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生電影觀後感獲獎作文
最近朋友圈的女孩兒好像都在看同一部電視劇,叫《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女主角真的太好看了,我迫不及待要安利給你們。
女主蜜琪·麥瑟爾從小家庭殷實,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有規劃。
例如要上哪所大學,讀哪個專業,甚至細小到自己適合的發型。
電視劇由她的婚禮開始,她講述了自己在大學時的歡樂時光,後來就遇見了她的丈夫,喬爾·麥瑟爾。
蜜琪是真心喜歡喬爾,所以兩個人結婚了。
婚後生活也十分幸福,她在家相夫教子,有一雙兒女。
丈夫喜歡表演喜劇,於是白天上班,晚上就去小酒吧表演。
蜜琪總是會為他打點好一切,還會仔細研究丈夫表演的好與不好。
就是這樣的蜜琪,並不是一個邋遢的中年婦女。
她有多精緻呢,會等到喬爾睡著後才去卸妝,也會在喬爾醒來前洗簌好保持最佳狀態。
我想生活中幾乎很少有人能做到這樣吧。
不僅如此,她還對自己的身材要求得非常嚴格,小腿圍,大腿圍,臀圍,腰圍,胸圍等等,每天如此,十年不變。
做精緻女孩兒也太辛苦了。
就算蜜琪已經是一個完美主婦了,可丈夫喬爾還是出軌了。
劇情是濫俗的秘書上位。
用蜜琪的話來說,他的丈夫選擇了一個連鉛筆都不會削的蠢女人。
丈夫離開的那個晚上,她喝醉跑到平時丈夫表演喜劇的小酒吧,在台上講起了丈夫出軌的事。
⑵ 電影長征觀後感800字
《長征》觀後感
電影《長征》片長1.5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役和險境,謳歌了紅軍戰士勇於挑戰自我極限敢於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那麼一些問題:紅軍是憑借什麼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民黨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麼讓本來是執行戰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卻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千萬戶家庭呢?
影片沒有交待長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為受限於電影片長的原因吧。故事是從湘江河畔,紅軍搶渡湘江開始的。由於博古、李德對軍隊撤退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所以部隊帶著大量的緇重擠在湘江橋上,幾天幾夜部隊也沒有能完全通過湘江。然而,時間就是生命,在紅軍的上頭敵人的飛機在狂轟爛炸,後面有幾十萬追兵正洶涌而來,前方,蔣介石在加緊布置幾道攔截的防線。紅軍長征的第一道本來不是難關的難關就這樣橫在了全體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面前。幸虧紅軍的後衛部隊拚死抵擋住了國民黨追兵的猛烈進攻,為中央紅軍過河搶得了寶貴的時間,要不然,此役紅軍的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於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後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後衛阻擊,生還的可能性很少,但為了整個集體,甘願流盡最後一滴血)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後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麼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於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
⑶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800字 緊急!!!!
紅色經典影響我
最近社會上燃起了一股「紅色經典」熱,上至機關單位下至普通老百姓。學校里學生們積極誦讀紅色經典詩篇,大街小巷的人們也都在傳唱紅歌。而我,卻想到了小蘿卜頭,他身在監獄里,可是卻渴望念書,最後刻苦讀書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
小蘿卜頭原名叫宋振中,8個月時與母親徐林俠一同被關在了渣滓洞看守所。由於缺乏營養,他頭大身小,面黃肌瘦,獄友們都愛憐地稱他為「小蘿卜頭」。小蘿卜頭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提出讓他出去上學,特務們怕暴露他們的罪行,硬是不讓。但是小蘿卜頭可想學習了,他不想整天在監獄里度日如年,他想念書,他渴望念書。經過小蘿卜頭的 父母和獄友們的多次斗爭,特務們才同意由監獄的政治犯黃顯聲將軍教小蘿卜頭念書。小蘿卜頭十分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學習非常刻苦,也很懂禮貌,非常尊敬老師,黃顯聲將軍和車耀先等3位老師都很喜歡小蘿卜頭。監獄生活使「小蘿卜頭」懂得了許多道理,國民黨特務對共產黨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產黨員堅貞不屈、英勇斗爭的精神都留給他深刻的印象,使他從小就知道恨誰、愛誰。因為行動比較自由,所以他常常為獄中的共產黨員傳遞消息和傳送東西。1949年9月6日,與父母同時遇害,年僅9歲。
小蘿卜頭的事跡對我影響很大。記得在我4、5歲的時候,媽媽就帶我去學鋼琴,學朗誦,上學後,有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回到家,媽媽又會給我輔導作業。周末, 提高班在等著我們,勞累之後,外公外婆早早做好了可口美味的飯菜……我們現在有多麼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這對於小蘿卜頭來說,簡直是一種奢望。
馬上我們就要經歷一場重要的考試了,可現在心竟然還靜不下來。看了小蘿卜頭的故事,我真的很感動,一個身處監獄,才幾歲的孩子就懂得要刻苦學習,十分的不容易。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條件比小蘿卜頭好得多,就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刻苦努力讀書,來回報他們當時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美好生活的英雄壯舉。小蘿卜頭的故事已深深地埋藏在我心底,他時時刻刻對我敲響警鍾,叫我要刻苦學習,天天向上
⑷ 電影《血戰湘江》主要講了什麼
