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英文電影名的互譯
一般都是採用意義譯法或內容譯法 前者直接翻譯 後者在譯者看了電影後 再把名字改成可以直觀理解的漢語 如〈The Other>意義譯法是〈陌生人〉 內容譯法是〈小島驚魂〉
B. 關於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問題
理論的話,現在比較統一的是目的論(Skopos Theory 或 Skopstheorie)。目的論主要包含四個基本規則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 以及The Loyalty principle。 結合電影片名的英譯來講,就是將電影固有英文片名以及電影內容相結合來進行翻譯,也可以看作是直譯和意譯的結合。其中主要運用的翻譯方式是歸化和異化,英文就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最後補充一點,畢竟理論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所以也不好說現在片名的翻譯有什麼通用理論,只能說根據翻譯成品,翻譯過程等等來講,大部分片名翻譯與某個理論相符合。
如果你對目的論指導下的電影片名英譯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代榮. 2004. 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商標翻譯[J]. 商場現代化 學術版 12:182.
賀鶯. 2001. 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 外語教學 1: 56-60.
或者隨便去網上找幾篇相關的碩士論文,就能有個大概了解了
C. 《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下影視字幕翻譯的策略及技巧》的英文翻譯
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skopos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D. 電影名翻譯成中文
英文翻譯成中文後
想像的空間一下子小了~
呵呵~~ 很可愛的問題
E. 中文電影片名的英文翻譯該如何是如何進行的
電影片名的翻譯當然要比日常用語更書面化更正式,更有文學色彩,所以,用所有格當然不如of+名詞性物主代詞 更正式
中文電影片名的英文翻譯當然不是按照某種數學公式直接去套的,譯者覺得怎麼樣更好一些就怎麼譯,有的電影有不同的翻譯名稱,還有的電影名都是音譯的,像東邪西毒,不是 east bad west bad 什麼的,而是ashes of time,就是這個道理
F. 我論文題目是從目的論視角分析某電影的字幕翻譯,但我寫案例分析部分時是在翻譯策略歸類下寫的,沒有涉及
可以從下列翻譯原則中選擇易於分析的三個:
1、[直譯] 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
2、[意譯] 也稱為自由翻譯, 即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 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 (區別於「直譯」)。通常在翻譯句子或片語(或更大的意群)時使用較多,意譯主要在原語與譯語體現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得以應用。
3、[增益] 根據原文的意思補充原文中沒有的文字且不改變原來的意思。
4、[刪節] 對原文中不可少而翻譯為漢語又顯得多餘的文字不予翻譯。
5、[零翻譯] 有些不必翻譯的詞語仍然保持原來的讀音, 如詞國際通用語, 人名與地名, 由於風俗習慣差異漢語不存在的各種名稱, 等等。
翻譯原則還有不少, 估計網上都可以搜到, 我所提供的只能算作拋磚引玉。
G. 關於電影片名大陸翻譯與港譯的問題
這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香港人的觀影品味心態都跟大陸有很大不同,香港受英國影響太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