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賈樟柯的資料
賈樟柯,著名導演,山西汾陽人,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http://ke..com/view/13924.htm網路中有詳細的資料,請參考。
㈡ 求賈樟柯拍的全部電影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為了實現孩童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 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鍾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盡管這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他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8個獎,也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後,賈樟柯又拍攝了《站台》、《任逍遙》、《世界》等幾部長片。2006年在拍攝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者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如何切入現實對很多導演來說困難重重,賈樟柯卻舉重若輕,這來源於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心態,總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構歷史的記憶:《小武》中冷靜的鏡頭、紀實的風格立即從紛繁復雜的變遷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覺;《世界》在更大規模上表達了中國的變遷;《三峽好人》不但展示出廣闊的社會變遷圖景,而且虛構性被置於紀實性的敘述之中。他的電影有自己的世界,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這個世界變遷的意義。
因此,如果把賈樟柯置於更宏大的歷史坐標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瀾,甚至已經不是幾部電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影像的文本意義恰恰是對正在經歷激烈全球化變遷的古老中國的一段驚心動魄的記錄,所有的細節已經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個沉默的動容、一段段不朽的絕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賈樟柯曾經說過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
近期,在由帕米爾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坤文化發展基金支持)和清華大學人文和社會高等研究中心、《中國學術》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帕米爾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討了賈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記》,參加文化周的另兩個單元的「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國際論壇(清華大學汪暉教授主持)與「世界的中國」國際系列講演(北京大學劉東教授主持)的中外學者觀看了影片,多有好評。這里刊登10月28日研討會的部分發言。當天的研討由著名詩人歐陽江河主持。賈樟柯自己敘述到:「這九個人物是由兩部分人組成的,一部分是我進入到這個工廠采訪的真實人物。…… 我覺得這九個人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他們形成了一個群像。一方面我非常喜歡群像的感覺,一直不喜歡一組固定的人物貫穿始終拍攝,因為我覺得群像的色彩可以帶來對現實的復雜性的感覺,所以首先選擇了一個群像的概念,就是我要很多人在電影里出現。這九個人物的群像裡面,人物跟人物之間有一個互動的關系,首先他們有一個時間的連續性,從1950年代初到當代,通過他們九個人的接力,來講述一個線性的歷史;每個人物又有一個封閉的但是屬於他自身的時間。」(見賈樟柯等:闡釋中國的電影詩人)
主要作品一覽
《二十四城記》 劇情片,152分鍾,彩色,2008年
《無用》 紀錄片,81分鍾,彩色,2007年
《三峽好人》 劇情片,108分鍾,彩色,2006年
《東》 紀錄片,70分鍾,彩色,2006年
《世界》 劇情片,120分鍾,彩色,2004年
《任逍遙》 劇情片,113分鍾,彩色,2002年
《站台》 劇情片,154分鍾,彩色,2000年
《小武》 劇情片,107分鍾,彩色,1997年
《小山回家》 錄像,58分鍾,彩色,1995年
㈢ 賈樟柯的事兒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考大學的時候,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就立下了當導演的願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站台》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部分,並獲最佳亞洲電影獎。這是中國七十年代出生的導演第一次入圍三大電影節的正式競賽單元並獲獎。法國《世界報》為此發表題為《大師的鐵拳》的評論文章,認為《站台》表現出了驚人的電影品質,亦將成為電影史上的重要一筆。《站台》再獲殊榮,獲得第22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之後賈樟柯又拍攝了《任逍遙》、《世界》兩部劇情片。2006年,在拍攝以三峽民工為關注點的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結果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刺青時代》。
㈣ 賈樟柯退出後,平遙國際電影展是否能擁有獨立精神
