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大陸的電影在網路上都是國語先有,明明這些香港電影原聲帶是粵語的啊!總搞些配音的有什麼看呢
你首先就沒搞明白所謂盜版資源的類型和盜版方法。
大陸公映過的香港電影為什麼一般網上先有國語資源?因為盜版最先出的除槍版外(槍版現在很少有了因為基本沒人願意看)就是數字拷貝的膠轉磁版,基本上國語版的拷貝數量是遠遠大於粵語版的,盜版商做盜版也要考慮整個市場上國語版的需求是遠遠大於粵語版的,所以基本上先盜出國語片源,等香港發行了港版BD網上會再出一次國粵雙語的資源。
至於你想像的什麼拿到片源做無聲配國語什麼的不存在,你難道認為國語是盜版商配的?那種盜版商自己組織配音的只出現在外語片沒有引進過而市場有國語需求的情況下。
B. 為什麼港台電影分為粵語和國語難道他們要拍倆次每次說不同語言
不會那麼麻煩,拍時說一種,拍完後期製作時再找人配音!
C. 香港TVB的片子為什麼都有中文又有粵語呢
我知道TVB在馬來西亞有台,放的劇和翡翠台幾乎同步,不知道那裡的人聽國語還是粵語哦,不過國語配音應該主要為了大陸和台灣市場吧!但實話說國語配音真的很怪的,例如烈火雄心3吧,我看粵語版的,有一天試了一下國語版,幾個人的聲音受不了,猶其是卓柏宇
D. 電影公司為什麼把電影要製作粵語版
粵語的文化,是自古以來的一種歷史文化,應該予以一定的尊重。
你搜的電影是粵語版的,主要是因為你搜的是香港電影,香港投資與香港人拍攝,當然是用粵語的,因為市場是針對香港市場。
在香港上映的電影的時間比國內早,盜版更早於國內放映時間,所以是粵語的。
現在大部分香港電影有國語配音與字幕,是因為投資方有一部分是來自國內與台灣,而且看中的是國內市場。
E. 香港的電視劇電影綜藝都是用的粵語,台灣為什麼要用普通話
因為每個國家的畫面調色質感都不一樣,所以看著風格也都不一樣。個人認為大陸劇演員的表演功底不錯,但是好看的現代劇不多,現代劇類型沒有定型化,背景都不是很漂亮,想做的有深度又想符合偶像劇,最後是兩個都不像,但是也有一些還不錯的現代劇,像現在正在放的《我的青春誰做主》就不錯。

韓劇分種類,偶像劇普遍都比較類似於灰姑娘的故事,但是演員的服裝還有道具都很漂亮;家庭劇婆媳關系一般都是重點;韓劇中演員的表演功底都還行,其他的一般。日劇中偶像劇一般不會超過11集,情節變化的很快,所以有的時候會感覺有些情節聯系不上,日劇中的女演員一般都很漂亮,背景也漂亮,尤其是畫面效果一般都很好。
F. 為什麼粵語的港產片還要配音配多次粵語
樓主指以前的片吧,以前不是現場收音,所以後期配音。(不用演員配音,很大原因是出於成本,早期的配音是所有音一起配的,一個人配不好,必須整組人重配,所以很多時由專業配音員配,紅演員還有專配人員)。
再配的原因是片太舊,音質與現在的差距太大,會出現重配。
G. 為什麼以前的香港電影是用粵語做字幕
我們以前看到的香港電影,大部分都是走私過來的,也就是所謂的盜版,這些電影都是面對香港本土的,所以在打字幕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考慮到大陸的觀眾!而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所有香港的片子,都想往大陸賣,他們考慮的第一個市場就是大陸,所以在字幕處理上和以前當然也不一樣了!另外現在純香港的片子不多了,基本上都是中港合拍片,不知道是出於什麼目的,可能是中影集團想藉助香港電影的影響力來拉動內地電影。
H. 為什麼有很多電影是說廣東話的,外省人聽不懂,那廣東話電影怎麼傳播啊為什麼不使用國語啊
我是廣東人,覺得粵語的電影之所以能夠廣泛的流傳是和香港電影的發展密切相關的。而且廣東人口比較多,即使在潮汕地區也基本能夠聽懂粵語。廣東話是一種地域文化,有些電影只有通過廣東話這種很本土的語言才能表現它的意蘊,比如說前陣子上映的《麥兜響當當》,像我還有很多人從一開始都是期待粵語版的,因為麥兜就是香港的,香港就是講粵語的。要讓麥兜講國語在我們看來似乎就遜色了。而且電影也是有字幕的,所以個人覺得傳播倒不是個問題。至於什麼時候會出潮汕話貨客家話為主的電影,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只能看有沒有優秀的題材這些。其實汕頭最近幾年也有推出潮汕話的情景短劇《瘄邊頭尾》,但我一般都不看的覺得實在是不敢恭維。如果單單以潮汕話為噱頭而本身沒有好的劇情好的演繹的話我覺得那還是不要做了。
I. 為什麼以前香港的電視電影字幕都是用粵語字的,現在都是普通話字幕了,雖意思一樣,但就不是逐個字對應寫
以前的香港電影,並未將內地作為開放市場。
很多香港電影,字幕是粵語且用的多是『香港俚語』,很多字在普通話是沒那意思的,也就是『當地的土話』。
90年代末香港電影已經褪去浮華,而那個時候的內地才剛剛開始經濟發達。
所以後期的電影肯定用了普通話,才夠標准。畢竟香港電影以前那種輝煌,在香港那種彈丸之地今後是不可能的了,而大陸電影則蓬勃發展,市場又大,以標準的普通話作字幕才符合龐大的內地市場需求!
J. 國語版的香港電影丟了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一定要看粵語版
只舉一個例子。周星馳《九品芝麻官》里,吳啟華演的方唐鏡在惡搞周星馳的包龍星。舉一張小的契約,一張大的契約。國語版台詞:方唐鏡:一張濕的,一張乾的。大人要哪張啊?包龍星:乾的!方唐鏡:對嘛,大人還是經常叫人乾爹嘛!我小時候看,怎麼都不懂。那明明是大小之分,怎麼能論干濕呢?後來看原版:包龍星:這么小的「契崽」怎麼看?方唐鏡:小的「契崽」不好,還有張大的「契爺」(乾爹),大人想看那一張呢?包龍星:契爺呀方唐鏡:乖哦,大人未必不叫人「契爺」(乾爹)的嘛!所以對粵語觀眾群來說,這個包袱就流暢多了。我不是說國語版不好,實際上我還是愛看國語版,流暢。但這種例子就能證明,國語版會流失許多類似的東西。電影語言的妙處,本身就不可翻譯。塔倫蒂諾的電影和周星馳的電影有一樣類似,就是許多很「街」的俚語台詞,你聽懂了就是聽懂了,聽不懂就只能說可惜了。大多數國語版都很努力,而且香港導演許多也很有國際意識,把許多粵語的東西盡善盡美了,但畢竟不是粵語原版。當然這不只是語言,還有對香港風土的理解。所以像麥兜系列、周星馳、黃秋生、吳鎮宇、吳君如(比如《江湖告急》)的的許多根植香港本土味道的電影,粵語版多少會差了些味道,很細微,但就是味道本身;《老港正傳》這種則更考驗對香港歷史的在意,那就不只是語言的問題了。最後補一個。我當初看《男人四十》,是粵語版配國語再在大陸另配國語字幕的。張學友演的語文老師,有一句「上次高行健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大陸版國語字幕則改成了「上次余秋雨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嗯,我覺得這個例子挺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