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電影楊德昌侯孝賢

台灣電影楊德昌侯孝賢

發布時間:2021-07-25 19:04:38

Ⅰ 楊德昌 侯孝賢 蔡明亮 這三個台灣導演怎麼排名

三位個人都喜歡,最喜歡蔡明亮,侯孝賢次之,楊德昌再次之
不過國際排名的話,侯孝賢和楊德昌可以說不相上下,難分軒輊,華語導演里王家衛之下就數他們了,蔡明亮相對來說要更小眾些,大致和賈樟柯地位相當。
當然看電影是很私人的事,沒必要計較排名、別人怎麼看,自己喜歡就好

Ⅱ 侯孝賢,楊德昌和李安在台灣電影誰的地位高

論三者在台灣電影誰的地位高?就好像對比西施,貂蟬,或者王昭君誰更美麗,真心無聊且極具主觀性以及不確定性。中國人尤其是梁山好漢奪位成功以來,是要排個位次的。那就給大家白話白話吧。
藝術性,沒法比,三者都很藝術,在藝術精英眼裡,藝術美不是只有春花,還有秋月。所以在文藝界三者地位可謂「仁者見仁」,難分高下,並且藝術本身就不能量化。
力量性,優秀電影是有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力量的。《悲情城市》,《牯嶺街》,兩個立場反映台灣社會生活,所以侯楊二人促進台灣社會族群彼此認識,和解與融合,這點上李安電影就沒有這樣的力量,但是其《斷背山》反映出來的東西,改變了世界社會(除了極其保守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以及同性婚姻平權的進程。簡言之,前兩者電影的力量有一定地域限制,但是李安沒有這個困境。
流行性,我們動不動就想對比地位高下,其實是對比的流行程度。藝術本身不能被量化,但是藝術卻能轉化成比較可以被量化的東西。比如票房,粉絲數量,得獎數,導演酬勞等等。如果從這點看,李安無疑是台灣乃至華人電影執牛耳者,其次在本土意識抬頭的台灣島內,當然是《悲情城市》的侯孝賢,最後才是人緣一般的楊德昌,最最主要的是前兩者依然健在,依然活躍在電影圈,所以還在創造流行,後者駕鶴西去,不會再有新作品出現,影響力也會日漸淡薄。
所以,李第一,並且無人可以撼動其地位,候第二,台灣電影「國師」般存在,楊第三,台灣電影過去的傳奇。

Ⅲ 推薦一下侯孝賢和楊德昌最著名的電影哪些

侯孝賢最著名的是,悲情城市
楊德昌最著名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Ⅳ 楊德昌,侯孝賢電影的比較

城市和鄉村是對世界的簡單劃分,楊德昌和侯孝賢就站在這世界的兩側舉起了手中的鏡子。於是,在侯孝賢的沉鬱蒼涼中,在楊德昌的冷靜酷烈中,我們看到了台灣這塊變動不居的土地上曾被埋沒的悸動和痛楚。在他們的影像中,慢慢浸淫而出的楊儒侯禪使得他們互為映照。悠遠的鄉村場景,我們依稀能體察侯孝賢天人合一的胸懷;死寂的城市景象,我們也約略能知曉楊德昌儒者情懷的失落與困惑。當然,如此這般的簡單劃分未免顯得過於粗淺了,事實上,拍片之初,侯孝賢就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交叉跑動。只是過去式的鄉村情懷使得他在處理《尼羅河女兒》、《海上花》這樣的城市題材時也顯得悲涼如水。相比之下,楊德昌則簡單得多,他至今只拍過一個地方,或許也將窮盡畢生的精神和智慧描述在這里發生的故事――當然,對於犀利如楊德昌者,台北已足夠。
同為廣東省梅縣人的侯孝賢和楊德昌,都生於1947年,但他們的人生歷程卻迥然而異。候孝賢1948年隨父母遷入台灣,住在高雄附近的一個小島上。12歲時父親去世,18歲時母親又去世,躲在樹上看小說的無憂日子隨著母親的去世而結束,他不得不出去做事。1969年服兵役期滿後,侯孝賢進入國立藝專影劇科,1972年畢業。逐漸進入電影圈。相對於侯孝賢,楊德昌的青少年生活很順暢,而且學歷復雜。他1969年畢業於台灣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後赴美學電腦,獲碩士學位後,又入南加州大學電影科學電影。
1981年回台。那時候台灣新電影的風起雲涌已在醞釀之中。對於這一運動而言,侯、楊的相交相識可以說是一次歷史事件。 就在楊德昌回台不久,兩人相識,而當時天天與陳坤厚坐在咖啡館等著天上掉膠片的侯孝賢,還不完全明白這個戴大眼鏡的台北人給自己帶來了什麼。以後的一段時間,楊德昌給他看了一些從國外帶回來的西方大師的片子,其中就有被侯孝賢日後提到的帕索里尼。而這幫負笈而歸的電影青年所秉承的新的電影觀念和創作觀念對新電影運動的影響,更是自不待言。從此之後,侯孝賢的悲憫,楊德昌的理性,都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噴薄而出。他們在台灣、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電影史上互為映照,套用一位學者的話說便是:一面鏡子前面的另一面鏡子。

Ⅳ 有人喜歡侯孝賢的電影全集嗎,哪部上有台灣的街景和大海空鏡頭哦.

