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珍珠港觀後感

電影珍珠港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5-05-23 05:17:13

① 電影《珍珠港》觀後感

      昨天下午,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長達近三個小時的熱播電影《珍珠港》,觀後感觸頗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由麥可貝所執道的電影《珍珠港》,以偷襲珍珠港和轟炸東京為背景,上演了一場美式三角戀的唯美愛情故事。尤其日軍空襲珍珠港,場面浩大,爆炸場面尤為震撼。

    雷夫和丹妮是從小一起玩大的兄弟,兩人酷愛飛機。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一起學習駕駛飛機。二戰期間,兩人又一起加入美國空軍部隊,在一次體檢中,雷夫與軍中護士伊弗琳相識。雷夫眼睛視力不好,伊弗琳通過測試,雷夫是達不到標准2.0。雷鋒再三辯護,最終對飛行的執著深深打動了伊弗琳,因為伊弗琳的父親也是一位分行員,她深知,不能飛行就是折斷了雷夫的翅膀。雷夫被伊弗琳的美麗深深打動了,在溫柔的追求下,伊弗琳和雷夫共同墜入了愛河,正當兩個人如膠似漆的時候。為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侵略,美國派精英前歐洲大陸。飛行技術超群的雷夫,自告奮勇的報了名前去奮戰。和伊芙琳依依惜別,雷夫深愛著伊弗琳,答應一定活著回來。並把伊弗琳托丹妮照顧。在日夜奮戰中,雷夫架的飛機不幸被德軍擊落,沉入了大海。

    千山萬水隔不斷相愛的心,在雷夫和伊弗琳分別的日子裡,兩個人鴻雁傳書,用書信表達著相思之苦。可當伊弗琳和丹妮得知雷夫犧牲的消息,傷心欲絕。伊芙琳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丹妮安慰著伊弗琳。丹妮深信雷夫真的回不來了,在心裡萌發了對伊弗琳的愛戀。兩個人相互鼓勵,日久生情,當伊弗琳懷著丹妮孩子的時候,雷夫奇跡般地出現了。當雷夫得知自己的兄弟和戀人在一起時,尷尬叢生,雷夫發怒失望,喝酒後痛打了丹尼,最終接受了殘酷的現實。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飛機場。整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九十分鍾內結束,美軍豪無防備,損失巨大,官兵傷亡嚴重。沉著的雷夫,因為經歷了一次戰爭,他和丹妮攜手作戰。伊弗琳在醫院為了搶救傷員奮不顧身。經歷了戰爭的殘酷,他們更加珍惜彼此的友誼,丹妮牽著伊弗琳的手,雷天也祝願他們幸福美滿。

    故事看似已很圓滿,但並沒有結束。美軍對日軍以牙還牙。雷夫沖鋒陷陣,再三勸阻丹妮為了伊弗琳留下來。可丹妮執意上戰場,以血國恥,在英勇奮戰中,丹妮在日本人的埋伏下不幸身亡。伊弗琳在焦急萬分中等到了噩耗,又一次傷心欲絕。雷夫摟著伊弗琳,其實,她們心中都是深愛著對方的。

    影片告訴我們,戰爭是殘酷的,正義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凡違背正義的人和事,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②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唉,抄答案的。告訴你。
看了被稱為是《泰坦尼克號》之戰爭版的《珍珠港》之後我真有再看一遍的沖動,盡管淚水還掛在腮邊。是的,珍珠港的確好看,不僅僅因為有美麗的女主角,帥氣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麗迷人的風景,還因為影片製作精細且手法較好,所以有看頭。
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於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其中的幾個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棒球場,美國的小朋友們正在開心的玩棒球;飛機飛過小山坡,美國的小朋友們正歡快的采野花;飛機飛過足球場,孩子們正盡情的玩橄欖球;飛過樹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這緊張的戰爭氣氛與愉快而放鬆的和平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戰前的幸福,快樂與戰後的悲慘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又體現了當時戰爭的緊張氣氛又暗示了戰後的悲慘。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正在歡樂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卻不知道這些飛機將會帶來怎樣的消息,讓觀眾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氣憤……
日本天皇討論當時日本的形式時說美國終止了石油的供應如同切斷了日本的「生命線」,他回頭獃獃的看著正在山坡上放風箏的孩子們,眼裡充滿了慈愛,之後他回過頭來,慎重的決定發動戰爭;而另一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足球場時,玩橄欖球的美國孩子們抬頭觀。。。。。。
你自己改吧。哈哈哈。

