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頭腦特工隊 電影好看嗎
還是不錯的,《頭腦特工隊》影片講述了小女孩萊利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Ⅱ 《頭腦特工隊》,皮克斯腦洞大作,這部動畫電影有哪些亮點
《頭腦特工隊》是一部極具皮克斯特色的動畫,是一部面對全年齡段的電影,更是一部送給所有觀眾的一件治癒禮物。《頭腦特工隊》最大的精彩看點無疑是看導演是如何將頭腦中的各種情緒具象化,如何讓喜怒哀樂以動畫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其次我們也對這樣一部動畫電影會講述怎樣一個故事感到十分好奇,畢竟在我們的記憶中,還沒有過類似的作品。
Ⅲ 頭腦特工隊電影中代表情緒的小人分別是什麼顏色
怒氣:紅色
快樂:黃色
憂傷:藍色
膽怯:紫色
討厭:綠色
Ⅳ 電影《頭腦特工隊》高清完整版 求百度網盤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該片講述了小女孩萊莉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Ⅳ 如何評價電影《頭腦特工隊》
為什麼我們在面對一個人時心裡會問:TA到底在想什麼?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感覺腦袋裡有好幾個聲音在吵架?
為什麼 「長大」似乎是一件很突然的事?
這些問題,就是彼特-道格特和他的製作班底打算在《頭腦特工隊》里一探究竟的問題。
一切源起於導演道格特的一個真實的困惑:他的女兒Elie小時候一直是個活力四射的快樂孩子,跟《飛屋環游記》里那個後來成了男主角妻子的小女孩一樣的張牙舞爪(Elie為她配音)。然而當Elie長到11歲時,她一下子變得安靜寡言起來。
——她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正是這個問題,讓道格特決定要做一個與「頭腦」有關的故事。一個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著父母跨越大半個國家從明尼蘇達搬到了舊金山,面對著新環境的全面挑戰,然而這只是故事的背景。真正的故事存在於她的大腦內:在頭腦的「司令部」里住著五位情緒小人,他們一同操縱著Riley的行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長期記憶、潛意識……一個有科學理論支撐,卻又完全虛構的世界。
在讓皮粉持續失望好幾年之後,這一回皮克斯終於「開著腦洞打開了腦洞」。不是公主不是續集,而是徹底的原創。而且,這回的創意也不是擅長烹飪的老鼠大廚,或者靠一堆氣球飛到南美的房子,《頭腦特工隊》的創意甚至比前兩者更有野心,它潛入人體最神秘的器官,帶來了一套天馬行空卻又邏輯自洽的大腦理論。如果你願意,你可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自己腦袋裡想過的任何事。
【情緒小人進化史】
快樂(Joy)、悲傷(Sadness)、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這是女主角Riley腦內的五位情緒司令官,也是《頭腦特工隊》定義的五種基本情緒。
Joy是那個總想逗你開心的角色。她自帶光圈上躥下跳,常年呼籲「起來嗨」,遇到困難口頭禪是「我能搞定」(I can fix it)。她不遺餘力讓你快樂。
Fear是提醒你遠離危險的角色。人生中危機重重,不只有牆角的蜘蛛或90度過山車才算危險,如果沒有Fear逼你在考試前通宵復習,估計你還能再掛幾科。
Disgust使你的身心免遭「毒害」。因為Disgust,你拒絕去吃英國菜、愛上比裂帛、穿成殺馬特。(當然有的Disgust畢竟能力有限。。
Anger保證你被世界公平對待。隔壁老王打你?噴火分分鍾燒死他。街上情侶秀恩愛?噴火燒死異性戀。女神把你甩了?噴火……等等,好像是Sadness來了。
Sadness究竟何許人也?誰也不知道。她總是悄無聲息地出現,不由自主地去碰操作台。然後你痛哭失聲,或者一瞬間悲從中來。
