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浪青春
( Drifting Flowers )
導演: 周美玲
主演: 趙逸嵐,房思瑜,白芝穎
片長: 100mins
上映時間: 2008-08-15
主演
趙逸嵐Yilan Zhao .....竹篙
房思瑜Siyu Fang .....盲歌女菁菁
白芝穎Zhiying Bai .....妹狗
陸奕靜Yi-Ching Lu .....老水蓮
徐麗雯 Liwen Xu ....年輕水蓮
王學仁 Xueren Wang ....老阿彥
劇情介紹
青春易逝,生命不斷轉進,三個不同世代的男人女人,三段同樣酸甜的愛情追尋。《刺青》導演周美鈴再度挑戰女同志話題,請來陸奕靜與房思瑜等人演出,三段式的敘事結構,講述了三個同性戀者各自的感情經歷。
妹狗,八歲的她,就有了戀愛的本能,臉紅心跳,啟蒙了未知的一生。竹篙,另一個她,十七歲,乳房急劇發育中,她卻有了纏胸的沖動,青春,在探索身體、追尋愛情中,如夢一般迅速遠去。水蓮,已老的她,五十五歲,當愛情走到最後,只剩下自己孤單的長影。
年紀尚小的妹狗與盲女歌手姐姐菁菁(房思瑜)相依為命,女樂手竹蒿愛上了菁菁,妹狗則愛上了竹蒿,三個人的感情糾纏再翻轉……年長的水蓮(陸奕靜)迫於世俗與男同性戀者阿彥假結婚,兩人由年輕相伴到老,水蓮不停的回憶著自己曾經深愛的戀人……
當青春時光逝去時,生命還剩什麼意義,而我們又該做些什麼?……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導演自述
《漂浪青春》是我「六色彩虹電影」的第三部曲了,這部片子是「紅色」,主題是「生命」。(註:前兩部曲是2004《艷光四射歌舞團》——黃色、2007《刺青》——綠色。)
拍完這部電影,我的同志電影創作將暫告一段落、暫時轉向其他題材,不知幾年後,我們才會再以新的頓悟,回來拍完另外三個彩虹。
至此,不禁有一種「修業已達第一階段目標」的感覺。下一階段,將繼續挑戰另一番風貌的創作;但在前往下一段路之前,我還是忍不住頻頻眷顧《漂浪青春》,戀戀不舍其風情,不願那麼快離開她。
《漂浪青春》是一扇獨特的生命之窗,開展出平易近人、但令人驚異的生命風景,特別是她那麼貼近土地、貼近生活、貼近我們的成長經歷,所以她非常「台」,一種質感細膩的「台」、詩意盎然的「台」,是專屬於這方島嶼所吟唱的一首獨特情歌。
在她真實的生活歷練中,她有著幽默自嘲的性格;同時,她以一古怪但純真的姿態,傲視俗世的荒謬;她只能勇往直前,用切膚的經歷,去表達對人生的體悟、對命運的看法。
不同於《刺青》的都會性格、動漫畫元素、夢幻色彩,《漂浪青春》散發著鄉野氣質,從寫實出發、開展出荒謬的真實存在。
如果說這兩部電影有什麼呼應關系,我會說:「《刺青》如夢,《漂浪青春》如實;我們既活在夢中、也活在現實里,兩者都是真實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荒謬的人生,我能夠不斷地從電影創作中獲得力量、獲得感動,這是我深感奇妙並真心感謝的地方。
[編輯本段]關於影片
第一段:妹狗。
8歲的小女孩,在嫉妒的情緒中,發現了愛情;她心儀的對象,是一個英姿煥發的女樂師竹篙,小妹狗為這樂師所迷倒,卻無意間發現盲歌女姐姐和樂師間的親密接觸,小妹狗既憤怒又失落,遂隨口欺騙姐姐,使得眼盲的姐姐迷失在人山人海的廟會之中,迷失了方向。此事使得妹狗遭到竹篙的憤怒責罵,妹狗難過地離家出走,社工也質疑盲姐姐照顧妹妹的能力,賭氣的妹狗,從此留在寄養家庭,寄養媽媽寵愛妹狗,希望姐姐在妹狗長大之前不要來找她。妹狗雖然得到了優渥的生活,但內心懊悔的她,心中始終有一處空盪盪……
第二段:水蓮。
青春的記憶猶在,怎知愛情早已到了盡頭;失智的老婆婆-水蓮孤獨地活在一團紛亂的記憶裏;年輕時,她曾和阿彥辦了一場假結婚,新郎新娘各有自己的同性愛人。但如今,水蓮的愛人早已去世,而新郎阿彥,則在情人來來去去中,發現自己感染了愛滋病,他悲傷孤寂,自暴自棄著不願就醫。水蓮把阿彥誤認為是過世的同志愛人,固執地將阿彥留在身邊,並要求他穿上女裝,以免這段同性戀情曝光;阿彥不忍一再戳破水蓮,只好任她擺布;於是,一個失憶的婆婆和一個扮裝的阿公,並肩坐在公園裏,形象怪異;但這古怪的形狀卻引來一群惡少看不順眼,他們戲弄阿彥、挑釁辱罵,一場尷尬至極的沖突就要爆發……
第三段:竹篙。
時光倒退,回到前述主角們的青少年時期,男孩子氣的竹篙和女性化的阿彥是要好的玩伴;這年他們還不到17歲。竹篙發育中的女性身體,令她感到渾身不對勁;她偷偷束綁自己的乳房,同時也 因為自己「半男娘」的狀態,遭到大哥的排擠;竹篙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男還是女,找不到自己在家族社會中的定位。竹篙和布袋戲班舞娘水蓮發生了一夜戀情,兩人在身體的探索中探索著各自的困惑;青春的秘密在暗夜中流動,竹篙漸漸明白了自我;天亮,她們的困惑已消失,竹篙已有了長大的感覺,她決定獨立生活,而未知的命運,將在遠方等著她勇敢去探索……
導演簡介
