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影評評語怎麼寫急
影評評語就是影視評論。意思就是在觀看一段電影、電視劇、記錄片之後,對影視劇進行評價。可以從視頻的內容、故事情節、社會影響、拍攝手法、導演構思、視聽語言等方面進行評論。
影視評論字數有800字、1000字、2000字的,在編導藝考中會說明。影視評論相當於議論文,運用議論文的寫作手法去寫,不要寫成抒情類的觀後感。
怎麼寫有以下幾點要素
把握新意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
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
實事求是
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
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樣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
掌握視聽語言
電影是一門聲畫結合、視聽兼備的藝術。了解電影的視聽語言,也就是電影的具體表現手段,是真正讀懂一部影片的關鍵所在。當然啦,在專業考試中,不會對考生的專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但是!電影的基本創作手法還是應該掌握的,在影片分析的寫作過程中,適當運用專業性的語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章的專業水準,而這,也就相應的提高了你的專業成績。
累積觀影經驗
要想提高自己的電影欣賞水平,多看電影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只有多看,才能使自己從一個普通的電影觀眾過渡到一個較高層次的鑒賞者,甚至准專業者。而一定的看片量的積累,會成為你將來進入專業院校學習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作為一個高中生,學習壓力比較大,課余時間不多,要有選擇地去看。說實話,其實樂樂老師學習攝影專業來說,大部分會看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電影,以及畫面色彩濃郁的電影。
幾種寫作框架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種
第一部分:誇贊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意義。
第二部分:詳細說明這部電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部分:對於導演意圖進行解讀。
第四部分:評論電影鏡頭的特點、分析鏡頭表現方式有哪些獨特之處。
第五部分:電影中所處的歷史時代對自己有哪些啟發後者新的發現。
第六部分:總結全文的整體思想。
第二種
第一部分:大體介紹一下電影的劇情。表達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從導演的意圖出發評論電影的主題、導演要表達的思想。
第三部分:評論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情節對於解釋主題有什麼樣的幫助或者作用。
第四部分:分析視聽語言,從攝影的角度評論電影畫面。
第五部分:做最後的總結。
㈡ 奧斯卡金像獎的相關評價
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員和電影的風格總是受到歷史和政治因素的影響。電影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媒體,統治精英們總能認識到其戰略地位。奧斯卡與政治發生最密切關系正是美國50年代麥卡錫主義泛濫的時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別林。而相對而言,紀錄片和外語片比主流的美國電影更清晰地顯露其政治傾向。如果用一種特殊的規則來審視這類影片,那些獲得提名的外國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與政治無關的《卧虎藏龍》其實也不能免俗)。無論學院是否喜歡,由於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傳媒,奧斯卡與政治永遠不可能分離。
在奧斯卡獎角逐的過程中,歷史和政治因素總是會影響影片的類型和表現力。也就是說,在決定奧斯卡獎的歸屬問題上,社會環境、時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藝術含量更為重要。奧斯卡的選擇永遠是安全的、主流的、非爭議性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還要擁有被廣泛接受的價值:如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獎,《洛城機密》落選;1998年《莎翁情史》獲獎,《美麗人生》落選;2001年《美麗心靈》獲獎,《指環王》落選。
