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小八等了整整9年直至死它都是高興的,因為它用一生等著一個最愛的人!
『貳』 電影觀後感800字
昨日是電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與家人朋友有幸觀看了此片,感覺震撼頗大。我是唐山人,經歷過那場地震災難(當時我八周歲,剛上小學二年級)。下面就以唐山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後,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後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麼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後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人民軍隊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捨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於大製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准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叄』 電影《八萬里》觀後感
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中「八萬里」是指地球的()
A. 平均半徑 B. 表面積 C. 最大周長
D. 極半徑 赤道的長度是4萬千米即8萬里
該緯線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故選:C.
『肆』 電影八百觀後感怎麼寫
《八佰》電影你看了么,《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20看《八佰》觀後感範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歡。
《八佰》觀後感1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以後,中國軍隊第88師是最先進入戰場抗擊日軍的中國部隊。最初謝晉元是作
為第262旅參謀主任,在寶山路商務印書館對面的樓上在最前線指揮戰斗。戰斗到9月中旬,第524團團長黃永淮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第262旅旅長便 任命謝晉元為新任團長,指揮該團負責正面陣地的防守任務。
因戰況激烈,該團先後補充了4次兵員,原來的老兵在戰火中不斷犧牲,補充人員主要來自地方保安團。戰斗至10月下旬,面對日軍的不斷增兵,中國軍隊發現如果死守閘北,將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於是下令中國軍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防守。但為了配合外交,給世人留下中國軍隊仍堅守蘇州河北岸抗戰的印象,於是決定讓第88師留下一部分部隊,作為中國最後的軍隊堅守。
對於留下來最後堅守的軍隊,師長孫元良很清楚他們將面臨的結果,曾表示留置閘北守備最後陣地的部隊,最多是犧牲,最少也是犧牲。」最終 孫元良決定以中校團附謝晉元率第262旅524團固守原第88師師部所在的四行倉庫為據點,作為中國在閘北的最後一支 部隊堅守蘇州河北岸。這便是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及所率領的部隊被稱為「四行孤軍的原因。
孫元良親自向謝晉元在四行倉庫下達了率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之所以將最後兩支中國軍隊死守的陣地設在四行倉庫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葯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
《八佰》觀後感2
83年過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理解領悟過去那個年代的悲慘和傷痛,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讓今天的人們記住,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最殘酷壯烈的戰爭,有過先烈們浴血抗戰的驚天壯舉!
『伍』 痞子八哥 讀後感 800字