該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本片以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撓的光輝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血戰湘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類電影。該片由陳力執導,王霙、保劍鋒、徐箭、董勇等主演,於2017年6月30日在中國上映。
《血戰湘江》完全脫離了此前主旋律影片給人的刻板印象,全片以真實的戰爭歷史為依託,使紅軍長征史上最悲壯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藝術再現,故事內容充滿震撼力,有血性,更突出了紅軍將士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最大限度地真實還原了湘江一役的戰爭實況。
《血戰湘江》以真實的戰爭場面還原和再現了革命先烈浴血奮戰、誓死保衛黨中央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堅定信念,是一部有溫度、有高度、有厚度、有筋骨的精品力作。
⑸ 一篇關於戰爭電影觀後感
戰爭片《第九連》觀後感
或許因為父親是軍人的緣故,從小我就喜歡觀看戰爭題材的影片。小時候每到夏天,村子裡就會放映露天電影,雖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諸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戰題材的老片,但還是令我興趣濃厚。
那時看戰爭片,純粹就是為了觀看打鬥的場面,著眼於武功隊隊員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彈無虛發、槍槍斃命,還有八路軍指戰員大智大勇,擼著白袖子,舉著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著人丹胡的小日本之類。那時候,這種電影不管是在觀時還是在觀後,都會令我有一股酣暢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這樣的片子,那些關於「打鬼子」的英雄夢要做上好幾個晚上。
隨著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遠去,屬於那個時代的戰火硝煙也漸行漸遠。當人們回過頭去觀看那些戰火連天的往事的時候,或許不再去糾纏血與火的本身,而是開始突破表象搜尋戰爭的深層原因。影視的鏡頭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錚錚男兒,他們也開始「懦弱」,開始有淚,開始擁有平常人的情感。從平凡到偉大是一種進步,從偉大再到平凡則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這種現象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來,似乎戰爭大片的製作都屬於美國,他們的《野戰排》《獵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曾經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以及在兩極格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前蘇聯,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製作的經典影片確實屈指可數。一部以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為題材的《兵臨城下》,雖然讓世界掀起了一股「狙擊崇拜」,但畢竟製作商不屬於俄羅斯。
俄羅斯,這是一個屢經戰火、自立自強的民族,誰也不敢忽視這個民族骨子裡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寶劍久久地沉默,是為了保證瞬間的出鞘能夠攝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連》,以王者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民族沸騰的熱血精神。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如何高調宣揚勝利的戰果,而在於不斷反思曾經的錯誤和失敗。《第九連》把視角投向那場讓俄羅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陣痛的戰爭。中亞的興都庫什山脈,在那裡,曾經有過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在那裡,一個貧窮而又落後的的國家讓俄羅斯這頭巨熊領略到了什麼叫做為自由而斗絕不屈服,這個國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來自西伯利亞的青年被送進了軍營。最初,他們是那樣的桀驁不順,蠻橫地剪掉理發師的頭發,肆意地對「軍妓」奧莉婭吹口哨;他們為了減少訓練量而在背包里塞滿衣服;他們捉弄高度近視的爆破教官。但後來,他們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剛下飛機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讓他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戰場。
接下來,思塔斯毫無防備地被村莊里的穆斯林小孩從背後開了槍,鮮血染紅了利達契夫的雙手。彼托維斯基踩著朝陽,他想用畫筆記錄下清晨的山岡,卻被武裝人員的子彈擊碎了頭顱,鮮血染紅了他那還未完成的畫作。倖存的利達契夫看著滿地犧牲的戰友,看著沾滿著戰友鮮血的高地,他抱著頭,蹲在地上,沒有理會一旁的長官,任憑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當看到夕陽下滿山岡躺滿的屍體,伴隨著壯士的悲泣,我想誰都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深深的觸動。這場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軍人的職責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利達契夫最後的內心獨白中,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場無謂的戰爭,因為當初這些新兵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到前線的。但是,那個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國家,在戰爭結束的兩年後便宣布不復存在。國家不存在了,那這場戰爭的意義又算是什麼?
