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辛亥革命》的影評200字
我要給張黎立一座貞節碑坊。
歷史自古就是一個美艷風騷的婊子,引無數英雄好汗競折腰帶。金錢這個流氓強奸她,政治這個惡霸蹂躪她,就連歷史本身也時常露出盪婦的本色,聊以自慰。
所以,能讓歷史出淤泥而不染身,入花叢而不傷腎,與流氓惡霸共舞而不露盪婦本色,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貞潔聖女,守身如玉,堅不可破啊。古往今來,又有幾個這樣的聖女呢?
司馬遷不是男人,但《史記》太過誇張荒誕,他也不能被稱為女人。其實,二十四史大都是歷代帝王歌功頌德的閹割之作,所以班固、陳壽們也就沒有了貞潔。二十四史以被閹割的司馬遷開始執筆,是否就註定了她被閹割的命運呢?可惜沒有《葵花寶典》,他們只能折一枝菊花,賞《極樂寶鑒》。
吳晗是個竇娥一般的人物,一部《海瑞罷官》,讓他被政治這個大惡霸糟蹋蹂躪了數十年。偉大領袖領著他的紅衛兵們搞SM,真是重口味。
閻崇年、紀連海、易中天之流,趕上了大眾史學真空的年代,卻被金錢強奸以至急功近利,自己治學又不精,只能用些下三濫的手段騙吃騙喝。
當年明月與袁騰飛算是兩個異類,頗有前途,可行文走筆間滿紙主觀臆斷,個人色彩太濃。頗像盪婦拿出一根黃瓜,說,你們不跟我玩,老娘自己來!
錢穆赴台灣,黃仁宇久居美國,這兩位算是逃過了政治的蹂躪與金錢的強奸,嚴謹的治學思想又使其恪守信譽,自慰不得。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這樣的貞潔聖女真的不多。
張黎的貞操,不在於他是馮小剛的攝影師,不在於熱播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不在於被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定位內閣成員必看的《大明王朝1566》,張黎的貞操,一部《走向共和》足矣。
這次,張黎又憑借《辛亥革命》貞潔了一回。
首先,張黎讓《辛亥革命》逃脫了政治的蹂躪。在選材上,他很聰明的選擇了辛亥革命這一題材,它發生在1921年7月23日之前,說白了,就是我黨建黨之前。建黨前的歷史可以講明白,最起碼,政治壓力小很多。建黨後的歷史不好拍,拍明白了,廣電總局封殺你,像《鬼子來了》;拍不明白了,觀眾又罵你,像《建黨偉業》等韓總的獻禮片。所以,辛亥革命是一個好題材,也是一個聰明的題材。
其次,張黎讓《辛亥革命》躲過了金錢的強奸。總導演成龍是把雙刃劍,你用他,可以給你帶來投資、票房;但你用他,免不了會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他的作用而最終流於庸俗,比如那個《大兵小將》。好吧,我想說,成龍版的黃興確實是比胖洪班長演得好。
還有,張黎讓《辛亥革命》洗刷掉了自慰之嫌。跟彪炳千古的《走向共和》相比,張黎有改變。雖然歷史還是那段歷史,導演還是那位導演,袁世凱也還是那個孫淳,但電影畢竟不是電視劇。要照顧票房,迎合觀眾,權衡各位演員(特別是成龍)之間的戲份,要斟酌其定位究竟是探求歷史真相還是普及歷史知識,亦或是主旋律說教與獻禮?孫中山一句「需要戰爭,也需要政治」,說明一切。
張黎的技巧與經驗,已經在馮小剛身邊歷練出來;張黎的功力與底蘊,已經在電視劇沉浮里積淀起來。就像令狐沖在思過崖苦研獨孤九劍,學成下山,縱是師父岳不群,也難是對手。
⑵ 為何甄子丹。成龍。李連傑沒有那過影帝
甄子丹,成龍,李連傑都拿過影帝。
甄子丹所獲獎項:
2,2011年,英國國際製片人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3,2009年,第2屆鐵象電影大賞最佳男主角獎。
成龍所獲獎項:
1,2005年,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2,1993年,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3,1992年,第2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李連傑所獲獎項:
1,2011年,第1屆悉尼中國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2,2008年,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3,2007年,第1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
(2)辛亥革命電影台灣評論擴展閱讀
李連傑演藝記錄:
1983年,與丁嵐、劉家輝共同主演武俠電影《少林小子》,在片中飾演武藝高強的三龍,該片在香港地區的最終票房達到2229萬港元。
1992年4月16日,與關之琳、莫少聰、甄子丹共同主演的動作電影《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上映,他在片中飾演武功高強、醫術高超的廣東十虎之一黃飛鴻。
成龍演藝記錄:
2011年1月,獲得第37屆人民選擇獎最受歡迎動作明星獎;同年,執導革命史詩戰爭片《辛亥革命》。
2015年,主演古裝動作片《天將雄師》,在片中飾演驍勇善戰的西域都護府大都護霍安;該片上映5日票房近4億,成為中國內地春節檔票房冠軍。
甄子丹演藝記錄:
2015年8月28日,甄子丹主演的《卧虎藏龍2》在北美IMAX影院和在線視頻平台Netflix同步上映,他在片中飾演男一號Silence wolf(直譯沉默之狼)。
2016年,加盟新片《極限特工3:終極回歸》。3月4日,由葉偉信執導,黃百鳴監制,袁和平任動作導演,甄子丹、張晉、熊黛林、譚耀文領銜主演,泰森特別演出的3D功夫電影《葉問3》國內上映。
⑶ 找一個有關辛亥革命的電影,有關一個烈士家書的電影,男主是台灣的,
《百年情書》是方金影視 、金日生輝文化傳媒聯合出品的一部傳記類電影,由導演金舸執導,王柏傑、蔣夢婕、李雪健等人主演。
影片主要講述了廣州起義烈士林覺民與其妻陳意映的動人愛情故事。
影片於2011年5月1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⑷ 台灣同胞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讓台灣人來回答你吧!
在台灣歷史教科書大都說"武昌起義"其次稱之辛亥革命
這是國父 孫中山的第11次革命,正式推翻滿清,這一天對台灣同胞來說
比起內地同胞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台灣的X慶日,全台休假一天,馬英九
與各部首長還得去國父紀念館向 國父行三鞠躬禮,從無間斷阿扁時代也是的,
早期全台灣人在這天家家戶戶盯著電視看國慶閱兵,畢竟這是中國結束帝王專
政的歷史轉淚點,中國人第一次嚐到X X的滋味,直到今日台灣仍保持這傳統,
今年剛好100年,台灣很多新婚夫妻都選擇這一天結婚,甚至還很多x慶寶寶
受到矚目呢,老實說在這一天台灣是不分黨派的,藍綠兩黨也是一同慶祝的
或許兩岸之間的隔閡還是存在的,但在我們台灣人心中這一天意義可是非同小可的
孫文在台灣人心目中,超越老蔣幾十倍的...
⑸ 台灣媒體是怎樣看待中國大陸官方慶祝辛亥革命這件事的
覺得很詭異~~
因為 在1911年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 當時 中國共產黨尚未組建
至今 中華民國仍存在於台灣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卻否認其存在的事實
但仍大肆慶祝 好似推翻帝制 是當今中國執政者的功績!!
