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尋求 張藝謀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要自己寫的 謝謝各位!
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應該說給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說來慚愧,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或許正是因為初見,才會讓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則可能會麻木。
現在有很多關於《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已經形成的觀點,在寫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點評的都很好,但是我認為這個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從一個院子里的爭斗聯想到現在的一些現象。
從頌蓮嫁到陳家說起。
頌蓮本來是一個大學生(雖然沒有讀完大學),父親死了,家道中落,於是就嫁給了陳 家作四太太。正常來看,一位上了大學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為人家當小老婆,估計她從來沒有想過。可是沒辦法,縱然腦子不這樣想,肚子不答應。於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陳家以後,她也就慢慢的螁變了。可以這樣理解:本來她就是有點矛盾的,或許不堅定。
現在大學生就業是越來越難了,而作為大學生乃至社會的弱勢群體,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就顯得更加的嚴峻,於是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
所謂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就是女大學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邊找工作一邊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現的特別地想要傍大款,現在輿論一片嘩然。但是現在似乎是社會上的贊成的人很多,據說有四分之一。還說這個比例是很高的。社會上幾乎成為潮流。
所謂潮流,基本就是社會上的一些人造勢;所謂造勢,就是社會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觀點,然後就是一些社會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現在發達的傳媒來響應。
仔細分析,這是一個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現象暫且不考慮。在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慮),然後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體,不就是四分之一了。雖然這個估算不太精確或者說是太不精確,但是足以說明問題。
寄嫁現象的出現,肯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比如說,就是有一個或者幾個成功的案例。那些貪慕虛榮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處炫耀,這個就是起因。於是就有各種心思的人從中發現一點自己的想法,終於把這個變成了自己的終南捷徑,成了某些人的終南捷徑,乃至要成為很多人的終南捷徑。
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會帶動相關問題的出現,比如詐騙,現在很多女的為了找到無價郎君,輕信一些網上的中介,結果被人騙去很多的中介費,如果是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騙了,失身就更正常了,可悲呀。
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無奈啊無奈,不在無奈中改善,就在無奈中變壞。想起電影中的台詞:「女人不就那回事」。別人可以看不起自己,人可不能自輕自賤呀。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事業進行了那麼長的時間,怎麼就不見起色呢?想起《悲慘世界》里的「如果這個世界還存在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就不得不說這仍是一個悲慘世界」。
哎,生存問題是第一問題!
虛偽地活著
在電影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二太太的虛偽。其實,那裡的人哪一個不虛偽呢?電影裡面有這樣一句:演戲演得好,騙人;演戲演得不好,騙自己。
什麼樣算虛偽?算演戲?應該說要看假到什麼程度,什麼境界了。現代心理學認為:如果不界定什麼程度算虛偽,那麼就可能會誤以為每一個人都是虛偽的。可以想一下,我們在自己家裡跟人前的表現是不太一樣的。
怎麼才能被我們稱為虛偽。我認為最主要的區分點就是動機,也就是說是為了害人還是單純娛樂而演戲。如果是為了娛樂,或者說是一種藝術,演得越好我們就越應該贊賞、認可;可是如果是為了害人,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提防了,而且會讓我們很緊張,萬一人家表演水平高,自己豈不是被害了。
動機是主要的區分點,但不是唯一的。(要是唯一的,說主要干什麼)另外一點就是:假的很嗎?或者是不真誠,或者是假大空。比如說到老師家裡玩,肯定得守規矩了,到中午了,老師說:「來,吃點飯。」「我吃過了」「中午飯都吃過了?」「嗯」。其實呢,餓得很,這就是不太真誠了(不排除是太靦腆,害羞),把老師當外人。
哎,演戲也不容易!
勾心鬥角
在院子里要想生存,就得勾心鬥角。同學們看了之後,都說這樣活著多累呀。中國人是很擅長勾心鬥角的,比如我們智慧的結晶《三十六計》。縱觀歷史,基本上都是勾心鬥角。明代的馮夢龍專門整理了《智囊》,就像一個搞笑Flash的對白。「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騙人」。中國長期的文化,怎麼害人,怎麼防止被害是佔了很大的篇幅的。李宗吾的《厚黑學》基本上就是教人臉皮要厚,心要黑,這樣的話,在我國那麼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不過做人不能這樣呀。《增廣賢文》裡面說:莫信直中直,需放人不仁。倒是不錯的態度。
勾心鬥角在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的,那就是維護正義。既然是維護正義,就得換個詞了,叫鬥智斗勇。其實包青天就是典型代表,壞人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夠懲罰的,很多時候只有比壞人更「奸詐」,才能有資格做好人,一個頭腦簡單的人要想懲惡揚善,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折進去。想起錢鍾書的話:是的,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寫在人生邊上》)
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斗氣很誤人
不管怎麼說,頌蓮還是跟其他的姨太太不一樣的,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嘛。她沒有其他的姨太太心狠手辣,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斗氣。她對雁兒可能只是為了出一下她假裝懷孕被拆穿的氣,也並沒有想著要把人害死。
因為斗氣產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比如說電影《愛情呼叫轉移》中的龍小蝦硬是把徐朗和計程車司機給氣得跟她飆車,結果被交警抓到。可能有人會問:這是電影,找點現實的。先不說電影這樣的藝術品是人類現實生活的反應,找就找唄:我們當地兩個高中生打架,一個孩子處於下風,就說:「有本事你把老子打死,打不死找人弄死你!有本事你打呀,這是磚頭,砸!朝這(指腦袋)砸!」(這些話是後來同學回憶的),結果那孩子真的一磚頭砸了下去,砸了個腦震盪。年輕人火氣旺,萬萬不可隨意就與別人斗氣。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激將法屢試不爽的原因了。
