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若英的全部電影名稱!
1994年參演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
1994年應世界展望會之邀為「飢餓三十」之心
1995年演出電影《少女小漁》
1995年拍攝「LUX定型液」廣告
1995年參演張艾嘉執導電影《今天不回家》演出。
1996年參演電影:《南京1937》
1996年客串《 紅柿子》
1996年參演英國"CRAKER"電視劇的演出
1996年參演《紅碟血雙雄》
1996年參演《今夜不回家》
1996年參與廣告『LUX亮麗發雕』演出
1996年成為台灣流行服飾"SODA"廠牌代言人
1997年參加台灣世界展望會,為國際兒童認養活動遠赴獅子山共和國
1997年參演電影:《飛天》
1997年參與兩岸三地電視劇《日落紫禁城》的演出
1997年參演林正盛執導電影《美麗在唱歌》得日本東京影後
1998年參演舞台劇:《花季未了》
1998年參演電影:《徵婚啟事》 (得獎 1998台灣第35屆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得獎 1998台灣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演員獎)(得獎 1998第四十四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參演《新十字街頭》
1999年參演《住在十字架里的母親》(1999台灣金鍾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擔任新年跨越1999迎千禧年受邀人
2000年拍攝「味全優酪乳」廣告
2000年參演〈公視〉電視劇:《人間四月天》
2000年參演電影:《夜奔》
2000年參演電影:《候鳥》
2000年跨年「迎接21世紀」之受邀星
2001年擔任」SHISEIDO 「化裝品代言人,一並拍攝「優白凈光粉餅」廣告
2002年演出《粉紅女郎》。
2002年演出《似水年華》。
2003年演出《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飾演張愛玲。
2004年演出《天下無賊》獲得香港金紫荊最佳女主角、第五屆華語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
2006年演出《新結婚時代》
2006年演出《生日快樂》
B. 我認為的台灣電影十佳分別有哪些
台灣電影和音樂伴隨著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時代,在純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於當我涉足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頭腦中浮現的總是那些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鏡頭。帶著深深的懷舊情結,梳理了一番幾十年時光飛逝之後,仍然縈繞於心間的台灣電影,以緬懷將逝的青春,那些血氣方剛的歲月。
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灣電視劇,你們認同嗎?
C. 劉若英曾經演過的電影
1994年參演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
1994年應世界展望會之邀為「飢餓三十」之心
1995年演出電影《少女小漁》
1995年拍攝「LUX定型液」廣告
1995年參演張艾嘉執導電影《今天不回家》演出。
1996年參演電影:《南京1937》
1996年客串《 紅柿子》
1996年參演英國"CRAKER"電視劇的演出
1996年參演《紅碟血雙雄》
1996年參演《今夜不回家》
1996年參與廣告『LUX亮麗發雕』演出
1996年成為台灣流行服飾"SODA"廠牌代言人
1997年參加台灣世界展望會,為國際兒童認養活動遠赴獅子山共和國
1997年參演電影:《飛天》
1997年參與兩岸三地電視劇《日落紫禁城》的演出
1997年參演林正盛執導電影《美麗在唱歌》得日本東京影後
1998年參演舞台劇:《花季未了》
1998年參演電影:《徵婚啟事》 (得獎 1998台灣第35屆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得獎 1998台灣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演員獎)(得獎 1998第四十四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參演《新十字街頭》
1999年參演《住在十字架里的母親》(1999台灣金鍾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擔任新年跨越1999迎千禧年受邀人
2000年拍攝「味全優酪乳」廣告
2000年參演〈公視〉電視劇:《人間四月天》
2000年參演電影:《夜奔》
2000年參演電影:《候鳥》
2000年跨年「迎接21世紀」之受邀星
2001年擔任」SHISEIDO 「化裝品代言人,一並拍攝「優白凈光粉餅」廣告
2002年演出《粉紅女郎》。
2002年演出《似水年華》。
2003年演出《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飾演張愛玲。
2004年演出《天下無賊》獲得香港金紫荊最佳女主角、第五屆華語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
2006年演出《新結婚時代》
2006年演出《生日快樂》
2007 《心中有鬼》
2007 《綁架》
D. 《歲歲年年柿柿紅》本是很平淡的一部片子,為什麼卻感動了很多觀眾
這部《歲歲年年柿柿紅》塑造的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的成長奮斗史,同樣是農村題材電視劇,這部劇里的女主楊柿紅雖然沒有上過學, 不認識半個字,但是她身上有一種來自土地的原始的生長力量,把自己的一生都紮根在了她的家鄉。也許看起來,她有點楞、有點楞、有點蠻不講理,但是在內心深處,她是是非分明的,敢愛敢恨的,知錯認錯的。楊柿紅可以說是一個妥妥的鋼鐵直妹子。
這是一個朴實農村女性的逆襲,很真實,很純粹。這部劇也是如此,不加矯飾,原生態的展現出了農村人的原始力量和朴實善良。
E. 誰認識這個台灣演員
姓名:戈偉如
生日:1964年7月23日
星座:獅子座
籍貫:台灣
職業:演員、主持人、模特
身高:165cm
血型:A型
語言:國語
學歷:銘傳商專畢業
愛好:喝咖啡、聊天
前男友金城武
嫁與台灣富豪林志隆後離異
電視劇作品
《家有仙妻》 飾沈公子之妻《家有仙妻2》 飾沈公子之妻《神仙老爸》《貧窮貴公子》 《流星花園2》《女人四十一枝花》《鴿子王》 《浴火鳳凰》 飾蛇魔女 《天龍八部》(1991中視版) 飾鍾靈 《老虎的溫柔》 《牽手向明天》 《好美麗診所》《海豚灣戀人》飾項莉紅(珊妮的母親)。《惡魔在身邊》飾小悅媽,《換換愛》飾嘉蒂媽,《我要變成硬柿子》.