在剛決定由「情緒」作主角時,道格特跟他的同事一起做了大量研究。人類究竟有多少種基本情感?科學家的答案並不一致,有的說3種,有人則認為有27種之多。本片的顧問之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Paul Ekman在1972年給出的答案是6種:憤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驚訝。道格特一開始考慮過這個組合,但最終覺得「驚訝」(Surprise)跟「恐懼」有些相似而舍棄了。他在最開始的腦暴階段還考慮過使用「樂觀」(Optimistic)、驕傲(Pride)還有「幸災樂禍」(Schandenfreude),但後來被告知「樂觀」不是一種情緒,後兩者又略顯多餘。
設計情緒的形象成了最大挑戰之一。人人都有這些情緒,但誰也沒見過它們。它們不該完全擬人化,而且得跟我們對這些情緒的感覺相符。
我們最終看到的情緒小人就從這個思路得來。Joy就像是一顆星星,不停跳動渾身發光。我們開心的時候,好像也是「整個世界都亮了」。
Sadness是一顆倒立的藍色淚滴,衣著臃腫行動遲緩。悲傷時你總想躲起來,裹緊自己靜靜發會呆。
Anger是一塊頭頂能噴火的紅色磚頭,隨時都能「氣的冒火」。憤怒能戰勝恐懼,所以Anger經常毆打Fear。
Fear是一根敏感的神經,腦袋後掛著一根狗尾巴似的頭發,它會隨著受驚嚇程度凹出不同造型,就像我們受到驚嚇時「頭發都豎起來了」。
Disgust是一顆西蘭花——Riley最討厭的食物。好吧,導演表示,在設計時大家覺得小孩子會被西蘭花惡心到……
情緒的顏色是比較容易確定的部分,憂郁的藍、惱火的紅,或是閃亮的黃都很直觀。綠色是蔬菜的顏色,小孩子多半都不愛吃,至於恐懼先生的紫色,那是挑剩下的。
配音也是塑造情緒的重要部分。最早加入的是給Anger配音的Lewis Black,他的標志性咆哮腔調讓製片人第一時間想到了他;Fear的配音Bill Hader曾是「周六夜現場」(SNL)的模仿達人和資深段子手,也是皮克斯的老纏粉,為故事提供了不少創意;Disgust的配音演員Mindy Kaling經常演繹類似的碧池角色;配Sadness的Phyllis Smith則是第一次給動畫片配音(順便一提,Sadness的原設定是個男孩,但團隊覺得這樣一來女主角的情緒小隊里就太多男性了);最難配音的角色是Joy,導演並不想要一個啦啦隊長般的鬧騰角色,而更想要個有真實感、假小子型的Joy。這種「打雞血」和「招人煩」之間的平衡非常難把握,好在最後進組的Amy Poehler是主持了三年金球獎的頂尖段子手,超快語速carry全場。
在Riley的大腦中,Joy是她的情緒總司令,這一方面是因為她的設定是天性快樂的孩子,另一方面則代表著天下父母的普遍心願——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
但在故事中我們也會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由Joy支配的。有的人天生悲傷,有的人暴躁易怒,芸芸眾生是如此復雜,或許還有人是好幾種情緒在撕逼奪權也說不定。(which is me
【大腦世界建築史】
情緒小人各就各位,接下來就是打造大腦世界的時刻了。跟情緒小人一樣,這是個從無到有的苦逼過程。大腦司令部的內部設計靈感來源於下丘腦,同時製作人不想讓它看起來太科幻,而希望它是個看上去溫暖舒適、能讓情緒們安家的地方。
白天產生的記憶球會暫時儲存在司令部的架子上(短期記憶),而當夜裡睡著時,這些記憶會隨著管道滾入層層疊疊宛如迷宮的長期記憶之中,那裡有頭腦工人(Mind Worker)負責整理(時不時讓神曲蹦出來給你洗腦的也是它們),不重要的記憶比如隔壁老王的電話,就是「忘記師」(Forgetter)的工作了。
順便一提,「記憶」和「長期記憶」在最初是設計成了露珠和蜘蛛網的樣子。後來製作者在設計結構時去參觀了吉利貝利糖果公司和一家雞蛋加工廠,尤其是雞蛋廠里高大上的生產設備讓製作者感到了靈魂的震顫,於是有了後來的記憶球輸送管道。
個性之島(Personality Islands)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決定因素,每個核心記憶(Core Memory)點亮一座島嶼,照映我們性格中的某一部分。溫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闖禍的摯友,第一次比賽拿了冠軍,第一次挑戰蹦極……這些核心記憶組成了我們性格中的每一點——當然,並不都是閃光點。每當失去一個核心記憶,性格中對應的那部分就會轟然消失。還好的是,這些島嶼都能重建。
抽象思維(Abstract Thought)是最為怪異的地方之一,它能把情緒、想法通通壓成二維再到一維。因為11歲的Riley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所以這里是危險的施工重地。