以上內容就是我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後的感覺,很是惆悵。或許很多人會一直惆悵下去。
❷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影評在400到600字之間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導演張藝謀1991年的作品,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張藝謀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算計,暗鬥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女主人公頌蓮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來受過教育的她,在陳府這樣一個陰森恐怖、勾心鬥角的生存環境當中,為了能有一席之地,個性逐漸扭曲和變形。而最終導致頌蓮和其他太太,甚至丫鬟雁兒變化的罪魁禍首就是陳家的老規矩。這是一群被規矩束縛的女人,這也是一群犧牲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女人。整部影片拍攝的環境非常單一,就是陳家一個大宅院。但是拍攝環境的單一並沒有埋沒這部影片細膩的情感以及所想要表達的思想。
(一) 色彩與構圖
在本片中紅、黑、白、藍四種顏色交替使用。大紅,本來是大吉大利在中國被認為最喜慶的顏色,在這里卻成了一種束縛,一種壓迫。黑,最深沉安全的顏色,卻籠罩上了一層黑暗的封建勢力。白,那麼純潔透明的顏色,卻上演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成了死亡的舞台,如此的凄涼。藍色象徵著封建社會的兇殘和黑暗,大紅燈籠總是被深藍色的磚瓦牆所包圍封閉,也揭示出作品的主題,所謂紅色喜慶的背後,實質是被落後的封建思想所束縛,廣大被壓迫的女性最終不能逃脫悲慘的命運。構圖方面,大俯拍機位形成的屋檐相連的封閉式構圖,長鏡頭和固定場景的應用,主觀鏡頭,近景、遠景的交替使用和誇張的對比手法,都使得這部影片蒙上了一層快要窒息的感覺。
(二) 音效與音樂
影片中採用的是交響組曲,音樂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劇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環圈」,以五個樂章的女聲合唱的無詞歌、樂隊、京劇打擊樂的另類非常規組合,音樂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超出了影片,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開篇便以戲曲開場,營造一種濃厚的歷史氛圍,密集的鼓聲,首先就把觀眾帶入了本片的節奏。另外,作為本片其中的一條老規矩「錘腳」的聲音,也間接的被導演當作了電影的配樂,錘腳的聲音響徹陳家宅院內外,一方面是讓沒有被老爺點燈的太太們聽,表達一種在這個院子久了如果不能被錘到腳慾望難忍,一方面是讓觀眾聽,在聽錘腳聲音的同時,去觀察每個太太的內心活動以及想法,把觀眾帶入導演所營造的意境當中去。一開始的迎親的樂曲,縈繞在整個大院的錘腳的聲音,梅珊的幾個空靈的唱段,處處都透著悲哀與凄涼,預示著不可避免的悲劇。影片最後迎來了下一個夏天,三太太已經被逼死,四太太頌蓮也已經瘋了,五太太又將迎來這樣的命運,燈籠又要被掛起,此情此景又將會上演,影片在女生哼唱,加上深沉的大提琴伴奏和鑼鼓聲的歡快聲中結束,更加深刻的表現了人物的悲劇命運。紅燈高掛,宿命已定,她們不過都是他人眼中的一場戲,曲終人散。
(三) 拍攝手法上
整部影片運用最多的就是象徵手法,整部影片中一直沒有出現春天這個季節。導演或許想要告訴我們,這些女人沒有春天,她們永遠活在蕭煞的季節里。沒有陽光,只盼望著紅色的燈光,永無出頭之日,從開頭就預示著,這是一個會以悲劇作為結束的故事。所有的場景都是在那一座大宅院里拍攝完成的,它就像是一個大大的牢籠,每個太太還有雁兒的喜怒哀樂,都只能在此地抒發宣洩,而導演的用意是這些女人永遠都無法逃脫這個牢籠,永遠都不能擺脫這封建社會殘酷的制度。三姨太出去了,但並沒有拍攝她在院外的場景,而她的結局就是被人綁著回來,逃出這個牢籠的女人,有的只是悲慘的下場。這便是導演的用意所在。那房頂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這也是自由的象徵,然而她卻在房頂瘋掉了,因為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頂,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國的地方,更是最接近悲慘下場的地方。自由,對這個大宅院的每個人來說,都只是奢求,他們不能擁有,因為自由是他們人生的「絆腳石」。對這些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來說,死也許是離開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終的救贖。「在這個院里人算個什麼東西,像貓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新太太依舊還是來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們有的不是幸福開端,而是悲慘的結局。
影片的結尾很有震撼力並且讓人深思,夜幕里古老的四合院在紅燈籠的映照下不正像是一個牢籠么?瘋了的頌蓮則在這牢籠里不斷的遊走,鏡頭不斷後移,頌蓮愈發的渺小乃至不見,普天之下不止這一個牢籠,也不止這一個受困之人。值得注意的一點,老爺在整部影片中都未以正面示人,導演這樣安排也許是表現王權的威嚴,等級的森嚴,剝削和壓迫來自於無形而並不是某個人,在它的面前你抬不起頭來,甚至不敢正式它的臉,這正是自由的喪失,人不成為人的一種悲劇。
看完影片我們還在為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感嘆和掙扎,被「掛燈籠」、「捶腳」、「吃飯」以及陰沉的陳家高宅壓得透不過氣來,我們也在電影傳遞給我們的批判中進行著深深的反思……
❸ 急求《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2000字以上(要自己寫的)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
燈籠,本是驅散黑暗的明亮,卻成了飛蛾撲火的誘餌;大紅,本是大吉大利的祝願,卻成了陰森猙獰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溫馨的棲息之所,卻成了勾心鬥角的殺戮之地;雪地,本是純潔祥和的平靜,卻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戲子,本是優雅唯美的象徵,卻成了世俗宗法的犧牲。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個深淵,一如片中「老爺」的面目身影,難見其形。
(一)
《大紅燈籠高高掛》,場景是令人寒顫的大院喬宅。電影裡面的顏色冷熱基調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紅色、恐怖的灰黑色、凄涼的慘白色,圈住了女人們的生活環境,使故事情感顯得格外緊張。
影片中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紅色,火紅的大燈籠本是節日的象徵,但在女人眼裡卻是顯得那麼的刺眼。我認為,紅色預示著女人不幸的開始,一個命運將被封建主宰的徵兆;影片從頭到尾都沒看見過宅院主人的臉面,但他的身影卻是無處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勢力,雖然表面上無跡可尋卻處處可見。黑暗封建勢力操控這一切,女人們無處躲藏。在灰黑色籠罩著的封閉的院落,在那詭秘的死人屋裡,都是顯得那麼得恐怖。冬天,白雪皚皚,喬氏院落,女人們的勾心鬥角愈加強烈。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鋪天蓋地的白雪中顯得如此凄涼可笑。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卻掩埋不了女人們心頭的凄涼和恐懼!