奧斯卡的主旨是懷舊,主題則在於強調傳統的家庭價值觀。 奧斯卡被認為是政治正確的娛樂。
會員終身制(已引入淘汰機制)和老齡化是電影學院面臨的兩大問題。在學院成員和電影工作者之間(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學院成員和普通電影觀眾之間則至少相差兩代人。
學院會員的偏見最多的體現在獲最佳影片的電影類型中,即節奏溫婉、表現高尚主題,符合中產階級審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對於涉及敏感話題或大膽試驗性質的影片者均不予考慮。
形式各異的怪異行為已成為男女奧斯卡獎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徵。如嫩臉扮老相;表演一個行為怪異的人,一個天才或者甚至一個瘋子;飾演一位基於現實人物改編的英雄角色;假裝有很重的口音等。
評委們,就像普通的常看電影的人們一樣,傾向於以主題來評判一部電影的優劣。
除了體裁和主題要符合奧斯卡評委的口味外,大多數奧斯卡獲獎影片或題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視覺風格及偽實時的畫面來炫耀電影華而不實的製作價值,這一切都體現在影片龐大的製作預算和極長的拍攝周期中。除少數作品外,這些電影都是高預算、大規模豪華製作從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亂世佳人》一直到《泰坦尼克號》,都是如此。
歸因於奧斯卡金像獎的正面的展示和被廣泛的尊重,各工作室在所謂的「奧斯卡季節」,花費上百萬美元更特地僱傭了記者來推銷他們的電影。這也導致了奧斯卡金像獎被詬病為——其越來越受到市場化的影響,而不是影片的質量。William Friedkin,一位獲得金像獎的導演和前典禮製片人,曾在2009年紐約的一次會議上表達了這種情緒,把它描述為「任何產業為了它們自己曾做過的最大規模的推銷」。此外,一些獲獎者,作為金像獎的批評者,曾聯合抵制其典禮,並拒絕接受所獲得的奧斯卡金像。第一位做這件事情的人是 Dudley Nichols (1935年,在The Informer電影上,獲得最佳編劇)。Nichols 抵制了第8屆金像獎典禮,因為金像獎和美國作家工會有沖突。George C. Scott 成為在第43屆金像獎典禮上第二位拒絕接受其獎項的人(1970年,在電影Patton里,獲得最佳演員)。Scott 把典禮描述為「行屍走肉的典禮「,並說」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第三位是 Marlon Brando, 他拒絕了他的獎項(1972年,在電影Godfather裡面,獲得最佳演員),引述了的理由是,電影工業裡面的種族歧視,以及美國本土人過於主流化。在第45屆金像獎典禮上,Brando 委派 Sacheen Littlefeather 閱讀了長達15頁的演說來詳細描述他的批評。
Tim Dirks, 作為AMC電影網站 filmsite.org 上的編輯,曾為金像獎寫過這樣一段話:
不幸的是,有價值的評論,藝術家的洞察,文化上的影響力,和許多電影中高質量的創造力,並沒有被給以相同權重的投票。特別是自1980年代起,高成本「公式化製作」,並有著驕人收益的商業大片常常被一哄而起的成為強勢的大贏家(和最佳影片獎的獲得者),但是 它們並沒有偉大電影所具有的深度或者以任何方式被評論家廣泛認可。
典型的對於金像獎中最佳影片的批評,既是,在獲獎者和提名者之中,過多的出現了浪漫的歷史類史詩片,傳記類的戲劇,浪漫的戲劇喜劇,以及家庭類跌宕誇張劇情的戲劇,它們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美國發行的,並且是在新年前三個月中發行的。這也導致了「奧斯卡之餌」專詞的發明,用來描繪這樣的電影。整體來說,學院的頒獎,似乎是經歷了某種周期性的過程:1940年代的早期,是以戰爭為主題的影片;1940年代的後期,1960年代的後期,和2000年的的中期,是「社會問題」的戲劇; 而音樂劇和歷史類的史詩劇是在1960年的早期到中期;家庭類跌宕誇張的戲劇和傳記類的史詩劇是在1970年代的晚期,並貫穿了1980年代;一種特定的影片類型(這種前期的電影,現在被認為屬於「B級電影「)位於1970年代的早期和1990年代;浪漫的歷史類的史詩戲劇則位於1990年代的晚期和2000年代的早期;由被評論家認可和贊許的導演所製作的暴力內容的獨立電影位於2000年代的晚期;而20世紀的歷史電影則位於2010年代。[需要引用出處] 這導致了在許多時候,更多特定的批評指出,學院正在和觀眾分裂,例如,由於中意於」奧斯卡之餌「而不是觀眾的喜好,或者是中意於歷史類有著跌宕起伏劇情的戲劇,而不是被評論家廣泛認可的,對於當時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深刻刻畫的電影。學院似乎為了補償這些電影,而提名這些電影在其它不同的類別裡面,比如,為科幻和動作電影設置了視覺效果獎和影片剪輯獎,為喜劇類設置了劇本改編和輔助表演提名,以及為被評論家認可的藝術電影設置了導演,攝影和外國語言的提名。
