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看電影《祥林嫂》,為什麼電影要取名為《祥林嫂》
秦腔<祝福>是根據魯迅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也可能是移植了南方某劇種的劇本),當然也可能參考了電影<祝福>的表演.這是我的一種理解,未必就是史料,但不知這樣理解合不合理.
這里我想說說吹毛求疵的話,那就是這出戲的戲名了.我想,既然改成了秦腔,在保留原著非保留不可的用詞,事項,背景,道具的同時,如果能盡量讓該劇接近秦腔人的生活和欣賞習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好想法,否則的話,看起來就會讓秦腔人感到有隔膜感.
雖然這個戲改的比較成功,但就戲名而言,以我這個接受過高等教育並且酷愛周樹人先生作品的人來看,也感到秦腔用<祝福>這個名不太好.祝福這個說法,在小說所寫的生活區域的人看來,是比較適應的,而在陝西等地的秦腔人看來,常常不知所雲,得費半天思量.好比說吧,陝西人的語言中喜歡說算命抽簽,其所表達的意思就很清楚,但你非要用祈禱這個詞,就有點不夠親切了.想想,倒是其他劇種用<祥林嫂>這個戲名,反而讓人覺得符合起名的習慣,也更符合改編後的劇情.
這里再羅嗦幾句:秦腔的<祝福>和小說的<祝福>其實已經不完全一樣了,因為就魯山的那種思想風格來說,戲劇是很難表現的.戲劇只能以故事性的形式,為讓人好看起見,按自己的規律去處理.歸根到底只能把祥林嫂作為主線索,並強化了賀老六的形象(在原著中賀老六隻是多次說到,沒有戲劇中那麼清楚),從而形成故事場面.而小說中的許多意思戲劇是沒法顧到的.
和這差不多吧!
B. 電影<祝福>中,結局中加有祥林嫂怒砍廟門檻"情節,大家認為添加這個情節,妥不妥當說說你的看法。800字!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可以以「妥當」的觀點進行描寫,先從具體劇情著手,描寫祥林嫂怒砍廟門檻的全因後果,之後在進行總結為何覺得妥當的原因,正文:
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被搬上了銀幕,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祝福,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這一情節是小說里沒有的。
為什麼改編加入了這一情節呢?答案我想可能是突出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增加反封建的力度。改編者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改編不能脫離原作率性而為,好的改編要和原作中人物性格相符,要有助於深化小說主題,而不是削弱小說主題的表達。
先看祥林嫂這個人物,她善良本分、吃苦耐勞,有著中國婦女傳統的優良品質。可是不要忘了,她仍然是普通的農村勞動婦女,同樣深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的影響。
她所生活的環境——魯鎮及魯四老爺家決定了她不可能受到新思想的啟迪和引導,她也不可能有勘破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本質的能力,因為她不過是一個社會下層的普通勞動婦女。雖然如此,我們必須承認祥林嫂有一種反抗精神,她從婆家逃出來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她剛到魯鎮時,「二十六七歲」的她「臉色青黃」,表明她營養不良;從「直到十多天後,這才陸續的知道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可以知道她們婆媳關系不好。
這里想引錢鍾書先生在《讀〈伊索寓言〉》里的一段話來說明女人之間的關系:「譬如一個近三十的女人,對於十八九歲女孩子的相貌,還肯說好,對於二十三四歲的少女們,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這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是否有對兒媳的妒忌不得而知,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對於兒子的死,她會把責任推給這個年輕的女人,理由是她是個白虎星,命里克夫。有此一條便足以把祥林嫂打入十八層地獄,且為作為婆婆的這個女人虐待自己的兒媳找出了十分充分的理由。
從「春天裡沒了丈夫」到「冬初」衛老婆子領她到魯四老爺家做工這近一年的時間里,祥林嫂的日子肯定是牛馬不如,因為從和在魯四老爺家裡的勞作――「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個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相比,這時候的祥林嫂不但沒有覺得苦,「反滿足;
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胖了」可以推知。所以她的營養不良應是婆家虐待的結果,這是她要逃出來的原因:不堪其辱。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時期婦女的地位是最為低下的,處於依附地位,祥林嫂要自食其力,她的想法和行為都表現出一種抗爭精神。但同時還要注意,這種反抗是自發的,是逼出來的,並不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再有祥林嫂被賣給賀老六時她的哭、罵和撞破頭更是激烈的抗爭,但也不難發現她這樣做的深層原因中有「好女不事二夫」的貞潔思想在左右著她。