周美玲,大學時主修哲學。既非電影學徒、也非學院出身;視拍片為修行,為了實踐創作,大膽走向獨立製片之路。左手拍紀錄片、右手拍劇情片,游刃有餘。她常透過一個通俗劇情,傳達荒謬的寓意;又透過巧妙的象徵,鋪陳豐富的層次;她的作品總是具有一種美感和詩意,又流露著一股引人的古怪氣息。
[
Ⅱ 這部台灣電影叫什麼名字
《丘比特女孩》
這是一個「天使愛美麗」式的故事——女孩從小就可以看到戀人們手腕上拴著的紅線。長大之後,能夠感受到「愛」的女孩總覺得生活很快樂,也利用這本領幫助朋友得到了愛情。不過,當屬於自己的那根紅線出現時,女孩也開始迷惑了……
這是部很可愛的電影,流暢的故事,精緻的細節。尤其是在輕松明快的背景音樂映襯中,晴朗天空下公園里雙雙對對的情侶手腕上拴著的紅線,看上去極其舒服、養眼。片中那位長相酷似桂綸鎂的女主角,因為看得到「愛」存在而覺得生活美好,所以嘴角時常掛著微笑。當她自己遇上了感覺對的人,雖然也會迷茫、也會沮喪,可是還是堅定的緊握著屬於自己的那根線不放,追也好,找也好,用力的拉扯也好,總之,一定不要錯過愛的機會。
很多的DV短片,都在用力地炫耀著想法的特立獨行,標榜著個性與先鋒。然而,卻很難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講一個漂亮的故事,給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在太多或者扭曲擰吧,或者絮叨自戀的短片之後,再看到這樣一個流暢精美的故事,會讓人覺得生活整個是美好燦爛的,充滿著陽光。 而我們就像是片中的那個女孩一樣,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愛的存在。那些抖落的小段子、小包袱,讓人禁不住總是保持著微笑的表情。同時又跟隨著女孩的步伐,真心實意的替她擔心、幫她加油,希望著她最終能夠找到那個她喜歡的人。看到最後,便真的有沖動去談一場戀愛,和戀人在手腕上繫上一根粗粗的紅線,手牽著手在陽光普照的公園里散步聊天。
私心而論,這幾乎算是我個人近一年來看到的最美好的電影,也許就是因為這首小情歌是如此輕松明快的歌頌著愛情,並沒有那麼多的企圖和哲理。就像是一盒香草味的冰淇淋,簡單自然,並不花哨,卻會在唇角留下長久的奶香。
而且,在女主角努力爭取之下,終於抱住了自己喜歡的男孩——那場面,真的很感人
Ⅲ 這部片的名字叫什麼
倩女幽魂三部曲Ⅰ《妖魔道》
《倩女幽魂》是由徐克監制、程小東導演,張國榮、王祖賢、午馬等主演的古裝愛情片,於1987年7月18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該片翻拍自1960年邵氏出品的同名影片,講述了書生寧采臣和女鬼聶小倩之間發生的一段人鬼戀。該片先後獲得第16屆法國科幻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葡萄牙科幻電影節最佳電影大獎、第2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等獎項
中文名
倩女幽魂
外文名
A Chinese Ghost Story
其它譯名
神劍斬妖
出品時間
1986年
中國香港
導演
程小東
編劇
阮繼志
製片人
徐克
類型
恐怖、愛情片、古裝
主演
張國榮,王祖賢,午馬,劉兆銘
片長
98分鍾(香港)92分鍾(美國)
上映時間
1987年7月18日(香港)
Ⅳ 好多年前的台灣電影劇情有點像倩女幽魂,不過是搞笑版的。90年代前後拍的,誰知道名字
先生騙鬼
劇情介紹: 書生寧采臣因身世可憐尋短,無意間住入蘭若寺,卻引出女鬼小倩勾引。小倩受樹妖控制,專門尋找男人吸取陽氣,采臣幸被道士張德志所救。寧采臣得救後因食物中毒意外暴斃,下手竟然是千面人,寧采臣變成孤魂野鬼,受樹妖嬤嬤控制,跟隨小倩一起找尋男人吸取陽氣
Ⅳ 古裝台灣倫理片倩女幽魂
《倩女幽魂》是由葉偉信執導,劉亦菲、古天樂、余少群、惠英紅、樊少皇主演的奇幻愛情片。影片講述了獵妖師和千年樹妖之間的恩怨以及聶小倩、燕赤霞和寧采臣之間的感情糾葛。影片於2011年4月19日在中國上映。
年輕的燕赤霞立志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獵妖師,他選擇黑山作為他修行和圓夢之旅的起點。黑山裡有很多古老的妖怪,它們過著原始的生活,粗糙簡單卻充滿殺戮氣息。
(5)台灣電影紅幽魂擴展閱讀
倩女幽魂經典台詞
1、愛是一朵從天飄下來的雨滴還沒結果已經乾涸 愛若能升華,就讓它隨眼淚蒸發。隻身步步海天涯,路無歸,霜滿顏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悲哀是真的淚是假的本來因果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遇見一場煙火的表演,用一場輪回的時間。
2、芙蕖憔悴,暮雲黯淡,為伊榮落,愁過朝朝。年來淚與愁心滿,不信湖名尚莫愁。
3、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4、紅顏非禍水,賤妾亦可惜。千擾惹是非,皆因塵俗起。
5、前緣註定,今生共度。浮生無他只是虛度,人間有他卻勝無數。你可已在茫茫人海中覓得他的身影?
