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關於電影刮痧的影評,長點的,深刻點的。
鄭曉龍2001年的影視作品《刮痧》,油梁家輝和蔣雯麗主演,在以美國為背景的環境中,以中醫療法「刮痧」為線索,展示了中西文化差異或者說是矛盾,綜觀整個影片,令人思索···
一.關於文化
中國由先秦時期百家爭鳴開始,到漢代的獨尊儒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倫理觀,講究尊老愛幼,講究祖先崇拜,講究後代的繁衍,由此也形成了我們中國特色的「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觀念,只有在我們這個國土之上生長起來的人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其內涵。影片中許大同的兒子小丹尼斯對此就是一個不理解,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斷。這個是家庭倫理上中西文化的差異。
另外一個,醫學上的差異也是讓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的刮痧治療術。在法庭上,許大同說到中醫的脈絡,律師和法官都茫茫然。其實,別說西方人,就是中國人,即便是中醫醫生,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經絡,何況時外國人呢?
按「百家講壇」中王新陸教授的《解讀中醫》的講座來說,中西方在開始的時候,醫學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從生產生活種積累起來的經驗,都講究整體論治,起初都是巫醫不分。只是隨著歷史的進程,在後來才逐漸逐漸地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各自的理論體系。西方從蓋倫的《子宮圖譜解剖》走向了實證論,走向了微觀;我國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傷寒論》奠定了辯證施治的基礎。
其實這部電影也可以讓我們思索一下中醫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由於中醫學的時間長,且需記的特別多,悟性亦很重要,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想要把已經式微的中醫學再度煥發活力和口碑,尤其是在世界上贏得普遍的認可,尤其顯得艱難和意義重大!
可幸的是,中醫學在治療好些疑難雜症的療效上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關注,它的個性化治療亦逐漸受到了重視。
二.關於友誼
許大同的老闆,本來去法庭時為了幫助其一臂之力的,但看到照片上的小丹尼斯因刮痧而其的傷痕時,緘口不再發言。由此也引起了許大同的強烈不滿,認為他不夠朋友,從法庭出來後直接辭工,還對那個老闆兼朋友者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看到這里,可以引起我們的思考。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因為他人與自己的關系親疏而或多或少地給予方便。但許大同的那個老闆加朋友的人不是如此,當他以為許大同虐待小孩時,不再幫其辯護。這是個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他從許父口中得知刮痧是一種中醫治療法時,不辭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求證,為許大同一家的重新團圓和完整付出了不小的努力。這友誼難道不足以珍惜嗎?
在這個故事中,亦可看出歐美世界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與中國人治的點點痕跡。
三.關於教育
說到教育,離不開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觀念。在開篇為許大同舉行的慶功會上,小丹尼斯和老闆的兒子幹了一架,許大同要他向老闆的兒子道歉,小丹尼斯沒有接受,於是把小丹尼斯揍了一頓。在後來,許大同跟老闆說,這是給他面子,但他的老闆覺得很難理解。
中國人講求個人自掃門前雪,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人講求己所欲施於人。同同是從自身出發,但一個是從所不欲出發,一個是從己所欲出發。這就讓兩個地域的人有了完全不同的觀念。在影片中,護士發現小丹尼斯背上的刮痧所致的傷痕時,馬上報案,其他人也為了小孩不生活在自己認為的虐待環境中而不惜出庭作證,連許大同的老闆兼朋友那個人同樣出席,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為了對小孩好。想想咱們中國,會為了他人家庭因教育小孩而出庭作證嗎?會為了這種不利己得罪人的事挺身而出嗎?
四.關於脾氣
法庭中,那個兒童權利保護中心的律師為了贏得官司,任意曲解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精神實質,終於激怒了許大同而讓這事走向了訴訟。在此,引用一個網友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暴躁正好掉進了美國的冷靜陷阱里。
在這里,看到許大同被激怒得近乎失去理智的表現,我們觀眾可能都會深深地給予同情,而對那個律師厭惡之。
實際生活中,憤怒往往於事無補,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憤怒是一把雙刃劍,讓愛自己的人受傷,也讓自己受傷;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的東西。也許,一個人只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憤怒,很理智的對待所發生的事情時,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應有的態度。
這里有一些關於電影《刮痧》的影評,不妨進去看一看!