除了鮮明的顏色以外,聲音方面絕對是本片的一大亮點,一會兒是緊密急促的京劇鑼鼓點,一會兒又是「西皮」腔被拖長了的女聲伴唱。劇出身的二太太的幾段唱腔在影片占據了比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結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飄渺的歌聲帶有一些恐怖的味道,這種恐怖作用既來自於她死後的鬼魂,又是暗示舊社會黑暗勢力的恐怖。片中緊密的京劇鑼鼓點頗有空間感和爆發力,同時對白沒有出現任何失真的現象,清晰的對白很好地表現出演員們比較有特色的嗓音與性格。盡管故事裡的老爺一直沒有出現正臉,但是他的聲音卻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種從背後發出指令的威懾力,雖然看不見,可是卻無處不在。影片本身也沒有過多聲音重疊的場景,也沒有任何後期添加的音效,比如為了顯示黑暗勢力的統治地位,一直沒露面的老爺的對白就比較簡單,卻非常有效果,彷彿老爺並不存在,卻掌握著大院中每個人的生死。無聲風格對聽覺的要求不是很高,只不過導演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鑼鼓,與利用大紅燈籠如出一轍,因此在聲效上對整條音軌沒有大的考驗,各個聲音根本不會相互干擾,修復之後則更是近乎完美。
(二)
頌蓮的繼母和宅院老爺沒有正面的鏡頭,電影里表面上沒有他們的身影其實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是代表封建禮教的符號,是殘害女人們的罪魁禍首。
陳老爺成為一個封建家族家長的代表和縮影。導演僅需將鏡頭聚焦於陳家,卻使一家一族的規則運作具有了一種普遍性,成為對中國舊時千萬個封建家族的概括,並從家族延伸到當時的社會。由此,規訓過程在影片中又有了橫向存在的反映。這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種張力,使影片所反映的繁復的個體性「規矩」上升為一種文化表達。
《大紅燈籠高高掛》實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每一個畫面都製作得極其考究,豐富的光影變化、明麗純凈的色彩、漂亮的人物、極富中國韻致的庭院房舍,構成一幅幅富艷精工的圖畫,再伴以別致的背景音樂:迷醉。那麼除了這些,我們還看到什麼呢?一個有錢人家的5個漂亮女人為「爭寵」而互相傾軋、仇恨,而結局不外或死或瘋的故事,這故事並不新穎但很有意思,因為它由一系列點燈、閉燈、封燈的儀式,點菜、捶腳、鬧鬼的「細節」構成,即使對於中國的觀眾,也算得上是新奇了。除此之外,導演似乎還力圖使我們看到悲劇的根源——某種深植於文化中的觀念、陋習。
(三)
角色的性格幾乎都和封建有關,人性不知不覺就被封建勢力所扭曲。
大太太:最最傳統的女性,沒有任何特徵。片中她的言語都是很封建的,比如四太太要求她懲罰丫鬟,她就說按規矩辦事。
二太太:就是她暴恐怖!!長得很慈祥,對人尤其和善。但心腸最最惡毒,人面獸心或者連獸也不如!!可能在封建勢力面前,她只想站穩自己的地位,而不擇手段。
三太太:倒覺得她本性不壞。可以說其實她是片中比較反叛的角色。為了自己的生活,選擇高醫生,在當時這種行為和是封建是相抗的。
四太太頌蓮:不知道把她定為什麼性質好。只能說她個性、好強、潑辣。但卻是個不深諳世道的姑娘。
老爺:個人認為未露出真面目的老爺是本片最好的構思。在暗處,看似屋裡的主人,主宰這一切。實際也被現實主宰著。
雁兒:占欲心極強、倔強。但遇事一樣的害怕。和頌蓮有點像。
只是新過門的五太太那張稚氣未脫的臉與那句與她面容極不相符的"那女人誰阿,她干什麼呀?"讓人看到一年前的她。
(四)
封建制度扼殺了年輕的生命和美麗的愛情。
《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方面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結構進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繼承了部分魯迅對中國社會黑暗勢力的恐怖手段描畫。這可能主要歸功於小說原著和張藝謀邀請的一些理論界人事參與。影片具有很強的象徵和寓意,在那個時代表現了人們的某種心情。對於過去的封建勢力滅殺人性和生命的行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籠罩著的封閉的院落。在無處可逃的空間里,巧妙的展示著深層的寓意。而大紅燈籠這個中國傳統的象徵物體,不是代表著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著的人性和權力人物的存在。
在封建勢力的無形迫害下,女人們不是被扭曲了就是被摧殘——頌蓮的反叛和好勝性格,終使她敗在笑裡藏刀的二姨太手裡;家庭中的爭寵風波,導致女侍凍死,三姨太被「家法」弔死。舊中國婦女的種種命運,都在這個陳家大院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我無意中發現,封燈的布套圖案畫有龍,這不得不強調舊社會男人的地位,感覺就是民間的皇帝,這是和女人們極度反差的。當最後一個鏡頭宅院老爺娶進的五姨太出場時,我頓時感覺:女人的地位在封建時代是如此的卑微!
