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孔子》觀後感
更與誰人說——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網路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號。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么?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贊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兒女,其實這里要說導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齡形態氣質都符合的演員估計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啊。
關於顏回之死,我印象中論語中沒有顏回是怎麼死的的論述,只是說顏淵死,子哭之慟。回來網路一下,也是沒有史料記載,導演安排他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簡被凍死,於情還是不錯的,但是細一想,還是發現了bug:論語中有一段,顏淵死了師兄弟們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車給顏淵改成棺槨,孔子回答,孔鯉(孔子的兒子,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影片字幕是鋰字,而書上一向都是鯉魚的鯉。)死的時候,有棺而無槨,按親疏遠近我應該給兒子而不應該給弟子,而我誰都不給的原因是,我和公卿們共同出行的時候,按禮數我的車不能比他們差,我只有一個車了,要保留。按這段的意思,顏淵死應該在回魯國以後。(因為流亡的時候,孔鯉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當中也不會有公卿並列。)(
② 孔子電影觀後感800
要點:
1、大致敘述電影的內容
2、選取幾個經典的片段談談自己的感悟
範文:
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於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裡,但他堅持自己的思想,開班教學,創立了私學,改寫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的歷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備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發生的故事,導致孔子受連累被逐出魯國。
孔子在諸侯各國游說講學,推崇仁政思想,企圖改變各國戰爭紛爭的局面,改變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後來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後,又被魯君召回國,在此期間創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孔子的幾條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名言對我們教育很多,比如說: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不喜歡學,不會學,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他,也沒有教他的必要。
這句話給我們的教義是十分大的,告訴我們,要主動學習,態度端正,要對學習抱著喜歡的態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
這樣老師才會對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師見你學習態度好,必定會想:「他(她)是一個有希望的學生」,也會因此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會有更多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也不會讓老師天天一副「苦瓜臉」對著你,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我同樣記憶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句話讓我終身受用,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仁義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然後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這樣的人,以後必定會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們雖然談不上「千古流芳」,但這樣做至少不會「遺臭萬年」。
所以,《孔子》這部影片對我們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論是孔子的政治思想還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給了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發!
曾幾何時,他為了傳播這正確美好的思想而到處顛沛流離!為了改變這紛爭世界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為了對後人的正確教育、啟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難、傾注了多少心血!
③ 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④ 電影孔子觀後感 要原創!600字以上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三人成虎」,寫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個詞就是「眾口鑠金」,不幸的是這兩個詞因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強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動我了,盡管片中有不少謬誤和不足,但是我還是堅定地認為這是一部誠意之作,它有應該被批評的地方,但是不應該被貶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嘮叨幾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編導們對一些學者針對影片中出現的文史錯誤進行挑刺的反應,因為整個觀影過程使我感到編導們已經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力了,在商業目的的前提下的確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夠好,這在影片的整體製作水準上是能體現出來的,因此當被人詬病時,免不了覺得委屈,問題在於反應方式上有過激之嫌,當然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講,作為一部反映歷史人物的電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藝術加工和改編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錯誤,這似乎成了國內目前這一類電影創作上的通病,這也反映了製作方的急功近利,這才是應該注意的問題。一些學者出於文史研究的嚴謹態度,對本片提出批評挑出毛病,這個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他們對一些容易誤導觀眾的常識問題提出修正,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這二者之間無法形成積極互動和良性循環,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臨終說了這樣一句話:「後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應是指《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過是從自身需求而產生的主觀行為,孔子在世之時恐怕從來沒想過自己如何偉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而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因此這部電影至少在這個層面上具備了應有的感染力。
應該大膽肯定的是演員的表演。愛耍寶的周潤發在本片中一點都沒耍寶,而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關於他的其他評價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氣定神閑,舉止有度,特別是老年孔子,更是一個白發蒼蒼流離失所的仁厚長者形象;他的對手陳建斌飾演的季孫氏也相當有性格,專斷而不失大氣,是個叫人無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飾演的顏回更像個熱血青年,單純執著,也可圈可點;還有作為「香艷」作料和炒作話題出現的周迅版南子雖有賣弄風騷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電影,演員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敗,奉勸觀者心胸要寬廣,不能抱著對演員的偏見和其他因素去看待這部電影。