總的來看,祥林嫂有反抗精神,但是是停留在自發狀態下的反抗,因此不能脫離人物性格的真實而過分誇大她的反抗精神。
C. 祥林嫂是什麼作品的人物
祥林嫂是魯迅小說《祝福》中的人物。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中勤勞、善良、質朴、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屢遭不幸,走投無路,最後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階級歡天喜地的「祝福」聲中悲慘地死去,這與封建地主階級殺雞宰鵝,大放鞭炮,乞求天神賜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故事的悲劇性更加深刻。同名影片和粵劇《祥林嫂》就是根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的。
祥林嫂(生卒年不詳),衛家山人,一生非常艱辛、坎坷。早年嫁給比她小十歲的丈夫,有婆婆和一個小叔子,家中以打柴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來到魯鎮,後在魯四老爺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雖然是一個寡婦,但她模樣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常常順著眼,是一個安分耐勞的祥林嫂
人。試工期內她幹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為了魯四老爺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卻絲毫沒有懈怠,到年底,籌備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然而好景不長。新年剛過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來到了魯鎮,並強行帶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籌辦結婚的彩禮,竟然將祥林嫂強行嫁到了里山。在眾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給了第二個丈夫。年底,祥林嫂的兒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靜了一段時間。時隔不久,厄運又一次降臨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於風寒,接著她的兒子又慘死狼口。生活的重創徹底擊垮了祥林嫂。為維持生計,祥林嫂又一次來到了魯鎮,重新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但是這一次,祥林嫂不但沒有先前的靈活,記性也壞了許多,臉上死屍似的沒有一絲笑容。她逢人便講起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漸漸的被鄉里人所厭惡。魯四老爺以為祥林嫂的作風敗壞了風俗,於是從此祭祀時便不再讓她插手。這對祥林嫂來說猶如一記重錘,精神越發的不濟了。後來,祥林嫂聽信了柳媽迷信的說道,去廟里捐了門檻,試圖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況愈下,終於被逐出了魯家,直至後來淪落到街頭,成了乞丐。××年冬,就在家家戶戶都忙著「祝福」的時候,祥林嫂終被窮苦奪去了生命。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朴、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模樣周正,健壯耐勞的祥林嫂
祥林嫂「年紀二十六七」,臉色雖然「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兒「周正」,「手腳壯大」,「順著眼」,「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這些描寫,這樣的條件,正適合到大戶人家當女工,我們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事實證明,她確實安份耐勞。「抵得過一個男子」,「徹夜的煮福禮」,「竟沒有添短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勞動強度大
被迫改嫁,強力反抗的祥林嫂
雕塑:河蚌搶親(取材於《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在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即「三從」)的封建禮教奴役下的中祥林嫂