③ 電影珍珠港觀後感600字左右

這些天一個人的日子有些無聊,又拿出《珍珠港》來打發三個小時被雨水淹沒的時間。
誰都知道我愛《珍珠港》,誰都知道我對《珍珠港》百看不厭。
我不管在那些所謂的影評人對它是貶是褒,我不是專業人士,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看電影的人。只要是觸動觀眾心靈的、能引發觀眾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確實是部商業片,但又有幾部商業片能讓人這么震撼,能讓那麼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復感受。
作為電影,三角戀確實是個惡俗的話題,但放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又顯得是十足的無奈。為了有一個算的上圓滿的結局,看到一半處大概都會猜到結局Rafe與Danny必須有一個面對死亡。
頭幾次看電影對兩個男性人物,我是沒有偏愛的。Rafe作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盡可能的包含優點。他英俊帥氣,他的飛行技術一流,他是空軍軍官,他有飽滿的自信,他嚮往飛向真正的戰場,他對愛情忠貞不二,他對朋友處處保護與包容,他有時候會有小男孩兒的可愛與沖動,他在臨行的前夜為了責任自願放棄了幸福的一夜。他幾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麗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許就覺得不是那麼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歡他的,膽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總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飛行技術沒有Rafe高,處處要受Rafe的保護,甚至連愛情都掩蓋在Rafe之下。面對飛機Danny總是很自信,可以鎮定地指揮,但轉身遇到Evelyn,立刻就會語無倫次、面帶紅暈。漸漸就有些喜歡這個帶點悲情色彩的人物,這樣的有著缺點的人物才顯得真實,靦腆的Danny或許更招人憐愛。有一句話,男一號是女一號來愛的,而男二號是大家來愛的。Danny雖然處處需要Rafe的支持與保護,但最後他卻用生命保護了Rafe。
還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該在Rafe離開之後就展開新的愛情,但畢竟那時候都因為情報的不準確以為Rafe已經犧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離開了人世,他也一定會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顧愛人。難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樣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獨終老大家才滿意?凄美的愛情只是傳說,而我們需要的是生活,誰能說他們倆在一起了就對Rafe沒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說錯誤、不及時的信息造成了後來的尷尬局面。為了電影的結局,也許只有Danny離開,小Danny來延續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別在說什麼Danny搶了Rafe的女友,Rafe還得替他養兒子之類的無恥話題。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續,Rafe和Evelyn會傾盡所有感情去愛小Danny,小Danny可以說他們三個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未來。他會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會繼承父輩們的影響繼續為祖國而戰。 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愛情熱情之後,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拋在國家利益之後。電影之初,Rafe為了自己飛上雲霄的夢想,離開了深愛的Evelyn遠去英國參戰。電影之後,Danny也同樣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尊嚴,與Rafe一起參加危險的「奇襲東京」計劃,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保護了最好的兄弟,沒能活著回國見自己的愛人,沒能見到自己的兒子出世。 Rafe與Danny一起生長在戰爭的年代,有同樣的沖上雲霄作戰的夢想,甚至還會愛上同樣的女人。他們早就不單單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親人。不管有什麼矛盾,什麼誤會,最後還是會解開,還是會共同飛向東京的上空為祖國為尊嚴而戰。
除了這三個主角,羅斯福總統不讓你震撼?杜立特將軍不讓你欽佩?那個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讓你感動?當杜立特將軍清清楚楚地告訴被挑選出的空軍士兵,「奇襲東京」計劃是冒著生命的危險,那一排士兵毫不猶豫地邁出的堅定地一步,那個特寫,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沒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轟炸機成功地從航母起飛,那電影中的氣氛沒讓你感同身受?就是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了解了羅斯福總統,並且從此成為我的偶像。

這部電影還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細節與鏡頭。電影是沒有國界的,從電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沒有國界的。Evelyn說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樣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為經歷了這么多大災大難中國人,同樣可以從苦難與傷害中走出來,變得更堅強。

④ 珍珠港觀後感

珍珠港觀後感(一)

《珍珠港》記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來打算寒假看,沒想到卻一直留在電腦裡面沒打開過,這已經是我的習慣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電影,說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頭來,每次回到學校電腦內存都是滿滿的,基本上沒看。