1,這是一幕老人以金錢、以權勢、以傳統制度,蹂躪少女的悲劇。
女人若是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可以說是不幸的,若是生長在中國封建傳統社會里,那就是不幸中的不幸。
1920年代的中國,擁有大學學歷的頌蓮,為了家中生計,被迫嫁到大戶陳家當姨太太。排行四姨太的她,在與上面三位太太,各自的互動下,看到了人生的百態,也學習到人性的醜陋面。本片對女人之於性愛、忠貞、陰險…等面向,都有深刻探討。
十九歲在念大學一年級的頌蓮,因喪父,家況墜日,貧境無奈輟學,為滿足繼母之要求,為了錢,嫁給陳家作四太太。頌蓮「新婚」之夜,紅燈籠照得里外通明,紅艷嬌媚。在那黑影中,走出一個老人-----陳老爺。這一人物,始終沒有正面面對觀眾,但他蒼老的聲音,卻在發出不可違背的命令。頌蓮含辱舉燈,讓老爺欣賞自己,含辱在燈火通明下,與陳老爺同床共枕。然而,頌蓮卻漸漸適應妾的生活,轉而千方百計,對二三房的挑戰作反擊。迷醉陳家「被捶腳」的享受,追求支配慾望,追求作高等奴隸,在老爺對奴隸的壓迫,和殘害奴隸的行為中,造成了幾度人劫。
由於頌蓮的丫環燕兒的告密,頌蓮假裝懷孕,以取寵於老爺的計劃破產,被老爺以欺主之罪封了燈。被迫害的頌蓮,為了報復燕兒告密,將燕兒在自己房中,「偷掛紅燈籠」的違規事情揭露出來。按老規矩辦事,結束了燕兒的生命,燕兒死了。但死了比活著強,頌蓮則雖生猶死,借酒澆愁。大少爺來看她,她對大少爺感情流露,想挽留大少爺,但大少爺卻走了。頌蓮醉了,爛醉中吐露三太太「偷情」的事情。
三太太,一個反叛者,冒著生命危險,追求自身幸福,和性愛滿足的女性。至少,她的情人「高醫生」是她的藝術知音、情伴侶、性伴侶。這是反金錢、反傳統、反禮教、反權勢。三太太在被陳家的打手捉回時,腳上著粉紅拖鞋,身穿白色內衣,在黑灰色的一群人的推擁下,最後被送往死屋。她仍是一身白,象徵著黑色歷史中,人性的美。三姨太死了,這是一個老媽子,捉殺三姨太的結果,是電影刻意要表現的悲劇。被害人有意,或無意地害了人。這也是現代的文革中國,人人都曾是受害者,人人又多曾是主動被迫,有意無意地參與「迫害他人」的迫害者。頌蓮,一個被害者,在自己遭受色劫後,也去害了他人,自己的心靈被洗劫一空。
頌蓮瘋了,人有理智時,卻不清醒。像瘋子,說假話,你算計我,我算計你。人清醒後,卻能說真話。但不得不變瘋了,醉中醒,醒中醉。瘋時像人,不瘋時像鬼,是世界的罪惡,還是人自身的罪惡。頌蓮站在古篆字碑文前,意味她的命運,要被這些古篆字,堆砌出的監獄,囚禁終生。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 把生命和現實中的歷史,糾纏在一起。
頌蓮等候老爺的挑選,一個老漢像戲子,雙手提著燈籠,邁著碎步走來。主子佔有眾多奴才的佔有感和虛榮,奴才的得意和失意,寫盡了人生的虛幻和荒唐,社會的險惡和虛偽,人生如戲,人生如夢。
頌蓮大學生的身份,說明她的言行,有不協調的地方。影片表現了野蠻對文明的蠶食,環境對人生的畸化,厄運對健康靈魂的蝕化。在封閉的社會家庭環境中,多數人容易改變自己,適應環境,隨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經磨難,才能度過劫數和考驗,成為領先人才。
老人以金錢、以權勢、以傳統制度,蹂躪少女的悲劇,以錢劫色的封建妻妾制度,無恥和卑鄙。這種畸形化的追求欲,非人性的情愛之欲,而是犧牲人性的情愛之欲。以青春美色,以奴僕愚忠,以個人尊嚴,以人的權利,以這一切人生可寶貴的東西,被社會無情剝奪。或自我被迫,或自願放棄,獲得被捶腳的權利,牟取點燈、點菜的權力,做穩奴隸的權力,支配其他奴隸的權力。
2,這是一部野蠻對文明的蠶食的悲劇。
野蠻對文明的蠶食,環境對人生的畸化,厄運對健康靈魂的蝕化。在封閉的社會家庭環境中,多數人容易改變自己,適應環境,隨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經磨難,才能度過劫數和考驗,成為領先人才。
爭斗使生活充滿沉重壓抑。在一個封閉型的社會環境中,內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戲化的人生,待人以誠,反得其詐,待人以詐,反得其誠。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過去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演戲現象,和社會生活中戲化的騙局。演戲是裝假,是騙人,是戲化的現象,使人類失去真誠。人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騙人騙己。逝者如斯、人生如夢。
老爺對妻妾的寵幸,是榮華富貴的象徵。在大紅燈籠下,大小奴隸們,對支配他人的渴望,對主子寵恩加身時的得意;大主子對小主子的排斥和打擊,小奴隸利益,大奴隸的力量,對二奴隸的打擊。誰點燈,誰點菜,誰享受權力。木錘捶腳聲中的歲月,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卻因了有這些爭斗,而有聲有色。爭斗使生活充滿沉重壓抑。在一個封閉型的社會環境中,內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
眾打手抬著三姨太走向死屋的鏡頭,動作緊急,但過程長而慢,有難抵目的地之感。結尾有如「黑澤明」近期電影,對人類普遍悲劇的詰問。導演對時空感的淡化,使二十年代的中國故事,和當代中國,形斷意聯,具有深刻的諷諭性。
