏輯與順序,流於虛假,因此演中就要經常在生活中進行觀察,注意動作構成的細節及其邏輯與順序,通過反復訓練及藝術實踐獲得牢固的記憶。在創作時就能夠按邏輯與順序選出小動作的構成符合邏輯與順序的大動作,形成動作線。只有這樣,演員心靈里就能產生真實感和信念。而電影拍攝的非連續性,使電影演員掌握不斷的動作線顯得尤為重要。正是由於最細小的形體動作有助於創作真實,並且會自然而然地引起情感本身的生活,所以演員可以通過形體動作的邏輯與順序去激起相應的情感的邏輯與順序,即從外部動作入手,掌握角色的思想行為邏輯,掌握最高任務和貫串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

㈧ 關於影視表演,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求大神幫助

像LS說的,有天賦固然很重要,其他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啊。 在你表演的時候,你要清楚你所演的角色的性格,心理,所處的環境,盡量把他當做是自己,要理解這個角色,理解是很重要的 還有就是要用心就行

㈨ 關於影視表演,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影視表演,要注意從聲、台、形、表四個方面去下功夫,具體如下:
1)「聲」就是聲音。聲音要響亮,一定要讓評委老師聽到聽清。
2)「台」就是台詞。學表演,演節目,考表演,最重要的就是看台詞說的好不好,功底行不行了,平時說好普通話,注意發音,多練一練繞口令,練練舌頭,讓舌頭更靈活一點,還要注意用氣發聲,不要用嗓子干喊,那樣是沒用的,而且對嗓子不好,多念念台詞,重在理解,然後把意思用說的方法表達出來。
3)「形」就是形體。平時多練練形體,每天站半小時軍姿,走走台步,讓自己更有氣質一些。
4)「表」也就是表演了,要求的是演技和想像。

㈩ 電視演員與電影演員在表演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1、臉部細微表情要求

電影由於銀幕更大,演員的臉部細微表情要求更高,所以有一種說法叫做電影臉。這是電影和電視劇最大的區別,細微之處的表情、情緒,電影和電視劇的要求非常不一樣。

2、清楚一個故事的要求

電影時間較短,電視劇的時間一般比較長,一部電影需要在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講清楚一個故事,講好一個故事,但是拍一部電影需要的檔期有時候還不比一個電視劇短,這個要求非常高,對導演的要求非常高。

3、對於表演的要求

電影對於表演的要求是高效率和精準,電視劇對於表演的要求就是持續輸出和更多層次。一部優秀的長篇電視劇。一個演員要把握住各種不同層次的情緒和感情,需要表演出不同的感覺,這個要求其實也非常高。

閱讀全文

與電影演員論銀幕上的表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類愛情微電影 瀏覽:315
駱駝電影完整版中國版 瀏覽:761
騎著鴕鳥去救人是哪一部電影 瀏覽:405
電影心仇結局 瀏覽:145
周星馳現實中的性格像哪部電影 瀏覽:790
預見未來電影完整版 瀏覽:376
洪金寶成龍元彪電影大全搞笑 瀏覽:735
電影票點不動 瀏覽:855
大轟炸電影評分 瀏覽:544
撫順美團網團購電影票 瀏覽:690
數學愛情方程式電影 瀏覽:707
愛情電影洛麗塔 瀏覽:351
方朵朵真正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310
無法忍受電影中文翻譯版 瀏覽:161
電影背景音樂女聲唱歌 瀏覽:402
猶太人相關電影觀後感 瀏覽:145
成龍古天樂許冠文電影 瀏覽:543
重返十七歲電影英文歌 瀏覽:706
走出非洲電影英文完整版 瀏覽:154
鋼鐵俠下一部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