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許鞍華台灣新電影運動

許鞍華台灣新電影運動

發布時間:2021-07-20 17:47:10

❶ 哪部電影掀開了香港新浪潮運動的序幕

掀開了香港新浪潮運動的序幕的電影有5部:《點指兵兵》、《蝶變》、《瘋劫》、《行規》、《茄喱啡》。

1、香港電影《點指兵兵》該片章國明執導,王鍾、金興賢、張國強、劉詩棣、陳植槐、許炳森等領銜主演。主要劇情是:一個醉心槍械的年輕人慾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錄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處殺人。警方成立特別組緝捕他,一個初出茅廬的警察與兇手狹路相逢,最後將他槍殺。

2、《蝶變》是由徐克執導,張國柱、劉兆銘、米雪、黃樹棠主演的古裝驚悚懸疑電影。影片講述了一群武林高手發明了強大的火葯武器,最後卻因為內訌和互不信任而同歸於盡,使秘密淹沒於地下的故事。該片於1979年7月20日在香港上映。

3、《瘋劫》是由許鞍華執導,趙雅芝、張艾嘉、徐少強主演的驚悚劇情片。影片講述了連正明發現好友李紈及其未婚夫突然被殺的許多疑點並揭開真相的故事。該片於1979年1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獲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4、《行規》1979年翁維銓導演香港電影,白鷹、石堅、焦姣、鍾志強主演,香港全美視亞洲有限公司出品。講述的是白鷹所飾的香港警察,從線人(石堅飾)手中掌握了毒販的罪症,卻因警察、線人、毒販之間互為依靠又互相出賣的循環關系,因果往復卻無助解決問題,最終引來黑幫仇殺,流血收場。

5、《茄哩啡》是由嚴浩執導,陳玉蓮、伊雷、曾江等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一個臨時演員艱苦奮斗的故事;而周星馳的《喜劇之王》更是他從事演藝行業的真實寫照:從當臨時演員開始,受盡折磨與奚落,但始終沒有放棄成為主角的夢想,最終得到賞識成為了主角。

❷ 2007港台有些什麼新電影

中文片名:單身部落
◆類 別:愛情/劇情/喜劇
◆導 演:李保樟
◆主 演:李彩華 谷祖琳 董敏莉 安雅 陳輝虹
◆片 長:88分鍾
◆影片簡介:
性,愛,哪一樣會讓女人更了解自己?
三個同居女人,各自經歷著愛性交纏,將性愛進行得笑中有淚。
VI(谷祖琳飾),從不同的性愛中找到高潮的她,總會遇上荒誕奇情的性事。機械工程師(吳嘉龍飾)、準新郎阿健(黃浩然飾)等都是她的輝煌戰跡,直至遇上一個戇直純品的牧場男人DON(陳輝虹飾),DON竟誤會她是純潔女孩。令她終於發現,她需要的,不是床上的高潮,而是人生的高潮。
人生總有兩面,KIT(李彩華飾)是VI的對倒。初戀男友WOODY(曾國祥飾)因為性而移情別戀,刺激著KIT尋求改變,去體驗性的吸引力。性愛高手阿海(連凱飾),各樣荒謬而新奇的性愛大觀園,令她興奮過、痛過、笑過、哭過。她就像站在WOODY昔日的路上,明白當日的他,她再次遇上WOODY,一切能否重新開始?
小女孩美華(董敏莉飾),她不要太聰明,只要一直有人寵她就好。能乾的上司駱小姐(安雅飾)出現,她捨不得美華受傷,守護她成長。美華逐漸發現,愛,原來可以存在於兩個女人之間。女人的心思、女人的吻和撫摸,都比男人都溫柔細膩得多。
三個女人,交織出三段截然不同的性情故事,她們發現,透過前所未有的愛和性,她們找到了自己。

