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偷自行車的人電影角色名字

偷自行車的人電影角色名字

發布時間:2022-06-16 09:54:30

❶ 《偷自行車的人》講述了什麼

《偷自行車的人》被公認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根據盧伊季·巴爾托里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由西柴烈·柴伐梯尼編劇,德·西卡導演,1949年拍攝而成。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主張電影不應成為現實的粉飾,電影應描寫生活的本來面目,表現戰後義大利人民的失業和社會的貧困。《偷自行車的人》比較集中而典型地體現了這一美學思想。影片以一種朴實、自然的紀錄筆法,描述了一亡人里西所遭遇的不幸。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張貼廣告的工作,這項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他從當鋪贖回抵押出去的自行車,滿心喜悅地走上街頭。可是就在他貼廣告時,車子被小偷竊走。他和兒子一起,到處追尋,想找回車子,卻毫無結果。不得已,他只好去偷別人的車子,也成了偷自行車的人,結果當眾被抓。一則極為普通的社會新聞,在影片中卻成了一場令人心酸的悲劇,成為對義大利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控拆。影片結尾,里西強忍眼淚,同兒子手拉手,穿過黃昏的暮色,消失在茫茫人群之中。他們沒有了自行車,失去了工作,但是有著理解和愛,從而在人們心中亮起希望之光。

《偷自行車的人》海報

新現實主義電影雖然常常不提供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然而這個結尾顯然向人們作出了某種暗示。

在藝術上,影片同樣遵循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是使用非職業演員,扮演主人千米西的,本人就是一名工人。里西的兒子,則是由一名羅馬報童扮演的。在導演的指導下,他們的表演真切自然,具有一種本色美,演員和角色融為一體。二是採用外景拍攝,運用自然照明,無論是場面氣氛,還是畫面景調,都力求接近於實際生活。三是既沒有使用愛森斯坦式的蒙太奇剪輯技巧,也沒有運用奧遜·威爾斯式的縱深構圖,而是交替使用固定鏡頭和慢搖慢移,以長鏡頭表現情節,攝影機彷彿是在忠實記錄生活情景,表現出一種看不出技巧的技巧。這一切,都使得影片的風格如同其內容一樣,更加貼近甚至酷似現實生活。而這一點,正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美學追求。

❷ 《偷自行車的人》專業影評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經典之作,是世界電影史上十大不朽的影片之一,它集中代表了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影片觸及到了義大利下層社會的生活;

深刻地反映了義大利的社會現實。其結構巧妙,演員的表演也真實自然,使影片看上去更具真實性且富有親切感。影片中沒有眼淚,卻比後世大賣苦情的作品更令人痛徹心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羅馬。職業介紹所前人群涌動,無數人在等待工作。賦閑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被介紹到廣告張貼所工作,但有個條件,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妻子當掉了家裡所有的床單才贖回被當掉的自行車。第二天一早,兒子布魯諾就為爸爸擦好自行車,妻子為他准備好午餐。

安東從廣告張貼所領到任務,一位有經驗的工人給他指點完工作要領,留下他獨自工作。一小夥子乘安東工作之時,騎上他停靠在路邊的自行車飛馳而去。安東跑去追趕,卻被眼線干擾,失去目標。安東向警察報案,卻得不到任何幫助,他只得向好友求援。好友建議第二天一早到自行車市場去找,因為偷車人可能在那兒脫手。

次日清晨,安東帶著兒子和好友來到自行車市場。一陣尋找後毫無結果。他們又來到另一個自行車市場繼續尋找。不想一場大雨,把市場沖散。父子擠在屋檐下避雨時,發現那個偷自行車的小伙在不遠處和一個老乞丐交談。安東追了過去,那人騎著自行車逃走。安東急忙回來尋找老乞丐,盤問他小伙的下落。

老乞丐拒絕回答,安東父子緊盯他來到一座教堂,安東再三要求老乞丐陪他去找小伙。無奈下老乞丐只得告訴他一個地址,但不肯陪他去。他們的爭吵聲引來教堂工作人員,老乞丐趁機溜掉。

按老乞丐提供的地址,父子來到一個貧窮的居民區,在那兒碰到偷車的小伙。小伙看到他們撒腿就跑,安東把小伙揪到大街上。沒想到圍觀的居民都是他的鄰居,偏偏這時小伙抽搐起來。居民們紛紛為小伙開脫,指責和恐嚇安東,盡管布魯諾找來警察也無能為力。面對一張張充滿敵意的眼睛,安東只得知難而退。

父子倆沮喪地往回走。路過街口時,安東看到街邊無人處停靠著的一輛自行車,一個念頭在他的頭腦中閃現。

他急忙打發兒子回家,自己偷偷騎上那輛自行車,不料被車主發現,並被路人抓住,要將他送往警察局。街邊等車的布魯諾看到這一切,跑了過來,哭喊著「爸爸」拚命地拉著父親。車主看到哭泣的布魯諾,讓大家放了安東。

