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口碑營銷對電影票房有何影響
1、很多人看電影的時候,如果對電影不了解,總是先關注一下豆瓣評分(其他評分榜評分亦可),如果豆瓣評分5分以下,肯定是垃圾片!如果7分以上,肯定是好片!
2、這就是豆瓣評分影響票房的方法,除非影片本身是系列片。例如生化危機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等。否則很多人都是先看評分再買票的!
B. 電影評分對電影票房影響有多大啊
對於我來說,電影評分真的很重要。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准,這證明人們在電影院的想法,對它的感覺和真實感受!
作為即將踏入電影院的人來說,內心是充滿著對未知迷茫和期望!
我們期待的,是在電影院與你喜歡的故事,來一次浪漫的邂逅,而不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去看一個你極度討厭的故事,甚至想去睡覺!
C. 豆瓣評分到底對電影的票房影響大么
現在的商業電影時代,對於投資人來說最為看重的就是電影的票房。因為這關繫到他們的投資收益,而且演員也關心,因為他們的很多收益也是和票房掛鉤的。因此一個商業電影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票房所決定的。(當然一些個人風格的電影除外)
而就國內來說,現在大家對於越來越多的電影不知如何選擇,因此除了電影本身的粉絲和電影主演的粉絲,大部分人都會根據現在電影的口碑選擇是否進電影院進行觀影。那麼現在的電影到底口碑佔多重,而且豆瓣評價佔有多重我們其實心裡也有著疑惑。因此我想就電影的票房和豆瓣的評價進行比較,看看豆瓣是否對電影票房有重要的影響。
選取的指標為:電影票房、豆瓣的評分、豆瓣的評論人數
下面來看一下電影票房和豆瓣評分人數的折線圖。
從電影票房和豆瓣評分人數的折線圖來看,兩者幾乎完全沒有任何的重合性。證明在這些電影中豆瓣影評人對其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接下來就要看看豆瓣的評分是否會有影響。
從上圖來看似乎仍然沒有影響。
總結:豆瓣的評論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對很多電影有較大的影響。其實很多電影的票房最終最定性因素更多的還是看檔期、排片、營銷和宣傳。而我們所說的口碑影響看上面似乎也不能說是豆瓣的影響。畢竟豆瓣上的人群欣賞口味和大眾消費者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D. 電影評分對電影票房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你想想劉德華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當年的評分何其低,但是票房卻極好!
E. 影視行業影響票房的影響因素
影視行業影響它的票房,它的因素還是有很多的,並且也是因為經濟原因吧,我覺得大家還是應該努力的進行參與的。
F. 電影票房分析及預測
從20世紀初的西洋鏡戲法到今天占據全球電影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資本的加入讓好萊塢在過去百年的發展中變得越來越理智--比起商業片流水線締造者,它更像一個數學家--它精於計算每一項決定對利潤的貢獻:《蝙蝠俠》續集是否要接受男演員片酬的獅子大開口以獲得百分之幾的忠實粉絲買票入場;是否要在動作片的第37分鍾增加感情戲以爭取女性觀眾;是否要為這部爛透了的原著聘請收費高昂的劇本醫生;一個小金人編劇的名頭到底值多少錢……這就是在電影開機之前最為重要的環節:票房預測。
華爾街不僅給好萊塢帶來了密集的資金支持,也帶來了理性的金融工程技術,後者好像一把衡量藝術的尺子。一位浸淫於電影行業的金融人士一語中的:"在這個行業里充斥著曖昧不清、晦暗不明,有真正的藝術家、也有忽悠的吹水者,但到底怎麼判斷是否能合作,項目是否有投資價值,全憑經驗"。
如何預測
早在80年代,美國票房收入預測的先驅BarryLitman對美國80年代近700部電影進行分析推出票房收入預測模型。該系統對之後美國電影投資界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電影票房預測系統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已經成為國際電影產業投融資的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預測系統
電影票房量化分析及預測系統(Box Revenue Prediction)是在考察導演、主要演員、製片、發行及市場營銷、電影生命周期、電影類型、發行地區等影響電影票房的諸多因素基礎上,基於資產定價模型,綜合採用金融工程和回歸統計分析方法研發出的預測系統。它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成為電影產業投融資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中國第一套BRP系統
2012年1月,中影集團聯合艾億新融資本推出了國內第一套基於電影票房預測的估值與定價分析系統--BRP系統。通過對過去4年中600多部影片的統計分析,該BRP系統發現了6條有趣的現象:
·低成本的影片一般會比大片更賣座
·無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明星主演的影片利潤率更高
·類型的藝術特徵跟利潤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但評論的多寡(無論好評或者劣評)跟利潤之間有密切關系
·不含暴力、色情成分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賺錢
·大片的續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賺錢
·明星在為影片帶來更高票房的同時,也往往拉低了利潤率,因為大部分收入進了明星的口袋
G. 影響電影票房的因素有哪些
電影質量,院線排片(也就是有多少影院播放這部電影,影院里有多少廳放這部電影,會放映多少天)宣傳 口碑 同期電影的競爭力 導演號召力 電影明星號召力 。
