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丑傑羅姆是哪部電影
美劇《哥譚》。
傑羅姆·瓦勒斯卡(Jerome Valeska)2014年至2019年電視劇《哥譚》中的反派人物,初次登場於《哥譚》第一季第16集,蝙蝠俠的頭號反派「小丑」傑羅麥·瓦勒斯卡的孿生弟弟。由卡梅隆·莫納漢扮演。
角色形象:
第一季初次登場時是一個看上去十分弱勢的紅發男青年,身著灰藍色毛衣,被揭示出是殺母兇手時臉上常帶著邪魅的笑容。
第二季成立「瘋子幫「後與其他成員共同穿著白色馬褂,之後襲擊哥譚市警局時又換成了警察服飾。血屠GCPD之後劫持了慈善晚會,但西奧.蓋勒文沒有按照原計劃行事,而是捅穿了傑羅姆的脖子。
第三季的傑羅姆的臉皮之前被自己的狂熱信徒割下,於是取回臉皮後自己用訂書機訂回了臉上,所以臉周圍有一圈的訂書針,綁架布魯斯·韋恩後換上了一件紅色西裝。之後與布魯斯在鏡子迷宮里決斗時臉皮被打得松動,溢出鮮血。在詹姆斯.戈登趕到後一拳將其臉皮打飛,整張臉變得血肉模糊。
2. 小丑傑羅姆電影叫什麼
電影中扮演小丑傑羅姆的角色來自於DC美劇《哥譚》。盡管傑羅姆本人並非犯罪小丑,但他在劇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小丑的出現增添了神秘色彩,令粉絲充滿期待。他在劇中的集數分布廣泛,第一季至第四季都有涉及,未來也有可能在後續劇情中繼續出現。
《哥譚》是根據蝙蝠俠漫畫改編的電視劇,觀眾曾期望卡梅隆·莫納漢飾演的傑羅姆成為劇中版的小丑,但官方已明確表示這不是事實。劇集的製作團隊曾暗示會有「小丑」元素,但傑羅姆的角色與傳統小丑形象有所區別。他的形象從第一季的弱勢紅發青年,到第二季加入「瘋子幫」時的變換服裝,再到第三季與布魯斯·韋恩的激烈對決,都展現了他角色的復雜性和戲劇性。
傑羅姆的故事線充滿轉折,從最初的殺母兇手,到臉皮被割下後自行修復的瘋狂行為,他的每一次出場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沖擊。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小丑傑羅姆在《哥譚》中的故事,這部劇無疑是一個不容錯過的觀看選擇。
3. 如何評價電影《守望者》
記得一次吃飯的時候與周舟學姐聊到超級英雄的話題,她當時指出的一個點對我來說很有啟發。她認為從《黑暗騎士》後,超級英雄所面對的困境就是越來越多的現實主義因素融入進超級英雄片的敘事語境中。
其實不僅僅是超級英雄片,所謂好萊塢類型電影發展到後期,導演們所進行的突破性嘗試就是在原本的類型化語境中融入越來越多的非類型元素。現實主義這個概念太危險而且太含糊,我不敢隨便使用,事實上有時候侵入類型片語境里的也未必就是現實主義,比如《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和《鯊魚黑幫》里的異質元素就是黑色電影和黑幫片的元素。
但直覺里我認為那些融入進類型片里的異質元素最具破壞和顛覆性的,的確就是現實主義。當然這需要首先要說明現實主義這個概念到底應該怎麼認定。帕特里克·富爾賴對這個概念的觀點是具有啟發性的,他認為現實主義與現實毫無關系,現實主義真正強調的是「現實感」或者說「真實效果」,現實主義不是對現實完全地照搬,而是讓接受者(讀者、觀眾)「認為這是真的」。
李一鳴老師對這個問題也有相類似的看法,在他看來,電影不是對現實的還原,而是對經驗的還原。一部電影看完後我們覺得好,不是因為它完全模擬了我們生活中的一段現實,而是印證了我們內心情感中的一些經驗。電影中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但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事實就是如此。有趣的是,李一鳴老師把這稱之為「好萊塢的技術主義」,而富爾賴則直截了當地稱之為「現實主義」。如果我們參考延安和上海左翼對現實主義的一些提法,相信會同意富爾賴的觀點。
我們以《守望者》這部電影為分析對象的話,就能清楚地看到現實主義這個概念在敘事電影中的用法,以及現實主義是如何顛覆類型化敘事的。
幾乎每個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承認該片是一部反英雄主義的超級英雄片。我認為該片導演扎克·施奈德一定是看過諾蘭的《黑暗騎士》並且受到它啟示了的,因為影片最後與漫畫原著不相符的結局,幾乎就是黑暗騎士的翻版。但我認為導演走得比《黑暗騎士》還要遠,因為犯罪者事實上也是超級英雄。一個無辜的超級英雄最後替另一個犯罪的超級英雄頂罪,而為了實現瞞天過海的計劃,這個無辜的超級英雄最後也讓自己雙手沾滿了罪惡的鮮血,他殺害了一個不願保守秘密的人。