《住左邊住右邊之幸福小套房》《親親小爸》
主持節目
《歡樂列車》《來電五十》《女狼俱樂部》《天天歡喜》
F. 90年代的台灣電影的發展狀況
電影輔導金與90年代台灣電影
90年代台灣電影的發展主要依賴 電影輔導金 ,才在質與量上撐起一番局面。到了䠖紀末,台灣電影已經慘淡到年產量近堋位數,台北電影院票房平均不到百萬砄境地。少數還在拍片不靠輔導金的導栔,或是有能力自籌資金或得到外國投蠇的導演與製片,如 侯孝賢 、 楊德昌 、 蔡明亮 、 焦雄屏 、 徐立功 等。在艱困的環境中,一些新興導演䠍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地投入電影製作而已建立地位的新電影導演則仍固執堰堅持拍攝他們的 作者電影 。90年代起,台灣社會開始出現族群舠國家認同的對立情勢。在這樣的社會氠氛中,一些重要作品也開始探索 本省人 與 外省人 的認同問題,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導演,1991)、《 無言的山丘 》(王童導演,1992)、《 戲夢人生 》(侯孝賢導演,1993)、《 多桑 》(吳念真導演,1994)、《 去年冬天 》 ( 徐小明 導演,1995)、《 好男好女 》(侯孝賢導演,1995)、《 紅柿子 》(王童導演,1996)、《 超級大國民 》(萬仁導演,1996)、《 太平˙天國 》(吳念真導演,1996)等。 90年代的另䠀個趨勢是,一些電影開始在形式上力栂創新,如《 西部來的人 》 ( 黃明川 導演,1990)、《 阿嬰 》( 邱剛健 導演,1991)、《 月光少年 》( 余為彥 導演,1993)、《 暗戀桃花源 》( 賴聲川 導演,1993)、《 十八 》( 何平 導演,1993)、《 寶島大夢 》( 黃明川 導演,1993)、《 飛俠阿達 》( 賴聲川 導演,1994)、《 逃亡者的恰恰 》( 王財祥 導演,1996)等。
後新浪潮電影
李安與蔡明亮
90年代來除了 侯孝賢 與 楊德昌 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 李安 、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 蔡明亮 也分別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堉的《 推手 》(1991)以優異的導演技術為 後新浪潮電影 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 喜宴_(電影) 》(1993)不但獲得 柏林影展 金熊獎 ,在台灣本地與國際票房上均非常成堟。接著推出的《 飲食男女 》(1994)就完全奠定李安的國際地位;堞此他就在美國 好萊塢 發展,備受好評。2OOO年李安的《 卧虎藏龍 》結合美中台港的資金與技術,在台砣於是藉各地名利兼收,把李安的聲望栨到另一個高峰。與李安醇熟通俗的導栔技術相比, 蔡明亮 則展現他較為個人而陰郁的導演風格㠂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砄題材,蔡明亮把它的觸角深入都會男堳的慾望黑洞中,如《 青少年哪吒 》(1992)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砄生命、《 愛情萬歲 》(1994)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㠁《 河流 》(1997)與《 洞 》(1998)更直接描繪都市黑暗角落的游頂,似乎來到了世界的盡頭。蔡明亮的頻影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礪十分灰澀難懂,使其作品雖聲名在外但在台灣一直是曲高和寡。其它在90幠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 陳國富 、 徐小明 、 王小棣 、 易智言 、 陳玉勛 、 林正盛 、 張作驥 ,以及獨立製作的 黃明川 、 賴聲川 等,也都有水準以上的作品出現。但9 年代台灣電影最戲劇化的發展莫過於素錄片的熱潮興起,至今方興未艾。
紀錄片在台灣異軍突起
