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先前看過《模仿游戲》超贊預告片時,就曾為工整復古的英倫精美製作折服過,加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凱拉·奈特莉兩大實力派紅星壓陣,自然提早成為個人年度必看。目睹廬山真面目後,我發現《模仿游戲》雖然改編自Andrew Hodges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更像《暗算》和《美麗心靈》混合體。誰曾想到堂堂的二戰解碼英雄與電腦之父,卻是一個心靈脆弱的同性戀,等待他不是功勛表彰,而是殘酷非人道迫害,因此是被閹割英雄且聽風吟!
以前看麥家編寫《暗算》《風聲》時,我為黃依依與顧曉夢而嘆息,盡管她們都是天賦異稟的解碼奇才,擁有「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反遭命運戲弄,落得身首異處、香消玉殞。同樣在《模仿游戲》中,艾倫·圖靈依舊是這樣悲劇天才,破解過納粹最牛的密碼,研製出人工智慧機器,卻逃不過恐怖的宿命。影片聰明地用三線敘事,將被敘述者的傳奇人生一段段呈現出來,然後加入導演本人主觀看法,渾然天成地完美展現驚世奇才的悲劇人生。
片中,由於二戰中破解密碼的故事成為了主幹,因此如何破解納粹密碼,如何查到英蘇雙重卧底間諜,如何解決困擾主人翁的情慾糾葛,都讓《模仿游戲》更像一部驚心動魄的偵破情節戲。而憑借《福爾摩斯》被國人叫成為「卷福」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無論是阿蘭的傲慢、激情、智慧,還是避世、痛苦、失落,都生動表現精準。他那雙睿智憂郁眼睛,讓人猜不透角色心靈想什麼。這是一個很難把握角色,因為他是數學與物理天才,還是戰爭背後無名英雄,還是曾被萬眾唾棄的爭議「基佬」,我們看到圖靈幼年時就萌生同性戀情結,還有他深情對女主角說道自己曾和男人上過床,進而想方設法轟走對方,那種眼神與舉止是有震撼力的。
當圖靈在酒吧里閑談,無意聽到一個微不足道的信息,瞬間腦洞大開,領悟到了解碼真諦,卻不願立即告訴軍方。大家望到的是一個犧牲。因為不能暴露目標,必須犧牲小吾成全大我,而在戰爭歷史歲月里,這樣殘忍又有多少呢?當他發現雙重間諜是誰後,不想領導居然以一個自私的政治理由,就這樣掩蓋了過去,那麼身處水深火熱的戰爭中,又有多少人貪婪為自己留下後路呢?當阿蘭·圖靈為了保住自己設計的機器被命名為戀人的名字(這與史實不符),選擇化學閹割而非監獄生活,我們彷彿望到了他另類而孤獨的脆弱心靈。這就是一個曠世奇才、戰爭英雄的悲劇傳奇,盡管有些杜撰,卻足夠給力。從《我愛貝克漢姆》到《加勒比海盜》,英倫女孩凱拉·奈特莉成為全球當紅偶像。接著,她在《贖罪》《傲慢與偏見》《愛的邊緣》等片中展現了極富激情的精湛表演,甚至提名過奧斯卡影後,卻是命運多坎,每每同各大重要獎項無緣。我至今難以容忍與相信的是《別讓我走》得到小影後是凱瑞·穆里根,反而表演最精彩的凱拉卻顆粒無收,還有濫殺無辜的《老無所依》莫名其妙並「眾望所歸」擊敗了《贖罪》。在90後女生詹妮弗·勞倫斯隨便奧斯卡封後的時代里,在斯嘉麗·約翰遜、娜塔莉·波特曼、安妮·海瑟薇等好萊塢女星豐收的時代里,凱拉·奈特莉選擇了《歌曲改變人生》《模仿游戲》,堅韌不拔走向文藝道路。其實她某些張揚的表演方式,很像前輩凱特·溫斯萊特,但平胸身材,讓她難以達到那個境界。閑話了那麼多,回到《模仿游戲》結尾,我又一次望見凱拉·奈特莉對著鏡頭,聲淚俱下念著「無人所念之人,方能成就無人感想之事」的煽情台詞,還有眾人燒毀文件的狂歡鏡頭,依舊有種巨大的感動!聽說奧斯卡獎早被各大公關公司壟斷霸佔了,因此《霸王別姬》《喜宴》稀里糊塗輸給了《四千金的情人》,因此斯皮爾伯格巔峰力作《拯救大兵瑞恩》掛給了《莎翁情史》,因此《肖申克救贖》《對話尼克松》《無敵破壞王》註定在奧斯卡全軍覆沒,因此《英雄》才會比《寶萊塢生死戀》《太極旗飄揚》《歲月神偷》更有機會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少年時代》《布達佩斯大飯店》《鳥人》才更有機會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那些傳聞是否都是真?大概只有局內人才知曉,一場游戲勝負何必太在乎?感謝莫滕·泰杜姆、卷福、凱拉等《模仿游戲》主創,無論拿不拿得到任何一座奧斯卡獎,你們都貢獻了一部令人心碎的傳世經典!
