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倫拜恩校園槍擊事件的介紹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多拉州傑弗遜郡科倫拜恩高中的兩名學生—艾瑞克·哈里斯Eric Harris(1981.4.9-1999.4.20)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1981.9.11-1999.4.20)持槍械及自製的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一名教師並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開槍自殺身亡。這起事件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之一。
2. 科倫拜恩的保齡的劇情簡介
由於多次發生校園槍擊案,槍械問題一直困擾著美國人民。本著維護自身安全而合法藏有槍械,想不到反而造成不少嚴重的社會問題,生命隨時受到威脅。榮獲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米高摩亞將槍械合法化所衍生的問題赤裸裸的呈現,內容極具爭議性,值得大家尤其是美國人反思。 現時超過二億的槍械流通於美國家庭,而且大部份落入白人手上,他們藏械的理由是為了保護自身安全。但可能身藏攻擊性武器反而引起他們憂慮不安,有些人要將點四四口徑的手槍放在枕頭下方能入睡。最極端的例子是,他們往往為了保護自己而先發制人,造成不少槍殺案件:倫常慘案、學園槍擊案等報導皆屢見不鮮。
在美國,槍支數量比選舉人和電視機的數量還要多。這是不是一個瘋狂的國家?誰將為所發生的那些悲劇負責?究竟又是什麼導致了不斷發生的流血沖突和無人性的屠殺?難道是美國人天生傾向於暴力?影片把俄克拉荷馬爆炸案和科倫拜恩高中屠殺案中涉及的有關人員的采訪片段與新聞報道、演講,以及一個16歲男孩買走一家商店中所有彈葯的等等種種和流血暴力事件有關的片段交織剪輯在一起,顯示了恐懼已經深深地紮根於美國人的精神中,美國社會比其他任何社會,更極端地在它的文化中孕育著一種強烈的妄想症。而主流媒體,尤其是實行煽情主義策略的電視新聞報道,它們使恐懼和暴力之間構成了無法打破的循環。
3. 2001年 美國發生的校園槍擊案
2001年的美國校園槍擊案全部如下,希望採納
1.2001年1月10日 加利福尼亞州 奧克斯納德
17歲的中學生理查德·洛佩茲在洛杉機附近的胡恩內姆中學將另一名學生劫為人質,後來警方不得不將洛佩茲擊斃,別人沒有受傷。
2.2001年3月5日 加利福尼亞州 桑蒂
15歲的中學生查爾斯·安迪·威廉姆斯在桑塔納中學持槍掃射,打死2名同學,打傷13人。威廉姆斯將被當作成年人,遭到謀殺指控。他的3個朋友說,事發前幾天威廉姆斯曾說他要殺人,不過又說自己是開玩笑的。
3.2001年3月8日 賓夕法尼亞州威 廉姆斯帕特
中午午餐時,一名中學女生突然拔出手槍,打傷一13歲的同班女生。這是美國校園槍擊歷史上首位女殺手。
4. 2001年3月22日 加利福尼亞州 埃爾卡紅
18歲的傑森·霍夫曼持槍跑進格拉奈特中學,向副校長索命,雖然是沒有找到副校長,但是卻打傷了另外3人。霍夫曼此前已有持槍襲擊他人的前科。
5. 2001年3月31日 印第安納州
在一所學校的停車場,一名16歲男生遭到槍殺。經過調查,兇手是該校不久前開除的一名17歲男生。
6. 2001年4月21日 路易斯安娜州
在一家專門收容問題學生的學校,一名14歲男生在通過學校金屬檢測器時,掏出一支半自動手槍向校長射擊。所幸的是,手槍發生了故障,沒有造成傷亡。
7. 2001年4月23日 加利福尼亞州 聖何塞
在一所學校內,一名專車女駕駛員開槍打死了1名同事,並打傷3人。
4. 找兩部電影名字,內容是說關於美國槍殺研究的,另一個是關於美國垃圾食物的,另外求推薦同類片子
你說的很含糊,只好猜一猜:
關於校園槍擊案的紀錄片:
科倫拜恩的保齡 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112/
關於垃圾食品的紀錄片:
食品公司 Food, Inc. (2008)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564499/
另外推薦以下紀錄片:
We Feed the World (2005)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74776/
漁業危機 The End of the Line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89572/
瓦解 Collapse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038374/
醫療內幕 Sicko (200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94367/
水之患 Trouble the Water (2008)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973451/
我們每日的麵包 Unser täglich Brot (2005)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57795/