◆片名:十分愛
◆導演:葉念琛
◆主演:鄧麗欣 方力申
鍾嘉欣 森美
楊愛瑾 張敬軒
胡清藍(blog) 王楠
陳淑蘭 盧惠光
◆類型:愛情
劇情簡介
家寶(鄧麗欣 飾)、晴晴(鍾嘉欣 飾)和志榮(森美 飾)是青梅竹馬的好朋友。一次,家寶發現和晴晴新婚的志榮跟碧蓮有曖昧關系,志榮更主動跟家寶商量第三者的問題。心軟的家寶答應了為志榮保守秘密,她只將事情告訴了與二人毫不相乾的室友阿蚊(楊愛瑾 飾)。
在家寶為好友的感情問題煩惱的同時,她遇上了不歡而散的舊男友大力 (方力申 飾)。三年前家寶利用了大力去結識文信後,便遭受到一連串的報復,使她跟文信最後也分手收場。重遇大力後,與三年前類似的報復行動再次發生,令家寶不得不懷疑是大力所為。後來發現只是誤會一場,大力還是對家寶痴心一片。一次意外家寶在急症室認識了醫生Joe(張敬軒 飾),Joe對家寶展開追求。不巧被大力撞見他們約會,令家寶十分尷尬,周旋在二人之間。
出乎意料之外,傷害自己的兇手原來就是晴晴!晴晴誤以為家寶就是第三者,家寶只好把碧蓮的事和盤托出。二人在阿蚊的協助下計劃去揭穿志榮……

◆片名:Shrek the Third·
◆譯名:怪物史萊克3
◆導演:克里斯·米勒·

◆片名:跟蹤
◆導演:游乃海
◆領銜主演:梁家輝、任達華 徐子珊
主演:邵美琪 林雪
◆片長:89分鍾
Surveillance(監視) 是法文,英文的意思是「eye in the sky」,意指「跟蹤」和「監視」就好比「天上的一隻眼睛」,要「看」和「記下看到的一切」,不冷眼旁觀,就會影響判斷,過份流露感受會招致危險……

刑事情報科跟蹤隊俗稱警察「狗仔隊」,這批「狗仔隊」的特點是樣子平凡、絕不起眼,但這正有利於跟蹤和監視工作。他們就好像「天上的眼睛」,冷眼旁觀地把搜集到的線索,轉變成破案關鍵。
「狗仔隊」隊長黃文展(任達華飾)帶領著新人何家寶(徐子珊飾)和幾名隊員,正跟蹤一名珠寶劫案疑犯。他們的跟蹤對象陳重山(梁家輝飾)曾策劃多次打劫行動,對警察有強烈的警覺,就如能感應到身旁任何警察的出現,令他多次成功避過警方的追捕。陳重山的警覺性,成了黃文展等人的一大難題。盡管天網恢恢,「狗仔隊」的監視網正一步一步向陳重山收緊,但陳重山的行動卻總是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在繁忙的香港鬧市中,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沒完沒了地進行著……
天網恢恢,陳重山終落入狗仔隊的跟蹤網,但山的小心成為狗仔隊的難題,但狗仔隊的平凡也成為山的死穴……
http://www.tudou.com/ 免費睇,你只需要輸入電影名或者演員名查找就可以啦,好方便的網站!!!

❸ 單選題] 1998年,許鞍華導演了一部以愛情包裝的政治題材電影()。  A. 《胡越的故事》

《千言萬語》。

許鞍華1947年5月23日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女性電影導演、監制、編劇。1999年,與李麗珍、黃秋生、李康生、謝君豪合作拍攝電影《千言萬語》,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3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和女主角在內的五個獎。

(3)許鞍華台灣新電影運動擴展閱讀:

《千言萬語》劇情簡介:

一個茫然的年輕女子,在失常的在街上游盪,沒有記憶,已擺脫掉不堪回首的過去。她是蘇鳳娣(李麗珍飾)從小在船屋長大,一場在避風港發生的大火,奪走了她的家庭,痛心的她而後在友人的支持下,投入了為艇戶等弱勢族群爭取權利的社會運動生涯。

過去她的身邊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她年少時因偷竊而相識的同齡好友李紹東,一個是引領她進入社會運動領域的大學生邱明寬,而另一個則是紹東的精神導師,義大利籍神父甘仔。紹東對她一網情深,卻只能看著她為充滿理想與使命感的明寬而疑狂。