安東木然地行走在大街上,布魯諾緊緊地拉著父親的手。看到身邊的兒子,安東流下了眼淚,握緊了兒子的手。父子倆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❸ 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的人物主角是誰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羅馬。坐落在鬧市區的職業介紹所門前人頭攢動,每天都聚集著無數求職的失業者。這天晌午,賦閑已達兩年之久的年輕人安東?里奇忽然被叫到名字,原來他已被介紹到羅馬市政府所屬的廣告張貼所工作了,但是有個附帶條件,第二天他必須自帶自行車去上班,否則這份工作只好讓給別人。安東不敢怠慢,趕緊聲明自己有車,其實他的自行車早就送進當鋪了。他又興奮又發愁,一路小跑回家,對妻子瑪麗亞說明原委。瘦小的瑪麗亞當機立斷,抽下床上鋪的床單洗凈疊好,連同陪嫁的床單,不論新舊,打成大包送進當鋪,隨即用典押得來的錢贖回自行車。回來的路上,瑪麗亞順便給看相的婦女送去酬謝的錢,因為安東找到工作的預言靈驗了。安東發現了直生氣,責怪她亂花錢。

第二天清早,安東一家喜氣洋洋。八歲的兒子布魯諾天不亮就在為爸爸擦車了。瑪麗亞為他們父子倆准備了雞蛋餅。安東神采飛揚,騎車帶布魯諾上路,把他送到做清潔工的加油站,約好晚上七點鍾再來接他回家。

安東從廣告張貼所領了任務,騎車到街頭巷尾張貼廣告。一位有經驗的工人指點了要領後,他獨自留下作業。因為是生手,工作不順利,他一心在梯子上想把海報弄平,冷不防他那輛靠在路邊的車子被一個小夥子騎上飛奔而去。安東發現後一面追趕一面高喊捉賊,卻被眼線干擾,失去目標。安東來回尋找,一無所獲,向警察局申訴又不得要領。他沮喪地轉悠了一天,傍晚到加油站接布魯諾時早已誤點。布魯諾見父親徒步歸來,情知不妙,忍不住問起自行車下落。安東心煩意亂,支吾搪塞。他把兒子護送到家後急忙上工人俱樂部找正在排戲的好友白奧柯求援。白奧柯建議第二天一早到維多利奧市場去找,因為偷車人可能在那兒脫手。

次日清晨,安東帶著布魯諾去和白奧柯以及另外兩個朋友會合,奔往維多利奧市場。他們開始時充滿信心,先大略看了一下完整的自行車,然後五人分工察看部件,因為偷車人總是把車拆散了當零件賣。布魯諾的任務是察看車鈴。他們遍尋無著,突然發現有個小販正在漆車架,趕忙要看上面的號碼,小販心虛不讓,發生口角。安東把警察找來,驗證結果卻不是安東的那輛,小販得理,對安東等一通訕笑。安東終於放棄在這里找回自行車的打算,接受白奧柯的建議,與布魯諾轉移到寶太門市場附近碰運氣。到得寶太門,正巧遇上瓢潑大雨,把市場沖散了。布魯諾把小褂子頂在頭上擋雨,還在道邊摔了一跤。父子倆擠在屋檐下人叢中躲雨,突然,安東發現那個偷車的小夥子騎車從身邊閃過,在不遠處停下和一個老乞丐交談。他沖出高呼捉賊,布魯諾緊隨其後。大雨中街上無人幫忙,他們盡力追趕堵截無效,安東帶著兒子趕忙返回市場找老乞丐,看見他走到橋上,就上前盤問小夥子下落。老乞丐哪裡肯說,他掙脫了安東,奔跑起來,鑽進了一座教堂。安東父子窮追不舍,也進了教堂。教堂里正在施捨,原來老乞丐是這里的常客。老乞丐為了擺脫安東並領到一份菜湯,先讓行善的人刮臉,接著去做禮拜。安東緊盯不放,坐在他身旁,在禱告聲中不斷要老乞丐陪他一起去找小夥子。老乞丐被纏不過,說了一個地址,但無論如何都不答應陪他去。安東不依,老乞丐就故意請求讓他喝了那份菜湯再走。他們的吵鬧引來了人們的干涉,老乞丐乘機溜掉了。安東父子到處奔跑尋找無著,出了教堂。