風櫃來的人:澎湖海邊和高雄街道拍的
戀戀風塵:有台北山上九份村鎮的樣貌
(但已經2~30幾年前的景物了)

侯孝賢很少以都會為背景,另一個楊德昌(已經掛了)才是。

Ⅵ 台灣導演楊德昌一共拍了幾部電影呀,聽說每一部電影都獲得過國際性大獎,是不是真的

中國台灣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祖籍廣東梅縣,生於上海。1949年移居台北。1969年畢業於台灣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1970年赴美留學,獲佛羅里達大學電子工程學位。1974年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後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從事計算機軟體設計,長達7年。1981年回台北在余為彥執導的《1905年的冬天》中任編劇與製片助理。後在張艾嘉策劃的電視連續劇《11個女人·浮萍》中任導演。1982年由台灣中央電影公司陶德辰策劃;起用4位新人。用四具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事來表現人際關系與男女關系的演變、人的成長和台灣30年來社會形態的變遷。從此突破台灣70年代巨片主義,開創了專拍社會與家庭生活的充滿情趣的實驗電影時代。因此該片被稱作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與侯孝賢並稱為台灣新電影的主角。1983年編導《海灘的一天》,獲1985年金馬獎最佳作品、最佳編劇提名,並獲美國休斯敦國際影展評審團推薦金牌獎、第二十八屆亞太電影展最佳攝影獎。他將西方電影理論與中國傳統電影美學相結合,創造有鮮明台灣鄉土特色的民族電影。散點結構與開放式結尾,突破東方人大團圓結局的傳統審美心理,卻又不追求新潮電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現紀實、雋永、樸素的藝術風格。為80年代台灣新電影贏得了世界的榮譽。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獲第二十三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和第四十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英國電影協會最具創意和想像力獎、第3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編劇獎。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二十八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最佳編劇獎,並獲最佳導演提名。同時獲第三十六屆亞太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十三屆南特三大洲最佳導演獎、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92『新加坡國際早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獲第三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導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塑造的人物性格有敏銳的心理學和精確的社會學的意義。偏重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與哲理的鋒芒,能用現代變革的眼光來看待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在手法上採用非情節劇結構,開放式結尾,富有探索性與實驗性。1991年他曾為亞洲合作電影台灣編《夜來香》當製片人。90年代致力於執導自己編劇的舞台話劇《如果》、《成長季節》等。90年代以來的作品還有《麻將》(1996),《一一》(2000),其中《一一》獲得當年嘎那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Ⅶ 關於台灣導演楊德昌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參與《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陳嘉謨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吳念真、楊德昌 攝影:杜可風、張惠恭 剪接:廖慶松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朱天文、侯孝賢 攝影:楊渭漢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燈光:王志康 音樂:楊德昌 錄音:杜篤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鍾 導演:楊德昌 編劇:小野、楊德昌 攝影:張展 剪接: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鍾 監制: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楊德昌 編劇:楊德昌、閻鴻亞、楊順清、賴鉻堂 攝影:張惠恭 剪接:陳博文 美術:余為彥、楊德昌 音樂:詹鴻達 錄音:杜篤之、楊靜安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鍾 監制:詹宏志 製片:余為彥 導演∕編劇:楊德昌 攝影:黃岳泰、張展、李龍禹、洪秀武 成音:杜篤之 剪接:陳博文 音樂:李達濤 美術:蔡琴、楊德昌、關傳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鍾 監制: 余為彥 編劇: 楊德昌 導演: 楊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灣、日本 編劇、導演:楊德昌 攝影:楊渭漢 製片:余為彥 音樂:彭鎧立 錄音:杜篤之 剪輯:陳博文

Ⅷ 侯孝賢拍過的電影

人物簡介
中國台灣電影導演、編劇。生於廣東梅縣。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當過場記、副導演、編劇、演員。1975年後編寫電影劇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編劇身分和名導演、攝影師合作拍攝影片取得成功。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風兒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為台灣新電影作家的地位。1983年執導《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Ah Fie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獲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1985年與朱天文合作創作劇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因執導該片獲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7年執導《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獲1987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Nile Girl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審查員特別獎。他計劃攝制台灣現代史三部曲;即《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及正在創作中的《浦島太郎》。1991作為製片人,製作了《大紅燈籠高高掛》(紅夢)1991 Raise the Red Lantern/《少年,安啦