6、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青春散場,獨留我一人駐足。)
7、人生兩大幸事:一是吃得好,二是睡得好 如果還有一個相知相愛的人陪著 過一年,是幸福一年 過一輩子,是幸福一輩子。
Ⅵ 跪求台灣老電影 血染紅唇 的資源,最好是國語版的
meiyou
《電影》作為電影入門書中的經典之作,用深入淺出的筆觸,告訴我們影視傳播的手法,並逐項解析其復雜的語言系統與要素。問世幾十年以來,此書始終是世界各地影視從業人員和主流專業院校的必備之選,更是電影愛好者不可或缺的手邊書。
全書圍繞電影製作的核心要素組織架構,其中穿插以數百幅精美圖片和精闢的說明,再加上綴於各章後的延伸閱讀和書末的重要詞彙表,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最專業的電影知識,從而真正「認識」電影。
Ⅶ 台灣有一部鬼片情節很像倩女幽魂的也有蘭若寺曾志偉也有演的
片名: 先生騙鬼
導演: 朱延平
編劇: 林煌坤
主演: 鄭進一 / 葉全真 / 傅宣 / 曾志偉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普通話/國語 / 閩南話
上映日期: 1991-11-05
劇情介紹: 書生寧采臣因身世可憐尋.短,無意間住入蘭若寺,卻引出女鬼小倩勾.引。小倩受樹妖控.制,專門尋找男人吸.取陽.氣,采臣幸被道士張德志所救。寧采臣得救後因食物中.毒意.外暴.斃,下手竟然是千面人,寧采臣變成孤.魂野.鬼,受樹妖嬤嬤控.制,跟隨小倩一起找尋男人吸.取陽.氣…
Ⅷ 求台灣的經典電影
歷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第一屆【金馬獎】(1962)
最佳劇情片:《星星月亮太陽》
優等劇情片:《一萬四千個證人》,《楊貴妃》,《宜室宜家》
最佳紀錄片:《今日金門》
獲獎助金影片:《趙氏孤兒》, 《脂粉間諜網》 , 《慈母千秋》
最佳導演:陶秦《千嬌百媚》
最佳編劇:秦亦孚《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男主角:王引《手槍》
最佳女主角:尤敏《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男配角:矮仔財《宜室宜家》
最佳女配角:唐寶雲《台風》
最佳童星:費立《金喇叭》
最佳彩色攝影:黃明《星星月亮太陽》
最佳黑白攝影:華惠英《宜室宜家》
最佳音樂:姚敏《千嬌百媚》
最佳剪輯:姜興隆《楊貴妃》
最佳錄音:鄺護《楊貴妃》
最佳紀錄片策劃:戴彭齡《今日金門》
第二屆【金馬獎】(1963)
最佳劇情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優等劇情片:《黑夜到黎明》,《武則天》,《小女兒》
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吳鳳
最佳紀錄片:《台灣漁業》
獲獎助金影片:《白雲故鄉》,《梁紅玉》
最佳導演: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編劇:葛瑞芬《為誰辛苦為誰忙》
最佳男主角:唐菁《黑夜到黎明》
最佳女主角: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男配角:馬驥《白雲故鄉》
最佳女配角:杜鵑《巫山春回》
最佳童星:羅宛琳《街頭巷尾》
最佳黑白攝影:何鹿影《荷花》
最佳音樂:周藍萍《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剪輯:姜興隆《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演員特別獎:凌波《梁山伯與祝英台》
最佳紀錄片攝影:陳玉帛《台灣漁業》
第三屆【金馬獎】(1965)
最佳劇情片:《養鴨人家》
優等劇情片:《深宮怨》,《人之初》,《血濺紅牡丹》
優等紀錄片:《石門水庫》,《武昌演習》
最佳藝術設計特別獎:《春江花月夜》
獲獎助金影片:《八十八號情報員》,《最後的裁判》
最佳導演:李行《養鴨人家》
最佳編劇:汪榴照《諜海四壯士》
最佳男主角:葛香亭《養鴨人家》
最佳女主角:李麗華《故都春夢》
最佳男配角:井淼《故都春夢》
最佳女配角:王萊《人之初》
最佳童星:小龍《最後的裁判》
最佳彩色攝影:賴成英《養鴨人家》
最佳黑白攝影:王劍寒《一毛錢》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曹年龍《狀元及第》
最佳音樂:顧嘉輝《萬花迎春》,駱明道《情人石》
最佳剪輯:王朝曦《深宮怨》
最佳錄音:孫冰韻《深宮怨》
最佳紀錄片策劃:祈和熙,端木愃《春江花月夜》
第四屆【金馬獎】(1966)
最佳劇情片:《西施》
優等劇情片:《啞女情深》,《金玉奴》
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獎:《大地兒女》
最佳紀錄片:《成功嶺之歌》
優等紀錄片:《重慶演習》,《澄清湖》
獲獎助金影片:《鳳凰》
最佳導演:李翰祥《西施》
最佳編劇:胡金銓《大地兒女》
最佳男主角:趙雷《西施》
最佳女主角:歸亞蕾《煙雨蒙蒙》
最佳男配角:吳家驤《金玉奴》
最佳女配角:盧碧雲《煙雨蒙蒙》
最佳童星:謝玲玲《婉君表妹》