H. 網友熱議吳京的票房論,你認為哪些因素會影響電影票房
有多方面的因素會影響電影票房,第一個因素是電影的檔期。就是指電影是在什麼時候上映的,一般電影都會選擇在休息日的時候上映,也就是星期五到星期天,這個時間段是很多人的休息時間,所以票房會更好一些,電影院的人流量也會變大,如果是在星期一到星期四上映的話,大部分人都是處於工作或者是上學的狀態,就無法去到電影院看電影了。像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三個檔期是最好的時候,參考戰狼2是在暑期檔上映的,破了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國慶檔也有很多電影上映,而春節檔相對來說是最好的一個檔期,比如說現在熱映的《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煥英》等電影就是選擇在春節檔上映。
I. 影評對你觀影有多大的影響
對於影片的選擇觀賞沒有任何影響。影評,尤其是刊登在雜志報刊或是發表在網路媒體上的知名影評人的評價,其最大的作用是對電影的票房產生影響。在對影評保持尊重的前提下,我始終認為它不會為電影本身的技術性、藝術性、觀賞性乃至於社會深度添磚加瓦。當然,我也不排斥出色的影評。
J. 如何正確看待影評網站的影響力
1994年國際互聯網登陸內地,隨即日益普及,網民數量迅猛增加,這種變革性的傳播方式也為影評平台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作為國內最老牌的電影論壇之一—— 「後窗看電影」論壇由衛西諦創建於1998年12月,是網路社區「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個電影論壇。這一時期,各種影評論壇如新浪影行天下、電影夜航船論壇、雅虎電影論壇等一批影評論壇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問世。自2002年始,隨著個人博客在中國的火爆,影評博客亦由此興起,影評平台開始漸呈精英發聲的趨勢。隨著各大社交網站興起,以興趣導向為特色的豆瓣網於2005年誕生,用戶所熟知的是其網站讀書、電影和音樂的三大系統功能。基於傳統社交網站的豆瓣網注冊用戶過億,實力不容小覷。同時期,同質性而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網站還有貓眼網、時光網、人人網、電影頻道等網站。
相對於被專業人士掌控話語權的傳統影評年代,基於互聯網無需審查、不受成規要求的特點,人人都是影評人,人人都是自媒體,藉助網路平台,網眾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網路影評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是其他影評平台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是網路影評強大影響力的源泉所在,口碑與評分日益成為普通觀眾選擇觀賞影片的默認標准。
早在傳統影評時代,就有研究者認為,電影票房不僅受到故事類型、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製作成本、發行等方面的影響,還受到電影評分的影響。在2016年年末,圍繞著豆瓣、貓眼網「惡意差評」這一事件,曾產生一場強烈的輿論風波,影評網站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可見,影評網站不單可以影響電影票房,亦可波及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2016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發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透過對《長城》 《擺渡人》《鐵道飛虎》三部電影的電影評論和評分,質疑網路專業影評人「一句頂一萬句」的話語權,電影的觀影價值、專家與大眾審美的分野成為這場風波的論題中心。
如今,諸如豆瓣、貓眼這些影評網站的評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審片員的功能,許多網站亦會引用豆瓣的評分作為推薦的標准。在這個默認「公賞力」的大前提下,影評網站是否可以承擔起這個職責,這是大眾和專家共同關注的問題。顯然,評分體系的初始錨定設置和演算法同樣重要,監測演算法的公正對最終評分的正義性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豆瓣網創始人楊勃曾對豆瓣網的評分機製作出如下解釋:「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0到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這種完全無監控的機制,就為黑客通過收集互聯網已泄漏的用戶和密碼信息,生成對應的字典表,得到一系列可以登錄的用戶,為最終「製造評分」創造了可乘之機。
在關注影評網站影響力的同時,我們更應聚焦能夠影響影評網站的要素,即這些影評網站的運營與盈利模式。作為社交網站,影評網站的核心框架雷同於諸如微博、臉書等社交網站,都需要通過用戶發布信息引發普遍關注,形成意見領袖成就評價權威。獲取流量的目的在於實現流量變現,只是變現的方式各有差異。其實在評分用於電影評價之初,就已經難逃市場的操控。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以數字作為商品的評價源於股票和期貨。這種量化的比較方法逐漸運用於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費領域,隨後進入藝術商品的評價范疇,從電視收視率及電影的市場份額等詞彙的用法可見其淵源。
總體而言,無論是票房還是評分都不應也不能成為「評價之王」 ,無論是普通觀眾抑或專業人士都應該正視影評網站的商業屬性,並試圖更多地立於「電影之內」及「產業之外」 。只有這樣,才能將影評網站更多地導向公正與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