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央視記者騎車追著采訪85歲院士,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故事
近日,央視記者來到同濟大學,想要對85歲的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進行采訪。因為時間的問題,記者來到住處的時候,汪教授正准備騎車上班。
當時天上下著小雨,出於安全的考慮,記者提議步行前往,隨即得到了汪教授的拒絕:步行速度較慢,騎自行車可以節省10分鍾。
盡管記者不停勸說,汪教授始終沒有同意:別擔心,我沒事兒,早都習慣了。
看似簡單的道理,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
人生的路途有喜有悲,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但光明終究會取代黑暗。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耕耘去努力,把握所有可以把握的時間,必然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成功很簡單,快樂只有自己享受,這豈不是汪教授口中的「至美時刻」?
最後希望諸位謹記:生命是倒計時的,別的都可以慷慨,錢也可以慷慨,時間我不能慷慨。
❷ 央視記者騎車追著采訪85歲院士,這位記者為何這么執著的采訪此院士
因為記者對這位院士十分好奇,而且記者也想拿到一手采訪信息。
❸ 央視記者騎車追著采訪85歲院士,這位教授為何冒著雨也要騎車去上班
因為這個院士是非常有責任心的,他覺得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冒雨騎車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可以更多的教育一些人。
❹ 關於楊振寧的生平事跡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當選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4)騎電影院士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裡看一次電影。
人物影響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布,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報,將該台於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1999年5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❺ 片酬1500,被謝霆鋒打到住院賠錢3萬,如今賣鹵菜為生 ,他是誰
央視版《西遊記》這部作品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很深刻的印象,想必大家就算沒有完完整整地看過《西遊記》,也一定零零散散地看過很多次吧。這部電視劇可以說帶給大家滿滿的回憶。
無論是六小齡童所飾演的活靈活現的孫悟空,還是馬德華所飾演的貪吃好色懶惰的豬八戒,還是一臉憨厚,任勞任怨的沙僧,都成為了電視熒幕上面永恆的經典了。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演員們的工資都十分的低。
現在王伯昭不僅僅只是一名演員,而且還在書法方面頗有建樹,成為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以及中國名家書畫院院士。後面王伯昭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想要在自己的家鄉南京開一家鹵菜店,不過並不是普通的鹵菜,而是一種特殊的鹽水鵝。他說自己這樣只是想把好的東西分享給大家而已。楊潔導演去世的那會兒,他在現場哭得十分傷心。現在每每提到當年的天價片酬,他都表示自己當年不懂事。
❻ 這個院士突然人間蒸發,27年來仍下落成謎,4種去向說哪個靠譜
1980年6月17日,中國羅布泊考察隊隊長彭加木失蹤,轟動學術界。40年來,關於彭加木的下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在羅布泊外出尋找水源時被流沙吞沒,也有人認為彭加木是被隊友害了,還有人認為彭加木其實是出國了,更有甚者認為彭加木穿越了。
陳彪院士至今已離奇失蹤27年,原因始終未知,很多親朋好友都不願相信陳老出了意外,在他曾經的工作單位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官網上,陳老的名字至今還是排在第一位,而且對他的介紹也從不使用「失蹤」、「死亡」等字樣,而是七個字:「他大步走向太陽」。
❼ 中科院院士的津貼是多少
中國院士「副部級待遇」是謠傳!國家津貼月千元
來源:齊魯壹點
作者:
2017-02-25 10:45:02
最近幾天,楊振寧與姚期智兩位科學家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院士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楊振寧以院士身份加入中國國籍也引發大家對於院士待遇的關注。那麼,院士待遇究竟如何?是網上傳的「副部級待遇」嗎?