國勞動婦女,要是死了丈夫,成了「寡婦」,真是天大的不幸的事。魯四老爺見她「頭上扎著白頭繩」,又聽到衛老婆子說她「死了當家人」,「皺了皺眉」的原因是「討厭她是個寡婦」。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對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衛」,舊社會一個女子姓什麼,是無關緊要的事,祥林嫂姓什麼,早被人忘記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這個「名字」,說明她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祥林嫂嫁給了這個現在只有十六七歲的又已經死去了的丈夫,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所以,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個婆家做事先是鬼鬼祟祟,「遠遠地看見一個男人在對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然後是十分強悍野蠻,他們待祥林嫂到河邊淘米,「剛剛要跪下去」,那躲在白篷船里的兩個男人,又是「跳」,又是「抱」,又是「拖」,最後是把祥林嫂「捆了躺在船板上」。他們像對待一隻牲畜一樣對待祥林嫂。他們為什麼敢於這樣做呢?這就是那些所謂「三從四德」——封建的「夫權」在支持著他們。作品的第三部分的第一段里的衛老婆子和四嬸的幾段對話描述了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的過程,為什麼祥林嫂的婆婆和賀家敢於這樣做呢?這就是由於有封建禮教、封建宗法制度這兩把枷鎖拿在他們手上,這就是由於有封建禮教這條繩索絞在祥林嫂的脖子上。衛老婆子說:「太太,我們見得多了: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尋活的也有……」——這段話說明上述情況在舊社會是屢見不鮮的。寫到這里,文章起了波瀾。也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壞到了極處便往好處走」吧,真是不幸中的大幸,祥林嫂「真是交了好運了」。祥林嫂交了好運,至少達到了脫貧水平,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天有不測風雲」,這「不測風雲」常常總是降落到命苦家貧的人身上。舊社會傷寒病流行,這種本來可以治好的病,由於醫療落後,造成大量病人死亡;賀老六可能是傳染了這種病,加上自己又不懂衛生,「本來已經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飯,復發了」,復發了,就治不好了。真是「禍不單行」,兒子又被狼銜去了。這樣,族權這條繩索又絞到祥林嫂的脖子上了,「大伯來收屋,又趕她」,「她真是走投無路了,只好來求老主人。」
家破人亡,走投無路的祥林嫂
當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四老爺堂前時,她「兩頰上已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帶著淚痕」,身體和精神是大不如前了。她泣不成聲地向她的主人訴說著她的阿毛的悲慘的故事。祥林嫂也可能沒估計到,她的故事居然有這么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她反復地講起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話講了一遍,就不是新聞了。講了兩遍,就是重復,重復的東西也就沒人喜歡聽了。在那樣的舊時代,人們的同情心也是有限的。當祥林嫂三番五次喋喋不休地講她的阿毛的故事時,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了。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家做工,表現大不如前,手腳不靈,記性不好,「死屍似的臉上整日沒有笑容」。魯四老爺深深地嫌棄她是兩次失去丈夫的寡婦。准備「福禮」,不讓她沾手。四嬸執行四叔的告誡,她講的兩句話:「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這是對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擊。
失魂落魄,淪為乞丐的祥林嫂
由於四嬸不要祥林嫂沾祭品,又由於鎮上的人對她冷若冰霜,祥林嫂的精神已到了崩潰的邊緣。正當祥林嫂在精神上走投無路的時候,魯四老爺家裡來了一個幫工的柳媽。柳媽是一個善心人。柳媽在和祥林嫂講了一番「好心人」的話後,居然冒出了這么一段。聽了柳媽這段話,祥林嫂「非常苦悶」,「兩眼上便都圍著大黑圈」。這個悲劇的可悲,就在於柳媽是以「好心人」的姿態來勸告祥林嫂解脫苦難的。而實際上是柳媽把祥林嫂往死路上用力地推了一把。柳媽認為祥林嫂犯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認為她有洗不清、贖不回的罪過。柳媽認為,要怎樣才能抵罪呢?要讓自己像土地廟的門檻一樣,被千人踏,萬人跨。林嫂用自己兩年的工資捐了門檻,認為已經贖了罪,「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坦然」,心裡平靜,無顧慮的意思。她敢於「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她的從土地廟那裡得到的信心和希望,被四嬸的一句話給掃光了!「祥林嫂,你放著吧!」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打擊、肉體上的折磨,把祥林嫂逼上了上街行乞這條絕路。她精神上無任何寄託,生活上無任何依靠,行為上無任何歸宿。誰也可以管她,誰也可以不管她。她無衣無食,飢寒交迫。她可能還有一點點思維能力,因為她還沒有死去。她欲活不能,想死不敢。她終於在河邊上遇見了「我」。
活又不能,死也不敢的祥林嫂
「我」在河邊上遇見了祥林嫂,認為在「魯鎮所見的人改變之大」,「可以說無河蚌搶親(取材於《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