http://movie.mtime.com/17784/comment.html#menu
㈡ 求電影刮痧觀後感,要求關於社會存在方面
我小時候感冒,媽媽也會幫我刮痧。這個古老的中醫治療方法還是挺有效的。但是在其他的文化,這或許並不被認同。
電影《刮痧》正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華僑許大同的父親來美國看望兒子,因為孫子鬧肚子疼而自己又看不懂葯瓶上的英文說明書而給孫子刮痧,孫子的肚子倒不疼了,卻引來了一個大麻煩:許大同因兒子背上的刮痧痕跡而被指控虐待兒子。第一次聽證會上中醫的刮痧療法不被認同而失敗,第二次聽證會—電影的一個高潮—控方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曲解使得許大同勃然大怒從而「流產」。無奈之下,許大同和簡寧被迫夫妻分居,父親也因此離開美國,最後在朋友昆蘭的幫助下控方撤銷了指控,全家得以團聚
中國傳統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兩千年儒家文化孕育下的華夏民族,,忠孝禮儀深入人心。民族思想,愛國情操,是每一個公民,更加感性化。
美國現代文明國家,區區三百年歷史,但短暫的歷史恰恰使這個國家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沒有思想的累贅。現代的國家,主要體現在他的法律之上。法理,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部分,依法辦事,是這個國家更制度化,更規范化。
當兩個文明國家相撞時,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中國,兩千年的發展與延綿,社會每個方面,人們都擁有他們祖先的經驗,人們的行為准則,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的默許,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認的行為規范。美國,短暫的歷史,決定他必須有一套自己人必須承認的社會准則。而此要在短暫的時間里是實現,就必須依靠明文規定也就是法。
兩個文明各自獨立,沒有好與壞,中國,你不能說他不行,因為他的民族依靠這個幾千年就沒有走過滅亡的道路。美國,你不能說他不行,因為他的現代民主,是美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塵莫及。
美國,法律深入到社會每一個角度,每件事都將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講人權,孩子,一個敏感的話題,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國人眼裡,天經地義,深入人心,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要保護孩子的合法權利,不允許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在這個問題上的巨大分歧,就要求必須要交流,才能解決彼此的分歧,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才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錯誤。
㈢ 看完電影《刮痧》之後有什麼感想
看了《刮痧》,這是部非常好的電影,讓人感觸蠻深的,《刮痧》觀後感[智庫|專題]。可是呢?卻有點迷惑了,因為直觀感覺上,電影里的社工元素是很少的。但是這又是必看電影之一,於是我又好好地想了一下,忽然有豁然開朗的意味:中西文化的差異就是代表的社工所需的文化知識的要求
㈣ 求一篇1000字的電影《刮痧》觀後感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內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後的最大感受。伴隨著畫面的推進,故事的演繹,一個美國社會的華人家庭遭遇躍然眼前。
以細節為支點
從藝術角度來看,不難看出。導演充分發揮的是電影的敘事潛能,而不是情節的著意安排。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在一個個細節中被稜角分明地凸現出來。這些細節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對話、動作等來完成。支撐起整個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開始,許大同設計的游戲軟體獲獎,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頒獎大廳外擠滿了指責電腦游戲過於暴力的示威群眾;昆蘭的兒子和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發生矛盾並且不肯道歉,許大同當眾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親從警察局回來時進入公寓,警衛懷疑地看了他們一眼。這一切,都在後來的聽證會上成為了對大同不利的證據。許大同在美國拼搏了八年,美國給了他成功和榮耀。然而,在中國很傳統的中醫刮痧療法卻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國的對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國,去過「安寧平靜的生活。」這種改變看起來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實際上是反映出了一個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文化反省。中國人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可以通過打丹尼斯來表示對老闆昆蘭的尊重,而昆蘭卻不能理解中國人的這種「亂七八糟的邏輯。」而美國人,他們把孩子當成了社會財富,在誤以為刮痧是虐待行為之後,果斷地進行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離,並不斷取證。其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孩子免受傷害。
以親情為切入
美國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後,討論最多的當數具有中國情調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親、大同和丹尼斯這兩對父子之間都刻畫出較為深刻的感情關系。
在法庭上,為了不妨礙父親辦綠卡,大同謊承刮痧乃自己所為;為了不讓父親擔心,他和妻子一起隱瞞真相;為了給兒子聖誕禮物,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九樓。片中機場那場戲頗為精彩,淚眼送別之際,想出去福利局「偷」來兒子一同回國的冒險行為。當祖孫三代激情相擁之時,其父卻冷靜地說服了兒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緊追而來警車玩起了游戲,只為了讓兒子多享受片刻的父愛。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簡寧和大同醉酒,罵自己是MOTHERFUCKER 這場戲,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們內心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僅僅是因為刮痧這一在中國極為普遍的中醫療法,在美國,卻導致了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
我們不難感受到融於片中的濃濃親情,然而,大同的錯誤卻是虐待兒子。這個罪名簡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國不以事實說話的法律空擋。而那控方僱傭的美國律師在法庭上這樣描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別人種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聲招呼摘來便吃,當人家制止時,他不但不聽勸阻,而且還大打出手毀了人家的桃園。別人辛辛苦苦煉好的丹丸,他拿來就吃,還把主人打得頭破血流,臨走還毀了人家的製作車間——象這樣一個野蠻頑劣的猴子,竟然被許大同在電子游戲中描繪成英雄 ......」,用以證明移民美國的許大同有暴力傾向。他的「敬業」使人們質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護孩子,還是拆散別人家庭。
劇中貫穿始終的矛盾,時刻捶敲著觀眾的思緒。人在美國,真的身不由己?為什麼一個和諧的家庭無端被這一事件攪出如許紛爭?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精神的本質?還只是美國社會游戲的一個小小插曲?
