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體驗 > 長武有電影院嗎

長武有電影院嗎

發布時間:2025-09-23 10:23:38

Ⅰ 長武縣的經濟

長武屬渭北旱塬農牧結合生態類型區。農業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居於主要地位。社會化生產歷來以農為本,農牧業生產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境內出土文物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以刀耕火種的形式,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種植。公劉居豳,「相地之宜,樹藝五穀」,農業進化,民得農桑衣食之利。奴隸社會,平民和奴隸用簡單的勞動協作,墾荒種糧。春秋戰國,出現牛耕、施肥等技術。漢代使用鐵制農具。唐、宋時期,農業生產和耕作技術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明、清之際,戰亂不息,災荒飢饉,農業、畜牧業生產停滯不前。清代同治年間,縣衙始有勸農勸工之舉。引進技術,改良耕作,出現專業分工,商品生產有所萌發,封建自然經濟逐漸改變。民國時期,地主豪紳占據大量土地,僱工出租,高利盤剝。農村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落後。內戰連年,官員腐敗。廣大貧苦農民處於被壓迫、被剝削的底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業受私有制生產關系的束縛,土地瘠薄,成片荒蕪,耕作粗放,技術守舊,賦稅加重,旱澇頻繁,農牧業發展緩慢,糧食產量很低。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698萬元(折新幣),糧食總產2013萬公斤,平均畝產僅49公斤。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推翻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發展互助合作運動,實現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組織起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推廣農業技術,精耕細作,科學種田,使農業生產由半停滯狀態中,得到迅速恢復發展。1956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49年增長78.9%,農業總產值增長73.9%。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以後,受「大躍進」和浮誇風、「共產風」影響,又遇到三年自然災害,農業減產,形成困難時期。1961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56年減少49%,農業總產值降低39.5%。經過整風整社,糾正錯誤,調整國民經濟,農業生產在徘徊起伏中得到穩步增長。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61年增長51.8%,農業總產值增長75.9%。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農業生產遭到破壞。由於農村幹部和社員抵制干擾,堅持修地改土,改革農耕制度,推廣應用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農業生產仍保持了一定的發展速度。1976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65年增長1.8%,農業總產值增長26.4%。「文化大革命」期間,特別是農業學大寨高潮中,農業體制多變,社隊「窮過渡」,生產方針搖擺不定,耕作措施「一刀切」,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大批促大幹,割「資本主義尾巴」,違背自然和經濟規律,使農業生產遭受挫折,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清除「左」的影響,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糧食生產大幅度增長,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蓬勃發展。從1982年起,全縣糧食總產連續三年突破億斤關。1988年糧食總產5187.5萬公斤。1989年糧食總產達到5948.5萬公斤,創歷史最高記錄。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增長195.5%,農業總產值增長521.6%。糧食生產帶動了畜牧業、副業和農業機械化事業全面發展,各類商品基地初具規模,農村面貌大為改觀。
秦代,長武民間開始延請師傅教育子女。多為家庭傳授,念書識字。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復設長武縣置後,縣衙設教諭,有儒學(學官),並修建文廟於學街巷內。清初,縣衙設訓導。學宮被焚,只存大殿。順治、康熙年間重修學宮。有尊經閣、敬一亭、博文齋、約禮齋,共28間。道光三年(1823年),設宜山書院,有明倫堂、大雅堂等。鄉村開始興辦義學、私塾。青少年專心求學者仍然甚少。《秦疆治略》記,長武「戶鮮素封,室多貧窶。更以家貧之故,不務讀書。孩童至八九歲時,即令拾糞拾柴,其送學讀書者十無一二。是以一縣之中,應童試者,不過百餘人。即身到膠庠,亦多半耕半讀,鮮有潛心力學之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明令廢除科舉制度。三十二年(1906年),縣城宜山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時期,學校教育逐漸興起。社會賢達奔走呼號,熱心籌資辦學,德高望重者皆以教書育人為榮,教育事業漸有發展。