紹東只好寄情於他所鍾愛的音樂,排解煩悶。不顧同志們的反對而決意競選公職的邱明寬順利的當選了區議員,並與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但仍與蘇糾纏不清。

蘇不幸懷了邱的孩子,於是讓紹東帶著她到深圳墮胎,內心百感事交集而迷惘不已的紹東,將自己放逐在大陸,而蘇與邱終於分手了。就在89年6月4日,天安門廣場消息爆發之時,他們三人的命運又再度交會。

❹ 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將電影與商業結合的一個新的電影風格。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❺ 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典禮花絮

黃渤調戲蔡康永:從沒見過馬騎人!
當晚的頒獎嘉賓中,最歡樂的當屬黃渤。曾憑《鬥牛》拿過金馬影帝的他一上台就表示:「今年的影帝千萬不要是雙黃蛋!上回我跟張家輝一起拿獎,回家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說:獎杯?半個!」
現場鄭裕玲問黃渤:「你怎麼穿著睡衣就來了?」黃渤大言不慚:「金馬獎我老來,回家嘛,當然穿睡衣了。」蔡康永在一旁插話:「金馬獎不是我家嗎?怎麼成了你家?」黃渤立刻回嘴嘲笑蔡康永的「斑馬裝」:「我做人這么久了,只見過人騎馬,還沒看過馬騎人!」惹得全場鬨堂大笑。
張艾嘉爆料:李行偏心林鳳嬌!
跟郭富城一起上台頒「最佳女配角」的張艾嘉,爆料金馬獎過往的種種「黑幕」。「當年我演《碧雲天》拿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為什麼是女配角?我一直以為是女主角!」郭富城搭話:「為什麼呢?快說來聽聽!」張艾嘉半天才揭開謎底:「因為當年李行導演偏心林鳳嬌!」鏡頭立刻轉向台下笑眯眯的成龍
金馬50年,歷屆「帝後」都有回娘家。昔日的影後林鳳嬌怎麼沒隨大哥一起來?憑《十二生肖》拿下「最佳動作設計」的成龍私下告訴記者:「因為這次是我提名啊!下次如果房祖名被提名,她一定來——為了兒子,她什麼都肯做!」
趙薇自嘲:當導演後變胖了!
跟關錦鵬合頒「最佳新演員」的趙薇一出場便自嘲,自從當了導演,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變胖了」,「當導演對身材要求不高,所以吃很多——還是當演員好,希望有導演繼續找我。」19歲出道的趙薇,得知今年最小的入圍者才12歲後,不禁感嘆「大家越來越有出息了」。
從趙薇手中拿獎的是台灣影片《志氣》的女主角郭書瑤。小女孩激動得當場痛哭:「我沒有準備得獎感言怎麼辦!怎麼會這樣啦?!」接著邊跺腳邊哭喪著臉說完所有「感謝」,笑翻全場。
李雪健賣萌:我會愛護小金馬!
戴立忍和舒淇出場頒發「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造型設計」。曾因《洪興十三妹》得過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舒淇表示:「我就是演配角出身的,不過有時候,配角會搶掉主角的風頭。」
當晚的「最佳男配角」歸屬了李雪健。59歲的他領獎時卻學起了「賣萌」:「我是屬馬的,明年是馬年,所以這匹小金馬對我來說特別的可愛——我會好好愛護它的!」在後台,有記者問李雪健如何「指導」沒得獎的後輩,老爺子謙虛地笑道:「都差不多,都差不多……」
其他
張曼玉和劉德華為影後頒獎;林青霞和劉青雲擔任影帝頒獎人;陳可辛和許鞍華為最佳劇本獎頒獎;趙薇和關錦鵬揭曉最佳新演員;郭富城和張艾嘉為最佳女配角獎頒獎;最佳男配角獎的嘉賓由舒淇和戴立忍擔任;秦祥林將獻上終身成就獎給甄珍。而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獎項,由金馬影帝阮經天,與2013年以《親愛的奶奶》入圍最佳女配角的林美秀頒發,同時他們也將負責揭曉今年台灣表現出色、競爭激烈的最佳紀錄片。