國家統一津貼標准
各省出台地方政策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兩院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楊振寧和姚期智日前已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根據國家規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兩院院士的院士津貼標准從每人每月200元調整為1000元,經費列入中央財政預算,專項撥款。另外,80歲以後的兩院院士成為「資深院士」,不再擁有院士選舉的投票權,但另外領取「資深院士津貼」,每年1萬元,免徵個人所得稅。
除了國家規定津貼標准,各地方和單位的標准各有不同。例如,浙江、吉林等地規定,將給予當地院士每月2000元津貼。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也都規定,每月發放院士津貼2000元和1600元。
據中青報的報道,鐵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當選院士時,工作地點在河南。按照當時河南省的規定,他每個月還能領到500元的技術津貼,直到他離開當地。目前他的工資關系在中鐵總公司,作為副總工程師,月薪不到兩萬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建了一個實驗室,學校每月給他發放5000元的補貼。
王夢恕稱,自己的收入在整個院士里算是高的。他舉了個例子,農業領域一位院士,妻子去世,孩子長年看病,家裡十分寒酸。有記者去拜訪他,這位院士說不要報道自己的生活情況,否則讓年輕人一看,院士都這么窮困,更不願意學農業了。
接受媒體采訪時,院士沈國舫和周世寧都否認院士收入太高。沈國舫認為,有超高收入的院士只是少數,院士收入不均,很多院士收入並不高,平均一年二三十萬元都達不到。
坐飛機能走貴賓通道
病房不保證單人間
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院士曾感慨,社會上對院士誤解很大,比如有傳聞,院士享受的是「副部級待遇」。周其鳳說,國家對院士是有優待,但絕不是副部級待遇。生活上,院士享受不到副部級的住房標准,也沒有專車接送。醫療上,國家會安排院士體檢,但醫院不會按照副部級待遇來為院士服務。
周其鳳能想到的優待是,憑借院士證,乘飛機即使不買頭等艙的機票,也可以進入貴賓室候機。他認為,這體現了對知識分子的尊重。王夢恕說自己所能想到的最能顯示自己「院士身份」的事情,也是在機場走貴賓通道。但在他工作的鐵路系統,則沒有這個待遇。
北京大學校園內有「院士樓」,住房標準是140平方米。據周其鳳介紹,北大前校長陳佳洱、許智宏院士以及他本人,都住在那裡。北大院士沒配備專車,如果哪位院士需要幫助,學校會為他派車,但提出要求的院士實際很少。陳佳洱院士在80歲以前都是騎自行車出行。在清華,一些年過古稀的院士仍然騎著自行車上下班,如盧強院士、朱靜院士等。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的張玉台解釋過「副部級待遇」傳言的由來。上世紀90年代初期,鑒於院士們看病難,國務院召開會議,確定了在京中科院院士享受副部長級醫療待遇。張玉台解釋,除了生病需要住院的時候保證能住上醫院,連住的病房都不能保證是單人間。
而根據山東省2015年底出台的《山東省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服務綠色通道規定(試行)》,引進院士符合省直保健證辦理條件的,由用人單位提出申請,省衛生計生委按規定辦理省直保健證,憑證可到省直保健定點醫療機構就診,費用按原渠道解決。用人單位每年為引進人才免費安排一次健康體檢,有條件的地方可給予專項財政補助
❽ 鄧稼先的主要事跡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父親鄧以蟄當時是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與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是多年之交。
鄧以蟄四個子女,鄧稼先排行第三,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1936年,鄧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40年5月,鄧稼先為避迫害,未讀完高二,途徑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達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學補習班學習。9月,入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讀高中三年級至畢業。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❾ 程家歷代出過哪些名人
程鄭——春秋時期晉國乘馬御。
程嬰——春秋晉國趙盾家門客,《趙氏孤兒》的主角。
程本——春秋時晉國人,博學。
程邈——秦代文學家。隸書的創造者,將大小篆蛻變成隸書,使得中國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
程不識——西漢車騎將軍,與李廣齊名。
程鄭——西漢初大工商主,因鼓鑄鐵器致富。
程嘉——漢景帝時大將,平吳、楚叛有功。
程曾——東漢儒學經師,作《孟子章句》。
程秉——三國儒學經師,博通五經。
程普——三國孫策留下的老將,盪寇將軍。