唯設備簡陋,師資缺乏,學生流動較多,教學質量較差,青少年讀書多以粗識字為目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僅有高小畢業生15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不識字男女有47914人,占總人口95%。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全縣不識字男女有40489人,占總人口的93%。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時局動盪,人心不安,物價昂貴,軍旅征發頻繁,學校教育難以為繼,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各類學校,廢除舊的訓育制度,整頓建立新的教學秩序。調整學校布局,培訓師資隊伍。對教職員進行思想改造,對學生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堅持德、智、體全面培養學生,進行教學改革,學校面向工農開門,動員學齡兒童入學。學校教育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在校學生人數有所增加,教育質量逐步提高。並積極掃除文盲,推行職業教育。1958年,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教育方向更加明確。1961年,調整學校布局,精簡教師。1964年實行兩種勞動制度和兩種教育制度,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中小學教育得到普及發展。「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教師受到沖擊、摧殘。教學秩序混亂,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教育質量急劇下降。中學曾一度砍掉外語、歷史、地理。主要課程則改為政治,農基、農田水利、植樹造林和軍體等。小學以「語錄」、大批判文章為主要教學內容。學制縮短,課程減少,並取銷考試,隨意推薦升學。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後,重新恢復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考試制度。平反冤、假、錯案,提高教師的社會、政治地位。採取多種途徑培訓師資,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以「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為教育目的,實行教育體制改革,小學改為六年制,中學改為「三、三」分段制。動員社會力量集資辦學,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89年,全縣有初級小學167所,完全小學49所,初級中學14所,單設高中2所。教職員工1855人,其中教師1759人。在校學生24444人。全縣基本形成村有初小,聯村有完小,鄉鎮有初中,縣城有高中的普教網。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均達到部頒普及初等教育的標准,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同時,職業教育、業余教育也得到相應發展。為各條戰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大批知識人才,帶動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使全縣人民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1982—1990年,全縣每萬人中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由18人增加為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數,由534人增加為632人;文盲、半文盲人數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13所,在校學生34885名;教職工1985名,其中高級職稱25名,中級職稱319名。到1999年底全面完成兩基達標任務,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縣稱號。2000年以來,堅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強化教師繼續教育,重視發展幼教、特教,積極發展職教、成教。 戲劇是民間文娛活動的主要形式。「高台教化」,移風易俗。民諺:「要知世上理,就拿戲上比」。長武演出戲劇,以秦腔劇種為主,亦有弦板、眉戶、道情等。民國初年,縣鄉廟會常有岐山、鳳翔等西府戲班來長武巡迴演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以後,慶陽「復興禮」戲班,西安、咸陽鄭四的「益民劇社」等,每年來長武搭班演出時間較長。還在戴家嶺開辦培訓學生隊,出名的「益民二班」演員有李正華、高登雲等。地方戲劇以西府調為基礎,融合隴東和關中唱腔韻律形成關中調,具有秦隴相諧的地域特色。抗日戰爭時期,縣城學生、駐軍排練演出話劇、歌劇、活報劇。從民國三十年(1941年)起,戲劇演出普及發展。全縣城鄉廟宇、村社修建戲台(樂樓)110座。戲班多為臨時湊合搭班,服裝道具不全,文武場簡陋,演員「七緊八慢九消停」。演出大本戲時,角色互相頂替,以男扮女,臉譜、服裝難以更換,無法保證演出效果。木偶、皮影唱秦腔,亦唱關中弦板腔。簡便易行,省錢省事,深受偏遠山區、小型村莊歡迎。
