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濱州市沾化區部分區域劃定為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
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科學精準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經專家組評估,自3月16日0時起,劃定沾化區部分區域為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現通告如下:
一、封控區
沾化區大高鎮大高村269號、大高鎮鏟頭李村112號和大高鎮商業街信用社對面商業樓。
嚴格實行「封閉隔離、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管理措施,安排工作人員24小時巡邏值守。
二、管控區
沾化區大高鎮除封控區外的其他地區。
管控區實行「人不出區、嚴禁聚集」管理措施,僅開放生活保障場所。
三、防範區
沾化區除封控區、管控區外的其他地區。
防範區嚴格限制人員聚集,關停棋牌室、酒吧、KTV、麻將房、桌游室、洗浴場所、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館、網吧、景區和宗教場所等公共場所;其他公共場所、小區和交通工具嚴格落實測溫、驗碼、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消毒等措施並合理控制人員數量;從嚴規范農貿市場經營,所在地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所在地企事業單位提倡線上辦公;各類企業要嚴格落實防疫要求,在保證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經屬地指揮部評估審核後可開展生產經營。
市委領導小組將根據疫情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風險區域。
濱州市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
工作領導小組
2022年3月16日
⑵ 乍啟典的人物生平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乍啟典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曾寫詩回憶道:「三八冬日拂曉天,一聲巨響震心寒。閃光四射飛彈片,烏煙一團爆鐵丸。蔡家園里樹削半,竇氏門中人嚎慘。如此『東亞共榮圈』,那知狄城盡齊田!」16歲的乍啟典被日寇抓去當苦工,在槍口與皮鞭下強迫修炮樓,他飽嘗了亡國的悲哀,也激發了強烈的反抗意識和愛國熱忱,這些都體現在他日後的畫作之中。18歲時,乍啟典借閱通讀了《板橋集》。他把鄭板橋的題竹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作為自己做人、學習書畫的座右銘。他不僅揣摩出了板橋書法的奧妙和「燮以書之關鈕入畫」的真諦,更重要的是學到了鄭板橋關切現實,同情人民,憂世疾俗的思想境界,真可謂受用終生,一直到他晚年的畫作和題詩,仍可窺見一斑。板橋筆下的勁竹精神激勵著他,在他所鍾情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道路上義無反顧地走來,成就為一個有節有志的畫人。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腥風血雨的年代,苦寒磨礪的環境,聰明絕倫的才思,向望藝術的追求,使乍啟典從青少年時代就形成了仁義忠貞、愛憎分明的品德,厚德寡言、內向多思的性格和勤奮好學、執著敬業的精神。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教誨點撥,加之他用心思索,心領神會,漸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界。隨著繪畫技藝的長進與木工製作的實踐,乍啟典20多歲時就成為名聞家鄉小清河兩岸能書會畫、細雕巧鏤的民間巧匠。正如他的自題詩:「白紙一張生農村,家貧輟學做木人。痴愛書畫苦無導,師法造化自耕耘。」 新中國誕生給乍啟典的藝術生涯帶來了光明和契機。解放翻身後,他即到高青的新興服務組(實為美術服務組)工作,他懷著極大的喜悅和滿腔的熱情,以畫筆為武器,宣傳新社會、新生活。他的《婚姻法》組畫在高青城鄉巡迴展出,效果極佳。1950年,28歲的乍啟典以本縣名人身份,光榮地當選為高青縣首屆人大代表。1953年,他在縣建築公司正式參加工作。1955年,他以美術形式宣傳水利建設和掃盲工作。這期間他認真學習了藝術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學和門采爾素描,打下了深厚的美術基礎。
1958年,乍啟典調入惠民地區農業展覽館,任總設計。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地設計繪制各種專題的展覽圖板、燈箱、景盤、電影宣傳畫、舞檯布景等。為了繪制8米見方的巨幅宣傳畫《霓虹燈下的哨兵》,他力揮彩筆,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僅用一天的時間就圓滿地完成任務。在這期間,他在麻布、木板上揮灑油彩、水粉,游於其間,其樂融融。工作之餘他就潛心研讀歷代名畫佳作,遠學宋元山水的嚴謹筆法,近學明清諸家恣肆豪放之神韻。他面對一幅幅傳世傑作,心慕手追,廢寢忘餐,研精鉤深,窮幽極微。他崇尚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傳統型大家名宿,還對徐悲鴻、張大千等融合型大家在吸收西方素描、構圖、油畫、水彩的藝術處理上研深覃精,細究中西結合、古為今用之深蘊,博納余韻流風之精邃。他既追探前人的成功之路,更學他們把「心、情、意、志、魄」熔於一爐的藝術創作境界,打造著攀登藝術殿堂的階梯。 進入60年代,他的藝術創作日臻成熟,先後任惠民地區京劇團、人民劇場、虹光影院美工。這個時期,他創作了一批以工農業生產為主要題材的作品。