軍人的職責永遠是服從,無條件地服從,羅素的權力理論告訴我們,在危機情況下,所有人的權力欲都會轉化為一種絕對的服從。軍人需要隨時隨刻面對生死,所以服從則表現為一種常態。從另一角度講,一支軍隊只有貫徹了服從精神,才能轉化為一支鋼鐵勁旅。所以軍人的服從精神並非出於主觀,而是出於本能加客觀。因此,我向來不會去指責軍人在戰爭中所謂的殘酷,軍隊在戰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理解是不能用純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讀,而應該站在戰爭的具體環境當中。在戰爭的環境當中,軍人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鬥、性暴力、臟話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打鬥這種原始行為屬於本我,本我是最易激發的,而且是與生俱來。所以一旦在敵我戰場上待久了,打鬥暴力用之過多,難以避免的其它相關形式的暴力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從這個層面講,這幫俄羅斯小伙又是贏得了戰爭的,因為他們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為了給大部隊開路,蘇聯人用火箭彈群摧毀了整個村莊。在火箭彈起飛的瞬間,電影畫面中出現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頭望著飛來的導彈,那眼神里,很平靜,似乎對於這種災難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一個見慣了災難的民族,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解決一切災難的經驗。因此,對於那些窮兵黷武者來說,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始終是一場災難。
⑹ 血戰湘江觀後感,如何評價
在「學習強國」平台上觀看了《血戰湘江》後,心情非常激動,那悲壯的畫面在腦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中國革命的勝利,要用我們的鮮血才能築成,那我們必須英勇獻身」、「誓死保衛黨中央過過江」,紅三軍團長和紅軍戰士的話時時縈繞在耳旁,革命者不怕流血犧牲,以大無畏、昂揚向上的革命精神給我以震撼和鼓舞。
該片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組織創作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影片以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饒的光輝形象,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仆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使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影片把我帶入到戰爭場面,聲光特效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影片中一個個紅軍戰士指戰員流血犧牲使我感慨萬千,他們的視死如歸的氣概,他們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念,讓我萬分敬佩。
而今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輩是我們的民族脊樑,正因為有他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立國之本,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永遠值得每個中國人敬仰。
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不忘革命先輩的初衷,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征的革命精神不但沒有過時,更是我們現階段實現中國夢,建設更加繁榮富強祖國不竭的動力。
雖然我們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不能忘記革命的初心,依然要學習長征精神,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發揚不懼挑戰和革命的大無畏精神繼續前進。為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參與者、奮斗者、開拓者。
(6)血戰湘江電影觀後感初二擴展閱讀:
觀後感重在「感」。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要聯系實際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⑺ 電影八百200字觀後感
《八百壯士》觀後感
看了《八百壯士》後,我心中有說不完的激動,這部愛國主義影片,主要敘述當時日軍進攻上海的真實戰況,我八十八軍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五百人,由團長謝晉元中校率領掩護國軍之撤退,並陷入三面之包圍中,即戰四晝一夜,有四行倉庫通過穌州河進入英租界。這裡面有一個很英勇的女孩,叫楊惠敏,自願當童子軍,父親勸她回去,她不肯,說要讓中國立起來。上海鬧飢荒時,他去維護秩序,還將國旗送到四行倉庫,路上危機重重,可為了立志氣,強民心她死也要去。
