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盲童電影觀後感

盲童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7-04 04:54:20

❶ 電影《奇跡創造者》觀後感

既聾又啞的盲童海倫是父母的一大難題,他們無法與女兒交流,痛苦的孩子只有靠發泄來折磨她的家人。父親要送她去孤兒院,但是母親凱特無法同意這種殘酷的做法。他們從盲人學院請來了安妮小姐,她曾經是一個眼疾嚴重的女孩,在孤兒院里孤獨地長大。她深知那種不堪回首的生活的艱難,竭盡全力阻止送孩子去那裡,她堅信,靠她的幫助,海倫完全可以走出黑暗,和外部世界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壞脾氣的海倫讓老師吃盡了苦頭。首先,安妮必須讓孩子接受她的教育方法,而海倫的父親不相信她,只給了她兩周時間。她說服了孩子父母由她們自己在單獨的環境中授課。在安妮看來,海倫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放縱和遷就中,家人的愛成了她的最大障礙,甚至超過了她的缺陷。安妮在沒有任何外界影響之下強化對海倫的手指拼音的方法訓練,使她在積累了一定的詞彙後表情達意,並與正常人一樣懂得應該具備的得體的舉止和生活技能。海倫終於有了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獲得了新生。安妮一直在從事特殊教育,成了享譽世界的社會平等的倡導者,榮獲了總統自由勛章。
說實話,如果不是上課時集體觀看,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找它來看,即使無意中發現,也很難堅持看下去,因為,這裡面的海倫•凱勒和沙利文小姐,與我心目中的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以至於突然意識到影片講述的就是她倆的故事,著實吃了一驚。從來沒想過沙利文小姐是這個樣子,從小到大讀到有關海倫•凱勒的文章,我就覺得沙利文小姐應該是個溫柔美麗的女性,而海倫•凱勒呢,從小就秉性善良,是個天生的小天使。不過,這只是小孩子的天真妄想,電影中呈現的,更接近於現實。因為是後天生病致殘,自己無法與外界交流,加上家境富足,父母寵愛,小女孩很快地就養成了古怪、暴躁的脾氣,儼然一個小野蠻人。而沙利文小姐,自己就曾是特殊學校的學生,視力近盲,只有如此的個人經歷,才能體會到常人無法了解的苦痛和需求。
很敬佩海倫的父母,雖然他們的縱容溺壞了小海倫,雖然他們幾乎要放棄,但還是他們,為孩子找來了最後的希望,也是他們,忍受古怪的沙利文小姐,抵住心中的悲痛,將孩子交予她,但願為孩子做到最好,一切都是出於愛。
海倫的同父異母哥哥,表面上看起來玩世不恭,對什麼都滿不在乎,時常嘲笑小妹妹,與父親發生激烈沖突。但是,當沙利文小姐出乎意料地強硬對待小海倫時,詹姆斯不禁問沙利文:「為什麼你對海倫沒有同情心呢?」沙利文小姐看出了他漫不經心外表下的自卑:「同情別人是浪費精力,更可悲的是自己同情自己!」此後,詹姆斯找沙利文小姐談心,原來是父親的傑出成就和對兒子的期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正像沙利文小姐起先對海倫的父親說的,試圖保護別人或為別人說話都是沒有用的。「他們的唯一希望是學會保護自己或為自己說話。這就是我正教海倫的。你現在要求她什麼,就是她將永遠成為的。」
她想保護唯一的親人—自己的弟弟,可是沒有用,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這成為了她一生的痛苦和教訓,因此,她不允許無意義的幫助,她要求自己堅強獨立,也要求別人這樣。

❷ 寫一篇<有一天>的電影觀後感

有一天公益電影高清下載觀看,電影《有一天》通過9個段落,敘述了關於9類特殊兒童的有趣故事,感人至深。這些群體實在是太值得我們關注了,貧困兒童、讀寫困難兒童、智障兒童、被拐賣兒童、盲童、肥胖兒童、聾啞兒童、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和服刑人員子女。每個小故事都生動感人,收獲一份感動,更能讓一些需要關愛的孩子,被更多的人了解。還是很感人的

