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我覺得這部電影,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真實。我們拍電影,特別是人物類電影,最重要的就是真實,通過影片將一個人的生活展現出來。導演毫不顧忌地拚命特寫、近景,讓人物就像生活在你面前一樣,再加上法國導演對於演員更注重的不是演員演成什麼樣子,而是准確地抓住演員這個人本身的樣子,於是整個觀影感受就是你一直在和阿黛爾、艾瑪生活在一起,你是一個朋友的角色,你看著他們兩遇見、相戀、分離,你既生活其中又處於旁觀的位置,你了解他們相處的點滴會感同身受,但因為旁觀所以可以理性分析到是階級差距導致的分離。
還沒看過的趕緊去看吧。
㈡ 如何評價阿黛爾的生活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這是一部優秀演繹生活且真正「活」的電影,以女同為切入點,從性愛講到舞蹈,從食物到派對……盡管未刪減版本差不多3個小時,但是每一幀都值得品味。還曾獲得第66屆戛納電影節的認可,獲得了主競賽單元的金棕櫚獎,豆瓣8.2個人認為還低了一點。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不同於以往看到的成長中關於愛情的故事,相信了解過它的人都會被其吸引。
㈢ 阿戴爾的生活結局愛瑪為什麼說不愛阿黛爾了
因為愛瑪依然深愛著阿黛爾,但是愛瑪的理智佔了上風。愛還在,但是經過3年在一起,分手後又3年,愛瑪已經快30了,事業有成,有家有口,她必然明白責任比愛更重要了,拒絕是成熟理智的表現。而且,愛瑪還說過,成長總是比我們想像的更突然。
她們相遇是因為藍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後的那場再見戲,兩人同樣穿著各自藍色系的衣服,坐在一個藍色點綴的咖啡館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一個人不愛了,那兩個人的緣分也就到頭了。
電影結尾,阿黛爾去Emma的新畫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現任。現任以一種女主的身份置身與畫廊里 -- 與Emma的關系是平等的,能權衡賓客之間的關系,能給Emma事業一臂之力。在阿黛爾轉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終都未曾在這段關系裡找到過平衡。
(3)阿黛爾的生活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漫畫,和漫畫的出入,大致在於,漫畫的敘述主角應該是Emma,而電影是Adele;漫畫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現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兩個人之間關系未明的糾纏,而電影則更著重與Adele在分手之後的種種;結尾的變化,還有Adele的職業的確定為老師而非公司職員。
藍色是第一章里愛情的主色調,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轉為分手的寫照。Abdellatif Kechiche從電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線,兩個家庭聚餐的場景與布置上的不同,對話和氛圍上的差異。
雖然沒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廚房拿牛奶喝,以致於被Adele的媽媽發現兩人的關系」,這段在漫畫里算是有張力的情節放入到電影里。整個電影的轉折點,被導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爾辛苦幫Emma籌備朋友的聚會。
㈣ 《阿黛爾的生活》結局分析是什麼
電影的結尾阿黛爾身穿藍色連衣裙消失在馬路的拐角處,我腦海中還浮現出他們第一次見面的畫面。
愛情在階級差異、個人成長認知、經歷和環境的催化下,終究只剩下最後一句話「我已經和別人在一起了,但是我對你永遠有著無限的溫柔,永遠的,窮盡我的一生。