明天就開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課後就沒課了,下午百無聊賴,記起中午有個同學跟我講了一個《珍珠港》裡面的情節,突然就想,乾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襲珍珠港是二戰史上的重大事件,記得初中歷史課本上正文中介紹這個事件只是一帶而過,"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法西斯宣戰",然後繼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紹了偷襲珍珠港的經過,無非也就是說美國海軍如何懈怠,日軍一舉將珍珠港摧毀之類的話。於是,在我的腦海中,珍珠港事件便僅僅是一個事件而已,只不過是日本在二戰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強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襲人家珍珠港,同時珍珠港對美國來說肯定也沒什麼影響,只不過惹惱了美國,美國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時也正合美國之意,因為在發了這么久戰爭財之後,也時候表態了。

然而,隨著生活經驗的慢慢積累與閱歷的增長,我慢慢明白並不是這么簡單了,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孫子兵法,即給孫子兵法中每一條作戰思想都配幾個古今中外的實例,有真刀真槍的冷兵器戰爭,有不是戰場但激烈如戰場的商戰,當然也有現代高科技戰,()其中就有日軍偷襲珍珠港一戰,它是附在哪條軍事思想後已經不記得了,不過它讓我知道了"偷襲珍珠港"單純的從軍事上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襲而已。

在當時美國時時密切注視日軍一舉一動的背景下,在當時日本四處出兵疲於奔命,而美國則是以逸待勞的情況下,日軍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毀美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幾個小時之類,美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在仔細看了二戰史之後,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軍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襲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經做了充分准備,不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國人,還在電報等方面誤導美國偵查部門,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襲擊美國本土而不被發現,可謂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卻輕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襲前夕,美國方面都還在說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這不能說是美軍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說日本太大膽了。

在劇中,日本人的嚴謹從他們的襲擊准備中又一次體現無疑,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既一舉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從而控制環太平洋的主動權(我小時候居然認為他們此舉毫無意義,只是頭腦發熱之舉,是置自己於強敵環伺之境的舉動),他們確實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人受的打擊之大,可能還超過了他們的預期(真沒想到,小日本當時的實力竟一致如斯),美國本土彌漫著一股失敗的情緒,而劇中當羅斯福決定要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時,軍隊將領幾乎是全部反對的,可見當時日軍實力之強,而之後羅斯福拼盡全力說服軍隊實施的偷襲東京之戰,雖然在情感上振奮了美國必勝的信心,但是在戰略上和謀劃上,與偷襲珍珠港計劃相比就遜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過珍珠港之戰一舉打垮美國,然而時代最終證明他們錯了,正如劇中山本所說:"我怕的是這場戰爭恐怕會把這個巨人喚醒".像這種非正義的戰爭勢將遭到挫折,劇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為和愛國情結,不禁又喚起了少年的豪氣,還有那雄渾大氣的電影旋律,隨著你的感情波瀾起伏,在看到動情之時,不禁讓我們為之流淚。

戰爭,這個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話題,在史書上往往只是幾句話就呆過,而其間的傷亡也往往只是幾個乾巴巴的數字。然而,當用電影的藝術手法將戰爭場面還原出來時,我們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當處於那種絕望無助的情形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種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種血肉橫飛的場面,也許我們永遠也忘不掉,而受戰爭之害的民眾的感受,我想我們是體會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後我們再也不用體會,因為這是人性毫無慈悲丑惡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後,美國向日本本土投了兩顆核彈,造成成千上萬的傷亡,與南京大屠殺相比,日本也許並不值得我們同情,但對於受戰爭之苦的人民,他們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戰爭在我們的家園中絕跡,願世界和平。

《珍珠港》觀後感(二)

大概人們或多或少都會這樣,認為擁有就是得到,以至讓這種誤會成了我們生活中難以自覺的常態。比如《珍珠港》這部電影,早幾年在它作為好萊塢大片的轟動效應過去不久,兒子便把這部影片下載到了家中的電腦里,可是直到今年我都沒看它,不是不想看而是覺得應該抽出專門時間來仔細欣賞,就象買了本嚮往已久的好書一樣,到手之後珍藏在書櫃里就再也找不到讀它的最佳時間。還是因為春節後實在無事可干,才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影片。