電影中的對白,凝聚了人類社會的悲哀和虛偽。演戲演得好,騙人,演戲演得不好騙自己。這是戲化的人生,待人以誠,反得其詐,待人以詐,反得其誠。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過去的人。戲化的人生,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總悲劇,但又超越中國的特質,變成了人類普遍悲劇的縮影。
畸形化的追求欲,是犧牲人性的情愛之欲。一切人生可寶貴的東西,被社會無情剝奪。或自我被迫,或自願放棄。追求支配慾望,追求作高等奴隸,在老爺對奴隸的壓迫,和殘害奴隸的行為中,造成了幾度人劫。
人性的劫殺,野性的愛欲,踐踏人性,踐踏自我。每個人心靈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現代社會的愚、欲、錢、權的包圍下,被虛榮誘惑,我們有時不也如瘋子、傻子?新苦難的循環!從人性的劫殺,到野性的愛欲描繪,從踐踏人性的揭露,到踐踏自我的荒唐,皆帶來警世醒人的啟迪。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淡朴歸真,體現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及現實面。每個人心靈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現代社會的愚、欲、錢、權的包圍下,被虛榮的紅燈籠所誘惑,我們有時不也如瘋子、傻子?
導演淡化時代,強化象徵藝術,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演戲現象,和社會生活中戲化的騙局。演戲是裝假,是騙人,是戲化的現象,使人類失去真誠。人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騙人騙己。導演擅長表現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大量採用主觀視覺鏡頭,近景和遠景的突兀交替使用,誇張的對比手法,也被反覆使用。影片中的音響效果誇張,給觀眾一種逝者如斯、人生如夢的感覺。
3,這又是一部在光明之下的恐懼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並沒有一開始就揭示恐懼,退學的女大學生象林黛玉進大觀園一樣,嫁到了豪門大院,一步步觀察著這個財物豐腴的家族。當她意識到恐懼的時候,她就瘋了。影片的老爺一直沒有出現正臉,彷彿沒有存在,但一旦出現問題的時候,背後的黑暗勢力就發揮作用。影片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有些相似,黑暗勢力無處可見卻隨處可見,隨時可以致人於死命。在這部影片里,張藝謀已經少了許多熱情,而是多了很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的細節,對於黑暗勢力也顯示出無可征服的恐懼和冷靜,讓那些人物自生自滅。
大紅燈籠的 「掛」和「落」是象徵,是各妻妾的地位,和對其他各房,關系變化的標志。各妻妾的榮辱寵幸,失寵遭貶,皆集中表現在這點燈、滅燈、與封燈上。誰有了掛燈籠權,誰就有了主子以下的最高權力。因此,爭奪掛燈籠權,壓制打擊競爭對手,媚悅主子,爭相為他生兒子,以穩固自己的地位,成了二三四房生活的核心內容。頌蓮在得寵時,對自己依附在老爺身上的權威,淋漓盡致的發揮,對腳被輕捶的癮勁,顯示了奴才的麻木。
陰冷頹廢的陳家大宅院里最能引起觀眾視覺沖擊的莫過於那一排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冷色和暖色的強烈反差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影響,發人深思。碩大無朋的大紅燈籠由始至終都貫穿在整部戲中,影片主要講述頌蓮這位女性如何從最初的得寵到最後的失寵、瘋狂的婚姻悲劇故事,而這一切又很巧妙地體現在點燈——吹燈——長明燈——封燈上,這樣「燈」就不單純是影片中頗有造型感的視覺元素了,確切來說它已成了一種意象化的符號。就算是捶腳、捏肩、點菜這樣一系列程式化的動作也是與點燈息息相關的,在哪房太太的院子里點等,哪房太太就有權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滿足感和快感,因此在陳家大宅院里幾個活在絕對封閉空間里的幾個女人為此瘋狂,包括小丫頭雁兒。用某個評析家的話來說「女性的生存本能與人性深處最隱秘的貪婪、虛妄、恐懼甚至因此而來的苟延殘喘都在這幾盞燈籠里被照得如此清楚。」逆來順受的琉如,笑裡藏刀的卓雲,紅杏出牆的梅珊,倔強的雁兒,甚至包括「新女性」——敢幹抗爭的頌蓮……無不成為舊式婚姻的犧牲品,對「點燈」的渴望其實就是對生存的渴望,但男人並不這樣想,年長的陳佐千不可侵犯的權威已具體地呈現在大紅燈籠的肉身上,女人為男人爭風吃醋、頭破血流,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隻隨手可捏死的虱子,實在令人寒顫,深刻地揭露了夫權制社會中婦女悲慘的命運。
影片中充滿大院子的恐怖,和小院子的凄涼荒僻,散發著難以躲避的死氣。整個大院子,沒有嬉鬧小孩的出現,活著就脫不了陳舊的歷史。層巒迭峰的房脊,象徵沉重的古中國,對於活人的中國,難以逾越。頌蓮成為瘋子後,在院子里徘徊的景象,意味著封閉的靈魂,窒息在凝固的空間里。頌蓮瘋後,老爺又娶進五太太,一片大紅大喜中,新娘子的稚嫩氣和薄命相,預兆著新苦難的循環。