毫無疑問,造夢製片廠(Dream Proction)是製作團隊玩得最high的地方。為Fear配音的Bill Hader邀請導演到周六夜現場的後台呆了一個星期,於是最終有了這個SNL和好萊塢的山寨混合體。
潛意識(Subconscious)的設計師參照了很多恐怖電影做出了這個陰森森的空間。許多西方人的潛意識里都關著一隻小丑(有時候是麥當勞叔叔)。然而我國很多青年的潛意識里關著一隻馮遠征老師。
記憶廢墟(Memory Dump)是深淵的垃圾堆。隔壁老王的電話號碼就丟在這里,然而你永遠都想不起來了。
哦對了,我們年幼時還可能有過想像出來的朋友,就像BingBong一樣,它是我們喜歡的各種東西的混合體,陪我們說話陪我們玩(你對著空氣說話把爸媽嚇壞的時候),但長大後我們拋棄了它。
【頭腦特工啟示錄】
《頭腦特工隊》的主題依舊是成長。這聽起來似乎是個說爛了的話題,然而這回不同的是,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我們為何會遺忘,甚至包括為什麼聽了一首滑板鞋你就會一直在腦子里摩擦摩擦。
這個成長的過程不再限於Riley克服了種種不適面對新生活,也不限於父母們看過後釋懷了孩子終將變成有獨立意志的個體離自己而去的現實。
這個成長更是我們在這個故事後對自己的全新認識。
其一,接納每一種情緒。
我們總是渴望歡樂抵抗悲傷,贊揚樂觀嘲弄消極。社會文化鼓勵我們做一個活潑外向、積極陽光的正能量人類,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人設都是Joy坐鎮中央,帶著「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萬難。
更多時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負面情緒」給我們力量:悲傷讓我們深刻,去學習和體驗,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小心駛得萬年船;憤怒為我們劃出底線,警告外敵不可侵犯;厭惡決定品格,阻擋我們跟風從眾失去自我。快樂的確讓我們過得更好,但很多時候,盲目的樂觀卻無濟於事。它是燒過天際短暫的流星,絢爛耀目,然而亘古不變的卻是深邃廣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開始的設計中,製作團隊是讓Joy和Fear一起飛出了總部結伴冒險,然而後來卻發現故事順不下去——他們想讓Joy在這段經歷中有所頓悟,去做一些從前不會去做的事,但Fear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只有Sadness能夠給Joy上這么一課。
也許我們一開始也都像單純的Joy一樣,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義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傷的能力,並沒有讓人生變得完美。人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的艱難時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電影也無法度過,而這個時候找個安靜的角落大哭一場,卻能幫你滿血復活重新再戰。於是最後我們終將走過Joy的路,明白悲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是Sadness將你引向光明。
每種情緒都塑造著我們。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
其二,成長伴隨著失去。
每個人成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場大病,有人從鄉村搬進城市。這是一個無人能逃避的過程。當我們突然看到紛繁蕪雜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變成陽光下飛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於是每個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夾縫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樣,Joy離奇消失,剩餘的傢伙你爭我搶,於是變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經的小天使死哪了?這好像是個很突然的過程,我們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無憂無慮的我們。