電影以雷夫和丹尼與伊芙琳之間的愛情糾葛為主線而展開,只是不知出於什麼動機,一些挑剔的影評者認為這樣的設置太老套。既然愛情是人類生活的`永恆主題,就不應該指責這種好萊塢大片的老套數,反而應該承認這正是作為歷史片的成功之處,否則誰也不會願意又花錢又花時間坐在電影院里,枯燥地回顧只有專業人士感興趣的陳年歷史。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它,才可以得到較全面和真實的理解。比如在這次震驚世界的偷襲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就憂心忡忡地對幕僚說:我怕這樣會喚起在沉睡中的巨人;另外據說美國總統羅斯福鑒於當時無論歐洲還是亞洲,世界大戰的戰場都不在美國本土,要想讓美國參戰等於是幫別國賣命打仗,這在一個執政須靠選票的民主國家肯定很難如願,於是便採取後發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擠壓日本,致使日本偷襲美國以激起全民憤慨,從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國參戰的民意。且不論這種說法真相如何,羅斯福總統想讓美國全面參戰的願望,確實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輕易達到了目的。

還是言歸正傳,本來只想從和平的角度來看《珍珠港》,但是結果卻很失望,它並不是一部反對戰爭的影片,因為在影片中珍珠港被日本偷襲之後,美國也使用了置生命於不顧的敢死隊員去報復日本。這些美國的敢死隊員在駕轟炸機襲擊日本時,身先士卒的杜利特爾中校說:"自願者的意志無堅不摧,即使成功也微不足道,但我們就是要打擊他們的心臟,我們要讓美國人民相信勝利。"於是在明知燃油不夠的情形下,雷夫和丹尼等一行飛行員義無反顧地駕機飛向了日本。

對戰爭的反思和總結,深刻莫過於曾經身臨其中的人們。記得有位日本二戰作家在他的書里寫道:"……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戰爭都是惡的體現,善只有在勝者一邊,這是一種可怕的戰爭的論理。正因為了解了這種論理的可怕,殘酷,我們必須竭力防止戰爭的爆發。"再就是元代詞人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當然,最讓人佩服的還是愛因斯坦的一段話:"講到這里,我想起了群眾生活中最壞的一種表現,那就是使我厭惡的軍事制度……任人支配的英雄主義、冷酷無情的暴行,以及在愛國主義名義下的一切可惡的胡鬧,所有這些都使我深惡痛絕!……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沒有遭到那些通過學校和報紙而起作用的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敗壞,那麼戰爭這個妖魔早就該絕跡了。"

戰爭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說的那樣,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卻不能否認爭斗雙方的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最後的輸贏唯有極個別政治家們能有好或壞的結果,對於以生命為代價的交戰國老百姓來說則是毫無益處可談。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最終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國、日本、美國、歐洲各國和德國的人民群眾。人都有著趨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對待戰爭的態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夠從中獲利的極少數政客之外,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讓戰爭發生。

所以生存權成了人權的第一要義,高於一切的它不僅是和平主義者的口號,也是當今政治現代化的必然標志。

《珍珠港》觀後感(三)

最近,又把《珍珠港》翻出來看了幾遍,每看一次,都有著不同的感觸。

【感情】

很多人都說,伊芙琳太薄情,雷夫才戰死3個月,就和他最好的兄弟在一起了。其實不竟然,雷夫是丹尼最好的兄弟,雷夫是伊芙琳一生的最愛,可卻傳來了雷夫犧牲的消失,彼此世界上最親密的人,離開的自己,丹尼和伊芙琳心中的痛苦,是可以想像的,在丹尼的身上,伊芙琳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影子,而在伊芙琳的身上,丹尼也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愛,他們彼此惺惺相惜,熬過了這艱難的日子。慢慢的,丹尼愛上了伊芙琳,面對丹尼溫暖的肩膀,伊芙琳也漸漸產生了依戀。好友對她說:"伊芙琳,生活總得繼續!",雷夫是她的初戀,是珍藏在她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可就像她朋友說的,生活是得繼續,更何況是在這硝煙滾滾的戰爭年代,誰都不知道明天將會面對什麼,她害怕再一次的像失去雷夫那樣失去丹尼,這個有著雷夫影子的男人,和雷夫同樣優秀的男人,於是他們在一起了。這不是他們的錯,不是有的人所說的朋友妻不客氣,在那種特殊的年代,每個人的心底,都會是異常的脆弱,只有愛,才能溫暖他們。他們是真心相愛,他們之間的愛,是成熟的,而伊芙琳和雷夫的愛,是純真的。