以文化為指歸
鄭小龍導演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沒有好壞之分。甚至沒有高低之別。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文化寬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國的觀眾對我說:『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是一個恥辱。』」
本片從各個角度探討了人的品格,人的尊嚴,符合優秀影片關注人的准則。卓別林一貫認為「悲劇和喜劇實際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盡管採取了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的喜劇結局,但是,劇中洋溢的一直是帶淚的笑。美國文化中的關注人的元素,此時顯得異常蒼白,這從公寓保安:「早知道他會爬,我就讓他進去了」一語中得到詮釋,而簡寧對於昆蘭不解於大同為何替父承認刮痧時的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也突顯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影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提示了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醒人們進行文化反省,還在於它細膩感人的故事。在中國電影普遍迷離於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時候,它的出現,預示了兩者結合點的所在。
家裡有人喜愛體育節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無知的老張便問我,姚明這人怎樣?老張常瞅見這位中國新富略顯笨拙的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同樣不了解體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國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這個判語來自於他接受媒體采訪(美國本土記者居多)的諸多片段。他看起來又沉穩又機智,不可褻玩卻不失友好,面對狗仔們刁鑽的提問,他迅速避開地雷,幽默而兇狠的把對手拋得遠遠的,妙語迭出的姚明深諳作為美國人在媒體前討好記者,討好觀眾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許是長久的應付得到經驗,還有經紀人的訓練,姚明不但英語純熟,思維方式也已極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蝕每個角落,包括二十世紀驕傲富有的美國。姚明們要比上一代移民幸運。在開化的中國成長起來,浸淫著歐風美雨,他們無需身負太多傳統價值的行囊,也無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訝異打量的目光洗禮,無緣品嘗在異鄉為了融入而蛻變的痛苦滋味。電影《刮痧》在我看來,密布著這種痛苦。
主人公許大同,新移民,來美國八年,懷揣美國夢埋頭苦幹,作為一個電子游戲程序的設計者終獲成功,並得到上司(象徵美國主流文化階層)的認可和友誼。電影開場便是大同在業界慶祝會上以典型的美國口吻發表獲獎感言。從他說話的內容,語氣,可以看出他對美國是愛慕感激的,對自己在美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在美國,只要努力,一定會出頭。大同認為自己依然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不再為異鄉異客。他和妻子簡寧,兒子丹尼斯在家也堅持說英文,即便一點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場也不例外,為的是讓下一代順利進入私立學校,早日成為美國社會的精英。他們言談接物也和普通美國中產階級一樣,彬彬有禮,說一樣的情話,開一樣的玩笑。然而考驗卻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親接來美國同住,丹尼斯卻因背上凸顯爺爺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紅。這些在美國人看來觸目驚心的「傷痕」,對中國人來說只是家喻戶曉的自我療法。許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與孩子相見。可他無法向法庭證明刮痧是合法的醫療手段,因為美國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斷行事。
在向當局要回孩子的訟爭中,一個個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煙和紙屑,就是那些所謂的文化差異,還有美國式的自我中心,強硬的傲慢。它們逼得大同承認,骨子裡還是中國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戲中興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兒子道歉未果,出於教育孩子,也由於在老闆及其家人面前無法下台,便打了兒子。他認為這是給老闆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爺爺見了也很贊同:「當面教子,背後教妻」「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而美國人(包括在美國長大的丹尼斯)斬釘截鐵的堅持:打孩子的父親是惡魔,為尊重他人卻要打罵孩子的父親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為技術精英的大同,也許沒太多機會充分接觸真實的社會,以至於在後來的訟爭中出於劣勢。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戲規則),不能提供有力證據,不肯請家庭法的專業律師而堅持請一個版權法律師,他信任的朋友來代理孩子的案件,為自己辯護。對方律師精於此道,指責大同有暴力傾向----大同設計的電玩英雄孫悟空,偷仙桃,毀丹爐,按照西方人的價值觀,就是無視職責,肆意侵犯私有財產,是典型的流氓行徑。這個精刮刮的律師為了贏官司,刻意對《西遊記》斷章取義,惡意誤讀,把反抗的英雄說成無賴。大同不知對方已設計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時也失去大好機會,落入下風……