最佳彩色攝影:王劍寒《西施》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顧毅《西施》
最佳音樂:左宏元《啞女情深》
最佳剪輯:姜興隆《大地兒女》
最佳錄音 洪瑞庭《啞女情深》
演技特別獎:王莫愁《啞女情深》
最佳紀錄片攝影:祁和熙《澄清湖》
最佳紀錄片策劃:貢敏《成功嶺之歌》
第五屆【金馬獎】(1967)
最佳劇情片:《我女若蘭》
優等劇情片:《藍與黑》,《何日君再來》,《蘇小妹》
最佳導演:李嘉《我女若蘭》
最佳編劇:秦亦孚《蘇小妹》
最佳男主角:歐威
最佳女主角:江青
最佳男配角:崔福生《貞節牌坊》
最佳女配角:於倩《藍與黑》
最佳童星:謝玲玲《我女若蘭》
最佳彩色攝影:林文錦《我女若蘭》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翁文燈《我女若蘭》
最佳音樂(非歌劇):顧嘉輝《何日君再來》
最佳剪輯:汪晉臣《我女若蘭》
最佳錄音:殷變平《蘇小妹》
第六屆【金馬獎】(1968)
最佳劇情片:《路》
優等劇情片:《烽火萬里情》,《龍門客棧》,《太太萬歲》
最佳男主角:崔福生《路》
最佳女主角:凌波《烽火萬里情》
最佳男配角:井淼《烽火萬里情》
最佳女配角:歐陽莎菲《烽火萬里情》
最佳童星:嘉嘉《多少柔情多少淚》
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黑白攝影:余如季《白鷺人家》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李季《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音樂:王福齡《烽火萬里情》
最佳剪輯:沈業康《寂寞的十七歲》
最佳錄音:洪瑞庭《寂寞的十七歲》
第七屆【金馬獎】(1969)
最佳劇情片:《小鎮春回》
最佳紀錄片:《張大千的畫》
最佳導演:白景瑞《新娘與我》
最佳編劇:吳桓《小鎮春回》
最佳男主角:楊群《揚子江風雲》
最佳女主角: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最佳男配角:孫越《揚子江風雲》
最佳女配角:張冰玉《小鎮春回》
最佳童星:吳鳳鳳《小情人逃亡》
最佳彩色攝影:鄭潔《小鎮春回》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葉英晉,張國雄《月滿西樓》
最佳音樂(非歌劇):周藍萍《水上人家》
最佳剪輯:汪晉臣《新娘與我》
最佳錄音:王永華《珊珊》
最佳紀錄片策劃:楊文淦《龍井鄉》
特別獎:童月娟
第八屆【金馬獎】(1970)
最佳劇情片:《家在台北》
優等劇情片:《歌聲魅影》,《高山青》,《路客與刀客》,《新不了情》
最佳導演:張曾澤《路客與刀客》
最佳編劇:魯稚子《歌聲魅影》
最佳男主角:葛香亭《高山青》
最佳女主角:歸亞蕾《家在台北》
最佳男配角:儀銘《歌聲魅影》
最佳女配角:夏台鳳《歌聲魅影》
最佳童星:俞健生《不敢跟你講》
最佳彩色攝影:賴成英《群星會》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高山嵐《幸運草》
最佳音樂(非歌劇):周藍萍《路客與刀客》
最佳剪輯:汪晉臣《家在台北》
最佳錄音:洪瑞庭《群星會》
優秀演技特別獎:胡燕妮
第九屆【金馬獎】(1971)
最佳劇情片:《緹縈》
優等劇情片:《落鷹峽》,《母與女》,《庭院深深》,《精忠報國》,《十二金牌》
最佳技術特別獎:《再見阿郎》
最佳導演:丁善璽《落鷹峽》
最佳編劇:李翰祥《緹縈》
最佳男主角:王引《緹縈》
最佳女主角:盧燕《董夫人》
最佳男配角:王戎《庭院深深》
最佳女配角:陳莎莉《落鷹峽》
最佳童星:游龍《精忠報國》
最佳彩色攝影:範金玉《緹縈》
最佳黑白影片攝影:祁和熙《董夫人》
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梁延興《緹縈》
最佳黑白影片美術設計:包天鳴《董夫人》
最佳音樂(非歌劇):夏祖輝《緹縈》
最佳剪輯:郭延鴻《獨臂刀》
最佳錄音:林丁貴《落鷹峽》
最佳紀錄片攝影:祁和熙《太極拳》
最富創意特別獎:唐書璇《董夫人》
最佳演員特別獎:金峰《啞巴與新娘》
最有希望新女星:徐楓《龍城十日》
最有希望新男星:邱陽《三朵花》
第十屆【金馬獎】(1972)
最佳劇情片:《秋決》
優等劇情片:《還君明珠雙淚垂》,《精武門》,《真假千金》,《萬事如意》,《水滸傳》
最佳導演:李行《秋決》
最佳編劇:張永祥《還君明珠雙淚垂》
最佳男主角:歐威《秋決》
最佳女主角:翁倩玉《真假千金》
最佳男配角:魏蘇《大地春雷》
最佳女配角:傅碧輝《秋決》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賴成英《秋決》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上林《俠女下集》
最佳剪輯:張耀宗《(精武門》
最佳錄音:洪瑞庭《大地春雷》
最佳技藝特別獎:李小龍《精武門》
第十一屆【金馬獎】(1973)
最佳劇情片:《忍》
優等劇情片:《十四女英豪》,《猛龍過江》, 《突破國際死亡線》,《愛的天地》,《天
倫樂》
宣揚中國文字特別獎:《中國文字演變》
優秀演技特別獎:嘉凌《忍》
優秀演員特別獎:狄龍《刺馬》
最佳導演:程剛《十四女英豪》
最佳編劇:鳳鳴編劇小組《忍》
