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黨員1942電影觀後感600字

黨員1942電影觀後感600字

發布時間:2021-07-24 10:42:42

Ⅰ 1942電影觀後感800字 初中作文 急急急急

1942,似遠去,實則未遠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里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謹以此文悼念那場災難死去的人們!)

Ⅱ 1942觀後感600字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槍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1942》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1942》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Ⅲ 1942 電影觀後感 要自創的

1942年對於我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年代,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遙遠,我們不知道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河南人民又意味著什麼?電影用血腥、暴力、慘不忍睹的場景和場面為我們展現了1942年的那場河南大災荒。不但讓我們看到了逃荒者的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後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

由於當時的蔣氏政府不作為,封鎖消息,官史貪污,對民眾的生死麻木不仁,致使河南的一千萬民眾顛沛流離,三百萬人死在逃荒路上。有的被餓死、有的死在日本人的轟炸下,有的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下,有的甚至死在別人鍋里。特別是在看到兩只野狗在那裡搶屍體時,讓我一陣惡心,但我更多的是心痛。當美國記者把這張照片給蔣委員長看的時候,蔣政府首先不是想的民眾的疾苦,而是他所為的官職,所為的面子。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卑微的如同螻蟻。為了躲避戰爭,為了活著,為了不挨餓,河南一千多萬人民拖家帶口的逃往陝西。老東家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帶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了陝西逃荒的人流。 逃荒路上他們遭受了寒冷、飢餓和日本飛機的轟炸,為了換取一點點糧食,他們賣女兒、賣老婆、賣自己。老東家的兒媳生下孩子後餓死,女兒賣了自己換了五斗小米,孫子在逃到陝西時悶死了,瞎鹿為了找驢被燙死在鍋里,長工栓柱為了別人的孩子跳了火車,最後死在了日本人的劍下......

一幕幕場景,一個個片斷,都讓人心疼和悲痛。電影中特別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在飛機上巡視河南災情,日軍軍官陳訴日軍兵力不足,戰爭不利。岡村指出中國最大的弱點是政府對民眾極其冷酷,如果能幫助水深火熱中的中國民眾,則必然扭轉戰局,擊敗貌似強大的中國軍隊。岡村要求日軍以軍糧賑濟中國災民。軍官們疑惑不解:「……可是他們是中國人啊!」岡村寧次說:「別忘了,他們首先是人!」毫無疑問,這句「他們首先是人」是這部電影最為刺耳的台詞。

是的,首先他們是人,是人就要生存,就要活著,為了活著有一些災民不惜為日本人賣命,不惜喪失自己最後一點點做人的尊嚴。可是在那樣的境地下,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難以為繼,再說尊嚴和國家名譽都只是空談。在生命面前,所謂的尊嚴和國家名譽都是那樣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天災人禍加上蔣氏政府對民眾的淡漠,把他們推入了舉步維艱、實難選擇的境地,那份煎熬、那份痛苦、那份心酸、那份無奈是我們現在都無法體會到的。

這是一部巨大的災難片,也是洗滌人心靈的故事片,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深思和反省,我們不能更改歷史,但我們不能遺忘歷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懷揣對生活的希望,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活著。