❸ 有一天電影觀後感500字

有一天公益電影高清下載觀看,電影《有一天》通過9個段落,敘述了關於9類特殊兒童的有趣故事,感人至深。這些群體實在是太值得我們關注了,貧困兒童、讀寫困難兒童、智障兒童、被拐賣兒童、盲童、肥胖兒童、聾啞兒童、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和服刑人員子女。每個小故事都生動感人,收獲一份感動,更能讓一些需要關愛的孩子,被更多的人了解。還是很感人的

❹ 看盲童劉浩故事讀後感

今天周六,早晨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看完新聞後,不斷調台,突然看到電影頻道的《彈鋼琴的盲童》,雖然是從中間開始看的,但里邊的故事讓我忍不住繼續看下去。其故事情節令人感動,甚至淚流不止。主人翁的行為讓我敬佩,也讓我汗顏。

首先得說說故事中的幾位人物。一、主人翁:爸爸,工廠鍋爐房的工人,一個月只能回一兩次家;媽媽,是一個下崗女工,為了兒子每天在外接很多的活,還要照顧孩子的生活;孩子劉浩,是一個盲童,意志堅定,堅定地走自己認準的路。二、好心人:以電子琴學教為生的劉老師,賣饅頭包子的女老闆,北京開小飯店的女老闆,賣鋼琴的小夥子和女鋼琴王老師。

我所看的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一天,媽媽為了讓劉浩一個人在家時不孤單、不寂寞,於是買了一個很便宜的玩具電子琴回家。結果是這個玩具電子琴改變了劉浩的一生,沒有這個玩具電子琴,還真差點埋沒了一位鋼琴天才呢,中國很可能缺失一位鋼琴大師。媽媽下班回家,在家門口發現家中響起了音樂的聲音。進門一看,劉浩手拿玩具電子琴。媽媽的潛意識里:劉浩——兒子開過錄音機,並在她進門的那一刻把錄音機關了。於是想當然地批評起劉浩來,叮囑他今後再也不要玩錄音機了,因為怕電到劉浩。劉浩的回答:他並沒有開過錄音機,音樂是自己用玩具電子琴彈出來的。媽媽不敢兒子的話,於是要求劉浩再彈一次,她又一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家中會居然會有音樂天才?從來沒有學過電子琴的劉浩既然具有音樂天賦,在電子琴方面能夠無師自通?於是,決定讓他學電子琴,但對於一個從未進過學校大門的盲童來說,其路途會是何等的艱難。功夫不負有心人,媽媽經過多方求助,以電子琴學教為生的劉老師終於答應教這個從來沒有學過音樂而又具有相當水平樂感的劉浩學電子琴,而且是免費的。在往後的日子裡,劉老師不僅教劉浩電子琴,還每天背他上學、回家,盡管在教學時,溝通起來非常有困難。但經過劉老師的因材施教,劉浩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拿了當地電子琴的金獎。但隨著電視機中傳來鋼琴王子朗朗彈鋼琴的聲音,劉浩又一次改變了自己的選擇,他覺得鋼琴的聲音太美妙了,於是毅然決定從此以後不彈電子琴,改彈鋼琴,不管媽媽如何勸說,劉浩只認定這一條路,而且似「父」的劉老師也認為,劉浩應該去學鋼琴,但只能去北京學。媽媽在說服不了父親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帶兒子上北京求學。

在北京的求學之路,更是艱辛。第一,城市太大,人生地不熟,找不到老師;第二,身上只剩下五十元,不敢住店,只能在開放的公園門口睡覺,吃飯也困難;第三,劉浩不是非常理解媽媽處境。還好世上好人不少:賣早點的女老闆能夠虧本賣給他們包子,開小旅館的女老闆能夠免費讓他們住宿,開鋼琴店的小夥子能夠讓劉浩在店內彈琴,等等。媽媽在北京陪兒子找老師,爸爸在家裡也不閑著,拚命工作,為了孩子把自家的房子賣掉,把錢送至北京,回單位住鍋爐房。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浩的伯樂終於出現了,經過簡單的面試,王老師,估計是位教授吧,她收下了這個從未彈過鋼琴的盲學生。經過王教授的調教,劉浩有了機會與朗朗同台演出。故事告訴我:劉浩是幸運的。當然,他的幸運是來自自己的天賦,加上不懈的努力。

