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特種兵部隊》電影觀後感350字
《我是特種兵》觀後感
進入大學後,平時沒多少時間看電視,更沒時間看電視劇,
所以對電視劇和電影都不是特別有興趣。我看《我是特種兵》不
是從開頭開始看的,
而是無意中才關注的。
我看的應該是小庄剛
進孤狼
B
組,
然後去救兒時的丫頭的那集。
我記得很清楚,
給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傘兵和衛生員。而且衛生員對人質丫頭的關心,
讓我認為他是主角。直到後來才明白„
漸漸的,
我發現這劇有種魅力不斷吸引著我,
不到一周我就
用各種介質看完了它,
而且把沒看的部分補了回來。
甚至在我期
末考時都在為小影的死而痛心。
不知道為什麼,
我很喜歡這部劇,
可能它沒多少大明星,
沒多少華麗的場景,
可能連劇情都難以讓
人接受。
但是它打動了我,
令我內心被震撼了。
很多人拿它和
《士
兵突擊》比,情節單一,硬傷頗多,漏洞頻繁,穿幫屢屢。我想
說的是,
一部電視劇的好壞與電視劇的本身無管,
關鍵在於它對
觀眾的影響。
無可厚非,
《我是特種兵》給很多人帶來了影響,比起那些
無聊的韓劇,偶像劇,我覺得它無比高尚。
《我是特種兵》的人
物塑造很不錯。幽默的衛生員,搞笑的傘兵,可愛的丫頭,奸詐
的馬雲飛,冷靜的森林狼,睿智的陳排,剛柔並濟的小影,多情
的馬琪彤,剛正的狗頭老高,自信的夏參謀,很
MAN
的老炮,
可敬的苗連。還有那個最勇敢,最赤誠的小庄。
講講我最喜歡的角色,
他叫耿繼輝。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高
hao123精彩資訊,每日最新最熱隨時頭條新聞 娛樂八卦 精彩視頻 材生。
多次放棄直接保送進狼牙的機會,
幾番周折獨自一人跑到
鄉下報名參軍,
他的父親是狼牙第一任政委耿輝。
這些顯赫的背
景和坎坷的經歷,放在一個不到
20
歲的少年身上,已經足夠讓
我驚艷,
我一直對那些灑狗血的豪門紈絝子弟不感冒,
但是軍統
世家中的高乾子弟以及烈士後裔天生就有股強大的磁場,
因為他
們的血液里註定流淌著著父輩們英雄烈士的百折不饒。
他的出場
就充分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少年老成,
面對狼牙老鳥,
毫不懼色,
把老鳥劫持扔在草堆中,
換下他們的衣服,
化妝成老菜鳥隱藏在
狼牙中,內斂的挑戰著權威,就連身經百戰的灰狼都沒有發現。
狗頭老高對他也頗為賞識。
在軍人的世界裡,軍令如山,他始終貫徹著,無論是叢林
流浪基地演習,
還是真槍實戰。
但是他也會有少年情懷一意孤行,
「我撤出來是因為我要服從命令,
但是我答應過
B
組,
同生共死」
在營救丫頭時,他說,他做。不論在菜鳥
A
隊或者在孤狼突擊
隊中他都是最會用頭腦打仗的指揮官。
所以他是當之無愧的孤狼
B
組突擊隊的隊長。
他有天賦有努力,有目標有規劃,他一步步用自己的行動
證明著虎父無犬子。我們都看到,一個曾經不經世事的少年郎,
早已接過父親的老槍義無反顧的走上狼牙的路,
繼承著父親畢生
為之奉獻奮斗的事業。到此,我只能說生子當如耿繼輝!
