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跪求一部電影
應該不是飛越瘋人院 沉默的羔羊有三部 最好確定一下
情節我記得 尤其你說男的肚子開了自己縫這個場景 我絕對看過
不過我怎麼記得是個韓國電影里的 叫昏迷
『貳』 阿甘正傳電影的背景
阿甘正傳電影的背景: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高漲,好萊塢於是推出了一批貶低現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歸原始的影片,美國媒體稱之為「反智電影」。
《阿甘正傳》就是這一時期反智電影的代表作,它根據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通過對一個智商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以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現。它使美國人重新審視國家和個人的過去,重新反省美國人的本質。
阿甘正傳電影劇情簡介:
阿甘是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在學校里為了躲避別的孩子的欺侮,聽從一個朋友珍妮的話而開始「跑」。他跑著躲避別人的捉弄。在中學時,他為了躲避別人而跑進了一所學校的橄欖球場,就這樣跑進了大學。阿甘被破格錄取,並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在奔跑了許久之後,阿甘停了下來,開始回自己的故鄉。在途中,收到了珍妮的信。他立刻去見找她。在公交站台候車時。 阿甘向他人講述了他之前的經歷。於是他又一次見到了珍妮,還有一個小男孩,那是他的兒子。這時的珍妮已經得了一種不治之症。
阿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鄉,一起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珍妮過世了,他們的兒子也已到了上學的年齡。阿甘送兒子上了校車,坐在公共汽車站的長椅上,回憶起了他一生的經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阿甘正傳
『叄』 (飛越瘋人院)
你好。很抱歉,雖然現在網路上到處都是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的下載地址,但是本人竭盡所能就是沒有找到由美國小說家肯·克西所寫的《飛越瘋人院》的原著小說。我還要告訴你的是,這部原著小說的中文譯名並不叫《飛越瘋人院》,而是叫做《飛越布穀鳥巢》。(我是怎麼知道的?這是因為的曾經看到過這本小說英文原版的緣故,只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順便提一下,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可真是經典啊。(尤其是他解說棒球比賽的那一段)
以下是美國小說家肯·克西和他的代表作《飛越布穀鳥巢》的相關資料:(請相信我已經是盡力而為了)
《飛越布穀鳥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小說,小說以瘋人院意指美國式的社會體制,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復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飛越瘋人院》蒙上了一層特殊的光澤,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間尺度。
今天的美國文學愛好者也許連肯·克西(KenKesey)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可是繼50年代「垮掉的一代」後震動過不少美國青年的一代小說家。據外電報道,這位作家因患肝癌已於11月10日去世。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許意味著上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對「順從」表示「消極對抗」的時代終於塵埃落定。
克西1935年出生,幼年隨開牛奶場的祖父母在俄勒岡生活。因摔跤成績出眾,他被「保送」進俄勒岡大學並享有獎學金。但他頭腦絕非不發達。在俄大時即開始投稿發表小說。後又進有名的斯坦福大學寫作班,因思想新潮、文風詭異,與較保守的導師沃萊士·斯特格納(亦一著名作家)多有抵牾。寫作班未畢業,克西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飛越布穀鳥巢》(1962年)已由著名的維金出版社出版。此書後陸續被改編為話劇,在百老匯盛演不衰。接著又拍攝成電影,一下子囊括了1974年奧斯卡金像獎的4項大獎。這就使《飛越》一書更為走紅。但克西卻認為製片人歪曲了原作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提起訴訟,後雙方調解了事。但克西表示,他根本不想看也從未看過這部影片。
