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家將》讀後感
[《楊家將》讀後感]在寒假裡,我看了一本名叫《楊家將》的書,讀了它以後,我知道許多在宋朝時期的抗遼名將:楊繼業、楊延平、楊延德、楊延昭、楊延嗣、呼延贊……還有楊門女將:杜金娥、穆桂英、楊延琪、楊延瑛等等,《楊家將》讀後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六郎楊延昭和楊宗保的妻子穆桂英。先說楊延昭吧!他在戰場上智勇雙拳,而且先收服了「花刀岳勝」,不久又收服了勇猛的孟良,不過幾天孟良又他的好朋友——焦贊推選給了楊延昭,讀後感《《楊家將》讀後感》。楊延昭連得三員猛將兵力十分強大。穆桂英武藝高強,因為小時候讀過許多兵書,所以很熟實兵法。她又是破「天門陣」時的前線總指揮。楊家將再一次抗遼的過程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郎揚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輝死於亂軍之中;四郎楊延朗被遼軍活捉;五郎楊延德失蹤。我覺得在學習上也要有楊家將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 〔《楊家將》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楊家將讀後感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斗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游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績,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范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⑶ 英勇的楊家將——《楊家將》讀後感
[英勇的楊家將——《楊家將》讀後感]
英勇的楊家將
——《楊家將》讀後感
《楊家將》講的是楊家的人為保衛宋家王朝與遼國蕭太後作斗爭的故事,英勇的楊家將——《楊家將》讀後感,讀後感《英勇的楊家將——《楊家將》讀後感》。他們家為了大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楊繼業被遼兵包圍後撞李陵碑自殺身亡,楊大郎捨命救駕被一槍刺死,二郎、三郎死於亂軍之中,四郎被遼軍活捉,五郎出家當了和尚,七郎被潘仁美害死。七個孩子只剩下三個,後來楊六郎也生病死了。好在楊門十二名女將都非常厲害,特別是楊宗保的妻子穆桂英,穆桂英特別會破陣,最後楊家將大獲全勝,滅了蕭太後。你們知道蕭太後是怎麼死的嗎?蕭太後最後上吊自殺了!
我很喜歡楊家將,也很佩服楊家將,我討厭潘仁美,我也討厭遼兵,我希望楊家將死去的人能死而復生,那樣大宋不是就再不怕被人侵犯了嗎?
〔英勇的楊家將——《楊家將》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⑷ 忠烈楊家將觀後感600字,速求!
一:
星期五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人民大會堂看電影——《忠烈楊家將》。故事講述了宋朝時期遼軍入侵,皇帝宋太宗非常不安,他派潘仁美為主帥、楊業為先鋒,抵擋遼軍的攻擊。楊業在攻打遼軍時,突然一支毒箭射中他的背部,楊業跌下馬來還拿著戰刀抵擋遼軍,此時潘仁美傳今鳴金收兵,迅速撤退,丟下身負重傷的楊業。楊業被困到兩狼山,而潘仁美不派兵支援。佘太君在家中非常擔心,讓七個兒子去救父親,七子去,只有六郞楊延昭回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沙灘戰役」。這個影片非常感人,最吸引我的是「楊家」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和父子深情的感人場面。
我推薦大家有時間來電影院看看吧,我相信你們也會很喜歡的。(摘抄)
二:
很小的時候,聽外公講楊家將的故事:"大郎長槍死,二郎短劍亡,三郎馬踏如泥爛,四郎失落在番邦,五郎出家為和尚,六郎守家三關上,七郎亂箭在城牆。"
寥寥數語,卻滿眼都是慘狀。
時隔這么久,再看<忠烈楊家將>,慘烈之狀有增無減。
佘太君問,楊令公此戰是福是禍?
鬼穀子先生反問,戰爭是萬禍之源,楊家一生征戰,福從何來?