過於她的了」。「頭發已經全白」——從某種角度講,頭發是命運和年齡的標志。臉上「黃中帶黑」,「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黃中帶黑」,完全是一副死相;連「悲哀的神色」也沒有了,說明她已沒有什麼表情了。「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輪,轉的意思;間或,說明她的眼睛長時間是呆滯的。祥林嫂此時並沒有死去,但她可能預感到自己即將會死去,在離開這個「把她往死里趕」的人間的前夕,她想到了魂靈,她想到了陰間,她想到了兩個「死鬼的丈夫」,她想到了阿毛,她終於向「我」提出了一個猝不及防的難題:「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慘死雪地,橫遭辱罵的祥林嫂
著名作家丁玲說過,「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祥林嫂是被封建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四條繩索絞死的。在魯鎮的一片歡慶的祝福的鞭炮聲中,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飢寒交迫,心勞力瘁,叫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慘死在魯鎮野外的雪地里。北風,吹亂了她全白的頭發,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屍體。祥林嫂勞動了半輩子。她為她的兩個丈夫,為她的阿毛,也為了自己能活下去,任勞任怨,受盡了生活的折磨。她在魯家做了多年僱工,整天地做,「徹夜的煮福禮」,「抵得過一個男子」,但她的死訊傳到魯四老爺的耳朵里時,魯四老爺卻罵她是一個「謬種」,原因是「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與祥林嫂處於相同命運的短工們,表情也極為冷淡。「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劇色彩。對於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面對人們的嘲弄、侮辱與傷害,她給以無言的抗議;對靈魂的有無,她表現了懷疑。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個很頑強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雙重打擊和人們的風刀霜劍中,她不但連起碼的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爭到,反而被吞噬被毀滅了。祥林嫂的掙扎與抗爭,完全是出於自發的,而且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為了反對再嫁,她進行了「出格」的反抗,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貞節」;為了贖「罪」,她去土地廟里捐了門檻。她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進行掙扎進行反抗的。這決定了她不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劇的苦海,而且最終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淵。從某種意義上說,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悲劇性。她臨終時對「靈魂」的懷疑,包含著反抗命運的意義,她希望死後能見到兒子,這是對命運的反抗;她又希望沒有地獄,死後不被鋸成兩半,這也是對命運的反抗。不過,她對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劇的真正原因,她當然也更不懂得,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只能推翻這造成人們人生悲劇的萬惡的封建制度。
D. 1956年白楊主演了魯迅先生的什麼作品
《祝福》 。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祝福》,在片中飾演主人公祥林嫂。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白楊的作品主要有:《十字街頭》、《青年中國》、《還鄉日記》、《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新閨怨》、《山河淚》、《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春滿人間》、《金玉姬》、《冬梅》等。成為享譽中外的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被評為新中國22大影星之一。
白楊的丈夫蔣君超也是一位導演和演員,於19991年過世;白楊於1996年逝世,享年76歲。他們的墓地位於上海最大的墓地濱海古園,墓前矗立著他們的塑像,面帶微笑,慈祥可親。
E. 電影《祝福》影評
1924年2月16日,魯迅寫下《祝福》,後收錄在小說集《彷徨》中。32年後,這部小說由夏衍編劇,蔡弧導演執導,成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課堂上讀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樣的沖擊,內心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受盡舊社會封建禮教毒害的普通窮苦婦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後,祥林嫂為了避免婆婆把她賣掉,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岐視和虐待。
