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滕姓氏的來歷.....
滕姓起源很早,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還有一支滕姓起源於周朝王族之姓,姬姓。
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錯叔綉於滕(今山東滕州),有天下滕姓出滕州一說,後來,滕國被越國攻滅,但是,不久復國。後來,又被宋國攻滅,於是子孫後代就以國名「滕」為姓,作為紀念。滕姓後來在開封府發展成望族,世稱開封望。
滕拼音:téng
釋義:
1、水向上騰涌;引申張口放言。
2、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滕縣一帶。
3、姓。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滕六[téng liù]
傳說中雪神名。
2、滕口[téng kǒu]
張口說話。
3、灌滕[guàn téng]
漢灌嬰與夏侯嬰(滕公)的並稱。
4、竹滕[zhú téng]
一種拔契,有四棱的莖,具星狀糠秕形的基部。
5、恩滕灣[ēn téng wān]
南極洲的海灣。
Ⅱ 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都位於哪裡
第71屆執行理事會宣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這四項水利工程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
天寶陂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龍江中段,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年),故稱“天寶陂”,其壩體長216米,高約3.5米,其中150米為唐至明代所修的舊壩。天寶陂選址精妙、結構先進,在宋代就採用澆灌鐵汁的方式加固壩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鹹水利工程,為福清農業發展和人口聚集作出重要貢獻,見證了福清從一個斥鹵之地變為全國百強縣的發展歷程。時至今日,天寶陂周邊城市建築林立,但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灌溉著下游1.9萬畝耕地。千年天寶陂見證了福清的滄桑巨變,也完美詮釋了古人“擇水而居”的理念。
灌溉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Ⅲ 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評選始於2014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評選的世界遺產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著眼於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文明的影響。
2020年12月8日晚,會議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國申報的4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
(3)金華白沙溪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歷史意義: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從2014年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於1950年成立,旨在鼓勵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水利遺產保護,擁有110個成員國。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共17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都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續利用的典範。
Ⅳ 金華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1橫店影視城:地處浙江省金華東陽市橫店鎮省道218南邊。妥妥的國家5A級景區,不僅可以體驗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還可以偶遇各路明星的拍戲現場。
Ⅳ 白沙溪哪裡最漂亮外地人要怎樣到那裡
簡介
琅峰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58平方公里。前臨白沙溪,後座琅峰山,素以岩山俊秀、清溪逐流而著稱。白沙溪旁屹立著筆豎岩山。巨岩峭壁間鑲嵌著數百個奇形怪洞。高大的雙扇門凌空筆豎,仰觀令人驚傈。白沙老爺手掌印形象逼真,伏虎岩虎虎生風,福音洞回聲綜繞,神童洞深藏奇岩怪石之中。建於懸岩峭壁間的白沙古廟。觀音閣、真武大帝廟、樂壽亭等,更為奇岩增添異彩。 簡介
琅峰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58平方公里。前臨白沙溪,後座琅峰山,素以岩山俊秀、清溪逐流而著稱。白沙溪旁屹立著筆豎岩山。巨岩峭壁間鑲嵌著數百個奇形怪洞。高大的雙扇門凌空筆豎,仰觀令人驚傈。白沙老爺手掌印形象逼真,伏虎岩虎虎生風,福音洞回聲綜繞,神童洞深藏奇岩怪石之中。建於懸岩峭壁間的白沙古廟。觀音閣、真武大帝廟、樂壽亭等,更為奇岩增添異彩。 簡介
琅峰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58平方公里。前臨白沙溪,後座琅峰山,素以岩山俊秀、清溪逐流而著稱。白沙溪旁屹立著筆豎岩山。巨岩峭壁間鑲嵌著數百個奇形怪洞。高大的雙扇門凌空筆豎,仰觀令人驚傈。白沙老爺手掌印形象逼真,伏虎岩虎虎生風,福音洞回聲綜繞,神童洞深藏奇岩怪石之中。建於懸岩峭壁間的白沙古廟。觀音閣、真武大帝廟、樂壽亭等,更為奇岩增添異彩。
Ⅵ 滕姓的家譜文獻
江蘇朱方滕氏五修族譜六卷,(民國)滕世忠纂,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
蘇州吳門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蘇州吳門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浙江樂清南陽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浙江蘭溪游埠鄉滕氏五聚堂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市游埠鄉。