最近,我家鳥籠里又養了一隻黑色的雄八哥名叫凌凌。每天,鳥籠里都充滿著歡叫聲、口哨聲,歡騰極了。哎,那口哨聲又是誰吹出來的呢?原來是那隻黑色的八哥在唱歌呀!
八哥凌凌的食量很大,又肥又壯,就像一個胖乎乎的小孩兒。
它的頭部、背部、腹部都長滿了黑色的羽毛,在黑色的羽毛中隱隱約約有幾點白色。在尾巴上也鑲著一點兒白色,就像尾巴就像系了一朵小白花。它那灰色的眼眶中有一對晶瑩透亮的黑葡萄,那又尖又長的黃色的嘴巴厲害極了,你可別惹它。
你們大概不知道吧,八哥還會跳舞呢!凌凌跳舞的姿勢可有趣了,它一會兒洋洋得意地昂著頭,挺著胸脯,用爪子緊緊抓住塑料架扭來扭去;一會兒又像一個頑皮的搗蛋鬼,蹦到這兒,跳到那兒。有時,它還會用傻傻的眼神望著鳥籠,用尖嘴拚命啄鐵籠子,我想,它大概想出去或者換一個更大更寬敞的籠子吧。
八哥的食量比一般小鳥大多了。只要周圍沒人,它就大口大口地吃個不停,一口就能吃好多粒糧食。它一天至少要吃4餐以上,我們放食都來不及。
它可不光食量大,還有高超的本領呢!它會吹口哨,你吹一聲,它就會跟著吹一聲;你吹一段,它就會跟著有節奏有音樂感地吹起來,「噓----噓、噓----噓」,有趣極了。
狡猾的八哥
6月15日星期六晴
今天,我才看出來,八哥是種警惕性強,既狡猾又聰明的鳥。
今天又是周末,爸爸又要給凌凌清洗它那臟得嚇人的房子了,所以得把它揪出來。
我們全家都怕它那鋒利的爪子和尖銳的嘴,爸爸每當抓它時,都得在手上套一個塑料袋小心翼翼地去抓。瞧,終於抓住啦!爸爸把八哥放進了塑料袋,突然,八哥躺存袋子里,雙腳朝天,一動也不動了。我和媽媽一見,嚇得心慌意亂。媽媽趕緊對爸爸說:「快松點兒口呀!快松點兒口呀!它差點兒沒氣兒了!」爸爸輕輕晃了晃袋子,哈,八哥根本沒死,又活蹦亂跳起來,比以前還快活。
爸爸把袋口留了一點兒縫,用夾子夾住,把它放在櫃子旁的一個角落裡。爸爸一走,它又不動了。我一看大吃一驚,連忙走過去,晃了晃袋子,它不動;又晃了晃,它突然拚命亂跳,還朝我大喊大叫,嚇得我趕緊把袋子扔到了角落裡。
八哥真是的,沒事兒裝死!
八哥,不要走!
6月16日星期天雨
我們家再也沒有八哥的歡叫聲和它吃食時那狼吞虎咽的可愛模樣了。八哥今早靜靜地躺在我們為它所買不久的「家」里,閉著眼睛,我知道它已撒手人世,飛向天堂,成了一隻自由飛翔的天鳥。
八哥,不要走!你走了,我怎麼辦?我以後再也聽不到你吹出來的洪亮的口哨聲,見不到你被我和爸爸戲弄的邪副可愛的樣子和吃小蟲時的貪吃相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害了你,現在我很自責。
記得昨天,我打下了一個大蒼蠅,專程送來給你吃,你馬上啄住,把它吞了。
後來,我又學著爸爸的樣假裝在土裡掏泥捉蟲,沒想到戲耍你時,你卻當真了,把泥巴都吃了。
還有,我把一塊南瓜酥丟進籠子里,沒想到你什麼都敢吃,馬上把它叼了起來。對你的嘴來說,這一丁點兒大的南瓜酥太大了。你把它丟下,又叼起來……
噢!不用說了,是我害了你。但是你知道嗎?你離開了我,我會寂寞、悲傷的。凌凌,不要走!
凌凌,我會永遠記住你的,我永永遠遠愛你!希望你在天堂的生活過得很愉快!
『陸』 電影80後700字觀後感
1
從人人網網友那邊看到了推薦電影《80後》的日誌後,看看海報覺得女主角長的還行,於是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看了這部電影。
電影以沈星辰和明遠兩位主人翁的成長歷程作為題材進行描述,從他們的青梅竹馬到不辭而別,再到高中成為同班同學,接著是相戀,大學異地戀,然後分分合合,最後終成眷屬。期間還穿插著一些親情、家庭的矛盾,導演刻意安排了兩位主人翁都出自不太幸福的家庭。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取名《80後》未免言過其實了,至少它應該代表不了85後吧。當然80後畢竟是10年的代名詞,僅僅把視覺停留在兩個81年出生的主人翁身上難免在表達上有所缺失。可惜就算從80至85年的80後來看,電影的表達也很片面。電影所反映的80後只是城市戶口的80後,我姑姑就是81年的,她和她同齡的5、6個孩子根本都沒有上過多少學,我想他們看了那些主人翁在高中早戀,拉手的場景應該也沒有多少感覺吧。
電影中還專門穿插了一些80後「特有」的經歷:
玩陀螺,可惜啊,我小時候的夥伴們玩的是打彈珠、飛飛機、跳房子、跳皮筋等等,好像沒有玩過陀螺。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曾聽說過當時全國尤其是京城歡慶的場面很隆重,只可惜那時候我才初一,對這類國家大事還不太有想法。
2003年,張國榮先生去世,那時候我面臨中考,而且還沒怎麼看過電影,所以對他也是知之甚少啊。
唯一有點感觸的就是非典了,雖然我家鄉那邊沒有什麼疫情,但是大家緊張防範的氣氛卻也很濃,對於電影中反映的隔離、對發燒者的恐懼等現象,我們還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97年的高中學生,就已經大大方方的眉目傳情了?