細細一想,楊家七子的慘劇只是眾多慘劇中的一幕而已。
世上本無惡人,只是各為其主,然後冤冤相報而已。
前有耶律原之父死於楊令公手下,不得全屍,而致其母鬱郁而終;而後才有耶律原不依不饒,設計誓殺楊家全家報仇。
耶律原槍挑大郎的屍首,說,其父戰死沙場之事本為天命,無須怪誰,但他自己身負大仇,必須要報。
前有楊七郎誤殺潘仁美愛子,與其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後才有潘仁美按兵不動,冷對楊七郎在城下聲淚俱下之求。
潘仁美要楊七郎回去,因為他原本也有自己的底線,按兵不動、借刀殺人可以,但自相殘殺卻不行。但是楊七郎步步緊逼,句句戳中他的痛處,才讓潘仁美氣急敗壞,痛下殺心。
最後,不得不說說楊令公。李陵碑下,蘇武廟前,他的痛苦可能是最深。
忠君之道,皇帝何曾派兵救敗軍之將,讓他無法放棄;名門之重,楊家戰功赫赫一門忠烈,讓他無法超脫;為父之愛,七子奮不顧身以死相護,讓他無法釋懷。
蘇武之忠,是無條件的忠誠;李陵之降,是有條件的妥協。世人只記得外戚大將衛青、霍去病的戰功,卻不曾記得李廣、李敢、李陵三代人所背負的一切。
死而捨生取義,生而不復如死。
而悲劇,總是這樣的,一環接著一環,理不順,解不開,斬不斷,消不盡。
⑸ 《楊家將》讀後感.600字
給你兩篇參考:
1、
最近,我迷上一部經典小說——《楊家將》,讀完使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從這本書我認識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學習到古代的言語方式和衣著,了解到中華過去那五千年悠久歷史中的一小部分,領會到那些英雄好漢的大無畏氣概。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還是楊宗保之妻穆桂英。在戰場上,她威風凜凜,是一位巾幗英雄;在家裡,她溫文爾雅,是一位賢妻良母。誰說女子不如男,穆桂英智勇雙全,能文能武,做事公私分明,辦事謹慎、周全。書中有一章為「穆桂英掛帥」,我看過之後,不得不向這位美麗聰明的女將軍暑期大拇指。
由穆桂英身上,我彷彿看到了幾位同樣偉大的女性。將自己研究多年的鐳純提煉方法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的她,是我們敬佩的居里夫人;在英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時,許多戰士面臨死亡,是她自願伸出手醫治傷員,被稱為「傷員的天使」的她,是我們愛戴的南丁格爾;將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的她,是我們親愛的宋慶齡。
可是,此書有幾個令我恨之入骨的卑鄙小人,其中,我最討厭的還是奸臣——潘仁美。他公報私仇,仗著自己是國仗,任憑自己的兒子到處作惡。為了想當皇帝,投靠遼國,出賣國情,還誣蔑楊家出賣國家。真令人氣憤!
但現代不也有這樣的人嗎?為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這樣的行為等於自殘!像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最終也不接受法律的制裁?如果大家都像《楊家將》里的那些英雄好漢一般,有情有義,一諾千金,願為國捐軀,這世界不久變得更美好?
《楊家將》,可歌可泣,我如今越來越喜歡你這個朋友了!
2、
我最喜歡拜讀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作家筆下的《楊家將》這篇著作。《楊家將》是中國十大名著之一,我認為它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忠義家史,描述了楊家將偉大的民族主義精神,使我百讀不厭。
書中講述了楊家將的32個故事,但我最喜愛的還是「浴血鄶陽那一戰。宋太宗要去五台山還願,而五台山卻和遼國接壤,宋太宗不聽忠臣之言執意起駕去了五台山,宋太宗還了願就停留在鄰陽,遼兵得知,把鄰陽圍得水泄不通,楊家將得知馬上趕往鄶陽,他們浴血奮戰,終於把宋太宗從圍困中解救出來。這一戰犧牲了楊家3員大將。
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刻,楊繼業的大兒子楊淵平為了解救皇帝宋太宗,和宋太宗交換了衣服,自己被遼兵殺害了,而讓宋太宗逃出了鄶陽城,楊繼業不顧兒子的安危護著宋太宗和文武大臣回了都城。啊!楊家將真是精忠報國啊,他們從不貪生怕死,為了國家的安危寧可犧牲自己,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啊!還有「金刀楊令公」楊繼業,他竟然不顧兒子的安危,保護著宋太宗,這得有多寬廣的胸懷啊!使我聯想到了當今社會,有些人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利益竟能傷害自己的親人。有多少人能像楊家將那樣捨身為國?我呼喚人們以楊家將為榜樣!不為自己的利益而生,要為祖國而生!