浙江東陽滕氏宗譜二十卷,(清)滕廷鍾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紐約國立圖書館。
山東泰安滕氏家譜一卷,(民國)滕錫齡撰,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泰安市圖書館。
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譜,(民國)滕練成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滕榨村。
福建建甌滕氏六修宗譜,(民國)滕金泉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滕氏宗譜,(清)滕廷鍾等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湯溪南陽郡滕氏宗譜,(清)滕貴平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浙江湯溪南陽滕氏宗譜,(清)滕春逵等纂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湯溪南陽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蘭溪大塘滕氏宗譜,(清)滕玉珊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錫類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金華讓長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殘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註:浙江省金華市讓長村從2007年5月1日起,正式開始修續編撰《滕氏宗譜》,已完成修定。
原《金華讓長滕氏宗譜》編修於北宋慶歷年(1041—1048)間,至1936年最後一次修續,歷經十八次近千年修編史。金華滕氏第一世祖令琮公(唐 國子監 司業),居住蘭溪南住山。從令琮公唐714年明經三禮及第時計,家族延襲至今,已歷四十三世,有1300年的歷史。第五世滕珦(754—840),出生南住山,進士及第,歷四門博士、侍郎、御史、太子右庶子等。賜戶部尚書、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左僕射和金紫。致仕後,唐皇李昂賜給珦公新的居住地「金華白沙溪口」即燕山坑口村(多類史書有載)。金華滕氏第二十一世孫(出生金華白沙溪口)滕浩,儒學訓導致仕後,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遷居讓長村,為讓長村滕氏第一世祖(支系),至今也歷二十三世,即金華滕氏四十三世 。
其中唐朝時的「東陽郡」或簡稱「東陽」名,就是現在的「金華」(市)。唐朝時的「東陽郡蘭溪縣紫岩鄉南住山」,今全稱:浙江金華(地區)蘭溪市上華街道寺前村南住山。
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秉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殘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Ⅶ 金華琅琊白沙溪有石板魚嗎
有但不多,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區。由於金華人民喝水的原因,白沙溪近幾年已經很少有大流量的水通過,再加上當地人亂采砂。這些是照成白沙溪里石斑魚偏少的主要原因。
Ⅷ 我姓滕,全國有多少姓滕的分布在哪裡
源流一,出自黃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國語》中記載了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據史籍《萬姓統譜》上的記載,相傳四千年前的黃帝時代,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滕」字在上古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與「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為「滕」,取泉水騰涌、水足田廣的膏腴之義。該支滕氏是黃帝後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與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於古滕州一帶。
古代滕州(今山東滕州)歷史久遠,七千二百年前就有東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仍可見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之一。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綉的封地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東滕縣)成為商朝氏族的搖籃,史載商朝始祖契的母親簡狄蠶玄鳥(烏鴉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詩經》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就發生在該處。據史籍《萬姓統譜》、《廣韻》等的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滅商後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綉(字錯,史稱錯叔綉或滕錯叔)於滕(今山東滕縣),建立了滕國,錯叔綉成為滕國的第一代國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歷史文獻《滕縣志》中對此有詳細記載。直到戰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將兄長驅趕到齊國,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自稱宋王偃。周慎靚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為王,稱宋康王,史稱宋末君。這位宋康王十分好戰,當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他四處用兵,八方征討,在期間一舉滅了滕國。在史籍《史記》中記載:「宋康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滕國滅亡的具體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期望考古的新發現。末代滕國君主稱滕伯,名叫姬文。滕國滅亡後,其王室後裔紛紛外逃,為了不忘國恥,永懷故土,遂以國為姓,改姓為滕氏,從此四處遷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後來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為復姓滕叔氏,也有的改為滕氏。滕叔氏後來仍舊省文簡化為單姓滕氏。