台灣紀錄片 在近年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受惠於1987 ??的 解嚴 與 小型電子攝錄像機 的普及化。90年代中期以後, 文建會 開始支持紀錄片的訓練、推廣教育,堶他政府與民間單位也積極資助,並設砋各種影展與獎項以鼓勵優良紀錄片。堰灣出現一批年輕的紀錄片導演。他們䠆自社會各角落,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有的探索嚴肅的社會或政治議題,有砄則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雖然台灣紀錄砇一般而言技巧尚嫌粗糙,美學基礎較礪薄弱,但整體的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也有一些影片參與國際重要 紀錄片影展 獲獎。在台灣 劇情電影 逐漸陷入困境時, 紀錄片 在台灣反而有較佳的發展空間。
台灣電影的發展歷史,很詳細,你參考下——
http://.zh.wikiax.org/
G. 介紹台灣好看的電影
與其說電影不如直接去找導演。。比較貼近生活的導演首推侯孝賢,王童,中影出品的電影的故事性都較強。。如果以演員來說像文英,楊貴媚等她們會接拍的電影都比較符合小市民生活的。。推薦幾部〔失聲畫眉〕〔風櫃來的人〕〔稻草人〕〔柿子紅了〕〔香蕉天堂〕〔運轉手之戀〕〔黑暗之光〕。。。
H. 紅柿子大概講的什麼
一位樂觀、開朗的外婆,隨著將軍女婿從大陸撤退到台灣來,雖然在台灣的生活已大不如前,但外婆總能將11個外孫教養、安頓好,並且讓大夥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在物質缺乏的年代這位天才加秀逗的外婆常常化腐朽為神奇,她會將女婿受傷所照的X光片剪來給孫們做墊板,也會跟教堂的外國修女拉關系,攀交情而得到很多美援的麵粉、牛奶、她也老是教誨孫子們要效法岳飛在沙上學寫字的節儉精神,當爸爸忙著在草山(陽明山)兵棋推演准備反攻大陸,媽媽忙著張羅生計的情況之下,外婆是他們童年成長中的最佳玩伴。 魂牽夢縈的,外婆總會想起河南老家院子里那棵逃難離家時正結滿果實的大紅柿子樹。
I.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影評
跟《海角七號》一樣,在上映前,沒人會相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能創下如此驚人的票房記錄。但《那些年》跟《海角七號》不一樣,在台灣以外,它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也走出了匪夷所思的票房曲線,大有行銷亞洲之勢。
恰好是這一年,《那些年》有一個絕佳的對比參照物,那就是魏德聖的重磅大作《賽德克·巴萊》。不知是否參考了取名學,兩部電影的片名都是既繞口又不好記。可對九把刀和魏德聖來說,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已經是一種成功。如果一定要分出個孰輕孰重,在我看來,或許九把刀的成功更加不易。
不過,這並不是說,九把刀比魏德聖和鈕承澤擁有更多的運氣。就像九把刀反省的,他寫書那會,最早幾年,書的銷量都非常糟糕。到了搞電影,他拍了短片合集《愛到底》里的《三聲有幸》,評價也不咋地。先於《那些年》上映的《殺手歐陽盆栽》,好像還是不行。到了《那些年》上映,九把刀估計都做好玩一票就跑的心理准備,豈不料,他不僅紅了,而且爆了。
《那些年》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因素,比如它脫胎自偏文藝的台灣青春片,又大膽融入了商業的性喜劇。它有異常傳統的愛情訴求,又擺出了熱血勵志的坦然和大度。如果一一道來,或許,《那些年》的成功可以從九把刀本人講起。先不管觀眾是否會被電影打動,你首先要確保自己能被打動。一旦如此,那就不能光靠一張嘴巴,而是要回到過去,還原真實。影片拍的是九把刀的個人經驗,真名柯景騰、記憶中的彰化、就讀的精誠中學、追求的女孩沈佳宜、身邊的形色好友,這些都是確鑿無疑的事實。
在拍攝和改編自身的經驗上,侯孝賢和楊德昌給台灣的後輩導演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到《戀戀風塵》,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多桑》到《紅柿子》,新電影的導演們貢獻了幾十年的時代經驗,在台灣解嚴後的藝術領域里處於領先的位置。這些東西在以往的台片里頭是看不到的,要麼不允許表述,要麼會遭遇層層盤查。拿台灣新電影來比較,好像有點太重了。就說魏德聖、鈕承澤、林書宇這批人,魏德聖的個人經驗還沒出現,鈕承澤把《艋舺》獻給了道上的兄弟林小明,《九降風》里的小湯是林書宇的影子投射……而藉助《那些年》,九把刀一步到位,直接把自己的故事搬上了銀幕。