❻ 許鞍華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什麼

許鞍華1947年5月23日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女性電影導演、監制、編劇[1] 。
1975年,許鞍華回港後為胡金銓的助手,之後在香港無線電視任編導。1977年,轉往香港廉政公署拍攝宣傳反貪污電視片《ICAC》[2] 。
1978年轉任香港電台,拍攝紀錄片及短篇電視劇,其中拍攝的電影作品《獅子山下》之《來客》,成為許鞍華「越南三部曲」之首[3] 。1979年,專職拍攝電影,指導首部電影作品《瘋劫》獲得第17屆金馬獎劇情片獎[4] 。1981年,繼續拍攝《胡越的故事》。1982年在海南島拍攝的《投奔怒海》,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5] 。
1990年拍攝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自喻身世,奪得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三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04年曾擔任香港電影導演會會長。2011年獲得亞洲電影大獎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12年指導拍攝電影《桃姐》榮獲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Volpi Cup最佳女演員、平等機會獎、Signis特別榮譽獎、La Navicella獎。第4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作品[6] 。
2014年拍攝指導電影《黃金時代》[7] 。

❼ 許鞍華導演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得閑炒飯》、《桃姐》、《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愛殺》、《天水圍的夜與霧》等。

1、《得閑炒飯》

《得閑炒飯》是名威影業公司發行的一部有關女同性戀情感生活題材的香港劇情片,由許鞍華執導,吳君如、周慧敏、張兆輝和陳偉霆領銜主演。

2、《桃姐》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香港許鞍華執導,劉德華、葉德嫻、王馥荔、秦海璐和黃秋生等聯袂出演。電影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佣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故事。

3、《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是由許鞍華執導,李檣編劇,周潤發,趙薇,斯琴高娃主演的劇情片。影片以上海現代都市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知識女性退休後充滿戲劇性的悲喜人生故事 。

4、《愛殺》

該片講述了一所公寓的男子被殺,警方判定是他殺。經警方驗證得知死者名叫皮特,偵查科隊長林清多方調查,終於查出真相。

5、《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拍攝的劇情片。由許鞍華執導,任達華,張靜初,羅慧娟,覃恩美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中年離異的"港伯"李森和來自大陸的曉玲一家因為成長環境不同造成的悲劇故事。