我堅信中國在進步,正如《我是特種兵》里的:
「為了祖國,為
了人民
」
。不分
80
不分
90
,沒有獨特的非主流,有的只是,普
普通通的、
一切只是為了快樂的活著。
為了
「小影」
天真的笑容,
活下去。
㈡ 軍醫電影觀後感500字
2月5日下午區宣傳部組織區屬各黨工委觀看了電影《軍醫》,區人大機關黨支部按照宣傳部的要求,組織機關人員觀看並利用周例會時間開展專題討論會,電影《軍醫》根據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庄仕華同志真實事跡改編,濃縮了庄仕華同志與武警新疆總隊醫院以及和家人、同事、各族群眾的眾多感人至深的事跡,展現了一批可愛又可親的軍醫形象,再現了一位軍醫心系邊疆各族官兵和群眾,為民造福,為兵服務,為黨樹碑的故事。在今天,尤其是在新疆,以維護民族團結為己任的感人事跡,更具有鮮明的現實價值。通過觀看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作為一名軍人,庄仕華同志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用活雷鋒塑造了當代軍醫的感人形象,傳播真善美,傳遞了社會正能量。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具有更加深刻的時代意義,對教育和影響新疆各族群眾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要以英模為榜樣,學習庄仕華,從小處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好人好事做起,做民族團結的模範,自覺為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盡心出力。
㈢ 一篇關於戰爭電影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㈣ 關於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觀「南京,南京」有感
2009年5月8日,應系黨支部的號召和響應「改革開放六十周年」的系列愛國活動,我們學生黨支部成員去了番禺電影院看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這是一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電影,有人唾罵也有人贊賞,,有人為此落淚也有人無動於衷。而我看過後第一反應是我必須問問老師,為什麼要帶我們看這樣的電影,為什麼讓我的心一直揪著,眼淚一直流,一直難過……過後冷靜想想,這或許就是老師想要的結果,因為我們覺悟了。
「南京,南京」,反應的是1937年日本進駐中國南京進行大屠殺的真實寫照,慘絕人寰,或許電影對真實還有所保留,但是這已足夠了,足夠讓我們了解歷史,讓我們體驗當時處於戰爭悲慘的生活,戰爭的本質說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種文化在你的廢墟上舞蹈。
當時的南京是我們的首都,我們的戰爭裝備足於讓日本人瞠目結舌!大量的德械裝備,所配屬的坦克在質量上遠遠勝於日本的鐵皮坦克,還有數不清的彈葯軍械!可是影片的開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日軍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裡是到處逃跑的百姓,挹江門下是僅剩不多的戰士們在堵住城門,陸劍雄帶著弟兄們對著沖過來的散兵游勇大聲疾呼:「不準逃跑!不準棄城!」但是得到的回應是:「當官的都跑了!」於是膽小而無知的士兵向英勇正義的戰士撲去,踩踏了他們的脊樑,蹂躪了他們的心臟!南京的街道上一個日軍小隊,5個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動著,路兩旁是被綁縛或是弔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屍體,還有觸目驚心的人頭群。。。在一個破教堂也就是所謂的避難場所,成百上千的中國人面對幾個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應竟然是選擇投降!想像不到當時人的對戰爭是怎樣的心態!教堂里是越來越多的舉起了雙手,當坐在父親肩頭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圍的同胞,他的親人,他的叔叔阿姨都舉起手來時,她做了人生第一個選擇,慢慢的舉起雙手,高過頭頂!這就是他先輩們教會他的!這就是他學到的第一堂課!沒有抵抗,當敵人來臨時,放棄抵抗,放棄掙扎,舉起雙手!是的,等待著的是,更多的屠殺與嘲笑!與對待牲畜般的行為!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十幾個人就能控制幾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們現在呢?在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又是什麼呢?冷靜!鎮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棄……要是我們處於當時的情景又會怎麼樣呢?會不會自殺?
在戰爭時期,人的求生慾望顯得更加的明顯,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鬥著:
陸劍雄--國民黨軍官,典型的中國軍人本色,視死如歸,面對南京失守後帶著剩餘的士兵與日本鬼子對抗,最後還是英勇犧牲。
姜淑雲--一個勇敢的中國女性形象,和拉貝先生在一起,與日本軍作抗爭,她盡全力去保護難民營的人,當她知道日本人要選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婦的時候,她的心比誰都還要痛,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親眼看著小江被拉走。在最後為了多救一個中國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將失去尊嚴--被強奸,她對著角川說:殺了我。士可殺不可辱,寧願犧牲也不能沒有尊嚴。
