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山深處的燭光觀後感100字
電影《大山深處的燭光》是一部由張芬編劇的電影作品,影片主要講述了范妹鎖,白手起家辦學,30年百折不撓、堅守承諾的回鄉大學生;半生奉獻,收獲愛情、收獲希望,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的山村教師。濃縮主人公艱辛歷程,故事真實感人給人啟迪的故事。
㈡ 電影《燭光》 觀後感
今天看了電影頻道正在放映一部反映鄉村教育的片子《燭光》,該片是一部放映鄉村教育題材的電影。《燭光》反映的是一位中國鄉村教師多年默默奉獻的故事,同時還表現了東西方教育思想與方式的差異。拍攝者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宣傳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號召社會各界關注、支持欠發達地區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現在的電視、電影中,粗製濫造的愛情片、古裝戲充斥著,發現能看的、能吸引人的東西越來越少。其實感人的東西不需要如何華麗,如何優美,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也許更精彩。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好多人關心的也許只是潮流,也許只是娛樂圈。記得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當時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巧好是在電影院看的。雖然我覺得老謀子現在的電影炒做太厲害,不過看了當時那部題材的片子,覺得很感覺,朴實無華的鄉村,一群渴望教育的山裡孩子,破破爛爛的教室,還有那些孩子們天真浪漫的微笑以及朗朗的讀書聲,讓我想起了很多。真的很感謝那些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山區人民教師,還有那些為教育做慈善事業的人。影片《燭光》裡面那位優秀的教師在他那所只有10多個學生的學校默默無聞的奉獻了30多年,許多學生的學費都是他自己墊付的。雖然他的那套教育方法不一定值得我們提倡,但是這個優秀的老師的心都放在他那群孩子身上。其實中國不知道有多少位像這樣的優秀教師,感謝這些默默無聞奉獻的園丁。現在上學的費用越來越高,不提大學的昂貴學費,就是在下面的中小學,許多孩子連一年幾百元的學費都交不起,對許多家庭來說,本來就沒有什麼收入來源,,有的真的連飯都吃不上,孩子們上小學為學費事情擔心。好多孩子過早輟學,出去務工。真的很讓人心酸。有閑暇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多多關注一些這方面的事情。真的希望有一天,孩子們都能有學上。「再窮也不能窮學校,再苦也不能苦學生」,這樣的口號不知道提了多少年了,可是現況呢?
㈢ 燭光讀後感
燭光映照著成長。
當人們還是孩子時,父母關懷呵護無微不至,為我們開心而喜悅,為我們傷心而憂慮。但人們往往對父母的關心啰嗦不顧一屑嗤之以鼻,認為自己已長大已很懂事,常不能理解父母的行為,轉身慢慢走開、成長,卻忘記其實還是需要在父母關心下成長的孩子。
當自己也有了孩子時,自己也恨不得幾乎是鞍前馬後地體貼,孜孜不倦教育他,要這樣要這樣,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也會為與孩子間的代溝而苦惱。
此時自己看著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的只是一個「不記用追」』的背影。
看著孩子背影遠去,此時才有無處話心酸的感受,好像漸漸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了。
當父母老了,理所當然地,背佝僂了,牙不能咬了,腳不能走了,突然之間不再說話了。然後就發現很難再去好好孝順他們,他們也漸漸不能感受你了。
其中一篇文章寒色中,她寫道,自己自認為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卻在面對小學二年級作文題目家是什麼是支支吾吾不知所雲。對於目前的我們,家很簡單啊,家就是家,但隨時間流逝,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舍。