盡管八個春秋能讓人學會很多,盡管電影的結局是雲開月明,翻盤大圓滿,異鄉遊子的血脈親情卻遭受他者的質疑,身份認同也大受打擊,我怎麼都覺得不是滋味。
《刮痧》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故事情節至真至純,讓人感念,催人淚下。影片演繹了人世間的親情、愛情、友情以及對社會和諧地渴求、嚮往,同時,由於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發生在聖路易斯——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男主角許大同來美八年,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作為一位游戲開發人員,新研製開發游戲銷路暢通,在年度行業頒獎大會上,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了。然而接下來的發生的一件事卻使他夢中驚醒,兒子丹尼斯發燒肚子疼,剛來美國的爺爺由於看不懂葯瓶上的英文說明而採用中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刮痧」給孫子治病,而這恰恰成了許大同一次小小意外事故後虐待孩子的證據,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他百口難辯,最終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為了能讓即將回家的老父親見上孫子一面,許大同觸犯法律把兒子從兒童福利院「偷」了出來;為了讓兒子回到幸福的家而被迫與妻子分居;為了搶回給兒子的禮物而近乎瘋狂的與強盜大打出手;為了聖誕夜和家人團聚而冒著被摔死的危險毅然順著管道爬上位於九樓的家......一幕一幕,讓人心潮澎湃,久久回味,深深思索。
《刮痧》所表現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不僅在中美兩國的法律、道德標准等方面,而且觸及法理、觀念,甚至中醫理論等諸多議題。由於時空上的差異,造成了中美—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不同,進而表現為行為上的沖突。差異性從時間上來說,主要表現為國家的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從空間上來說,由於各國在地域、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西方的差異,表現為民族傳統精神背景、文化背景、哲學背景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影片時,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具體的故事情節方面,而要從大的文化背景下,從歷史的傳統等方面進行分析。
我們先來從文化的淵源方面來看,首先,中西方在哲學觀上是不同的,西方崇尚理性主義的實證論,它的醫學——解剖學,也是建立在這種哲學思想上,所以對「刮痧」這種口耳相傳的經氣之學是不能理解的;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天人合一」,就是要探索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問題。儒家重人文道德,教人如何做人;道家重宇宙的演化,教人適應自然。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庭上,當許大同給他們講述「刮痧」的原理時,在場的美國人的表現,法官聽不懂他的辯詞,以為他是在亂講,甚至於他的辯護律師都不能在這方面理解他。其次,在意識方面,中國看重的是群體意識,重視整體的價值,認為人應該為家庭社會做貢獻;而西方強調的是個人主義,追求個人自由、自由思考和選擇。影片中我們也能看出許大同為了不讓老父親擔心,如何和妻子痛苦地隱瞞事情的真相;為了讓即將回國的老父親見上孫子一面,如何艱苦的把丹尼斯從兒童福利院「偷」了出來。中國人是相當重視家庭倫理的,他們重視每個人在家庭社會中的位置,強調家的觀念與感情。西方文化由於一直尊重個人的觀念,他們從小就接受了「獨立精神」教育,和家庭的感情較為淡薄。美國父母相當尊重孩子的行動自由,在大原則的范圍內,任子女自由發展。再次,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承認整體和事物間的普遍聯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完美統一。而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式的,這種思維文化群體的形成較為正式,權利、責任及身份的分配井然有序。所以,對中國人來說,美國思維似乎冷漠、不講人情;而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思維模糊不清。
我們再來看觀念文化方面的差異,它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比如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心態、審美觀念等。一個人可以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很長時間,掌握其語言,了解其習俗,但可能不理解其價值觀中的某些部分,許大同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因為在深層文化上,許大同代表的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具體體現在處事觀、家庭觀、朋友觀等方面。在處事觀方面,美國人喜歡面對事實,表明自己的觀點,,並掌握可靠的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處理問題以事實為基礎,就事論事。而中國人在事實面前,人情似乎顯得更重要些。