布魯諾奇怪老乞丐怎麼溜掉的,不覺自言自語:「他哪兒去了?」心煩意亂的安東聽了這話更煩了,不料孩子又懷著希望說:「咱們要是留在那邊,他們也會給咱們菜湯吧?」安東的神經再也支持不住,啪地打了兒子一記耳光。安東打完又後悔又心疼,而布魯諾更是傷心透頂,他哭著離開了父親。盡管後來還是聽從父親的話繼續一同尋找老乞丐,但始終都在委屈地哭著。他們又來到橋邊,安東讓布魯諾站在橋上,自己下到河邊找老乞丐。忽然聽到人們叫嚷有個孩子落水了,嚇得安東直奔橋底,等到看見撈上來的不是布魯諾,這才放心。安東回到布魯諾身邊,真不知怎麼對他親熱才好,他一心想恢復原來父子間的和諧氣氛,但布魯諾仍固執地沉默著。安東決定請兒子上館子,布魯諾終於笑了。安東盡量滿足布魯諾「奢侈」的要求,彷彿兒子沒有出事就是今天最大的收獲似的。

安東囊中羞澀,未卜前途,居然也學瑪麗亞的樣子去找看相婦人,看相婦人告訴他要馬上去找車子,否則一輩子也找不到了,至於到哪裡去找,她也不知道。在偏僻的居民區一家妓院附近,安東父子意外地撞上偷車賊迎面而來。他見到他們撒腿往妓院里跑,父子兩人跟蹤進去,把他揪到街上。萬沒想到這里圍觀的居民都是他的夥伴,偏偏這時他又倒地抽搐起來。居民紛紛為偷車賊開脫,對安東多方恫嚇和指責,盡管布魯諾叫來警察也無能為力。面對這一張張充滿敵意的臉,安東只得知難而退。

安東父子又在街上逛盪。布魯諾走累了,差點摔倒在汽車底下,於是坐在人行道邊憩息,附近體育場中正在舉行自行車競賽。場外停車處是看競賽的人留下的望不到盡頭的自行車行列。安東來回轉悠,四下打量,絕望使他陡地閃現出一個念頭。他急速打發兒子回家,接著自己跨上一輛單獨停靠在牆根的車子飛馳起來,但立即被車主發現,又被過路的人抓住拉下車來。人們對他又打又罵,車主還給了他一記耳光。在站口等車的布魯諾發現,哭喊著「爸爸」趕來,死命抱住受盡凌辱的安東,為他撿起被打掉的帽子,哭哭啼啼地跟在那些要把他送到警察局去的人的後面。車主發現了布魯諾,定神看看這父子倆,突然要求大家把安東放了。

他們又慢慢地在街上盪來盪去。安東一眼又一眼地望望兒子,淚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布魯諾緊緊握住父親的手,父親感到兒子的深情,也緊握住布魯諾的手。就這樣,他們越走越遠,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間。