最佳男主角:楊群《忍》
最佳女主角: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
最佳童星:湯志偉《天倫樂》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愛的天地》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鄒志良《彩雲飛》
最佳音樂(非歌劇):劉家昌《愛的天地》
最佳剪輯:張耀宗《猛龍過江》
最佳錄音:王永華《十四女英豪》
第十二屆【金馬獎】(1975)
最佳劇情片:《吾土吾民》
最佳導演:劉藝《長情萬縷》
最佳編劇:張永祥《吾土吾民》
最佳男主角:秦祥林《長情萬縷》
最佳女主角:盧燕《傾國傾城》
最佳男配角:儀銘《雲深不知處》
最佳女配角:蕭芳芳《女朋友》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女朋友》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景森《傾國傾城》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溫隆信《雲深不知處》
最佳剪輯:張耀宗《直搗黃龍》
最佳錄音:王永華《少林五祖》
最佳攝影:余如季《木琴心聲》
第十三屆【金馬獎】(1976)
最佳劇情片:《梅花》
優等劇情片:《滴滴血淚滴滴情》,《碧雲天》,《狼牙口》,《八道樓子》, 《刺客》
最佳導演:張佩成《狼牙口》
最佳編劇:鄧育昆《梅花》
最佳男主角:常楓《香花與毒草》
最佳女主角:徐楓《刺客》
最佳男配角:郎雄《狼牙口》
最佳女配角:張艾嘉《碧雲》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贊庭《梅花》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王童《楓葉情》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劉家昌《梅花》
最佳剪輯:張耀宗《(密宗聖手》
最佳錄音:忻江盛《梅花》
最具表現時代意義特別獎:香花與毒草
第十四屆【金馬獎】(1977)
最佳劇情片:《梘橋英烈傳》
優等劇情片:《人在天涯》, 《秋霞》,《乾隆下江南》,《追球追求》,《千刀萬里追》
最佳卡通:《未雨綢繆》
最佳導演:張曾澤《梘橋英烈傳》
最佳編劇:何曉鍾《梘橋英烈傳》
最佳男主角:秦祥林《人在天涯》
最佳女主角:陳秋霞《秋霞》
最佳男配角:白鷹《千刀萬里追》
最佳女配角:胡茵夢《人在天涯》
最佳童星:鄔裕康《艷陽三月天》
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林鴻鍾《梘橋英烈傳》
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陳景森《乾隆下江南》
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顧嘉輝《秋霞》
最佳剪輯:王其洋《梘橋英烈傳》
最佳錄音:祈江盛《梅花》
最佳卡通影片編導:黃木村《未雨綢繆》
第十五屆【金馬獎】(1978)
最佳劇情片:《汪洋中的一條船》
優等劇情片:《蒂蒂日記》,《煙水寒》,《鄉野奇談》, 《賣身契》,《手足情深》
攝制技術優良特別獎:《多情劍客無情劍》
最佳劇情片導演: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編劇:張永祥《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恬妞《蒂蒂日記》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歸亞蕾《蒂蒂日記》
最佳劇情片童星:黃一龍《鄉野奇談》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陳景森《金玉良緣紅樓夢》
最佳劇情片音樂:黃茂山《鄉野奇談》
最佳劇情片剪輯:張耀宗《賣身契》
最佳劇情片錄音:林焜祈《煙水寒》
最佳劇情片攝影:陳坤厚《汪洋中的一條船》
第十六屆【金馬獎】(1979)
最佳劇情片:《小城故事》
優等劇情片:《山中傳奇》, 《成功嶺上》, 《歡顏》, 《春寒,《香火》
最佳紀錄片:《怒潮澎拜》
優等卡通片獎:《幸福掌握在您手上
最佳劇情片導演:胡金銓《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張永祥《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李翰祥《乾隆下揚州》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林鳳嬌《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韓蘇《歡顏》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沈時華《一個女工的故事》
