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放映時利用凸透鏡將光折射,在熒幕上呈現倒立的虛像。
光在熒幕上發生漫反射,使觀眾都可以看見。
電影院幕布為白色,因為白色能反射所有色光。
B. 電影院放映電影,遵循了光的什麼物理定律
1。放映機是遵循了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原理
2。放映的白屏是遵循了光的漫反射
3。白色的屏是根據白色反射所有色光的原理
C. 電影中的物理問題
費勁,危險,可能性極小。
首先,看飛機的加速度,如果飛機正處於急速加速狀態,由於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知道他的手需要承受很大的力,會斷;
再者看空氣阻力系數,對於人體來說這個應該不是很大,但由於空氣阻力跟速度成正比,F=k*v,k是空氣阻力系數,v是速度,假設飛機不是急速加速而是勻速,如果飛機速度太大,人手所受的力同樣超出生理承受范圍,手仍然會斷。
只能說在比較好的條件下(比如飛機低速勻速飛行)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這還是很危險的,而且特別費勁。
D. (急!!!)請問有那些電影里有相關物理知識
那麼1995年的《龍卷風》就適合你
還有1997年由皮爾斯·布魯斯南主演的《山崩地裂》(或叫「烈焰狂峰」,同一個片子,不同的片名而已),讓你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火山爆發,這部片子可以讓你知道,原來火山爆發時真正可怕的,並不是岩漿,而是火成碎屑雲。
《後天》,讓你知道什麼是冰川期
《天地大沖撞》(不是《世界末日》這部)讓你了解慧星
E. 求關於影視作品中的物理問題(尤其反物理)的例子和資料。研究性學習論文要用,急用,謝謝!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看到主人公上演生死時速,一邊是大爆炸或雪崩等災害,一邊是主人公與之賽跑,最後總是主人公得以逃脫。實際上,大爆炸或雪崩等的速度至少150千米/小時,甚至達到音速,而人奔跑的速度遠小於此,即使藉助於滑板,最快的速度也只能是其一半,根本不可能逃脫。
再如:研究影視作品中平拋運動
電影《生死時速》中有一個場景:載滿乘客的巴士成功地飛躍了高速公路上一段大約有15米寬的裂縫。而且,裂縫前的公路幾乎是沒有任何坡度可以進行助跑。
現實:假設當時巴士的速度為120千米/小時,即使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汽車的騰空時間最多隻有0.22秒,汽車最多可以飛躍7米的距離。這意味著巴士飛到一半就掉下去了。以此可以告戒同學們,電影有很多時候僅僅可以作為娛樂,千萬不要模仿。
而功夫巨星成龍總是自己親自上場拍影片,不使用替身,因此深受人們喜愛。那麼到底是真是假呢。我們研究下。在電影《紅蕃區》中,成龍大哥跳樓脫險的片段堪稱經典。如圖所示成龍在右邊樓頂上遭遇圍攻,情急之下向左急奔後向左跳下,最終落在左側大樓頂層的陽台上,得以逃生。我們以平拋原理來分析:
頂層樓高度約3m,人助跑後的速度取8m/s,結論:這個動作拍攝時沒有用鋼絲。
此外,武俠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人物輕功了得,飛身一躍,能飛上相當於2-3層樓的大樹或屋頂,生活中絕對不可能,當然是假的啰。如何辨析呢?利用豎直上拋運動上升階段與下落階段對稱的特徵,人物利用輕功飛上的過程與從上面落地的過程相逆,則可以計算人物上升時的初速度等於從2-3層樓高出下落的速度,查一下人落地時緩沖時間,可以計算出人物受到地面的力量約5000牛頓,是人骨骼承受的極限大小,是人肌肉無法達到的力量。
影視作品中人物還經常主人公藉助於飛鉤等物件,飛躍幾十米的距離,救下另外一個人物,最後他們安然無恙地回到地上。 然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假設兩人重量共為140公斤,下降速度為20米/秒,蝙蝠俠的繩子可以對他產生大約25000牛頓的力,相當於3噸重物產生的力。飛鉤的繩子要堅固到怎樣的程度呢?另外,他們手上的摩擦力怎麼可能有如此之大,如果是纏在手上,手也會受不了這么大的力而受傷的。
再有,科幻影片中透明人的概念,只能是空想的,因為只要是剛開始學習物理的人,都知道透明的概念就是光直接穿過物體,但人要能看見物體就必須有光進入人的眼睛,由於光直接穿過透明人,所以透明人反過來也就看不見任何物體!