但是今年與往常稍微不一樣。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閉幕前夜,導演賈樟柯臨時宣布,將與團隊退出平遙影展。這一消息一經報道,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為什麼放棄了從小養大的“孩子”?一時間,各種各樣的猜想層出不窮。甚至,有人懷疑是賈樟柯與政府的關系因為一些原因而破裂。關於退出平遙影展的原因,賈樟柯給出的回應是,
“影展是一代一代人往下辦的,它不是一個人,這個機制也不應該是離開一個人就不能再辦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早離開、早培養新的團隊,讓新的團隊接手,讓平遙影展擺脫賈樟柯的陰影,讓它獲得獨立的生命力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們選擇在它強壯的時候離開。”
從賈樟柯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賈樟柯對於平遙電影展未來的期待。確實,一個事物真正的成長,不能遠遠依賴一個人,需要它本身的獨立精神,而平遙電影展在賈樟柯的精心操持下,我相信,它已經具備這種能力,而我們只需要拭目以待。
㈤ 賈樟柯是一位怎樣的導演
賈樟柯是一個真實而戀舊的導演,他的作品都很貼近生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都是一些文藝作品,作朴感人,而且還獲得了不少獎項。
有人說他的作品充滿了負能量,別人的作品都是弘揚真善美,而他卻是披露現實,他說這就是現實生活,賈樟柯敢說真話,敢做自己,雖然它的票房都不怎麼可觀,但是這么多年他一直堅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導演。
㈥ 賈樟柯畢業於那所院校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
考大學的時候,他數學太差,
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
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
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就立下了當導演的願望。
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姓名:賈樟柯 性別: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70年
籍貫:山西 學歷:研究生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理論專業】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
關於他的童年,有一則流傳甚廣的秩事。一天上午,縣城颳起了大風,上小學的賈樟柯聽到一種聲音從遠方傳來,他問父親那是什麼,父親說:"火車汽笛聲。"到他有了第一輛自行車時,頭一件事就是去看火車。騎上三四十里地,到另一座縣城。"我騎了很遠很遠的路,很累很累了,然後看到了一條鐵路。就在那兒等、等,一列拉煤的火車'轟隆隆'地開過,噢,這就是火車!"
多年之後,他拍了一部電影,叫做《站台》,火車與汽笛,記憶化作了影像與聲音。但當時,這個數學很差的孩子,理想是當個大混混兒,有權有勢。他打架,看錄像,縣城裡的青春,在一個狹隘荒蕪的空間里左沖右撞,無處可去。他的兄弟們,一拔一拔地輟學上了"社會"。
"跟個朋友去看電影,買完票他說上廁所,我就先進去了。我左等右等不見他,出來後發現他被抓走了,他搶了別人的手錶。""還有個混混兒朋友,有天騎車去酒廠玩,我們那兒出汾酒,第二天聽說他死了,他在酒廠喝了太多的酒,酒精中毒。"
只有一個賈樟柯,成了導演。回頭去追憶與表達。他有什麼不同呢。他遇到了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讓他坐在後排隨便看書,他遇到了一個好的中學校長,每天下午不上課,可以發呆、寫詩。賈樟柯過了幾年"文學青年"的生活。還在一個暑假跟著"東北虎搖滾樂團"走穴,走過山西中小城市。他跳霹靂舞。——因為這段生活,後來才有《站台》。
接著就到考大學的時候了。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
"看完之後我就要拍電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當導演。"
91到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同學對他的印象是:"喜歡在天冷的時候穿著他標志性的暗紅色羽絨馬甲,一個人走來走去,碰到了就來一個溫厚的笑容。"這個時候,他的年齡都比同學們大上好幾歲了。他的心裡有緊迫感。他的表達慾望也強烈得多。
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得獎並不意味著好片子。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這其中,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一筆30萬的錢。讓他可以回家,開始他的《小武》。
"那次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一輛卡車開過來,我一個從小很要好的朋友,在卡車上坐著。我在路邊站著,他看見我,我看見他,他沖我笑著。我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因為我剛到家,稀里糊塗的,那車就開過去了。等他走遠之後,問旁邊人,才知道他是因為搶劫被拉去槍斃的,唉呀!我的感覺就像得了一場大病一樣。"
一切都在廢毀之中,而重建不知何日何時。一個叫小武的小偷,以一種手藝人的尊嚴走在一個中國的縣城街道上,他身為朋友、情人、兒子。但所有的關系都分崩離析,讓他無從站立。他被銬在光天化日之下,圍了一群人,疑惑地看著,指點著。鏡頭暴露了,它以自己的暴露為代價,撕開慣性的麻木。這是一個好作品,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
他成了"中國電影的希望",所以,《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但這是一塊在他心頭壓得太久的石頭。他必須搬開它。
《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從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有了一段讓自己平靜的距離——他用的,幾乎全是中景與全景,沒有特寫。在這個距離外觀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細節的記憶,而悲歡不再如當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們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會意的笑,一個沉默的動容。