最佳劇情片童星:歐弟《小城故事》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胡金銓《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攝影:俊傑《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配樂:吳大江《山中傳奇》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沈呂白,李泰祥《歡顏》
最佳劇情片剪輯:姜興隆《冷血十三鷹》
最佳劇情片錄音:周少龍《山中傳奇》 最佳紀錄片策劃:洪老典《北港牛墟》
第十七屆【金馬獎】(1980)
最佳劇情片:《早安台北》
優等劇情片:《碧血黃花》,《鄉野人》,《金榜浪子吳祥輝》,《六朝怪談》,《瘋劫》
最佳紀錄片:《古厝-中國傳統的建築》
優等紀錄片:《國劇藝術》,《坐骨連體男嬰分割手術》
優等卡通片:《三國演義》
優良策劃特別獎:《古寧頭大戰》
最佳劇情片導演:王菊金《六朝怪談》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宋項如《侯鳥之愛》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劉正謙《賭國仇城》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王冠雄《茉莉花》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徐楓《源》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向雲鵬《鄉野人 》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邵佩玲《茉莉花》
最佳劇情片童星:林小樓《鄉野人》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鍾志文《瘋劫》
最佳劇情片攝影:張季平《源》
最佳劇情片剪接:余燦峰《瘋劫》
最佳劇情片錄音:忻江盛《古寧頭大戰》
最佳紀錄片策劃:李樹屏《國劇藝術》
最佳紀錄片攝影:張照堂《古厝-中國傳統的建築》
第十八屆【金馬獎】(1981)
最佳劇情片:《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記錄片:《海洋牧場之開發》
最佳卡通片:《老夫子》
最佳劇情片導演:徐克《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吳念真《同班同學》
最佳劇情片改編劇本:張永祥《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張艾嘉《我的爺爺》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王珏《皇天後土》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王萊《小葫蘆》
最佳劇情片童星:鄭傳文《原鄉人》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陳景森《徐老虎與白寡婦》
最佳劇情片攝影:黃仲標《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服裝設計:李燕萍《徐老虎與白寡婦》
最佳劇情片原作音樂:李泰祥《名劍風流》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翁清溪《原鄉人》
最佳劇情片剪輯:周國忠《夜來香》
最佳劇情片錄音:鄺護《愛殺》
最具時代意義特別獎:《皇天後土》
第十九屆【金馬獎】(1982)
最佳劇情片:《辛亥雙十》
最佳記錄片:《朱銘的斧里乾坤》
最佳劇情片導演:章國明《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張鍵《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艾迪《邊緣人》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汪萍《武松》
最佳劇情片男配角:谷峰《武松》
最佳劇情片女配角:葉德嫻《汽水加牛奶》
最佳劇情片童星:周品君《在那河畔青草青》
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黃銳民《再生人》
最佳劇情片攝影:林鴻鍾《苦戀》
最佳劇情片服裝設計:劉季友,李燕萍《武松》
最佳劇情片原著音樂:駱明道《辛亥雙十》
最佳劇情片改編音樂:關維鵬《彩雲曲》
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成明,趙寧,琳妮《辛亥雙十》
最佳劇情片剪輯:江煌雄《人肉戰車》
最佳劇情片錄音:宇宙錄音室《再生人》
第二十屆【金馬獎】(1983)
最佳劇情片:《小畢的故事》
最佳紀錄片:《夏爾降坡公路》
最佳卡通片:《四神奇》
最佳導演:陳坤厚《小畢的故事》
最佳原著劇本:蔡繼光,許默《男與女》
最佳改編劇本:朱天文,侯孝賢,丁亞民,許淑真《小畢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孫越《搭錯車》
最佳女主角:陸小芬《看海的日子》
最佳男配角:谷峰《待罪的女孩》
最佳女配角:英英《看海的日子》
最佳童星:石安妮《魔輪》
最佳美術設計:張季平《大輪回》