電影《80後》所表現的是81年的主人翁在過著85後甚至90後的生活,導演之所以將電影題材定為愛情片,也是為了讓我們這些比較小的80後能稍微有點共鳴吧。只是電影取名《80後》卻也顯得不太合適了,難免有賺票房的嫌疑。
如果讓我拍一部以《80後》為名的電影,我可能會選擇從「分化」的角度去表現。所謂的分化是指,農村一部分80後沒有能讀大學,出去打工了,而另一部分則繼續讀大學了。後來的劇情則會在兩種不同「80後」的生活片段之間徘徊,當然如何將兩種片段銜接,我暫時沒想好,不然我就去拍電影了。
然而,事實上我的「分化」理論也是有一些依據的,因為我是89年的,我的同齡夥伴還存在一些分化現象。但是我們村裡的90後已經不再那麼分化了,就算成績差,考不上高中,家裡也會花錢買。
大家想看還是可以看的,不過想從中回憶自己生活經歷的80後不能抱過高的期望啊。
2
從來沒有對一部電影感觸這么深,看過《80後》已經一個多月了,細細想來還是意猶未盡。
沈星辰和明遠這對主角從小就被命運緊緊地握在一起,但是現實卻將兩人硬生生的分開。也許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也許是今生的割不斷的緣分,兩人相遇,並且感情迅速升華,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兩個年輕人為了學業再次分離。但是距離去拉不開他們的愛情,他們心有彼此,都默默地堅守著屬於他們的愛。 命運總是愛開玩笑,明遠因為感激和於嘉相愛,如果說影片的前段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到溫馨,那麼影片放映到這里就讓人心痛了。
生活得變化總是意想不到的,明遠坐牢了,在牢中與沈星辰的弟弟相遇,又被他所救。 當然影片的最後是以兩人相愛結局。
男女主角經歷了長達十五年的愛恨糾結,家庭變故,甚至是生離死別,更要面對自己內心深處少年時代的傷痕。十五年,他們一直為掙脫心靈的枷鎖和命運的羈絆而奮斗。雖然都以不同的方式,彼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卻以真實的畫面演繹了80後年輕人的生活。 影片自始至終多貫穿著這樣一個理念「世界上是否
原本就沒有永遠的愛,就如同沒有純粹的白?」也讓人們感慨:「我們都絕望的渴望被愛,卻不懂得如何去愛。」
我是90後,沒有經歷過愛情,更沒有權利評論80後,但是經歷過高考的失敗,進入濟南大學,曾經在高中時宏偉壯志已被現實磨滅,看著周圍一對對看似浪漫的愛情被現實分開,不得不考慮姐姐對我說的話"浪漫的愛情智慧在學生時代,當踏上社會就會明白,浪漫沒用,物質生活比精神生活重要。做人要現實。」我承認姐姐的話很片面,但是不得不讓人考慮。姐姐的生活很幸福,她與姐夫在學校相戀,現在有房,有車還有可愛的寶寶,很讓人羨慕。昨天去看了招聘會,看著可憐的工資,都不敢想以後怎樣奮斗。 90後的明天不應該重復80後的腳印,可是開路的過程又會是多麼辛酸?