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庭上兒童福利局所列出的一個個證據,請出的一個個證人是多麼的具有說服力,雖然在中國人看來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而許大同所敘述的只是他如何如何愛自己的兒子,卻沒有有力的證據;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兩個孩子打架,許大同當著昆蘭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後來他對昆蘭說:「我打孩子是為了表示對你的尊重,是給你面子。」這兒就牽扯著東西方對孩子的態度問題。中國人把孩子當作一個私有財產,是我生的就屬於我。雖然許大同認為打孩子是給朋友的尊重,但在昆蘭看來,打人是犯法的,無論打的是誰。美國人認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為孩子決定什麼事情,而是讓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奮斗。在朋友觀方面,東西方文化中也包含著不同的意義。Edward Stewad&Milton Bennet這樣論述美國人的朋友關系:「雖然美國人保持許多友好的非正式關系,但是他們極少有那種很深而又維系多年的關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國式的友誼,建立在自然發生、相互吸引以及溫馨的個人感情的基礎上。人們選擇自己的朋友,同時,他們又把朋友關系與社會或工作義務分開。」 在中國,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講究的是時間愈長愈好,承擔的義務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中國人對於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難,應該傾囊相助。當昆蘭指證許大同打過孩子時,許大同指責昆蘭「我一直把你當朋友,但你卻在法庭上出賣我!」而昆蘭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誠信是美國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讓一個美國人撒謊也相當於讓他放棄基本的價值觀。
影片在表現中美差異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文化趨同、文化融合的一種嚮往。從昆蘭走過唐人街的瓷器店,親身嘗試「刮痧」中;從許大同擺脫險情,樓下警察、居民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中,從他爬上九樓的家,昆蘭一家和兒童福利院的領導向他祝賀聖快樂,歡迎回家中,觀眾好象看到了西方人傳過了中西文化的壁壘,開始接近中國的傳統文化,最終還是人間的真情戰勝了一切。故事的結局固然完美,但是也決不能忽視文化差異性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加強交流和溝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大同」的世界真的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㈤ 刮痧電影觀後感
《刮痧》影片中許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的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判決不公正的結果。在這個時候,最容易讓我們想到的一句話,就是弗蘭西斯·培根曾所說的:「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惡果相當於十次犯罪。」也許有人會說《刮痧》只不過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種藝術,不足以說明什麼。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藝術除了高於生活之外,它還是來自於生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不缺乏由於對違法犯罪證據沒有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而造成不公正判決的案例。
㈥ 看刮痧有感200字
這部影片實質上凸顯的主題是文化差異,片中的許大同因為美國社工無法理解刮痧是中國的傳統療法被誤解為虐待孩子,因而與兒子丹尼斯分開。此外還有很多體現中西文化差異的小片段,比如是否用筷子吃飯;孩子犯錯是否要當面教訓以示對友人的尊重;在解決問題時是講感情還是重事實……這些都可體現中西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中國推崇集體主義,重感情,在意宗族、家庭等的聯系;而西方(比如說美國)則更推崇個人主義,在意個體的個性施展,更重視個人成就。從專業角度來看,之所以中間有一個家庭分開居住的結果是因為美國社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帶入了自己的價值觀,因而沒有很好地理解受助者丹尼斯的所處的價值觀念環境。當然,如心理學上所談到的,文化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乃至他的價值取向,要做到的完全的價值中立是一個很理想但難實現的要求。但可以做的是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並了解受助者的文化背景與價值判斷。
影片中的那位美國女社工在開始的時候對許大同「虐待兒童」的行為感到很憤慨,但在中間的時候她考慮到了受助者(丹尼斯)的感受,當她的搭檔為打贏了官司而歡呼的時候,她說:「沒有人會贏。」這一點倒是值得欣賞。此外,片中的許大同的老闆兼好友昆蘭去了解了刮痧的原理,親自嘗試了刮痧,知道了刮痧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為其作證,最終一家人才團聚在一起。如果要問影片中哪一方面的行為是正確的,我認為片中人物都努力嘗試讓他人接受刮痧這一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療法(許大同及父親)或是自己主動了解別國的文化並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昆蘭與女社工)都是值得肯定的。
總之,《刮痧》是一部很有張力的電影,它所要傳遞的信息也不少,可謂是一部社工專業學生必看的佳作!