這個影片的情緒,化成了一個標志式的影像。三個年輕人坐在一輛自行車上,前面的人展開手臂,後面的崔明亮,向著觀眾坐在後座上,他斜側著頭,有一種茫然而又隱忍的表情。他們在汾陽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飛翔。
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至少,象片子里的三明那樣的人,沒有看到他的影片。
"我常常會突然在一種強烈的絕望之中,對自覺失去信心,對電影失去興趣。那些無法告訴別人的怯懦,那些一次又一次到來的消極時刻,讓我自覺意志薄弱。"
電影導演是一個將情緒與思想形形式化的職業。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絕望與薄弱或者是不可少的,一個滿足的人,不太可能是藝術家。嚴苛地對待內心,並以實際方式去解決,是一個電影工作者的素質。他必須得在長期的瑣屑的工作中保持熱情。堅持一種完美主義的態度。
《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而最近看到的他的片子,是一個5分鍾短片:《狗的狀況》。他自己攝影,狗市,一隻只狗被扔進麻袋,一隻小狗掙扎出來,從一個破洞中露出頭,它出不去,眼睛四下張望。它的眼神溫和而困惑。
他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㈦ 賈樟柯哽咽感謝平遙電影展
是的,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最後一天最後一場公開活動,影展創始人賈樟柯登台致辭時哽咽,他感謝了平遙和幫助過平遙影展的人。台下響起聲音,「我們也感謝你!」
10月18日,賈樟柯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 「可能今年是我們這個團隊做的最後一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我們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全部是社會的資本,我們已經把這個品牌打造好了。」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電影展是一代一代人要往下辦的。「它不是一個人,這個機制也不應該是離開一個人就不能再辦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早離開,早培養新的團隊,讓新的團隊接手,讓平遙國際電影展擺脫賈樟柯的陰影,讓它獲得獨立的生命力,這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們選擇在它強壯的時候離開。」
(7)汾陽賈樟柯電影院擴展閱讀
賈樟柯帶回了最好的影展應該有的樣子:
賈樟柯創辦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時候,就希望這里是個「既有電影又有節」的地方,四年來,平遙像一個中國電影的烏托邦。「汾陽小子」賈樟柯走遍全世界電影節,帶回無數獎項榮譽的同時,也帶回了最好的影展應該有的樣子。
往年沒有疫情的時候,因為舉辦時間的優勢,一年的三大電影節都已經舉辦完畢,除了戛納,威尼斯這樣的老牌電影節,包括聖丹斯、洛迦諾、多倫多……當年各大影展的成果幾乎可以在這里來一次「集郵」。
而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100%中國首映、90%亞洲首映、50%世界首映的成績讓這個影展的片單也格外「傲人」。
㈧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電影學院揭牌,誰將擔任帶頭人
山西傳媒電影學院揭牌,賈樟柯擔任帶頭人。賈樟柯,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華語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賈樟柯從小體現出文學天賦,中學時已經在《山西文學》發表小說。高中時創辦詩社,即便沒考上大學,山西省作家協會也願意吸納他為成員 。賈樟柯作為國內知名的男導演,執導過很多出名的影視作品。山西傳媒電影學院揭牌,賈樟柯當選為學院院長。在賈導的帶領下,我們相信山西傳媒電影學院會走出來很多優秀的畢業生,為中國電影的長遠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培養更多的人才!
㈨ 賈樟柯任山西電影學院院長,你覺得他能做好這個院長嗎
個人認為賈樟柯能做好這個院長。因為從他的履歷就可以證明他出任山西電影學院院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賈樟柯,被視為中國第六代導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小武》(1998)《站台》(2000)《天註定》(2013)及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2006)等。
據說賈樟柯當年考大學原本是想考美術院系的,沒想到有天在家鄉的電影院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竟萌生了做導演的願望,於是就真的轉考北京電影學院,考了3次,才終於如願以償,進入電影學院學習。
之後,賈樟柯這些年也陸續操刀了幾部紀錄片《東》《無用》《海上傳奇》《語路》。其中,以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馬可為中心人物的《無用》,獲得包括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第12屆米蘭國際紀錄片電影節Fnac影片大獎等多個國際獎項。
陳丹青說: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小武,賈樟柯是第一次把小武搬上了電影!
如今,對賈樟柯的創作進行蓋棺定論還為時尚早。但是,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的成功主要源自他本人充分的、深入的感受力和豐沛的“縣城體驗”,一定時間的沉澱。
可以說,賈樟柯正在路上,他對電影貢獻的空間還很大!出任山西電影學院院長卓卓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