解放後,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開展戲劇改革活動,整頓演出隊伍,改善藝人待遇,培養新生力量,挖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提高演出質量。社會主義文藝舞台,斗妍爭芳,百花齊放。群眾性的文藝演出,機關、單位、學校自行安排,農村社隊協商籌辦。民間藝術團體除業余劇團外,還有皮影班、木偶班、自樂班。每逢節日喜慶、古會、物資交流會和夏秋季農業收獲之後,城鄉都有大戲、小戲,爭相輪流演出。1955年全縣有業余劇團29個,活動經常的有亭口、相公、新興堡、柳泉、牛王、巨家、北關、南關、長靈、洪家、柳家河等村。「文化大革命」中,禁止傳統劇目,推行「樣板戲」,各社隊文娛活動消沉.戲劇演出冷落。1979年以後,民間藝術團體相繼恢復,戲劇舞台呈現繁榮。進入80年代,由於廣播、電影、電視、歌舞等飛速發展,人的觀念更新變化,商品經濟節奏加快,致使戲劇陣地受到沖擊,觀眾日漸減少,城鎮演出率急劇下降。特別是青少年對傳統戲劇缺乏興趣,形成觀眾層斷代現象。1989年,全縣有業余劇團6個,木偶班3個,皮影班8個。文教部門舉辦專業和業余藝術團體調演、會演,表彰獎勵先進集體和個人,為振興秦腔,復甦戲劇演出創造條件。 長武縣民間醫療事業歷來落後,缺醫少葯,衛生知識貧乏。解放前,各種傳染病,地方病連年流行,患者無力求醫看病。城鄉雖有一些葯鋪和中醫用中草葯治病,但從醫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西醫西葯傳入較遲。福音堂免費供給葯物,鄉民多不信任。且葯價昂貴,就醫艱難。農村窮苦人家,遇有疾病,迷信神鬼,問卜討葯,請巫婆神漢(馬腳),禳災(去病)驅邪,舍葯治病。耽延時日,聽天由命,延醫服葯者很少。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縣政府派員參加省防疫訓練班。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城鎮設衛生助理員。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始設縣防疫診療所(戒煙所),有衛生稽察員、醫生6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設城鎮公共衛生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起,城鎮開業私營診所10個。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改善醫療衛生條件。1949年,縣人民政府第三科,管理文教衛生行政工作。1950年11月成立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發展會員70人。1956年縣人民委員會設衛生科。1958年長武、枸邑與邠縣合並後,設文教衛生局。1961年恢復長武縣制,仍設文教衛生局。1970年,分設衛生局。1989年,衛生局有幹部10人。所屬業務單位有縣醫院、中醫醫院和各地段醫院、鄉(鎮)衛生院。縣級有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葯品檢驗所和衛生學校等。衛生系統有行政幹部和醫務工作者352人,其中,醫療技術人員269人,有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22人,醫師91人、醫士68人、主管護師1人、護師16人、護士65人。縣衛生協會和各鄉(鎮)分會有會員197人。1989年,縣醫院、芋園鄉衛生院和縣防疫站,被評為省、市衛生系統文明單位。全縣醫療衛生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治並重」的方針,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堅持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加強醫療、防疫、保健機構建設,開展衛生監督監測,推廣計劃免疫、新法接生和婦幼保健。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各項衛生醫療事業不斷發展。設備逐步更新完善。1989年,全縣各醫院,有病床285張。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種傳染病得到控制,發病率有所下降,常見病、多發病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地方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由於人民群眾擺脫了精神壓抑與物質生活的貧困境地,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醫療衛生條件較為優越。社會福利、居住條件、環境保護事業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提高。全縣人口期望壽命由解放時的平均45歲提高到68歲。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省衛生技術人員,抽樣調查驗收,全縣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85%以上,符合國際標准。小兒麻痹症列為全市免檢縣。全縣有80歲以上高壽老人375人。人口死亡率降為5.2‰。

Ⅱ 咸陽市區有哪幾個區

咸陽轄1市2區10縣:

興平市

渭城區、秦都區

彬縣、乾縣、武功縣、禮泉縣、永壽縣、涇陽縣、三原縣、旬邑縣、長武縣、淳化縣

閱讀全文

與長武有電影院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非常觸 瀏覽:511
反映時間觀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268
新僵屍道長電影完整版 瀏覽:965
香港外星人電影名字 瀏覽:503
精彩的粵語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942
芭比之公主電影大全 瀏覽:593
國泰電影院裡面 瀏覽:72
魚得水是什麼電影 瀏覽:768
演員拍電視劇和電影 瀏覽:873
2017紐西蘭亞太電影節 瀏覽:241
陳龍電影演員 瀏覽:131
孕婦能去電影院看電影 瀏覽:442
拐賣的大學生電影大全 瀏覽:855
我要讀書電影觀後感500 瀏覽:590
長武有電影院嗎 瀏覽:225
帝國電影國語中文 瀏覽:739
越南與外國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175
日本大尺度動漫電影高評分 瀏覽:620
楊紫電影全集大全 瀏覽:716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插曲中文發音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