《阿黛爾的生活》內容簡介
《阿黛爾的生活》是由阿布戴·柯西胥執導,蕾雅·賽杜、阿黛爾·艾克阿切波洛斯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3年10月9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朱莉·馬洛的漫畫《藍色是一種暖色調》,故事主角是15歲女孩阿黛爾(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飾),她有一個帥氣的同學男友托馬斯(熱雷米·拉厄爾特Jeremie Laheurte飾),但托馬斯並沒能走進她的心。
她在街頭意外遇到一個美麗的藍發女孩艾瑪(蕾雅·賽杜Léa Seydoux飾)後,第一次體驗到小鹿亂撞般的怦然心動。而當某晚阿黛爾忐忑不安的走進一家同志酒吧,發現艾瑪就在那兒等著她呢。女孩們的彼此靠近讓阿黛爾的青春期變得復雜起來。
㈤ 《阿黛爾的生活》有何深層含義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評價
《阿黛爾的生活》真正的意義,不在愛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條看不見卻隱隱存在的階層鴻溝。影片中有真實且熟悉的校園生活,三個小時的影像記錄中,最忠實的,就在於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導演暗下省略語:愛好閱讀的普通女孩,與受藝術熏陶的拉拉之間,其實隔著一百個薩岡。
《阿黛爾的生活》之所以能問鼎金棕櫚,入圍各家年度Top10,除了女孩愛情歷險的內心經歷,更是愛過之後的外部殘酷。與男人和吃醋無關,這些表面上的溫暖和迷戀,只不過是陽光下另一個美好的謊言罷了。
《阿黛爾的生活》的內容解讀:
《阿黛爾的生活》從內容上來說,這個故事有著非常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國的生存狀態表達,該片還涉及當下法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愛情和成長的主題。其內涵足以讓影評人得出各種解讀。
除此之外,該片在影像表達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該片的攝影,異常細膩生動。全片一半以上都是兩位主角的特寫,還有大段大段的超長鏡頭。好在兩位女孩長得並不難看,否則很難想像一張臉那麼長時間充斥在鏡頭前。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阿黛爾的生活》
㈥ 阿黛爾的生活
《阿黛爾的生活》改編自朱莉·馬洛的漫畫《藍色是一種暖色調》,由阿布戴·柯西胥執導,蕾雅·賽杜、阿黛爾·艾克阿切波洛斯主演的愛情電影。
影片講述年僅15歲的阿黛爾原本有著普通的人生,她有著帥氣的男友自己的愛好,誰知一晚在街頭偶遇一位藍發女孩後,兩人的同性之愛不可抑制地爆發了,而這段感情也徹底顛覆了她們兩人生活。
該片於2013年10月9日在法國上映。
劇情簡介
劇照故事主角是15歲女孩阿黛爾(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飾),她有一個帥氣的同學男友托馬斯(熱雷米·拉厄爾特 Jeremie Laheurte 飾),但托馬斯並沒能走進她的心。她在街頭意外遇到一個美麗的藍發女孩艾瑪(蕾雅·賽杜 Léa Seydoux 飾)後,第一次體驗到小鹿亂撞般的怦然心動。而當某晚阿黛爾忐忑不安的走進一家同志酒吧,發現艾瑪就在那兒等著她呢。女孩們的彼此靠近讓阿黛爾的青春期變得復雜起
精彩花絮
1、改編自法國作家朱莉·馬洛的漫畫《藍色是一種暖色調》。原著中主角的 宣傳照名字叫做克萊芒蒂娜,被改成阿黛爾 ,與演員名字一致。這個名字在阿拉伯語里阿黛爾是"公平"的意思。
2、影片在戛納獲獎在全世界特別是法國的媒體上引起很大轟動。而之後沒過多久,法國總統就簽署了承認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在主演蕾雅·塞杜看來,影片從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影片中長達十分鍾的情色鏡頭以假亂真,在觀眾看來驚世駭俗,在演員演起來也是猶如地獄。這場戲光是拍攝就花去了10天時間。兩位演員深感來自導演的壓迫和折磨,並表示今後不會再同柯西胥合作。
