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雲中行走》的經典台詞,要求有英文翻譯的,急急急!
1..Philippe Petit: People ask me,"Why do you risk death?"For me, this is life. 菲利普·帕特:人們時常問我,為何甘冒死亡的風險?對我而言,這就是人生。 2.Philippe Petit: I lost my turtleneck! 菲利普·帕特:我找不到我的高領毛衣! 3.3.Philippe Petit: The carrots are cooked! 菲利普·帕特:胡蘿卜已經下鍋了!
㈡ 如何評價《雲間行走》這部電影
來自知乎
總有一些人會毫無緣由地執意去做某些在旁人看來莫名其妙的事。通常,這種自己也無法訴諸理性闡釋的,而別人更無法理解的事情,被稱之為夢想。
菲利普所做的無非就是這個。從小就莫名其妙地喜歡在高空走鋼索這樣一件怪異的事情,並將此當做了終身志業。
有些夢想或許與現實還稍稍相關,當他們獲得所謂的成功,夢想終將照進現實,名聲和財富,成為了對夢想的收尾,也讓旁人釋然,但問題是,總有一些事情超越俗常甚至理性,比如走鋼索的人。即便他們面對全世界的贊譽和掌聲,名望與金錢,但換取這些的卻一直是生命,這代價遠遠高過所獲得俗世回報,所以你根本無法用那些成本、回報之類的利益算計去衡量這個行動本身。如果非要試圖去理解,我們只能剖析那個人的內心。對於菲利普來說,他真正想做的是震撼自己,對於他來說,在高空走過,停留和轉身,是一種高潮體驗,旁人無法領會。那些閃耀的閃光燈和全世界的頭條,不過是附帶的錦上添花,有那些,他當然會覺得開心,被承認的虛榮是藝術家都隱隱希冀的,但是即便沒有那一切,他仍然會這樣去做,他滿足的首先是自己。通常,這被稱之為感召。
某種程度上說,向已知的極端危險進發,是另外一種反向的理性,並且閃耀著光芒。我們終其一生奔向舒適的生活,無論以我們自身短暫的生命作為度量衡,還是把人類發展的歷史作為考察的尺度,莫不如是,我們摒棄荒野,遠離危險,把自己置身於一種安全無虞的環境之中,但是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再度脫離這些穩妥的現實,奔赴死亡。
遠足、登山、攀岩、以及行走在高空的鋼索上,所有類似的所謂極限運動都是如此,這一群人默默啟動了我們內心深藏已久的「自毀」傾向,在毀滅和安全的邊緣,體驗某種超脫肉身的感受,那近乎極樂和消亡的融合,攪拌起瀕死和飛升混搭的快感。這是人性之中曼妙的一刻,向極限進發,毫無庸常的目的,或許,這是讓我們得以擺脫自身束縛的最佳途徑。
那句登山者的名言,「因為山在那」,本身已經接近禪意。如果你願意從虛無的精神世界理解這些,它就是一種美妙的精神病症,在短暫的時段里,我們沉溺於危險之中,並從中審視自我;如果你願意更加實際地看待這些,這就是向我們自身挑戰的方式。因為樓台高聳,因為雪山不融,因為荒野無人,所以我們願意以性命為賭注,行過死蔭之地。這世上又有誰,能一次次重生?每次捨生忘死再重臨人間,我們所看到的世間維度,又怎能與芸芸眾生一樣呢?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一次次主動貼近死亡的人們,他們近乎神明。
更何況,更多的這類行為本身,從來沒有觀眾。我們爬向雪山的頂峰,走入荒原的深處,能留下的最多不過一張模糊的照片,那過程中的體驗,只會銘刻於從事者本人的內心紋路里。他們甚至無從講述,因為聽眾沒辦法真的體驗那種過於孤絕的心理軌跡,從這個角度上看,這群人最孤單。
作為一部傳記片——更重要的是,有紀錄片在先的一部傳記片——來講,《雲中行走》有著先天的缺陷。無時無刻不置主人公於生死邊緣的題材,天然被取締了懸念。從開頭囧瑟夫一臉笑意地講述自己宏大的夢想時,我們就知道,這部《阿甘正傳》導演拍攝的傳記電影,基本上註定又是一部勵志片,打怪升級,最終得道升天。我們知道,菲利普終將征服雙子塔。他的行走不可能是一首輓歌,而註定是一首情歌。某種程度上說,菲利普個人野望與夢想,與那兩座攀升的高塔纏繞在一起,成為了紐約這個世界野心之城的絕佳代言,而如今,從當下的視角回望歷史,這個故事又一次與紐約乃至更廣闊的背景纏繞在一起。這兩座象徵自由世界心臟和美國夢的建築,以成就了一個人的野心為開端,但卻以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恐怖襲擊的目標作為終結,這之間不過短短四分之一個世紀。那些紐約客目睹過這個法國男人捨生忘死的一瞬,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多年後再次目睹了另外一群人的捨生忘死,只不過,前者被人性光芒照亮,後者被人性的暗影裹挾。這一切都在這兩座鋼筋水泥的塔樓之間生發,它們孤獨生長又孤獨倒塌,猶如隱喻和宿命。