❹ 自行車電影

這是很經典的一部義大利影片<偷自行車的人>

基本資料
原名:Ladri di biciclette
又名: 偷自行車的人 / 單車失竊記 / 單車竊賊
導演: Vittorio De Sica
主演: Lamberto Maggiorani / Enzo Staiola / Lianella Carell
上映年度: 1948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影片類型: 劇情
片 長:93分鍾 /西班牙:80分鍾(DVD版本)
對白語言: 義大利語
色 彩: 黑白
混 音: 單聲道
級 別:Portugal:M/6 / Sweden:Btl / UK:U / Finland:S / Spain:T / South Korea:12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2306 m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維托里奧·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編劇 Writer:
Luigi Bartolini ....(novel)
Cesare Zavattini ....(story)
Cesare Zavattini
Oreste Biancoli ....screenplay
Suso Cecchi d'Amico ....screenplay (as Suso D'Amico)
維托里奧·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screenplay
Adolfo Franci ....screenplay
Gerardo Guerrieri ....screenplay
Cesare Zavattini ....screenplay
演員 Actor:
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 Lamberto Maggiorani ....Antonio Ricci
Enzo Staiola ....Bruno
Lianella Carell ....Maria
Gino Saltamerenda ....Baiocco
Vittorio Antonucci ....The Thief
Giulio Chiari ....The Beggar
Elena Altieri ....The charitable Lady
Carlo Jachino ....A Beggar
Michele Sakara ....Secretary of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Emma Druetti
Fausto Guerzoni ....Amateur Actor
Giulio Battiferri ....A Citizen who protects the real bicycle thief (uncredited)
Ida Bracci Dorati ....La Santona (uncredited)
Nando Bruno ....(uncredited)
Eolo Capritti ....(uncredited)
Memmo Carotenuto ....(uncredited)
Giovanni Corporale ....(uncredited)
賽爾喬·萊翁 Sergio Leone ....A Seminary Student (uncredited)
Mario Meniconi ....Meniconi, the Street Sweeper (uncredited)
Massimo Randisi ....The Rich Kid in the Restaurant (uncredited)
Checco Rissone ....The Guard in Piazza Vittorio (uncredited)
Peppino Spadaro ....The Police Officer (uncredited)
Umberto Spadaro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ced by:
Giuseppe Amato ....procer
維托里奧·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procer (uncredited)
[編輯本段]電影簡介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導演維托里奧享譽最隆的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須的腳踏車,於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鐵鞋到處找車,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別人的車,卻被逮個正著。全片故事簡單,但拍得有笑有淚,將戰後羅馬的社會面貌鮮活地反映出來。非職業演員的兩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場面令人感動得無話可說。
《偷自行車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義大利影片。1948年生產。C.柴伐蒂尼根據同名小說改編,V.德·西卡導演。該片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影片情節簡練,筆觸細膩,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當時及後世的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的寫實手法不僅表現在實景拍攝上,如主人公破舊的服裝、簡陋的住房、羅馬臟亂的街道、匆匆往來的行人等,還表現在採用了直接敘述的方法,以丟失的自行車為線索,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表現出社會的貧困、危機以及它們帶來的後果:失業、黑市、賣淫、人的自私等。並通過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的 、經濟的甚至哲理的深層內容。該片獲得1949年第22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6 屆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金球獎最佳外國影片獎和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獎,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編輯本段]影評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導演維托西奧-德-西卡,1947年出品,中國於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配音復制,片頭打著「進步電影」的標簽,說是控訴了什麼。本片還開了電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先河。榮獲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別獎。
