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電影守望觀後感800字
守望觀後感
當我們面臨困難時,有人會猶豫不決,有人會勇往直前,有人會斷然放棄,有人會選擇逃避……而我們該怎麼選擇呢?在讀《守望》中《逃避》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有了決定。
林林為了不想打掃亂成一團的教室,選擇了逃避。可當她再一次回到教室,看見一塵不染的教室時,她有一種做錯事的感覺。最後,她撒了一個謊來安撫自己的良心,可是,林林真的可以欺騙自己的心嗎?也許她失去了很多很多的東西,是她永遠也追不回來的了……
我沉思著,我們每一個「逃避」背後是否都要一個「謊言」來圓呢?如果不是,那我們「逃避」什麼呢?「逃避」後如何面對親人、朋友呢?如果是,你的良心可以平靜嗎?長久下去,你不怕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圓這一個謊,你不怕整天生活在謊言中完全有可能迷失了自己呢?
爸爸一直喜歡聽台灣歌手鄭智化的一首《水手》,裡面有這樣一句歌詞「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爸爸告訴我鄭智化是殘疾人,可他卻選擇勇敢面對生活,甚至還用他的歌聲,他的勇氣,他的堅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和爸爸一起聆聽這首歌依然感覺那麼鼓舞人心。諾貝爾面對困難、危險沒有「逃避」,他發明了huǒ葯;林則徐面對鴉片沒有逃避,才有了「虎門銷煙」的壯舉;劉璇面對年齡、傷病壓力沒有「逃避」,她獲得了奧運冠軍……人類的奇跡也都是在沒有「逃避」中誕生的。
選擇「逃避」的失敗者也不在少數。我一個阿姨的兒子,他剛剛大學畢業沒多久,就接到了去偏遠山區支教的任務。可是,他怕那邊條件差,生活苦,所以選擇「逃避」了。可是當代他去支教的那位大學生回來後,他發現那位大學生有了那邊的歷練後,在工作中更勤奮了,做事也考慮得更周全了,社會對他十分認可,一些名校高薪聘請他去,一個月能掙幾萬塊錢。而阿姨家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只想要安逸生活,逃避困難的大學生現在還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好像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的那樣:「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
選擇「逃避」,也許你將一生碌碌無為,反之,也許我們可以獲得機會,我們可以提高意志,我們可以創造奇跡……就好像現在,我寫下一篇讀後感,我經歷了一次讀書的思考,享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我給自己製造了一次鍛煉的機會,我也相信我的明天會更好。
Ⅱ 電影《萬里歸途》有哪些戳中淚點的細節
宗大偉即將被叛軍槍決,每一秒都是淚點
彼時的宗大偉(張譯 飾演),內心極度混亂,一萬種思緒萬馬奔騰。
有對家人的牽掛、惦念,有對叛軍的憤怒、不懈、不屈,更有面對危險時誓死守護自己同胞的堅定信念……
男演員張譯此時的心情,已經無需語言,他的每一個眼神都是一場戲,每一個眼神都直戳淚點。
怪不得有網友忍不住驚呼:張譯是長在我的淚點上了吧?
文章圖片5
第二個淚點:王俊凱、張譯、司機大叔在車內聽《星星點燈》
經過一番鋪天蓋地的戰火紛飛、炮聲隆隆、血肉殘暴,人們的緊張心情幾乎達到頂點。
宗大偉(張譯 飾演)拚命為同胞們打開一條「回家的生命通道」,勝利完成上級交代的最後任務。此時,他大可順便跟著大家一同撤離、一起回家,去守護一直等待他的妻子陳悅(萬茜 飾演),與妻子一起迎接馬上出生的孩子。
文章圖片6
可是,宗大偉(張譯 飾演)卻毅然放棄這一切本可唾手可得的安全和幸福,反而與王俊凱,坐上司機大叔瓦迪爾的越野車,絕塵而去,一路逆行。
此時,音樂響起,竟然是鄭智化的《星星點燈》。
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
舒緩而激昂的音樂,三個人的笑臉,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
文章圖片7
要知道,他們極有可能是在奔赴死亡,不是去回家團圓啊!或許,這是他們最後的輕松和歡樂。從此,他們就會和這個世界告別。
尤其是,最後,叛軍把司機大叔扣住,用俄羅斯輪盤來賭他和宗大偉(張譯 飾演)的性命。
誰能想到,司機大叔想也不想,就毫不猶豫立刻拿起手槍,對准自己的腦袋扣動扳機,一聲清脆的槍響,「司機大叔」慘然倒下。
Ⅲ 獨立時代的影片評價
《獨立時代》:一部試圖偉大的電影
在帶著《獨立時代》前往康城參賽之前,楊德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裡面說道,「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我們』,迄今西方尚未有緣一識的我們那最隱私的一面。」這樣的表白極容易讓人聯想到所謂的「他者印象」——出現在權力關系、支配關系和霸權關系中的羅曼司、異國情調、美麗的風景、難忘的回憶、非凡的經歷,或者是東方之壯麗、殘酷和縱欲。當然,楊德昌在這里不是投合,而是自省。在他看來,文化立場的差異性後果不僅沒有帶來多元的豐富,反而在交流中設置了透明的過濾柵欄。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東西雙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須是相互的,沒有這種雙方自我檢討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溝通都將毫無意義。這部電影,代表了我在東方的這一半世界裡,向這交流溝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責。」