這並不是一個拍給兒童看的成長故事。對於那些還沒長大的孩子們來說,這五個情緒小人加起來恐怕還比不上一個能賣萌的大白。然而對於成年人、尤其是已為父母的觀眾們,它卻是精心製作的一場內心冒險,充滿了太多讓人會心一笑或是細思恐極的巧思。
《頭腦特工隊》的製作團隊大多數都已為人父母,這部電影有很多他們的切身感受。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擁有了秘密,變得有所保留,許多父母都偷偷想過:別長大啊,如果時間能永遠停留在我們親密無間的時刻多好。
本片製片人Jonas Rivera說過:「身為父母,有很多的時刻我都希望時間能永遠停下來。但那並不對。那不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指引前路。」於是有了結尾一家人淚中帶笑的相擁。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純粹的記憶球,失去曾經引以為傲的個性之島。然而失去是成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個悲欣交集的過程。
當失去來臨,我們需要告別。有時候我們用徹底忘記來告別,有時候我們在廢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著,記憶從此不再毫無雜質,交織的情緒讓回憶開始五味雜陳。然而這正是人生。懂得悲傷,方能體驗歡樂的可貴;背負過沉重,才能擁有真正的輕松。
從單純走向復雜,從孩童變成大人,還有結尾隱隱一現的「青春期」,這終究還是個陽光燦爛的故事。
(本片將不會有續集,不過開下腦洞,衰老又是什麼樣呢?記憶球成批褪色,情緒小人懨懨欲睡,整個世界向遺忘的深淵坍塌……Sadness你不要再往下寫了
【如何用《頭腦特工隊》進行一次性格分析?】
其實這才是我看完電影想到的第一件事。
我覺得《頭腦特工隊》最棒的一點莫過於,Riley的故事結束了,然而觀眾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當觀眾把片中的設定套在自己身上,會發現,自己經歷的成長之路或許是一部更加精彩的電影。
你可以利用本片的理論給自己寫一份生動的性格分析書,當然,對別人也可以使用。
比如說:
我叫喬治馬丁,我每天都在五萬多具屍體中醒來,但我從來不做噩夢,因為造夢製片廠根本沒那麼多演員。而且Fear他早就死掉了。其他還有誰活著我也不清楚,但是每一季GOT的結尾看到觀眾反應Joy就會蹦出來好好乾活。我的長期記憶塞得比別人都滿,因為十幾年前的伏筆球我也不能扔掉,還得經常讓工人拿下來擦擦。不過最近實在有點塞不下了,是時候找Anger出來填填坑了……Oops,我的「有坑必填島」幾年前就已經塌了。
以上來自豆瓣
Ⅵ 電影《頭腦特工隊》里都有哪些心理學的玄機
事實上,當我們回味影片,順著上面這張萊莉的頭腦地圖重新走一遍,會陡然發現,這部動畫片太不簡單了!
我們先從兩個基本概念說起,一個是情緒,一個是記憶。它們是《頭腦特工隊》故事發展的基礎。
五種基本情緒
按照中國人的說法,《頭腦特工隊》把人的情緒,做了擬人化處理——樂樂、憂憂、厭厭、怕怕和怒怒,分別對應其字面意思的五種基本情緒。
但仔細想想,這五種情緒似乎無法涵蓋我們日常生活的需求,比如,當你的好哥們突然向你表白時,大多數人的第一情緒反應……應該是驚訝吧(當然,也許有的人會是樂樂或怕怕)。所以可見,主創人員做了一定的取捨。
他們的理論基礎,源自美國著名的情緒心理學家羅伯特‧普魯奇克,後者認為,人有8種基本情緒,且兩兩對立:快樂與悲傷、憤怒與恐懼、信任與厭惡、期待與驚訝。
但關於基本情緒,業界並沒有一個定論。在《頭腦特工隊》的心理學顧問保羅•艾克曼看來,人的基本情緒除了影片中的五種之外,還有輕蔑和驚訝。他的依據是,這7種情緒,有著大家都認同的對應面部表情。
而最終《頭腦》選擇了這5種,還是為了化繁為簡。「有這五個,就足夠我們講故事了。」導演彼特•道格特很知道自己要什麼。
在電影中,11歲小女孩萊莉頭腦里的5種情緒,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比如,怕怕幫助她遠離危險,厭厭讓她免受「傷害」,而憂憂,更是在片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功能。故事講完,說明了一味的樂觀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有時,我們需要消極情緒的介入。