我被其中從不吝嗇的楊繼業所深深打動了。他不為自己的兒子和家庭著想而處處為國家著想。他的大兒子、二兒子和三兒子就要戰死沙場,而他卻不關心也不悲傷,仍然一心為國。我再次呼籲人們作為國家而獻身的人!俗話說得好:不為自私,而為國私,是可也。
這本書使人百讀不厭,讓我如痴如醉。書中的描寫真摯感人、催人淚下;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生動;書中的插圖也栩栩如生。這本家喻戶曉的《楊家將》不管讓誰看了都會回味一生的。
⑹ 讀《楊家將》有感
楊家將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楊繼業、楊二郎、楊三郎、楊四郎、楊六郎、楊七郎在敵人的詭計下死了。楊家為了皇上平安的和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楊家殺敵無數,可是在敵人的計間,楊繼業和他的五個兒子死在敵人的手下。
這本名著主要是寫唐朝滅亡之後的53年中,
北方和南方的那些軍閥政權之間擴張勢力,連連征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北方有一個叫做契丹的游牧民族,長期燒殺擄掠中原人,從此中原人生活在契丹人的鐵蹄之下,苦不椹言。就在這時,北漢出現了抗遼英雄楊繼業,他勝說超群,智勇過人,取得了著名的「雁門關大捷」等,他有7男2女,書中主要寫了楊家3代抗擊遼國和西夏的故事,例如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大應天門陣、女將出征等豐富精彩的故事情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長大後要回報祖國
主要愛國
⑺ 給我幾篇楊家將讀後感,400左右
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斗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游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績,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范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楊家將讀後感
假期中我讀了不少好書,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得數熊大木所寫的《楊家將傳》了。
這本書塑造了楊業、楊延平、楊延定、楊延安、楊延輝、楊延德、楊延昭、楊延嗣、楊宗保、等一大群有血有肉的愛國英雄形象,熱情歌頌了維護國家神聖領土完整的英雄主義精神。其中周夫人、黃瓊女、單陽公主、楊七姐、杜夫人、馬塞英、耿金花、董月娥、鄒蘭秀、孟四娘、重陽女、楊秋菊等許多英勇的女將突破了封建社會中婦女經守閨閣、忍耐柔弱的傳統,勇敢地叱吒風雲、成為了縱橫馳聘的戰將。令敵人聞風喪膽、不寒而慄,真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當數楊令公——楊業了。楊業,陝西麟州人,原名楊繼業,是五代末期的北漢名將,因驍勇善戰,因此被遼兵稱為「楊無敵」。他從小就開始習武,對十八般兵器是樣樣精通,到了50多歲還在帶兵打仗,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最後,楊業的五位公子被潘仁美一一害死,只剩下楊延昭、楊延德和楊業了。有一次,遼兵包圍了李陵廟,因為奸臣潘仁美不增派援兵,楊業寡不敵眾,最後含恨一頭撞上了李陵碑,自盡了,當時我看了都為楊業惋惜,也對潘仁美這個大奸臣恨之入骨。最後,楊門女將們繼承父業,最終還是將遼兵打敗了。
