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社交恐懼症觀後感

電影社交恐懼症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7-09 05:26:45

A. 社交恐懼症 真的太難受了……

勇敢面對,不要恐懼。在面對一個新環境,面對陌生人時,都有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這種情形下,不要害怕自己的行為會讓人感到不滿,甚至羞辱。這種情形下其實應該不要自我催眠「我可能出醜了」「出醜怎麼辦「,應該勇敢的發現缺點,改正錯誤,不過於給自己施壓,給自己太大壓力往往更容易讓人更失敗。

B. 西班牙女子裝瞎28年,只因不想跟人打招呼,你有社交恐懼症嗎

高二以前我從來就不知道什麼是內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一天會懼怕和人交流。

C. 《社交恐懼症(2015)》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洪錫宰導演

鏈接:https://pan..com/s/1W-6iuqmcSiU08PIX7EWw8w


提取碼: g8st

提取碼:g8st

《社交恐懼症소셜포비아(2015)》

導演:洪錫宰

主演:卞約漢、李柱勝、柳俊烈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15-03-12(韓國)

片長:100分鍾

又名: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SocialPhobia

講述了准備員警考試的志雄(卞耀漢飾)和勇民(李柱勝飾),加入到了尋找留下了有關因SNS自殺的軍人的暴言的「蕾娜」的行列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該片在第1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亞洲電影振興機構獎(NETPACAward)和韓國電影導演協會獎第40屆首爾獨立電影節上獲得觀眾獎和演員獎(卞耀漢)並參加第13屆佛羅倫薩電影節,以及作為2015年多倫多韓國電影節開幕影片。

D. 你是怎樣理解社交恐懼症的

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的過分擔心,緊張和害怕。患者常在公眾場合進食或說話,聚會,開會怕自己做出一些難堪的行為而使自己感到尷尬,窘迫等;在公眾場合與人接觸怕自己臉紅(赤臉恐怖)、怕於他人目光對視,或怕別人審視自己而發現自己的不安窘相和內心秘密等。為此,患者表現出明顯的害怕、緊張,進一步影響其社會表現,形成惡性循環。恐懼症是以恐懼症狀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處境是外在的,盡管當時並無危險。恐懼症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症狀。當事人極力迴避所害怕的處境,恐懼反應與引起恐懼的對象極不相稱,他本來也知道害怕是過分、不應該或不合理的,但並不能防止恐懼症發作

E. 一部關於社交恐懼症的電影

Adam,註定又是一部讓我難以忘記的電影。 傳統的敘事,不溫不火的架構和鏡頭,連配角設置都都是那麼老套,電影《Adam》卻能給人清新雋永感覺,就像在夜晚仰望天空,注視著那些城市上空早已銷聲匿跡的星星。 男主角Adam是個有著艾斯伯格症的患者,不能像常人那樣洞察他人的感覺和想法,無法想正常人那樣交流談話。女主角Beth是幼兒園里的老師,也是個兒童作家,甜美活潑,充滿想像力。