人造風景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2006)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58268/
天然的雨林 Crude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296807/
愚昧年代 The Age of Stupid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287613/
達爾文的惡夢 Darwin's Nightmare (2004)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24654/
塑料成癮 Addicted To Plastic (2008)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043745/
瓶裝水 Tapped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402171/
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 A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 (2008)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63541/
5. 美國電影大象講述什麼犯罪心理學
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
編劇、導演、剪輯: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攝影:哈里斯.薩維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國: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88分鍾
IMDB: 7.3/10
簡介:
影片根據1999年震驚世界的美國哥倫拜恩中學校園槍擊案改編,講述了在美國一所普通中學發生的一場惡性槍擊案的過程以及前幾個小時的事情,片名的含義則來自盲人摸象這則家喻戶曉的古代寓言。
哥倫拜恩慘案」發生後,媒體過度渲染其血腥場面,很多記者、犯罪專家、心理學家和青少年問題研究者大加分析和評論,圍繞這起少年慘劇周圍的是各種猜測、無端的責備,同時也變成公眾的一種消遣。這一切都令導演加斯感到反感,加斯認為這是「美國新聞史上的一次丑聞」,他說,「在這個時候,只有拍一部電影才能再現整個事件的真相」。
影片力圖通過「純粹客觀」的電影方式再現整個事件的過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觀判斷。加斯以兩個固定時間作為電影的起點和終點,在這個時間段之內,不同主人公的活動展開了關聯和交叉,我們看見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成為對方的「經驗片段」,然而,僅僅是一個片段,只有把這些片斷連綴在一起我們才得到了一個完整的時間。
除去影片特有的敘述,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和在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也一並得到揭示。在社會中,中學校園作為現代社會里的一個機構,就像在這部美國電影中一樣,它同時還是一個幻覺工廠,一個學著服從權力的實驗室,一個有著獨特邏輯、秩序和慾望的隔離區,教育成為一個形式的虛設,成年人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個世界。孩子們的傷感、憎恨、幼稚和孤獨,這個「問題年齡 」從未獲得一個合理的解決。加斯為了拍攝訪問了許多學生,他說,「有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也有的則很滿足,但有的人直接說校園生活就是地獄」(引自《大象》法語版海報)。校園隱藏的這些問題就像一枚炸彈,這部電影拔掉了它災難性的引線,當埃里克和阿萊克斯決定以自己的邏輯和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對這個成人世界已經不再信任,這不但是個少年悲劇,也是成人世界和現代社會的悲劇。無怪乎,法國國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評選以絕對多數票把一等獎給了《大象》,可見該片在整個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響。
6. 這個根據槍擊案改編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就叫《校園槍擊案》也譯為《班級》(The Class)為愛沙尼亞選送角逐第8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作品 《班級》是導演Ilmar Raag執導的第三部電影,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是一部聚焦校園暴力的影片。16歲的Joosep在班級里受盡了欺負,同班同學Kaspar實在看不下去了,站出來為他主持公道,由此開始了一場2人對全班的戰斗。而Joosep的父親是名軍人,家中留有武器……
片尾曲就不知道了,抱歉.