總結:《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方面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結構進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繼承了部分魯迅對中國社會黑暗勢力的恐怖手段描畫。這可能主要歸功於小說原著和張藝謀邀請的一些理論界人事參與。影片具有很強的象徵和寓意,在那個時代表現了人們的某種心情。對於過去的封建勢力滅殺人性和生命的行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籠罩著的封閉的院落。在無處可逃的空間里,巧妙的展示著深層的寓意。而大紅燈籠這個中國傳統的象徵物體,不是代表著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著的人性和權力人物的存在。如此強烈的震撼,至今,影片末頌蓮迷茫的眼神、幽深封閉的灰色大宅院、鮮艷奪目的大紅燈籠這一切的一切仍在腦海里久久不能揮去
❹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劇情情節,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從《老井》開始,到《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屢獲國內外各大電影獎項,「張藝謀」也成了教科書一般的存在,他的電影成為後來者的學習對象,尤其是初期描述一些民俗、禮教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成為模範。
這部電影體現了大院牆里女性的悲哀,最致命的就是矛盾沖突的本質主要集中在了對封建體制的抨擊上,以「紅燈籠」為形象符號和「點燈」、「滅燈」、「封燈」的儀式把決裂以及封建體制完全真實具體地表現給了觀眾,讓觀眾更深刻地體味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❺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
個人認為這是張藝謀最好的一部電影,起碼也是之一,也是張藝謀將形式與內容結合得最完美的電影,以後的電影中<我的父親母親>已經開始有濫用鏡頭的嫌疑,到了後面的<英雄><十面埋伏><黃金甲>已經是形式大於內容,很空洞了。
一個深深的大院,五個各懷心事的女人,從這裡面能看到什麼那是見人見智的事情。
先說說這個老爺,他在電影中很少露出正臉,但是觀從們都能感覺到他就是這個大院的國王,這裡面的一切事情還有一切人物的命運其實都要是操縱在他手裡的。操縱人物命運的還有府上的規矩,說白了都是為這位老爺控制這個大院服務的,也可以將其看成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隱喻。
從另一方面看,這位老爺是一位相當成功的人,首先,他擁有巨大的家產,雖然這可能是祖祖輩輩積累的結果,但是將這一份家產守好也是需要一定的才能的,如果將這個大院比喻成一個企業,他對自已員工的控制也是成功的。首先,他用制度(府上的規矩)將大院治理得井井有條,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對他的命令十分服從,就像是那些下人一樣,沒有人會反抗他。做為個人,他也為這個制度做出了一些犧牲,比如他喜歡雁兒,但是因為制度,他和雁等級上的差別讓她不能娶了她,兩個人只能偷偷摸摸,他對四個太太(人才)的選擇也很有眼光,大太太就不說了,二太太會按摩,三太太會唱戲,四太太是個洋學生,這個以讓他的生活豐富不少。其次,他還引入獎勵和競爭機制,可以跟她過夜的太太就可以享受洗腳和錘腳還有點菜的優待,雖然這些不過是小恩小惠,但是時間長了,幾位太太都為這些東西爭得不可開交,最後精神都異化了,像雁就在自已的房裡點燈。最後,他還嚴格執行懲罰制度,三太太因為偷人最後命喪小屋子。她還懂得怎麼打擊自已的競爭對手,四太太一去,他就為了防患未然把她的笛子收起來了。這一切都有一些像以前國企的一些制度,廠長一人說了算,下面的員工為了各自的一點點利益苟且的活著。
然後再說說四位太太,大太太擺著明哲保身的態度,他信佛,這當然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無奈之舉,她對這個大院的一切都看得很透,所以不再掙扎,她雖然年老色衰,不再受到老爺的寵愛,但是她知道她擁有兩張王牌,一張就是她大太太的身份,雖然這個身份可能作用不大,另外一個就是她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可能今後就是這個家族的繼承人,她知道只要她這樣熬下去,這個大院的一切都是她的。所以跟幾位姨太太的明爭暗鬥,她一直以坐山觀斗的心態。她的兒子是她最大的王牌,所以當一開始四太太跟她兒子在樓上見面的時候她馬上就把她的兒子叫了下來,這是她在電影中唯一一次大聲地說話,她知道在這個兒子身上不能一點閃失。
二太太笑裡藏刀,並最終獲得了與三太太和四太太斗爭的勝利,但是她沒有戰略眼光,只看到眼前的紛爭,沒有看到大局,三太太死了老爺還會娶一個更年輕的五太太,而她終究會一天天老去並一無所有。
