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天祥的資料!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中文名: 文天祥
別名: 文雲孫
國籍: 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江西吉州廬陵縣(江西青原)富田
出生日期: 1236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283年1月9日
職業: 丞相,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
主要成就: 贛南奏捷
代表作品: 《過零丁洋》,《正氣歌》
2. 文天祥的介紹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文雲孫
國籍: 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江西吉州廬陵縣(江西青原)富田
出生日期: 1236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283年1月9日
職業: 丞相,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
主要成就: 贛南奏捷
代表作品: 《過零丁洋》,《正氣歌》
目錄
出生與成長
官海沉浮
興師救亡
九死一生
苦戰東南
浩然正氣
作品一覽
文天祥遺跡
貼吧相冊
展開
出生與成長
文天祥,華夏傑出先烈,生活在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強大起來,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縱橫歐亞,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他的兒子窩闊台繼位後,又滅了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攻南宋。從1235-1279年,雙方戰鬥了40多年,南宋朝廷終於滅亡。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相始終。他是一個永遠載入中國歷史的愛國將領著名詩人。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塗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敵。被俘後,他義正辭嚴,慷慨殉國。
庶民
文天祥於1236年6月6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誕生在江西吉州廬陵縣(今江西青原)富田。這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小鄉鎮,鎮旁不遠處正是有丘壑林泉之勝的文山。他的先輩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沒有當過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說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為祖輩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鄉間略有名望,被稱為「君子長者」。這對文天祥的人格產生深遠的影響。
象棋高手
文天祥十分愛好下象棋,而且棋藝極高。他曾撰寫一本棋譜,記錄了危險制勝奇絕之局共40篇。夏日家居時,文天祥愛一邊游泳,一邊以水面為棋盤,憑記憶與棋友下盲棋,這實在需要很強的記憶力。其他人不堪久浸水中,都逐漸離開,只有他愈浸愈樂,不知時間流逝。文天祥有四首七言絕句,描寫四位棋友的高超棋藝,但這四人都不能戰勝他。下棋是文天祥一生的愛好,即使在燕京監獄中也不例外,直到殉國前夕,獄卒收走了他的棋盤,才結束了這個游戲。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曾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
[文天祥]
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十分淵博,對經史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醫葯、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文儀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應該能做到。他暗暗地立下誓言:我一定要以他們為榜樣。如果我死後不能和他們一樣受人尊敬,被人祭祀,就枉為大丈夫!
狀元及第
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清醒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親定名
[文天祥]
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是年文天祥才21歲。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試時,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為第一名。當時參與復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贊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官海沉浮
上書建言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但為了社稷人民,於是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元救國。可惜理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南宋的朝政也一天比一天敗壞。
甘於淡泊
景定元年(1260年),文天祥被委任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願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25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麼呢?這是時勢造成的。朝廷權奸當道,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願屍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願同流合污,寧願暫時置身於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年),由於皇帝不聽群言,重新起用奸佞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後
[文天祥]
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縣,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兵蹂躪,城垣屋宇被毀,文物古跡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後,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跡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觸動權貴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荒淫無恥,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製造)、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有一次,賈似道託言有病,以去職回鄉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過去的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朕心」。結果得罪了賈似道,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咸淳六年(1270年)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後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污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贛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是他的家鄉,為鄉人辦事,分外勤謹。他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元軍大舉南侵,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4歲的趙口(隰去掉,發音「xian顯」)即位,是為宋恭帝。
[文天祥]
九月,元軍20萬人由元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投降。各地宋軍將官在大兵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王朝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後,元軍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但宋朝的喪鍾已經敲響,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進軍臨安
文天祥起兵後,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元軍,
[文天祥塑像]
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的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朝廷終於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部隊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增。
常州之役
10月,常州(今江蘇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平江,又派張全率2000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3000人歸張全節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元軍苦戰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於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斗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對國家的安危十分擔憂。
[文天祥紀念館]
元軍攻破常州、平江後,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張世傑主戰,兩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危中求安。丞相陳宜中卻加緊策劃議降,太皇太後也准備「奉表(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傑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招兵,以圖東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抗元。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後逃走,朝廷亂作一團。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所剩無幾。太皇太後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元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但他沒有料到對方手段險毒,一番唇槍舌劍之後,竟被伯顏無理拘留。太皇太後失去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元朝投降。
九死一生
斥責降將
宋朝投降後,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現在為什麼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叛賊,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苟活,有什麼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大宋的忠臣,我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元朝上下將官聽了這話,都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