表演的獎項在某些年代被批評為,並沒有更多的認可那些高人一籌的表演,而是因為某種憐憫的原因,個人的倍受歡迎,對於過錯的補救而頒獎,或者是為了認可某一個特定的提名者的終生成就而頒布「終生成就」獎。
㈢ 畢業生的影片評價
1967年,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畢業生》以一鳴驚人的姿態出現,成為20世紀60年代青春片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該片也成為電影史上一部舉足輕重的傑作(新華網評) 。
該片的基調是喜劇,但是主題確沉重且嚴肅,正是在這種「嚴肅的搞笑」下,影片體現了一種辛辣的諷刺感,並且讓這種諷刺力度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對於本恩這樣一個剛剛步出大學的人而言,社會的秩序已經早早的由父輩們制定好了,這層秩序是「大人社會」的意識形態,如果這種意識形態是腐朽的不合時宜的,那麼肯定會催生出一個或數個奮起反抗沖破一切的個體力量,本恩正是影片中那個奮起反抗的個體力量(時光網評) 。
《畢業生》有一個光明的,令人歡欣鼓舞的結尾。這是一個凱魯亞克式的結尾,追求自由的本恩拒絕了與成人世界的妥協,他們選擇了逃離,卻沒有自己的目的地,他們一直都在路上。作為20世紀60年代好萊塢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它准確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他們叛逆,激情,憧憬未來,渴望正義,厭惡虛偽,追求幸福,為此而肆意揮霍自己的青春(《海南日報》評) 。
男主角達斯汀·霍夫曼因主演該片而一舉成名,他把本恩從稚嫩到成熟的成長過程詮釋得令人信服(新華網評) 。安妮·班克羅夫特對羅賓森太太的把握也極見功力,她的表演不溫不火,既不失中產階級的風雅,又透著一股世故冷峻、玩世不恭的邪氣(時光網評) 。
傲慢的表情和陰郁、充滿嘲諷的眼神,班克羅夫特將羅賓遜太太令人厭惡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在這部影片中,「羅賓遜太太」成了中年盪婦的代名詞。在現實生活中,班克羅夫特出演這部影片時才36歲,但是班克羅夫特的表演使觀眾完全信服羅賓遜太太的年齡足夠做本恩的媽媽(新浪網評) 。
㈣ 朋友的影片評價
《朋友》被稱作韓國版的《美國往事》,從人物設置到情節推進上的確和後者有幾分相似。然而影片在借鑒和模仿中也保留了韓國電影的韻味,這也是韓國電影在近幾年能獲得國內外觀眾群認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對好萊塢以及香港電影的模仿中不斷提高自己電影水平的製作,一方面保留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風俗,使作品本身依然保留著民族特色。本片一問世便成為韓國電影史上最為賣座的電影,由於它反映了20世紀70-90年代韓國奢華的變遷,而且全片採用釜山方言,極大的激發了觀眾的懷舊和共鳴,因此特別受到歡迎。
㈤ 風雨哈佛路 電影評價,及獲獎情況。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2003)
參考資料:http://www.mtime.com/movie/23892/
下面有很多熱門影評,你看一下。獲獎情況我在網上查不到。
㈥ 如何評價電影《傑出公民》
《傑出公民》的精彩不來自於什麼唯美鏡頭或者酷炫特技,甚至沒有什麼華麗的場景和動人的背景音樂。就在那個一個算得上簡陋的空間里,十二個不同背景,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男人。為了一個虛擬的場景,從不得完成的任務慢慢地變成互相的針鋒相對,人性也在這個過程中漸漸暴露。
很多時候我們都愛隨大溜,所以現在也常常見到輿論一邊倒的現象,在還沒有分清是非黑白的時候,就選擇跟多數人站在一起。實在是很少會有一個「愛挑事兒」的能勇敢的站出來。有人說劇中最後亮出檢察官的身份是一個槽點,其實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檢察官,也許就不會那些細致的分析,沒有那份堅持,也不就可能把11票有罪,變成12票無罪了。
全篇就像一部舞台劇,每個人都有大篇大篇的台詞,卻沒有過份誇張的痕跡,更不存在演技不夠顏值來補。考驗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真功夫,還是很值得一看。
㈦ 關於奧斯卡獲獎電影《藝術家》有什麼評價
《藝術家》以黑白默片的表現形式拍攝,音樂、字卡交代劇情,音效、雙關闡述默片與有聲片的藝術形式與角色關系,值得玩味。