❽ 怎麼看待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

評析
香港電影看多了,感覺商業氣息太濃,類型化模式化太強,跟風現象極為嚴重,往往一部佳作的誕生也伴隨著數部甚至數十部劣作的接踵而至。新世紀的香港電影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不僅許多所謂的大製作無法達到人們的期望值,就連王家衛、許鞍華、關錦鵬、陳果這些具有獨立精神的電影作者都漸漸流於俗套,而類似《炮製女朋友》、《我要做Model》、《雀聖》和《至尊無賴》這樣的粗製濫造之作更是層出不窮。這幾年觀看香港電影,與其說是在娛樂享受,不如說是在完成一項既定的任務,有的時候甚至還要咬緊牙關,才能堅持看完整部影片。物極必反,既然難以觀看,又何必強迫自己呢?還是欣賞欣賞那些更加細膩,也更加具有人文關懷的台灣電影吧!同是黑頭發,黃皮膚中國人拍的東西,為什麼這兩個地區就有如此大的差異呢?看來這還是由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所決定的!
一.
最早看台灣電影,還是李行的那部《汪洋中的一條船》,典型的勵志型人物傳記片,描寫了一個殘疾人頑強奮斗的一生,具體情節已經印象模糊了,反正感覺很煽情,突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中國傳統精神。但由於當時歲數太小(還在上小學),所以也就根本談不上什麼細細品味了。後來電視上經常放秦漢、劉雪華、劉德凱、馬景濤這些傢伙演的瓊瑤劇,哭哭啼啼,又臭又長,於是「影視不分」的我自然而然也就對台灣電影產生了一種抵觸情緒!
其實就是在90年代那段大批量觀看香港電影的時期,我經常會將一些商業性很強的台灣電影誤認為香港電影,比如《烏龍院》系列、《笑林小子》、《蠟筆小小生》和《逃學戰警》。這些影片中都有著大量的搞笑噱頭,來得甚至比那些香港搞笑片更為誇張,也更為低俗、膚淺,在它們的背後都隱藏著這樣一個人物——朱延平。這位被譽為「台灣王晶」的商業大導演,在崇尚電影作品藝術化,人文化的台灣,絕對是一個另類,彷彿王家衛、陳果之於香港電影一樣。他在2005年年初推出的賀歲片《一石二鳥》更是將這種低俗的惡搞風格發揚到了一種極致,結果自然也成就了一部大爛片。不過我還是挺喜歡他的《異域》和《新火燒島》的。《異域》改編自同名小說,描寫大陸解放後一支國民黨軍隊在中緬邊境長達數年的悲慘遭遇,他們失去了身份的認同感和生命的安全感,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極盡酸楚地苟活於世,隔三差五地還要經受著槍彈炮火的摧殘。影片結尾處羅大佑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更是為這一煽情大作作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注釋:「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而《新火燒島》顯然是林嶺東《監獄風雲》的衍生之作,不過與《監獄風雲》偏向寫實的風格不同的是,《新火燒島》在突出善惡二元對立的基礎上還增添了一些漫畫風格,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像黃秋生扮演的監獄長古今倫和監獄中的大哥大宮天保,不是極惡就是極酷。而對美國90年代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和《天生殺人狂》中一些元素的借用和模仿也是顯而易見的!
同大多數商業電影的製造者一樣,朱延平也經常大打明星牌,台灣的帥哥美女吳奇隆、金城武、林志穎、徐若暄、葉全真們不時在他影片中出現,而兩大童星釋小龍和郝邵文的一武一諧絕佳組合更是成了他的座上常客。但光靠明星效應和對過往影片的生搬硬套,顯然失去了電影創作中最寶貴的東西——原創精神,就像香港的觀眾早已厭倦了王晶一樣,台灣觀眾也開始對朱延平影片中不停的對他抄襲和自我復制產生了「審美疲勞」,本應賣座的娛樂大餐遭遇「血本無歸」的滑鐵盧真的不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二.
朱延平的確是十幾年來台灣商業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他導演雖然也拍商業電影,但都沒有像他拍的那麼張揚和純粹。比如說陳國富的《雙瞳》(02年觀看)吧,一部類似於美國《七宗罪》的宗教神秘主義復仇影片,顯然兼顧了商業和藝術兩方面的考慮,非常講究色彩、光線、構圖和攝影。而影片在保持情節絲絲入扣的同時,也沒有加入任何胡搞的噱頭,娛樂性雖然降低了,卻比朱延平那些鬼打鬼鬧的暴笑劇更有看頭!