雷夫墜機了,靠著伊芙琳的愛,他奇跡般的活了下來,被法國漁民搭救,成功的返回了祖國,夜幕降臨的時候,他來到了伊芙琳辦公的窗外,靜靜的看著伊芙琳,這個他最愛的女人,想與她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個挽救他生命的女人,而伊芙琳,似乎也感覺到了身後散發來的那熟悉的味道,她害怕是夢,她遲遲不敢回頭,可她再也忍不住,起身來到了屋外,當她失魂落魄的抬起頭,發現她的雷夫,竟然站在她的面前,那一刻,她呆住了,顫抖的撫摩著雷夫的臉,是真的,這一切都是真的,雷夫活著,雷夫回來了,依然那樣柔情的看著自己。可伊芙琳已經有了丹尼的孩子,雷夫說:我回來了!伊芙琳說:雷夫你死了,我的心也死了!隨後看著丹尼百感焦急的跑了過來,雷夫明白了一切,悲痛欲絕的離去。

隨後Japan大偷襲開始了,面對生死考驗,他們都沒有退卻,伊芙琳帶著姐妹們,冒著敵機的轟炸,拚命的跑到最需要她們的地方——基地醫院,拚命的搶救著傷員。而雷夫和丹尼,這對最好的朋友,又開始了最默契的合作,反擊鬼子。趕往機場途中,雷夫依然時時的保護著丹尼,當雷夫對著丹尼說:"我想,我是離不開你這架僚機了!",那一刻,丹尼會心的笑了,他們依然是深愛著的兄弟。他們共同奮戰,為了自己的祖國,為了自己的最愛。

丹尼和雷夫要離開了,兩個都是伊芙琳深愛的人,臨走前,伊芙琳找到了雷夫,她告訴他,他是她一生的最愛,可她有了丹尼的孩子,她以後只能愛丹尼,和丹尼在一起。看著最愛的女人遠去的身影,相信雷夫會懂,那一刻,雷夫釋懷了,丹尼和伊芙琳,也都是他的最愛。擁別前,丹尼對伊芙琳說:我最害怕的是你愛他甚過於我。看著眼前這個同樣愛她的男人,伊芙琳堅定的告訴他她愛他!她會等他回來。在轟炸Japan,迫降中國時,遇上了Japan巡邏兵,丹尼為了救雷夫,替他擋了子彈,當看著丹尼的身體緩緩的倒下,雷夫心中所剩無幾的怨恨,在一刻化為烏有,他撲到丹尼身邊,緊緊的把他摟在懷了,這是他最好的兄弟,他一直保護的兄弟,這一刻為了他,躺在了血泊中,丹尼吃力的叫著冷,生命在慢慢的消逝,雷夫流著淚告訴他:丹尼,你要做爸爸了,你要做爸爸了!幸福在丹尼的眼中閃爍著,我要當爸爸了!可他知道自己也不行了,吃力的對著雷夫說:no,you』re!

丹尼終於可以保護雷夫了,丹尼要做爸爸了。

伊芙琳在機場焦急的等待著,雷夫終於出現在了機艙口,她會心的笑了,因為雷夫活著,雷夫一直保護著丹尼,丹尼也一定活著,她的愛,都回來了。可雷夫並沒有笑,而是轉身和隊友托出了一具棺木,伊芙琳的笑,一剎那的僵住了,丹尼!她的丹尼!孩子的丹尼!撫摩著棺木上丹尼的軍裝,那熟悉的味道,那曾經的溫暖,在這一刻,都變得那麼的冰冷,她,再一次的失去了至愛!她的孩子,永遠的失去了爸爸!