該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
源流三,源於鮮卑族漢化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大司空陸騰,主語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陸騰,為北周政權的大司空,祖籍為代北鮮卑拓拔部人,高祖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東平王。陸騰就是拓拔·俟的玄孫,以漢姓陸為姓氏。在陸騰的後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際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分稱騰氏、滕氏兩支,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騰姓、滕姓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經常混用。
源流四,源於鮮卑族漢化改姓,出自十六國時期西燕慕容部叱羅氏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公元385年,前秦皇帝符堅被殺,而原來前秦統治的區域也劃分為了很多個小國家。慕容垂反叛後率軍攻打鄴城,符堅的兒子符丕抵抗了很長時間後終於不支,率部退往並州。而慕容垂也佔領了鄴城,但是此時的鄴城已經被打的稀八爛了,慕容垂覺得繼續留在鄴城還不如退往北方。因此率部北上,在擊敗了其它的鮮卑人後佔領了龍城,定都於此。恢復了「燕」的國號,歷史上稱為「後燕」,而他的世敵符丕退往並州後宣布繼承大統,成為了前秦國的新一任皇帝。
叱羅·悉羅滕歸附慕容垂之後,被後燕國主慕容垂任命為尚書郎。叱羅·悉羅滕的後裔子孫,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漢化改革浪潮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滕氏、騰氏,逐漸漢化,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
源流五,源於蒙古族漢化改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沙喇圖魯騰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沙喇圖魯滕氏,亦稱沙喇圖魯騰氏,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latuluteng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沙喇圖魯滕氏多冠漢姓為滕氏、騰氏、魯氏、陸氏等。
源流六,源於滿族漢化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女真齊克滕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齊克滕氏,亦稱齊克騰氏,滿語為Cikteng Hala,漢義「箭桿」,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齊克滕氏多冠漢姓為滕氏、騰氏、齊氏等。
四、得姓始祖
錯叔綉。根據《廣韻》上的記載,滕姓是滕侯的後代,滕侯的子孫後代以國為氏,稱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國人,追源溯本,統統都是3000年前被封於滕國的周文王之子錯叔綉的後代,古代的滕國就在今天的山東省的滕州市,這里是滕姓的最早發源地。故滕氏後人奉錯叔綉為滕姓的得姓始祖。
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後裔、戰國中期滕國國君滕文公之後。滕文公執政時,「以區區五十里」的小國,在「八百諸侯並立、戰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不但沒有被大國吞並,反而「疆為善國,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被譽為「善國」。故滕氏後人奉滕文公為滕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還有一支滕姓起源於周朝王族之姓,姬姓。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錯叔綉於滕(今山東滕州西南),後來,滕國被越國攻滅,但是,不久復國。後來,又被宋國攻滅,於是子孫後代就以國名"滕"為姓,作為紀念。滕姓後來在開封府發展成望族,世稱開封望。
滕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七位,人口約九十六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左右。
滕州歷史久遠,七千二百年前就有東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境內有「北辛文化」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之一。