4、扮演艾瑪的蕾亞·賽杜是一早就選定的演員,在柯西胥看來,她身上有種流浪、浪漫和憂郁的氣質,對待世界和生命有著淡然的態度。
5、劇組為尋找扮演阿黛爾的人選舉行了大型的海選,然而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一出現就讓導演認為非她莫屬--"她張開嘴巴、咀嚼的樣子,有她自己的風格"而嘴巴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㈦ 《阿黛爾的生活》為什麼是一部佳片
說不到一起,出師不利的阿黛爾便轉換話題,說起了艾瑪的畫展,這個話題的確勾起了艾瑪的同步欲,但很快就說不下去了,因為無論是為了畫展應付記者媒體,還是艾瑪最新的繪畫,沒有藝術細胞與事業細胞的阿黛爾依舊說不出所以然,因此她只能說出了有錢以後就買上一幅支持艾瑪,而艾瑪自然回應會送上一幅。
這時阿黛爾覺得找到了機會,便倉促的提出自己能夠支付畫錢,甚至可以以身體來支付。
面對如此直白唐突的話語,艾瑪立即非常的不自然,意識到自己突兀的阿黛爾在冷場的情況下,只能尷尬的說這些話是差勁的玩笑。
這里預示著在這場最終分手中,艾瑪第二次沒有回應,間接拒絕了與阿黛爾的同步,在事業上。
雙方在不自然的氣氛中接著話題,這次說到了阿黛爾的工作,阿黛爾坦誠的說出了自己的生活狀態,充實,尋常卻未必沒有意義,接著話題開始轉向阿黛爾工作之外的時間,依舊是一個人,沒有男朋友,沒有女朋友,總是一個人回家,沉默了下,阿黛爾補充了一句,是完全一個人。
艾瑪似乎聽出了弦外之音,阿黛爾告訴艾瑪,分手後的日子一度很艱難,這句話再次引起了艾瑪的共鳴,她回應說自己那段日子也有同感。
感覺看到了一線曙光的阿黛爾開始詢問艾瑪家庭上的事,得知艾瑪與麗思組建了家庭,便詢問艾瑪是否快樂,得到的回到是快樂。心中失落的阿黛爾只好蒼白的用自己的想像描述了下艾瑪與麗思的生活細節,艾瑪則不自然一邊笑一邊應著聲,艾瑪說起了麗思的孩子,表達出與麗思組建家庭後構建起了穩定的生活結構。這是艾瑪第三次間接的拒絕了阿黛爾,在家庭上。
阿黛爾此時已經接近控制不住自己的邊緣,因為無論食物、事業、家庭,從雙方到現在為止的交談,艾瑪都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滿,也就是說,阿黛爾沒有找到任何與艾瑪復合的機會。
在如此無奈的情況下,已經連笑容都維持不住的阿黛爾終於直白的問出了自己一直說不出口的問題,她在明顯的猶豫、掙扎後,問艾瑪,在性上是否得到了滿足
面對如此直白的問題,一直強裝出毫無破綻的艾瑪終於沒辦法繼續裝下去,她左顧右盼,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在阿黛爾的追問下,勉強承認了雖然不至於非常無趣乏味,但的確不是與阿黛爾那樣的激情四射。等於變相承認了她目前的生活是平淡溫馨有餘,激情愛情不足,曾經激情四溢的藍發艾瑪,如今也已進入了圍城。
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兩個人之間從開始就隔著的那層虛偽終於開始剝落,阿黛爾直接說出了自己無時不刻的想著艾瑪,說出了幾乎令人窒息的表白,她握著艾瑪的手,試探著去吻,逐步深入,逐漸用力,表達自己的的情感與思念。
艾瑪的反應是猶豫,她至少有幾個瞬間是陷進去了,但又無法直接去面對,只能讓阿黛爾吮吸她的手,隨著對方感情的加重,艾瑪的臉上終於流出痛苦,她讓阿黛爾停止。
阿黛爾知道最關鍵的時刻已經到了,毫不猶豫的表白,而艾瑪則痛苦不堪的低頭,沒有辦法面對的樣子。
面對糾結的艾瑪,阿黛爾直接就撲了上去,雙方開始宣洩式的狂吻,激烈的愛撫,先是阿戴爾完全採取主動,似乎逼迫著艾瑪親吻她,但隨即再也無法維持假面具的艾瑪進行了更猛烈,更熾熱的反擊,那種滿帶長久別離的痛苦與被壓抑的慾望化作了赤裸裸的熱吻,艾瑪的狂熱甚至讓阿黛爾也為之瞬間愣神(第160分鍾46秒處,非常有意思的瞬間表情),而瞬間愣神後的阿黛爾臉上,露出的是難以置信的喜悅與歡愉,更主動的投入進去,但就在這激烈的瞬間,艾瑪卻停了下來,伸手捂住了臉。