電影是如何具象化情緒對人的影響呢?主創人員很聰明地引入了一張操控台,還順便表現了情緒的成長。
(電影結尾,萊莉的頭腦總部也像媽媽一樣,各個情緒都有自己的操作界面)
最初,只有一種情緒能操作控制台,而到影片結尾,隨著萊莉心智的成熟,操控台擴展,每一種情緒都有了自己的操作界面。而多種情緒的同時操作,能催生更多的復雜情緒,比如尷尬、羞恥、內疚、自豪等。
記憶
相比情緒的擬人化,如何展現更為抽象的記憶在人腦中是如何運作的,是個更大的挑戰。我們來看看《頭腦特工隊》是如何完美呈現的。
在電影中,萊莉生成一段記憶,頭腦總部就生成一顆水晶球;記憶有其主導的情緒,所以水晶球有對應情緒的顏色。爸爸喂小萊莉吃西蘭花,情緒小人厭厭主控,產生一顆記憶球,它的顏色便是綠色的。
情緒小人所在的總部(對應的是人腦中的杏仁核),每天都會收到大量有情緒色彩的記憶球。這些記憶球,對應的是短時記憶。
一到晚上,萊莉入睡後,所有的記憶球會通過一條真空管道,發送到儲藏室(對應的是人腦中的海馬回和周邊的腦區),成為長時記憶。儲藏室存放著海量五顏六色的記憶球,就像個以腦回和腦溝形式組成的迷宮。這是非常巧妙的處理,因為,睡眠恰恰有助於長時記憶的加工。
當你日後想到這段記憶時,儲藏室里對應的那顆記憶球,就會被送回至總部。情緒小人可以通過投影,觀看這段「視頻」。簡單地說,就是被記起來了。
此外,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清理儲藏室,那些沒有用的記憶球,會被扔進類似垃圾場的地方。不過,大多數記憶球只是靜靜地趟在那裡,時間太久的,才會慢慢灰飛煙滅。這個過程的另一個叫法,是遺忘。
電影在處理情緒與記憶的相互關系時,既形象直觀,又有科學依據。當憂憂觸碰一顆樂樂主導的記憶球時,它的顏色就會漸漸變成藍色。這反映了記憶不穩定的事實:當你回憶起某段往事,比如初戀時,可以感覺愉悅(那可是初戀啊!),也可以感到淡淡的憂傷(對不起,初戀已經和你沒關系了)。
同樣,記憶也能反過來作用人的情緒。比如,樂樂經常召回儲藏室里的長時記憶球,讓萊莉重新開心起來。
不過,心理學里似乎並沒有影片中核心記憶的概念。電影里的核心記憶球,閃爍著金光,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事實上,這無非就是情感濃度比較強的一段記憶,它或許可以解釋情結是怎麼來的。
性格島嶼也是不存在的。為了表現每一段核心記憶都會強化萊莉個性的某個方面,主創創造了直觀的性格島嶼,萊莉就有親情島、友情島、曲棍球島、搞怪島、誠信島等,它們像主題公園一樣存在著。
看過的觀眾都知道,整部電影的故事主體,就是樂樂與憂憂意外被發射到長期記憶的儲藏室後,克服艱難險阻,重回頭腦總部。在回家的路上,它們誤闖了萊莉頭腦里的各種領域。
想像之地
冰棒是這里的常客,幾乎算得上是市長,事實確實如此,因為它自己就是萊利的想像。
(出自《頭腦特工隊》原畫集)
在進入這片神奇的樂園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市長先生的成分。
它的身體是棉花糖,擁有貓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還有一部分海豚的基因(能模仿海豚超聲波叫聲)。它色彩鮮艷,性格活潑,哭出來的眼淚是各種糖果……總之渾身上下都是小朋友們熱愛的元素。
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瑪喬麗•泰勒和華盛頓大學的斯蒂芬妮•卡爾森曾在《發展心理學》上發表論文說,65%的7歲以下孩子曾有過至少一個「幻想朋友」。老牌美劇《成長的煩惱》中小女兒克麗絲也有一個幻想中的朋友「麥克老鼠」。
泰勒和卡爾森的研究表明,與「幻想朋友」做伴的孩子往往比他們的同齡人更優秀。他們通常有更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在理解他人觀點方面也更勝一籌。早先的研究還顯示,擁有「幻想朋友」的孩子可能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智商,更富有創造力,也更擅長社交。
不過,這種「幻想朋友」通常都會在孩子長到十多歲的時候「離開」。《頭腦特工隊》中冰棒的為了挽救樂樂,自己選擇了留在遺忘谷灰飛煙滅,暗示著從此萊利與童年的自己告別,成為全片最大淚點。
(冰棒用彩虹火箭載著自己和樂樂飛出遺忘谷,出自《頭腦特工隊》原畫集)
回到想像之地,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小朋友腦袋裡都有些什麼。
哦,是的,薯條!閃著美味光澤的薯條!