⑹ 大陸和台灣對辛亥革命看法的角度和意義有什麼不同
台灣和大陸的對日抗戰史也差很多~~(有一方在說謊)~~
⑺ 台灣人看大陸歷史劇嗎
民國之前的電視劇可能會看,因為那之前大陸拍的那些可能會客觀一些,到民國時期涉及現在的政治問題,可能會有一些虛假的東西,比如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是主力,為了民族利益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打過很多硬仗,可有些電視劇拍的時候要考慮很多因素,一味的否決國民黨,你想台灣人會看嗎?一味的說蔣介石,是獨裁者,可我們當時的毛爺爺呢?如果毛岸英不犧牲的話,可能今天的朝鮮就是我們的樣版,所以大陸的電視劇對台灣如果會產生壞的影響,是不會在台灣上映的,相反台灣的電視劇在大陸也是一樣,所謂的互不承認,才到今天的政治對立,
說辛亥革命就應該先了解他發生在什麼年代,由誰發起的,雖然由孫先生發起的,如果要兩岸各拍一部的話也會各不相同的,因為政治觀念的不同,
仇人都可以相逢一笑抿恩仇,何況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祝福我們的祖國早日團圓吧
⑻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自己寫的,一千五到兩千字,多點就行,不是高中作文
你好
求採納
100年前一場革命轟轟烈烈,他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往無前的力量席捲了中華大地,震驚了世界四方,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辛亥革命,使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成為一種信仰,他揭開了救亡圖存的歷史篇章,也在中國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畫卷上書寫了舉足輕重的一筆。
電影《辛亥革命》還原了民族存亡、戰火紛飛的歲月。片頭秋瑾的從容赴死,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軀令人心生悲憤;片中孫中山滿懷救國之志,廣播革命思想,推進民主共和;陽夏保衛戰黃興浴血奮戰,誓死追隨令人倍感振奮、熱血沸騰;晚晴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袁世凱處心積慮,竊取革命果實令人憤恨惋惜。影片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和的不同細節演繹,生動的展現了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和革命先驅,為實現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斷探索,不屈斗爭的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懷,再現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場景。向我們闡述了革命的定義和革命的精神,詮釋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
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屈辱走向富強,100年過去了,重溫這段歷史,我們心潮澎湃。「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面對山河破碎、生靈遭塗炭的危局,一批批愛國志士在呼號、在求索、在抗爭,直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的提出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理論的橫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觀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興中華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為響徹華夏的最強音,他讓苦難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國父孫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遠見卓識,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氣貫山河的革命氣魄帶領著頑強不屈,心懷壯志的革命義士捨生忘死,將中華民族帶入了嶄新的發展軌跡,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斗爭,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開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進一步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使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是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接過辛亥革命高舉的愛國主義和「振興中華」的旗幟,完成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展望未來,這條歷盡滄桑卻傲然騰飛的東方巨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們在辛亥革命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承擔起先輩們未能完成的偉業,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⑼ 求《辛亥革命》電影的影評外加觀後感,1200字,最好是獨一份,我是交作業用,被老師輕易查出來就完了!!