之所以拿這部老電影來「娛樂」,是因為自行車(以下有時簡稱為「車」)今天在中國還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交通工具,自行車與我們的喜怒哀樂還發生著撕不開的關系:看啦,《偷自行車的人》所薈萃的影像我們還是多麼眼熟啊。
戰後,義大利經濟一片蕭條,羅馬城裡有大批失業的貧困者。五尺男兒安東尼奧終於通過職介所找到了一份沿街刷廣告的工作,這份工作必須有一輛自行車,而他的自行車已送進當鋪。在他的老婆又當了許多條床單等東西後,我們看見安東尼奧將那輛新贖出來的自行車扛在肩上走進了那家廣告公司。街市景物流動,安東尼奧的路重新與未來相通了,但是工作開始不到1個小時,一個小偷就將他的車偷跑了。
「一個窮人他的車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處去找。」安東尼奧說著這句話,馬上付出了實際行動。車等於工作。工作等於命。因此車等於命。
隨著安東尼奧找車的過程,我們看見了二手車市上與各種自行車配件為伍的小販,在驟雨中騎車奔跑的群眾,教堂里為了那碗免費菜湯才去聽彌撒的「教徒」……都是一些富於貧窮趣味的事物,莫不與我們悠遠而溫馨的回憶有關,或切近正在體驗著的現實,但通過影像看見,也有 安東尼奧抓住了偷他車的小偷,但沒有證據,反遭羞辱。影片的高潮部分到了。一大片自行車停在那裡(好像我們在老國營企業大門外看見的那種景像)。一輛自行車停在一面牆下。安東尼奧焦慮地徘徊著,又絕望地坐在路邊。一輛輛自行車車輪從他臉前飛馳而過,那閃閃發光的幅條刺著他的眼睛。洪大的人流不知從哪裡湧出來,湧向停車場,無不以蕭灑自如的動作推了自己的車就走。而安東尼奧孤獨地坐著!
牆邊那輛自行車還安全地停在那裡,安東尼奧走過去也推上就走。安東尼奧騎車飛馳,而又被人追上,可憐的安東尼奧也成了小偷。看到這里,小哥的心揪緊了。一個有尊嚴的大男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是一個讓人揪心的過程,尤其是他又被當場抓獲,而且又是當著他8歲的兒子的面!
自始至終,安東尼奧的兒子都隨他一起找車,兒子牢記著車杠上的一個記號。兒子聽父親的話先坐公交車回家,忽然發現一夥人正扭送著父親向某個地方走去,他撕心裂肺地叫著:「爸爸!爸爸!」他從地上撿起父親的帽子,拍拍那伙人踩上去的土。
當安東尼奧的自行車丟了,小哥聽到了洪大悲愴的配樂;當安東尼奧也決定偷車,我們又聽到了洪大緊張的配樂,就像其他影片中描寫一個英雄正要去完成一個壯舉時放送在我們耳中的樂音一樣。
[編輯本段]一句話評論
《偷自行車的人》作為一部官方認可的經典之作,同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事隔這么多年之後再次重看,你會發現它依舊是如此鮮活生動、震撼人心。
——芝加哥太陽報
《偷自行車的人》是純電影的最初幾部典範之一。不再有演員,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場面調度。就是說,最終,在具有審美價值的完美的現實紀景中,不再有電影。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
把《偷自行車的人》稱為經典實在還是保守的說法。 ——英國《音影》雜志
如果《偷自行車的人》看得越多,就會發現這個男人越遲鈍,而德·西卡鏡頭中的城市影像顯得越有詩意、成熟和完美。
——大衛·湯普森David Thomson
德·西卡所要講述的似乎並不是一個絕望的人變成竊賊的過程,《偷自行車的人》一方面帶有趣聞秩事的質地,一方面又是樸素不過的生活本身;而他的故事和主人公也藉此避免了貧窮的道德意味和狼藉的哭聲。
——萬象雜志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品
1949年獲得奧斯卡特別榮譽獎,歷年來在大大小小的評選中都能入圍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一部簡單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演好一個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劇本最先是由義大利首席編劇塞薩·柴伐蒂尼創作出來,他聯合了多位從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躍於影壇的重要歐洲導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為了這部電影而參觀了一家妓院以及後來看面相女人的房間,這個女巫後來也成為影片中的一個角色。我們從這些記載中認識到,德·西卡以及編劇,完全的低成本製作,所有場景在羅馬街頭實地拍攝,以平民化的劇情推進,既不說教,也不升華,最徹底地接近那些戰後的特殊時期,即義大利經濟癱瘓、陷入困境的大時代背景,從中獲得創作靈感。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偷自行車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復述出來,劇本最初源於一則兩行文字的新聞:一個失業工人和他的孩子,為了尋找他們丟失的自行車在羅馬街頭奔波24小時,結果一無所獲。而在這部電影當中所要講述的其實也就這么簡單。
里奇是一個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條件是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實際上里奇沒有車。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瑪麗亞便把家裡所有的床單拿出去典當。有了自行車之後,里奇從事的工作就是到處張貼海報,在電影院的廣告欄里粘貼了巨大的麗塔·海華斯的電影海報,這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好萊塢光鮮亮麗的世界,一個是新現實主義的日常生活。瑪麗亞於是去感謝預言里奇能夠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里奇,把自行車放在門口也上樓去看。此時德·西卡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大家都以為當里奇回來的時候自行車已經被盜,但是它仍然還在。
