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電影法國康康舞

電影法國康康舞

發布時間:2021-07-21 13:44:05

A. 介紹法國電影的短片

法國電影
開放分類: 娛樂、電影、文化、藝術、法國

發展歷程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盧米埃爾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眾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為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眾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年)。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製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製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壟斷組織——「百代兄弟公司」。

經營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製成了一種連續放映機,並從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質量遠不如梅里愛的作品。

藝術影片
1907~1908年世界經濟蕭條時,電影陷入第二次危機。為了擺脫這次危機,電影必須從改進質量著手。此時,電影技術已具備了放映長片的條件,可以用「高尚的」題材來吸引上流社會有錢的觀眾。於是拉菲特兄弟在財團的支持下,組建了藝術影片公司。藝術影片公司請著名的作家寫劇本,重金聘請著名的戲劇導演擔任導演,請法蘭西喜劇院的著名演員當演員。1908年12月第一部藝術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獲得法國文藝界的廣泛好評。這一成功立即引起國內外的競爭。百代公司除了買下這家公司28部影片的發行權之外,自己又組織了作家與文學家電影協會。由A.卡普拉尼擔任導演,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藝題材影片。如《阿爾勒城的女人》(1909年)、《巴黎聖母院》(1911年)、《悲慘世界》(1912年)等。雖然藝術影片公司不久被百代公司擠垮,但它在法國以至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法國,從此開始了拍攝文藝題材影片的時期,故事片長度增加到可放映一小時;從此影片被劃分為長片、短片兩類。為使觀眾了解故事情節,影片中開始穿插一些字幕說明,過去放映影片時專人在幕後解說的作法逐漸被淘汰。美國、義大利、丹麥和英國採取同樣的作法,競相拍攝「藝術影片」;「藝術影片」被認為是無聲電影藝術的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電影除了藝術影片之外,成套的喜劇片和偵探故事片是另兩種主要樣式,林戴,M.、J.杜朗、A.第特、R.波塞蒂等人主演或導演的系列喜劇片,形成一個獨特的法國喜劇流派;V.H.雅塞導演的《尼克‧卡特》(1908年)、《齊哥馬爾》(1911年),L.費雅德導演的《芳托馬斯》(1913年)等偵探片風行一時。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攝制的舞台紀錄片、喜劇片和新聞紀錄片控制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和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產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國外市場,法國影片仍占優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電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毀。由於戰爭,法國影片生產完全停頓。美國影片乃乘虛而入,佔領了法國的電影市場。

第一次大戰期間,為了宣傳的需要,法國陸軍部成立了陸軍電影處。調集一批攝影師,拍攝戰爭新聞片和紀錄片,發行電影新聞周報《戰爭紀事》。1915年後,西線戰局比較穩定。一部分電影工作者復員退役。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又恢復了生產,拍了一些戰爭宣傳片,其中有L.梅爾康東與R.埃爾維勒合導的《法蘭西的母親們》(1917年)、萊皮埃,M.導演的《法蘭西的玫瑰》(1919年)等。這些影片由於製作粗糙,情節簡單,受觀眾歡迎的時間不長。因此,兩公司恢復了戰前的作法。L.費雅德拍了成套恐怖片《吸血鬼》(1915~1916年)、《鳩台克斯》(1917年),L.A.安東尼拍了《海上勞工》(1918年)、《科西嘉兄弟》(1916年),岡斯,A.拍了《帕迪的英雄氣概》(1915年)、《廢墟之花》(1915年)。這些影片大多是在攝影棚外拍攝的,限於戰時條件,質量不高,不能和美國影片相抗衡。