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今年的十月五號,我在南京。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故都,見證了半部民國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在近代諸多遭遇的地方。多少前無古人的功績與回腸盪氣,都沒能阻止中華民國像之前在南京建都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一樣,短命薄福,風雨飄搖戰亂頻仍,數十個春秋便散入歷史的煙塵中。
今天的南京是長三角最重要的門戶城市之一,第二共和國經濟核心滬寧杭工業區中舉足輕重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坐擁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南京城,作為長三角地帶的核心城市,引領著整個中國漂浮在前所未有的大繁榮中。
十月五號的晚上,去往大行宮家樂福的途中,路過總統府。置景燈光照亮了整個建築,十一長假,即便是在已經不再開放的晚間,門外仍舊聚集著大批遊客,萬千循聲而來的觀眾,抬頭仰視著被燈光照得剔透的門樓,帶著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遙遙地與那段穿越了腥風血雨的舊時光對峙。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年那場浩盪的國民革命將他推上了歷史舞台的最前沿。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四萬萬中國人第一次嘗試,不再以草民與奴才的身份在這片土地上謀取生路,他們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國民。如果事件按照預想的方式發展,這將是一個民主自由而充滿活力的共和國,衰落的中華文明將以嶄新的姿態再次復甦。可是沒有人曾預料到,就在三十七年後,1949年4月23日,一隊亢奮的農民軍士兵沖上了這座古典的西方門廊式建築,青天白日旗被扯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標榜著共產主義理想的紅旗。
就算是今天,所有的是非都可以用全新的標准來評價,我們也很難質疑一個可以在短時間內徵召動員起1萬余名船工、300餘萬臨時民工參戰的反對派武裝是否真的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如果1945年國共兩黨沒有撕破和平的麵皮而共同參與一場全民的大選,只怕結局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觀。
1911年的辛亥革命其實從數十年前就已經蓄起了第一顆火種。1840年,面對珠江口外大英帝國氣勢洶洶的四十八艘遠征艦船,和蒙古人一樣擅長騎兵作戰的滿清統治者驚異地發現,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強再也不是幾個世紀前在成吉思汗的鐵騎下瑟瑟發抖的卑微文明了,裝備了大口徑火炮的鐵甲艦沖向搖搖欲墜的古中國,東方文明徹底喪失了獨自發育演化成為現代文明的機會。此後的數十年,滿清統治下的中國屢戰屢敗,數千年獨樹一幟的黃河文明,成為提前走進工業時代的航海民族身後一支微不足道的苦行者。
元狩二年,兩千一百年前的那個春天,在皋蘭山麓河西的戰場上,十九歲的少年霍去病鐵騎絕塵帶領一萬漢家男兒揚鞭沙場,北進兩千餘里,硬挫匈奴盧侯王、折蘭王,殺出了一代戰神的赫赫威名,也殺出了中華男兒的血性與光榮。可是兩千年後,同樣是這個不乏勇武之士的民族,開足馬力撞向吉野號的致遠艦,靖遠炮台上堅守至死的關振威,都再也無法拯救華夏於頹滅,老大帝國垂垂老矣,西風東漸,朝不慮夕。
漢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宋、明兩朝之後兩次淪入異族之手,但並未引起過如此強烈的滅亡恐慌。華夏文明作為引領東方數千年的卓越文明,以其精深的文化內涵征服了馬背上的蠻族。蒙元和滿清雖以強力入主中原,最終卻卑微地化入了中華文明的浩盪洪流中。然而這樣用軟實力鑄劍為犁的融合方式變得再不可能,清末的中國,成為了崛起的現代化國家腳邊一隻生了銹的破痰盂,成為了即將被世界主流所拋棄所征服的落後文明。
1894年中日黃海海戰北洋水師的窘境,敲醒了最後一批沉睡的中國人。北洋水師建立之初,艦隊在火力和整體噸位上遠超當時的日本海軍,而開戰之時,艦只卻年久失修訓練不足,看似強大的大清北洋水師不經意間便朽為了一攤爛泥。沒有能夠讓社會重新煥發生命力的體制,裝備再先進的器物,也不過是一具身著錦衣的腐屍。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擺在中國面前的出路似乎只剩下了一條。改革既然沒有了出路,那麼就只有革命圖存。清廷在最後的十年裡施行的一系列新政沒有贏得人們的信心,廢除科舉,訓練新軍,改革六部,任命內閣,如此大刀闊斧的改制,大清帝國在通往憲政的道路上已然沒有了倒退的機會。可是誰還會對一個日薄西山人心喪盡的朝廷交付信任呢,1911年5月,清廷任命了第一屆內閣,其中皇族居多。「皇族內閣」的出現摧垮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最後一點耐心,人們不再把希望寄託於清廷所主導的憲政改革。1911年10月10日,沖向楚望台軍械庫的起義新軍將這場蓄勢待發的革命徹底點燃。