看了這本書,我想:書中的楊家將們為了大宋的利益,想盡了各種辦法對付遼兵,到最後一個個為國捐軀,只剩下六郎繼續征戰疆常如果我生在當時,我一定去幫楊業打敗遼兵。一提到潘仁美我就火冒三丈,因為,有一次七郎去叫援兵,恰巧潘仁美是將軍。七郎向他要一萬精兵,沒想到兵沒借到,反而自己被害死了。潘仁美如果還在人間的話,我想對他說:「一個人不能那麼奸詐貪婪,如果他奸詐貪婪總有一天會遭到報應的。」我不僅佩服楊家將們的英勇善戰,還佩服他們的聰明才智。特別是楊延朗,他想的辦法可以說是錦囊妙計。楊業有一次打仗時被遼兵困在山裡,楊延朗想了一條妙計:讓延嗣和延昭打遼兵,自己和延平帶一百兵扮成遼兵去救楊業。最後他們兄弟四人里應外合,既救出了楊父又把遼兵打了個措手不及。楊家將們雖然一個個為國捐軀,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只要一提起楊家將,人們就會對他們敬佩不已,而奸臣潘仁美,只能永遠被世人所唾棄,遺臭萬年。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像楊家將們一樣保衛祖國。
在這本書中,不僅歌頌了令人敬仰的愛國主義英雄,也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敗,荒唐,同時還講述了陷害忠良的奸臣。
這本書真讓我收獲不少。
⑻ 楊家將讀後感400字
這本書主要寫了宋朝一門忠烈楊家的故事。這本書寫了從楊繼業﹑佘賽花,到楊家將,再到十二女將,全部是忠肝義膽,視死如歸的英雄好漢。可是正當楊家日如中天的時候卻遭奸臣的嫉妒,幾乎楊家的所有男丁全部遇害。最後還是佘太君帶領著楊家女將去征討遼國,這是多麼的大無畏,多麼的有度量,多麼的忠肝義膽哪!楊繼業和楊延昭是大宋忠君愛國的楷模,為國,為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楊家將的故事雖成了歷史,但忠心報國、前仆後繼的偉大精神,我們一定要繼承。
在《楊家將》這本書的故事裡,不僅歌頌了令人敬仰的愛國主義英雄,也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敗與荒唐,同時還鞭撻了陷害忠良的奸臣和混入內部的奸細。其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這種悲劇也時常發生。例如,岳飛、韓信、彭越等等許多。這不免寒了忠臣的心,同時也斷送了王朝的「生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封建主義社會的皇帝的專制與猜忌。這些都是是封建社會的弊端,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劇。
而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候,現在永遠也不會出現皇帝的專制與猜忌。更不會出現奸臣的嫉妒。社會的公德與福利都提高了許多,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優點。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年代,打仗的事情目前不存在,但我們的祖國還不是特別富強,作為我們小學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真正想到我們的學習不但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國家的富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保家衛國,反抗侵略、追求和平。我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⑼ 楊家將讀後感300字
[楊家將讀後感300字]楊家將讀後感300字讀了《楊家將》其中的一個片段「楊家將一門忠勇」之後.我感受到楊業真是太聰明了,他只用了幾百個騎兵就把遼國派出的十萬大軍全給打敗了.楊業真是太英勇了,他不顧自己的傷勢,還盡力去跟敵人搏鬥,就算自己身上有十幾處傷痕,也不會退縮,就算被敵人抓住了堅貞不屈,絕食自盡.而潘仁美奸詐狡猾,在楊業勢力很弱的情況下,不但不去幫忙,而且逃跑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壯烈犧牲了. 楊家將祖孫三代英勇抗遼,為保衛宋王作出了貢獻.人們都很懷念他們、敬重他們.為了中國的未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都很愛中國!