鎮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朝京師大都(今北京)。船到鎮江(今江蘇鎮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聯絡船隻,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隻被元軍巡船發現,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沒法走動,元軍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12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 (江蘇省地圖)後,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的丞相、樞密使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半信半疑,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騙到城外趕走。被自己人懷疑比受敵人侮辱更難受,文天祥不禁仰天長嘆。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元軍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名都揚州經過兩次大兵災,繁華的十里珠簾,秀麗的二十四橋,已無復舊觀。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進入李庭芝據守的揚州城,會是什麼結局呢?文天祥無法預料。這時,一個賣柴人願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朝廷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15里的小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元軍,他們藏身於幾道斷牆後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大隊元軍呼嘯而至。他們趕緊貼牆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個元兵探頭往裡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現,重做俘虜。幸好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元軍急著躲雨,匆匆而過。後來才知道,這隊元軍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範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飢寒交迫。隨從的人逃的逃、死的死,12人只剩下6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他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跌倒了又爬起來,咬著牙前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裡面,由6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今江蘇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但沿路不但元軍出沒,還有強盜搶劫,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敵人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在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元,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年)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占據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宋室。
文天祥畫像(8張)
苦戰東南
端宗繼位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廣王晉封為衛王。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籌餉,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元軍事行動的一大隱患。
流亡政府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長汀),不幸戰斗失利。在元軍的攻擊下,南劍州也落入敵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傑驚惶失措,急忙護送端宗和衛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鋒。福安府隨即陷落,南宋小朝廷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軍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今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以及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統一部署,揮師席捲贛南,收復了大片土地。
兵敗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元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督府軍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鬥力不強,在元軍騎兵猛烈的沖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元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元軍俘獲。他吞下二兩腦子(即龍腦)自殺,但葯力失效,未能殉國。
過零丁洋
元朝的元帥張弘范率水陸兩路軍隊直下廣東,要徹底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們用戰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屬廣東省)。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但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文天祥]
這首詩就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楷模。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麼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崖山決戰
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11歲的端宗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傑、陸秀夫立8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雙方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後張世傑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蹈海殉難。
押送大都
崖山戰役後,文天祥被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宋朝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願轉而效力大元,一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能再懷二心?」元朝政府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大都。
浩然正氣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殺,一共被囚禁了三年兩個月。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甚至連元世祖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因此文天祥經受的考驗之嚴峻,其意志之堅定,也是歷代罕見的,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後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14歲。文天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凶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由於他堅決不低頭,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麼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愛國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英名千古
文天祥殉難後,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
[文天祥]
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並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後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在抗元過程里,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後,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後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於國家的信念。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宋朝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宋朝「守內虛外」(即鎮內媚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禦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由此可見,文天祥的政治主張,不但表達了時代的要求,而且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3. 關於文天祥,晏嬰,於謙的電視或電影
沒有,海瑞倒是有,大明王朝 海瑞罷官
4. 文天祥資料
文天祥(1236—1283) 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繼承立的弟弟——趙昺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 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寫《過零丁洋》20天後,南宋在崖山海戰的慘敗後,陸秀夫背著8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而是以名相能為烈士。
文天祥:碧血丹心「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這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廣東海豐縣五嶺兵敗被俘後,於押赴大都(今北京市)途中過零丁洋時留下的不朽詩句。詩中表明了他賓至如歸,決不投降敵人的高風亮節。千百年來,它鼓舞著無數仁人志士,為反對侵略、捍衛祖國的神聖主權,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文天祥,字履善,號文山,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那時,北方的蒙古汗國剛剛滅掉金朝,開始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南宋。西子湖畔的南宋皇帝,終日沉湎於腐朽糜爛的生活,全然不想報仇雪恨、恢復國土。南宋滅亡後,文表祥被俘。文天祥在大都羈押期間,元朝統治者費盡心機,使出了種種手段,要他投降。忽必烈開始將他安置在豪華的「會同館」里,每天好酒好肉。接著又派降元的南宋宰相留夢炎勸降,他還沒有開口,文天祥就大聲斥責:「堂堂大宋宰相,怎麼穿著元人的官服?你這個賣國求榮的叛臣,還有什麼臉來見我,真不知世間還有羞恥!」留夢炎被罵得灰溜溜地走了。文天祥被帶上枷鎖,送往一間陰冷潮濕的土牢關押。文天祥在大都監獄里將近4年的時間里,寫了大量詩文,敘述他的斗爭經歷,抒發了他的愛國情思。後來,文天祥終於被殺害了。但他的高風高節、英勇不屈的精神和浩然正氣與世長存,激勵人們前進 .