Ⅸ 張一白、田壯壯、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岩井俊二都有哪些電影

姓名:張一白 職業:導演 演員 編劇 監制 性別:男 國籍:中國大陸 主要作品:MTV:《好大一棵樹》、《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等。廣告:《海南航空形象系列》、 《聯想FM365》 。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 《開心就好》 。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 中文名: 田壯壯 英文名: Zhuangzhuang Tian 星座:金牛座 角色:導演,演員,編劇 中國電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曾當過兵,做過攝影師。父親田方,曾在影片《英雄兒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母親於藍,電影演員,曾出演的影片有《江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田壯壯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8年至2002年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並稱為第五代導演。2002年回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執教,擔任導演系研究生導師、系主任;同時開啟人生又一段創作高峰期,包括:向大師致敬的「臨摹」之作《小城之春》,以他深深熱愛的雲南土地和雲南人為主題的《德拉姆》,夢想、計劃了多年的《吳清源》和《狼災記》等。 姓名 侯孝賢Hou Hsiao-hsien 生日1947年4月8日 出生地 中國廣東梅縣 現居住地 台灣 國家/地區 中國 職業 導演,編劇 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於廣東梅縣,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次年任李行場記、助理,當過副導演、編劇、演員。 1975年起從事編劇工作,編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來》等電影劇本。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壇廣泛重視。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聯合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冬冬的假期》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6年執導《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其後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 蔡明亮主要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Fish, Underground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Xiao hai (1991) 編劇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生平風格 楊德昌(1947—2007.6.29),台灣電影導演,其電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台灣社會的手術燈」,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楊德昌出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祖籍廣東梅縣。1949年2月,一歲多的楊德昌隨父母遷台,自此成長在台北。 楊德昌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在大學里,受西方思想影響,楊德昌一畢業就出國留學,1970年進入佛羅里達大學研讀計算機碩士,1974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念電影並成為導演,但沒修完課程就離開。後來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附屬海軍國防反潛研究所擔任計算機設計。2007年因大腸癌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29日於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住處病逝,享年59歲。他的去世被認為是「台灣獨立電影時代的終結」。 1982年參加拍攝《光陰的故事》,該片被稱作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1983年編導《海灘的一天》。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1996年導演《麻將》,2000年導演《一一》。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寫台北城市生活,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台灣知名歌手蔡琴曾有過婚姻,但已離婚。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電影導演,作家及記錄片導演。日本新電影運動旗手,被譽為日本最有潛質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國影迷稱他為「日本王家衛」。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電影復甦,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日本新電影運動」。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啟、筱田正浩等老一輩導演繼續有佳作問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導演也都由於他們優秀的電影作品開始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獨特、感情細膩豐富著稱的岩井俊二堪稱日本年輕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 岩井俊二影視作品年表 1991年 《無名的孩子》 《來殺人的男人》 1992年 《鬼湯》《OMELETTE》 《蟹肉罐》《MARIA》 《一個夏至的故事》 1993年 《煙花》《無名地帶》 《雪的國王》 1994年 《愛的捆綁》《夢旅人》 《瘋狂的愛》 1995年 《情書》 1996年 《燕尾蝶》《月亮騎士》 1997年 《空之鏡》 1998年 《四月物語》 1999年 《想從另一個透視觀看煙火的孩子們》 2000年 參演《式日》 2001年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又名「青春電幻物語」) 2002年 《ARITA短片》 2004年 《花與愛麗絲》 2006年 《虹之女神》[岩井擔任製作人] 《市川昆物語》

Ⅹ 楊德昌與侯孝賢之間有哪些精彩有趣的故事

楊德昌從美國回來以後,和現在很多留學回來的電影學生一樣,沒有機會,找不到好工作,被台灣已經自成的電影圈子排擠。
這個時候侯孝賢就力爭排擠,變成真正的老大哥,幫助楊德昌組隊,因為侯孝賢的存在,才有了楊德昌,才讓台灣電影圈相信,見識到了楊德昌。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楊德昌侯孝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勵志電影美麗人生觀後感 瀏覽:752
至尊寶和紫霞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913
李子雄演的一部電影裡面有雷洛 瀏覽:941
成龍動作電影周什麼時候 瀏覽:843
生死狙擊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695
j講音樂的電影 瀏覽:828
最新的一部關於狐妖電影 瀏覽:631
三天兩夜電影演員 瀏覽:68
白紙扇是什麼電影 瀏覽:598
史泰龍拳擊電影音樂 瀏覽:297
周星馳很多電影主角沒有名字 瀏覽:437
含王的電影名字大全集 瀏覽:191
搜索電影台灣警察 瀏覽:449
奇跡男孩英文版電影百度雲 瀏覽:301
邁克爾傑克遜電影大全 瀏覽:716
深山老林法國電影 瀏覽:771
剪輯電影音樂戰斗專用 瀏覽:260
閻良有幾個電影院 瀏覽:530
電影西遊記女兒國演員表演員 瀏覽:811
傅源是什麼電影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