電影中的現代主義流派
大戰結束以後,由於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採取全面清理的政策,關閉了他經營的製片、發行機構,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膠片廠,使法國電影瀕於消亡的邊緣,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等於零,為了重振法國電影,德呂克,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並以他為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杜拉克,G.、萊皮埃,M.、愛浦斯坦,J.、岡斯,A.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他們攝制的影片雖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目》(1920年)、《太陽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萊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無情的女人》(1924年)、《金錢》(1929年)、愛浦斯坦的《巴斯德傳》(1922年)、《忠實的心》(1924年)、《美麗的尼維爾納斯河》(1924年)、岡斯的《車輪》(1923年)、《拿破崙》(1927年)。印象派電影由於追求造型美、尋求新奇的視覺形像和新穎的拍攝角度,發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會,脫離現實。1924年德呂克故世後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雖然只曇花一現,但在電影美學和電影技巧上卻有所貢獻,其中有德呂克在《狂熱》(1921年)中的深焦距鏡頭,岡斯在《車輪》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崙》中疊印的人物及合成銀幕和多種角度拍攝的主觀鏡頭,萊皮埃在《黃金國》中從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種景像等。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這種電影常由達達主義者拍攝或參加演出,如達達派美國攝影師M.雷伊在法國拍攝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年),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拍攝的表現物體和齒輪運動的《機器舞蹈》(1924年),克萊爾,R.導演的插在F.皮卡比亞編寫的一出芭蕾舞劇內、在演出幕間休息時放映的《幕間節目》(1924年),片中有雷伊、M.杜尚、皮卡比亞這些達達主義者的演出。此外,還有H.修梅特拍攝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年)、格萊米永,J.拍攝的《機械照相機》(1924年),因為他們都是表現抽象的物體,因此達達主義電影也被叫做「抽象電影」或「純電影」。1925年,達達主義電影為超現實主義電影所代替。超現實主義電影強調潛意識和心理分析,表現夢幻世界,追求詩意和強烈的效果。它和達達主義的電影都是一種反傳統的電影,不同處是超現實主義表現的對象由物轉向人,因此多少帶有故事情節。代表作有《貝殼與僧侶》(1927年,杜拉克導演),《一條安達魯狗》(1928年,布努艾爾,L.導演)、《一個詩人的血》(1930年,谷克多,J.導演)、《黃金時代》(1930年,布努艾爾導演)、《尼斯的景象》(1930年,維果,J.導演)、《諾讓——星期天的樂園》(1929年,卡爾內,M.導演)、《無糧的土地》(1932年,布努艾爾導演)。後 3部影片是超現實主義電影轉向紀錄電影的作品。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沒有巨額資金,根本不可能攝制影片;另一方面,那些為放映先鋒派電影而開設的專門性影院也由於經濟危機、觀眾稀少而停業或改映有藝術性或有歷史趣味的外國影片。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終於不得不宣告結束。印象派,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片的產生並非偶然,它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席捲整個歐洲的現代主義思潮在電影藝術上的反映,表現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悶。1918~1930年間法國電影的主流是商業性影片,有很多是從文學名著改編而成,文學名著知名度高,吸引觀眾,所以製片商競相攝制。被改編的作品不僅有法國本國的文學名著,而且有世界各國的文學名著。此時期最活躍的製片公司之一是電影故事公司,它專門攝制分集的古裝片(如《三劍客》)。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以後有一批俄國的電影導演和演員流亡到巴黎,組織製片公司,攝制了一些異國情調的俄國故事片。德、法合作製片也有很大發展。德國資本家用來自柏林、羅馬、維也納、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地的演員拍片,企圖以所謂「歐洲電影」來征服法國市場和歐洲市場;法國製片商則企圖用合資製片方式拍攝一些豪華的大場面影片,和好萊塢影片競爭。由於這些原因,在無聲電影的末期,法國電影愈來愈帶有世界主義的色彩。

有聲電影的發展 由於法國製片商對新興的有聲電影估計不足,使法國電影業受到有聲電影的沉重打擊。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和德國的托比斯公司乘虛而入,在巴黎設立了製片廠。派拉蒙公司先是製作由不同國家的演員演出的不同語言版本的故事片,後來又研製成功譯制對白的辦法,從而攫取高額的利潤。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較慎重,它聘請法國的導演和演員來演出法國的劇本或改編的德國戲劇。它生產的影片數量雖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質量超過了派拉蒙。面對這一局面,法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向民族製片業投下大量資本,終於迫使派拉蒙公司結束了在法國的業務。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另外,由於聲音和對白是和人物形像同時錄在膠片上的,蒙太奇的效果也大受取制,致使電影藝術倒退了20年。所以許多影片導演起先都反對有聲電影。1930年克萊爾的第一部有聲片《巴黎屋檐下》一反常規,用了移動攝影、「音響運動」、「音畫分離」等方法,影片拍得很出色,在國內雖未引起注意,在國外卻備受推崇。克萊爾繼此片之後又攝制了通俗笑劇《百萬法郎》(1931年)、諷刺劇《自由屬於我們》(1933年)和表現法國國慶日情景的《七月十四日》(1933年)。這些影片都是在托比斯製片廠拍攝的。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維果的另一部有聲片《駁船阿塔蘭特號》(1934年)描寫駁船上一對夫妻的糾紛,被稱為是一部復活通俗性題材的影片。除克萊爾和維果的作品之外,在有聲片出現的最初 5年中攝制的影片很少有真正的藝術價值。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剛剛興旺起來的法國影片生產又趨衰落。1934年,百代-納登公司宣告破產,高蒙公司也債台高築,搖搖欲墜。

壟斷製片公司的垮台使獨立製片人獲得機會,導演在選擇題材和演員上享有較多的自由。1934年後,由於對電影劇本的注意,產生了一系列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在人民陣線運動興起後,又開始出現以工人和普通人為主人公的影片,如《托尼》(1935年,雷諾阿,J.導演)、《蘭基先生的犯罪》(1936年,普萊衛,J.編劇,雷諾阿導演)、《同心協力》(1936年,C.斯派克編劇,J.杜維威爾導演),這一切促成了法國電影的復興。1935年,以貝蓋爾,J.、克萊爾,R.、維果,J.、費代爾,J.、雷諾阿,J.,卡爾內,M.為代表,形成了一個稱為「詩意現實主義」的流派,在他們的影片中,夢或幻想與現實世界結合在一起,自然主義的文學傳統與浪漫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充滿詩意的畫面(特別是大自然的景像)和現實生活的景象或社會底層的生活情景結合在一起。對影片主題的重視,對人物性格的著意刻畫,使他們的影片常帶有深刻的社會含意。在技巧上,雷諾阿拍的《幻滅》(1937年)用了長焦距鏡頭。使遠景和近景同樣清楚,為以後景深鏡頭的流行開了先河。「詩意現實主義」一直延續到1945年。從1937年起,隨著戰爭陰雲的迫近,悲觀主義成為這一流派的特徵。如杜維威爾的《逃犯貝貝》(1937年)、《窮途末路》(1939年)、卡爾內的《霧碼頭》(1938年)、《北方旅館》(1939年)、《太陽升起》(1939年),費戴爾的《北方的法律》(1939年),它們的主人公不是以自殺告終,就是陷入可悲的失敗與絕望之中。大戰爆發前夕,法國影片中充滿一種宿命論的沮喪氣氛,但有些影片也帶有揭露資產階級腐朽生活的意義,如雷諾阿的名作《游戲的規則》(1939年)。