㈦ 刮痧電影許大同的成語概括
[電影刮痧英文觀後感]總的覺得這是一部以西方手法拍攝的電影,電影刮痧英文觀後感.影片中隨處可見的矯情、個人主義、敏感、歇斯底里(許大同在聽證會上的爆發、妻子狂打游戲、影片最後許大同爬高樓等等)無不是好萊塢電影的代表元素.用西方的電影元素講述一個捍衛中華文化的命題本身就很滑稽,就像影片中唐人街的老中醫用英文把氣翻譯為某個中文意思是**(忘了什末詞了,不過確實是一個和氣毫無關系的詞語,呵呵)的詞語的場景,讓人發笑.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想用西方的價值系統和詞語重新對其以刮痧借代的中華文化進行解釋(或者說用一個更專業點兒的詞,解構),但是我懷疑他是不是能表達清楚.反正我是看不明白的,當檢方的律師轉述許大同小說的細節的時候,誰會想到一拳打碎腦袋,腦漿遍地是許大同用英文描寫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主角孫悟空呢?當然,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也是反對這種解構手法的.不過,我不明白,當許大同口口聲聲為中華文化辯護的時候,影片的作者的立場又在哪裡呢?反對?或者說他自己也從來沒有想清楚過.我十分懷疑許大同捍衛者的身份,我在想,當他用英文對妻子、兒子說i love you的時候,當他用一拳打碎腦袋,腦漿遍地描述孫悟空時,各自對應的是中華文化的哪一種情感?或者說根本與文化無關?就像與趙燕被打案一樣,不過是駭人聽聞.影片的作者所講的故事根本不能算作一種文化沖突,因為我覺得真正的文化沖突是不需要證據的,就像教皇理所當然的覺得中國教民不應該祭祖,而康熙也同樣理所當然的覺得中國人當然得祭祖,觀後感《電影刮痧英文觀後感》.許大同的美國同事用自身的刮痧經歷最後說服法官不是虐待,表明這個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的事件,不過是一場誤會.影片中唯一的值得注意的是法官和那個作為檢方證人的許大同的女鄰居,當她喋喋不休的發表對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宗教般的感情時,是法官而不是中華文化捍衛者許大同阻止了她,而且不是用宗教般的手段.確實,法官只能判斷世俗爭議,文明(文化)的沖突不在他的受理范圍.至於影片的作者的最終意圖,最有可能是在亨廷頓和一些中國人喧嚷文明(文化)沖突的時代,以實踐的方式對各種文明進行甄別、選擇(就像那個法官),從而完成文明的融合,開除文明的新時代.-------------《刮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北京移民家庭正在美國生活時發生的故事:5歲的華裔孩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熱,他的爺爺由於剛從北京到美國,不了解葯品上的英文闡明,便用中國官方流傳已久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沒想到這卻成為了丹尼斯父親許大同孩子的證據,鬧到了法庭上走.正在法庭上,一連串的辯論辯論更是相繼而來,一個本來僥幸美好的家庭就這樣轉眼間變得四分五裂.對中國人來說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為什麼一到美國就釀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煩事了呢?刮痧正在中國經歷了幾百年以致是幾千年的歷史,為什麼一到美國也釀成了兒童的違法行為了呢?這些標題都很自但是然地惹起人們對它的考慮.正在很多人瞧來,這些題手法出現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別,許大一致家的飛來橫禍回根到底也是由於中西文化差別.但是,正在我瞧來,與其說許大一致家飛來橫禍是由於中西文化差別所致,還不如說是由於法院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熟識與核實所致.由於中西文化差別對法院判案來說這自己就是一個客瞧存正在著的要素,它不可能會成為許大一致家飛來橫禍的直接製造者.只要賣文化差別或者說文化盲區不被熟識時,才可能形成執法的不雄正,才可能給許大一致家帶來橫禍.
㈧ 《刮痧》的觀後感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內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後的最大感受。伴隨著畫面的推進,故事的演繹,一個美國社會的華人家庭遭遇躍然眼前。
以細節為支點
從藝術角度來看,不難看出。導演充分發揮的是電影的敘事潛能,而不是情節的著意安排。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在一個個細節中被稜角分明地凸現出來。這些細節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對話、動作等來完成。支撐起整個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開始,許大同設計的游戲軟體獲獎,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頒獎大廳外擠滿了指責電腦游戲過於暴力的示威群眾;昆蘭的兒子和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發生矛盾並且不肯道歉,許大同當眾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親從警察局回來時進入公寓,警衛懷疑地看了他們一眼。這一切,都在後來的聽證會上成為了對大同不利的證據。許大同在美國拼搏了八年,美國給了他成功和榮耀。然而,在中國很傳統的中醫刮痧療法卻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國的對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國,去過「安寧平靜的生活。」這種改變看起來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實際上是反映出了一個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文化反省。中國人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可以通過打丹尼斯來表示對老闆昆蘭的尊重,而昆蘭卻不能理解中國人的這種「亂七八糟的邏輯。」而美國人,他們把孩子當成了社會財富,在誤以為刮痧是虐待行為之後,果斷地進行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離,並不斷取證。其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孩子免受傷害。
以親情為切入
美國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後,討論最多的當數具有中國情調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親、大同和丹尼斯這兩對父子之間都刻畫出較為深刻的感情關系。
在法庭上,為了不妨礙父親辦綠卡,大同謊承刮痧乃自己所為;為了不讓父親擔心,他和妻子一起隱瞞真相;為了給兒子聖誕禮物,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九樓。片中機場那場戲頗為精彩,淚眼送別之際,想出去福利局「偷」來兒子一同回國的冒險行為。當祖孫三代激情相擁之時,其父卻冷靜地說服了兒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緊追而來警車玩起了游戲,只為了讓兒子多享受片刻的父愛。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簡寧和大同醉酒,罵自己是MOTHERFUCKER 這場戲,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們內心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僅僅是因為刮痧這一在中國極為普遍的中醫療法,在美國,卻導致了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
我們不難感受到融於片中的濃濃親情,然而,大同的錯誤卻是虐待兒子。這個罪名簡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國不以事實說話的法律空擋。而那控方僱傭的美國律師在法庭上這樣描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別人種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聲招呼摘來便吃,當人家制止時,他不但不聽勸阻,而且還大打出手毀了人家的桃園。別人辛辛苦苦煉好的丹丸,他拿來就吃,還把主人打得頭破血流,臨走還毀了人家的製作車間——象這樣一個野蠻頑劣的猴子,竟然被許大同在電子游戲中描繪成英雄 ......」,用以證明移民美國的許大同有暴力傾向。他的「敬業」使人們質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護孩子,還是拆散別人家庭。
劇中貫穿始終的矛盾,時刻捶敲著觀眾的思緒。人在美國,真的身不由己?為什麼一個和諧的家庭無端被這一事件攪出如許紛爭?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精神的本質?還只是美國社會游戲的一個小小插曲?