『貳』 給機器人起個名字
小皓機器人~~可愛的機器人配可愛名字,多完美!!
『叄』 關於圖靈的電影名
電影《模仿游戲》估計受那部講數學家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的電影《美麗心靈》的影響過深,把圖靈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圖靈畢竟不是納什——納什是真的精神分裂症。
深度的愛情,膚淺的模仿
偉大的圖靈為人類做出的所有貢獻中,有兩項是無與倫比的,第一是他1936年的那篇文章《可計算的數》(On Computable Numbers),其中他定義了一種機械裝置,後來被他的導師丘奇(Church)稱為「圖靈機」,馮諾伊曼說這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基礎,哥德爾也認為圖靈機比他自己的遞歸函數更令人信服;第二是他1950年在哲學雜志Mind上發表的文章《計算機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其中圖靈把哲學中最古老的「思維與意識」這一概念闡述得更加明確,他的手段就是把原命題轉換為「機器能不能思維」的問題,這是AI (人工智慧)的起源。比起這兩篇文章,他的其他工作,包括他在二次大戰中為破解德軍密碼機Enigma所做的貢獻,就都變得次要了。如果沒有圖靈機,人類恐怕還要在黑暗中繼續摸索很長時間,才能達到今天的文明。
在《計算機與智能》中,圖靈定義了被後人稱為「圖靈測試」的概念,即如何判定一個裝置是否具有智能。現代版本的「圖靈測試」是這樣一種游戲:在一個提問人面前擺兩個黑箱子,一個箱子里有個人,另一個箱子里放台機器。提問人的任務是判定兩個黑箱子里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提問人通過遞紙條問問題的方式同兩個黑箱子溝通。如果提問人分辨不出哪個箱子是機器,那麼機器就有智能。這個版本和圖靈原來文章中描繪的略有不同,但實質等價。圖靈曾樂觀地預言說六十個碼農干五十年,就能造出一台機器,pass圖靈測試,把提問人糊弄過去,也就是說機器能有智能。目前六十四年過去了,已經有好幾種有爭議的裝置自稱pass了圖靈測試。這里我就不一一評價了,人工智慧在近年確實已成為熱門學科。
《計算機與智能》那篇文章的第一節,題目叫「Imitation Game」,這是最近同名好萊塢聖誕賀歲大片的來由。該片製作公司Weinstein,近幾年出了好幾部又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圖靈的扮演者是因演福爾摩斯出名的「卷福」Cumberbatch,他和圖靈都是巨蟹座,而且還沾親,但要回溯到1373年,他們的父系有交集,這已超出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扮演女一號瓊·克拉克(Joan Clarke,圖靈一度的未婚妻)的是風頭正健的「85後」英國女演員兼歌手Keira Knightley。據說最早的男一號候選人是小李子迪卡普里奧,幸虧條件沒談攏,要不圖靈一口美國鄉下口音真讓人受不了,比鐵嶺人學上海話阿拉內嘎達還別扭。即使梅姨斯特麗普這么廣受愛戴的大師,在演撒切爾夫人時也被英國人毒舌說「她口音還真像倫敦上流(poshest),但說某些詞時的表情不對」。但這玩意也沒准,隨著國力和票房的飛升,說不定過幾年好萊塢大片得請二人轉演員出演歐洲貴族。
故事的主要場景是二戰時的布萊切利庄園(Bletchley Park),那是英國戰時破解敵國通訊密碼的機構。圖靈負責破解德國海軍的加密機Enigma。故事還不時穿插另外兩個年代,即圖靈在謝伯恩(Sherborne)中學讀書時期——在那裡圖靈結識了他的初戀情人克里斯托弗·摩爾康(Christopher Morcom);以及圖靈晚年在曼徹斯特時期——在那裡他被起訴流氓罪,最終自殺身亡。圖靈的生平我在《上海書評》寫過文章《謎一樣的圖靈》(2011年12月3日),當時我的參考文獻之一是安德魯·霍奇思(Hodges)那本備受好評的圖靈傳記《Alan Turing: The Enigma》。霍奇思本人是數學家,也是同性戀。哲學家兼傳記作家蒙克曾這樣評價這本書:「這本書要是我寫的就好了(I wish I'd written)。」蒙克曾編過文集《偉大的哲學家》,他挑了從蘇格拉底、柏拉圖開始的十二位哲學家,其中有馬克思、羅素、維特根斯坦等,但沒有康德,最後一位,出乎意料地,竟然是圖靈。他請當代專家分別為這十二位寫傳記兼評論,蒙克自己寫了羅素,而圖靈這一篇就出自霍奇思之手。