1939年法國淪陷後,戈培爾在巴黎設立了「宣傳總部」,創辦了「大陸製片公司」,控制了法國的影片生產。一些著名的電影導演與演員,如克萊爾、費戴爾、雷諾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國外,維希政府想要控制電影的企圖未能得逞,絕大部分電影工作者拒絕與佔領者合作。演員P.白朗恰爾,導演格萊米永、達更,L.、J.班勒維、貝蓋爾等秘密組織的「法國電影解放委員會」,在抵制合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留在法國的電影工作者採取迴避現實,轉而從神話、偵探故事或歷史中尋找題材,迂迴曲折地表達愛國抗敵思想,如德蘭諾瓦的《帝國上校邦卡拉》(1942年)、卡爾內的《夜間來客》(1942年)、格萊米永的《天空屬於你們》(1944年)。1941~1944年拍攝的 200多部影片中,真正附敵影片僅10餘部。

大戰結束以後,好萊塢影片大量湧入法國,法國製片業又面臨危機。各地紛紛組織「保衛法國電影委員會」,呼籲議會採取拯救法國電影的措施,在公眾壓力下,1948年末法國政府宣布,提高法國影片的放映比額,恢復對美國影片輸入的限額,並對美國影片的放映課以附加稅,作為資助法國影片生產的一部分基金。議會在1953年 4月又通過另一個法令,授權全國電影中心建立「電影基金」(從徵收電影票附加稅籌得),用以資助本國影片的生產和電影院更新設備或擴建。在創作上,由於資金缺乏,1945~1950年仍沿襲戰前的作法,主要是拍一些低成本、模仿戰前成功的作品或好萊塢樣式的影片。如卡爾內的《夜之門》(1946年),Y.阿萊格雷的《昂維斯的黛黛》(1948年)、《如此美麗的小海濱》(1949年)、H.- G.克魯佐的《巴黎警察局》(1947年),奧當-拉哈,C.的《魔鬼附體》(1947年)等。戰後 5年間法國生產的影片絕大部分是一些脫離現實生活、描寫過去時代的虛構故事片,但製作精美,富於詩意。

1950年以後由於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電影資助法的實施,製片業漸趨興旺,長片的年產量保持在 100部以上,其中國際合製片(主要是和義大利合制的影片)占著相當大的比例,在創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影片日漸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戲》(1952年,R.克雷芒導演)、《逃亡者》(1955年,J.P.勒‧夏諾阿導演)、《橫越巴黎》(1956年,奧當-拉哈導演)、《死刑犯的越獄》(1956年,R.布萊松導演)等。此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批判性的社會片,如卡葉特,A.導演的《伸張正義》(1950年)、《黑色檔案》(1955年)、《我們都是殺人犯》(1952年)和《洪水之前》(1954年)等,此外還有勒‧夏諾阿的《沒有留下地址》(1951年)、阿萊格雷的《中堅力量》(1956年)。根據法國著名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改編的影片有克里斯興-雅克的《鬱金香方方》(1952年,中國上映時譯《勇士的奇遇》)、奧當-拉哈的《紅與黑》(1954年)、德蘭諾瓦的《巴黎聖母院》(1956年)、克雷芒的《謝爾蕙斯》(1956年)。此外還有克萊爾,R.回國後拍的《魔鬼的美》(1950年)、《夜來香》(1952年)、《大演習》(1955年)、《百合門》(1957年),雷諾阿,J.回國後拍的《法國康康舞》(1955年)、《艾倫娜和她的男人們》(1956年),卡爾內的《海港的瑪麗》(1950年)、《朱麗葉或夢的關鍵》(1951年)、《梯麗莎‧拉更》(1953年)。喜劇片有J.塔蒂自編自導自演的《於洛先生的休假》(1953年)、《我的舅舅》(1958年)。

在此時間,法國的故事片,大多質量平庸。製片商固守商業片的老套作法。導演常常被迫接受他們不想拍攝的題材,結果是大導演、名編劇、大演員,卻很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年輕一代,要想在電影界有所作為更難。這時,法國影壇上出現的「新浪潮」沖擊了這種局面,並對世界影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浪潮及其餘波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於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里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於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歷,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拋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於《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歷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

「作家電影」是「新浪潮」中產生的一個流派。由一些趣味相投的短片導演和文藝作家組成,其成員有雷乃,A.、A.瓦爾達、馬爾凱,C.、羅伯-格里耶,A.(「新小說」派作家)、杜拉斯,M.(「新小說」派作家、戲劇作家)、A.迦蒂(新聞記者、戲劇作家)、H.科爾比(戲劇與散文作家、音樂家)。他們的共同點是把電影看作為一種加強文學的表達方式。他們在製片上常互相合作,如雷乃替瓦爾達的《短岬村》(1955年)剪輯,馬爾凱參加雷乃的短片《雕像也在死亡》(1953年)的編劇工作,杜拉斯為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和科爾比的《長別離》(1961年)寫作劇本,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由羅伯-格里耶編劇、科爾比剪輯。除上舉影片之外,「作家電影」的作品還有杜拉斯編劇並導演的《她說要摧毀》(1969年)、《印度之歌》(1975年),羅伯-格里耶編導的《不死的女人》(1963年)、《橫越歐洲的快車》(1966年)。「作家電影」的導演們重視劇本和導演手法,注重細節的描寫,探索人的內心世界,在人們對戰爭的災難、原子彈的威脅和對世界的荒謬反應中尋找題材。在表現方法上他們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經常用大特寫和閃回打亂時間順序,把過去和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滲合在一起,沒有敘事的邏輯和完整的故事,影片情節撲朔迷離,意義曖昧不明,讓觀眾置身於觀察員的地位,自己去作判斷。