小時候,曾聽爺爺、奶奶給我講過有關「楊家將」的故事,但是那時畢竟太年幼了,我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楊家將讀後感300字。於是,我便趁著寒假,將《楊家將》這本書認真地讀了一遍,這時,以前的那些記憶又重新串聯了起來。故事是歷史的真人真事,主要講述了北宋大將楊業一家世代盡忠、抗遼保國,他們忠心耿耿、屢立戰功,後來卻遭奸臣潘仁美陷害,幾乎全軍覆沒的故事。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小故事是楊六郎的兒子楊宗保,年僅十三歲就偷偷跟父親上戰場殺敵,路上巧遇一仙人,傳授破陣秘法。宗保發奮學習,歷經磨難,後來終於幫助他父親破了天門陣。我想,正是因為楊宗保從小胸懷大志,不怕困難,所以才感動了仙人,一次一次地幫助他戰勝困難,抗擊遼人。
看完了這本書,我很佩服楊家將那種精忠報國,即使受盡冤屈,仍然舍小家,顧大義的精神.而楊家將的遇事沉著冷靜,處變不驚更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想一下自己,生活遇到一點點小委屈就哭鼻子,學習上有一點點小挫折,就垂頭喪氣,真是不應該啊!以後,我要向楊宗保學習,學習他發奮學習和愛拼、愛想、愛爭的精神;生活上要向八妹、九妹學習,她們雖是女兒家,但巾幗不讓須眉,敢作敢為,有男人家的勇敢和毅力。他們都是我的榜樣。
楊家將的故事在宋朝時就在人間廣為流傳,經熊大木的創作和完善,形成了《楊家將》。
這本書通過寫北宋時期楊家三代抗擊遼國和西夏的故事,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
書中,楊繼業武藝蓋世,佘賽花巾幗不讓須眉。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楊繼業夫婦的兒女也是個個能文能武,百里挑一,人才出眾。大郎楊淵平,二朗楊延定,三郎楊延輝,四郎楊延朗,五郎楊延德,六郎楊延昭,七郎楊延嗣,八姐楊延琪,九妹楊延瑛,義子八郎楊延順,楊家人丁興旺,有「七郎八虎」之名,遍傳海內。楊家兒媳都是將門之女,連同八姐、九妹、燒火丫頭也個個毫不遜色。
楊家將為了自己的國家,三郎、二郎、三郎戰死沙場,四郎被活捉,七郎被奸人所害,楊繼業含冤而死。最後只剩下六郎為國效力,一直到去世後,楊宗保又帶兵討伐,奮勇殺敵。
讀了這本書後,我感受到楊家將不但人才出眾,而且個個都有愛國之情。
看到這些,使我想到祖國的英雄:屈原為國投河自盡,林則徐虎門硝煙,鄭成功收復台灣。王二小聰穎機智,把敵人引進我軍潛伏區,自己卻犧牲了。
這些人是祖國的驕傲,中華民族的英雄。【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楊家將讀後感300字》。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⑽ 楊家將讀後感800字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楊家將,楊家將讀後感。說起楊家將,那可是大家都豎起大拇指,誰也不敢冒犯。
楊家將主要活動在北宋代州,雲州,雁門關等地。前期,北宋政府用他們來防禦契丹政權的進攻,後來,又令他們來對抗西夏國的侵擾。自楊業起,到楊延昭,楊文廣,都是驍勇善戰的猛將,楊家將代代為宋朝邊的穩固以及邊區的民生定立下了不朽功勛,朝野上下對楊家將交口稱贊。但一些嫉賢妒能的奸臣也設計,陷害宋上層軍事首領的不義之舉。
讓我最感動的事,是血戰金沙灘。金沙灘雙龍會,北國說要投降,請皇帝去赴雙龍會,大臣們都不讓皇帝去,可是又不能不去,讀後感《楊家將讀後感》。怎麼辦呢?就在這時,一人挺身而出,正是老令公楊業,讓大郎扮做皇帝,二郎扮做八王千歲,和其它兄弟一起到了北國。經金沙灘一戰,楊業觸碑而死,楊家將七郎八虎八人只剩下了三個人。
我非常敬佩楊家將那種精神,即使受盡冤屈,仍然舍小家,顧大義。而潘仁美卻為了私益,不顧國家的安危,滿足自己的慾望。我也要像楊家將一樣,為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不能像那個皇帝,心中充滿了猜疑,要信任他人,這樣他人也會信任你自己。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顧後果。我也要像楊家將也一樣,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