即使是反映都市男女糜爛夜生活的《台北晚九朝五》(03年觀看),也比其所模仿的《香港晚九朝五》來得更為細膩,更為平和。很喜歡影片中花花公子小馬呆在醫院病房裡的那兩場戲,平靜安詳的畫面與前面喧鬧嘈雜的酒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加清晰地洞察到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似乎我們先前看到的那個小馬只是一個外殼,眼前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小馬!
一直以來都只聽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大名,直到03年5月才有幸觀看到這部台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作品(之一)。4個小時的時間,既像是在閱讀台灣的歷史,又像是在同小四、Honey、小貓王們一起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狂躁不安。影片的暴力爭斗絲毫不亞於香港的《古惑仔》,而宏大的敘事架構,扎實的細節描述以及對人物命運的人文關懷,又遠非那些香港黑幫漫畫影片所能比擬的。這次非同一般的觀影經歷讓我對台灣電影作者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深深體會到像楊德昌這樣的電影大師的非凡之處所在,也不由為自己從前的淺薄無知而感到羞愧:遙想當年,我可是將侯孝賢、楊德昌們貶為遠遜於王家衛的次等導演的!
三.
真正系統地觀看台灣電影,還是04年夏天買了DVD碟機之後,因為大量的台灣電影在大陸都是通過DVD渠道發行的,而不是VCD,所以陸陸續續買到了台灣四大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李安和蔡明亮)的許多作品,也提升了自己欣賞台灣電影的藝術品味:對香港電影是一種延續下來的感情,而對台灣電影則更有一種朝聖般的崇拜!
侯孝賢的電影當然是最具人文氣息的,從他早期的「青春叛逃事件」四部曲(《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到後來的《悲情城市》和《戲夢人生》,侯孝賢的影片保持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客觀、冷靜、含蓄之風格,從來不去刻意煽情。從他那平靜淡雅的長鏡頭中,我們體味著個體關於成長的記憶,思考著個體成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比較著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鄉村文明與現代文明,重構著族群對於歷史的記憶,使電影成為「歷史的漸近線」。不喜歡他後來的《海上花》,因為空間太狹小,情節太緩慢;也不喜歡他的《千禧曼波》,因為跳動的都市節奏讓我感受到一種局促和不安。而2005年的新作《最好的時光》則採取了三段式的敘事,無疑是對他二十多年創作風格的一次象徵性的總結。這位一輩子以小津為偶像的台灣「電影青年」,如今早已成為小津之後最能代表東方美學風格的大師級人物,在他以《咖啡時光》向小津致敬的同時,又不知有多少黑頭發黃皮膚的電影小子們正准備向他致敬呢!
和侯孝賢同輩的楊德昌屬於典型的知識分子,但與侯孝賢不同的是,他的影片很少去表現山水間所彌散的鄉土氣息,而將攝像機對准現代化的都市,洋洋灑灑地抒發著自己對台北社會種種不良現狀的批判。在他的《恐怖分子》、《麻將》和《一一》等片中,我們看到了少年人的叛逆躁動,中年人的生活危機,老年人的孤獨無助,以及整個社會的道德淪喪,台北像是一座被罪惡籠罩著的城市,這里人人有病,而整個城市更是病入膏肓。當然,楊德昌也沒有完全絕望,像《麻將》結尾處那一對街頭擁抱的青年男女身上,就寄託著他對美好未來的迫切嚮往。雖然他是台灣最具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導演,但從《一一》開始,我們也發現他比以往平和了許多,顯得更加內斂,更加不露聲色!
很多人認識李安都是從《卧虎藏龍》開始的,這部在西方人眼中倍受推崇,在中國人眼中卻無法得到認同的武俠片顯然使他名聲大噪,甚至超越了侯孝賢和楊德昌這兩位前輩。其實真正體現他作品風格的還是他在90年代上半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並存,新老兩代人的代溝,傳統與現代的沖突,都是他這三部影片所要表達的重點。他的影片就像我們平時所看的那些家庭劇,溫柔敦厚,細膩嚴謹,生活氣味非常濃郁。在影片贏得廣泛贊譽的同時,郎雄所塑造的父親形象也深入人心,而這個「父」完全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威嚴,更多體現了一種對現實的無奈和妥協。與台灣電影整體淡化戲劇沖突的風格不同,李安更像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影片的進程其實就是對原有事實的一次重新洗牌,直到結尾處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啊(比如《喜宴》中老將軍從頭到尾的難得糊塗,以及《飲食男女》中老朱在家庭宴席上的愛情宣言,都是在影片的最後才給觀眾帶來驚奇的)!