「真實電影」是紀錄電影的一個流派,創始者是人種學家盧什,J.,成員主要是一些紀錄片導演。他們繼承美國弗拉哈迪,R.和蘇聯維爾托夫,.的傳統,主張電影應表現處於社會中間的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真實的社會現象,抓住生活的瞬間。他們採用輕便的攝影機,微型錄音機,到街頭或事件發生地點拍攝影片,或者用采訪的方式到要訪問的人的家裡或工作場所,向他們提出問題。盧什,J.曾於1958年在非洲象牙海岸(象牙海岸)用真人在實地即興演出的方法拍攝《我是一個黑人》,描寫一個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碼頭工人的貧窮潦倒的生活,1959年拍攝《人類之塔》,表現一個中學里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之間的友誼。1961年他回到巴黎,拍了《一個夏天的故事》,用訪問的方式表現巴黎市民對自己的生活,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剛果獨立等問題的看法。馬爾凱,C.模仿盧什的作法,在1963年拍了《美麗的五月》,用訪問和插入新聞片鏡頭的方法表現阿爾及利亞停戰協定簽字後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精神面貌。這兩部影片被譽為「真實電影」的代表作。還有一些導演用「真實電影」的方法拍攝故事片,如F.雷興巴什導演的表現拳擊手阿伯杜拉葉‧法耶艱難經歷和孤獨生活的《傷心人》(1961年,由法耶本人演出)、讓‧埃爾芒的《邪路》(1962年)、J.羅齊埃的《再見,菲律賓》(1962年)。「真實電影」由於故事簡單、製作粗糙,商業上不成功,1966年後就趨消失,但它的拍片方法卻為很多導演所採用,1968年「五月風暴」中興起的「戰斗電影」實際上就是「真實電影」的直接繼續和發展。在席捲全國的政治風潮中出現了一些製片小組拍攝群眾遊行示威、學生罷課佔領學校、工人罷工佔領工廠的紀錄片。戈達爾在「五月風暴」中提出一套「電影革命的理論」,宣稱他信奉「電影眼睛」派創始人維爾托夫,他提出「為了攝製革命的電影,首先應對電影進行革命」的口號,認為革命的電影應同資產階級的藝術觀念徹底決裂。創造新的表現方法來喚起觀眾的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從1958年到1972年,他的製片小組拍了10部影片,除《一切順利》(1972年)外,其餘都沒有故事情節。對戈達爾的這些影片和理論,影評界褒貶不一。

上述這些電影藝術家的探索,一方面豐富了電影的表現手段和電影理論,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影片嚴重脫離廣大觀眾的要求,刻意追求新奇,因而遭到失敗。與此同時,一些老導演雖然在新的觀念的影響下也拍了一部分難以理解的影片,但還是創作了一些手法新穎、頗受觀眾和評論界好評的影片,如布努艾爾的《資產階級謙恭的魅力》(1972年)、《自由的幽靈》(1974年)、《慾望的隱晦目標》(1977年),布萊松的《幻想家的四個夜晚》(1971年)、《大概是魔鬼》(1977年),雷乃的《天命》(1976年)、《我的美國叔叔》(1980年)等。

B. 「紅磨坊」是什麼

紅磨房
據介紹,紅磨房歌舞團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在法國巴黎,紅磨坊的舞蹈表演每晚都有,門票價格在70-80歐元之間。

到過法國的旅遊者,一般都知道巴黎有兩個著名的歌舞表演廳,一個是位於市中心香榭麗舍大道的麗都,一個是位於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如果說麗都具有美國百老匯風格,那麼,屋頂上裝著長長的、閃爍著紅光的大葉輪的紅磨坊則是較為地道的法國式歌舞廳。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還有兩部電影以紅磨坊為主題,一部是法國大導演讓·雷諾阿的《法國康康舞》,另一部是今年戛納電影節的參賽片《紅磨坊》。後者是風格華麗的好萊塢片,由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講述1900年前後發生在紅磨坊的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此片10月初在法國公映後,再次引起人們對紅磨坊歷史和現狀的回顧和關注。

紅磨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作畫賣藝,使那一帶充滿藝術氣氛,成為巴黎最別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區之一。由於藝術活動活躍,蒙馬特高地街區那彎彎曲曲的卵石坡路的兩側,小咖啡館、小酒吧生意興隆。後來,這些小咖啡館、小酒店裡來了一些舞女,她們穿著滾有繁復花邊的長裙,伴著狂熱的音樂節奏,扭動著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掛著吊燈的天頂。當時英國人稱這種舞蹈為「康康舞」,認為它很放盪,很下流,禁止在英國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馬特高地很受歡迎。每年狂歡節,舞者走上街頭大跳特跳,人們從城市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社會學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時指出,1871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萎靡不振。現實生活中丑聞充斥,金融財團明爭暗鬥,勞資矛盾加劇。人們厭倦了民族主義者的大話空話,整個民族感到極度的空虛。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標之前,法國人感到苦悶、彷徨。然而,憂郁不是高盧人的特點,他們很快就學會用玩世不恭來取代苦悶,這就促使一種放縱的風氣在巴黎彌漫。