目送讓我更深地思考人生拷問自己,是否已做好,今天有沒有讓自己減少父母的負擔擔憂,有沒有掛您父母。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過馬路時,主動牽起他們的手,再見面時,迫使自己接受他們熱情的擁抱,嘗試去理解他們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
時間就是一排長長的生命列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登車口出站口,我們在列車上所遇的每個人,與他們的交往交流就組成了我們的人生。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㈣ 燭光之戀觀後感作文
近期,我們學校組織觀看了《燭光里的微笑》,當我作為一名教師再重溫這部影片時,才更深地認識了王雙玲老師,真實地感受到王雙玲老師身上的偉大精神,這對於我來說,有很大的觸動。
影片講述的是上海一位普通教師的感人事跡,王雙玲老師和藹可親,人人都尊敬她。有一天,王老師接了一個差班,不僅成績不好,連課堂紀律都是倒數第一。早上,別的班都在讀書,而他們班卻是歡歌笑語、自由自在。王老師知道後,不但沒有責罰他們,還跟他們講道理。大家都放學了,王老師為了解學生的情況,一做完工作就去學生家裡家訪。王老師有心臟病,醫生說必須要在家裡休息兩個月,但王老師為了同學們還是堅持去學校上課和家訪。有一天,一個學生的父母因非法盜賣黃碟被公安機關抓了,王老師把那個學生帶到自己家裡,像母親般關懷,使那個學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母親的溫暖。後來她終於由於過度勞累而悄然無聲的走了。孩子們滿懷悲痛,自發地在班裡舉行了追悼會。在王老師生前最喜歡的燭光里,孩子們彷彿再一次看到了老師那親切的微笑。
對比王老師,我陷入了沉思:當我們面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我們是否有她那樣的耐心?當學生面臨困難時,我們會不會像她那樣無私奉獻?對比王老師,我們是否真正熱愛自己的崗位?我們能不能做到忠於職守而盡職盡責?我們能不能像她那樣把愛心撒向人間,像清泉一樣去滋潤人的心田?
王老師很平凡,沒有豪言壯語,但英雄正是來自平凡,崇高的師德體現在平時點點滴滴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她深愛著自己的講壇和學生。在她眼裡,沒有工作的苦和累,只有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沒有孩子的頑皮、搗蛋,只有孩子的可愛和活力。這正是當老師的所最應具有的精神啊!感動之餘,我深深認識到,學習王教師,更重要的是在我們平凡的教師崗位上,在無數個普普通通的日子裡,把我們的關愛、敬業、責任無私地撒向我們的孩子,用最實在的行動來完滿地詮釋「師愛」的真諦。在今後的工作崗位中,我們要以王老師為榜樣,重塑教師——人類靈魂工程師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為了學生,願意奉獻一切;把對事業、對學生的真愛落實到每一項工作中;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在自身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光和熱,用自己的行為感染人,做一名稱職的光榮的人民教師。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看過影片,我們感受到王雙鈴老師那對學生滿腔的愛與高度的責任感。我認為正是這兩點令她全心地為學生付出而無怨無悔。雖然她沒有自己的親生子女,但卻有幾十個孩子發自肺腑深情地叫她「媽媽」;盡管她僅是一位收入不高、地位也不太高的小學老師,但她卻以其高度負責、滿腔熱忱的工作態度讓人肅然起敬,征服了所有的人;也許很多人不理解她,但她無疑是幸福的、滿足的。
同樣身為人師,透過王雙鈴老師形象令我們不禁反思我們自身的工作:對待學生是否能再多點愛;對後進生是否能再耐心些;對工作是否能再多投入一些、忘我一些……
㈤ 《大山深處的燭光》觀後感