看蔡明亮的電影的確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情。起初看他的《你那邊幾點》只能用「受罪」二字來形容,極為匱乏的人物對白,大段大段的固定長鏡頭,以及幾乎淡化為零的戲劇沖突,簡直讓習慣了將影片當作故事來閱讀的我感到無所適從。後來看多了,也漸漸習慣了這種極簡主義的風格,而從《青少年哪吒》、《河流》、《洞》、《不散》和《天邊一朵雲》這些影片中,我不禁發現到,其實他才是台灣甚至是整個中國最符合法國「作者論」觀點的導演:一生其實只是在拍一部影片。雖然他崇拜並模仿特呂弗(他的「小康」系列很像特呂弗的「安托萬」系列,男主角也總是用李康生),但實際上卻比特呂弗純粹的多。當夜深人靜一個人靠在椅背上靜靜觀看蔡明亮影片時,可以很深切地體會到,原來蔡明亮的心靈是和我相通的,影片中的那個孤獨的小康彷彿就是自己的化身!
除了這四大導演的作品之外,最近還看了張作驥的《黑暗之光》和陳國富的《徵婚啟示》,感覺張作驥的風格繼承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精髓:散文化的情節結構,冷靜、含蓄、內斂、不煽情的風格;而《徵婚啟示》中劉若英的幾十次相親經歷更是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市井百態,但相親不過是表象,真正所要表現的還是對逝去感情的難以忘懷!
四.
雖然純正的台灣電影和純正的香港電影是無法兼容的,但台灣的電影演員卻經常會出現在那些香港的武俠槍戰愛情喜劇片中,像林青霞、張艾嘉、吳興國、金城武這些港片中的老面孔,如果不知道他們的出生背景,還真的容易把他們當作是土生土長的香港演員呢!其實台灣演員相對於香港演員,就好比法國演員相對於美國演員一樣,並不拘泥於那種模式化表演,每個人都顯得更加特色鮮明。當然這也同台灣導演更擅長挖掘演員的內在潛力有關,很多演員都成了某些導演的御用演員,比如郎雄之於李安,高捷之於侯孝賢,李康生、陸奕靜、苗天這「一家三口」之於蔡明亮。男演員中,像郎雄、李立群、金士傑和高捷,都是屬於那種越老越有味道的資深演員;而秦漢、秦祥林、鄧光榮、趙文暄這樣相貌俊朗的文藝小生(值得一提的是,鄧光榮來到香港之後居然成了狄龍式的黑幫片「老大」,好比後來林青霞成了新武俠皇後一樣,看來香港和台灣的電影氛圍真是大相徑庭啊),自然也就成了文藝愛情片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再年輕一點的帥小伙,如金城武、吳奇隆、陳昭榮和張震等,都是大有潛力可挖,當然對於更年輕的F4們,我可就連聽都不想聽了。而女演員方面,美麗如林青霞,知性如張艾嘉,清新如王渝文,靈動如劉若英,多變如楊貴媚,憂郁如陳湘琪,青春洋溢如李心潔,老而彌堅如歸亞蕾,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魅力。香港演員可以拍一輩子爛片而修煉成影帝影後,而台灣演員卻更願在大師們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中長久地散發著他們炫目的光澤!
好了,要想真正地研究台灣電影,決不是我這一篇小文所敘說的那麼簡單。從李行、白景瑞的「健康寫實主義」到後來的瓊瑤電影、武打電影,從「台灣新電影運動」中所彌散的鄉土化氣息到蔡明亮對現代都市人精神狀態的極端展示;從1966年的年產劇情長片257部到世紀末的年產量不足20部,再從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摘得金棕櫚大獎到李安憑借《斷背山》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稱號,台灣電影50多年來的發展有高潮,有低谷,其酸甜苦辣很難一時半會道清說明。也許看看「台灣電影教母」焦雄屏所著的那些電影文化評論,才會更加有助你深入洞察到台灣電影的精神內核所在!

閱讀全文

與許鞍華台灣新電影運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電影演員假裝市長 瀏覽:645
美國50年代電影音樂 瀏覽:273
經典電影里粵語歌 瀏覽:556
譚道良台灣電影全集 瀏覽:649
怎樣在貓眼電影院買票 瀏覽:68
剪映怎麼剪完整電影 瀏覽:639
能在線看槍版電影的網站 瀏覽:304
法國電影穿越電影 瀏覽:736
電影鋼的琴張猛導演 瀏覽:23
男女愛情電影寫真 瀏覽:460
電影票圖片花木蘭真實 瀏覽:697
海綿寶寶尋找小蝸大電影大全 瀏覽:698
英文電影影評小黃人 瀏覽:48
蟲大電影 瀏覽:952
黑衣人3電影英文 瀏覽:223
高壓線粵語電影 瀏覽:728
仙電影什麼仙電影 瀏覽:100
美團電影院取票 瀏覽:530
巨石強森和傑森思坦森電影叫什麼 瀏覽:950
法國戛納電影節中國獲獎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