滕立國約一千年,當中史冊有記載的國君有「滕昭公」、「滕定公」及其子「滕文公」。滕國為齊所滅,子孫紛紛離開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東滕州,而散居於山東、河南等地。據《廣韻》載:「周文王子叔綉封於滕,子孫以國為氏。」又據《吳門滕氏世略抄》載:「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綉封於滕,即今山東滕縣也。滕之有國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終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頗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詳矣。子孫繁衍,以國為氏,秦漢之間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後漢順帝時中郎將(滕)撫始以北海人顯,厥後文章功業炳耀史冊者代有其人,雖南北播遷,郡系不一,而淵源固未嘗稍異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於中郎將(滕)撫……二曰南陽之滕……三曰東陽之滕,始於司業公(滕)令琮,起婺州之東陽,累葉同居,六傳後分三支,遞相遷徙,北抵青齊,西極巴蜀,東流吳會,雖派系不一,而皆導源於東陽。吾吳郡滕數典言祖,蓋亦始自東陽,以司業公為鼻祖,世系具載,譜牒歷歷可稽……」根據《廣韻》上的記載,滕姓望族居於南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還有甘肅省金昌市朱王堡鎮下湯村六社,滕先超等人,甘肅省永昌縣朱王堡鎮流泉村五社滕先文等人。
六、家譜文獻
江蘇朱方滕氏五修族譜六卷,(民國)滕世忠纂,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蘇州吳門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鉛印本。
蘇州吳門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鉛印本。
浙江樂清南陽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蘭溪游埠鄉滕氏五聚堂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東陽滕氏宗譜二十卷,(清)滕廷鍾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山東泰安滕氏家譜一卷,(民國)滕錫齡撰,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手抄本。
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譜,(民國)滕練成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建甌滕氏六修宗譜,(民國)滕金泉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江蘇無錫滕氏宗譜,(清)滕廷鍾等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浙江湯溪南陽郡滕氏宗譜,(清)滕貴平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浙江湯溪南陽滕氏宗譜,(清)滕春逵等纂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
浙江湯溪南陽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種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浙江蘭溪大塘滕氏宗譜,(清)滕玉珊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錫類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浙江金華讓長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殘本)。註:浙江省金華市讓長村從2007年5月1日起,正式開始修續編撰《滕氏宗譜》,已完成修定。
原《金華讓長滕氏宗譜》編修於北宋慶歷年(1041—1048)間,至1936年最後一次修續,歷經十八次近千年修編史。金華滕氏第一世祖令琮公(唐 國子監 司業),居住蘭溪南住山。從令琮公唐714年明經三禮及第時計,家族延襲至今,已歷四十三世,有1300年的歷史。第五世滕珦(754—840),出生南住山,進士及第,歷四門博士、侍郎、御史、太子右庶子等。賜戶部尚書、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左僕射和金紫。致仕後,唐皇李昂賜給珦公新的居住地「金華白沙溪口」即燕山坑口村(多類史書有載)。金華滕氏第二十一世孫(出生金華白沙溪口)滕浩,儒學訓導致仕後,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遷居讓長村,為讓長村滕氏第一世祖(支系),至今也歷二十三世,即金華滕氏四十三世 。
其中唐朝時的「東陽郡」或簡稱「東陽」名,就是現在的「金華」(市)。唐朝時的「東陽郡蘭溪縣紫岩鄉南住山」,今全稱:浙江金華(地區)蘭溪市上華街道寺前村南住山。
滕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秉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殘本)。
滕姓漢字書法演變過程和滕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Ⅸ 金華各地的民間風俗、民間傳說有哪些(至少4個)
民風民俗
1.廟會金華各地,舊時廟會眾多,尤以農歷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廟、會最盛。屆時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絡繹不絕,商賈雲集,百貨陳雜,除舉行午迎佛」等俗定儀式外,還有表演「迎大旗」、「三十六行」、「翻九樓」、「迎台閣」、「演大戲」等娛樂活動。「所謂好淫伺是也。一會之興,有煙火,有戲班,且多至十餘」(光緒《金華縣志》),廟會之盛可見一斑。現時,各地廟會活動仍經常舉行,但封建迷信活動已基本廢除,為演戲、放電影、迎龍燈、游藝、展覽等活動所替代。廟會多被改造成娛樂活動會、物質交流會和文化節。
2.鬥牛金華鬥牛始於趙宋明道年間,積習相沿,經久不衰。建國後,一度停止,1985年4月,金華市在湖海塘畔重建鬥牛場,佔地十四畝,於1986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來鬥牛場拍片,把金華鬥牛搬上了銀幕。一年後,因收不敷支,於1987年7月關閉。
鬥牛除金華縣外,市屬義烏、浦江、永康、武義、蘭溪等均可見到。一般都是為廟字開光的一項娛神活動。永康為祭把「胡公大帝」(北宋胡則),蘭溪則為祭把白沙大帝(三國盧植),金華縣則是「邢公大帝」(北宋邢植)的廟會活動內容之一。武義稱鬥牛為「抄牛」或「抄牛角」,永康稱「操牛」,浦江稱「軋闖牛」。每年稻秧插竣「開角」(一年第一次鬥牛),至次年春耕·前「封角」(一年最後一次鬥牛),除農事大忙或風雪相阻外,幾乎是一月一大斗,半月一小斗。斗滿一周年,稱「一案」。金華鬥牛是牛與牛斗。
民間傳說
1.