這部電影,應該屬於紀實性的,拍攝起來,也不復雜;經費,也不會需要很多吧。但給人以強大的震撼。但,有「魂」在。它在教育人們,在引導人們;在宣傳友愛、友情。

電影告訴:一是我們國家父愛母愛的偉大:既然養了孩子,就一定要把孩子養好。教育了我們當代青年,不要對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當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時,都要負起父親母親的責任。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幫助弱者的精髓沒有丟掉:劉老師對劉浩的幫助是巨大的,劉浩的出現,對他的教學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語言不通。有時甚至對牛彈琴,如他告訴劉浩,彈某首曲子時心裡要充滿陽光,劉浩居然毫無反應。還好,事後劉浩問他什麼是陽光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語言有問題。北京的女老闆們,不會因為媽媽沒有錢而瞧不起他們。三是中國兩千年前的優秀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在這里得到詮釋: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師對不同的孩子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我國的義務教育卻理解成為因教材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簡直是無鬧。國家的發展,首先是教育的發展。難道劉浩的成長,不值得教育行政部門的老爺們三思嗎?

筆者不是電影評論人員,但筆者覺得當今電影的教育意義缺失得很厲害了,電視也是這樣。目前,媒體也只關心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多少,從沒有見到媒體、甚至電影評論人員關注一部電影的教育意義;電影電視的管理部門也沒有對電影和電視的教育意義進行審查,只關注它們的轟動效應。這是我國電影電視只有轟動效應,而沒有影響力的所在。如《亮劍》,這部電視劇所反映的內容,筆者看過了很多反映戰爭的書,無論在那個戰役都找不到類似的情節。這就是在誤導我們的年輕一代。

為此,筆者呼籲相關的「專家」「學者」們,拿出專家學者特有的精神來評價我們的電影電視,影響我們的電影電視吧;我們國家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的官員們應當既要依法行政,真正履行好的職責,也要有對國家和人民負責的精神,請你們認真審視我們的電影電視吧!

❺ 電影「聽見天堂」觀後感

我的啟發:
1. 盲人雖然看不見,但他們可運用各種感官的整何,組合成心像。他們也會做白日夢,若沒有意外,盲人他們還是有屬於他們獨特的視覺經驗,只是可能不見得與現實相同。

2. 小男孩在未盲前,是個活潑好奇的小孩,家中開放的教育,也鼓勵他自行動手,大量的動手經驗使得小男孩在盲了以後,僅憑觸覺,他修好了被認定全壞的腳踏車,還騎它上街,還騎得很遠。雖然這個表現過於大膽,因為看不到橫沖直撞,沒發生意外也很神奇。但因著是自行動手的經驗,這個小男孩,他擁有與眾不同願意嘗試的勇氣,他知道他可以動手解決問題,也因此自行摸索學會剪接,也才有現在這個聲音剪接大師。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操作,及做中學,並鼓勵孩子們的好奇及嘗試,因為好奇、嘗試會是學習的原頭,也是學習中最重要的能力,有好奇及嘗試,才能產生有用的知識。