F. 如何評價韓國獨立電影《社交恐懼症》(

最近,網路上熱點紛紜。此時來看這部《社交恐懼症》,會更有現實意義。韓國電影對社會現實的持續發聲,幾乎要讓我們習以為常了,但這部充滿銳氣的獨立製作,還是讓人眼前一亮。
其實同類型的,2012年陳凱歌導演的《搜索》,也涉及鍵盤俠、人肉搜索和網路暴力。可是,不曉得是出於商業還是什麼考慮,陳導借用了這些發人深省的元素,當時也的確引發了不少討論,但講好故事、拍好畫面之餘,最終片子將輿論殺傷力變成了俊男靚女的愛情助攻,除了成就一對兩岸姐弟戀的良緣佳話,並沒更深入地走向批判,有些可惜。
這些遺憾,在《社交恐懼症》所呈現的結構邏輯和冷酷人性之中,得到了更盡然的表達。不同於通常的商業電影,《社》的表現手法有些平淡,這或許令一些觀眾望而卻步。不過,我個人倒是很喜歡影片因此而獲得的寫實感。故事設置其實是有類型片套路的:一個網路暴力引起的自殺事件,一段網民發起的人肉「圍剿」,一場疑似謀殺的死亡。圍繞著兩個正在准備警員考試、自認為「正義凜然」的年青人,和一群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烏合之眾,懸念叢生。他們不斷撥開迷霧,又陷入新的謎團,追查兇手的過程中,自己也難以倖免。
片名「社交恐懼症」,其實說的是社交網路的恐怖,或者更准確地,是說當代這種躲於虛擬網路背後,人性的暴力和惡念就會被集體無意識放大的病,可以有多可怕。在SNS發達的今天,每個人都可能是加害者,也可能成為受害人。孤傲的閔荷英是,永民也是。
編劇對永民這個人物的設定,使《社》對於「網路暴力」這個話題,能探究到遠超出《搜》的深度。永民是被網路兩次加害的人,他被迫改名、搬家,甚至無法參軍,第二次他更是差一點丟了命。但同時,他人肉閔荷英、攻擊論壇,的確是對閔荷英之死推波助瀾的人。
對因語言暴力而自殺的人無法理解,片中幾次這樣說。的確,直到真相被扭曲,那些惡毒的攻擊、排擠、辱罵、冤枉,委屈得你喘不過氣來,更從虛擬的網路背後闖入你真實的生活,逼到你面前之前,你都無法理解。
閔荷英死前一直在看直播,她蒼白壓抑的表情,和網友們在樓下的喧鬧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他人毫無憐憫感知的嬉笑和麻木,聽起來心寒,女孩脖子上纏著網線,緊閉雙眼再無生命的臉,更讓人心悸。
作為一名新導演,洪錫宰在這部處女作中顯出穩重的掌控力。SNS社交發生在手機和電腦之上,主要是文字構成,可是片中有電話、簡訊、論壇留言、聊天室、Facebook、直播,各種網路時代的虛擬生活形式,都通過影像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來,不沉悶也不混亂,節奏和視覺化十分清晰,給出了很好的示例。
最精彩的一段是永民身份被拆穿時,在聊天室里被昔日一起抽煙喝咖啡的好友質疑,甚至冤枉、威脅、羞辱。此段落沒有畫面,可是僅憑著一屏一屏的字幕,和最簡單的音樂點,就營造出讓人窒息的緊張感和壓抑情緒。
個人喜歡的另一段,是志雄和永民在公交車上交談。志雄問,為何要對殺閔荷英的兇手這樣執念,永民說,「如果抓不到兇手,我們不就成了殺死她的人嗎」?之後,二人沉默。一連串公路上行進的鏡頭,各式各樣的車尾燈閃爍,像始終對著人的後腦勺,隱藏在屏幕後看不到的一張張正臉。
影片在冬天拍攝,始終呈現出一種陰冷沉寂的色調。留言板、大字報、貼滿即時貼的儲物箱,是片中少有的亮色,可是也能變成殺人於無形的武器。
最後,事件似乎告一段落,再紛紛擾擾的兇案也被新的丑聞所取代,就如同我們每天熱點更迭的互聯網。可是對那些當事人而言,真的都結束了嗎?
在影片開頭,志雄義正辭嚴地回帖,說就是要抓你這樣的人。結尾,終於通過了復試可以當警察的他,知道該抓誰?懲罰誰了嗎?
三位主演之中,本來是沖著卞耀漢看的,但李柱勝這個演員我覺得選得更好。因為他相對而言長相最普通、名氣最小,因此角色看起來也最平凡貼合,這是電影的幸運。
同樣慶幸的,卞耀漢(《未生》、《六龍飛天》)和柳俊烈(《請回答1988》),都憑藉此後在韓劇中的表現成了當紅小鮮肉,但他們在這部獨立電影里毫不違和、自然平實的演技,猶如每個普通年青人本身一樣朴實無華,也讓網路暴力的殘忍本質更加切膚。
1935年,阮玲玉憾然離世,留下一句「人言可畏」。八十年後,時代並沒有改變,傷害和殺戮非但沒停止,反倒因變換了形式,而隱藏得更深,進化為毀人於無形的大殺器。
就像志雄說,網上有些人說閔荷英是他殺,這樣的人存在。是的,要小心吶!我們每個人都手握利刃,都可能殺死閔荷英。

G. 《大學里我們可以干什麼》觀後感

讀吳軍老師的新作《見識——商業的本質和人生的智慧》,感觸頗深。過去的人想學習,但是學習的門檻很高,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條件和學習的機緣的。但是現代的人想要學習,學習的門檻真的是很低很低,你想要掌握一門知識,互聯網上會有許多大咖正在傳授這方面的知識,你想要了解一個行業的動態,在手機電腦上一搜,一切盡在眼底。你只需要很小的付出,就可以有一個方便法門進入你想要了解的未知世界,只要你用心,就會有人願意幫助你,讓你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個世界唯一的缺陷就是你的時間和精力不夠用,你必須自己做出選擇,自己要走哪一條路?你可以選擇努力,你也可以選擇舒適;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只要你用心去做,世界就會配合你。
吳軍老師在書里專門就大學生應該在大學里做什麼提出來一些中肯的建議,吳軍老師有兩個女兒正在上大學,我覺得他在指導自己孩子的人生。