Ⅳ 看完《黨員先鋒》影片寫觀後感600字

《南京》用真實的人物和當時的錄音影響資料,再現了日軍轟炸南京, 攻陷南京,屠殺南京的現場。通過當時在南京的幾位外國人的親身經歷, 完整的敘述了一個城市淪陷的經過,以及戰爭中, 日本軍隊喪心病狂的罪行這是一部紀實電影, 陸川通過在那場戰爭中存活下來的人的記憶寫實的拍攝了這部電影, 是在暗示戰爭是每個人都想逃避的東西,侵略者也好,被侵略者也好。 隨著坦克的炮聲,南京城牆塌了,意味著南京人民的苦難開始了...... 印象最深刻兩個的地方,一是戰俘們麻木的死去。 眼神,同樣還是眼神,告訴我們,這些人的靈魂已經死了。 所以他們才會木然的被活埋。有人說,幾萬戰俘啊,為什麼不反抗? 是的,他們沒有反抗,木然的被屠殺了,這個似乎很難解釋,但其實很好解釋, 當人心死了的時候,就已經死了。他們已經絕望了,認命了, 死已經是計劃中的事情了。你還指望他們反抗?但是,這樣下去, 這個國家就無望了,就亡國了。所以,在最壓抑的時刻,雷鳴般的一聲「中國不會亡」! 告訴我們,這個國家,心沒有死!沒有麻木,沒有認命!所以, 我們一直打,一直打,我們沒有投降,雖然南京被血洗了,雖然半個中國丟了, 但我們沒有停止抵抗,因為我們中還有大部分人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中國不會亡」。 這是整個影片的一抹亮色!第二個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幾乎潸然淚下的, 是那100位姐妹主動站出來,去充當慰安婦,她們用自己的生命, 換來整個難民營的苟且偷生,救下了無數的人,她們的行為, 可堪當「慷慨赴死」四個字,而且這四個字的後面, 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屈辱。導演表現這個段落的時候, 用的是一隻只纖細孱弱的手,就是這些手,勇敢的擔當起了本不該她們擔當的屈辱和責任。 無疑,她們是最偉大的一群。 還有拉貝:我只說他盡了全力了, 為了那些他救不了的人,他給中國人民跪下了。感動...... 影片一開始,展現了一個高中橄欖球隊教練失敗的人生。屢戰屢敗,優秀球員轉校,有人要將他趕出球隊,屋子年久失修,開著隨時拋錨的老爺車,妻子想要個孩子,檢查下來卻是他有問題。真是人倒霉涼水都磣牙。在一個人四面楚歌的時候,他會怎樣? 泰勒是個有信仰的人。在痛哭一場之後,他到聖經里去尋求答案。清晨他到樹林中獨自祈禱,「主啊,你是我的神,你若不給我孩子,我也認了。你要怎樣來使用我?如果你有別的心意,請你給我一個啟示。」這樣的禱告,每個基督徒都會做。當我們的人生遇到患難和挫折時,我們常會如此尋求。 學校里有個虔誠人。他常常摸著學生的儲物櫃,為每個學生禱告。這天早晨他走進泰勒教練的辦公室,用啟示錄3章的經文對他說,「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泰勒要的啟示,神就這樣傳達給他。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我知道,這是神的行事方式,在聖經里,他也常如此行。他要興起一個人,會用各種方法。 泰勒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這是一支必輸的隊伍,人心渙散。但虔誠人講了個故事,兩個農夫求雨,只有一個人去地里做好准備,你想哪個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這個故事,也是我領會到的一個真理,真信心,會帶出信心的行為。若我說信,而我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卻不是信心,那我的信就是假的。 泰勒開始為那場神賜的「大雨」准備。他重新思考,球隊的意義是什麼。球隊的意義不在於贏球,而在於盡一切所能,榮耀上帝。泰勒開始用這樣的信念帶領他的球員。他關心的不再是球賽的輸贏,而是怎樣帶出一支榮耀上帝的球隊。無論是贏是輸,要拼盡全力,為基督而活。這真是活生生的信仰。他變了。在家裡找出臭味的根源,在球場關心球員的思想品德,幫助球員懂得遵行上帝的誡命,尊重家長,一切,都不一樣了。 