3. 小男孩是因意外盲,從他剛入學校的反應,可看見他在調適上,經過一段否認,包括他一直都聲稱,我看得到,拒學點字。也看見他因盲,而產生的憤怒及恐懼,包括他被宣判盲了的時候,他到平日他與同儕玩的地方,他只坐在旁邊,對於同儕邀請他酷酷的拒絕了,他想躺到草地上,但他充滿恐懼的慢慢躺下來。到盲人學校後,他不與同學接觸,他不認為自己跟他們一樣。在他因和同學打架,被要求在房間自省,他那份恐懼,那份憤怒就爆發,他扯下所有床單,推倒所有東西,直到摸到錄音機,聽到了聲音,他才逐漸平靜。當他第一次遇到那個小女生,他也都還是持續說他看得見,甚至還騎腳踏車上街,總之,他認為自己是正常人。直到他開始錄制廣播劇時,有一天半夜,他起來按著開關,一開一關,他只說了電燈壞了,他開始逐漸承認,也開始哭出來,這是悲傷,但一個人一但開始有了悲傷,如果沒卡在悲傷中,就會逐漸轉成接納障礙,然後是認同障礙。但他也認為自己跟正常人沒有什麼不一樣,他也告訴他的同學們,我帶你們去看電影,當同學們說怎麼看,我們怎麼可能看,但他卻說電影每個人都可以看,眼精看不見,但電影有對話及音效,我們一樣可以享受電影,而且還真得帶他們去看。一個障礙者是否會成央A關鍵取決心態,缺陷不能將人打敗,但若自我放棄了,那這個人就是真得廢了,因為他會順著環境,在主流的路上動彈不得,而不是找到環境中的其他的小路。

4. 男孩的個性很倔,但通常倔的人也比較不容易被克服障礙。對於他的反骨性格,我推測有可能是來自中途至殘的憤怒。因為在片剛開始的時候,小男孩是很乖順的孩子,雖然外向、好奇、活潑,但感覺就是很乖順,且討喜的孩子,在校成績也很好,人緣也好,所以猜想反骨是因為殘障,也也釵]為看不見,沒有安全感。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那麼倒楣。我再也看不到了嗎?我看得見,我不是盲人。但現實又是殘酷的看不見,那真得會讓人產生很大的憤怒,讓他顯的很反叛,但這是我們必需關注的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不管是否天生或後天,外顯或內隱,當一個人身為有障礙的人,心中那份憤怒、抱怨、自卑都是常見的,而且逐以毀滅那個人或周維的環境。所以這份心理衛生的問題,也是身為特教老師該留意的。

結論:
1. 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許可權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
2. 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還是可以很豐富,但最糟的是心盲,那才是真正的盲了。想像力相當重要,一個人的想像力,可以決定人的視野的廣度及生命的寬度。
3. 不要殺死孩子的想力,因為你可能正在殺死一個未來的偉人。也閉O愛因斯坦、也閉O畢卡索,也閉O貝多芬,也閉O任何一個領域的偉人。
4. 缺陷雖然使人無法很方便,但是卻不代缺陷會使人廢掉,缺陷沒法使人變殘廢,只有自己才會讓自己完全的殘廢。缺陷雖然會使人在主流的路中,動彈不得,但不代表失去前進的能力,而是要換條路前進,一樣還有前進的能力,只是不是這主流的路上,而是在其他多數人所不能走的路上,但都還是可以到達終點。所以前進不了,不該怪環境,也不是沒能力,只是沒有去找路或沒有走對

看這個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裡看到說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這句話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與這個影片相比的話,我會覺得這個影片比《放》更好。因為,在我看來,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而這部影片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說的是一個音樂老師改變了被教育者們乃至社會所放棄的一群孩子。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稱作「人渣」的孩子們當做「人」去發現、培養,才有了後來自信自強、令人自豪的孩子們。毫無疑問,這是一部讓任何懷有「教育夢想」的人們熱血沸騰的影片,它使人們相信,世上沒有「壞」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而《聽見春天》則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老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呵護學生們的成長(比如,在米可無法適應自己是個盲人的事實時,是唐老師告訴他,「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感官呢?」;比如,在米可屢次被校長打擊時,唐老師總是適時地出現,並肯定他),而學生們則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長為能夠影響老師的力量。(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聲音來表現四季變換,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也是米可將被校長開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師,唐老師才決定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服從於校長。——我相信,大家應該也同意,沒有這件起因,也不會有學校阿姨點醒唐老師這一幕吧。)我認為這才是更正確的教育態度。

記得以前學教育學時,有種觀點說,孩子是白紙,隨便人們在上面抹上什麼樣的畫。甚至有個教育家說,(不記得是哪個了)給我100個嬰兒,我會將他們培養成任何人才。(大概是這個意思吧)我一點也不同意這個觀點。這種觀點片面地誇張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視了孩子的主體性。孩子不是白紙,他生來就有他自己的優缺點,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而已——比如,一個天生對數字敏感的人,培養起來肯定會比缺乏這方面神經的人事半功倍得多。想想,如果《放》里那個老師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學生,又哪來的教育靈感!