克西曾在一家醫院精神病房當夜班護理員。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他認為當時的那種治療方法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於是他著手寫《飛越》這部帶有寓言色彩的小說。作品中,主要人物(其實他並沒有精神病)住院接受治療,並試圖對這套做法表示反抗,結果遭到一個綽號為「大護士」的女暴君的報復,腦白質被切斷,成了一個真正的白痴。此書的寓意,照《華盛頓郵報》的一篇評論文章的分析是:「……如約瑟夫·海勒、肯·克西與庫特·馮尼格筆下所顯示的,它宣布:瘋狂是合理的,而生活在當代社會中倒真是一種瘋狂。」
克西引起注意的另一「壯舉」是1964年一次向紐約的「進軍」。當時,他將一輛舊客車漆成五顏六色,糾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邊吸迷幻葯邊趕路,一路上一批留大鬍子、穿奇裝異服的漢子招搖過市,好不熱鬧。此行後來被有名的「新型新聞文學」作家湯姆·沃爾夫寫成一本書,1968年出版,暢銷一時。克西因吸迷幻葯多次被控,他曾出逃墨西哥,後又回國坐牢。
美國學者認為,克西和他的朋友的所作所為,是對艾森豪威爾時代死氣沉沉的社會風氣的一種消極反叛。盡管看來與淘氣孩子的出格行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正如一位叫查爾士·鮑登的評論家在1991年所寫的一篇文章里所說的:「任何人想對我們的時代有所認識,最好去讀讀克西。除非我們走好運情況起了變化,否則,今後一個世紀里,人們還將不得不讀他的書。」
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Ken Kesey)於2001年11月10日在俄勒岡州尤金市患肝癌逝世,享年66歲。肯·克西的一生頗具傳奇性:1935年9月出生於科羅拉多州一個奶牛場主家庭,1934年遷移到俄勒岡州祖父家。肯·克西自幼體格強壯,喜好運動,尤擅長摔跤,為此獲獎學金進入俄勒岡大學學習新聞學。1959年,到斯坦福大學攻讀創造性寫作學位,自願參加了政府在一所醫院的毒品實驗項目,嘗試過如像LSD這樣的致幻興奮毒品。1963年,基於這一體驗寫成出版了長篇小說《飛越布穀鳥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Nest)而一舉成名。由於濫用大麻他曾經在加利福尼亞州曾被監禁4個月。1965年,與高中認識的女友法耶結婚,後來在普勒真特西爾(Pleasant Hill)定居,養育了4個子女。他還在好萊塢影片中出演過次要角色。1990年攜家回到俄勒岡,任教於俄勒岡大學,直至去世。
《飛越布穀鳥巢》出版後很快就被譯成了多國文字,幾乎每年都在重版。1963年企鵝出版社版本封面中央精神病院房頂的一角,但見一隻布穀鳥昂頭站立,彷彿在期待呼喚什麼,這在美國近代史上眾所周知的動盪年代裡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與肯·克西同時代的詩人和朋友金斯伯格曾經寫過長詩《卡迪什》(Kaddishi)悼念其患精神病而死在「瘋人院」的母親娜阿米,讀過該詩的讀者無不被詩中「瘋人院」的恐怖和娜阿米受到的精神折磨而震驚。《飛越布穀鳥巢》為我們揭露了這一陰暗角落裡更不人道的種種細節,可它絕不是單純的精神病院故事,其強烈的社會認識意義遠遠超於其故事本身。故事發生在美國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精神病院,第一人稱敘述者是在病院呆得最久、有一半印第安血統的布羅德曼。他從不說話,經常產生幻念,總以為屋子裡滿是青蛙。病院實際上由渾名是「大護士」(Big Nurse)的拉齊德(Ratched)統治。她竭力掩蓋其女性生理特點,可笑的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消滅」她那一對偌大乳房。她狡猾,機靈,對病人冷酷無情,獨裁和控制欲表現強烈。故事情節主要在主人公愛爾蘭裔人麥克穆菲(Mc Murphy)和「大護士」之間的抗爭中展開。麥克穆菲聯合其他病人挑戰「大護士」的權威。他們賭博,酗酒,同女人約會等。最終麥克穆菲和布羅德曼逃離病院。耐人尋味的是布羅德曼此時才開始說話。麥克穆菲集中體現了追求自由、人格獨立、反體制壓迫這樣一些精神。」瘋人院「實際上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幅縮影,恰好同金斯伯格在其《嚎叫》中的那一聲「我看見我這一代的精英被瘋狂毀滅」相呼應,發人深醒。「大護士」則是《嚎叫》中的邪惡火神「摩洛克」的象徵,代表美國資本-軍事一體化體制對人性的壓抑。此書出版後好評如潮,《時代》周刊稱此書「是向體面階級社會的陳規以及支持這些陳規的看不見的統治者發出的憤怒抗議」;《紐約客》則說此書「預示了大學騷亂、反越戰、吸毒以及反文化運動。」顯然,此書的主旨同《麥田守望者》和《在路上》傳達的BG(「Beat Generation」「垮掉一代」未必達意,本人用其縮略語代替)理念一脈相承。難怪不少評論家把肯·克西也歸入BG。他同BG代表人物聯系的確非常密切。1964年,繼堪稱嬉皮士時代一大壯觀的舊金山的「愛之夏」(Summer of Love)大集會後,肯·克西用《飛越布穀鳥巢》的版稅組織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轟動全美的「行為藝術」活動。