隨後,毫無疑問,車還是被偷了,被另一個需要工作的男人。里奇和他的兒子布魯諾四處尋找自行車。在大城市羅馬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連警察局也愛莫能助。終於里奇決定放棄了,他對布魯諾說:「你必須活著同時忍受著痛苦。」 此時他已被絕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後,他問兒子:「想不想來點批薩?」於是他們烈士般地走進一家餐館,安東尼奧甚至給自己要了點酒。稍後不久,里奇意外認出了偷車賊然後追蹤他進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醜陋的圍觀者。警察的到來也沒有起作用。終於在影片最著名的這段場景中結束,里奇妄想為自己偷一輛車,延續了偷車和貧窮的循環。
非職業演員的經典演繹
新現實主義,作為一個電影學術語,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義,但是它通常指的是電影中工人階級的生活,設置在貧窮的文化背景之中,並且暗示這樣的信息如果財富能夠平分社會將更加合理。主演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是一名非職業演員,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職大軍的行列中並且非常絕望的男人里奇。根據德·西卡的介紹,在籌拍《偷自行車的人》的時候,有一位美國製片商願意提供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來贊助他,但提出的條件是必須啟用好萊塢當時大紫大紅的演員加里·格蘭特來出演男主角。德·西卡沒有答應,他決定不用任何的職業演員。
德·西卡在羅馬的就業市場中尋找到一位當時真正處於失業之中的工人來扮演他的安東尼奧,一個在街上看熱鬧的男孩來出演安東尼奧的兒子,他的妻子則由一位新聞記者來扮演。值得一提的是,煉鋼工人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在影片中精彩演繹了這樣一個日後成為永恆經典的角色之後,又回到了羅馬的就業市場中重新陷入失業的危機之中。有一位德·西卡的同行這么評價他:「他是寧可要現實,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閃閃發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
[編輯本段]花絮
——影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業余演員,維托里奧·德·西卡決定不採用職業演員。
——里奇工作的時候,在牆上貼的一張海報,是麗塔·海華斯拍攝的電影《盪婦吉爾達》(Gilda 1946)。
——維托里奧·德·西卡表示,他是根據演員們走路的樣子來選擇他們的角色,包括布魯諾和安東尼奧,
——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有一幕,是布魯諾在穿過大街的時候差不多向前跑了兩次,這並是不在預演排練之中的。因為當時在現場拍攝的時候,正好同時有兩輛汽車經過。
——《偷自行車的人》面世之初,被多數人視為一部馬克思主義式的寓言,加上編劇柴伐梯尼本人還是一名義大利共產主義者,更有甚者,左翼作家卡挪夫批評影片結尾的處理「雖然有卓別林式的高尚但是削弱了社會批判色彩」。
——在電影殺青之後,男主角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倒是真的開始為尋找工作而發愁起來。
——前期的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原來打算是讓加里·格蘭特出演男主角,而維托里奧·德·西卡則更加青睞於亨利·方達,當然了,這都是在他們決定採用全體業余演員之前的想法。
——《偷自行車的人》在第一次發行的時候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1952年當英國電影雜志《視與聽》第一次發起國際范圍內的電影人和影評家投票,該片被選為歷年來最偉大的電影。投票每十年一次,在1962年《偷自行車的人》降到第六位,隨後就跌落出了榜單。影片在1999年重新發行之後,新一代的觀眾得以看到了一部如此簡單、直接和真實的作品,才發現「它是如此與眾不同」。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里奇來到警察局報案。
里奇:有辦法找回來嗎?
長官:自己想辦法吧。
里奇:羅馬這么大,到哪兒去找啊?
長官:我又沒有見過你的車,我怎麼去找呢?
里奇:車的牌子、牌照號碼,我不是都告訴你了?
長官:我們不能光為你丟了輛車出動全體別動隊呀。
里奇:那丟了東西何必來報警察局呢?
長官:應該來報。你要碰到有人在賣你的車,或者在街上騎你的車,可以馬上叫警察抓住他呀。
第二位長官走過來,問:怎麼回事了?
長官:哼,丟了輛車。
第二位長官不屑地說:啊,再見。
里奇:那我非得自己去找了?
長官:我不是跟你說過了,你做得對,你應該來報案,再見!
里奇:再見!
--------------------------------------------------------------------------------
里奇:你活著並且還要忍受著痛苦。
--------------------------------------------------------------------------------
里奇:為什麼在我擔心自己是否快要完蛋的時候還要必須把自己殺死?
--------------------------------------------------------------------------------
里奇:來,痛痛快快地吃吧。除了要死人,總有辦法,
(父子倆一邊大吃一邊看著附近也在吃飯的一桌富人家)
里奇:像他們這種吃法,一個月起碼得賺一百萬。吃吧,吃吧,別管它。你高興嗎?
(里奇停頓了片刻,接著說)我想過,我們要能順順當當地過,總總算在一起,12000工錢,好,你來記。
(里奇把筆和紙遞給兒子布魯諾)
--------------------------------------------------------------------------------
(在看面相的女人家裡)
一位助手:好的來,壞的去。
女巫:上帝啊,給我光明。給我光明。(轉身問里奇)要問什麼?
里奇(小聲地說):有人偷了我的車。
女巫:什麼?
里奇:偷了我的車。
女巫:你的什麼車?
里奇:我的自行車。
女巫:你的自行車?我真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呢。我只能說是你命里註定的事。聽仔細了!眼前要是找不著,這輩子難找到。你明白了?眼前要是找不著,這一輩子恐怕就難找到了。要留神!
里奇:眼前我上哪兒找?
女巫:我只能說是你命里註定的事啊。聽仔細了,聽著,眼前要找不著,這一輩子也難找到。
(里奇從口袋裡拿出錢,交給女巫的助手,然後和兒子一同起身走了出去。)