當然,我不是否認教育的力量,如果沒有唐老師的點醒,也許米可就這么自暴自棄下去了也不一定。可以說,《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於正確的老師遇到了正確的學生,而《聽見天堂》則是,正確的學生遇到了正確的老師。

教育是施教者與被教者的互動,忽視任何一方而強調另一方都是不對的。然而現在的教育其實更多的傾向於填鴨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當白紙,隨便塗都無所謂的觀點)、壓長棄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壓制另類的放棄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幾個人才!!喊了這么久的教育改革,卻依舊如此多病態之教,枉費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後人:因材施教!

❻ 道德觀察 自強之歌三胞胎盲童 觀後感

WO

❼ 優秀勵志影片觀後感250字

11月25 日 ,我觀看了《彈鋼琴的盲童》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描述了一個叫劉浩的盲童學鋼琴的經歷。
故事裡面的媽媽原來生的是三胞胎,結果回家時發生車禍,其中兩個夭折,另一個被送往氧氣箱,最後成了失明的孩子,取名劉浩。劉浩漸漸長大,一天媽媽下班回來聽到家裡有音樂聲,以為是孩子開收音機,卻驚奇地發現是劉浩在彈琴。之後,媽媽決心帶劉浩去學琴。好不容易他們在一個琴行里找到了一位老師。在老師幫助下,劉浩獲得了金獎。
這是部感人的電影,劉浩的媽媽是個偉大的母親,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有堅強的信念。第一次她面對兩個孩子的夭折、另一個孩子的失明,她堅強地面對事實,努力地把劉浩養大。第二次,當面對家裡貧困而孩子又渴望學琴,她同樣沒有放棄,讓劉浩去學琴。第三次,當劉浩不願意繼續學電子琴而想學鋼琴時,她毅然帶劉浩去北京找鋼琴老師。第四次,她寧可自己去琴行搞清潔衛生,也要讓劉浩天天有琴可彈。同樣,劉浩也沒放棄自己的夢想和天賦,在媽媽的幫助與努力下,堅持練琴,向夢想前進。沒有媽媽的堅持,劉浩不可能成功的;沒有劉浩的努力,媽媽再堅持也等於自費。因此,偉大的母愛成了劉浩人生的明燈。
希望我媽媽一直支持我學習樂器,我會努力地練習。————
自從和爸爸一起看完《彈鋼琴的盲童》後,我覺得生活中的困難是沒什麼不能克服的。 從那往後,我碰到了困難,都會反問自己盲童劉浩是怎樣堅持下去的?他又是靠著什麼成功的?那麼多次,劉浩一家又是怎樣渡過重重難關的呢?
以前,我總是為了一點點小困難而放棄。看完《彈鋼琴的盲童》後,我也要向盲童劉浩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沒有像劉浩那樣忍著疼痛堅持下來。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只要我堅強起來,病魔就會害怕。正如一句話所說:困難如同一個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雖然我也學鋼琴,但是和劉浩相比,我卻沒擁有毅力和堅持。劉浩身為一個盲童,看不見,但比很多人都厲害。
劉浩天天都想彈琴,自從到了北京後,一天都會彈幾個小時。劉浩媽媽為了給孩子找一個鋼琴老師,竟然帶著劉浩去了北京,連最後的5 元錢也用光了!可他們並沒有放棄,四處奔波後,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好心的老師,劉浩就是這樣成功的,贏得了大家的稱贊。
從此以後,我懂得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敗打倒。讓我們一起戰勝失敗吧!加油!————
看《彈鋼琴的盲童》這部影片後,我被小主人公劉浩身殘志不殘,勤奮好學的精神深深感動著。
八年前,他的母親因車禍導致早產,因為在保溫箱里吸的氧氣太多導致劉浩失明。劉浩三歲那年,他的母親給他買了一台玩具小鋼琴,它竟然用鋼琴模仿麻雀的叫聲。他的音樂天賦令母親震驚,她明白音樂將是劉浩一生的快樂。她發誓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劉浩學上鋼琴,在有琴的情況下,劉浩每天堅持練琴,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他竟然登上了大舞台與朗朗一同表演!
真難以想像,一個孩子在看不見任何東西的情況下,把鋼琴彈的竟然這么好,他要付出多少努力,要克服多少困難啊! 而我身體健康家裡有琴,可我怎麼做的呢? 我不願多練琴,遇到困難就逃避,不願克服,結果父母花了錢而我卻沒有什麼收獲,比起劉浩我可真慚愧。劉浩真是我的榜樣,我要向他學習。
在我們生活中,上天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沒有什麼偏心。不管你是殘疾人或是健康人,只要你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獲。只要你對生活有信心,不放棄,你的生活就一定是充實的。
所以,我以後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低頭。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有收獲!以劉浩刻苦精神為榜樣,做一個好學生。