邢公與金華鬥牛
有一年清明時節,邢公回金華老家祭祖掃墳後回京都去,路上看見哥弟倆,耕田耕了沒幾犁,就把牛放在田塍上嘆氣。邢公問那個哥哥:「哎,你兩個為啥農忙時節唉聲嘆氣勿耕田呀?」哥哥講:「老哥,勿瞞你講,這幾年多災,種點糧食比淘金還難,現在皇糧國稅介重,一年做做勿夠交稅,我越忖越沒勁,連田都勿想耕了。」旁邊的弟弟插口說:「要是能減它三五年稅,我們當老百姓的才有心思種田。唉,可惜當官的沒一個為老百姓做好事。」邢公聽了以後講:「你們等著,這件事我回京都告訴皇帝,一定想辦法減減你們的稅。」哥弟倆這時骨碌一記站起來,高興地對邢公說:「你如果真能幫我們減稅,你要什麼都可以。」這時,邢公一眼看見田塍上兩頭牛相操,笑笑說:「我什麼都勿要,到時候看你們給我看牛相操就好了。」哥弟倆一齊講:「好好好,我們一定辦到。」
邢公回到京都,把百姓近年來遭災,生活難過,要求免稅的事情告訴皇帝。皇帝一聽,很不高興,本來想發火,想想邢公是武狀元,對國家立過功勞,就故意出了一道難題,指著金鑾殿中間的那根大柱子對邢公說:「邢公,如果你能把那根柱托浮,把你的蟒袍塞到柱子下,我就下聖旨免稅。」邢公講:「真當勿?」皇帝講:「君無戲言。」邢公脫下蟒袍,勒緊腰帶,雙手抱柱,「嗨」一記用力,托浮大柱,用腳尖勾著蟒袍,把它塞到大柱下。皇帝勿好後悔,只好下聖旨免稅三年。邢公呢,這一托,脹得面孔又紅又紫,由於用力過頭,五臟受傷,不久就死啦。
金華百姓,聽講皇帝下聖旨免稅三年,高興得流出眼淚。後來又聽說邢公為了百姓免稅,「抱柱塞袍」脫力死了,老百姓沒有一個勿感謝的。那兄弟倆呢,見邢公說到做到,為了百姓不顧性命,更是傷心得大哭。他倆想想當時答應過免稅後給邢公看牛相操,邢公死了看勿到,怎麼辦?他倆就發動百姓,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在北山腳造了一座「邢公廟」,塑了邢公神像。為了表示對邢公的心意,牽來兩頭黃牯牛,用酒灌醉,在邢公廟前相操,結果引來許多人。從那次後,凡是廟會,就要鬥牛。就這樣,鬥牛的風俗就一代一代傳到現在。
2.
白沙溪和橫山手掌印
琅琊南面,有座小山,人稱做橫山。山的石壁上,清楚地印著五個手指印。傳說在很久以前,這里有一個村莊,百姓們在這里安居樂業,蠻興旺。可是有一年整整一連下了七七四十九日大雨,山洪暴發,洪水淹沒莊稼、沖倒房屋……
百姓們躲在一條已經沖掉一個缺口的河壩上,向老天求拜。這時節,山洪挾著一塊黑壓壓的大石頭向河壩沖來,百姓們生命十分危險!忽地,一個叫白沙的後生挺身而出,猛吼一聲,伸手撐住飛滾而來的巨大石頭。
大石塊被頂住了,百姓們齊心協力加固了河壩,而白沙卻被大石頭壓死了!洪水改道從巨石兩側流下,後來變成了清甜的泉水,匯成一條小溪。那一尊巨石立在那裡成了一座小山,上面留下了清楚的手掌印痕。
人們為了紀念白沙後生的功德,便把小溪取名為白沙溪,並在鄰近建造了一座白沙殿
如果覺得有幫助,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