僅做參考
望採納
『柒』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早就聽說過《忠犬八公的故事》這部電影,但是一直沒有看過,據說很感人,但是我看過之後,依然落淚了,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 《忠犬八公》於1987年改編成故事並拍成日本電影,由仲代達矢主演,該片當年曾在日本引起轟動,創造了40億日元的票房收入。新版本由2009年好萊塢拍攝的《濃情威尼斯》和 《狗臉的歲月》的金獎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執導。由著名演員理察-基爾主演。 故事講的是大學音樂教授帕克旅行回來時,在小鎮在車站上偶遇一隻無人認領的可憐的小秋田犬,它孤苦無依的身影惹起他的憐憫,雖然妻子(瓊-艾倫飾)極力反對,並想盡辦法要把它送走,但看到丈夫和女兒對它無微不至照顧和由衷喜愛,終於決定讓它成為家庭一員,帕克為它取名「小八」,教授每天要坐火車去上課,「小八」就跟隨教授到車站,晚上再到車站接教授回家,小狗終於長成了大狗,有一天,教授在學校講課時突發急病不幸逝世,「小八」依舊在車站等待主人歸來,一等就是十年......為了一份愛等十年,對於狗來說已近一生。是什麼讓小八如此執著,是在車站初見的寒夜裡那抹溫暖的微笑,還是之後數年如一日的悉心相伴。人生若只如初見,世上有幾人能做到? 為什麼我們會被這樣那樣的事情感動,其根源在於我們自己做不到,向善向美的心,每個人都有,可是誰願意無悔的付出,誰能單純憑感動生死相許,總是考慮的太多...... 電影里會不時的出現小八的視角,黑白灰,很微妙,我總感覺它看見的笑容格外燦爛...... 真實的忠犬八公於1923年11月10日在日本秋田縣大館市大子內的齊藤義一宅出生,隨後被作為禮物送給東京大學農學部的上野英三郎教授,上野教授很喜歡它,對它比對自己的老婆和外甥都要好,觀後感《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它也對教授感恩圖報,每天早上送教授去車站,傍晚准時到車站接教授回家。1925年5月21日,上野教授於大學因急病逝世,它等回來的卻是教授的棺材。八公於教授逝世的第二天就回到澀谷車站,在往後的日子裡,它依然跑去車站等教授,不論寒暑,不論刮風下雪,它天天等待著那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持續等待了九年,直到死去。 1932年,日本犬保存會的齊藤弘吉把八公在澀谷車站等候主人一事撰寫成文並寄稿至東京朝日新聞,以「惹人憐愛的老犬故事」為題刊登於報章上。八公因而成名,及後被稱為「忠犬八公」。1934年4月,人們在澀谷車站前為八公樹立了銅像。八公「本犬」也出席了銅像的揭幕式。此後,銅像附近的車站入口就被稱為「八公入口」。 八公死於1935年3月8日,最後與上野教授同葬於青山靈園。如今在澀谷車站北口外,八公的銅像依然矗立在那裡,它翹首遠望,好像總在等待著什麼。 如今,澀谷站前的八公犬銅像,是人們等待朋友的最佳場所。直直地站在八公塑像前等。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在等戀人,像八公一樣,他們臉上沒有表情,等待是沒有表情的,因為已經沒有雜念,已經斷念,無論如何就等吧。愛不需要聰明,而需要愚蠢;不需要算計,而需要忠誠。 秋田犬是日本國最據代表性的犬種。秋田犬原為狩獵狗,後經改良成為大型的日本犬。秋田犬是日本的,因為它的原產地在日本的秋田縣,所以它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它的類別屬於尖嘴犬類,有很大的力量,並且十分的強健,它是非常喜好運動的品種之一,在日本,它的用途是用來做火警警備犬的,在世界各地,它現在已經成為了家庭犬的一分子,並且受到了廣大人們的喜歡。17世紀時,秋田當地的佐竹侯,為了激勵武士們,以秋田獵犬培訓做為鬥犬用,使秋田犬的體型逐漸被改良為大型。20世紀初日本昭和年間,日本國內開始逐步禁止鬥犬,秋田犬飼養量劇減,後經有人提倡保護而被譽為國犬。 秋田犬在日本原產地受到很高評價。1931年正式被承認為日本的國家珍貴動物。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捌』 忠犬八公電影觀後感
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 ————洛夫
八(はち)、Hachiko,這是一個被愛注冊過的名字。它的意思是延伸到天際又降落到大地。
【許你一世的歡顏】