❽ 天籟夢想觀後感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天籟夢想》觀後感:聽見內心的聲音感受天籟的光明

這部電影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毫無聲息,對於文藝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還是要強烈推薦一下,不為別的,只因這是一部非常真誠的作品。

這是一部描述藏區盲童夢想的電影,其實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區題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瑪米》、《岡仁波齊》、《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後兩部電影在如今這個市場環境下所獲得的票房,可以說是創造了不大不小的商業奇跡。

而《天籟夢想》的風格,雖不像《岡仁波齊》講述了莊重的朝聖,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樣,一人一車橫穿羌塘無人區,但本片的特殊性在於,電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區孩子。

《天籟夢想》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群盲童為了給同伴治療眼睛,為了實現唱歌的夢想,偷偷從盲人學校跑出來,飛到深圳參加電視綜藝節目,經過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後圓夢,用歌聲感動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夥伴也接受手術治療,重見了光明。

這樣的故事,算是勵志電影嗎?算,嚴格意義上來說,電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綜藝、夢想實現的元素,說是俗套也不為過,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們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連飾演幾位盲童的演員,也是真正的盲人。盲人題材、藏區地域,決定了這部電影小眾,也決定了真誠。

電影讓人想起了當年婁燁的《推拿》,《推拿》的躁動與《天籟夢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個類型,而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在於,作為講述盲人的電影,電影並沒有夾雜任何多餘情緒在裡面,沒有提倡關注弱勢群體,沒有突出社會底層博得同情,更沒有廉價的反襯社會不公。電影只是在講述一群特殊群體的故事,而且都是從盲人的角度來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聽見的電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閃爍的背景光來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籟夢想》則是以第三人稱溫暖的鏡頭,鏡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視角還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聲是該片的特殊之處,哈雷摩托的發動機的聲音,風鈴擺動、腳步聲,汽車發動等等,當然還有穿插電影的主題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讓觀眾更多的從聽覺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籟夢想》的故事非常簡單,但正因為電影的風格化很重,且表達方面意象化很重,還是精神層面的屬性。整部電影溫和平淡,長鏡頭居多,緩慢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這是一部平靜的不能再平靜的電影,就像一面湖水,時不時的激起波瀾撥動觀眾的心弦。

在電影中角色與社會的不斷沖撞中,來自天籟的盲童與哈雷摩托車手的相遇,容納於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會文化層面的沖突,觀眾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巨變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從而激發思考和獲得啟示。

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就是真實的記錄,故事發生在藏區,也沒有高舉高打的傳播佛學,電影外在甚至沒有任何佛教的影子。電影的劇情發展和情節走向是深入人內心的,用鏡頭語言去甄別角色的狀態,感受內心的波動。因此欣賞這部電影要擁有一顆極為平靜的內心,簡言之,《天籟夢想》是一部擁有極高精神屬性的作品,其內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種平靜修為。