最佳攝影:宋立平《今年的湖畔會很冷》
最佳服裝設計:胡金銓,配王童《天下第一》
最佳原著音樂:陳志遠,李壽全《搭錯車》
最佳電影插曲:李壽全《搭錯車》
最佳剪輯:周道淳,林善良《大輪回》
最佳錄音:高富國《搭錯車》
第廿一屆【金馬獎】(1984)
最佳劇情片:《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最佳紀錄片:《四季如春的台北》
最佳導演:麥當雄《省港旗兵》
最佳原著劇本:念真《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最佳改編劇本:侯孝賢,廖輝英《油麻菜子》
最佳男主角:李修賢《公僕》
最佳女主角:楊惠姍《小逃犯》
最佳男配角:常楓《頤園飄香》
最佳女配角:陳秋燕《油麻菜子》
最佳童星:林鼎峰《玉卿嫂》
最佳攝影:黃仲標《花城》
最佳剪輯:張耀宗《省港旗兵》
最佳錄音:王榮芳《玉卿嫂》
最佳美術設計:陳景森,鄺廣賢《唐朝豪放女》
最佳服裝設計:王榕生《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最佳原著音樂:張弘毅《玉卿嫂》
最佳電影插曲:陳志遠,慎芝《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第廿二屆【金馬獎】(1985)
最佳劇情片:《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導演: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原著劇本:朱天文,侯孝賢《童年往事》
最佳改編劇本:張毅,蕭颯《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等待黎明》
最佳女主角: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
最佳男配角:陳博正《超級市民》
最佳女配角:唐如韞《童年往事》
最佳攝影:陳坤厚《結婚》
最佳剪輯:蔣國權《NG慢半拍》
最佳錄音:杜篤之《超級市民》
最佳美術設計:王童,古田金,林崇文《策馬入林》
最佳服裝設計:王童,顏昭世《策馬入林》
最佳原著音樂:陳揚《結婚》
最佳改編音樂:張弘毅《國四英雄傳》
最佳電影插曲:李壽全,張大春《超級市民》
第廿三屆【金馬獎】(1986)
最佳劇情片:《恐怖分子》
最佳紀錄片:光啟社《殺戮戰場的邊緣》
最佳紀錄片導演:李道明《殺戮戰場的邊緣》
最佳導演:吳宇森《英雄本色》
最佳原著劇本:小野《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最佳改編劇本:吳念真《父子關系》
最佳男主角:狄龍《英雄本色》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最愛》
最佳男配角:秦沛《天天星期七》
最佳女配角:繆騫人《最愛》
最佳攝影:黃永恆《英雄本色》
最佳剪輯:黃銘林《飛躍羚羊》
最佳錄音:新藝公司《英雄本色》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最愛》
最佳服裝設計:張叔平《夢中人》
最佳音樂:左宏元,史擷詠《唐山過台灣》
最佳電影插曲:史擷詠《唐山過台灣》
第廿四屆【金馬獎】(1987)
最佳劇情片:《稻草人》
最佳紀錄片:《惜墨》(台制出品)
最佳導演:王童《稻草人》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流氓大亨》
最佳女主角:梅艷芳《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午馬《倩女幽魂》
最佳女配角:林珊如《期待你長大》
最佳原著劇本:王小棣,宋紘《稻草人》
最佳改編劇本:阮繼志《胭脂扣》
最佳攝影:黃仲標《胭脂扣》
最佳剪輯:新藝剪輯組《倩女幽魂》
最佳美術設計:馬光榮《胭脂扣》
最佳服裝設計:陳顧方《倩女幽魂》
最佳原著音樂:張弘毅《尼羅河女兒》
最佳電影插曲:陳揚,吳念真《桂花巷》
第廿五屆【金馬獎】(1988)
最佳劇情片:《七小福》
最佳紀錄片:《暮鼓晨鍾》
最佳導演:羅啟銳《七小福》
最佳原著劇本:羅啟銳,張婉婷《七小福》
最佳男主角:萬梓良《大頭仔》
最佳女主角:鄭裕玲《月亮星星太陽》
最佳男配角:周星馳《霹靂先鋒》
最佳女配角:王萊《海峽兩岸》
最佳攝影:鍾志文《七小福》
最佳剪輯:余純,鄺志良《七小福》
最佳美術設計:黃銳民《警察故事續集》
最佳服裝設計:王耀年《傾城之戀》
最佳原著音樂:盧冠廷《七小福》
最佳電影插曲:王文清《黃色故事》
最佳紀錄片導演:林作庸《深山猶有讀書聲》
特別獎:《陰間響馬》
第廿六屆【金馬獎】(1989)
最佳劇情片:《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導演:侯孝賢《悲情城市》
最佳原著劇本:邱戴安平《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陳松勇《悲情城市》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男配角:張世《香蕉天堂》
最佳女配角:李淑楨《魯冰花》