以文化為指歸
鄭小龍導演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沒有好壞之分。甚至沒有高低之別。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文化寬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國的觀眾對我說:『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是一個恥辱。』」
本片從各個角度探討了人的品格,人的尊嚴,符合優秀影片關注人的准則。卓別林一貫認為「悲劇和喜劇實際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盡管採取了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的喜劇結局,但是,劇中洋溢的一直是帶淚的笑。美國文化中的關注人的元素,此時顯得異常蒼白,這從公寓保安:「早知道他會爬,我就讓他進去了」一語中得到詮釋,而簡寧對於昆蘭不解於大同為何替父承認刮痧時的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也突顯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影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提示了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醒人們進行文化反省,還在於它細膩感人的故事。在中國電影普遍迷離於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時候,它的出現,預示了兩者結合點的所在。
㈨ 電影《刮痧》觀後感
家裡有人喜愛體育節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無知的老張便問我,姚明這人怎樣?老張常瞅見這位中國新富略顯笨拙的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同樣不了解體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國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這個判語來自於他接受媒體采訪(美國本土記者居多)的諸多片段。他看起來又沉穩又機智,不可褻玩卻不失友好,面對狗仔們刁鑽的提問,他迅速避開地雷,幽默而兇狠的把對手拋得遠遠的,妙語迭出的姚明深諳作為美國人在媒體前討好記者,討好觀眾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許是長久的應付得到經驗,還有經紀人的訓練,姚明不但英語純熟,思維方式也已極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蝕每個角落,包括二十世紀驕傲富有的美國。姚明們要比上一代移民幸運。在開化的中國成長起來,浸淫著歐風美雨,他們無需身負太多傳統價值的行囊,也無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訝異打量的目光洗禮,無緣品嘗在異鄉為了融入而蛻變的痛苦滋味。電影《刮痧》在我看來,密布著這種痛苦。
主人公許大同,新移民,來美國八年,懷揣美國夢埋頭苦幹,作為一個電子游戲程序的設計者終獲成功,並得到上司(象徵美國主流文化階層)的認可和友誼。電影開場便是大同在業界慶祝會上以典型的美國口吻發表獲獎感言。從他說話的內容,語氣,可以看出他對美國是愛慕感激的,對自己在美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在美國,只要努力,一定會出頭。大同認為自己依然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不再為異鄉異客。他和妻子簡寧,兒子丹尼斯在家也堅持說英文,即便一點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場也不例外,為的是讓下一代順利進入私立學校,早日成為美國社會的精英。他們言談接物也和普通美國中產階級一樣,彬彬有禮,說一樣的情話,開一樣的玩笑。然而考驗卻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親接來美國同住,丹尼斯卻因背上凸顯爺爺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紅。這些在美國人看來觸目驚心的「傷痕」,對中國人來說只是家喻戶曉的自我療法。許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與孩子相見。可他無法向法庭證明刮痧是合法的醫療手段,因為美國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斷行事。
在向當局要回孩子的訟爭中,一個個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煙和紙屑,就是那些所謂的文化差異,還有美國式的自我中心,強硬的傲慢。它們逼得大同承認,骨子裡還是中國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戲中興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兒子道歉未果,出於教育孩子,也由於在老闆及其家人面前無法下台,便打了兒子。他認為這是給老闆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爺爺見了也很贊同:「當面教子,背後教妻」「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而美國人(包括在美國長大的丹尼斯)斬釘截鐵的堅持:打孩子的父親是惡魔,為尊重他人卻要打罵孩子的父親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為技術精英的大同,也許沒太多機會充分接觸真實的社會,以至於在後來的訟爭中出於劣勢。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戲規則),不能提供有力證據,不肯請家庭法的專業律師而堅持請一個版權法律師,他信任的朋友來代理孩子的案件,為自己辯護。對方律師精於此道,指責大同有暴力傾向----大同設計的電玩英雄孫悟空,偷仙桃,毀丹爐,按照西方人的價值觀,就是無視職責,肆意侵犯私有財產,是典型的流氓行徑。這個精刮刮的律師為了贏官司,刻意對《西遊記》斷章取義,惡意誤讀,把反抗的英雄說成無賴。大同不知對方已設計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時也失去大好機會,落入下風……
盡管八個春秋能讓人學會很多,盡管電影的結局是雲開月明,翻盤大圓滿,異鄉遊子的血脈親情卻遭受他者的質疑,身份認同也大受打擊,我怎麼都覺得不是滋味。
㈩ 刮痧的讀後感300字中文
上周看了老師推薦的電影《刮痧》,感覺《刮痧》的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同時至真至純催人淚下,刮痧觀後感.