印象深刻的是,隊長布洛克說,我們不行。泰勒要他背著隊友爬50碼,他說,我做不到。泰勒要他盡全力。然後,蒙起他的眼睛,大聲喊叫,一步步激勵他向前。當布洛克精疲力竭地倒下時,他已經爬完了全場,來到底線上。我想那個教訓,對布洛克一定很深刻。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恐懼限制,卻不知道,唯有神曉得我們的底線在哪裡。 泰勒教導球員麥特尊重父親,開始麥特不接受這樣的信仰,泰勒並不強求。但當聖靈動工時,麥特以及其他球員,彼此認罪,悔改歸向神,整個學校開始了一場復興。鏡頭閃回,那位虔誠的老師撫摸著一個個儲物櫃,為這些學生禱告,求主興起一代信他的人。這禱告,沒有落空。麥特去向他父親道歉,這位成功人士正在開會,他的商業夥伴說,「如果可以,我願意砍掉右臂,換我兒子對我說那幾句話。」一個人的改變,帶來他周圍關系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也影響到其他人。 泰勒教練意外的是,這改變也給他帶來一個禮物。他的老爺車不見了,代之以一輛新車。有人留言說,「你滿足了我們的需要,請讓我們也滿足你的需要。」泰勒掉淚的時候,我也感動落淚,主啊,我知道,你就是這樣看顧愛你的人,他們什麼好處也不缺。你顧念我們,真的顧念。(遠處是麥特的父親,也一樣地感動,微笑對兒子說,別告訴其他人。) 還有一個小子,新入學的大衛,看到他名字,我就想他身上肯定有戲。大衛面對歌利亞,正是以小勝大。這個大衛喜歡英式足球,對美式足球是外行。他父親鼓勵他參加球隊。他卻一直信心不足。沒踢就覺得自己踢不進去。泰勒的助理教練,那個黑人,居然用寬門窄門的經文來訓練他往球門中間踢,真有點搞笑。不過,看到這些人真正用經文來過日子,我覺得真是親切。 就這樣,一個改變了的教練,一支改變了的球隊,從必輸無疑,一場場打入復賽。但是,復賽第一場就輸了。泰勒很難過,他們那麼努力,他希望能讓隊員贏一場。結果,跟他們比賽的球隊,由於舞弊被取消資格,他們又重新進入比賽。最後,居然打進了決賽。對手是人數比他們多三倍的巨人隊。這真是一場歌利亞和大衛的對決。打到最後,疲憊的球員,在教練的大喊之下,拼盡全力,為榮耀上帝而戰。他們做到了。他們贏得最後兩秒鍾的得分機會。小個子大衛上場,他的任務是踢出51碼的球,還是迎風的。他毫無信心。教練在禱告,讓對方叫暫停,對方教練果然叫了。泰勒再次告訴大衛,「你相信上帝如果要讓你進球,他就能做到嗎?」大衛說,「如果他想,當然可以。」「那麼,你就盡你的全力,把結果留給上帝。」大衛殘疾的父親,為了鼓勵兒子,用力站直,旁邊人想扶他,他說,「不要碰我,我是為我兒子站起來的。」 大衛看著球門,「上帝,請幫助我踢出這個球。」高處國旗飄揚,風向轉了。教練大吼,「現在,現在。」大衛一記遠射,球高高拋起,毫無懸念地進進球門。他們以一分之差贏得了州冠軍。 回到休息室,泰勒問每個人,「上帝有沒有做不到的事?」每個球員說「沒有。」「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一生中都記住這一刻。」 當我們跟上帝在一起時,任何事都有可能。 泰勒的妻子還有一個更好的消息要告訴他。「你剛剛加入了爸爸隊的行列。」 她的檢查,也有小波折。先是嘔吐不適,但因為幾次假情報,已經不好意思再去,而且丈夫也說了,問題在他身上。這次呢?醫務人員抱歉地告訴她,不是的。然後她出來,站在車旁,陽光照在她臉上,「主啊,我仍然愛你。」我的眼淚也流了下來。是的,即使我最祈盼的不能成就,主啊,我仍然愛你。 可是,呵親愛的主,你常常這樣試驗我們的信心,又為我們預備了更好的。醫務人員發現搞錯了,再跑出來糾正。我看到她的難以置信,激動,擁抱,我跟她一樣高興。因為主耶和華顧念我們。 這是一部呈現活潑信心的電影。雖然有些部分可能稍顯稚嫩,但底蘊和內涵,質朴得感人。許多構思精巧,演技精湛的片子,給我的只是感官上的滿足。但《面對巨人》給我的感動和激勵,是在靈裡面,在信心上。感謝主的恩典,賜下這么好的電影,這么活潑的信仰生活,堅固我們。願上帝祝福這些弟兄姊妹,再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激勵更多的人,將榮耀歸於他的名。