大片《模仿游戲》(Imitation Game)號稱也取材於霍奇思這本書。片子拍得咋樣暫放一邊,先挑錯。
圖靈的初戀
在電影里,圖靈從中學校長那裡得知初戀摩爾康的死訊那一段頗為動人。扮演少年圖靈的演員亞歷克斯·勞瑟(Alex Lawther)只有十八歲,他的表演可圈可點,前途不可限量。電影院里很多中老年觀眾都被這段感動得熱淚盈眶。但真實的情況是,圖靈並不是從校長那裡得知死訊的,而且細節更加動人且有戲劇性:摩爾康生病的當天晚上,圖靈和他一起去聽了場音樂會,當晚圖靈夢見摩爾康向他告別,六天後摩爾康病逝。盡管圖靈和摩爾康一起上了好幾門課,但摩爾康比圖靈高一級。圖靈為了和摩爾康同學,曾提前一年考劍橋。結果摩爾康得到了劍橋三一學院的獎學金,而圖靈沒考上,等到第二年才考上了劍橋國王學院。圖靈在得知死訊後,給摩爾康母親寫信要摩爾康的照片紀念,還給自己母親寫信說他和摩爾康總有一天還會碰到。在電影里,圖靈用初戀情人的名字「克里斯托弗」命名在布萊切利庄園造的那台破解Enigma的機器。實際上,那台機器叫Bombe,且並不是英國人的原創,在二戰前,波蘭數學家就針對Enigma開發了破譯機Bomba,他們感到納粹的威脅後,在二戰爆發前夜把這一成果和英國同盟共享了,Bombe是Bomba的改進型。圖靈對摩爾康的愛,有點像維特根斯坦對他早期戀人品森特(Pinsent)的,除了同性相吸外,還有對彼此的智力尊重。他們都和對方的母親維持了多年的友誼。很多悲痛能將人變得更加相信宗教,但摩爾康之死卻把圖靈轉為無神論者。
『肆』 最早的人工智慧——圖靈測試
如果你坐在一個電腦面前,上面只有一個對話框,然後彈出來以下問題: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不管你會不會下,你都會給出一個答案。是與否,這沒有任何難度。下面來讓我們看看這兩位的回答。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如果不停地問下去,你絲毫不會懷疑對方也會不厭其煩地重復這個肯定的答案。這時候,你就會想要麼提問的人有毛病,要麼答題的人智商捉急。
下面來看另外一組問答。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我不是已經說過了嗎?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你煩不煩,幹嘛老提同樣的問題。
如果再問下去,答題者也許就會甩手離開,或者沉默以對。
這時候大概能分辨出來,一定的提問的人有毛病,答題的人給了非常人性的回復。是個正常人都會對千篇一律的問題產生反感。
機器人會思考嗎?
圖靈不僅僅只是提出圖靈測試這個思想實驗,他還提出了通用計算機的數學模型「圖靈機」,奠定了整個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並且參加了最早的關於可編程計算機的研製。所以素有「計算機之父」之稱的馮諾依曼堅持說圖靈才是真正的「計算機之父」。不管這個稱呼能否代表多少人的觀點和認可,但是關於圖靈測試對現代計算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過渡,越來越多的計算機都會通過圖靈測試。也許有一天,我們在網上交友,聊了半天之後,對方突然問你一句:「猜猜我是人還是計算機?」我們恐怕還真難以分辨。
『伍』 模仿游戲中的艾倫圖靈的真名是什麼
艾倫圖靈就叫艾倫圖靈。這就是真名。演員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簡稱本尼,演神夏的那個。
『陸』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營造了「Turing是個偉大天才卻備受社會卑劣對待」的悲慘命運式煽情效果,模糊掉了推動密碼破解過程中其他unsung
heroes...