仔細看這里的地面還是由拼圖組成的
各種獎杯獎牌
最顯眼那個看起來像是金球獎(Ballon d'Or),這個起源於法國的獎項如今已成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足球獎項之一。而球門右側那個有兩只大耳朵的則顯然是歐冠獎杯。
為什麼從小打冰球的萊利頭腦中這么多足球獎杯?這是因為電影分為冰球和足球兩個版本,中國上映的是足球版。
魔幻的雲朵鎮
電影後半段白雲太太向警方報案,說她的老伴被人撞散了,兩位警方問話時,樂樂恰巧沖過去,把白雲太太也撞散,其中一位警察(傑克)憤怒地叫樂樂回來,另一位警方說:「算了吧,傑克,這里是白雲鎮。」
這句話是在致敬1974的電影《唐人街Chinatown》的經典台詞:「算了吧,傑克,這里是唐人街。」
而憂憂在雲朵上哭的畫面,則是向皮克斯此前的短片《暴力雲與送子鸛》(強烈推薦)致敬。
岩漿河(又危險又刺激)
紙牌屋(不是白宮那個)
畫面中有三種牌面,分別是K、Q和R,看一下上面的人臉,哈哈,K不就是爸爸嗎?Q是媽媽,R是萊利(Riley的首字母)。而整副牌的背面也寫著R,這里果然是萊利的國度。
仔細看,遠處的盒子上還隱藏了《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的小丑魚尼莫(Nemo)作為彩蛋,而它下面的則是皮克斯下一部作品《恐龍當家(The Good Dinosaur)》的伏線。
當然,少女萊利也有假想男友。
不得不說萊利是個典型的美國女孩,她的假想男友根本就是賈斯汀•比伯(加拿大歌手)。為了強化這個梗,編劇還給他加了句台詞:「我住在加拿大。」
學前教育世界
這里緊鄰想像之地,內部風格也很像。不過由於這里的記憶離目前11歲、並且正經歷環境和心智巨大變故的萊利比較近,所以當冰棒他們來到這里時,很多設施都開始崩壞。
有被拆掉的餅干城堡
撞爛的公主夢幻國,看上去是不是跟迪士尼的標志性建築——睡公主城堡,一毛一樣?
倒塌的毛絨玩具名人堂
以及被當成垃圾推落遺忘谷的彩虹火箭,沒有它,冰棒再也無法載萊利去月球了。
思維列車
在經歷了萊莉腦內的各種坍塌和崩壞,樂樂、憂憂和萊莉的幻想小夥伴冰棒終於坐上了思維列車,回家的路近了!
思維列車是一趟趟穿梭於萊莉腦內,開往頭腦總部的電力貨運車,跑起來帶火花,沒有固定軌道,思維任我行。
思維列車裝載的生產品包括白日夢、印有「事實」和「觀點」的小盒子。影片中興奮飛起的樂樂不小心打翻了這些盒子,發現這些「事實」和「觀點」看起來都一樣,這也許為了表明萊莉的思維還處於比較簡單的階段,也可能是藉此指出人們常常把「事實」和「觀點」搞混。
然而沒開多久,萊莉就睡著了,所有的腦內冒險都停工,思維列車也不開了,只剩下做夢……(
誰說睡覺的時候就沒有思維活動了呢……)
抽象思維的房間
電影里冰棒帶領樂樂和憂憂抄近路去乘坐思維列車,所謂的「近路」就是穿過抽象思維的房間。而他們正好遇上萊莉需要處理「孤獨」這一抽象概念的時候,在房間里被分為四個階段地抽象化,差一點就出不去了。
房間門上寫著「危險!禁止入內!」
第一階段:抽象碎片(Non-Objective Fragmentation)
抽象思維開始運作的時,他們變成了粗略的3D幾何塊,看上去就像畢加索的畫一樣。
第二階段:解構(Deconstruction)
三人的身體開始分離。憂憂還把自己的頭踢著走(主創的幽默感啊~)。
第三階段:二維化(Two-Dimensionalization)
然後,他們變成了二維的平面形象。
第四階段:失去形狀(Non-Figurativity)
最後的階段,他們失去了復雜的形狀,變成了單一顏色的幾何圖形。
三個角色簡化成了原型,樂樂是星星狀的火花,憂憂是淚珠,冰棒是大象(鼻子)。
機智的憂憂提醒大家躺平,變成線條穿過了門。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基本過程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和概括等等。抽象,就是抽掉具體的形象,得出同類事物共同的、本質的特徵的思維過程。比如蘋果、柑橘、香蕉、菠蘿是具象的,而「水果」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他認為孩子們從11歲開始進入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開始具有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能力。而電影里的萊莉正好處在11歲,抽象思維的能力剛激活不久,所以冰棒才說他以前來過很多次,從沒遇上過危險。
夢工廠
關於夢,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已經說了很多了,然而做夢一直都還是人類學研究最神秘的一塊領域,皮克斯這一次的腦內大冒險,自然也少不了對夢境來一番腦洞大開。電影里,夢境的生產地位於大腦深處,是一個獨立製片廠,像極了好萊塢電影工作室,一進門就能見到忙碌的工作人員,各種拍攝器材、海報、電影道具。