這樣的宏旨大意對於一貫嚴肅的楊德昌來說,並不顯得過分。相反,倒是影片的「活力喜劇」風格有一點異樣。事實上,在此之前的「台北三部曲」,《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恐怖分子》,以及後來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確可資證明他是台灣地區最優秀的導演之一。而《獨立時代》的審思姿態則證明了楊德昌作為文化先鋒的敏銳的感受性與責任心。在臨行康城之前,他慷慨而悲壯地宣稱,「這部電影談的是我的信念,不論最後我們賦予『人』這個名詞是何等地定義,我都深信我們都屬於同樣的人類。如果不然,我們又何必拍電影?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礎上交流,國際影展還有什麼意義?」可惜《獨立時代》無功而返。
這種遺憾當然不能代表什麼,但《獨立時代》的確只是楊德昌的一部試圖偉大的電影。 《獨立時代》: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圖」
台北是一個現代的大都市,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們的生活面貌是什麼樣子的?我不可而知。自從台灣想從中國分裂出去開始,我對台灣便沒有什麼好感。但是,畢竟都是中國人,在經濟高度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在生活或工作中都面臨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台北人的生活,或許是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對象。而把他們生活展現給我的,便是楊德昌。
對於台灣電影,我以前不怎麼了解,只是覺得他們的文藝片拍的有唯美和人性的感覺。除了候、楊和李三位大導演,其他的導演我幾乎不涉獵。可是,我最喜歡的楊德昌導演已經去世了。
在眾多電影中,楊德昌的電影卻是我每每回味的對象。《獨立時代》是他1994年的電影,我已經看了多遍,之所以沒有寫一些感想之類的話,是因為我似乎覺得自己並沒有完全明白很多東西,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有必要先將我現在的一些感悟記錄下來,因為,記憶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某種偏差。
看了楊德昌的《一一》、《麻將》,再回過頭來,看他最早的電影,才發現他先前的作品一樣的精彩,只不過在敘事風格上更為寫實。而我把《獨立時代》也概括為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圖」。
在90年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經濟實力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與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濟貿易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因此,也帶來了文化上的沖突。台灣自從離開大陸後,他們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一直都沒有中斷,而這一點似乎是大陸所不能及的。在古典思想和現在思想的激烈對抗下,在金錢和內心的激烈比拼中,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獨立時代》似乎給我們了一些參考。
影片開頭引用《論語》子路篇中一段: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大體意思: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是作為隨從並駕車。孔子到了衛國看到人很多就發了一句感慨:「人真多啊!」 冉有就問:「人多了以後,應該如何啊?」孔子就說:「讓他們富起來了!」 冉有又問:「人富了以後再如何啊?」)不過在這里,楊德昌省略了孔子的話:「教之。」
然後緊跟著,字幕上就是「兩千多年後,台北在短短二十年間變成世界上最有錢的都市。」這兩段話連起來,那麼影片所要描述的故事自然就很清晰了。台北就是那個衛國,可是誰是孔子?
隨後,一個「電影導演」的自白,更像是楊德昌對自己的「嘲諷」。話語中由電影到政治,把整個台灣的政治環境用簡潔的話進行了概括。「大同世界」這四個字,讓我想起了鄭智化的《大國民》。其實,台灣的政治從來都是一鍋粥,從來都是搞一些笑話出來。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地區的政治亂了,人自然亂了,有了錢又能如何啊?
片名的英文似乎告訴了我們:智者的困惑。那麼楊德昌現在正想用自己的鏡頭去解答這個問題。因此,從一開始,我就覺得楊德昌的這部電影就要完成這樣一個目的:他想讓我們在富裕之後有所考慮,找到自己繼續生活的動力。而不是像《麻將》中那樣: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都是靠別人告訴他。
在這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圖」中,生活著這樣一群人,我們似乎在他們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發現我說的越多了,越是畫蛇添足,我於是將每個影片段落的標題貼了出來。有的話說多了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而真正的樂趣在於各人的理解。
其實,看這樣的電影,我的心是沉重的。在這樣的人之間,我不但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而如何將這樣的困惑的生活化解掉,我只有自己去體驗。
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走,電影只是一種參考,就如書籍一樣。而「清明上河圖」也只能作為一種借鑒。其實,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孔子」,而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我並沒有找到最後的答案,因為很多東西根本沒有答案。就借用孔子的「智者不惑」來說吧,我們必須為自己找個理由活下去,做一個「智者」,這樣才會沒有太多的困惑。(作者: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