江香君--小江,本來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認出來也無所謂的角色。後來被日軍強奸,知道身為女人之痛,當姜淑雲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她的恿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後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了。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後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紅軍的感覺,從頭到尾,只有他奇跡的生還,從陸劍雄出現,江淑雲帶著,到和老趙一齊,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後笑到燦爛的小豆子讓人感覺那麼美好。
唐天祥--拉貝的秘書,懂一點點日語。成為拉貝秘書後算是替德國做事,可另一方面卻是保護著家人;原來幫助著可憐的人民,可是後來為了生存下來卻背叛了人民。到最後,出賣了人民並沒有換來全家人過新生活,相反女兒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婦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結果他放棄了跟拉貝先生走,而是以死來贖罪,是一個血肉鮮明的人物。最後臨死的時候拒絕蒙住眼睛。直視死亡。仍微笑著告訴日本人:我老婆說她又懷孕了。
唐周氏--作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與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來是不愁衣食,最後卻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麼的悲哀,不過幸好肚子里還有一個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來的勇氣。
角川--過去類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被人扔雞蛋的角色,可是他卻不一樣,導演通過他來描述南京大屠殺,使我們認為有那樣一個日本人並不十分可恨,這也是人性的表現。他作為日本軍人不能不殺人,而面對自己殺過人,使他內心充滿不安,從他的眼神里有時會看出作為士兵的茫然。他喜歡百合子,明知她是為了滿足日本人需要而來到了中國,可他並沒有嫌棄她,相反,從她那裡還得到了些許的安慰。他看著小江被凌辱最後死去,他的內心可能更加掙扎。明明看到了姜淑雲多救了中國人他卻裝作不知;當姜淑雲被拉走時,望著他的眼神,叫他去殺死她時,他果然一槍殺死了,使她能有尊嚴地死去。最後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趙,並對著同伴說了一句:活著比死更艱難吧!在他心裡,看到的事實,不能承受,作為一個人不能沒有了良知,看著這樣的一切,心裡的沖激比海水還多,比海還大,活著真的比死更難受,所以他一槍斃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圍繞著幾個重要的人物來體現,「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當時舊中國人民悲慘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嚴,親人……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更談不上這些「奢侈」的東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國人在槍彈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國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麗的中國女性被強奸被欺辱致死……在那個年代,活著真的比死更艱難!這樣的場面或許是歷史上最悲慘的局面了,這樣的場面怎麼能叫人不動容,怎麼叫人不傷心,但是傷心的同時我們又在做些什麼……浪費時間,每天上網,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難,自殺,離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滿。或許真的該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給自己的人生定個目標!
看過「南京,南京」都人都會有很大的感慨,也讓我們聯想到現在的生活,想到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走向和平繁榮,也給了我們提醒,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為我們的國家民族出一份力!
㈤ 戰狼電影觀後感1500字
對於天下無敵的中國大陸軍旅電影和神劇已經無力吐槽,相對而言,今天首映的《戰狼》堪稱為中國大陸軍旅片中的經典之作。我萬萬想不到我們中國大陸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不枉我的期待,苦苦等了這么久,雖還有不足,比不上國外相同體裁的一些電影,但我已經很自豪!
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這是劇中冷鋒(吳京飾)的回答,讓多少想當兵的青年滿腔熱血! 讓多少在役或退役軍人感到無比自豪!讓多少錯過當兵的人後悔莫及!
當兵是我的夢想,現在還是我的夢想,是一個不可能的夢想,是一輩子的遺憾! 十八歲之前,我夢想著十八歲。十八歲的時候,我等著十九歲。十九歲的時候,我戴著眼睛看著母親盈眶淚水。看著一年又一年的徵兵告示,過了二十三歲,還是熱血沸騰。在當今,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國防預算的增長,部隊的生活待遇相對以前而言有了質的提高,沒有以前那麼艱苦,所以很多家長慢慢地開始接受子女去當兵的意願,甚至花錢去爭取當兵名額讓子女去當兵(不知道在其他地方是否如此。),讓子女得到鍛煉,讓子女能有個好的發展前景。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是劇中石青松(石兆琪飾)的台詞,武裝著軍人的軍魂,散發著軍隊的軍威,樹立著國家的國威!能激起和喚醒多少人的愛國熱血!
目前中國軍隊的反腐,希望進行到底!通過這次的反軍腐,能將中國軍隊改革成一支真正不朽的鋼鐵之軍! 希望我國新聞發言人除了嚴重交涉,嚴厲抗議的老台詞外,還有實際的行動,不單單是響亮的口號!希望我國神一樣的廣電局不要再讓軍旅神劇毀掉一代又一代人的三觀,國家對足球改革了,什麼時候才對影視界改革?更希望我國的愛國教育事業能實質性的全面開展,短時間的軍訓是不夠的,每個星期一的升國旗唱國歌是不夠的,多讓孩子從小感觸到軍人的靈魂和國家的神聖,比如一些軍營武器對市民開參觀,比如愛國體裁的電影、書籍和歌曲等。
精忠報國,雖沒有手握鋼槍,但不損國家之利,不泄國家之密!
用血肉之軀換來的今天,不能再用重新換來明天!