觀看《大山深處的燭光》深深感動了我,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這個純凈而感人的故事,讓我們在這個躁動不安的世間重獲一顆溫暖寧靜的心。電影主要講述了范妹鎖,白手起家辦學,30年百折不撓、堅守承諾的回鄉大學生;半生奉獻,收獲愛情、收獲希望,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自始至終洋溢著真與愛,善與美。我真的無法用言語去描摹老師對孩子們的愛,他是用生命實踐了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他熱愛教育、熱愛孩子、熱愛家鄉。他是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把青春以及整個生命都奉獻給教育事業,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令每個人心生敬仰。毅然的守候在孩子們身旁一年一又一年。孩子們被愛緊緊包裹著,溫暖寧靜。像是一束光,明亮,充滿了希望。主人公艱辛歷程,故事真實感人,又給人啟迪。
一個村莊或一個地域的教育現狀,而且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國民根基——鄉村教育未來發展的命運。「燭光之約」喚醒了社會的良知,蘊藏著推動這個時代前進的正能量。「燭光之約」,是與幸福快樂的約定,是與光明未來的約定。我們致敬燭光,實際上就是相約希望。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美國的布魯納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範。「我覺得更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愛與知識的傳遞者。這是多麼神聖的職業,向所有教師致敬!那愛,是最溫暖寧靜的守候!我很感動,30年如一日,為自己的家鄉奉獻,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讓我明白了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要努力學習,才能不辜負教師們的辛勞,父母親人的殷切希望……
㈥ 怎麼理解《大山深處的燭光》
電影《大山深處的燭光》深深感動了我。電影主要講述了范妹鎖,白手起家辦學,30年百折不撓、堅守承諾的回鄉大學生;半生奉獻,收獲愛情、收獲希望,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的山村教師。濃縮主人公艱辛歷程,故事真實感人,又給人啟迪。
我很感動,特別是在這個的特殊的日子——教師節,祝天下的教師,節日快樂。30年如一日,為自己的家鄉奉獻,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讓我明白了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要努力學習,才能不辜負教師們的辛勞,父母親人的殷切希望……
㈦ 大山裡的長明燈觀後感
無 私 的 奉 獻
——觀看《大山裡的長明燈》有感
浦北縣寨圩鎮初級中學 容國程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陪人依窗讀,照人赴錦程。默默發光熱,從不慕虛名。一心貫始終,為人盡忠貞。」這首《蠟燭》用在李群生身上最是合適不過了。
李群生,廣西欽州市浦北縣平睦鎮旺貴小學護龍塘教學點退休教師,一個用四十八個春秋孤獨堅守教學崗位的平凡教育者。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樹立了偉大的形象。
李群生老師把一生的心血都灑在六萬大山裡,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大山裡的孩子。在這個特殊的教學點里,李群生孤獨一人,為渴望知識的孩子送上淳淳教導。
沒有教室,他發動群眾籌集資金,不夠再加上自己的錢,辦起了教學點。沒有老師,他一個人孤獨堅守了48年,並且沒有請過一天假。「把自己留在大山裡,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李群生如是說,很感人。
為了山裡的孩子們,李群生在六萬山裡累計步行9萬多公里,幫助1000多名山裡娃完成了啟蒙教育。這位極為普通的山村教師,在六萬大山的鄉親們心中有著極高的聲譽,鄉親們說,他就是照亮山裡孩子心靈的——「燭光」。
他身兼數職,老師、班主任、炊事員、清潔員、家長……他同時上三個年級,進行的是復式教學,因為沒有其他的老師。他教語文,還教數學,也教音樂、繪畫、體育,也是因為沒有其他的老師。
四十八個春秋,他用怎樣的信念孤獨的堅守在這四尺講台之上?近半個世紀的光陰,他用怎樣的毅力走遍這大山裡的每一寸土地?