程昱——三國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程元譚——東晉新安太守
程咬金——瓦崗寨起義混世魔王,唐代開國大將,盧國公
程異——唐代宰相
程顥——宋代有理學家
程頤——宋代理學家,「立雪程門」的主角之一。
程大位——明代有商人、數學家,撰《直指演算法統宗》
程揆——清代書畫家。
程潛——同盟會元老,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
陳再道——共和國開國將軍,原名程再道。
程千帆——九三學社社員、著名中國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
程思遠——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原副主席
程開甲——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程中原——著名作家、張聞天研究專家。
程菲——中國體操女隊運動員
程煜——中國著名男演員
程前——中國著名男演員、主持人。
程琳——著名歌手,演唱過《酒干倘賣無》《信天游》等。
程青松——著名電影編劇,電影代表作《沉默的遠山》《電影往事》。
程小東——香港導演、武術指導、編劇。
程雷——中國著名主持人。
程光劍——宇科傳媒創始人。
❿ 法蘭西學院的華人院士
著名法籍華裔畫家朱德群於1997年12月17日被選入法蘭西學院藝術學院,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華裔的「藝術學院成員」。畫家朱德群,不僅是在1997年12月17日被法蘭西學院選為250名院士中的一員,而且是法蘭西學院成立兩百多年來的第一位華裔藝術院士,其成就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1920年生於江蘇蕭縣白土鎮。(蕭縣原屬江蘇徐州府,1955年劃歸安徽省)蕭縣雖然地處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習藝的傳統。著名藝術史家王子雲,以及王子雲的學生著名雕塑家劉開渠都出自蕭縣。白土鎮四面環山,朱德群幼時常在山林間遊憩。
他的祖父朱漢山、父親朱禹成世代行醫,也都喜愛書畫,父親暇時常作畫自娛,他也隨父畫畫,臨習草書。家裡收藏的書畫作品,成為他的藝術啟蒙教材。小學畢業後,到徐州上中學。1935年投考杭州國立藝專,因當時中學尚未結業,他借用堂兄朱德群的畢業證書報名,從此成為朱家第二個「朱德群」。
從朱德群先生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和他的海外奮斗歷程,人們都能感受到這位藝術火師那始終堅定地保持著的創作主旨。因此,人們得見了一連串曾經在朱德群先生藝術跋涉中隱現過的身影:吳大羽、多里瓦爾、米修、皮埃爾、畢加索;他們是朱德群人生交往的一個個相當有意味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朱德群先生繪畫生涯的現實的藝術環境。於是,環繞著傳主朱德群先生,二十世紀歐洲畫壇以一個個具象得以喻示出來。
有人說觀朱德群的畫有如淋了一身的光彩。他抒情而充滿詩意的抽象繪畫,被法國現代繪畫史家稱許為「把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
從1955年旅居法國巴黎起,朱德群已度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遊子生涯。面對日益騰飛的祖國,他表現出了「回家」的願望。「算算我從事藝術創作已經有六七十年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國外。如今我年紀大了,總希望能『回家'。」 吳冠中先生經朱德群推薦於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此時朱德群為法籍華人),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藝術院中目前只有10位畫家通訊院士,吳冠中是入選的第2位亞洲國家的畫家。
吳冠中1919年生,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中國繪畫大師,傑出中國國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他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多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藝術館和博物館舉辦畫展;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他不僅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也是首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2002年6月13日,華裔學者程抱一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概況
2005年6月19日,79歲的程抱一在巴黎正式就任法蘭西學術院終身院士, 當他被選為這個象徵著法國榮譽的學術機構的院士時,全法國的華人為之振奮。他不僅是院士中的第一位華裔,也是法蘭西學院近370年歷史中第一位亞裔院士。法國總統希拉克盛贊程抱一「是位我們這個時代的智者」。程抱一先生成為有史以來的第705名院士,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亞洲人。
經過
東方文士西方劍——記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佩劍典禮