最佳攝影:黃仲標《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剪輯:王獻箎,鄒長根《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美術設計:張季平,栗通,陳耀圻,李寶琳《晚春情事》
最佳服裝設計:朴若木《三個女人的故事》
最佳原著音樂:陳揚《魯冰花》
最佳電影插曲:陳揚《魯冰花》
第廿七屆【金馬獎】(1990)
最佳劇情片:《滾滾紅塵》
紀實報導片:《紅樹林的故鄉》
最佳導演:嚴浩《滾滾紅塵》
最佳原著劇本:吳念真《客途秋恨》
最佳改編劇本:小野《刀瘟》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女主角:林青霞《滾滾紅塵》
最佳男配角:張學友《笑傲江湖》
最佳女配角:張曼玉《滾滾紅塵》
最佳攝影:潘恆生《滾滾紅塵》
最佳剪輯:金馬《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錄音:沈聖德《愛在他鄉的季節》
最佳美術設計:張西美,廖鳳平《滾滾紅塵》
最佳電影音樂:史擷詠《滾滾紅塵》
最佳電影插曲:黃霑《笑傲江湖》
第廿八屆【金馬獎】(1991)
最佳劇情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佳導演:王家衛《阿飛正傳》
最佳原著劇本:楊德昌,閻鴻亞,楊順清,賴銘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最佳男主角:郎雄《推手》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阮玲玉》
最佳男配角:關海山《五億探長雷洛傳》
最佳女配角:王萊《推手》
最佳攝影:潘恆生《阮玲玉》
最佳剪輯:譚家明,奚傑偉《阿飛正傳》
最佳美術設計:張叔平《阿飛正傳》
最佳造型設計:張叔平《阿飛正傳》
最佳電影插曲:倫永亮《何日君再來》
最佳電影音樂:黃霑,戴樂民《武狀元黃飛鴻》
最佳錄音:陳偉雄《阿飛正傳》
最佳紀實報導片:《帝雉時代》,《玉山九千英尺-台灣鳥類開拓史末章》
動畫創意特別獎:《薛西弗斯的一天》
第廿九屆【金馬獎】(1992)
終身成就特別獎:何基明
最佳劇情片:《無言的山丘》
最佳導演:王童《無言的山丘》
最佳原著劇本:吳念真《無言的山丘》
最佳改編劇本:賴聲川《暗戀桃花源》
最佳男主角: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最佳女主角:陳令智《浮世戀曲》
最佳男配角:顧寶明《暗戀桃花源》
最佳女配角:顧美華《浮世戀曲》
最佳攝影:李德成《霧都情仇》
最佳剪輯:張耀宗,張嘉輝《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最佳美術設計:李富雄《無言的山丘》
最佳造型設計:李富雄《無言的山丘》
最佳動作指導:程小東,元彬《新龍門客棧》
最佳電影音樂:黃舒駿《青少年哪吒》
最佳電影歌曲:黃霑《黃飛鴻之II男兒當自強》
最佳錄音:杜篤之,楊靜安《少年耶,安啦》
最佳紀實報導片:《小鷿鷈》
評審特別獎:《學仙記》
第三十屆【金馬獎】(1993)
終身成就特別獎:黃卓漢
最佳劇情片:《喜宴》
最佳紀錄片:《喜宴》
最佳導演:李安《喜宴》
最佳原著劇本:馮光遠,李安《喜宴》
最佳改編劇本:胡大為,鄧碧燕,林紀陶,於仁泰《白發魔女傳》
最佳男主角:成龍《重案組》
最佳女主角:吳家麗《赤裸的誘惑》
最佳男配角:郎雄《喜宴》
最佳女配角:歸亞蕾《喜宴》
最佳攝影:李屏《戲夢人生》
最佳剪輯:張耀宗《重案組》
最佳美術設計:葉錦添,李偉明,楊
Ⅸ 求一部台灣電影
說的應該是雞排英雄~
雞排英雄(英文:Night Market Hero)
導演:葉天倫
監制:潘婕、葉丹青
製片:葉金勝
編劇:葉丹青、葉天倫
主演:豬哥亮(特別演出)
藍正龍(陳一華)
柯佳嬿(林亦南)
王彩樺(阿珠)
趙正平(十八王)
翠娥(阿嬤)
呂雪鳳(阿水嬸)
樊光耀(羅尚德)
劉品言(林美香)
應蔚民(紅龜)
蔡昌憲(小七)
配樂作曲:呂聖斐
攝影:秦鼎昌
剪輯:蕭汝冠
製片商:青睞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片長:124分鍾
語言:國語、台語、客家話
一部匯集台灣各路美食小吃的八八八夜市,每日都洋溢著喜悅的氣氛。
電影大意:阿華最近當選為夜市自治會長,負責調解夜市糾紛以維護攤販利益。
一晚女記者林亦南騎電動車在夜市附近與小七發生碰撞,阿華遇見林亦南,心中的情愫不自覺間已被喚醒。但林亦南的生活卻自此陷入了一連串混亂——工作被主管痛批、男友與她分手,還因毀壞電路被罰在八八八進行社區服務。阿華與眾攤販充滿人情味的舉動漸漸化解了林亦南身在異鄉的孤獨,雙方的關系不再緊張。
後來議員張進亮被地產商的金錢收買,欲強征八八八土地,於是眾攤販的生存不僅面臨困境,夜市還遭到黑道分子們(被地產商僱傭)的破壞。最終阿華帶領攤販保衛夜市,為權利向政商而戰。而張進亮與阿華以及阿華祖母之間的往事也逐漸浮出水面。
Ⅹ 倩女幽魂電影台灣版演員
胡大為 飾 師爺
配音 胡大為
王晶 飾 貪官
配音 王晶
薛芷倫 飾 小青
配音 薛芷倫
林威 飾 夏侯劍客
配音 林威
劉兆銘 飾 姥姥
配音 劉兆銘
午馬 飾 燕赤霞
配音 午馬
王祖賢 飾 聶小倩
配音 王祖賢
張國榮 飾 寧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