1889年10月6日,紅磨坊歌舞廳在康康舞的樂聲中正式誕生。紅磨坊畫家圖盧茲—勞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畫中描繪了那些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後也沉湎紅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歡中毀掉了生命。紅磨坊的舞女,有法國的,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及美洲、澳洲的,她們的願望不高,只希望能夠遇到一位能夠善待自己的男人。

紅磨坊的歷史上,出現過多位有名的藝人,如古呂、摩姆·弗羅瑪茨、珍妮·阿弗里爾。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古呂,此人身材豐滿,風姿綽約,綠色的緞子拖裙系在臀後,每次走過蒙馬特街區,都引起一陣騷動,整整幾十年間,她成為紅磨坊的代稱。不過,此人晚景凄涼,60年代,有記者要為她寫傳記,才發現她竟住在旅行掛車里。除了舞女,紅磨坊還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藝人,如伊韋特·吉爾貝,以說笑出名,糅合著詼諧和優雅的說笑風格使他成為法國「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期間,國難家愁當頭,但舞女不知亡國恨,紅磨坊仍然歌舞昇平。戰後,因為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紅磨坊受到嚴厲批評。

而今紅磨坊已成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廳,是巴黎的一個旅遊景點。如果說它仍保持著百年前某些特點的話,那就是舞者的裝飾大致不變,上身裸露,披掛著華麗的羽毛服飾或金屬片,但是觀眾與舊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語,觀眾是現代文明觀眾,懷著發現巴黎的心情來看演出,演員把演出作為一種光明正大的演藝事業,不像百年前的舞女,為取悅某一個或幾個包養她的男人而強作歡顏。

而今紅磨坊有40名女演員、20名男演員,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女演員必須受過芭蕾舞訓練,身高起碼應達1.72米,年齡在16至25歲之間。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燦爛,大腿要修長,鼻子要俏皮……演員起薪1.2萬法郎(1法郎約合人民幣1.16元),資深演員可達3萬,他們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兩場。紅磨坊現今的主要舞蹈兼獨唱演員瑪麗莎(見左上圖)來自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護士,一個良家女子。瑪麗莎在紅磨坊當演員整整15年,已與團里一位義大利籍獨唱兼雜技演員結婚。她曾在《奇妙》這出歌舞劇(此劇演了12年)中演出過6000場!雖然今年已經33歲,但人們說她仍然具有17歲女孩的身材,表演時她全套行頭重12公斤,她能像少女一樣「舉重若輕」,高高地抬起大腿。她在評論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紅磨坊》中的舞蹈時說:「還行吧,她盡力而為了。」進紅磨坊是不少女孩的夢想,因為紅磨坊的經歷,就像「阿里巴巴」里「芝麻開門」的神奇密語,令生活出現奇跡。許多在紅磨坊跳過舞的女孩,後來成功地進入影視界。

紅磨坊是法國娛樂業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業。其觀眾55%是外國人,45%為法國外省人。最近幾年,企業採取經營上的一些改革,如通過出售家庭票及各種減價票以吸引觀眾,取得成功,三年間,營業額從1.3億法郎上升到兩億法郎。

C. 巴黎紅磨坊的什麼表演女演員不穿上衣。是康康舞嗎還是所有的表演沒去過的不用回答。

法國著名的康康舞從問世到如今已經是有150個年頭了。當初這種舞蹈是由男性先開始的,是一種很有體育運動性質的舞蹈,後來逐漸被女性模仿
康康舞起源於法國,原是一種輕快粗獷的舞蹈。通常由4名女子表演,

是洗衣婦、女裁縫等勞動婦女載歌載舞的一種形式。之後風行於歌舞廳。High-Kicks,高踢腿,康康舞的典型動作,這個是要一下子把腿直直踢到耳朵邊得高難度動作。要知道,那不是隨便的踢踢腿,而是必須高過鼻尖。舞者在練習這個動作時用的辦法通常是,准備一個氣球把氣球掛在門口,一直練習到踢到那個氣球為止。一個專業的康康舞舞者一周的踢腿次數不下1500次,這種踢腿不僅僅造成腿部肌肉的酸痛和拉傷,還會影響背部肌肉。另一個康康舞動作就是跳起來然後做一個落地大劈叉
法國康康舞,此舞最初流行於工人階層當中,但到19世紀中期,康康舞變得極為風靡,男人也開始跳康康舞,並把它融入到其他舞台表演節目中。康康舞的原意是丑聞、流言(

康康舞
scandal)。藝術家亨利-圖盧茲-羅特列克曾以康康舞為主題畫了很多精美的作品,最著名的康康舞作曲家則非雅克-奧芬巴赫莫屬。電影《紅磨坊》表現了康康舞起源的歷史。1858年10月6日,紅磨坊揭幕首演時,那個個兒矮小、留著小鬍子,還打扮成小丑模樣的司儀向世人鄭重宣布:「生命多麼美好,現在請大家觀賞康康舞!」隨著他的話音落下,12個康康舞女郎出現了。那句開場白後來也成為巴黎的名句。從此,那激情的舞蹈,奔放的節奏、高難度的動作、奢華奪目的服飾、繽紛的羽毛、滾有繁復花邊的衣裙、美麗的歌舞女郎和熱烈的歡呼聲,夜夜都讓台下的觀賞者熱血沸騰、如痴如醉。十九世紀末,巴黎蒙馬特區的紅磨坊以女子露大腿的康康舞再度揚名世界,無論貧賤聰愚,人人來此縱欲狂歡,娼妓與嫖客、毒品煙酒、尋求創作靈感的藝術家、與絡繹不絕的觀光客,為這個地方更增華麗、頹廢的魅惑色彩。《法國康康舞》以其艷麗的色調和誇張的舞蹈場面描繪了法國蒙特馬里地區紅磨坊夜總會建立前後的一些事件。現在的巴黎每個月第一個周二的晚上在歌舞夜總會有康康舞表演。1860年,這種舞蹈被引進到英國,且被正式命名為「法國康康舞」。舞者隨音樂任意扭動身軀,

