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淡泊其實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寧靜就是(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致遠,致,有實現的其實,遠,即遠大的目標,合起來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寧靜致遠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古人較之於現代人,似乎對讀書學習更為重視,而且這讀書的目的也不是後來人們所說的「黃金屋」、「顏如玉」那麼的不堪,那時候的讀書,既是經世濟用的需要,也是傳承家學、安身立命、維系家族和提高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對學習的重視,可以從林林總總的家訓中隨意看到,那也是家訓的主體內容之一,即使早年頑劣放縱,鄙薄讀書的漢高祖劉邦,後來在給太子的手書中,也對自己早年輕視學習進行了反思。這位討厭讀書、也討厭讀書人的開國皇帝,曾經荒唐而又搞笑地拿儒生的帽子撒尿,後來是這樣告誡太子劉盈的:「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自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又說:「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沒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這里就可以看出孫叔通、陸賈對他的影響了,而字里行間則又體現出平和親切的親情意味。
B. "寧靜致遠 厚積薄發"的意思
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准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有所作為。
1、寧靜致遠
讀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釋義: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不淡定不能昭明賢德,不寧靜不能達成遠大目標,不寬容不能兼容並蓄,不仁慈寬厚不能心懷大眾,不正直公平不能明斷是非。
例句: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非讀書不能達到的境界。
2、厚積薄發
讀音:hòu jī bó fā
釋義: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噴薄而出。厚積薄發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出處:宋代·蘇軾《稼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在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在深厚積累之後慢慢地釋放出來,我能告誡您的也就到此為止了。
例句:成功如滴水成河,要想考出好成績,需要不斷努力,厚積薄發。
(2)寧靜致遠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1、寧靜致遠的近義詞:高風亮節
讀音:gāo fēng liàng jié
釋義: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我認為陶淵明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已無愧於四皓,於是我仰慕他,特別是了解到他好賢尚友之情。
2、厚積薄發的近義詞:博觀約取
讀音:bó guān yuē qǔ
釋義: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
出處:宋·蘇軾《稼說送張琥》:「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唉,您要擺脫這種狀況而致力於學習啊!在廣博讀書而簡約審慎地取用,在深厚積累之後慢慢地釋放出來,我能告誡您的也就到此為止了。
C. 寧靜致遠什麼意思 為什麼致遠
寧靜致遠的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處:蜀漢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示例: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非讀書不能達到的境界。
反義詞
急功近利 [ jí gōng jìn lì ]
釋義:急於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對膠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例句:搞學術研究需要刻苦鑽研,長期努力,急功近利是不行的。
D. 求【寧靜致遠】by la carmen
親,你好,本書是完結的
若不是完結的,就追問
我網速慢,傳小說也慢如果滿意
也可以郵箱發送,數字分開就行
如不滿意也謝謝你能看到
廢話不多說,看書說話,若滿意就給個好評
E.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意思一個人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處:《誡子書》【作者】諸葛亮【朝代】三國時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白話釋義: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在文章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