最後,她和雷夫在了一起,失去丹尼,讓雷夫和伊芙琳都再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可貴,丹尼在最後一刻把他的最愛——伊芙琳和他們的孩子託付給了雷夫,雷夫要好好的照顧他們。孩子出生了,孩子很像丹尼,也很愛飛,孩子也叫丹尼。"丹尼,你想飛嗎?"雷夫載著小丹尼穿行在雲彩間,尋找著他們曾經的一切,相信丹尼此刻也正在天堂看著他們,看著他最好的兄弟——雷夫,看著他最愛的女人——伊芙琳,和他的孩子——小丹尼。

【戰爭】

戰爭是殘酷,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理解不到這其中的厲害程度,可它的確是很殘酷。

水手們恐懼的掙扎在深海里,敵人的魚雷在身下穿梭,爆炸,敵機在頭上呼嘯盤旋,機槍肆意的掃射著;戰艦下沉著,困在艙里的人難以逃脫,絕望的拍打著船艙,呼救聲此起彼伏,可一個個年輕生命,依然被無情的奪走;昔日情同手足的戰友,此刻卻冰冷的飄在那片熟悉的海面上;緊握著艙里戰友的手,卻無法施救,戰友的手,漸漸失去了力度,最後,滑脫,沉入海底,那一刻,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更痛苦……

珍珠港被偷襲,USA人將其視為國恥,《珍珠港》在描寫這段歷史時,居然能這樣客觀的反映當時的現實,我不得不敬佩USA人的大度。他們塑造了一個強大的敵人——Japan.

"尊敬的父親: 我要去執行任務,完成使命。我希望能為全家帶來榮譽。若須因之捨身成仁,我將在所不辭,精忠報國!"這是一位Japan飛行員臨行前寫給他父親的信,這就是軍人,相信每個國家的軍人都是如此,為了祖國的利益,奮力的保護著,不惜一切代價。戰爭不是軍人的錯,但是戰爭的殘酷性,卻是首先由軍人來承擔,或對或錯,他們都堅持以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

當Japan戰機飛臨珍珠港上空的時候,有一群小孩子在下面玩,而Japan戰機上的飛行員揮手示意讓小孩子們趴倒。那一刻,有點小感動,這與我們所見的某些國產片是不同的。USA為什麼會強大,那就是他們會正視歷史,會正視敵人,正視一切成敗,並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來強大自己的祖國。而我們,卻是一味的仇視Japan,敵視Japan.Japan的經濟,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迅速復甦並強大起來,成為超級大國,而我們的仇視,又換來了什麼?換來的是更多的自我傷害,思想一直停留在仇恨中,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同樣是面對給自己祖國恥辱的敵人,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區別?

戰爭、軍人、人民……

【和平】

很幸福,因為生活在和平年代,雖然這個世界的某些地方正發生著戰爭。我應該更加的珍惜生命,我們現在的這一切,都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必須以發展的心態,來面對一切。仇恨,只會帶給彼此更大的傷害,從而阻礙了發展,當然,國恥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在心中!

感謝劇組人員!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戰爭與和平讀後感電影戰爭子午線觀後感

⑤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800字以上

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於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其中的幾個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棒球場,美國的小朋友們正在開心的玩棒球;飛機飛過小山坡,美國的小朋友們正歡快的采野花;飛機飛過足球場,孩子們正盡情的玩橄欖球;飛過樹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這緊張的戰爭氣氛與愉快而放鬆的和平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戰前的幸福,快樂與戰後的悲慘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又體現了當時戰爭的緊張氣氛又暗示了戰後的悲慘。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正在歡樂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卻不知道這些飛機將會帶來怎樣的消息,讓觀眾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氣憤……
日本天皇討論當時日本的形式時說美國終止了石油的供應如同切斷了日本的「生命線」,他回頭獃獃的看著正在山坡上放風箏的孩子們,眼裡充滿了慈愛,之後他回過頭來,慎重的決定發動戰爭;而另一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足球場時,玩橄欖球的美國孩子們抬頭觀望,卻看見低飛的日本飛行員向他們招手,示意他們趕緊回家,暗示了這里「危險」。這些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體現了戰爭的實質不是殺人,也不是傷害無辜的生命,而是為了下一代,為了下一帶更好的生活,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是精妙之「筆」。

⑥ 《偷襲珍珠港》1500字的觀後感

A 《偷襲珍珠港》觀後感


《偷襲珍珠港》敘述了1941年12月7日前後發生的日軍偷襲美軍珍珠港事件,這起事件改變了人們的命運。兩位年輕勇敢的飛行員雷夫,丹尼以及純潔美麗的護士伊芙琳也未逃過這場戰爭的劫難。通過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影片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勝利的輝煌和軍人勇於獻身的果敢精神以及主人翁的高尚情操。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它,才可以得到較全面和真實的看法,日本想通過珍珠港之戰一舉打垮美國,然而時代最終證明他們錯了,正如劇中山本所說:我怕這樣會喚起在沉睡中的巨人。