康康舞
並不時劈腿,掀露絲襪、裙底。據說,這樣的舞蹈風格是對保守矜持的傳統交際舞的一種對抗與反叛。英國紳士們曾集體抗議,英國舞廳也對其下了驅逐令。但是,康康舞在巴黎卻很受歡迎,日益大眾化,並成為巴黎歌舞廳和咖啡館的一道絢麗風景。隨著著名畫家土魯斯·勞特累克的經典呼喊:「生活多麼美好!法國康康舞來了!」康康舞風靡全球之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簡朴粗獷到精美奢華,常演常新,百年不衰。時至今日,康康舞作為法國紅磨坊每天的必演節目,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爭相觀看,流連忘返。
百年來,法國紅磨坊的表演,一直是歐洲上流社會休閑和娛樂的首選,尤以康康舞最廣為人知。康康舞以熱烈奔放著稱,其經典動作就是「掀裙踢腿」,表演堪稱火爆、驚艷。姿色一流的漂亮姑娘,頭上頂著華麗的羽毛,身上披掛著金屬亮片,下套蕾絲邊的蓬蓬裙;當狂熱的音樂響起,她們就會隨著節奏,扭動臀腰,到最後還會撩起裙子,把腿抬得高高的,恨不得伸向掛著吊燈的天花板。頓足、踢腿、旋轉。演員的激情,奔放的形體,熱辣的表演,給人帶來完美的享受。在極富法蘭西風情的音樂

外籍康康舞
中,舞蹈跳得熱情揚溢、暢快淋漓。表達了法國人樂觀的天性與奮斗不氣餒的精神。
燈紅酒綠處,春光乍泄。只要你親身領略過它的風姿,就會知道,這場歌舞盛宴的迷人之處,融古典、現代和時尚為一體的康康舞,呈現的不僅是法蘭西的浪漫氣息,更飽含巴黎上層社會的撩人風姿。舞者舞步嫻熟、舞姿曼妙,再配以多變的手勢、旋轉的舞步和萌動的眼神,讓人覺得恰似春風撲面,心醉神迷。「只有『康康舞』具有這樣的魔力,讓人變得年輕,身體輕盈。有種跳舞的沖動……」一位曾經在巴黎紅磨坊觀看過現場演出的觀眾如是說。

D. 康康舞的歷史演變

法國康康舞,此舞最初流行於工人階層當中,但到19世紀中期,康康舞變得極為風靡,男人也開始跳康康舞,並把它融入到其他舞台表演節目中。康康舞的原意是丑聞、流言(scandal)。藝術家亨利-圖盧茲-羅特列克曾以康康舞為主題畫了很多精美的畫作,最著名的康康舞作曲家則非雅克-奧芬巴赫莫屬。電影《紅磨坊》表現了康康舞起源的歷史。1858年10月6日,紅磨坊揭幕首演時,那個個兒矮小、留著小鬍子,還打扮成小丑模樣的司儀向世人鄭重宣布:「生命多麼美好,現在請大家觀賞康康舞!」隨著他的話音落下,12個康康舞女郎出現了。那句開場白後來也成為巴黎的名句。從此,那激情的舞蹈、奔放的節奏、高難度的動作、奢華奪目的服飾、繽紛的羽毛、滾有繁復花邊的衣裙、美麗的歌舞女郎和熱烈的歡呼聲,夜夜都讓台下的觀賞者熱血沸騰、如痴如醉。十九世紀末,巴黎蒙馬特區的紅磨坊以女子露大腿的康康舞再度揚名世界。無論貧賤聰愚,人人來此縱欲狂歡,娼妓與嫖客、毒品煙酒、尋求創作靈感的藝術家、與絡繹不絕的觀光客,為這個地方更增華麗、頹廢的魅惑色彩。《法國康康舞》以其艷麗的色調和誇張的舞蹈場面描繪了法國蒙特馬里地區紅磨坊夜總會建立前後的一些事件。現在的巴黎每個月第一個周二的晚上在歌舞夜總會有康康舞表演。1860年,這種舞蹈被引進到英國,且被正式命名為「法國康康舞」。舞者隨音樂任意扭動身軀,並不時劈腿,掀露絲襪、裙底。據說,這樣的舞蹈風格是對保守矜持的傳統交際舞的一種對抗與反叛。英國紳士們曾集體抗議,英國舞廳也對其下了驅逐令。但是,康康舞在巴黎卻很受歡迎,日益大眾化,並成為巴黎歌舞廳和咖啡館的一道絢麗風景。隨著著名畫家土魯斯·勞特累克的經典呼喊:「生活多麼美好!法國康康舞來了!」康康舞風靡全球之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簡朴粗獷到精美奢華,常演常新,百年不衰。時至今日,康康舞作為法國紅磨坊每天的必演節目,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爭相觀看,流連忘返。