影視作品中常常利用小密度的物體代替石頭、牆壁等重物,這樣模擬石頭、牆壁砸人時人不會受傷。反之,有時候影視作品則會龍弄巧成拙。例如:《神探狄仁傑》中多處出現的盜取大量金銀財寶的劇情,為了表現贓物多而每次都是壯漢抬著大大的木箱,殊不知金銀密度非常大,若以木箱體積1立法米,金銀密度10000千克/立法米,則一木箱的金銀質量達到十噸,幾個壯漢是不夠的!倒是美國大片《驚天大盜》裡面用鏟車等搬金庫的金銀更加真實!
——摘自http://301.jiangxi2011.teacher.com.cn/GuoPeiAdmin/UserLog/UserLogView.aspx?UserlogID=145849
還有個文章我覺著你也可以看看,網址:http://www.docin.com/p-285482268.html
第三篇:http://wenku..com/view/d6269861ddccda38376baf02.html
F. 電影院、KTV牆的特點及其作用 最重要的是那些牆的特點是什麼 與噪音有關,是物理問題。
那些牆有吸音能力,聲波震動碰到吸音材料後,在材料內部經過多次反射把震動能量都轉化為材料的熱量而削弱或消除聲音,達到控制噪音的目的。KTV牆的吸音材料厚度較大。電影院牆及天花板是多孔或有縫隙,縫隙後邊可能還有幾層傾斜擺放的板子,聲音進入縫隙後就象進入迷宮,多次反射出不來,越反射聲音越弱,最後都消耗到里邊了。電影院牆主要是為了控制不同部位的回聲大小,形成一個合適的聽音環境,和KTV的有區別,KTV是為了不幹擾鄰居(也不被鄰居干擾)。
G. 電影院放映電影運用了哪些物理規律
放映是與拍攝進行的一個相反的過程,即
將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從而人們能看到清晰的影象.
看電影時,我們都覺得銀幕上的人或物的一系列活動與真實生活中的活動沒有差異,為什麼會有如此逼真的感覺呢?
首先,了解一下電影的拍攝和放映過程。拍攝鏡頭有一個間歇裝置,每秒停放各24次。停時快門打開曝光把場景攝入膠片;放時快門關上膠片轉動,一個連續5秒的運動,攝影機要拍120次,膠片上有120個畫面。依動作順序,任何兩張鄰近的畫面動作上都有細微的差別,這些膠片的拷貝在放映時,每秒也開閉24次,拷貝上的畫面每秒鍾在銀幕上亮相24次。放映機開時,銀幕上出現畫面,放映機閉時,銀幕上就是暗的,這樣一個小時的電影,銀幕上暗的時間接近半個小時。然而,沒有一個人感覺到明暗的交替,我們所看到的是連續展現的畫面,這是為什麼呢?
人們的知一種似動現象。如果在銀幕上放映一條豎光帶,間隔一會兒再閃現一條橫光帶,這兩條光帶形成一個90°的角,隨著兩條光帶先後呈現的時間間隔的不同,人的知覺結果也不同。間隔大於1/5秒,人們看到兩條相續出現的光條;而間隔小於1/30秒,人們就會覺得兩條光同時連續地亮。當間隔在1/15秒時,我們會把它們看成是一條白光在一個直覺范圍內作往返運動。這就是「似動現象」,也就是說把本來不動的東西,知覺為運動的了,電影攝制和放映時每秒鍾24次間隔,就使靜止的畫面產生了動感。
似動現象主要是由視覺後象引起。由於外界刺激物引起的感覺並不隨刺激物的消失,往往條保留短暫的時間,這叫「感覺暫留」。刺激不再作用時,還保留著的感覺叫做「後象」。後來有正負兩種。長時間地注視一支亮著的日光燈,閉上眼睛後有一條黑色的現象,而瞥一眼日光燈立刻閉眼,這個光點好象在眼前閃現,前一現象為負後象,後一現象為正後象。似動現象就是正後象的結果。
利用視覺的似動現象,同步的攝影和放映,使我們從銀幕中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另外,電影的拍攝和放映還在非同步式的。如我們所看的慢鏡頭,就是快拍慢放的結果。漂亮的射門鏡頭往往要慢放幾遍。以上這些都和人的似動現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