藝者,應有良知。一味的追逐商業化,而拋棄了真實性,只有反面教材的價值!
希望今後的影視界更加正能量,出更多有價值的真實好作品!
㈥ 我是特種兵的觀後感
《我是特種兵》觀後感
我懷著極大的熱情觀看了電視劇《我是特種兵》,講的,就是我國邊境地區的兵營生活。主人公小庄,一個大學都還沒念完的青年,為愛而參軍,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列兵,到加入了特種部隊中的特種部隊——影子部隊;從不想當兵,到因見證他所敬愛的苗連、陳排的感人事跡而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部隊,我賞出了軍人們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他們的集體主義,他們的兄弟情義,他們追求夢想的滿腔赤誠。他們經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
但,這部電視劇給我感觸最大的不是感情,而是人生的哲理——
通過成功的天梯往上爬時,重要的是從底下的人群中擠出來。小庄最開始是列兵,是兵種的最低一級。後來,他參加了特種部隊的選拔,並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劍走偏鋒的逆商加入了特種部隊。這,大概就是從茫茫人海中擠出來,站在高處俯瞰眾生吧?
在他當兵的這兩個時期,分別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口號,現在寫下來,和大家共同欣賞一番:
選拔特種兵時——
「你們叫什麼?」
「菜鳥!」
「『菜鳥』的名字誰起的?」
「老鳥!」
「老鳥為什麼叫你們菜鳥?」
「因為我們笨,因為我們蠢,因為我們沒腦子,因為我們缺根兒弦!」
參加狼牙特種大隊入隊儀式時——
「你們叫什麼?」
「狼牙!」
「『狼牙』的名字誰起的?」
「敵人!」
「敵人為什麼叫你們狼牙?」
「因為我們快,因為我們准,因為我們不怕死,因為我們敢去死!」
同樣的是問話,不同的是答語和回答時的感情。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終其一生,另一種人有理想有追求有價值。可悲的是,第一種人占據了大多數,絕大多數,他們是庸人;能從茫茫庸人中擠出來的,則是偉人。這兩段口號,就是最好的見證吧?
在劇中,有一個人給我的感觸很深,他就是陳排。陳排從小就夢想著當一名特種兵,並不斷為之努力、為之奮斗,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磨難。然而,他的腿患了強直性脊柱炎,無法像正常人那樣行走,這註定著他的理想終將破滅。但陳排沒有放棄努力,他瞞下自己的病情,強忍病痛,毅然參加了特種兵的選拔。他忍啊,堅強地忍,玩命的忍,但沒有辦法!他無法改變現實!終於,他的腿站不起來了,含淚退役。但事後提起,他卻說,為了理想而奮斗,充實自己,即使理想沒有實現也無怨無悔……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這個世界很可笑。有那麼多熱血的人,因為沒有身體的資本而無法實現人生;而又有那麼多健康活潑甚至天資聰穎的人,毫不顧忌地揮霍自己的人生……
《我是特種兵》是一部完全以軍人為主的片子,揭開了特種部隊的神秘面紗。我沒有看到它的前期宣傳,它不像《非誠勿擾2》一樣,前期宣傳十足,雷聲大雨點小。它上映是靜悄悄的。當我隨意轉動手中的遙控器時,畫面定格在一套套綠色的軍裝和一張張剛毅的臉上。碰巧是第一集。 一集一集的往下看,心也隨之陰晴圓缺。一個學影視編劇的人,還能把電影和電視所有拍攝手法和拍攝過程熟悉的情況下,依舊被電視裡面的人物牽動心扉,這樣的一部電視首先在處理觀眾效應這方面是成功的。 《我是特種兵》裡面也有愛情,但是它不純粹是為了說愛而去表現愛。在片子里,愛情像是佐料,給本已經趣味十足的它添上些味道。愛情,表現出了鐵血男兒小庄柔情的一面,他不僅僅是個兵,更是有情有義的血肉之軀。因為愛,他來到部隊,因為一個承諾,他堅持了下來,走上了特種兵的道路。但同樣也是因為愛,他背上沉重的背包,淌著不舍的淚水,離開了部隊。 初看之時,覺得他們真的很好笑。是的,是好笑。看他們背著幾十斤重的背包艱難的跑完整好遠的路,還一直不停的喊:「因為我們蠢,因為我們笨,因為我們是菜鳥。」他們在雪地里做仰卧起坐,在大雨里訓練練。在美食麵前忍住飢腸轆轆的肚子堅持訓練……可是看著看著,那種可笑感就洗劫一空,取而代之的是從心裡升起來的一種自卑感和對部隊軍人的敬佩之情。記憶尤深的一個場面:小庄他們去營救飛行員未遂,高大隊讓他們抬一塊一百八十斤的石頭回家,過河時一不小心把石頭沾了些水,回來挨罵。高大隊讓衛生員檢查傷口,衛生員拿著石頭檢查,鄭重其事的說傷員掛了。我和母親看到那兒時,我傻呵呵的笑了,可是笑容里有淚花在閃動,是感動的淚,轉在眼眶裡。看到一篇日誌說如果你沒有當過兵,你永遠不懂明明你有理由還要挨罵,明明你是對的,還要認錯的那種心情。
㈦ 電影【軍醫】觀後感一百字
電影《軍醫》,區人大機關黨支部按照宣傳部的要求,組織機關人員觀看並利用周例會時間開展專題討論會,電影《軍醫》根據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庄仕華同志真實事跡改編,濃縮了庄仕華同志與武警新疆總隊醫院以及和家人、同事、各族群眾的眾多感人至深的事跡,展現了一批可愛又可親的軍醫形象,再現了一位軍醫心系邊疆各族官兵和群眾,為民造福,為兵服務,為黨樹碑的故事。在今天,尤其是在新疆,以維護民族團結為己任的感人事跡,更具有鮮明的現實價值。通過觀看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作為一名軍人,庄仕華同志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用活雷鋒塑造了當代軍醫的感人形象,傳播真善美,傳遞了社會正能量。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具有更加深刻的時代意義,對教育和影響新疆各族群眾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要以英模為榜樣,學習庄仕華,從小處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好人好事做起,做民族團結的模範,自覺為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盡心出力。