作為一部傳記片,《雲中行走》其實很平庸,囧瑟夫一副恨不得把夢想二字舉在頭頂的樣子,情緒從頭到尾都很緊綳,缺少必要的舒緩氣口。那些在傳言中的令人恐慌的高空俯視鏡頭,其實也沒那麼可怕,因為我們畢竟知道囧瑟夫一定會從塔樓上走下來,沖著人們囧囧的笑。但真正值得看看的是這故事背後那一個和那一群真實的、勇敢的人們。當我們忘記恐懼,生存與死亡,只把精神凝聚於要做的這一件具體的事情,我們自己就近乎神明。
㈢ 懸賞 求《在雲端》英文 簡介或觀後感
劇情簡介(英漢都有)
喬治·克魯尼飾演的是一名叫瑞恩·賓厄姆的公司裁員專家,他的工作是飛來飛去為各地公司去解決麻煩,他人生的目標則是乘坐飛機積攢的英里數達到1000萬,從而晉升為白金會員。
但瑞恩這種「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卻受到了新人的威脅,一個名叫娜塔莉(安娜·肯德里克 飾)的大學畢業新生發明了一種互聯網遠程會議系統,讓裁員變得輕松省事,也讓瑞恩的工作顯得毫無必要。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瑞恩的新任務竟然是帶領娜塔莉熟悉工作環境,他的飛行之旅終於有了個不那麼和諧的夥伴……
電影還有另一條線索,瑞恩在機場邂逅了他夢中情人、同是空中飛人的亞歷克斯(維拉·法梅加 飾),他們之間的浪漫關系在機場的一次次偶遇中慢慢展開。
瑞恩崇尚的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是否會因亞歷克斯的出現發生改變?採用網路視像會議方式的裁員系統是否能夠解決一些問題,讓瑞恩們擺脫空中飛人的生活?……讓我們在電影中尋找答案。
George clooney plays a named Ryan bingham company layoffs experts, his work is flying around for companies to solve problems, and his life's goal is flying saved reached 10 million miles, which promoted to platinum membership.
But Ryan this "on the road" way of life is threatened by a new one, called Anna KenDeLiKe Natalie (the) university freshman invented a kind of Internet teleconferencing systems, make lay-offs easier convenient, also let Ryan appears necessary job. So-called is JuTou, Ryan's new task is familiar with the work environment, Natalie led his flight trip finally had a not so harmonious partner...
Movies have another clue, Ryan met him at the airport, with dreams are frequent flyers alex (villa, may add),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e airport and slowly. Encounter
Ryan advocate the unrestrained life by alex will appear changed? By way of network video conferencing system can solve some jobs, let the air out of the air Ryan's life? ... Let us find answers in the movie.