它是一隻狗。一隻被他撿回來的小狗。它看起來一無所長。
倒敘、慢鏡頭、長鏡頭、對景深鏡頭的自然追求,一切溫情片慣用的手法。
他們本來形同陌路,屬於兩個不同的物種。
他們的生活也許不會有交集。
他恰好遇到了它,無家可歸的它。
它把他帶回家,他給它溫暖,給它一個家。
他愛它,所以它等他。
太平常太俗套的故事了。
只是很多事情,只有回過頭,才會看到它的潔凈與美好。
我總希望有人在什麼地方等我,你也總希望有人在什麼地方等你吧。 ——幾米《照相本子》
這情感竟能那般頑強地蹣跚過十年,恍恍惚惚,清濁相間,一點一點穿過世間最遙遠的距離。
生與死的距離,對於一條狗來說,它無法參透,它只相信,他會來。
它的生命如一注流水,一點一點在車站的青石台上年復一年地流逝。它等待。
作為一隻狗,它有它的原則。不離不棄。不論生老病死。
它卧在那裡,十年,透徹成一種風景。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這樣的故事並不比別的故事更慘烈,比如《海豚灣》。
它只是,「悵然遙相望,疑是故人來」。
他讓它懂得了愛。於是它用了十年,它的一生來堅守。那些記憶里的美好,從未消逝。
【一場寂寞憑誰訴】
華爾街有一句著名的話「若你需要朋友,就養條狗吧。外面的世界是場近身戰。」從什麼時候起,人情薄似秋雲;從什麼時候起,這個社會變得面目可憎。
我不相信愛情,不相信等待。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看過了一些電影一些書籍以及人間冷暖。
我一直知道,我的心在一點一點硬起來,對這個世界越來越不滿,常常冷嘲熱諷。
偶爾還會寫些溫暖的文字。可有時就連澄凈的心境下寫出的文字也難免沾染浮華。
我常覺得寂寞。
這樣的寂寞常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我們的。是這一代人的。
我常宅在家裡。
覺得這樣的自己就安全了放鬆了溫暖了。
我看海豚灣,我聽說有人殺狗,我每每哭得稀里嘩啦,又心知那樣的慘烈也許自己永遠不會遇到。
小時候,我養過金魚,它們死了,我哭得很傷心。後來媽媽給買了兩只小兔子,它們幾個月後也死了,我哭得很傷心。家裡陸續養過三隻貓,又陸續送走了。
我再也不敢養寵物了。
2009年5月,我遇到了生命中第一個親人的死亡。
外公去世前的一個月,外婆將家裡的養了8年的狗送了出去。
我怕狗,我不和它親。雖然每次去外公家,它都會向我搖尾巴。
後來,我問媽媽:為什麼要在狗那麼老的時候送出去了呢?
媽媽說,從外公重病起,那隻狗就已經不吃不喝了。
我不知道那隻狗現在在哪裡。
我沒有勇氣再問。
我參加了外公的葬禮,從親手捧起外公的骨灰的那一刻起,我不再害怕死亡。
我知道,有一天,我也會死去。
連同我深愛的人。都會告別這個人世。
有一些會先我而去。
而對於另外的人,我可以先死。
可以把骨灰撒進離他最近的花盆裡。開出一朵花來。
他可以等我,或者不等。
他總歸可以知道,我是在那裡等著他的。等他回家。
永遠不要忘記你所愛的人。
這是Hachiko教給我的。那是一個被愛注冊的名字。
「這是八月初的一個早晨,美國南部的陽光舒遲而透明,流溢著一種久經憂患的讓人鼻酸的,古老而寧靜的幸福。」 ——張曉風
『玖』 八哥電影甲五海戰讀後感
觀看電影《甲午大海戰》有感
熒幕漸變,電影《甲午大海戰》就開始了,心中那種憤怒和國恥油然而生,我們偉大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又擁有佔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卻這樣被打垮,真的感觸頗深。
昨晚很晚才睡著,做了很多關於海戰的「噩」夢,我似乎也與日本人在海開戰……結局是喜還是悲呢?不得而知……那些海戰的鏡頭及海艦英雄們的壯志情懷及歷史痕跡依然縈繞在我腦海里,使我壓抑激憤難平。……
影片從1877年帶我走進晚清的年代: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登上海輪遠赴英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在那裡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並親自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而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以「明治維新」的思想同樣帶著強國之志,同樣駕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遙遠的東方駛去……