回到開篇,《天籟夢想》是一部純粹的藝術片,絕對不適合休閑娛樂,在這個商業化的電影世界裡,算的是非主流,但電影拍出來就有相應的受眾,相信這部特殊的盲人題材作品會讓一些觀眾照見心靈。

❾ 電影『彈鋼琴的盲童』是真實的故事么

這的確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發生地是內蒙古赤峰市。從網路搜來的的劇情簡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內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個叫劉浩的孩子降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為早產,在保溫箱里輸氧過多,而導致劉浩自幼雙目失明。三歲那年,母親替他買了一把玩具小琴,誰也沒有想到,他竟然能用它摹仿出麻雀的叫聲。音樂的激情燃燒著劉浩幼小的心靈。他的音樂天賦讓母親震驚,也讓她欣喜萬分。她明白,音樂成了劉浩唯一的快樂。她發誓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快樂帶給這個不幸的孩子……
也許能幫到你,這個電影真的很感人。

❿ 天籟夢想觀後感小學

描寫思路:以電影內容作為主題,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正文:

整部電影圍繞著四個盲童,為了一圓上電視台唱歌的夢想而展開,敘述著中間所經歷的各種波折過程!如果光以內容而言,西藏的秀麗風景、真實的孩童寫照以及西藏動人的歌謠,其實還很是值得一看。

但不知道為什麼中間出現了一段不太搭的哈雷騎士橋段,且根據一些摩托車自媒體的宣傳,還以為該片是以騎士精神為主導的片子!如果各位想想這個橋段換成了一幫出遊的大賓士G,或者騎摩托車返家的農民工,甚至一幫開著超跑的富二代!差別在哪?

當時因為看到摩托媒體的宣傳,進到戲院打算看看這部以摩托車為主角的電影,然而看了近一半,騎士的鏡頭其實不超過10分鍾吧。但宣傳上卻各種灌輸騎士精神如何偉大、護送兒童、甚至護送骨灰等,但說真的這個片段穿插得也有點過於生硬!

且也沒有那些所謂的摩托車騎士如此偉大、甚至號稱第一部以摩托車為主題的電影,我只覺得更多是綁架情懷,綁架了一幫不明就裡,盲目跟風的車友會、俱樂部等。這樣的宣傳手法真的是極其失敗的案例。

如果不綁架、不利用摩托車騎士的這些情懷,該片還是有看點的。只是在廣大的摩托車圈中,只進行了零星的宣傳,打著摩托二字來誤導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內容,只能說這樣的手法是不智的,不以核心的盲童以及人文關懷為主,非要大肆宣傳摩托!這絕對算得上是失敗之作。

對於電影我覺得可以給出三星半的成績,但對於大肆宣傳摩托的種種行銷方式,我覺得是過於宣賓奪主的失敗範例。

閱讀全文

與盲童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個殺手不太冷女主角電影里叫什麼6 瀏覽:396
楊洋劉亦菲電影節視頻 瀏覽:749
電影情人中床戲視頻圖片 瀏覽:880
時光疑雲電影完整版 瀏覽:283
蠟筆小新大電影我的新娘 瀏覽:866
電影大全電影完整版觀看放映廳 瀏覽:664
76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 瀏覽:636
電影院可以拍什麼抖音 瀏覽:973
2021五一檔電影票房冠軍預測 瀏覽:93
法國描寫妓女的電影 瀏覽:22
電影愛情帶字圖片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133
戰狼電影英文台詞 瀏覽:477
電影美好年代背景音樂 瀏覽:556
武打電影片段音樂 瀏覽:525
電影中感人的背景音樂 瀏覽:322
迷色睡美人電影完整版 瀏覽:516
台灣電影醉生夢死豆瓣 瀏覽:34
看電影心情圖片 瀏覽:720
神話電影全集大全集 瀏覽:689
四大天王美食電影完整版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