一輛命名為「向前」(Further)號的校車車身塗上炫麗色彩,滿載著一夥自稱為「快活的惡作劇者」(Merry Pranksters)的青年男女從加里福利亞州出發,橫跨美國大陸,到達紐約世界貿易大廈,然後又返回。開車的正是被稱為「BG天使」、克魯亞克《在路上》主人公迪安的原型尼爾·卡塞迪。「快活的惡作劇者」這一稱謂已把嬉皮士的反叛精神表露無遺。當時嬉皮士中流行的一句話是「你在車上嗎」(Areyouon the bus?)。60年代末在舊金山興起的嬉皮士運動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如公開吸毒,奇裝異服,男女群居,街頭爵士,迷幻搖滾即興演出,用和平方式反抗現存法律和傳統習俗等其實可以追朔到此。這一年8月,芝加哥爆發了長發異裝的嬉皮士反越戰騷亂。1968年,倡導「新新聞寫作」(New Journalism)的湯姆·伍爾夫(Tom Wolfe)在其著名的紀實性非小說作品《令人振奮的興奮劑實驗》(The Electric Kool Aid Acid Test)中詳盡報道了這事,由此肯·克西聲名大振,同金斯伯格、搖滾音樂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一樣一時成為被青年崇敬的偶像。
肯·克西後來寫過一些自傳性短篇小說、兒童故事、文章等,可除了《有時冒出了一個偉大的念頭》(Sometimes a Great Notion1964)和《水手之歌》(Sailor Song1992)以外都不太成功。前者敘述俄勒岡州一小鎮兩個獨立謀生的伐木工人的故事,貫穿於全書的人生基調是「永不屈服」(『Never Give An Inch),使人聯想到梅爾維爾的《白鯨》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所傳達的那種不向命運讓步的大無畏精神,受到評論家一致稱贊,他本人也頗滿意。此書由名演員亨利·芳達和保爾·紐曼擔任主角被搬上銀幕。後者帶有科幻性質,以阿拉斯加漁村為背景,表達了他對全球氣候變暖、核污染、癌症等重大緊迫問題的思考。不過,更多讀者也許是因為看過其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在中國譯為《飛越瘋人院》)才知道肯·克西的。此片在1974年一舉奪得奧斯卡5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男演員(傑克·尼可爾森Jack Nicholson),最佳女演員(露易絲·弗萊徹Louise Fletcher)。不久前又被美國電影學院列人其20部最佳影片之一。
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BG作家還是肯·克西都備受爭議。但歷史地看,克魯亞克的《在路上》所引發並由嬉皮士以及其後眾多青年所實踐的「背包革命」內容十分豐富(積極和消極方面並存):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相對繁榮,但冷戰加劇,「紅色恐怖」,麥卡錫主義肆虐,大多數人懼怕迫害,保守思潮成為主流,人們熱衷於實現「美國夢」。那時的年輕人被稱為「沉默一代」,故有「沉默的時代」一說。可BG和嬉皮士卻用他們似乎反常、近乎「瘋狂」自虐的行為公然藐視虛偽的傳統倫理和物慾至上主義,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攪起陣陣波瀾,這無疑是需要勇氣的。需要指出的是,多數BG和嬉皮士並不如有的批評家所說逃避現實,他們後來大都積極投入了反越戰,包括爭取種族平等、婦女解放在內的民權、生態保護運動。金斯伯格和肯·克西就是如此。
肯·克西的《飛越布穀鳥巢》同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和克魯亞克的《在路上》一樣已成為BG和嬉皮士反文化運動的經典著作。美國及西方各大媒體對肯·克西的去世反應熱烈,稱他是嬉皮士時代的催生者和見證人,是一位嚴肅的小說家,可以同菲力普·羅思(Philip Roth)和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相提並論。他的歷史意義在於:把50年代發端的波西米亞「垮掉一代」運動同60年代的反文化/嬉皮士運動聯系了起來。他們極端的反叛方式現在當然不會再具有當日那樣的吸引力,可張揚個性,嚮往自由,不循規道矩,追求冒險新奇這些理念及世界范圍內許多業已接受、習以為常的先鋒/前衛行為,應該是他們留下的精神遺產。
『肆』 闂涓閮ㄨ╅浄璇轟富婕旂殑娉曞浗鐢靛獎鐨勫悕瀛
奼椻︹
椋炶秺鐤浜洪櫌涓嶆槸璁╅浄璇轟富婕旂殑鍟婏紒
銆愬師鐗鍚嶃慜neFlewOvertheCuckoo'sNest絝栨寚
銆愪腑鏂鍚嶃戦炶秺鐤浜洪櫌
銆愬埆鏁h疆鍚嶃戦炶穬鍠滈箠宸銆侀炶穬鏉滈箖紿
銆愬師钁椼戣偗路鍏嬭タKenKesey
銆愬嚭鍝佸勾浠c1975騫11鏈19鏃
銆愬彂琛屽叕鍙搞AquariusTV
銆怣PAA綰у埆銆慠綰
銆愮墖闀褲133鍒嗛挓
銆愬浗瀹躲戠編鍥
銆愮被鍒銆戝墽鎯/鍠滃墽
銆愬婕斻戠背媧涙柉紱忔浖(Milosforman)
銆愪富婕斻戞澃鍏灝肩戝皵媯(JackNicholson)
璺鏄撲笣鍐茬氦淇″紬鑾卞交(LouiseFletcher)
濞佸粔闆峰痙鑿插皵寰(WilliamRed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