夫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恐怕誰都無法給出個確切的答案,因為畢竟那是兩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華文化圈中的顯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使得這個題材比之於其他傳記作品的拍攝更有難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雙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軍事指揮才能,雖有誇大之嫌,但是作為電影作品,這種適當的誇張從娛樂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沒有做得很過分,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歷史人物的影視作品中不負責任的誇張和演繹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況,史載夫子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且酒量不俗,因此這種藝術加工也算不無根據。至於片中的顏回之死,雖然進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編,但是考慮到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觀賞性而且並沒有影響歷史事件的整體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編導的目的想是借這個戲份突出孔子、顏回之間的師徒情深,加重悲情戲份,並且藉此賺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觀眾的眼淚,而且這個目的也達到了,這些改動都不算過分,至少不叫人覺得無恥。
《孔子》的敘事手法上存在著毛病,但是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樂觀,在前期的宣傳上就存在很大誤區,如果我們把先前媒體上關於本片的一些話題視做是製作方的炒作的話。首先,製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視覺特效,事實上這樣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沒用,支撐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況且再厲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達》?這就等於以卵擊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見南子」這個極具想像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敗。夫子千百年來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聖的,而且近年來隨著社會整體道德的失衡,人們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來救市,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會給人們造成「這又是一部胡編濫造的無恥之作」的錯覺。
而事實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子見南子」這個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娛樂話題現在看來不過又是一個無聊之極的噱頭,其實是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女粉絲和自己的偶像見面聊了幾句而已,當然女粉絲免不了有一臉崇敬和愛慕之情,而男偶像雖然也知道這個女粉絲美艷動人,但還是保持了應有的禮節,雙方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坦誠友好的協商,並在此基礎上重申了雙方的一貫立場,即女粉絲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堅持自己的志向——僅此而已,這裡面沒有絲毫褻瀆夫子的地方。更何況,夫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慾,後人沒有必要一定給夫子戴上「坐懷不亂」的枷鎖,在「子見南子」這個問題上別說夫子沒有任何問題,即便有又如何?允許別人追求幸福享受愛情,就不許夫子會見一個女粉絲,說不定南子還真是夫子的一個最談得來的知音呢。一個流落在外的孤獨的旅人,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一個大概是談得來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幾句,這個問題是個問題嗎?實際上這個問題還是基於鄙視女性的男權主義而產生的,即夫子見過了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問題」,這是衛道士們的一貫伎倆。因此後人再拿「子見南子」這個問題來說事才是真的無聊無恥,就電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見南子」的情節而言不排除是出於吸引眼球的商業需求,但在實際演繹上做得並不過分。
本片實際上是試圖把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比如他也有缺點,不經意間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比如他也有愛好,愛喝酒好武術,這些表現手法都不失為操作性較強的辦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實際上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但是就是這個「失敗者」周遊列國十四年,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在堅持在求索,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萬世的根本,正是這個「失敗者」奠定了中華文化二千年以來的文化核心,使後人受益匪淺。因此,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動人心,我自然會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處,在此發出感喟,就算長歌當哭祭聖賢吧。
⑤ 電影《孔子》觀後感600左右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⑥ 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
⑦ 求電影《孔子》的觀後感 600字左右
首先,史實也無怪乎是《史記》,《呂氏春秋》這一類書的記載。這些書是為統治者記錄歷史的書籍,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至於那些稗官野史更是不可全信的。
我不是學歷史的,鮑鵬山號稱專家,和胡玫他們展開口水戰,提出了他的史實言論。
鮑鵬山說:「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可是電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鋰』。之所以叫『鯉』那是有故事的,是因為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了一條大鯉魚祝賀。」
鮑鵬山說:「《論語》裡面出現子路、子貢是對的,但是電影里孔子怎麼會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貢』呢?稱呼別人的字,這是對同輩的稱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長輩,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鮑鵬山還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顏回以及衛國南子的死都不符合歷史的記載。」
鮑鵬山說:「子路和顏回其實都是在孔子回魯國之後死的。而且顏回是因為太窮、營養不良死的,根本沒有電影里死得那麼悲慘。」
以上就是專家鮑鵬山和金牌編劇們所引發口水戰的言論。你自己分析下吧!
剛看完,感受如下:觀感是被分裂成兩個部分,孔子在魯國工作期間和不在魯國工作期間。前期故事較完整,場面也還算波瀾壯闊(雖然是電腦做的)。主要描寫了孔子政治野心大但卻又不懂政治,最終出現路線性錯誤,導致流亡。後期部分故事性較弱,主要是子見南子性騷擾篇,兵荒馬亂狼狽不堪篇;顏回捨身救書見義勇為篇,糧草斷絕一碗馬肉湯篇。全劇總結:苦大仇深
⑧ 孔子電影觀後感
[孔子電影觀後感]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孔子電影觀後感。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觀後感《孔子電影觀後感》。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孔子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⑨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作文1000字
如果你是甘泉的別抄,這是我肖哥的
當你被迫離開魯國時,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軀時,你在想什麼呢?是在怨恨嗎?你似乎知道這是大司徒的陰謀,可又似乎不知道。看著手中的『決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聲,是你的心聲么?努力,不讓眼淚流下,你的心,也變的沉淪了么?是否後悔當初說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間。」……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望著茫茫無盡的沙漠,你額前的幾縷發絲輕輕的在飛舞。此時的你,在想什麼呢?是在思念遠方的親人么?是在詛咒那姓季的么?還是在擔憂自己的未來……顏回來了,你卻不願他跟隨與你,你望著無垠的沙漠,說:「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沒有榮華富貴,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顏回的的話,卻讓你改變了主意,「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這,曾是你對顏回說過的話……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你彈琴數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彈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這荒涼的山谷里。指尖撫琴,一個個音符飛舞出來,這是否是你想說的話,你那緊鎖的眉頭,是在思考嗎?在抱怨命運的不公,在傷心自己的遭遇,還是在……就像南子說的:「人們都只是領悟了孔丘那痛苦,卻未真正體會他那痛苦的境界……」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抱著顏回那冰涼的身體,聽著子路戰死的消息,你,落淚了。你曾經面對齊國幾百乘戰車,沒落淚;在武子台上面對血流成河,你沒落淚;自己被迫離開魯國,你沒落淚……可如今,你卻落淚可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