而古老的紫禁城裡,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後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整個中國充滿腐敗……
其實以當時的北洋海軍實力是不弱的(老師告訴我們的),可是,在發展海軍的良好時機,我們的清政府卻為了一座富麗的園林——頤和園,為了討好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把發展中國海軍的軍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令人不能氣憤清政府的無知。反看日本集合全國之力才組建一支聯合艦隊。但日本卻相當團結,沒軍費了,明治天皇帶頭捐款,命令全國官員捐出10%的工資購買最新式戰艦;沒糧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頓飯,全國都節省開支。日本人的意志和團結不得不讓人佩服。而我們北洋水師七年沒添置新艦,彈葯不足,以次充好,軍費被貪污,李鴻章無奈的說:「大清每年的錢財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經地方就相當不錯了。」其實光緒帝也是一個奮發有為的好皇帝,他有心奮發節流,以前每天吃三個雞蛋,知道物力維艱後每天只吃一個,身邊的太監總管告訴他:一個雞蛋十兩銀子。他問李鴻章:「市面上雞蛋怎麼賣的?」李鴻章說:「一兩銀子大概可買800個左右。」可見官員腐敗至此,國富心不齊,晚清搖搖欲墜。光緒有心強國,怎奈大權旁落思想保守的西太後慈禧,慈禧還訓斥光緒說:「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寢。」可惜那時的中國太落後了:思想太落後,政治太落後,教育太落後,可惜了後來一下子丟掉了1080里領土,令人心傷!
1894年,日本政府為了擺脫因國內本身的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困境,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進行所謂「清國征討策略」,侵略我中華國土。日本艦隊駛入我清政府海城,不宣面戰,北洋官兵也奮勇抵抗,兩邊的戰艦和指揮官實力其實差不多,但北洋的彈葯實在太差,經常打中而不炸。否則至少可以擊沉兩艘日艦--松島指揮艦和赤城號。海戰歷時兩個小時,日軍三艘戰艦重創退出戰斗,關鍵時刻鄧世昌「致遠」號艦隊突然沖出層層彈雨,裹挾著濃煙烈火,直向日本海軍的主力「吉野」號沖來!在彈盡重傷之時,鄧世昌毅然駕著烈火之艦決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傳出他的吼聲:「我等從軍衛國,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敵艦隊上百門快速炮的集中轟擊下,「致遠」號終於爆炸沉沒!悲忿交加的鄧世昌拒絕了戰友的救援,誓與「致遠」號同沉,但他的愛犬卻死死叼住他的肩頭不放,鄧世昌仰頭長嘯,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波濤……驚天地泣鬼神,壯烈至極!其實鄧世昌本來可以活下來的,當時致遠艦彈葯打完了只剩魚雷,世昌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掛起沖鋒旗開足馬力向日指揮艦松島號撞去,把日軍指揮官嚇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揮附近所有日艦來攔阻炮擊。在眾多日艦的夾擊下,致遠艦沉沒了,鄧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但是他可以選擇生還的,由於他們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到一種理念「艦在人在,艦亡人亡」,所以他選擇了犧牲,永沉大海,同致遠號一起,伴隨他的還有他那隻忠心的德國犬—太陽。一支曾威震東方的強大艦隊灰飛煙滅……
看到這里,我感動又憤慨的流下了熱淚:那震撼的一幕,讓我懷念他,懷念北洋艦隊,懷念「致遠號」,……之後北洋的節節敗退,附近的軍隊見死不救,乃至北洋軍艦全軍覆沒,國土淪陷……
甲午之敗,也不僅僅是慈禧西太後和那些無知的官僚所導致。不然,時也勢也。「天性,人也。人心,機也。」政治腐敗,政府愚昧妥協,民族落後於現代文明,人心盡失,愛國之士難以抱負強國,豈有不敗之理呀!?