當時,全國的童子軍堅守著「不要餉、不吃糧、不怕苦、不怕死」的號令。我為之感動,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貢獻,而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前途而貢獻著,不貪生怕死,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800個烈士,多麼珍貴的 「一筆財富」啊,就這樣犧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彈中,我真惋惜啊。這時,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為什麼要將八百壯士趕盡殺絕呢?為什麼一定要佔領上海呢?為什麼要攻擊中國,不和我們做朋友呢?為什麼?為什麼?難道,為了統治全世界,日本人要傷害所有人嗎,要讓所有人看不起嗎。
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璀璨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苦難時刻的開始。日本人,你們為什麼要這么做。
如果不是當時的中國不強大,那麼,日軍也不會來攻擊我們了,從現在起,我要發奮讀書,讓祖國更加強大!讓世界各國都和平共處,再也不發生這種事情了。「……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此時此刻,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回響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樣裝滿了對祖國深沉的愛
⑻ 血戰湘江觀後感1000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記得白岩松曾經說過,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這段話到我看完電影《血戰湘江》才有了對這段話真正的感觸。
整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娃娃兵一個個倒在後面的坑裡,坑裡全是血,也許真正的湘江戰役比影片還要慘烈,那死去的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此時他們的腦海里想的是自己的父母還是心中對家鄉姑娘的情愫呢?應該都不是,如果是的話,他們又何必拋下最珍貴的東西,來到槍口充滿子彈的前面呢? 換位思考下,如果讓我擋在子彈的前面,那支撐我的該是什麼樣的精神,我又想了想,不管是什麼精神,我不敢的,我真的不敢,應該現在的大多數人都不敢吧! 之前看到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國娘,咱們現在如果都變成那種膽小,只貪圖享樂的人,如果再遇到「湘江之戰」我們能打贏嗎?換句話來說,我們敢打嗎?有那種明知道是死也要打的精神么?
我們現在應該太愛自己了,忽略了我們應該為國家做些什麼? 難道現在不是每天在打仗嗎? 只不過現在的打仗變成了經濟之戰,我們被日本痛擊!之前聽一個學姐說:在日本,大街最多的就是書店,在地鐵上幾乎每個人都是在看書,扯一個話外提,假疫苗事件如果是發生在日本,那麼負責人應該要自殺吧,因為日本的文化之一就是如果失敗了,寧可剖腹自盡,這種文化應該是推動日本經濟最大的文化之一,因為把性命押給了公司,去為生死存亡而戰斗,有一個數據顯示日本的工作量是中國人的2倍,在日本 早回家的男的 是被人嘲笑的 。
每個人看電影的收獲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身上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說下我吧,我最近因為壓力有點大,很急躁,看了《湘江之戰》看的時候我哭了,並不是為他們的死亡而哭的,而是看到毛主席那份胸懷震撼了我,因為李德左傾嚴重,毛爺爺對於決策無能為力,但是毛爺爺雖然是憤怒,但是回去之後 沒有一點急躁,沒有一點抱怨,仍舊是去付出去步步為營的做出隨時應對的准備才有了後期戰略的改變,這才避免了沒有被全部圍剿,在片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堅決執行任務」這一支隊伍該有著什麼樣的毅力,信仰,才能把最寶貴的生命都獻出來,只為毛主席過湘江!
⑼ 戰長沙電影觀後感300子
不好看x100
⑽ 看完了《血戰湘江》以後,都會有比較好的觀後感嗎
血戰湘江,是紅軍長征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也是一場最值得總結經驗與教訓的歷史事件。也許對於那段歷史了解的並不清楚,也許對於那場懸殊對決的慘烈沒有概念,但是看完這部電影,你至少能夠學會什麼叫尊重,什麼叫敬仰。但是相對於電影故事主題與史實,《血戰湘江》這部電影並不算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在戰場之外,主旋律性太強,讓整個故事講述太過俗套,人物性格,表現都太過臉譜化,最終只讓這部電影裡面只剩下了符號,缺少史實講述的鮮活感。讓那段慘烈且宏偉的故事,只剩下了說教感。強烈的趕客感,浪費了「血戰湘江「這樣好的主題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