《刮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北京移民家庭正在美國生活時發生的故事:5歲的華裔孩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熱,他的爺爺由於剛從北京到美國,不了解葯品上的英文闡明,便用中國官方流傳已久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沒想到這卻成為了丹尼斯父親許大同孩子的證據,鬧到了法庭上走.正在法庭上,一連串的辯論辯論更是相繼而來,一個本來僥幸美好的家庭就這樣轉眼間變得四分五裂.
本來在國內普遍的一件小事,怎麼在美國就鬧出如此大的麻煩來,最後以至於要打官司?電影本身想要表現中西文化差異,我們從中又能得到什麼思考啦?
首先,電影的主線在於刮痧,刮痧也是貫穿全文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正是由於美國法院不了解中國刮痧療法,不了解中國傳統理療的背景,所以在法庭上,他們根本不能接受和體會這樣的一種文化.就許大同來講,處理問題的關鍵也就集中在如何證明刮痧是一種傳統療法,並且與「虐童」無關,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讓法院的相關人員或者諸如電影後面他的老闆所做的那樣,只有這種思路下,才能最快的解救自己的兒子,打贏官司.
其次,美國人和中國人教育子女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導致原本很幸福的許大同一家,在撫養院的律師逼供下,顯得如此狼狽.而美國這種方式,並不是說不可取,但至少也可以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心聲,觀後感《刮痧觀後感》.小孩雖然沒有獨立的民事能力,但是他是一個有意識並且有一定辨別能力的獨立個體.即使不能全部相信小孩的話,也可以通過部分他的反應來判斷他真實的狀況.這一點上面,電影中根本沒有體現.
另外,父愛也是電影的一個特色.電影中對於父愛的刻畫非常細致,特別是許大同在法院聽證會和最後爬樓的這兩場戲.在聽證會上,一向淡定的許大同也被律師逼的發瘋,這其實就是他對於丹尼斯極其深刻熱烈激情的父愛所導致的,真是由於這樣的愛,讓他無所顧忌,甚至冒著觸犯法律的危險帶兒子見姥爺,最後還爬上了九層的高樓.其實看到最後的時候,我就怕導演故意安排一個悲劇的結尾,讓許大同「含冤而死」,看不到自己平反的時刻.不過導演沒有和我們開玩笑,最後大團圓的結尾時我們所樂於看到的.
這樣的一部電影,能給我們在中美文化交流的時候提供什麼啟示啦?
首先,全球文化的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由於整合過程當中存在一些困難,所以我們一定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包含並且盡可能多的去交流.所有的矛盾都來自於誤會.跨國企業在跨國經營時,也應該多了解多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彼此促進.
第二,從文化角度來講,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以醫學為例,中國的醫葯學是建立在陰陽和氣血的基礎上的,而西方醫學則建立在以解剖學為根基的實證理論.所以兩者的差異導致兩者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沒有人能否認那一種學說和體系,只是兩者要完全融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再者,在文化整合的過程當中,始終應該堅持的就是以人為本.只有基於這樣的一個出發點,文化整合過程中出現的所有矛盾才會在已有的條件下,得到解決,不至於釀成悲劇.文化整合後,重構的價值觀一定要與整合前的文化習俗相適合,不能顛覆某一方的文化基礎,否則會引起人們心底的抵觸和反對.這也告誡企業在跨文化整合的過程中,不能偏袒某一方而傷害另一方的利益,一旦這樣做了,後果一定是非常嚴重的.
最後,對於兩國的司法監督體系,我也有一點自己的建議.西方人標榜的民主和民權,並需是建立在真正的以人性最正式的需求為出發點,開放和民主是兩碼事.同時中國的司法體系也應該在民主方面思考,我們到底缺什麼或者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家滿意.還是一句老話,真正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並且為人民服務的監督機制,才是大家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