三太太是這個大院的反抗者,違犯了這個大院的制度,她的失敗一方面是因為計劃的不周密,另一方面也是她自已人格上的弱點,所以她最終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她跟高醫生雖然相好但這也沒能讓她在與二太太的競爭中獲得好處,反而最終讓她命喪黃泉。
四太太是這個大院的新生力量,她的失敗一方面是自已的資本還不夠,老爺雖然對一個學生一開始還有好感,但是時間長了這份資本就沒多少作用了。另外,也是她沒有完全融入到這個體制中,電影中,他還與那位少爺發生了一絲曖昧的情意,她其實並無心與幾個太太去斗,但是一切不由人,從她進門的那一刻起她就在不由自主的被這個體制改造著。到最後她還是不能接受三太太遭受的懲罰,終於成了一個別人眼裡的瘋子。
這個電影里沒有一個好人,看的時候讓人感覺有些絕望,大家都在讓自已更好的在這個大院里活著掙扎著,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博奕游戲。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飽滿,這個電影不管從誰的角度去敘述,都可以成為一部新的電影,從老爺的角度就是一個一個男人跟四個女人的故事,從大太太的角度去看就是一個大家閨秀嫁入豪門的不幸史,從雁兒的角度去看就是一個平民進入上層階級的斗爭史,她是個於連式的人物,從三太太的角度去敘述,故事最精彩,一個當紅戲子嫁入豪門的悲劇。
當然,最後說一個,這個大院看似很有規矩,其實是沒有前途的,就像電影的影像那樣,建築都是靜穆的,但是在這里人是渺小的,「人跟鬼有時候只差一口氣」,支撐起這一切的是老爺手裡的錢,當他不再擁有這個東西的時候,也是這個大院瓦解的時候。
❻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觀後感600字
說得直觀一點,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近代社會極度黑暗面,讓我這個90後,感知到了時代變遷給每一代人帶來的苦與甜。
女人,在那個年代,完全沒有地位,自己的幸福完全掌握在男人手上,一個妻妾成群的男人,在當代仍然備受尊重,人人仰視。同時也能輕易地操縱一個女人的命運。
封建社會的權利,壓制,相比現在的生活,不知道會好到哪裡去,現在的我們自由,民主,人權沒有受到過多的剝奪,一切都還是相對的理想化,可為什麼當今的我們依然活得不快樂呢?
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寬廣的視野,有更好的連接世界的方式,也正因如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顯得那麼的急躁,那麼的不願等待,無不渴望一步登天。
但是究其個人,真正是這個世界變壞了嗎?還是說從來都沒有好過呢?
有的人,想做一顆不起眼的小草,有的人則想做一顆大樹。做小草的人,生活得不奢求,給自己一個不高的要求,經濟上能有富餘,過上和家人簡單幸福的生活。那想要做大樹的人,則不斷地拔高自己的要求,有的時候目前的能力無法支撐起來,就會摔下來,這一類人活得非常痛苦,因為是自己的慾念太多,捨得捨得,便是其中的道理。
❼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
本片的鏡頭豐富,表現手法多樣。影片多採用俯拍,方方正正的庭院像是棺材一樣死氣沉沉,成為傳統意義上「規矩」的化身。犬牙交錯的院落一遍遍地出現,壓抑、陰森的氣氛撲面而來。
在梅珊被綁去死人屋的那場戲中,由搖鏡緊跟頌蓮踉蹌的主觀鏡頭完整的記錄了梅珊的無用掙扎,一個個表現頌蓮的吃驚、恐懼的特寫面部鏡頭和最後的模仿頌蓮踉蹌的主觀鏡頭,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內幕,成為頌蓮無法找到出口而終於淪為瘋子的原因。
除此之外,對頌蓮捶腳時的臉部和腳的特寫鏡頭充分展示了頌蓮由開始的不適應到後來享受的變化過程,標志了頌蓮逐漸對地位爭奪的認可。同時,不斷出現高大的庭院和特寫鏡頭構成的重復蒙太奇,使得影片意蘊悠長。
在影片的構圖中,人物常常處於幽暗城牆的一角,或者處於縱深得庭院之中,彷彿人物無處可走,跌入封建社會黑暗的無底洞。
影片沒有繁復完整的音響,卻使人印象深刻。從影片一開始的女聲京劇「咿呀」的急促鼓點到每次捶腳如心臟跳動的敲擊,再到女聲憂郁纏綿的「啊······」,導演選用京劇這種老式唱腔原因便是基於京劇代表著封建社會。
前兩者往往用於形容人物焦急的心態,而後者則是封建男權社會中被禁錮的女人的抗議,女子無權為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權而辯護的無聲呻吟。 《大紅燈籠高高掛》彌漫著封建腐朽的氣息,它已然成為一個符號,藏匿在陳府的角角落落:京劇式的音樂、紅紅的燈籠、捶腳······各種有形的、無形的,都被籠罩在封建的毒霧中,迷失方向。
正如德里達所描述的後現代文本形態:所知不明,而能指無限流淌。 「人和鬼就差一口氣,人就是鬼,鬼就是人」,當送臉真的像鬼一樣,開始在閉塞的陳府院落行屍走肉,找不到出口時,彷彿,我看到從很久以前穿越時空的刺耳吶喊。
❽ 看完《大紅燈籠高高掛》後你有何感受
看完我覺得古代的女生好可憐,有點不人性,地位好低,以前同事說過古代的女生大多命都不太好的,是不是以前很多女生都是這么過的呢?太壓抑了,女生在何時何地還是要自強自立!