好像被潑了冰水的阿黛爾茫然無措的呆住,面對陷入悔恨、痛苦交織的艾瑪,只能伸手抱住,試圖以不那麼熱烈,但更溫柔的吻,去喚回昔日愛人的那種共鳴。
而此時出現的全片中最美也是最傷感的鏡頭,已經滿臉淚水的艾瑪緩慢的吻著阿黛爾的手,當阿黛爾再次輕柔的吻她流下的淚水時,艾瑪先是如同飢渴的魚一般毫不猶豫的迎合著,但如此充滿感情與溫情的一吻尚未結束,艾瑪再次用手捂住臉,隔開了阿黛爾的臉,間接的拒絕了繼續這個吻。
這是如此的痛苦、絕望的一幕,心中明明激情猶存,卻只能讓理性去扼殺這份感情,艾瑪一邊流淚,一邊說出了令阿黛爾心沉谷底的話,「我不能。」
這是艾瑪第四次拒絕阿黛爾,在幾乎失控的情況下,拒絕了肉體上的同步。
面對艾瑪的拒絕,阿黛爾感覺到了無力回天,她掙扎著問了兩個問題「你是否不再見我。」「你是否不肯原諒我」得到的是艾瑪的否定的回答,艾瑪表示並沒有不再見阿黛爾的意思,也表明她已經原諒了阿黛爾。
但是阿黛爾卻更加感到無力與恐懼,終於問出了一直在迴避,但事實就在眼前的最後一個問題,「你是否已經不再愛我了。」
你是否還愛著我,這是情侶之間最傷感,最永恆的一個問題,而艾瑪抬起頭,用悲傷的表情看著阿黛爾,最後選擇了搖頭,表示已經不再愛著阿黛爾。
涕淚交縱的阿黛爾明白分手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最後問艾瑪,是否確定真的已經不在愛她。
而艾瑪的回答是「確定。」
這是艾瑪第五次拒絕阿黛爾,也是最後一次拒絕,在情感上。
五次拒絕,從淺到深,從平淡到親密到熾熱到悲痛到絕望,阿黛爾固然遭到了巨大的打擊,但艾瑪內心恐怕更為痛苦。
影片一直以阿黛爾為中心,直白的把這個沒有城府心機的女孩所有的心理活動用她的肢體動作、表情、語言表達出來。
但是艾瑪的心理活動則表現的很少,直到這場分手戲,才能看出她真正的想法。
在最後一次拒絕阿黛爾後,艾瑪緩緩的說道「我跟別人在一起了,你知道的。」
這句話雖然含蓄,但如果阿黛爾真的了解艾瑪,就應該知道艾瑪的意思。
對於深深受到薩特哲學影響的艾瑪,早在兩人初識時就告訴過阿黛爾,自己為人處世,奉信責任論。
而現在的艾瑪,早已褪去了輕狂而熾熱的藍色,內心不再火焰四射,相反的,她已經有了家庭,有了事業的夥伴,最重要的,是這些帶來的責任,她必須承擔起這份責任。如果不承擔這份責任與阿黛爾復合,這是對麗思的背叛,對自己人生與人格的背叛,是對自己生活的毀滅。
這是意識到與阿黛爾之間的鴻溝太過巨大的艾瑪最後用盡一切理智來強迫自己五次拒絕阿黛爾的原因。
壓抑住內心深沉感情的艾瑪留給阿黛爾的離別語是「但我對你有著無限的溫柔,永遠的,一生一世。」
這句話是艾瑪最後的終極告白,蘊含著最深沉的愛與痛苦,也許在阿黛爾看來,這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因為艾瑪用這句看似溫暖實則冷酷的話,將阿黛爾永遠的從自己的愛情中驅逐了出去,但對於艾瑪而言,說出這句話時,她自己的內心深處恐怕更加痛苦與無奈,阿黛爾是單純的體會到不能被愛的痛苦,而艾瑪則承擔著愛著而不能去愛的痛苦。
當一切塵埃落定,阿黛爾與艾瑪只能帶著淚水,重新露出微笑,匆匆的客套了幾句,接近奔潰的阿黛爾說出了夾雜著一點點憤怒,更多的是自責自虐的話,表示以後不會再打擾艾瑪,即表示她將選擇放棄與艾瑪復合的期望。
面對幾乎有些自暴自棄的阿黛爾,艾瑪的回答依舊含蓄但充滿感情,「你沒有打擾我。」因為阿黛爾曾帶給了艾瑪生命中最大的美好與最美的回憶。
但阿黛爾並沒有懂艾瑪的意思,已經情緒無限接近失控的她維持著一點理智與即將走出自己生活的曾經的摯愛做了最後一次深深的擁抱,將淚水灑在對方肩頭,看著艾瑪帶著落寂的笑容,從自己身前走遠、消失。只留下一個終於再也按耐不住情緒失控淚眼婆娑的自己。
煽情到極點的而又表現的自然、真摯無比的分手戲到此結束,但是該死的導演,真的很該死,竟然沒有在這里直接來一個讓觀眾百感交集,五味雜陳,或者說略顯俗套的結局。而是在後面加了15分鍾的戲,這15分鍾的戲,把電影從愛情,徹底拉回了生活,毀滅了觀眾的情緒,卻升華了電影的主題。
不愧是王八蛋級的導演,難怪兩個演員後來對他腹誹連連。
在影片的最後十幾分鍾里,阿黛爾的學生們朗讀著詩歌「沒必要。」
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事情,沒必要懂。
愛情是最沒必要懂的,來的快,去得也快,阿黛爾從沒懂過,艾瑪的內心世界與艾瑪對她的愛究竟是怎麼回事。