但是她還是被搶走,強迫嫁給賀老六。好在賀老六是個純朴忠厚的農民,他們很快有了兒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長,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兒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徹底垮了,喪魂落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最後在除夕爆竹聲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據魯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節上做出了一些再創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著切年糕的刀沖到寺廟里看門檻的戲,「什麼菩薩??」這句不是由魯迅先生寫出的台詞實乃驚人之語。一語道破封建禮教迷信神權的害人天機,也對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雖然有所改編,但影片的風格卻和原著的文字風格驚人一致,劇情的結構清晰,影像灰暗,配合著凝重、悲涼的背景音樂,充分體現了了魯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藝術風格和悲劇氣氛。
同時,電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風格。例如賀老六彌留之際突然拿起獵槍朝向王師爺這段戲就是運用人物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刻畫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簡潔地凸顯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師爺等。
看了這部電影,相信沒有人會不被這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而潸然淚下。伴隨著悲傷的音樂,我們在祥林嫂悲慘的一生中做了一回無力的看客。
魯四老爺身為讀書人卻為封建迷信馬首是瞻;
魯四太太吃齋念佛卻是假慈悲、真殘忍;
王師爺、賀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視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賀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餓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個社會逼死的。封建舊社會就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祥林嫂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只能留下血和淚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採的眼睛來,接著說。『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若干年後,我再看《祝福》,看到這段曾經讀過的話,仍舊感到鼻子一酸,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彷彿就在我眼前站著,畏畏縮縮,花白的頭發蓬亂地束在一起,凍壞的手指縮在袖口裡。
我突然想張開雙手抱抱她,想抱抱那個時代所有可憐的母親,可憐的妻子,可憐的女人。
F. 找祥林嫂的電影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主要講述善良、勤勞、朴實的農婦祥林嫂,丈夫早亡,與婆婆相依為命。因受生活和重債逼迫及為小叔成親,在衛老二的慫恿策劃下,婆婆准備將祥林嫂賣給山裡賀老六為妻。祥林嫂得知,悲痛欲絕,連夜逃走。祥林嫂來到魯鎮,經人介紹,到地主魯四老爺家做幫工。
G. 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
魯迅《祝福》教學的最後一項內容,是就課後「研討與練習」第四題「電影《祝福》設計祥林嫂怒砍門檻的情節是否妥當」展開討論。
「同學們」我說,「電影《祝福》設計了這樣的情節:祥林嫂在柳媽的建議下到土地廟捐了門檻,從此她認為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人了;沒想到祥林嫂從土地廟回來後,依然在年終祝福時遭到了四嬸的斷喝:『你放著吧,祥林嫂!』在萬念俱灰之下,憤怒的祥林嫂跑到她捐了門檻的土地廟,發瘋一般的怒砍門檻。我們如何理解祥林嫂砍門檻這一情節呢?小說中沒有這一情節,那麼電影中的這一情節是否合乎情理呢?請同學們發表意見。」
課堂上,同學們發表了熱烈的爭論,爭議意見基本上形成了兩派:一種意見認為,電影中設計祥林嫂怒砍門檻情節跟小說中人物性格不相符,因而情節設計不合理;另一種意見認為,電影對小說情節所作的改編符合小說中人物的反抗性格,因而怒砍門檻這一情節合情合理。