㈧ 軍事題材電影觀後感
閃閃的紅星》觀後感
這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為了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冬子的爸爸在戰斗中負了重傷,為了省下麻醉葯給其他紅軍傷員用,堅持不用麻醉葯動手術。手術中他渾身冒汗,但他咬緊牙關沒發出一聲呻吟。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啊!冬子的媽媽為了掩護群眾轉移,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後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潘冬子從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氣,有膽量;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崗哨的嚴密盤查,完成了給山上紅軍送鹽的任務;他巧改一字,使囤積居奇、勾結敵人的米行老闆損失上萬斤大米;他智斗兇殘的胡漢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大惡霸。看著這些精彩片斷,我既為他捏著一把汗,又從心眼裡佩服他。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我聽到這震撼人心的歌聲,便禁不住熱血沸騰。《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太喜歡看了,閉上眼睛,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浮現在我眼前。
看著這部影片,我自己也彷彿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每當看到紅軍戰士戰斗時陷入困境的場面,我恨不得沖上前去,幫助紅軍戰士把敵人消滅干凈。
看完這部影片,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應該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下長大的,沒有經過任何艱難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維護和平。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樣,絕不向困難低頭,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當遇到危險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要像冬子的媽媽那樣,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隨時准備獻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樣,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祖國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以頑強的拼搏精神,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英雄。
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導航的燈塔,處處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它又像戰斗的號角,時時催促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顆啟明星!
㈨ 跪求軍事電影的觀後感。1500字以上
說起希特勒,讓人聯想到的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戰爭狂人!
第一次看了講述希物勒最後日子的《帝國陷落》,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希特勒的瘋狂、不是那些黨衛軍官們對他的忠誠和臨死時的視死如歸,是炮彈呼嘯在耳邊時的震撼、是那些在戰爭中斷胳膊少腿的傷慘軍人們痛苦的呼叫、是那一片片的廢墟、是那個母親,那個無奈而勇敢的母親的悲壯!她是希特勒帝國總理的妻子。
戰爭打到這時已經是不受他們的控制了,除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做為希特勒的近身官員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
那個母親啊!要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女們,這對她來說是怎麼樣的一種無奈和悲哀啊!