然後特意穿著藍色盛裝的阿黛爾去了艾瑪的畫展。
這是全片最讓人暴怒的一段戲,但這才是電影獲獎的原因吧。
完全無法融入到畫展的阿黛爾呆滯的看著艾瑪與麗思,她看到了艾瑪已經完全融入到沒有自己的生活中,她看到艾瑪全新的畫作,不再是藍色頭發,而是紅色,模特也換成了麗思,她聽著身邊的陌生人談論著自己聽不懂的藝術,最後她看見艾瑪與麗思在在以自己為模特的那副藍色頭發的畫像前合影,擁吻。
阿黛爾麻木、遲鈍的一個人默默走到角落,大口喘息,呆滯了半天,猶豫的敲打著酒杯,最後才將手中的酒一飲而盡,准備離開。
這是全片最重要的時刻,改變阿黛爾生活的時刻,在這一瞬間,阿黛爾徹底明白最後的幻想已經破滅,自己與艾瑪結束了,艾瑪已經走出了她的生活,是時候輪到她走出艾瑪的生活了,她就不應該還心存幻想的來這個沒有她一點容身空間的地方,她必須離開畫展,從艾瑪的生活中消失。
而當她開始走出去的時候,大概覺得這樣結尾遲早會被觀眾凌遲掉的導演,留下了一個小小懸念,就是那個三流演員轉地產銷售人的男孩,究竟他有沒有追上阿黛爾,走進阿黛爾的生活PART 3.
但這並不重要了,電影的結尾定格在阿黛爾走遠的身影上,最後一個鏡頭,是離開,走向新生活,新開始,卻帶著一生難以忘卻的失落與遺憾。
㈧ 《阿黛爾的生活》兩個女人怎麼就不能在一起
阿黛爾的性格中有很強烈的中性特質(中性特質指剛柔並濟,而並非陽剛),不僅僅從她的行為舉止細節(如吃相、睡姿、與人交談的方式、遊行中的表現等等)。從這一方面我認為她是性向不確定型,也就是遇見誰愛上誰就是誰。
阿黛爾喜歡藍色,電影從一開始就交代了她的小空間里,從寢具到壁紙,以及她的書包都是藍色的,在藍色的大海中漂浮著仰望淺藍色的天空,包括最後一幕她精心打扮身著藍色連衣裙告別這段愛情。而那驚鴻一瞥愛上的人,有著亮藍色的頭發,藍色的眼睛,那是她最愛的顏色,而那個人身上無時無刻不散發著藍色的溫暖。
性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很積極有意義的作用,那就是對於les性愛過程長達10分鍾的特寫描述堪稱為對那些男權主義者的性知識普及。因為他們常會不屑於女人之間的性愛,而不知道對於女人來說,性是愛之所至,水乳交融的形式千變萬化,兩個柔軟的身體相觸互相融化在對方的肌膚里。在電影院里看著那10分鍾的性愛鏡頭,我覺得非常感動,女人在對方的身體里看得到自己的需求、慾望,反射著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㈨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影片幾乎亂真的女性情色戲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充滿激情、處理老道的愛情故事。(《好萊塢報道者》評)[13]
憑借兩位女主驚艷的表演,影片女同戀情題材上開辟了新的領域;不過卧室戲份卻內涵豐富、意味深長,在感情和心理上都給人以觸動。(《每日銀幕》評)[1]
影片重塑了你對一見傾心的魔力的認識,同時也放大了你對這結果的懼怕;愛,就像閃電一樣,能照亮黑暗,也能付之一炬。(Anthony Lane@《紐約客》評)[13]
或許只有在法國生活過,才能體會《阿黛爾的生活》真正的意義,不在愛情,不在女同,更不在性,而是那條看不見卻隱隱存在的階層鴻溝。影片中有真實且熟悉的校園生活,三個小時的影像記錄中,最忠實的,就在於看似漫不經心的對話。導演暗下省略語:愛好閱讀的普通女孩,與受藝術熏陶的拉拉之間,其實隔著一百個薩岡。《阿黛爾的生活》之所以能問鼎金棕櫚,入圍各家年度Top10,除了女孩愛情歷險的內心經歷,更是愛過之後的外部殘酷。與男人和吃醋無關,這些表面上的溫暖和迷戀,只不過是陽光下另一個美好的謊言罷了。(現代快報評)[14]
不同於中式追憶青春,日式殘酷青春,美式炫耀青春,在法國導演這兒,青春是塗滿浪漫和激情的禁果,嘗過就很好,不因力有未盡而追悔,也不因物是人非而遺憾。阿黛爾跟艾瑪笑著寒暄,哭著離去,彷彿在璀璨中死去,又在涅槃中再生。返觀片名,一切最終都要服膺於生活:生活驅馳人們在固定的框范里周旋,並沒有施予太多僭越的可能。阿黛爾沒像原著那樣患上絕症,她只是把艾瑪洗褪了的藍穿在身上,在心底留下一簇藍色火焰,這是她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曾渡她探入命中蜃景,證明在湮沒人海、庸碌一生以前,她曾努力活得豐盛。(南都周刊評)[15]