——是忠誠,對教育事業的灼熱的愛。
——是責任,對大山裡的孩子的摯愛。
——是奉獻,對教師行業的最好的詮釋。
這正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
之二:
李群生老師是浦北縣平睦鎮旺貴小學護龍塘教學點退休教師。1962年,初中畢業的李群生看到村裡的孩子超過年齡卻沒有學上的狀況,積極奔走辦學校。在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支持下,當年9月他在六萬大山的旺貴嶺半山腰上搭起了臨時學校--浦北縣護龍塘教學點,解決大山裡20個山村的農家子弟讀書難的問題。在教學點,他既是校長、主任,也是老師,他一會教語文,一會教數學,一會教音樂,常常是上完一年級的課,又上三年級的課,每天在講台上一站就是七、八個小時。他的家離教學點10多里路,崎嶇難走。每天放學後還堅持一路家訪,到家時往往已是掌燈時分。1969至1974年,附近的麓頂山教學點老師生病不能教學,他二話不說主動承擔這一教學任務。每天上午先到護龍塘教學點上課,布置下午的自習作業;下午趕到麓頂山教學點上課,布置第二天上午的自習作業,每天一個來回16公里並走了整整6年。1987年夏的一場暴風雨襲擊護龍塘教學點,教室房頂幾乎片瓦不留。白天,李群生在泥水痕跡斑斑的教室上課,放學後就去蓋瓦補漏,發動群眾到10多公里外的平睦鎮挑磚運瓦搶修教室。他先後60多次翻越海拔800多米高的旺貴嶺挑運搶修教室的用料,每次回到教學點都已深更半夜。一次,因勞累過度,他從山上連磚帶瓦滾下山坡,半夜裡才被一陣小雨淋醒,他掙扎著爬起來,從路邊折了樹枝作拐杖,跌跌撞撞地回到教學點。摔傷後的李群生無法行走、無法站立,也無法坐下,他躺在黑板前的長凳上側著身子,忍痛在黑板上給學生板書,由於體力不支,他從凳子上掉了下來,動彈不得,孩子們哭著圍在他身旁。孩子們的哭聲驚動附近村民,村民們紛紛扔掉手上的農活,把李群生送回家,為他療傷,連村裡88歲高齡的李老太太都趕來了。摔傷的李群生放心不下孩子,第二天,他在妻子攙扶下堅持到學校,繼續躺在長凳上側著身子板書上課,前後堅持了一個多月。2004年,李群生退休了,由於老師還沒有著落,他又主動承擔教學任務,一干又是6年。
48年來,他累計步行9萬多公里,並在深山的簡陋教學點里培養了1000多名山裡娃,走出六萬大山進入鎮縣中學讀書的孩子中,先後有12名考上大學。他被譽為大山裡常明的「燭光」,受到當地群眾普遍贊譽。
李群生老師以對教育事業及孩子的滿腔熱情,為當地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看了他的事跡後,我作為他的同行,一名人民教師,決心向他學習,以他為榜樣,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在今後的教育事業中奉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
㈧ 《燭光》觀後感
看過《燭光》?
《燭光》講述的是英籍華裔女孩何艾作為志願者,隻身來到中國邊遠山區擔任代課老師的故事。在遠離都市的山村,何艾與山裡的孩子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影片同時講述了當地小學校長兼老師秋昌秀的故事,歌頌了鄉村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
誰有它的觀後感啊?
急 急 急 急 急 急!!!!!!!
㈨ 遠山燭光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坐著大巴去看《遠山燭光》這部話劇。
這部話劇有四幕。
第一幕講了一個山區的小學調來了一個女教師,叫文竹。有一次,他們班的段鋼同學在放學的路上不小心把腳跌傷了,到學校的山路崎嶇漫長,他的爸爸不忍心讓他再去上學。文老師知道此事,就把自己的自行車借給了他,段鋼一家十分感激。
第二幕講了文老師的學生王大綱生日那天,他母親從她繼父那裡偷了2元錢給了孩子過生日。他繼父知道此事便找到了王大綱,搶回了那2元錢並打了他,文老師及時起到避免王大綱受到更大的傷害。
第三幕講了白敏家中貧困,母親不讓她上學,白敏因此嚎啕大哭,並讓哥哥將這件事告訴了文老師。文老師得知後安慰白敏,同意讓她免費上學。
第四幕講了六一兒童節那天,文老師送學生每人一套校服,而卻因為游樂園門票太貴而沒有帶自己的女兒去玩。文老師向她的女兒解釋到:「我們去游樂園的花費,足足可以供貧困的孩子上好幾年學了。」女兒很懂事,向母親建議,把全家省吃減用的錢捐給邊遠山區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