❺ 偷自行車的人的電影主要劇情

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影片。
《偷自行車的人》是由維托里奧·德·西卡 執導,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 等主演的義大利電影。影片主要講的是失業兩年的里奇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他傾其所有購買了一輛新自行車,不想,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里奇同兒子布魯諾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里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❻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的演員還濱過什麼劇

1962
羅馬媽媽
1961
Giudizio universale, Il
1952
風燭淚
1951
五城記
1951
注意匪徒!
1951
慾海慈航
1950
沒有名字的女人
1948
偷自行車的人

❼ 請介紹下電影「偷自行車的人」謝謝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導演維托西奧-德-西卡,1947年出品,中國於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配音復制,片頭打著「進步電影」的標簽,說是控訴了什麼。本片還開了電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先河。榮獲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別獎。
之所以拿這部老電影來「娛樂」,是因為自行車(以下有時簡稱為「車」)今天在中國還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交通工具,自行車與我們的喜怒哀樂還發生著撕不開的關系:看啦,《偷自行車的人》所薈萃的影像我們還是多麼眼熟啊。
戰後,義大利經濟一片蕭條,羅馬城裡有大批失業的貧困者。五尺男兒安東尼奧終於通過職介所找到了一份沿街刷廣告的工作,這份工作必須有一輛自行車,而他的自行車已送進當鋪。在他的老婆又當了許多條床單等東西後,我們看見安東尼奧將那輛新贖出來的自行車扛在肩上走進了那家廣告公司。街市景物流動,安東尼奧的路重新與未來相通了,但是工作開始不到1個小時,一個小偷就將他的車偷跑了。
「一個窮人他的車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處去找。」安東尼奧說著這句話,馬上付出了實際行動。車等於工作。工作等於命。因此車等於命。
隨著安東尼奧找車的過程,我們看見了二手車市上與各種自行車配件為伍的小販,在驟雨中騎車奔跑的群眾,教堂里為了那碗免費菜湯才去聽彌撒的「教徒」……都是一些富於貧窮趣味的事物,莫不與我們悠遠而溫馨的回憶有關,或切近正在體驗著的現實,但通過影像看見,也有 安東尼奧抓住了偷他車的小偷,但沒有證據,反遭羞辱。影片的高潮部分到了。一大片自行車停在那裡(好像我們在老國營企業大門外看見的那種景像)。一輛自行車停在一面牆下。安東尼奧焦慮地徘徊著,又絕望地坐在路邊。一輛輛自行車車輪從他臉前飛馳而過,那閃閃發光的幅條刺著他的眼睛。洪大的人流不知從哪裡湧出來,湧向停車場,無不以蕭灑自如的動作推了自己的車就走。而安東尼奧孤獨地坐著!
牆邊那輛自行車還安全地停在那裡,安東尼奧走過去也推上就走。安東尼奧騎車飛馳,而又被人追上,可憐的安東尼奧也成了小偷。看到這里,小哥的心揪緊了。一個有尊嚴的大男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是一個讓人揪心的過程,尤其是他又被當場抓獲,而且又是當著他8歲的兒子的面!
自始至終,安東尼奧的兒子都隨他一起找車,兒子牢記著車杠上的一個記號。兒子聽父親的話先坐公交車回家,忽然發現一夥人正扭送著父親向某個地方走去,他撕心裂肺地叫著:「爸爸!爸爸!」他從地上撿起父親的帽子,拍拍那伙人踩上去的土。
當安東尼奧的自行車丟了,小哥聽到了洪大悲愴的配樂;當安東尼奧也決定偷車,我們又聽到了洪大緊張的配樂,就像其他影片中描寫一個英雄正要去完成一個壯舉時放送在我們耳中的樂音一樣。

❽ 「偷自行車的人」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語: Ladri di biciclette)是由義大利著名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導演,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等主演的義大利電影。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影片情節簡練,筆觸細膩,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當時及後世的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片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曾獲得1949年第22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6 屆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金球獎最佳外國影片獎和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獎,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❾ 《偷自行車的人》(bicycle thieves)這個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和她的兒子尋找英語翻譯

《偷自行車的人》(bicycle thieves)這個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和她的兒子尋找
<Bicycle thieves> the film tells a man and his son look for ...

❿ 《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對於《偷自行車的人》這部1948年的黑白電影,很多研究歐洲電影風格流派史的學者,都會將其歸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作品,就像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所說:「故事非常直白,看起來更像寓言而非戲劇,在它上映的那會兒,人們把它看做一則馬克思主義的寓言故事。」這種左翼思想的意識形態布滿本片並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在戰後,由於義大利左翼政黨被擁護掌政,在電影這類文化層面,自然需要背書。

新現實主義與人物抉擇

維托里奧-德-西卡能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這部《偷自行車的人》可以說功不可沒,當然本片的編劇,德-西卡的老搭檔——柴伐蒂尼也同樣享有桂冠。電影中新現實主義並不是一種文辭上的堆砌,而是在於電影影像上整體風格的表現。

本片的開場是一大群失業工人從卡車上下車,擁簇到一位負責工作分配的官員身邊,在粗糙畫面的景框中,則是工人們扇形似的流動,這個構圖讓人想到了盧米埃爾的早期無聲短片——《工廠大門》,紀錄片味道的忠實還原,讓這部電影的開場就像是一則現實主義般的寓言。

但是德-西卡的現實主義又同人物的生活抉擇相互聯系,共同屬於底層人民的精神圖譜。主角瑞奇在一開始便幸運地得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但是前提是必須擁有一輛自行車,雖然瑞奇並沒有,不過在幸運機會面前,他並不打算放棄,在妻子當掉兩床床單之後,他終於擁有一輛自行車,這也意味著,他將會得到這份海報張貼的工作。然而隨後失去自行車的轉折,讓這個擁有兩個孩子的四口家庭面臨生活崩潰的風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西卡並沒有刻意渲染主角一家的貧窮,而是盡量用克制和簡略的鏡頭來速寫這一境況,比如只用三秒鍾的時間來交代瑞奇一家的第二個孩子——一個小嬰兒。

這種處理方式還同樣在瑞奇找尋自行車的過程中,電影在三十分鍾之後,即是主角瑞奇和他的兒子布魯諾在一天的時間內找尋自行車的經歷,每一次的尋找幫助,總會讓人覺得這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自然選擇,並不是刻意的戲劇沖突或者安排。比如瑞奇在詢問女巫之後卻意外地再次遇到小偷,這種偶然像是生活中的一種不經意,或許所謂的新現實主義不在於生活的表徵展露,而是在於表達現實中的世事無常。