《阿黛爾的生活》講述了一個狂熱、豐富、讓人精疲力竭的愛情故事,記錄了一個年輕女人從好奇到心碎的心路歷程,源於她對一個比她略為年長的女人的依戀,既痛徹心扉又充滿喜悅。雖然片中有很多哭泣和嘆息,但是導演阿布戴·柯西胥採用的不是傷感誇張的拍攝手法,而更像氣象學手法。他研究雷達,察看地平線,尋找令人激動的天氣模式,然後沖進狂風,帶著觀眾穿過猛烈的大風和擊打靈魂的暴風。不過這部電影關注的重點絕對是當代,它的成就無疑在電影方面。柯西胥讓我們沉浸在21世紀法國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學校、政治、美食、美酒和性愛,闡明了覺醒的意識帶來的折磨與狂喜。(紐約時報評)[16]
其實整部電影看下來,感覺倒未必是在講同性情感,而是無關性別。對阿黛爾來說,她本來就不是一個堅定的同性戀或異性戀,總是會被獨特的人所吸引,不管對方是男是女。所以她並不是喜歡女人,只是愛上了這個叫艾瑪的特別的女人。電影最後,她穿一身藍色裙子去參加艾瑪的畫展,她在空間里流連忘返,不禁讓人猜測,那時的她是否是在一幅幅畫作中尋找自己的影子。(網易娛樂評)[17]
《阿黛爾的生活》從內容上來說,這個故事有著非常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背景。除了北非移民在法國的生存狀態表達,該片還涉及當下法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運動,以及青春少女的叛逆,愛情和成長的主題。其內涵足以讓影評人得出各種解讀。除此之外,該片在影像表達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該片的攝影,異常細膩生動。全片一半以上都是兩位主角的特寫,還有大段大段的超長鏡頭。好在兩位女孩長得並不難看,否則很難想像一張臉那麼長時間充斥在鏡頭前。(南方日報評)[18]
《阿黛爾的生活》像是篇散文,而非記敘文。女孩人生最美好的那幾年,劈過腿、失過身、深愛過、攪過基,再用與舊愛短暫重逢、背身離開的做法,來終結一段念想,有遺憾卻也不失精彩。從這個角度來看,《阿黛爾的生活》講的不止是阿黛爾,所有女人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片子的基調哀而不傷,這其實是一部關於女人的半生的情感紀錄片。
㈩ 豆瓣評分達8.4分的同性戀影片,《阿黛爾的生活》為什麼值得這個評分
《阿黛爾的生活》目前在豆瓣上有著8.3分的高評分,確實是一部有口皆碑的佳作
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能擁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首先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
青春的本態在《阿黛爾的生活》法式浪漫渲染下倍顯唯美,怦然行動的相遇里中電影所給人的是一場凄美的愛戀,在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同性之愛里,電影透過真實而熟悉的校園生活,特寫的鏡頭以平淡的日常將女同之間真摯的愛戀,近乎真實的呈現,未嘗有何冗長的日常,使電影帶領觀眾走入了阿黛爾的世界,也正是這種真實,使本自常人難以接受的同性話題,引發了足以為人共鳴的感動。 ——夢里詩書
從內核來看《阿黛爾的生活》與很多傳統的同性純愛電影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這部電影最終所為觀眾所一展的內核其實並不是傳統電影中那種同性對世俗眼光的挑戰,而是通過一個看似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少女視角令人得見於一種沒有性別之分的純愛,電影對愛的展露已然跨越了性別的藩籬,而於此中關乎少女的成長與青春的悸動,都在導演阿布戴·柯西胥的手上得到了極具藝術性的升華,這使電影最終所一展的不僅僅是愛的美好,更還有著更多可以去解讀感悟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