鄧世昌說:「讓血液來警醒世人吧。」「致遠,是到達遠方的意思,希望我們的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以走向深藍。」還記得影片中的經典台詞:歷史上每一次大海戰,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想到如今的時局,我們是否又要重導甲午中日戰爭的覆轍。警醒吧,中國!警醒吧,可愛的人民!警醒吧,無知的貪婪的官僚主義們!2012年的9月,日本制定「購買釣魚島」使其國有化,如此惡劣強盜行徑難道又要重新上演歷史的軌跡嗎?不,釣魚島是我們中國的固有國土,我們現在的中國政府不會任你一個強盜宰割的!
相比來看,日本的文化風俗都來源於中國,而日本人的聰明就在於永遠創新進取,這是我們都要學習的;但日本的可惡在於歷來都是強取豪奪的,貪婪的,不知錯不悔改也自不量力!如今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振興中華,強我國力,才能保家衛國!
令人欣慰欣慰的是2012年9月25日,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入列。航母入列,對於提高中國海軍綜合作戰力量現代化水平、增強防衛作戰能力,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只靠如此的力量是不夠的,相比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我們的實力強大!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要強大,要堅定!
永遠的致遠號,永遠的英雄,永遠的強國夢不會因為日本的貪婪而倒下的。以後還會有鎮遠,定遠,平遠,濟遠……這些有著厚重歷史的艦名應當傳承沿襲下來……而我們要做的是不斷的讓自己強大起來……
『拾』 電影80後觀後感
從人人網網友那邊看到了推薦電影《80後》的日誌後,看看海報覺得女主角長的還行,於是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看了這部電影。
電影以沈星辰和明遠兩位主人翁的成長歷程作為題材進行描述,從他們的青梅竹馬到不辭而別,再到高中成為同班同學,接著是相戀,大學異地戀,然後分分合合,最後終成眷屬。期間還穿插著一些親情、家庭的矛盾,導演刻意安排了兩位主人翁都出自不太幸福的家庭。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取名《80後》未免言過其實了,至少它應該代表不了85後吧。當然80後畢竟是10年的代名詞,僅僅把視覺停留在兩個81年出生的主人翁身上難免在表達上有所缺失。可惜就算從80至85年的80後來看,電影的表達也很片面。電影所反映的80後只是城市戶口的80後,我姑姑就是81年的,她和她同齡的5、6個孩子根本都沒有上過多少學,我想他們看了那些主人翁在高中早戀,拉手的場景應該也沒有多少感覺吧。
電影中還專門穿插了一些80後「特有」的經歷:
玩陀螺,可惜啊,我小時候的夥伴們玩的是打彈珠、飛飛機、跳房子、跳皮筋等等,好像沒有玩過陀螺。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曾聽說過當時全國尤其是京城歡慶的場面很隆重,只可惜那時候我才初一,對這類國家大事還不太有想法。
2003年,張國榮先生去世,那時候我面臨中考,而且還沒怎麼看過電影,所以對他也是知之甚少啊。
唯一有點感觸的就是非典了,雖然我家鄉那邊沒有什麼疫情,但是大家緊張防範的氣氛卻也很濃,對於電影中反映的隔離、對發燒者的恐懼等現象,我們還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97年的高中學生,就已經大大方方的眉目傳情了?
電影《80後》所表現的是81年的主人翁在過著85後甚至90後的生活,導演之所以將電影題材定為愛情片,也是為了讓我們這些比較小的80後能稍微有點共鳴吧。只是電影取名《80後》卻也顯得不太合適了,難免有賺票房的嫌疑。
如果讓我拍一部以《80後》為名的電影,我可能會選擇從「分化」的角度去表現。所謂的分化是指,農村一部分80後沒有能讀大學,出去打工了,而另一部分則繼續讀大學了。後來的劇情則會在兩種不同「80後」的生活片段之間徘徊,當然如何將兩種片段銜接,我暫時沒想好,不然我就去拍電影了。
然而,事實上我的「分化」理論也是有一些依據的,因為我是89年的,我的同齡夥伴還存在一些分化現象。但是我們村裡的90後已經不再那麼分化了,就算成績差,考不上高中,家裡也會花錢買。
大家想看還是可以看的,不過想從中回憶自己生活經歷的80後不能抱過高的期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