然而這場革命所建立起的新政府,僅僅在十幾年之後,就成為了所要被打倒的對象,統一了全國政權的國民政府面對一支衣衫襤褸的農民軍,僅僅堅持了十四年(合作抗戰期間除外),便帶著數十萬潰軍和臨時抓來的壯丁撤到了隔海相望的台灣。
每每念及那段歷史,我總是對這個國家多舛的命途感到由衷的難過。歷史在前進的過程中,給了這個古老民族多少化腐朽為神奇的機緣,最後卻免不了尷尬收場。
正如馬英九所言,今天的台灣,「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命脈,創造了台灣經濟與政治的奇跡,實現了先賢追求議會自治的理想」。而紅色的大陸,雖然仍舊掙扎在威權體制的泥淖里,仍舊舉步維艱地前進在向人類共同價值靠攏的進程中,卻擁有了民智漸開的十億國民,有了諸多願意對未來有所擔當的年輕人,我們不應該對未來的一切太過悲觀。
只是共和國還只是個半成品,難免有時寢食難安。對於「肉食者謀之」的國事,我自知多說無益。然而祖先的訓誡猶在耳畔,讓人如何去輕置這國家的興亡。
標題上陸游的詩,並不十分切合我的態度,只是突然覺得,很多一直期盼的東西,還仍舊遙不可及,思之至深,姑且借用而已。事實上,面對這個已經接近工業化中期的國家,我沒有辦法設想這片土地上再興兵燹。哪怕對現行的體制有再多不滿,我還是希望能尋找到一種溫和的漸進的方式推進變革。沒有人願意給預備立憲的清廷時間,革命之後數十年軍閥混戰。沒有人願意給內憂外患的國民政府時間,建立起的新中國除了工業化成就,也處處遭人弊病。
革命是民族自救與社會謀求進步的最後手段,同時也意味著將要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與物質代價,意味著生產力將可能受到接近毀滅性的破壞,意味著國家可能面臨分裂與動盪。我對沒有職業操守唯主管部門是從的某些國家媒體鄙夷之至,也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理解互聯網上無事生非的煽動造謠者。多少正在傳播的信息沒有出處,多少信誓旦旦的資料只是來自於對抗時期政客互誹的杜撰。獨立,負責,進步,相對於一整套從西方國家搬遷過來的政治體制,我更希望看到新時代的國民精神在中國蔚然成林。
一個正直的人,絕不會為了打倒什麼而污衊誹謗。今天,那麼多人熱衷於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平反,卻不覺中為中共戴了那麼許多莫須有的帽子。如果不能消除敵意與偏見,如果不能對歷史抱有一顆寬容的心,中國的歷史就永遠只能在「城頭變換霸王旗」的嬉鬧劇中兜兜轉轉。
我只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普通人,面對歷史我常常不知道何去何從。民國一百年,留下自由繁榮的台灣,成為華人世界的標桿。我希望,等到共和國一百年的時候,我們能夠在努力之後,為後來人留下一個不那麼讓他們厭倦的中國。
從今天起,我想以公民的身份謀求改變,如果最終失敗了,就請世人參加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葬禮。我始終相信著,每個民族為追求進步而戰斗的歷史,都將榮耀人類文明。
自己去整理下就可以為你所用。觀後感也在裡面。
⑽ 台灣有沒有拍辛亥革命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聽說台灣禁播大陸的《辛亥革命》,求真相,為什麼?
辛亥革命原本予定10/14台灣上映
因台灣新聞局審核為大陸片且今年大陸片在台上映額度已滿
故若要在台灣看這部片得等到明年!沒有禁播,只是比較晚撥!
~~~~~~~~~~~~~~~~~~~~~~~~~~~~~~~~
請問台灣有沒有拍辛亥革命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有阿!只是都是很久之前的作品!可能在內地是被禁播的喔!
1.『辛亥雙十』
年份: 1981
內容: 清末武昌革命的力量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以蔣翔武和劉復基為首的新軍,另一是由江湖幫會人士孫武和鄧玉麟領導的共進社,影片即以兩派對革命的思想歧議展開序幕。為了免於清廷的各個擊破,兩派人馬終於舉行聯合大會,制定起義大計。1911年,武昌起義後,各省風起雲涌,終於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推翻滿清王朝。導演丁善璽利用革命黨人的主觀觀點,呈現錯綜龐雜的歷史面,營造大時代的革命犧牲奮斗的感人史實
2.秋瑾
年份:1972
原名:驚天動地
清光緒年間,國勢衰微,外患日亟,光緒六年,慈禧太後招義和團拳民作亂,橫行京城,當時憂國傷時之革命青年乃風起雲涌,紛紛密謀推倒滿清,連立中華,秋瑾乃女性先覺之第一人,秋瑾原名璿卿,生於富貴之家,詩文劍術均佳,憑媒下嫁富家子王廷鈞,後捐得兵部郎中官職,秋瑾深受新思想薰陶,與其夫志趣相異,膝下有子女各一,子名阮德,女名桂芬。光緒二十七年,八國聯軍撤兵,王廷鈞府宅恢復繁華景象,笙歌夜夜,秋瑾甚感厭惡,時有康梁變法,不幸失敗,康梁逃之海外,清廷大捕餘黨,秋瑾挺身而出,救出一人名王照,此人自變法失敗後,四處逃亡,秋瑾暗藏於宅內,王廷鈞深怕受誅連,夫婦乃起爭執,秋瑾有摯友吳芝瑛,忙來勸阻,秋瑾卒以兒女為重,夫婦怠情才不致破裂。秋瑾與王照相約於翌日往赴某秘密地點會見其他密謀舉事之人。翌日,秋瑾暗訪王照,該處正集合一班人密謀攻打官府之事,惟各人宗旨不正,議論紛紛,秋瑾感到憑這班人之力量實不足以共謀大事,決心東渡扶桑,投奔孫中山先生.
3.碧血黃花
年份:1954
歷史教師向學生介紹青年節的起源: 福建林覺民離別愛妻, 赴穗從事革命工作; 廣西韋義廷隨師傅李德山參加起義; 四川喻培倫, 培棣兄弟爭相赴義, 合共七十二烈士在黃克強領導下起義, 矢志推翻滿清, 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