6月10日晚,法國巴黎市政府大廳燈火輝煌。一個庄嚴而特殊的儀式正在這里舉行。程抱一,這位被法國媒體譽為「中國和西方文化間永不疲倦擺渡人」的華裔作家,將接受象徵榮譽與地位的法蘭西學院院士寶劍。清癯、平和,這是程抱一給人的直觀印象,但這看似瘦弱的軀體中,卻流淌著激情與活力。傾聽巴黎市長的贊譽之詞,他是那樣謙和;站在話筒前,他又如此睿智,令聽眾沉醉在對中國文化的嚮往中。
掌聲經久不息,程抱一將寶劍高舉齊眉,接受巴黎市長德拉諾埃、法蘭西學院在位院士、各界名流和巴黎華僑華人代表的祝賀。一位東方文士,以他對東西方文化融合所作出的獨特貢獻,贏得佩帶「不朽者」寶劍的榮耀,步入一座令人肅然起敬的殿堂。
163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創立了法蘭西學院,旨在吸納法國文學和思想界泰斗加入,以保衛和宏揚法蘭西語言和文化。這座著名文化殿堂一直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終身院士,只有院士辭世空出名額方能投票補選,入選的院士也因此被稱為「不朽者」。學院創立後,為世界各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法國文學藝術大師拉辛、拉封丹、孟德斯鳩、夏多布里昂、雨果、拉馬丁、梅里美、小仲馬等先後登堂入室,成為「不朽者」。隨著時代的進步,法蘭西學院已將弘揚法蘭西文化與追求文化多樣性相融合,逐漸發展成超越政治制度和時代局限的法國最高榮譽機構。當著名作家尤瑟納爾作為第一位女性殺入法蘭西學院,詩人桑戈爾成為第一位黑人入選院士,荒誕派戲劇奠基人之一尤奈斯庫也躋身「不朽者」之列時,他們為這座古老的殿堂吹來一縷縷清風。2002年6月13日,程抱一榮幸地成為該院第705位院士,以第一位亞裔院士身份接替34號座椅的主人雅克·德·波旁·比塞。
程抱一原名程紀賢,1929年8月出生於中國江西南昌一個書香門第,畢業於重慶立人中學,後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外語系。1948年,他隨父親來到法國,就讀巴黎七大並獲博士學位,後應聘任巴黎三大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程抱一成為集詩人、作家和翻譯家於一身的著名學者。他發表的藝術論著《虛與實:論中國畫語言》成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國繪畫的「教科書」之一;長詩《石與樹》入選《二十世紀法國詩歌選》;法文長篇小說《天一言》獲「法蘭西文學院法語文學大獎」。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授予他榮譽騎士勛章,表彰他傑出的文學成就。
他多少年來苦心追求的,是將東西方文化有機地融合。法蘭西文學院院長稱贊他「用法國文化的精華豐富了中國文化,又以中國文化的深邃豐富了法國文化」。法國漢學家魯瓦則在給他的一封信中這樣說:「英國詩人及作家吉普林說過,東方和西方永遠也不能相遇。他大錯特錯了。您用自己的行動,生動地駁倒了他的論斷。」這是一柄怎樣的寶劍啊!
過去,法蘭西學院的40位院士享有王室成員的殊榮,與貴族一樣享有佩帶寶劍的權利。如今,帝制和王室已經隨風而去,而學院象徵榮譽、權利與地位的院士寶劍依然作為傳統保留下來,每位院士的寶劍都是自己構思、專人設計、獨一無二的珍品。
程抱一的鑄劍宗旨是將中西文化融合其中。劍體以銀為材料,通體透著清純的智者之光。劍柄鍍金,上用雋秀的字體刻著中國宋代愛國詩人文天祥《正氣歌》首句「天地有正氣」。周圍飾以綠竹和白色百合花,前者象徵中國,後者象徵法國。
劍柄上一個凌空的「和」字格外引人注目,給人以人劍合一,兩種文化合壁的遐想。正如他在儀式講演中所說:「『和』字可以理解為中西文化的對話與融合,與『和』相伴的幾只鳥,把東西對話提高到飛升的境界。每種文化通過交流都能躋身另一種文化之中。中國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不僅是可能,而且非常必要。」
東方文士西方劍,在這金碧輝煌的典型西方建築中,一個東方人成為備受尊敬和仰慕的對象。此情此景,令在場的中國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完)
所獲獎項
程抱一:榮獲「法語國家文學大獎」的第一個中國人
法蘭西學院12月6日將「法語國家文學大獎」頒發給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榮譽教授程抱一,這是法蘭西學院首次將該獎項授予中國人。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專程參加了頒獎大會,並向程抱一先生表示祝賀。
認可
法蘭西學院評審委員會主任勒內·雷蒙在頒獎儀式上稱,1986年設立的「法語國家文學大獎」旨在「表彰那些在本國或本地區為推廣法語、傳播法國語言文學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該獎項以往都是授予法國以外的法語區國家的作家,阿根廷小說家比昂科迪、美國作家朱莉安·格林和塞內加爾詩人森葛赫等都曾獲此殊榮。
人物介紹
程抱一先生於1929年出生於中國的一個文學世家,早年曾就讀於南京大學,1949年定居法國。他曾先後就讀於巴黎索邦大學和法國高等研究運用學校,獲文學博士學位,後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任教。他曾將雨果、波德萊爾、阿波利耐爾等多位法國文豪的作品翻譯成中文,並著有多部文學詩歌作品,其小說《天一言》曾獲法國費米娜獎和文學騎士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