這些應該夠了吧,找了幾個都太長,想你要做課前演講不合適,就用這個吧。
㈣ 雲中行走的影片評價
《雲中行走》描述菲利普帕蒂的成長並非濃墨重彩,而是截取過程中重要的片段,串成他人生華美樂章的前期鋪墊,影片的鋪墊顯得比較平淡和流水賬,用視角的自我敘述作為串場和接連劇情的重要手段,而一個段落拼貼一個段落,直奔主題而去的呈現,乾脆直接但總歸是缺了些什麼,好萊塢式的操作手法讓影片看上去很利索,卻沒什麼韻味,整部影片的高潮就集中在後面跨越雙子塔的過程被細致甚至頗帶藝術氣質的呈現出來,那種緊張感、過程感看得人酣暢淋漓,尤其高塔走索的場景,所帶來的視覺震撼,由上而下的縱深太適合用3D和寬銀幕來展現,才能深切的感受到技術的力量。 (1905網評)
影片用大量篇幅來交代菲利普的成長及准備挑戰的過程,勇氣以及技巧固然可以讓一個人走到終點,但在藝術中,最重要的並不是結果,而是其過程如何陶醉在這個情境之中,感受到自己和整個世界渾然一體,超越了單純的欲求和目的,影片使用的高塔上第一人稱敘述的方法並不庸俗,這是一種向電影觀眾致敬的方式將後者引入情境,影片體現了一個道理,文戲武唱、爭強好勝,差的只是一個轉身。 (搜狐娛樂評)
最終如入化境,享受只有自己內心感受得到的平和喜樂。命懸一線的驚險行走,化為超脫忘我的優雅緻敬。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將這場鋼絲秀製作成了一部影片,這是一場關於創作、運動和視角的游戲,更是對形式和空間本身的致敬,恰如《瘋狂的麥克斯》一樣。影片攝影精緻微妙,3D技術嘆為觀止。(《英國每日電訊》評)
影片帶來的是一種視覺奇觀,跟好萊塢影片完全不同。影片講述的是真實的故事,這可不是什麼數字技術生成的虛假怪物,只有在大銀幕上觀看後你才會相信它。(《綜藝》評)
《雲中行走》就像是一場魔術,將自己變成了一部令人陶醉的偷盜電影,充滿了正能量和獨創性。(《紐約時報》評)
影片前面的鋪墊有點多,旁白也顯得多餘和煩人,但這一切瑕不掩瑜,因為魔術般的3D和IMAX技術將走鋼絲的視覺奇觀展現得淋漓盡致,更帶來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好萊塢報道》評)
影片中當囧瑟夫踏上鋼絲的那一刻,才變得緊張起來,而前面的內容都帶有湊數的嫌疑。不過總體而言,這部3D傳記片依然不失為對世貿雙子塔的一次感人致敬。 (《完全電影》評)
㈤ 雲中漫步 觀後感
一次美麗的邂逅, 一個陷入絕望的女人,一名好心的士兵, 一段本以為不會發生的感情,一座透著傳統氣息的葡萄園 , 一群純朴善良的村民, 故事的 發生似乎不可避免
㈥ 急求電影《雲中漫步》的英文影評
After returning from the war, Paul and a young woman meet on a bus as she's headed home from college to help with the grape harvest and face her Old World domineering dad. The woman has not married but is pregnant and she thinks her father is going to kill her. Paul proposes to pose as her husband to help her face her father. When their passion for each other is finally ignited and explodes, they realize they must overcome all odds to be together.
㈦ 如何評價2015年的電影《雲中行走》
雲中行走,一部傳記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首先音樂好評,不同年代,不同地域都有非常合適的音樂與之搭配,為影片增色不少。其次,這是我在盜夢空間之後頭一次看到約瑟夫扮演主要角色的電影,沒想到他的演技還挺不錯的,好評!這部影片講的是一...