E. 什麼是康康舞

康康舞。在歐洲屬於情色舞蹈哦。是一種夜店表演的談不上藝術的舞種。

起源於法國。1858年10月6日在紅磨坊首演。激情的舞蹈,奔放的節奏、高難度的動作、奢華奪目的服飾、繽紛的羽毛、滾有繁復花邊的衣裙、美麗的歌舞女郎和熱烈的歡呼聲,夜夜都讓台下的觀賞者熱血沸騰、如痴如醉。
這種舞種華麗,熱烈,奔放,肉慾。但其實很累,運動量蠻大。對舞娘素質要求也很高。但因為是群舞,而且屬於歐洲夜店表演的情色舞蹈,演員表演時要掀起自己的裙子露出大腿和襯褲。在美國拉城一些夜店的康康舞娘還是上半身全裸的,基本是一種不上檯面的舞蹈。性質和鋼管舞、脫衣舞差不多。所以也沒什麼代表人物(很多從業者也不想在生活中被人知道自己是做這個的)。
妮可.基德曼拍的《紅磨坊》里有康康的經典場面。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康康教學其實都很沒勁,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歐洲的風情舞,而且為了普及率,對舞蹈本身做了很多限制。只有其形而並無精髓。
如果你喜歡那種華麗的感覺,推薦你看看波爾卡。也是運用裙子的擺動,沒有踢腿動作。屬於主流藝術的哦

F. 有沒有關於唱歌、跳舞類的電影

舞出出我天地
談談情跳跳舞
探戈
火熱的弗拉明戈
辣身舞
熱力四射
街舞少年
舞出奇跡
8英里
紅磨坊
芝加哥
獨領風潮

G. 求像歌舞青春這樣好看的歌舞電影~

呵呵~歌舞青春真的很好看!歌舞青春3畢業季我也看了~
歌舞類:
搖滾夏令營
灰姑娘之舞動奇跡
勁歌飛揚
魔法奇緣
辣媽辣妹
平民天後

推薦其他好看的電影:
野孩子、天生一對、高校天後、冰上公主、錄取通知、灰姑娘的玻璃手機、超完美男人、美人魚、少女妙探南茜、時尚女魔頭、公主日記、魔法灰姑娘、彼得潘

H.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有一句話:"許多導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說太多的道理,可是他們並不成功,而有一些導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電影只講述一個道理,我是屬於後者的……"
「我認為這個世界,尤其是電影,為一些假神(false gods)所負累。我的任務就是推翻他們。手持利劍,我本准備為完成這樣任務祭奠出我的生命。但這些假神還在那裡。我持續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也許幫助瓦解了其中一些。同樣這也幫助我發現其中的一些神是真的,也沒有必要摧毀它們。」

他的作品充滿詩意,題材廣泛且具獨特風格,卻又平易近人,尚·雷諾阿(Jean Renoir)不單是一位具有開闖及實驗精神的法國電影大師,他的電影深深影響了多位電影工作者,新浪潮導演如杜魯福及高達等更是對他贊譽有嘉。
生於巴黎蒙馬特,年青時期愛看差利·卓別林的喜劇、格里菲斯的默片,更為法國女演員嘉寶的大特寫而神迷。雷諾阿承繼了印象派畫家父親的風范,為藝術而忠於自己,不斷投入冒險精神,敢於實驗新電影文法。他的作品題材圍繞反戰、階級、人性、民族精神、俊男美女,但總脫不離愛情,他投資兼當製片完成首作《嘉芙蓮》(一九四二),便是為了要替太太留下倩影。美術出身的他,在場面調度及攝影手法上,力於創新,電影往往給人如詩如畫的感覺,雖是隱藏吁值得深思的哲理,卻原是看透世情,有著寬宏的看法,作品平易近人。他不單極受新浪潮導演愛戴,多部作品更被其他大師及好萊塢重新拍攝。他的人生,他的電影,活脫脫就是一本由默片時代到開啟新浪潮的電影發展史。
電影《大幻影》獨特之處,是沒有透過戰爭的慘烈,提出血腥的控訴,而以細致刻劃人性的手法,宣揚和平主義的訊息。此片為電影和雷諾阿贏得偉大的名譽,並獲得一九三七威尼斯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