1964年,乍啟典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多次步行到道旭碼頭寫生,上渡輪體驗生活,與船工交談,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回到家裡搞創作,經反復推敲,幾易其稿,一幅反映熱烈生產景象與勞動者昂揚風貌的巨作《道旭渡口拖運忙》在斗室中問世,一舉入選華東地區美展。值此他結識了傅抱石、亞明、方增先諸位畫壇名家並得到了他們的贊賞。之後,在陳維信的鼓勵下,他又去地區油棉廠、鄒平白雲山體驗生活,靈感涌動,創作了反映魯北棉花大豐收的喜慶景象的《銀山朝暉》,受到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的首肯。以上兩幅作品,同時入選1965年全國第四屆美展。當時山東只有9幅國畫作品入選,而他一個人就被選中兩幅。乍啟典在全國嶄露頭角,名震中國畫壇,令美術界刮目相看,省內外美術界盛贊「乍啟典喜跳龍門」。才智與磨礪、勤奮與拼搏,造就了乍啟典這顆從社會的最底層一躍而躋身於全國畫壇的新星。
十年浩劫,乍啟典也受到沖擊。但他沒有蹉跎,常邀幾個朋友在一起談畫論藝,互相切磋,相益相得。木匠出身且有一技之長的乍啟典仍能參加一些有益的書畫活動。1970年他參加了全國農展館模型製作,10月1日,在天安門觀禮台參加國慶典禮。1971年,乍啟典調惠民地區群眾藝術館,任美術創作員。他的《育新苗》曾在省5種報刊上發表;《鹽港海風結晶天》、《馴渡天塹》先後參加省美術展覽。即使在動亂年代,他仍然貼近群眾,深入生活,筆耕不輟,實屬難能可貴。筆隨時代墨彩揚輝。
1978年,「東方風來滿眼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了祖國,也吹暖了畫壇。年近花甲的乍啟典老師煥發了藝術青春,他飽沾著時代的濃墨重彩,創作了《春滿人間》參加了省美展。此後,擁抱祖國的春天,描繪祖國的春天,謳歌改革開放,成為他創作的主題。在出席省文聯三屆三次擴大會議上,他與於希寧、黑伯龍、張彥青等合作了《東風浩盪百花齊放》、《泰岱迎朝暉》等4幅巨作。 乍啟典老師退休後,專心攻研大寫意花鳥畫,出現了一個創作高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秋鷺》、《中葯花卉》、《遐齡》、《棗芽發》、《鹿鳴鶴伴山》、《五月榴花照眼明》先後參加了省內外展覽。1980年《旭日東升》、《熊貓》赴日本展出。同年10月27日,省電台《今日山東》播出《功精力勤出佳作——記老畫家乍啟典》,山東畫壇遂有「南王(小古)北乍(乍啟典)」之稱,足以說明乍啟典的影響和在畫壇中的地位.
筆隨時代、揚善刺惡是乍啟典自學成材的途徑之一。筆墨合為時而著,書畫合為事而作。文學藝術工作者,在推進兩個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肩負著重大的職責,要歌頌善美,反對丑惡,他在默默地實踐著這一新時代的文藝思想,以激越的筆墨參加各項有益的社會活動,反映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飽滿的政治熱情。這種時代情懷融入筆墨,又促進了他的藝術進步。他有不少作品以表現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為主題,謳歌新風,針砭時弊,故能使人透過畫面,體味其深藏的底蘊。畫家把開口大笑的石榴和延安窯洞構入一圖,歌頌延安精神光芒四射、碩果累累。1986年為四川宜賓趙一曼紀念館作《松鷹》,1987年為新四軍紀念館作《雙鷹圖》。1988年建軍節,他從沾化邊防慰問子弟兵將士,有感而作《赤檉柳》圖,一飽經風霜生長在鹽鹼地里的檉柳樹樁堅韌的迎風而立,花繁葉茂,筋骨凜然,題詩曰:「身處鹽鹼地,荒寒樂自然。刀斧全無顧,春回我又還。」高度贊揚了保衛渤海邊疆不畏艱苦的邊防戰士。畫家的《鑄劍斬暴》抒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豪情壯志,痛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創作《蘇武牧羊》時,他記起了青年時代被逼迫在魏家堡給日本人修炮樓的嚴寒與屈辱,他把蘇武安排在羊群中,以屈蹲的姿勢持節遙望南天,形象剛毅,表情深沉。威武不屈的氣概,風雪交加的環境使畫境更加動人,比歷代畫蘇武昂首直立的形象更生活化,更有感染力。 香港回歸中國,乍啟典創作了16幅國畫參加了中央暨四省文史館慶香港回歸聯展、省政協紀念劉鄧大軍突破黃河50周年書畫展等多項活動。乍老師親自攜畫到菏澤畫院參加了山東省市地政協書畫聯誼會迎回歸書畫展。他的國畫《同本異彩》以大寫意的筆法,濃墨重彩,一株牡丹枝繁葉茂,同時盛開紅白兩色花朵,栩栩如生。老先生向參觀的領導和同仁們介紹說;「畫花卉表現政治命題是比較難的。我畫的一株牡丹綻開兩色花朵,一是象徵祖國與香港根根相通、心心相連、密不可分的華夏情懷;二是象徵香港回歸祖國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美好前景;三是象徵一國兩制統一祖國宏偉藍圖的勃勃生機。」與會者都對乍啟典的大作立意之新穎、構圖之大氣、筆法之老辣所折服。在沿黃市縣政協慶歸書畫展中,他匠心獨具,潑彩盛開的杜鵑花組成祖國地圖形狀,一輪圓月當空照耀。老先生在畫上題詩曰:「莫忘歷史鴉片戰,淚血染成紅杜鵑。今日香港歸祖國,共慶民族大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