㈧ 如何才能優雅地行走在虛無中(雲中行走)影評
阿湯哥從迪拜高樓上縱身一躍,范迪塞爾和保羅沃克駕車從一座高樓飛馳到另一座高樓,都是讓人提心吊膽、驚聲尖叫的戲碼。這一次,囧瑟夫在雙子塔間架了一條細細的鋼絲,然後走了上去,沒有酷炫的動作,也沒有緊張的追殺,但在心揪、膽顫、手抖和腿軟方面,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史上最虐。
這樣的電影,你必須到電影院看3D,否則就等於沒看。
但這部電影,除了有轟炸眼球的視覺效果,還有電擊靈魂的精神內核。沒錯,不是直擊,是電擊,身體和靈魂一起顫栗。
1)這是一首現代文明的頌詩
要想在雙子塔間架一根鋼絲,先要有雙子塔。要想有雙子塔,先要有紐約市。要想有紐約市,先要有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
還記得《紐約黑幫》里最震撼的鏡頭,是片子結束時的一段蒙太奇。只見紐約從一個荒草叢生的蠻荒之地,慢慢升騰出道路、燈火和高樓。這是現代文明的成長之路,黑幫的骯臟與鮮血,奠基了文明的鮮亮與光彩。紐約市經過兩百年的發展,在1974年建設了雙子塔。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雙子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恰恰代表了現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現在你知道,囧瑟夫飾演的帕特要在雙子塔間架一根鋼絲有多麼不容易了。除了要考慮周全,准備充分,騙過倉管,哄過電梯管理員,瞞過保安,穩住隊友,精準架設,分秒必爭,處理緊急意外,嚇退閑雜人等,還需要美國獨立,紐約建市,黑幫廝殺,文明崛起,高樓林立,雙子塔竣工等等等等。
當他行走在雙子塔間的鋼絲上時,他感受到鋼絲對他的支撐,雙子塔對他的支撐,紐約對他的支撐,也是整個現代文明對他的支撐。他在鋼絲上停下來,優雅地向支撐他的一切表示感恩與敬畏。
需要多麼厚重的歷史與文明,才能支撐起這樣的輕盈與飄逸。帕特的行走,是一首現代文明的頌詩。
2)這是一曲人類精神的贊歌
自然,人們會問他:「你為什麼要在雙子塔間走鋼絲?」他的回答很簡單:「當我站在其中一塔時,感覺另外一塔在召喚我。」這讓人想起喬治馬洛里的名言:「因為山在那兒。」
他們瘋了嗎,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爬珠峰、走鋼絲?是的,他們就是瘋了。文明的高級表現就是可以誕生瘋子,容忍瘋子。一個孕育不了瘋子的文明是可怕的,因為它會把所有人逼瘋。
影片里有一個極其精彩的橋段。帕特為了讓身體更好地在黑暗中感受魚線,脫光衣服在北塔樓頂跳各種奇怪的舞蹈。同伴看到他赤條條跳舞的身影,放心了,因為這就是大家信任的那個瘋子,這件事情必然會成功。
人類本就赤條條來,赤條條去,所有身外之物都會煙消雲散,只有一縷精神會縱橫馳騁,繁衍生息。瘋子和偏執狂們,往往便是人類某種精神的極致代言人。
影片里還有一個極其精彩的閑筆。清晨,鋼絲就快架設完畢之時,有一個西裝革履的男人來到北塔樓頂,看上去神色憂郁,他先是踱步到樓邊遙望,然後轉身和帕特對視。帕特手捏鋼管,怒目而視,渾身充滿了力量。對視良久,陌生男人默默地走下了樓梯。
帕特並不知道這個男人要干什麼,也許他想跳樓,或者只是隨便看看。根據神情判斷,他似乎遭受了什麼挫折。在紐約像他這樣為夢想而奮斗的人不計其數,正是這無數的夢想推動了城市文明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是,總有一些夢想會破滅。人活著其實只有兩種選擇,夢想破滅而死,追逐夢想至死。站在陌生男人面前的這個人,正被夢想燃燒,要做一件可能馬上會死的事。也許,帕特的憤怒給了他新的力量。
這個閑筆,那一分鍾靜靜的對視,是對城市裡所有夢想不著痕跡的關懷與撫慰。
強者在雲端的行走,是一曲人類精神的贊歌,這件行為藝術彰顯了強大的力量,讓悲觀者前行,讓無力者有力。
3)這是一串走向虛無的叩問
當帕特踏上鋼絲那一刻,紐約消失了,人群消失了,雙子塔也消失了,城市的歷史與文明、人類的理想與精神全部退後,他所面對的東西只有一種,虛無。
那一刻,他是一個哲學家,他眼之所見只有一根鋼絲,那是他全部的依靠和力量源泉,他走上鋼絲,用一連串腳步向虛無發出叩問,並用行動回答,生命應該如何優雅地行走在虛無中。
這個哲學命題可大可小,大至整個宇宙,人類應該如何優雅地生存於浩瀚太空?小至一個人,你應該如何優雅地度過一個孤獨寒冷的漫長黑夜?帕特有鋼絲,人類有地球,你有什麼?一本書,一支筆還是一縷思念?
