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香港的電影就是粵語啊 為了在大陸上映才配音 如果是內地的電影就是國語的配音啦
B. 全國這么多方言,為何唯獨粵語才有電影和歌曲作品
因為最初中國的電影是用粵語的人導演和表演的,歌曲也是同樣的,也是由他們引入中國大陸的,所以說全國唯獨粵語才有電影和歌曲作品。
C. 為什麼以前香港的電視電影字幕都是用粵語字的,現在都是普通話字幕了,雖意思一樣,但就不是逐個字對應寫
以前的香港電影,並未將內地作為開放市場。
很多香港電影,字幕是粵語且用的多是『香港俚語』,很多字在普通話是沒那意思的,也就是『當地的土話』。
90年代末香港電影已經褪去浮華,而那個時候的內地才剛剛開始經濟發達。
所以後期的電影肯定用了普通話,才夠標准。畢竟香港電影以前那種輝煌,在香港那種彈丸之地今後是不可能的了,而大陸電影則蓬勃發展,市場又大,以標準的普通話作字幕才符合龐大的內地市場需求!
D. 為什麼電影那麼多是粵語的啊
因為香港電影是粵語的,現在都有很多配了國語的,但是這樣就失去原來的味道了。好像香港喜劇很多粵語諧音那種,一旦配了國語就完全不同了。
E. 為什麼港台電影先有國語再有粵語
現在的香港電影獨立製作的比較少了,他們為了內地市場,香港電影已完全喪失了香港的味道,什麼都追求合拍、大製作,所以我們現在看的香港電影只能說是有一兩個香港演員的電影。這些電影,為了湊合內地觀眾,為了商業化,為了通過廣(和諧)電總局的審批,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一般都是國語在先。
F. 香港TVB的片子為什麼都有中文又有粵語呢
我知道TVB在馬來西亞有台,放的劇和翡翠台幾乎同步,不知道那裡的人聽國語還是粵語哦,不過國語配音應該主要為了大陸和台灣市場吧!但實話說國語配音真的很怪的,例如烈火雄心3吧,我看粵語版的,有一天試了一下國語版,幾個人的聲音受不了,猶其是卓柏宇
G. 為什麼香港還說粵語
那位說香港的粵語是「家鄉話」的朋友並沒有說錯,香港本來就是曾經屬於廣東轄下的,「家鄉話」也是很多原籍是廣東的居民對粵語的親切稱呼。只不過清末的時候香港被無能的清政府割讓出去了,所以在英國殖民者的統治下,當時的香港就把粵語和英語做為其官方語言,但畢竟粵語也是中文的一部分,與其它地方的方言如四川方言、河南方言等等一樣也是屬於方言的。只不過因為百年來的殖民地性質,香港的粵語還保持著很多古語,與廣東其它地方的粵語有些不一樣。而且因為幾百年來的習慣使然,香港人仍然以粵語為日常交流、媒體文章、播音的語言。其實在七十年代以前,香港的電影等文藝作品還是用「國語」的,那是來自內地的「官話」(從明清時政府官員及商業交易使用的標准語言類似如今的普通話),比如有一部電影《三笑》就是「國語」版的,還有《屈原》等。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許冠傑等藝人的推動下,文藝創作者們採用粵語創作歌曲、編寫電影劇本等等,由此也誕生了中文十大金曲等音樂排行榜,影響了更多的人。因為粵語本身就是香港百姓的日常語言,所以這些歌曲、影視劇深受歡迎,所以香港人至今仍然以粵語為主。而且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粵語歌曲、影視劇在內地的風靡,內地人也接受了粵語,並有不少人學習粵語、學唱粵語歌曲。不過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很多香港人也開始學習普通話,以方便與內地開展各方面的交流。
H. 電影公司為什麼把電影要製作粵語版
粵語的文化,是自古以來的一種歷史文化,應該予以一定的尊重。
你搜的電影是粵語版的,主要是因為你搜的是香港電影,香港投資與香港人拍攝,當然是用粵語的,因為市場是針對香港市場。
在香港上映的電影的時間比國內早,盜版更早於國內放映時間,所以是粵語的。
現在大部分香港電影有國語配音與字幕,是因為投資方有一部分是來自國內與台灣,而且看中的是國內市場。
I. 為什麼電影有粵語和國語 卻沒其他方言的語言
首先,ZF不是鼓勵說要使用普通話的么
另外,就目前來說,生產國產電影也就大陸、香港和台灣,大陸和台灣用普通話很正常而且因為港片當年創造出巨大的輝煌,在國產片中影響很大,所以香港電影的地位很特殊,當然香港電影也相當強大(雖然說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蕭條)。另,港片自然是講粵語的。再說,想用少數民族語言拍攝電影起碼要找投資,當今這世道投資商是要賺錢的,不想賺錢的投資商不叫投資商,而想賺錢,就要擴大電影的消費市場,國語的普及率當然得高且還要有大明星
方言太小眾,哪來的市場。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瘋狂的石頭》之類的,但那隻是涉及方言而已,算不上真正的方言電影。
另,如果是強行進行方言配音會顯得很不倫不類,直接拍個方言電影不容易,主要是利益當道,沒什麼人去干,單純追求電影藝術的電影人越來越少。
國產片也不是就只有這兩種語言,《賽德克.巴萊》拍的是台灣歷史事件,貌似用的是原住民語吧,反正不是國語也不是粵語
J. 國語版的香港電影丟了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一定要看粵語版
只舉一個例子。周星馳《九品芝麻官》里,吳啟華演的方唐鏡在惡搞周星馳的包龍星。舉一張小的契約,一張大的契約。國語版台詞:方唐鏡:一張濕的,一張乾的。大人要哪張啊?包龍星:乾的!方唐鏡:對嘛,大人還是經常叫人乾爹嘛!我小時候看,怎麼都不懂。那明明是大小之分,怎麼能論干濕呢?後來看原版:包龍星:這么小的「契崽」怎麼看?方唐鏡:小的「契崽」不好,還有張大的「契爺」(乾爹),大人想看那一張呢?包龍星:契爺呀方唐鏡:乖哦,大人未必不叫人「契爺」(乾爹)的嘛!所以對粵語觀眾群來說,這個包袱就流暢多了。我不是說國語版不好,實際上我還是愛看國語版,流暢。但這種例子就能證明,國語版會流失許多類似的東西。電影語言的妙處,本身就不可翻譯。塔倫蒂諾的電影和周星馳的電影有一樣類似,就是許多很「街」的俚語台詞,你聽懂了就是聽懂了,聽不懂就只能說可惜了。大多數國語版都很努力,而且香港導演許多也很有國際意識,把許多粵語的東西盡善盡美了,但畢竟不是粵語原版。當然這不只是語言,還有對香港風土的理解。所以像麥兜系列、周星馳、黃秋生、吳鎮宇、吳君如(比如《江湖告急》)的的許多根植香港本土味道的電影,粵語版多少會差了些味道,很細微,但就是味道本身;《老港正傳》這種則更考驗對香港歷史的在意,那就不只是語言的問題了。最後補一個。我當初看《男人四十》,是粵語版配國語再在大陸另配國語字幕的。張學友演的語文老師,有一句「上次高行健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大陸版國語字幕則改成了「上次余秋雨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嗯,我覺得這個例子挺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