❾ 看《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觀後感
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應該說給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說來慚愧,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或許正是因為初見,才會讓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則可能會麻木。
現在有很多關於《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已經形成的觀點,在寫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點評的都很好,但是我認為這個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從一個院子里的爭斗聯想到現在的一些現象。
從頌蓮嫁到陳家說起。
頌蓮本來是一個大學生(雖然沒有讀完大學),父親死了,家道中落,於是就嫁給了陳 家作四太太。正常來看,一位上了大學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為人家當小老婆,估計她從來沒有想過。可是沒辦法,縱然腦子不這樣想,肚子不答應。於是也就嫁了。可是到了陳家以後,她也就慢慢的螁變了。可以這樣理解:本來她就是有點矛盾的,或許不堅定。
現在大學生就業是越來越難了,而作為大學生乃至社會的弱勢群體,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就顯得更加的嚴峻,於是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
所謂女大學生的寄嫁現象,就是女大學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邊找工作一邊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現的特別地想要傍大款,現在輿論一片嘩然。但是現在似乎是社會上的贊成的人很多,據說有四分之一。還說這個比例是很高的。社會上幾乎成為潮流。
所謂潮流,基本就是社會上的一些人造勢;所謂造勢,就是社會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觀點,然後就是一些社會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現在發達的傳媒來響應。
仔細分析,這是一個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現象暫且不考慮。在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慮),然後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體,不就是四分之一了。雖然這個估算不太精確或者說是太不精確,但是足以說明問題。
寄嫁現象的出現,肯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比如說,就是有一個或者幾個成功的案例。那些貪慕虛榮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處炫耀,這個就是起因。於是就有各種心思的人從中發現一點自己的想法,終於把這個變成了自己的終南捷徑,成了某些人的終南捷徑,乃至要成為很多人的終南捷徑。
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會帶動相關問題的出現,比如詐騙,現在很多女的為了找到無價郎君,輕信一些網上的中介,結果被人騙去很多的中介費,如果是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騙了,失身就更正常了,可悲呀。
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無奈啊無奈,不在無奈中改善,就在無奈中變壞。想起電影中的台詞:「女人不就那回事」。別人可以看不起自己,人可不能自輕自賤呀。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事業進行了那麼長的時間,怎麼就不見起色呢?想起《悲慘世界》里的「如果這個世界還存在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就不得不說這仍是一個悲慘世界」。
哎,生存問題是第一問題!
虛偽地活著
在電影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二太太的虛偽。其實,那裡的人哪一個不虛偽呢?電影裡面有這樣一句:演戲演得好,騙人;演戲演得不好,騙自己。
什麼樣算虛偽?算演戲?應該說要看假到什麼程度,什麼境界了。現代心理學認為:如果不界定什麼程度算虛偽,那麼就可能會誤以為每一個人都是虛偽的。可以想一下,我們在自己家裡跟人前的表現是不太一樣的。
怎麼才能被我們稱為虛偽。我認為最主要的區分點就是動機,也就是說是為了害人還是單純娛樂而演戲。如果是為了娛樂,或者說是一種藝術,演得越好我們就越應該贊賞、認可;可是如果是為了害人,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提防了,而且會讓我們很緊張,萬一人家表演水平高,自己豈不是被害了。
動機是主要的區分點,但不是唯一的。(要是唯一的,說主要干什麼)另外一點就是:假的很嗎?或者是不真誠,或者是假大空。比如說到老師家裡玩,肯定得守規矩了,到中午了,老師說:「來,吃點飯。」「我吃過了」「中午飯都吃過了?」「嗯」。其實呢,餓得很,這就是不太真誠了(不排除是太靦腆,害羞),把老師當外人。
哎,演戲也不容易!
勾心鬥角
在院子里要想生存,就得勾心鬥角。同學們看了之後,都說這樣活著多累呀。中國人是很擅長勾心鬥角的,比如我們智慧的結晶《三十六計》。縱觀歷史,基本上都是勾心鬥角。明代的馮夢龍專門整理了《智囊》,就像一個搞笑Flash的對白。「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騙人」。中國長期的文化,怎麼害人,怎麼防止被害是佔了很大的篇幅的。李宗吾的《厚黑學》基本上就是教人臉皮要厚,心要黑,這樣的話,在我國那麼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不過做人不能這樣呀。《增廣賢文》裡面說:莫信直中直,需放人不仁。倒是不錯的態度。
勾心鬥角在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的,那就是維護正義。既然是維護正義,就得換個詞了,叫鬥智斗勇。其實包青天就是典型代表,壞人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夠懲罰的,很多時候只有比壞人更「奸詐」,才能有資格做好人,一個頭腦簡單的人要想懲惡揚善,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是把自己折進去。想起錢鍾書的話:是的,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寫在人生邊上》)
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斗氣很誤人
不管怎麼說,頌蓮還是跟其他的姨太太不一樣的,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嘛。她沒有其他的姨太太心狠手辣,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斗氣。她對雁兒可能只是為了出一下她假裝懷孕被拆穿的氣,也並沒有想著要把人害死。
因為斗氣產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比如說電影《愛情呼叫轉移》中的龍小蝦硬是把徐朗和計程車司機給氣得跟她飆車,結果被交警抓到。可能有人會問:這是電影,找點現實的。先不說電影這樣的藝術品是人類現實生活的反應,找就找唄:我們當地兩個高中生打架,一個孩子處於下風,就說:「有本事你把老子打死,打不死找人弄死你!有本事你打呀,這是磚頭,砸!朝這(指腦袋)砸!」(這些話是後來同學回憶的),結果那孩子真的一磚頭砸了下去,砸了個腦震盪。年輕人火氣旺,萬萬不可隨意就與別人斗氣。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激將法屢試不爽的原因了。
以上內容就是我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後的感覺,很是惆悵。或許很多人會一直惆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