片頭襯著傳統配樂的字幕圖案來呈現演職員名單。以一段科幻冒險片引領開場,之後發現這不過是電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戲中戲」,伊始就已透過為默片配樂的雄壯交響樂來暗示「有聲」與「無聲」的緊密結合,來營造反諷效果與隱喻意味,頗具巧思。
故事上則採用年代體,最初時間為1927年,正值默片與有聲片交替時期。世界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便是誕生於這一年。而《藝術家》中的男主角喬治.瓦倫汀是無聲片時代的大明星,他在影院外做宣傳時與迷戀他的女影迷佩蒂相識。而佩蒂恰好在這個有聲片崛起的時期進入影壇。
㈧ 結果的影片評價
影片最突出的特點,當屬類似二重奏的情節重復,彼此呼應,如couplet。而這二重奏,以尋找神秘人物「李崇高」為動機(motif)。湊巧的是,賈樟柯《三峽好人》的主要動機也是「尋找」,也用了對應的三明尋妻和沈紅尋夫。不同在於,《三峽好人》中在尋找的是具體的、寫實的人物,而他們也最終出現;《結果》中尋找的是一個抽象的、寫意的概念,可能是「崇高」的反諷意味,也可能是某種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對比,也如希區柯克電影《申冤記》(TheWrongMan,1956)和約瑟夫·羅西(JosephLosey)導演、阿蘭·德龍(AlainDelon)主演的《克萊恩先生》(Mr.Klein,1976)之比照。兩部影片中主人公都被莫名冤枉,只因另一個與自己面目相似(或名字相同)的人的行徑。希區柯克式風格,一定要明晰給出解決辦法,真相大白;羅西的方法,則是四處透露「克萊恩先生」遺落的蛛絲馬跡,卻令觀眾始終不見那神秘人物本身。「二重奏」由兩組人物構成:黃光亮—虞染和王勃—虞染,而李崇高—小單串聯其間。黃光亮或許是王勃派來找李崇高的,王勃是李崇高的現女友小單的前男友;自北京而來的虞染是李崇高的前女友,又被黃光亮喜歡上,並喜歡上王勃。黃—虞一組中,黃光亮在第44分鍾左右退場,隨後王勃出場。對於90分鍾左右的影片,「二重奏」由此為分界點。
對應的結構與細節如下:在「天湖賓館」,李崇高對黃光亮和王勃都玩了希區柯克式調虎離山把戲,第一次以電話找人為借口,第二次以送機票為誘餌;虞染分別與黃光亮和王勃吃飯,飯資都是60元;虞染分別與黃和王在一起時,兩個抬線圈的人穿過畫面,並有瘋女人在海灘逡巡;黃為虞買的椰子,被扔下水,虞為王買的椰子,不慎掉落水;黃問虞:你願意嫁給我嗎?虞問王:你願意娶我嗎?黃—虞和虞—王分別至一荒涼教堂,被老者詢問。老者講粵語,黃為香港人,可應付,王為北方人,無可交流。拍攝角度也不同。第一次老者出現在平面,第二次老者出現在屋頂,一個俯視的角度(communicationandlanguage問題值得注意)。虞分別與黃和王去潿州島,虞第一次懸在岩石側的煙,第二次被王點燃;虞默然離開黃,而王在海灘失蹤——頗似法國導演弗朗索瓦·奧宗(Ozon)的《沙之下》(UndertheSand)。
另一工整的對應是,小單和虞染都孕有李崇高的孩子。《結果》留下什麼樣的結果呢?望文生義而講,一個不負責任的(李崇高)、未成熟(虞染20歲未發育完全的子宮)的結果;而育齡女青年小單的孩子流產,流產的還有虞染和王勃的越南之旅。對於一個前途未知的結果,只余虞染自己,忐忑不安地,在海邊等待其到來。一個模型飛機,飛越超現實時空。《結果》對於當前混亂而狂歡的現實,有無指涉意義?還是值得思慮的智力題目。
章明在片中大段運用了電視新聞,內容涉及地震、海嘯、是否生育。人類被災難包圍同時,不會停止商討孕育下一代。不知洗印還是攝影、布光的控制問題,影片色調模糊,不夠透徹,沒有表達出章明欣賞的北海的「絕佳視覺效果」,也無法與安哲洛普羅斯影片中的海邊相比。仍有印象深刻的場面調度,如黃光亮與虞染在海灘(某夜,虞自帳篷出來去方便,歸來,黃走出,然後入畫說:你這個人很有趣)的走位、進出畫面變化,在長方形銀幕構成一個以中心為原點的直角,向畫左和畫面縱深延伸。縱不失閃光細節,總體說來,失去《巫山雲雨》和《密語十七小時》的張力和活力。遺憾的是,若章明仍固守歐洲現代主義時期電影風格(如安東尼奧尼),而無太多個人創見和發展,無論在東、西方,看來都會顯得有些陳舊。
㈨ 中國電影史上有哪些獲得超高評價的功夫明星
我國有很多的功夫明星,而且他們在電影史上獲得超高評價,大家知道幾個人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
第三位甄子丹,他從小就跟著母親練習武術,一路上十分艱難,到後面被袁和平導演相中,從此開始演藝之路,甄子丹在《鐵馬騮》中扮演的黃奇英,如此栩栩如生形象,成為他最有影響力的一部。他在《新龍門客棧》《黃飛鴻2》中扮演的反派角色,也深入人心。那時代,甄子丹在兩部經典電視劇《洪熙官》和《精武門》。新世紀後,甄子丹憑借《殺破狼》《導火線》《葉問》成長為引領潮流動作明星,並多次金像獎奪得最佳武術指導。新作《十月圍城》《錦衣衛》,更為他帶來超高的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