對真實的還原程度上,《那些年》可能做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不過,電影的最大看點卻來自九把刀的想像創作——也就是婚禮上的高潮亮點。在這個虛擬的場景當中,愛情就像《兩小無猜》里的純真游戲。敢不敢?繼續下去,一定要。很多人以為,之前的婚禮出場,那已經是煽情的極限了。結果,九把刀把一份塵封的愛突然拔高,又重重摔下。化作塵埃的愛戀,它們居然也會有落地的聲音。當然,真相黨並不這么認為,畢竟藝術還是需要一些加工美化。就像九把刀說的,186公分、又高又帥的柯震東跟他本人非常的接近……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一個善意的玩笑。
具體於電影本身,《那些年》有一個青春偶像片的外殼。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面說到的柯震東。假設,主人公是勃起那副模樣(現實中很可能如此),故事一樣進行,那多少會妨礙到觀感。新人身份的柯震東表現不錯,陳妍希的選角則是天造地設了。或許,內地導演的繆斯們只是潛規則對象,但是,九把刀絕對把陳妍希當做了初戀情人沈佳宜,哪怕看上去,她只是比一般的女星漂亮那麼一點點。再加上製片人里有「偶像劇教母」柴智屏的名字,《那些年》的模樣並不是太難想像。反映在電影里頭,海邊一段是標準的小清新風格,而聖誕節一段,甚至是一有台北的場景,那就不可避免地粘帶上偶像片的氣質。
很多人提到,在電影語言上,《那些年》並沒有多出彩(婚禮上的升格鏡頭是個例外)。考慮到九把刀是個寫網路小說的,沒讀過電影又是第一次拍長片,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像胯下出場到對抗教官、兩場大雨和情感關系變化的設置,九把刀又做的很到位。可以說,在講故事的方法上,《那些年》做的並不差。九把刀從小愛看漫畫,漫畫格子就好比分鏡頭,他知道觀眾喜歡什麼。片中有很多地方都看得到漫畫的影響,像提及井上雄彥和櫻木花道,像那些誇張的動作造型和動畫特效(包括陳妍希在結尾彩蛋的表情),倒也投一部分觀眾所好。
當九把刀高喊人生就是不停的戰斗,我想,他最大的敵人一定叫無聊。愛戀之餘,《那些年》更多時候在跟無聊作戰。就像堂吉訶德的風車大戰可以理解為無聊,被太陽暴曬的馬小軍無聊地聞到了燒荒草的味道。在柯景騰看來,學習是最無聊的一件事。沈佳宜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情是徒勞無功的,他不明白。當他追求起沈佳宜,他就慢慢明白了,自己不再無聊。一到失去了沈佳宜,他的大學就布滿了空虛無聊。
除了拿捏年輕男女的戀愛感受,友情成為了愛情的背景,在細節上,《那些年》還做了大量鋪墊,營造真實的時代感。從開場的三張(張雨生、張學友、張惠妹)到黃舒駿《改變1995》里的《戀愛癥候群》,從僵屍片的插入演繹到AV的瘋狂流行。可以想見,有人會不解,也不喜歡,但是,它要的就是那會心一笑。影片里少不了九把刀的文字游戲,像每個故事都有一個胖子、直接用粗口來表達感受,台詞效果很好。
從開頭咬蘋果、中間送禮物到引自聖經的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問及將來想做什麼,柯景騰篡改了喬布斯的「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他說,我想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而看上去,跟以往的青春片相比,《那些年》是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很多導演愛青春也愛刀子,不搞點殘酷,後來誰死了,好像不符合常理。九把刀的名字有許多把刀,但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年》無關那些,只有愛情。也有人說了,這部電影是沒有刀,但是,它有很多的槍,瘋狂的手槍……
「我相信大多數人的成長,都跟這個故事一樣,並沒有刀光劍影、打打殺殺,也沒有搖頭磕葯、夜夜笙歌。」台灣青春片里,在情感基調上,《那些年》比較接近《藍色大門》。只是,比起《藍色大門》全篇的青春過去,《那些年》卻打通了時間,用一場婚禮讓電影院觀眾完成了情感代入。
這是一部形式大於風格的電影,也是一部標準的私電影。面對愛之地久天長,多多少少,《那些年》還是有一股傷逝的味道。當柯景騰用跑步來宣洩失戀痛苦和青春無奈,他在操場跑道上躺下,背後的白色跑道恰好是一個十字架的形狀。他如同被釘在上面,獻祭了自己的青春,毫無保留地付與世人。事情一旦做到這樣,《那些年》能風靡港台甚至是內地,那不就很好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