其實,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是在虛無中走鋼絲的人。有多少人還不知道鋼絲在哪,即便找到鋼絲,也可能掌握不了平衡,或者鋼絲突然無聲無息地斷了,於是墜入無邊虛無中,喪失了生命的優雅。生命是虛無的反義詞,優雅是生命面對虛無的全部尊嚴。
虛無中的行走,才是真正的行走。當帕特走完鋼絲,坐在南塔望向北塔,北塔又向他發出了深深的召喚了,於是他重新走上了鋼絲。讓他如此著迷的,該是怎樣一種境界啊。蘇軾《前赤壁賦》雲:「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帕特竟然在鋼絲上走了好幾個來回,他已全然沒有恐懼,也感覺不到腳底的疼痛,彷彿已物我兩忘,抵達了靈魂的絕對自由。莊子《逍遙游》雲:「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最後,帕特竟然躺在了鋼絲上,他望向天空,與虛無握手,並看見了一隻大鳥。又讓人想起蘇軾《後赤壁賦》中的句子:「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從優雅到逍遙,帕特代表生命,在虛無面前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整個靈魂無拘無束暢游在天地間,那根鋼絲似乎也不存在了。
4)這是一封寫給雙塔的情書
一提雙子塔,自然想到911,那是現代文明的徹骨之痛。
自911以來,有《世貿大廈》直面現場,也有《追風箏的人》從相反角度看事件,而在這部電影里,對於911隻字未提,談的只是雙子塔。
我們不能說,這就不是對911事件中傷亡的生命以及遭到重創的文明的一次緬懷和撫慰。有個細節,帕特在面對鏡頭口述時,身後一直能看到雙子塔,唯一例外的是最後一次口述,雙子塔不見了。帕特告訴觀眾,建築師允許他隨時登上樓頂,並把期限改成了永遠。隨後,鏡頭右轉,雙子塔原來還在。畫面漸漸變暗,雙子塔發出奪目的光彩。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是最深情、最不著痕跡的表達。
這是一封寫給雙子塔的情書,它不寫傷痛,不寫悲歡,而是極其高明地描寫了一件發生在雙子塔上的美好往事,一首行走在天空的詩。
帕特的行走,賦予了雙子塔生命,給了它們靈魂。他用一根鋼絲讓南塔北塔押韻,並以這首優美的詩,讓所有紐約人愛上了雙子塔,也讓自己愛上了紐約。
雙子塔就像這首十四行詩的最後兩句,耀眼而有力,指向天空,給人留下無限的惆悵。幸運的是,雙子塔的身影,被完好保存在了詩中。
㈨ 緊張的《雲中行走》,是犯罪與冒險糅合的結果嗎
一部冒險類的傳記電影《雲中行走》,澤米基斯導演把喜劇,犯罪與冒險糅合的獨具匠心。整部影片的高潮集中在後面跨越雙子塔的過程,被細致甚至頗帶藝術氣質的呈現出來,那種緊張感、過程感看得人酣暢淋漓!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藝術比生命還重要,也許這就是藝術家的自我修養。
在看這部影片之前一直把約瑟夫當作花瓶一類的演員,看完這部徹底改觀了,這絕對是一個有著迷人外表的實力派演員,一口純正流利的巴黎腔就足見他的敬業,更何況苦練走鋼絲,高潮部分不用替身親自上陣,這才是一個專業演員應該具備的專業修養,約瑟夫用他精湛的演技和搞笑的法式口音把一個勇於挑戰自己,克服恐懼,終於完成自己夢想的藝術家演繹得很棒,這種征服自我,永不止步的藝術行為才顯得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