在當時美國時時密切注視日軍一舉一動的背景下,在當時日本四處出兵疲於奔命,而美國則是以逸待勞的情況下,日軍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毀美太平洋艦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幾個小時之類,美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在仔細看了二戰史之後,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軍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襲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經做了充分准備,不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國人,還在電報等方面誤導美國偵查部門,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襲擊美國本土而不被發現,可謂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卻輕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襲前夕,美國方面都還在說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這不能說是美軍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說是日本大膽冒險。在劇中,日本人的嚴謹從他們的襲擊准備中又一次體現無疑,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既一舉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從而控制環太平洋的主動權 也正是這場空前的偷襲打破了世界還是沒有戰爭的美國夢。

珍珠港被襲給美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羅斯福總統是驚愕不已,這么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居然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化為烏有!他知道接下去怎麼做了。為了說明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時候,身體殘疾的他堅決不讓助手扶著,堅強地用自己那殘疾的雙腿站了起來!正是這個動作,讓我深刻認識到,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肯去闖,有著必勝的信念,就能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美國人敢於正視歷史、反思曾經的失誤的勇氣。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反思和成長。只有正視失誤、反思過錯、記住傷痛,才會使自己不再陷入屢錯屢犯的泥潭;才會在慘痛的教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才會將失誤、過錯、傷痛化作完善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

影片在展現戰爭殘酷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影片用很多篇幅,鋪陳渲染了珍珠港駐軍護士伊芙琳和飛行員雷夫、丹尼之間的愛情三角戀。這貌似不能給人新鮮感,但導演卻處理得恰到好處, 在影片中多數把戰爭場面與愛情場面交錯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在體會到戰爭殘酷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愛情的美好,人性的溫暖。雷夫與丹尼這對好朋友又是情敵,化干戈為玉帛,並肩作戰,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也許自己很重要,愛情很重要,但是和國家自由比起來,一切都可以暫時拋卻,也就是可以為國家為自由犧牲一切,甚至是生命!詮釋了軍人勇於獻身的精神.

最後丹尼為了救瑞夫死在了日本人的槍口下,瑞夫把丹尼的遺體帶了回去,上面蓋著美國國旗。可以想像此時依夫林的心情。影片的最後,伊弗琳和雷夫在鬥弄一個可愛的小BABY,依稀看出丹尼摸樣,活潑可愛......美麗的珍珠港美麗的愛情故事。瑞夫對著小丹尼說:「丹尼,你想飛么?"簡單而愉悅的畫面,卻讓人回味無窮,不禁潸然淚下.

《偷襲珍珠港》中,無論是平民還是軍人,當處於那種絕望無助的情形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種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種血肉橫飛的場面,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真正地體會到那些受戰爭之害的民眾的感受,我也不希望以後有機會去體會。

後來,美國向日本本土投了兩顆核彈,造成成千上萬的傷亡,日本被迫投降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並不值得我們同情,但對於受戰爭之苦的人民而言,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戰爭在我們的家園中絕跡,願世界和平!

閱讀全文

與電影珍珠港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育電影金牌班長觀後感 瀏覽:869
冰電影院 瀏覽:861
2006年外國毒品電影大全 瀏覽:169
電影完整版更刺激 瀏覽:437
動作刺激的電影大全 瀏覽:706
微電影觀後感寫作教學過程 瀏覽:533
洪金寶經典電影大全觀看 瀏覽:249
5開頭的電影網站有哪些 瀏覽:1000
電影紅蜘蛛的結局 瀏覽:403
致命黑蘭大電影 瀏覽:655
張國榮周迅主演的電影大全 瀏覽:941
喜歡看愛情電影的女生 瀏覽:627
蛇女泰國電影國語版 瀏覽:704
60年代農村老電影圖片 瀏覽:402
證人香港電影粵語下載 瀏覽:508
香腸電影圖片大全 瀏覽:843
電影里主角喜歡的中文歌 瀏覽:926
二次電影院 瀏覽:825
法國電影瞧這一家子 瀏覽:19
新僵屍叔叔大電影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