電腦的發明,至今沒有給任何一個人頒發專利。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取得,都是很多人互相助力、互相啟發的結果。我們每天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學習生活,謝謝了,偉大的巨人們!
『柒』 如何評價莫滕·泰杜姆執導的電影《模仿游戲》
非常好,屬於內功很深的那種,隱藏鋒芒。我看了五六遍。感覺卷福演的結尾哭泣的那段非常揪心,把那種他寧可研究電腦,接受化學閹割,也不願意坐牢的,對自己事業的熱愛給表現出來了。女主雖然不是第一眼美女(在我看來)但演技也是沒得說,用隱忍的情感,隱忍的演技,詮釋角色。其他配角也非常棒。總體的服飾,場景都非常考究。有一種紳士感。我認為這一劇本才是精華,用看似平靜的故事情節,通過倒敘,插敘,補敘,來更好地塑造天才人物。最感動於片尾的一段話;卷福認為沒有人(包括女王)有權利赦免艾倫 圖靈,除了他自己。一個偉大的靈魂,有自己獨到的思想。
『捌』 剛看完了 電影《模仿游戲》 很震驚 是真實故事嗎 如果是真的 那麼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
是真實的,講的就是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事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召到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從事軍事工作,主要是破譯敵方密碼的工作。由於破譯工作的需要,他參與了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有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
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
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
創作背景:
影片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
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
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
『玖』 模仿游戲里的小艾倫圖靈喜歡的男的叫什麼名字!
你好
他叫克里斯托弗.摩肯(Christopher
Morcom)
希望能夠幫到你
『拾』 看完電影《模仿游戲 》後你的感受
模仿游戲雖然是打著艾倫圖靈傳的改編,但是大概是為了戲劇效果,所以把艾倫圖靈的一些生活小細節給修改了,比如說艾倫圖靈其實從沒有掩飾過自己是GAY,甚至平日與同僚們聊天時他也會有意無意的吐露自己的性向,艾倫圖靈一生摯愛的確是克里斯托弗沒錯,但是身為一個正常生理狀態的男人,艾倫圖靈之後也曾經談過幾段戀愛,當然了,最後都沒什麼結果,我在這里是寫電影的觀後感,並不是要八卦艾倫本人,所以想要了解他的黑歷史的人請移步正版艾倫圖靈傳。好了,言歸正傳。說說電影里的艾倫圖靈,首先由卷福所飾演的技術宅艾倫圖靈,不得不承認的是他本人的氣質就有些偏向於死宅變態社交機能障礙,所以由他扮演艾倫圖靈真的是很合適不過。電影中的艾倫圖靈並不是一個善於言辭的人,他很聰明,情商也很高,但是相對於他的高情商和高智商他對於人與人的交流方式並不怎麼理解,換句話來說,在電影里導演塑造了一個「瓦肯」人,他有能力去理解一個人,但是他不並不喜歡也覺得不需要去動用這股能力,他甚至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他把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機器人,用處理數據的方式處理自己的生活。電影里的艾倫圖靈,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場悲劇,他的摯愛克里斯托弗的死亡,那巨大的悲傷讓他甚至用否認兩人間親密關系這樣的行為來逃避現實,或許他是覺得被背叛了,唯一死亡讓克里斯托弗背叛了他,然後他窮盡一生來尋找讓愛人活過來的方法,這個瘋狂的,睿智的男人,用如此離經叛道的方式尋找了一條重新愛他的方式,那就是創造一個「克里斯托弗」,他的愛是一場悲劇,即使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功,但他還是義無反顧,還是選擇繼續走下去。他用自己的荒誕來證明愛的純潔和無暇,在他被化學閹割之後,嚴重的副作用甚至讓他不能再從事自己心愛的研究工作,在他彌留的時候,他只想著,他還不能死,死了,克里斯托弗也就死了,在這一刻,或許他活著,克里斯托弗也活著,而他們的愛也存在著。
他用自己顫抖的雙手追隨著永不能得到的東西。
模仿游戲,說的是判斷人工智慧是否存在人類思維的可能性,但其實也是說「克里斯托弗」的存在就是模仿克里斯托弗,也是在總結艾倫圖靈的一生,艾倫圖靈用自己超強的智商模仿出人類的情感,但是自己卻依舊不能夠理解人類與人類的交流方式,或許這也與他早早消逝的戀情有關吧,在克里斯托弗走後,他關閉了自己的感情,不想被傷害也不想傷害誰。
這個游戲不會有贏家,永遠都只是水中月鏡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