《游戲規則》是雷諾阿人生中一部重大轉捩點的電影。透過各階層彼此間的對話和試探,揭露人性的傲慢、背信、欺詐、猜疑及分化,幽默諷刺悲劇收場。此片曾備受爭議,拷貝亦曾被刪剪及在戰火中受破壞,一九六六年丹麥坡迪爾大獎最佳外語片。是次將放映完整導演版本。影片《高斯福大宅謀殺案》便是向雷諾阿致敬的電影。
史詩格局的《馬賽曲》是《大幻影》的兄弟作,高度歌頌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時刻—法國大革命。雷諾阿動用了五百名臨時演員,串演人民力量由馬賽行軍至巴黎,場面之浩大,猶如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重要時刻,杜魯福指影片猶如新聞片段,為歷史塗上新鮮感覺,此片亦同時向導演格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致敬。
改編自左拉小說的《衣冠禽獸》,是另一暴露了上流社會權力與慾望斗爭的影片。懸疑情殺片格局,雷諾阿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尚·嘉賓(Jean Gabin)的演出入木三分,被喻為最佳演出。費立茲·朗於一九五四年在荷李活改編拍成《人性的慾望》。
《在底層》描寫貴族男爵為世所迫放棄榮華,遷進貧民窟。尚·嘉賓片中扮演的小偷神采更令人動容。而片中一場蝸牛在男爵手上爬行亦成為經典的一幕。一九五七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再改編拍成《低下層》,與本片互相輝映。
《跳河的人》表面像是滑稽喜劇,背後原來卻是貧富階級轉移的悲歌。本是一個平庸的故事,雷諾阿卻拍得一點也不平凡,演員化身為戲中人物的角色,動人的演出當然功不可歿。一九八六年荷李活重拍為處境喜劇《荒唐暴發戶》。《朗先生有罪》說出另一個階級悲劇,因上級對下屬的壓榨而引發的兇案,帶出低下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另一部雷諾阿重要之作《湯尼》刻劃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愛情悲劇,因愛之名,撕開的卻是血腥本性。一九三六年榮獲紐約影評聯盟最佳外語片。
雷諾阿以印象派風格攝制了《鄉村一日》,一部改編自莫泊桑愛情小說的電影。故事雖短,但充滿詩情畫意。《法國肯肯》是雷諾阿重返法國執導的彩色大製作,描寫法國紅磨坊和肯肯舞創辦人鄧格拉的事跡,戲味濃厚,締造法國歌舞文化,為好萊塢歌舞片提供借鏡機會。

作為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3)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女僕日記 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 (1946)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Swamp Water ------- (1941)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Marseillais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演員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6)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Le ------- (2004)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Bête humaine, La ------- (1938)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作為編劇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21) 尚雷諾亞小劇場 Petit théâtre de Jean Renoir, Le ------- (1970)
逃兵 Caporal épinglé, Le ------- (1962)
Déjeuner sur l'herbe, Le ------- (1959)
Testament Docteur Cordelier, Le ------- (1959)
多情公主 Elena et les hommes ------- (1956)
法國肯肯舞/法國康康舞 French Cancan ------- (1954)
黃金馬車 Carrosse d'or, Le ------- (1953)
大河 The River ------- (1951)
The Woman on the Beach ------- (1947)
大地之光 The Southerner ------- (1945)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游戲規則 Règle jeu, La ------- (1939)
Marseillaise, La ------- (1938)
Bête humaine, La ------- (1938)
大幻影/超級幻想/幻滅/大幻滅 Grande illusion, La ------- (1937)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Bas-fonds, Les ------- (1936)
Toni ------- (1935)
跳河的人 Bou sauvé des eaux ------- (1932)
母狗 Chienne, La ------- (1931)

作為製片人讓·雷諾阿 Jean Renoir的作品 (數量:4) 大河 The River ------- (1951)
吾士吾民 This Land Is Mine ------- (1943)
Marseillaise, La ------- (1938)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Le ------- (1936)

I. 求一部電影 一男一女在磨坊幹活

美國電影《夢斷花都》和《紅磨坊》,可以理解是同一本電影。該電影英文名《Moulin Rouge》。Moulin Rouge,就是紅磨坊的意思。紅磨坊是法國巴黎兩個著名的歌舞表演廳之一,一個是位於市中心香榭麗舍大道的麗都,另一個是位於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還先後誕生了三部以紅磨坊為主題的電影,一部是法國大導演讓·雷諾阿的《法國康康舞》,此外還有兩個不同時期的同名電影《紅磨坊》。一本是1952年版《紅磨坊》(Moulin Rouge),中譯又名《魂斷花都》或《青樓情孽》;另一部是2001版《紅磨坊》(Moulin Rouge)。可以說這兩部不同時期的同名電影成績都十分輝煌。1952年版《紅磨坊》在1953年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獲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José Ferrer)、最佳女配角(Colette Marchand)、最佳導演(約翰.休斯頓 (John Huston)、最佳剪輯等提名,並獲最佳藝術指導布景、最佳服裝設計等大獎。2001年版《紅磨坊》在2002年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獎,並獲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最佳化妝、最佳音效剪輯提名;在2001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提名;在2002年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獲最佳音樂、最佳音樂或喜劇類電影、音樂或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提名、音樂或喜劇類電影最佳男主角提名。人們常把2001年版《紅磨坊》也叫做《夢斷花都》,其實是一種誤解,但也未嘗不可。但需要明白的是:兩個版本的《Moulin Rouge》(《紅磨坊》),其故事、內容完全不同,更不是從《夢斷花都》改編過來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法國康康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朋友泰國電影 瀏覽:290
電影寶貝兒完整版免費版 瀏覽:227
中文字幕影音先鋒電影網在線電影 瀏覽:187
二戰中國日本空戰視頻大全電影 瀏覽:788
好小子電影三個小孩的名字 瀏覽:106
迪士尼公主真版電影大全 瀏覽:379
雲播投屏成龍電影 瀏覽:38
怎麼在手機上定電影票 瀏覽:169
摯愛梵高電影網站 瀏覽:749
啞女拐賣深山中什麼電影 瀏覽:909
台灣打真軍電影撞夠本在線 瀏覽:703
於家堡電影院今日電影表 瀏覽:919
寡姐所有愛情電影 瀏覽:669
電影下載網站小程序 瀏覽:793
在電影院下車英語怎麼說 瀏覽:415
宇宙天魔電影完整版在線下載 瀏覽:500
女主角李老師電影 瀏覽:13
電影反貪風暴演員表和歌曲 瀏覽:658
電影你好李煥英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67
豹妹完整國產電影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