1. 談談戀愛。這在我那個年代,是難以想像的。我記得那個年代有專家這樣說:要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上學的年齡就去學習,戀愛的年齡就去戀愛,結婚的年齡就去結婚。學校明文規定大學生禁止貪戀愛,所以那些循規蹈矩的人在大學里是沒有戀愛史的。我就是其中一個。「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回想自己的當年,思想簡單直白、性格孤僻倔強、為人慳吝自私、沒有理想追求,不會愛別人也不值得別人愛。
文章里提到:「在大學里去愛一次,同時享受被愛一次,實在是人生不能缺少的經歷。錯過了在校園里浪漫的機會,將來可能不會再有,而沒有浪漫的愛情,人生則不完整。」
文章中還提到:「戀愛讓人成熟,只有傾心愛過一個人,不論成敗,才會熱愛生活,懂得生活。在大學戀愛,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沒有關系,因為年輕人總有重新開始的本錢。……而失戀也不完全是壞事情,它通常可以讓人變得更成熟、更理性,甚至變得更智慧。」
「中國的父母常常太愛惜自己的孩子,一直保護著他們,不讓他們失敗,以至於孩子總是長不大。」
過去我常常愛惜自己長著娃娃臉,後來聽了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才明白,娃娃臉,只是自己不願意長大,害怕面對成人世界的逃避性生長。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
所以,當我有一天明白過來時,雖然瞬間感覺自己老了幾歲,但我也明白了人生的意義,讓自己折騰,讓自己飽嘗了艱辛,也許才能體會到「幸福」是什麼。

2. 交一些摯友。我在大學里的確交到了幾個摯友,但我不善於表達和交流,這樣我在以後的歲月里反省自己時,明白了自己是不配擁有他們的,因為我毫無用處。既不能為朋友排憂解難,也不能和他們分享感動和喜悅,我是個悶葫蘆,唯一的好處是擅長傾聽和陪伴。

3. 參加一些活動。當年的我有社交恐懼症,我在人多的地方總是不那麼自在,一個人孤獨的呆著讀書卻總是能享受那種清凈的自在。殊不知失去了許多該和世界產生鏈接的樂趣。我仍記得一到周末,跳舞的一撥人出去了,老鄉聚會的一撥人出去了,搞對象的出去了……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在被窩里看武俠小說。一些人讀書的面兒寬,讀書讀到了與聰明人產生鏈接的方法,通過讀書在認識世界,而我卻是通過讀書躲避現實,在美麗多彩的世界裡做夢,因為與這個世界產生的格格不入讓自己無所事事。到了畢業雙向選擇的階段,許多人因為與這個世界的密切聯系而早早的找到了容身之地,而我自己卻把命運推給了分配。

作者:王樹軍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6e9574f3759c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H. 有沒有關於關注社交恐懼症的電影

201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

I. 如何克服社恐微電影

社交恐懼症微電影《你,好》
通過微電影的形式,設計貼近大學生生活、體驗的微電影劇本,講述大學生社交恐懼症的生活經歷及體會。以一個不存在的角色與真實的角色作為劇情主體,經過曲折的經歷,主角慢慢的正視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長,深刻刻劃出面對社交恐懼需自己勇敢面對的主題情感。微電影表達了只有當自己不放棄,勇敢面對的時候,才能真正去解決自己的任何問題的積極情感。呼籲學校與社會關注大學生社交恐懼症愈趨增加的社會現狀,讓大學生走出困境。生活是曲折的,可總會有美好的人和物去值得我們繼續生活下去。

J. 社交恐懼症電影劇本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由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一切外障皆是內障的感召,而這一切造作亦都有相同的目的:治療自己的某個失落的部分,增長體驗,建立信念。

簡言之,若要突破阻抗,就盡量養成一種習慣,一種遇到任何焦慮時立刻去面對,立刻去處理的習慣。而後立刻放下,不去多想,即便還有一些飄浮性焦慮,可在心中暗示自己,「等它們發生了再說,堅決不再依靠災難性聯想來消除焦慮」,這個小小的習慣就十分有助於突破這方面的阻抗。

我們需要反復溫和地領悟當下我們不是「小孩子」了,應當用成年的態度對待世外界的各種客觀事實,今後遇到任何焦慮的對象都要想到不要再讓兒童式的恐懼心理占上風。

節選自《走出焦慮風暴》這本書

閱讀全文

與電影社交恐懼症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完美女人視頻 瀏覽:267
怪物害怕主角血歐美電影 瀏覽:649
德國和猶太人二戰電影大全 瀏覽:308
好看的法國搞笑電影 瀏覽:471
有關於汽車機器人的電影大全 瀏覽:932
法國電影黃金時代 瀏覽:803
法國三級毛茸茸的電影在線 瀏覽:263
李冰冰好萊塢電影女主角 瀏覽:611
法國電影格拉芙春色 瀏覽:239
老兵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 瀏覽:461
最污的十大韓國電影 瀏覽:927
電影版紅樓夢演員 瀏覽:671
迪士尼動畫電影人物英文名 瀏覽:830
大電影雄兵連有新人物 瀏覽:93
小馬國女孩大電影插曲 瀏覽:450
美國電影女主角很胖喜劇 瀏覽:499
槍火4k電影完整版 瀏覽:974
大傻花五十萬打一晚上牌的電影 瀏覽:781
抗日戰爭電影女主角帶著女兒叫秋秋 瀏覽:604
老傅電影大全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