持第一種意見的同學認為:小說中祥林嫂的確是一個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可以說,在自己的命運發生轉變的任何一個時期,祥林嫂都進行了殊死的反抗。第一個丈夫死後,祥林嫂從婆婆家出逃,源於她的反抗精神;被婆家搶回被逼再嫁,祥林嫂更是進行了出格的反抗;此後,祥林嫂對魯鎮以她的不幸遭遇為獵奇直至冷酷嘲諷的麻木的人們怒目以視,對柳媽「好心」的建議的深信不疑,甚至不惜用一年的工錢全部捐給土地廟做門檻,以此讓眾人千踏萬踩洗刷自己的「罪惡」,所有這些依然說明祥林嫂的強烈的反抗精神。但我們從能否這些強烈反抗行為本身,深入探究造成這一切的出格反抗的深層原因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實德祥林嫂一再的表現出出格的反抗呢?深入閱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使得祥林嫂一再地反抗自己的悲劇命運原因,恰恰是祥林嫂深受毒害的封建神權思想和封建禮教。也就是說,祥林嫂認為自己一嫁再嫁,已經成了不潔之人,而讓她深受人們譏諷嘲笑甚至打擊的原因,也是源於人們對她不幸命運的鄙視甚至瞧不起,在這種心理重壓下,她重又走入了解除這種精神桎梏的怪圈,祈求用僅有的一點錢來換得神權的憐憫和幫助。當然,她失敗了。她至死也沒能弄明白,究竟是誰把繩索套在她脖子上,又一步步將她勒死的。以至於在臨死前,祥林嫂還一定要在「我」這兒弄明白靈魂的有無。基於以上的分析,祥林嫂是不可能將反抗的矛頭指向自己奉為神靈和行為准則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
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則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恰恰因為祥林嫂的強烈的反抗精神,使得祥林嫂敢於向一切造成她悲劇命運的惡勢力作出出格的反抗。祥林嫂在向土地廟捐款後,依然沒有得到人們的寬恕,在她看來,這回是土地廟欺騙了她,使她原本抱有的得到一個正常人應該得到的尊重和祭祀的權力的希望徹底破滅。於是,像往常一樣,祥林嫂反抗了,她把刀揮向了土地廟,她的拚命揮刀砍門檻的行為,是她的失去了人的尊嚴之後發瘋般地反抗。在祥林嫂的意識里,為自己爭得一個正常人的地位和待遇是她生命中的一切,所有和這一點相違背的,都是她要反抗的。因此,祥林嫂怒砍土地廟門檻,在祥林嫂而言是她的潛意識里反抗精神的表現,因而是合乎情理的。
課堂上,兩派觀點爭持不讓。最後,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主導祥林嫂思想行為的精神信仰是什麼,學生最終認識到讓祥林嫂深受毒害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不僅在毒害著她自己,也在毒害著魯鎮的人們和她賴以生存的環境。祥林嫂的反抗還只是停留在造成她悲劇命運的生活層面即表層原因的反抗,而沒有對造成她悲劇命運的精神層面的深層原因的抗爭,即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反抗,因此可以說,電影中祥林嫂怒砍門檻的情節,表現了祥林嫂對神權的反抗,而小說中的祥林嫂即使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對造成她悲劇命運的神靈還是充滿畏懼的,因此電影中這一情節與小說中人物性格是不相符合的。
H.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有哪些
《祝福》 。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祝福》,在片中飾演主人公祥林嫂。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在白楊從藝60周年時,劇作家曹禺曾提筆揮墨寫道:「皎若明月,直若白楊,獻身影劇,功績無窮」。
(8)祥林嫂的電影是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白楊的作品主要有:《十字街頭》、《青年中國》、《還鄉日記》、《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新閨怨》、《山河淚》、《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春滿人間》、《金玉姬》、《冬梅》等。成為享譽中外的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被評為新中國22大影星之一。
白楊的丈夫蔣君超也是一位導演和演員,於19991年過世;白楊於1996年逝世,享年76歲。他們的墓地位於上海最大的墓地濱海古園,墓前矗立著他們的塑像,面帶微笑,慈祥可親。
I. 1956年白楊主演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叫什麼名字
1956年,白楊主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片《祝福》,在片中飾演主人公祥林嫂。
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9)祥林嫂的電影是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雖有很多人的贊譽,也有行家和觀眾提出不同看法,主要集中在影片為表現祥林嫂的反抗性格而讓她去「砍」 土地廟門檻這一增添的細節上,有的認為這樣做「違背人物性格的發展規律」,是「為了加強政治因素」 而產生的「庸俗社會學的傾向」。
而多數的評論則予以肯定,認為這一細節的增添是嚴謹並具有創造性的,符合祥林嫂性格發展的規律,她由於絕望而產生對神權的某種懷疑和自發性反抗行動,並不等於對神權觀念已具有徹底的認識和實行根本的決裂。
編劇夏衍對此回應稱,「砍門檻」 這一細節的增加並非是自己的創意,早在解放前攝制的越劇《祥林嫂》的電影中,就已經有了這一場面,後來經常在舞台上演出的越劇、評劇,也都把這個場面保留了下來,他因此把它寫進了《祝福》 電影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