還能隨處撞見電影明星,小粉絲們看到彩虹獨角獸時的表情暴露了一顆顆粉絲心啊。
雖然人類對夢的研究尚無定論,但獲得大多數認可的一個論點是,夢境與現實有莫大的關系。電影中,夢境的產出也幾乎就是在拍電影,記憶是素材,劇本創作作者就是萊莉本人啦,之後小人們齊上陣,妝發布景開始表演,哦對了,還有最重要的道具——現實畸變濾鏡,如此逆天的功能也寓示了夢境的荒誕不經。
強大的夢境還有喚醒功能,比如做噩夢嚇醒了。
這一切製作成影片,傳遞到總部,由情緒小人們控制,也就是所謂的「夢境值班」,遇到噩夢還可以掐掉(算是違規嗎)。
總體來說,電影以一種非常形象的比喻再現了夢境產生的全過程,不過某種意義上,這只是人類對夢的一種猜想和基本認識,夢的領域太復雜,關於做夢我們幾乎什麼都還不知道,為什麼會做夢?是什麼引起了我們的夢,夢中的一切都是有來由的嗎?夢為何具有打破睡眠的能量?……額,這些統統都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頭腦特工隊》的回答很有趣,也許你頭腦中的小人兒已經開始在想,今晚會生產什麼夢呢?
潛意識
電影中,潛意識位於夢工廠的深處,兩個安保守衛的大門裡面,隱藏著萊莉最為黑暗也揮之不去的記憶。「它們把所有的搗亂分子都帶到這里來。」
比如厭厭的原型花椰菜(這也是不少小孩子的噩夢)
這些記憶都成了XXXL號,一放出來對腦子的影響都是地震級的,膽子最小的怕怕正在夢境值班,因工昏倒,萊莉就這么被嚇醒了。
影片展示了潛意識的一部分——人內心深處懼怕的事物。
我們尚未探索完夢的世界,對潛意識更是知之甚少了。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潛意識理論依然來自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人們根據他的假說,普遍認為潛意識是指那些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變為意識的東西,它具有能動性,主動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影響,體現一個人的「本我」,夢境就是其中一種潛意識的表現。
弗洛伊德還提出了冰山理論,指出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意識只是一小部分,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無意識(潛意識)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
電影中我們也只看到了潛意識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深淵地帶還有待探索。
Ⅶ 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有哪些精彩看點
作為迪士尼和皮克斯再次合作的經典,《頭腦特工隊》可謂是將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這是我看過最有想像力的動畫片,沒有之一。在經過了動物擬人、玩具擬人、賽車擬人等一系列擬人之後,萬萬沒想到的是,還可以這么玩!情緒擬人!
Ⅷ 電影《頭腦特工隊》中有沒有什麼細節是長大後看了才發現的
長大後再看《頭腦特工隊》,才發現以前漏了這么多細節!
特別是片尾中的那隻貓,恐懼不小心碰到控制台,貓咪就突然暴走,特別符合貓主子們偶爾一驚一乍的性格!
你看《頭腦特工隊》時,還發現了什麼小細節嗎?
Ⅸ 電影《頭腦特工隊》完整高清在線觀看誰有
導演,艾米·波勒、比爾·哈德爾、劉易斯·布萊克、敏迪·卡靈以及菲利斯·史密斯等人擔任配音,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獲得者邁克·吉亞奇諾負責...
劇迷去百。度: 【最新動漫電影炫酷貓】看高清完整版的,推薦!~
Ⅹ 電影《頭腦特工隊》網上能看了
《頭腦特工隊》是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由彼特·道格特執導,艾米·波勒、比爾·哈德爾、敏迪·卡靈等聯袂獻聲配音 。
該片講述了小女孩萊利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 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2]。
影片於2015年6月19日在美國上映,2015年10月6日以2D、3D、IMAX 3D、中國巨幕全格式在中國內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