廢墟上的群像,新生活的「尋找」

如果我們把關注的焦點從主角瑞奇的身上,移鏡到戰後羅馬的群像中,則會發現,這座戰後城市每個人的彷徨和焦慮。諸如開卡車的司機抱怨自己整日無事可做,只能聽歌消磨時間;一大群城市居民面臨各種問題,卻只能通過女巫的所謂「上帝啟示」來慰藉自己。

而故事的導火索「自行車被偷」便是一個世道混亂的明證。通過工會朋友之口,我們知道,這類偷竊其實並不在少數,那些偷了自行車的人都深諳此道,我們在電影中對於三個偷竊犯的明確分工也能一看究竟,偷竊過程的嫻熟和偷完之後頗有程序的處理,這種反諷的運用在本片中刺穿了很多戰後骯臟而乘火打劫的勾當。

「尋找」這個動作其實背後代表的意義往往都超越「尋找物」本體,從而上升到另外一種更高的思想內蘊,而在本片中無疑代表著「新生活」的希望。

戰後羅馬的破碎毫無疑問成為每個當地居民的心頭大石,失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被摧毀、作為戰敗國的恥辱等等心理陰霾都加重了羅馬上空的灰度。而對於本片的主人公瑞奇來說更是如此。本片一個巧妙的運用是,並沒有直接表達瑞奇對於工作、對於生活的強烈渴求,而是用了一個嫁接,把這種本質上的希望放置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件——自行車上,通過需要自行車(新生活的可能)——獲得自行車(新生活的開始)——失去自行車(新生活的毀滅)的這樣一個過程,將一個戰敗國底層家庭的風雨飄搖與一輛二手自行車掛鉤,這種讓人顯而易見的手法除了讓觀影者更加容易體會家庭破產的絕望,更是對於無常生活的自嘲。

父子間的對話:從精神偶像到生活認同

每一個父親都是孩子最初的精神偶像,如果要讓我列出自己的真理信條的話,這一句絕對名列前十。

本片的主角瑞奇是由馬齊奧拉尼飾演,而他可愛靈性的兒子布魯諾則是由小演員斯代奧拉當綱,兩人在電影的後一個小時如影隨形。瑞奇的緊張和焦慮始終緊貼著觀眾的情緒,絲毫沒有離開過,而布魯諾則像是一個機靈的小尾巴一樣始終伴隨在父親左右,電影的這種單向對話直到55分鍾之後才有所改變。

布魯諾因為詢問父親為什麼不讓老人喝湯而遭到瑞奇的掌摑,之後的哭泣顯然沒有引起父親過多的關心和在乎,直到瑞奇聽聞有孩子在河中溺水才突然擔心布魯諾的安全,四處吶喊找尋,兩人才開始進行雙向交流,而電影的主線也在此刻偏移軌道,把父子之間隱約的感情通過一場具有階級差別的午飯表達出來。

而在電影最後通過布魯諾看到父親偷別人的自行車而遭到滿街的追打,此時一個孩子對於父親的崇拜轟然倒塌,同時那份幼年的自尊心也遭到永難磨滅的侵蝕。但是結尾父子兩人手拉手在羅馬街道上充滿未知悲戚的行走,也讓原來的精神崇拜轉為對於生活的心酸認同,盡管這一認同充滿了不甘和成長的陣痛,但是這卻是他逃避不了的事實。

本片在1949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榮譽大獎,之後在國際上也聲譽日漲,直至今日它的「新現實主義」依然影響深遠,如同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在形式主義上的影響力一樣,《偷自行車的人》在現實主義影像風格上的簡單凝練總能給後世影片帶來新的啟示。


轉載或約稿請聯系作者

閱讀全文

與偷自行車的人電影角色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找英文的電影網站 瀏覽:673
電影院一氧化碳中毒事情 瀏覽:192
一部甘肅電影女的叫阿依什麼 瀏覽:428
異蟲咒電影中文版 瀏覽:960
燃燒電影韓國女主角 瀏覽:879
記者大偵探電影 瀏覽:649
虎口脫險電影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167
英文配音三人男生電影 瀏覽:365
電影毛大福 瀏覽:792
日本電影科幻愛情電影 瀏覽:354
台灣打真軍電影導演 瀏覽:490
澳門達康電影叫什麼 瀏覽:509
新潘金蓮三級電電影 瀏覽:162
大紅包電影的婚禮音樂 瀏覽:451
愛情梁朝偉電影 瀏覽:111
女主角阿麗是什麼電影 瀏覽:4
魯冰花電影的男主角 瀏覽:828
幽靈船電影完整版中文 瀏覽:191
一個泰國打拳的電影 瀏覽:428
斑馬電影節神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