7. 科倫拜恩槍擊事件
丹佛兩名高中生艾里克-哈里斯和戴倫-克勒伯德手持自動武器進入科倫拜恩高中大開殺戒,共有 13人在那次校園殺戮中受害,最後2名兇手也自殺身亡,這起造成15人死亡的惡性案件當時震驚了全美,並隨後引發了美國一系列的校園槍擊案件。
8. 美國校園槍擊案翻拍電影
大象 Elephant
導 演:
加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主 演:
Timothy Bottoms William S. Burroughs Adolf Hitler Larry Laverty Sherilyn Lawson 馬特·馬洛伊 Matt Malloy Marychris Mass Ray Monge
上 映:
2003年05月18日 ( 法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劇情簡介:
影片揭開了美國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樣,這個平淡的日子裡被家庭作業、足球、流言等等所填滿。對於每位學生來說,高中生活都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刺激的,友好的,痛苦的,孤獨的,或艱難的。
這部電影聚焦校園暴力,風格上繼承范·桑特的前作《蓋瑞》。製作上比之還要低調,沒有馬特·達蒙這樣的大明星,拍攝時也沒有劇本,只使用一台攝影機。演員大部分是波特蘭當地的高中生。
9. 你認為很厲害的劇本有哪些
以前上學的時候讀過很多杜郎(Christopher Durang)的荒誕喜劇,都很喜歡。但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劇本 還是《科倫拜恩(columbinus)》。 《科倫拜恩》是根據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而創作的一部舞台劇,而根據主 創自己的說法,它更像是一場「戲劇討論(theatrical discussion)」。columbinus這個標題是科倫拜恩 (Columbine)這個地名的拉丁化寫法,同時也是拉丁文的「鴿子」的意思。 科倫拜恩高中槍擊案是美國歷史上第一起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校園暴力事件,兩名反社會少年哈里斯(Eric Harris)和克利伯德(Dylan Klebold)將槍支和炸彈帶入學校,盡管炸彈因為故障未能引爆,還是在自殺 前殺害了十二名學生、一名老師,並有二十一人受傷。這起事件對於美國社會和校園文化、制度影響頗為 深遠,有一部紀錄片《科倫拜恩保齡(Bowling for Columbine)》也是關於此的。 這部劇分為兩幕。其中第一幕所探討的是究竟什麼塑造了兩個少年的反社會型人格,而第二幕則是事件重 現。 在第一幕中,所有的角色都是沒有名字的。每位演員身著最簡單的內衣走上舞台,在迷茫的探索後,從天 而降了一個個象徵身份的物件——眼鏡、運動帽、十字架等等。之後,每個人去認領的物件賦予了他們在 第一幕中的身份。而在劇本中,他們的名字則是體霸(Jock)、二代(Prep)、學霸(AP)、校花 (Perfect)、乖乖女(Faith)、叛逆女(Rebel)和最核心的兩個人——宅男(Loner)和瘋子 (Freak)。(註:在這里我把這些角色的名字翻譯成了國內語境下更易於理解的名字,並非直譯)。 在這里,每一個角色所代表的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在美國(甚至每一個國家)的每一所中學中 都普遍存在的不同群體。而第一幕的每一個場景所代表的,也是每一所中學中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在這 些場景中,我們看到了每一個群體背後的焦慮,以及在普世校園文化以及同儕壓力下他們不得不做出的選 擇。就這樣,我們看到宅男和瘋子這兩個人如何不斷被這些其他人邊緣化、極端化。最終,為了找到自己 的價值、為了博得他人的關注與認可、為了報復所有這些欺侮過他們的人,宅男和瘋子這兩個人終於選擇 了一條沒有回頭的道路。 而就是在第一幕的結尾,他們兩個人在劇本中的名字變成了哈里斯和克利伯德。 如果說第一幕的角色是代入和提供背景,那麼第二幕就是兩個字:震撼。 在第二幕中,你不會看到兩個人如何提著槍、拿著炸彈沖入學校大殺四方。 但你會聽到1999年4月20日上午的那通911報警電話的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