Ⅳ 求一篇《1942》觀後感 600-800字 拜託了 急急急急

《1942》觀後感

《1942》中《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由《鋼琴師》的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演,傳教士梅甘由《肖申克的救贖》的主演蒂姆·羅賓斯飾演,《鋼琴師》和《肖申克的救贖》是我最喜歡的十部電影中的兩部,都是講在絕境中求生,在殘酷的環境中閃耀希望的光芒。《1942》技術達不到那兩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話,它的態度比用情色和特技奪眼球的《金陵十三釵》要高級很多。我曾經問什麼是好電影?別人回答:用影像記錄歷史,象《蘇特拉名單》,電影是有責任的。那麼《1942》做到了。1942之後不到二十年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那場飢荒不只是河南,席捲全國,同為天災人禍交雜,很多人記憶猶新。那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汶川大地震之後,又看了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歷史一再重演。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人是何其脆弱。不管是地震還是災荒面前,人性畢露。求生是最首要的。災難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墮落,《1942》敵機剛剛轟炸,屍橫遍野,自己的軍人就搶車搶糧。為了生存,人象動物一樣撕咬,甚至人吃人。我喜歡《鋼琴師》,猶太鋼琴師象老鼠一樣躲藏,始終沒有喪失對音樂的熱愛,不能發出聲響,他用手懸空彈奏。音樂甚至感染了敵人軍官,幫助鋼琴師逃脫。《肖申克救贖》不只是講述一個被誤判的殺人犯越獄的事件,是一種救贖。肖申克用廣播播放音樂給犯人聽,在監獄設立圖書館。思想的自由,讓肖申克很充實。他用他的智慧創造了奇跡。

在災難面前,是自我救贖還是群體墮落?一個懂得自我救贖的民族,也不會頻繁地陷入天災加人禍的深淵。落後要挨打。小時候以為抗日戰爭是靠我們扒火車炸橋梁的游擊戰取勝的,後來才知道是成千上萬的中國正面作戰部隊,用熱血和身軀頑強抵抗,還有國外盟軍幫助,才取得勝利的。《1942》說出了我們早已經知道的真相。緬甸戰役遺骨向蔣委員長含淚敬禮,我忍不住哭了。還原歷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贖的第一步。吸取教訓,那麼多生命換來的教訓,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經我們的敵人日本,二戰後的崛起,大地震之後的次序井然,多麼可怕又可敬的敵人。我們中華民族不該敲響警鍾嗎?

《1942》是一部有歷史責任感的好電影!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歷史!在災難面前學會自我救贖!

Ⅵ 求電影《1942》電影的觀後感!

我在「我愛喵嗚網」上發了一篇《1942》影評,感覺很好,寫得不錯。哈哈

Ⅶ 1942觀後感500字

你觀看過《1942》這部影片了嗎?《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天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爭和天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閱讀全文

與黨員1942電影觀後感6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愛情釋懷的電影 瀏覽:437
有巴雷特電影大全 瀏覽:84
台灣女未刪減版電影完整版 瀏覽:797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經典台詞英文 瀏覽:599
電影台詞祝你成功圖片 瀏覽:87
國產動漫電影感人愛情電影 瀏覽:713
國外狗電影大全 瀏覽:176
拜見宮主大人電影免費完整 瀏覽:190
泰國恐怖電影媽媽 瀏覽:960
電影票房吧侍神令 瀏覽:417
2020台灣關於在監獄的電影 瀏覽:156
興安嶺獵人傳說在電影院上映嗎 瀏覽:422
農村電影大全宜春 瀏覽:174
情人節看電影愛情喜劇 瀏覽:874
找英文的電影網站 瀏覽:673
電影院一氧化碳中毒事情 瀏覽:192
一部甘肅電影女的叫阿依什麼 瀏覽:428
異蟲咒電影中文版 瀏覽:960
燃燒電影韓國女主角 瀏覽:879
記者大偵探電影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