看到她親手把一顆顆見血封喉的毒葯塞進兒女們的嘴中,讓兒女們在無知無覺的沉睡狀態死去時,而她們的父親卻只能站在門外無奈的、悲傷的、木然的佇立。這時的帝國總理已經不是總理,而是一個父親,一家之主的父親!帝國的陷落讓他別無選擇,為了他們所謂的對希特勒的忠誠,他的孩子只能這樣子結束幼小的生命。
母親一個孩子一個孩子的喂下毒葯,並讓那些葯丸在她們的嘴中溶化讓她們頃刻間命喪,在她們死去之後為她們輕輕的拉過床單蓋住全身。母親在做這些時沒有流淚,她做的那樣的仔細、那樣的有條不紊,彷彿她的孩子們不是死了,而是去了另一個快樂幸福的地方,她做完這些後出門,輕輕的關了燈,輕輕的把門關上,就象往常孩子們睡著了一樣。
堅強的母親在走出房間後就跌坐在地上!無聲的眼淚終於流下來!不管她是不是希特勒帝國總理的夫人,作為一個母親,她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並且還要親手殺死她們,這對一個母親來說是怎麼樣的一種錐心刺骨的痛啊!
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就這樣無知無覺的成了希特勒戰爭的犧牲品!她們原本可以過的好好的,天真爛漫的過完她們快樂的童年,可是,是戰爭的殘酷摧毀了一切,摧毀了她們可以生存下去的機會。
那一刻,我痛恨戰爭!痛恨希特勒!痛恨納粹!
看完《帝國陷落》後,我要對天下好戰的人們大聲疾呼:請你們為了天下的孩子,為了天下的母親,不要輕易說打仗!
二戰時期死了五千多萬人啊!這是個充滿鮮血的數字啊!
好戰的人們,請你們醒醒吧!
㈩ 抗日電影觀後感
我承認我寫的很反動,而且這是大學裡面的觀後感,我不知道你是什麼程度,你適當修改一下吧。
《太行山上》觀後感
思修課上的《太行山上》,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之前看過一次,我看不明白打仗時候的內容。起先的版本高清高亮無字幕,放電影的思修老師上講台時卻三過「手動載入字幕」而不點,最後只能很無奈的換了一個無奈的版本,字幕配音和口型全面不吻合,從光線來看更是疑似盜攝版。
電影是很好的,只是我所看到的版本里所有逆光的地方都是黑的,而電影的某幾場戰爭又是在晚上行軍黎明打響的,所以很多的安排都不知所雲。影片開頭要著重展示的林彪,也因為這糟糕的光線而失去了一些表情鎮定的細節,可謂可惜。不過這樣的逆光效果也很好的掩蓋了不少白天近身肉搏的血腥鏡頭(關於這個,我們知道,拼刺刀時勝利的一人通常是背光的,因為他沒有被太陽影響視線),切實貫徹了總書記所倡導的文藝高雅社會和諧,所以光線的問題,我就不好多說了。
電影本身能讓我聯想到愛國的地方其實不多,雖然整部電影都在安排鏡頭提醒我們該愛國了,但我只能說,這是一部很好的表現共產黨取得最終勝利的戰爭片。戰爭片里,有三個鏡頭觸動了我。
鏡頭一:我黨八路軍戰士清掃戰場時,一個准備為俘虜包紮的護士被日本人一刀捅死了,一旁的八路軍戰士見狀悲憤無已,上前把原計劃活捉的日本軍人亂刀捅死(此時鏡頭逆光了,血點子很好地掩藏在了黑暗裡)。
之後的朱德說了一句話,「我們是正義的一方」。但我看完了電影,沒發現我們有多正義,至少在局部的戰場上,我們是看不到對錯的。為此我不感謝黨是正義的,但我真心感謝黨結束了萬惡的戰爭。
鏡頭二:朱德在平型關戰役後站在土坡上演講,慷慨陳詞。
問題在於,朱德同志所陳的詞是我們初中歷史教材上的原話,中考讓我記住了那大段大段的「結果意義性質影響」,也讓我在看電影時重逢了故言。如果這是愛國主義教育,那麼愛國的我應該把這個鏡頭理解為朱德同志當時的確說了這些話,他旁邊那個幫忙喊「立正稍息」的同志兼任起居注,記下了這些發言,後來編入中學教科書。
鏡頭三:國民黨某軍長(電影中名為賀夢齡,但我沒有在網路上查到此人)說:「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然後端起槍英勇的跑到前線,被打死了。
這種行為其實很難說是明智,這句話也顯得文氣太重實用不足,但實話說,我很沉重,這個場景本質上是在表現國民黨方面戰略的錯誤,只是披上了「我們是在正確看待國民黨」的外衣。我們的影視作品或多或少的干著這種事情,不知為什麼,我卻終於看見了愛國。
我接受教科書式的說教,我接受非紀實的人物塑造,我也接受自我標榜式的正義。但《潛伏》也是愛國紅片,為什麼我每次默念「我的信仰是無底深海」的時候,都想放聲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