5. 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生平簡介:
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東下,於贛州組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後脫逃至溫州,轉戰於贛、閩、嶺等地,曾收復州縣多處。
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興元年)兵敗被俘,誓死不屈,就義於大都(今北京)。能詩文,詩詞多寫其寧死不屈的決心。
文天祥在文學創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
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於多難之秋,朝內執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鬥力的隊伍。
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闕》一詩。
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裡似乎已經看到前途已呈現光明,復興有望。後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後顧之憂。苗再成通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說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後拒而不納。
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並未氣餒,而是鬥志昂揚接新的戰斗。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後身歷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
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後大有渾灝流轉的感覺,難怪後人讀此詩後,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6. 文天祥的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顏卻意在滅宋,並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後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傑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願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謝太後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後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倖免於死,經過千辛萬苦,於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於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傑,各各起兵,民復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 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餘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並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於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並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這是他遭遇的最後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後,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領義軍在戰場上與元軍拼殺。
文天祥被俘後,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還在伯顏將他扣押北營時,他便明白地告訴對手:「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馬來文天祥囚所勸降,文天祥長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裡,阿合馬卻要他下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馬以勝利者自居,傲慢地說:「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諷地說,南朝若早用我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會到你這里來,你有什麼可神氣的阿合馬用威脅口氣對左右說:「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義凜然道:「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馬自討沒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羅審問文天祥。孛羅一來就擺威風,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絕,左右便用武力強使文天祥作跪拜狀,文凜然說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無之?天祥今日……至於此,幸早施行。」臨刑前夕,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馬勸降,以宰相之職作為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只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麼呢?文天祥回答說:「願以一死足矣!」文天祥這種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使得敵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實際上等於宣布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他自己所贊頌的「正氣」的勝利。也等於宣布侵略者的失敗,是一切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失敗。
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姦佞之徒從不留情。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後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軍心。文天祥被俘後,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置,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 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7. 國魂的電影劇情
宋度宗年間,元兵圍攻襄陽城。右丞相賈似道隱瞞戰情,宋將呂文煥被迫獨力守城,長達三年之久。此事終為度宗得悉,秘書監文天祥奏請皇上將賈似道斬首。賈似道虛報戰況,反告文天祥誹謗之罪。文天祥決意暫且歸隱,假裝沉迷歌姬,暗中聯合有志之士共商國策。未幾,呂文煥向元兵投降。賈似道親率宋師迎敵,結果戰敗,被貶高州。文天祥旋即獲封為右丞相,奉召領兵出征,卻被伯顏擄獲。伯顏勸天祥投降,天祥不允,終被伯顏押返北京。幸途中天祥得船夫余元慶捨命相助,方能逃回真州。期間,文天祥遭人誣蔑為元人內奸,被迫轉往溫州。文天祥上奏益廣二王,得以洗脫罪名,再次統領宋師,大敗元軍,並獲封為信國公。最後,文天祥與元兵決戰於五坡嶺,不幸又遭伯顏俘虜。文天祥被囚三年,寧死不降,最終被元世祖下令處斬。
8. 文天祥資料
文天祥,華夏傑出先烈,生活在一個民族危機陰影籠罩的時代。13世紀初,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強大起來,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幾十年間,縱橫歐亞,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他的兒子窩闊台繼位後,又滅了金國,隨即揮鞭南指,進攻南宋。從1235-1279年,雙方戰鬥了40多年,南宋朝廷終於滅亡。文天祥的一生,與這場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相始終。他是一個永遠載入中國歷史的愛國將領著名詩人。他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塗炭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舉兵抗敵。被俘後,他義正辭嚴,慷慨殉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9. 有部動畫片,講一個朝代後人,文天祥留下幾件神器的,一件是一個人,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文天祥生平簡介】文天祥(1236~1283),小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字為名,改字履善;後又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寶四年(1256年)進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點刑獄,次年調任知贛州,得元軍渡江的消息,立刻組織萬人起兵勤王。德二年(1276年)正月,謝太後向元軍投遞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營談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後設法逃脫,再組織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復興國等縣,包圍贛州,軍勢頗盛。不過,文天祥組織起來的民兵,戰鬥力不強,很快就被元軍擊潰,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軍俘擄。他只好收拾殘兵奔循州,駐南嶺。後在廣東的潮州、惠州繼續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十二月,元軍從海陸大舉進攻,文天祥撤出潮陽,轉移海豐。因叛徒的出賣,他在五坡嶺再次被元軍俘擄。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經珠江口零丁洋時,寫下〈過零丁洋〉一詩。詩中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寧死不屈之志。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北上,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達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夢炎、受元朝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先後向他勸降,都被拒絕。他身在獄中,但詩句墨跡傳遍京城,被視同珍寶。又在獄中寫下千古傳頌的〈正氣歌〉,歷數各代不畏強權、不怕犧牲的人物,以明自己准備隨時為國捐軀的決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東四北大街府學胡同,一說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就義,年四十七。文天祥的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與張世傑、陸秀夫被稱為「宋末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