因此在《守望者》中,超級英雄本質上的瘋狂性被暴露無疑,而不需要像《黑暗騎士》那樣用小丑和雙面人這樣的符號來暗示(蝙蝠俠本質上就是小丑,也是雙面人,他們三人其實是三位一體的)。《守望者》中有一個表面上與敘事無關,其實是作為隱喻性文本而存在的動畫故事(這是電影中的一個小孩一直在翻看的一本漫畫書里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一個船長在航海回家的途中被一艘黑貨船所狙殺,他所有船員全部遇難,只有他一個人倖存。這個船長知道那艘黑貨船的航行路線一定會經過他居住的小鎮,他擔心自己的小鎮也會遭到黑貨船的襲擊,於是他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自己的小鎮。在他神經質地凝視下,這個小鎮已經被黑貨船的罪惡所侵佔,於是他肆無忌憚地襲擊殺害那些他所臆想中的壞人,直到他發現他一直想回小鎮救出的妻子居然被他親手殺害。原來小鎮根本沒有遭到黑貨船的襲擊。
這個故事的核心隱喻是,英雄會臆想出一個語境(比如罪惡橫生的城市、腐敗的司法、被黑貨船侵佔的小鎮),在這個語境下,他原本非法的私刑行為成為了合法的。
電影其實正是營造並支持這種臆想的最佳機制,只有在電影中,我們才可以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欣賞著屏幕上的主角如同砍瓜切菜般地殺死那些「壞人」,而無需負擔任何道德上的愧疚感。因為在電影刻意營造的類型化語境中,那些壞人成為了一個純粹的客體、一件造惡的工具,而他們的數量龐大和易於消滅更是讓他們產生了一種電子游戲中的小怪獸的感覺。消滅他們只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向前發展的敘事。《印第安納瓊斯》系列是這種類型化語境的典型代表。
如果更包裝一點,對於超級英雄的私刑行為的辯護則是他們不會殺人。無論是超人、蜘蛛俠還是蝙蝠俠,他們都恪守著這個底線,把壞人抓住後送交警察,從而保證自己行為的合法性。
《黑暗騎士》的高明之處是巧妙地用第一個語境逼瘋了第二個語境。小丑毫無疑問是一個純粹的惡的化身,他作惡毫無理由,僅僅就是要破壞秩序(這種秩序既是法律的也是道德的,以至於讓盜亦有道的黑幫分子都無法容忍他)。毫無疑問,小丑這個角色如果出現在《第一滴血》或者《印第安納瓊斯》之類的故事中,肯定是那種沒有內涵、僅僅是瘋子的大反派,而主角們的解決辦法則是簡單地消滅掉他就夠了。但因為他身處的是《黑暗騎士》的故事、一個主角恪守著超級英雄不可殺人的底線的語境中,他的瘋狂所具備的顛覆類型片的內涵則被凸顯了出來。小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超級英雄片里所堅定恪守的原則的質疑,甚至會反過來讓我們懷疑,蝙蝠俠之所以一定要恪守這個原則,其實是因為他害怕暴露自己本質上與小丑是同類的事實。蝙蝠俠所堅守的原則,如同他的制服和面具一樣,保護他仍能被社會秩序所認可,不被當成一個怪物。
而《守望者》則與之相反,它不是通過強調類型化敘事的某個方面(比如反派的極惡)來質疑另一個方面,而是對整個類型化敘事的語境進行了質疑。這種質疑是通過直接把歷史、現實與超級英雄片的故事進行奇妙地混合而產生的效果。
在《守望者》的片頭字幕部分,導演通過剪輯,把超級英雄們(也就是守望者聯盟)的歷史與美國的整個歷史結合了起來,而且超級英雄本身參與了歷史的構建(守望者之一的笑匠刺殺了肯尼迪,笑匠和曼哈頓博士一起幫助美國贏得了越南戰爭)。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超級英雄的存在才越發顯得滑稽。我們無法想像,脫離了好萊塢的類型化敘事,置身於現實和歷史語境下的超級英雄,是多麼的尷尬和不合時宜。於是在故事開始,超級英雄的聯盟就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尼克松的《基恩法案》,超級英雄要麼必須臣服於政府(完全融入秩序),要麼就必須解散,否則就是非法的。
故事中導演還借守望者之一的羅夏之口說出,為什麼身心正常的超級英雄這么少?諷刺的是,說這話的羅夏本身就是最極端的反社會者和心理不正常。事實上,超級英雄的心理不正常恰恰是超級英雄在現實中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就如同那個動畫故事裡的船長一樣,正是因為他們把這個城市臆想為黑暗、腐敗、混亂和充滿末世危機,他們才可以為自己的私刑行為獲得合理性。
當然,也有人可以反駁說,這部電影中美蘇冷戰的背景為超級英雄的憤世嫉俗行為找到了合理性,甚至也為最後超級英雄之一的維特的瘋狂行為所辯護(維特恰恰是所有守望者里最聰明的一個)。但正如片頭所說,事實上美蘇矛盾的升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守望者之一的曼哈頓博士的存在而導致的。
於是在一個現實的、歷史的語境下,我們發現超級英雄一方面抱怨社會的墮落和自己不得不替天行道(代替法律)的無可奈何,但另一方面卻發現其實社會的問題要麼是超級英雄的妄想症,要麼本身就是由超級英雄所引起的。他們就如同那個動畫片中的船長,他們才是破壞小鎮安寧的劊子手,而他們還以為自己是在把小鎮從黑貨船的魔掌中拯救出來呢。
故事最後,我們才能真正懂得那個看似最瘋狂的笑匠才是最明智的,他說過,守望者其實就是個笑話。然而笑話中的人看不穿這個笑話,他們依然嚴肅而艱辛地維護著自己所臆想的那個世界。
4. 小丑傑羅姆在哪裡可以看到
劇名叫《哥譚》,截至2022年2月,國內還沒有引進這部作品。
《哥譚》(Gotham)是美國華納兄弟娛樂公司聯合DC漫畫出品的美國漫畫改編電視劇,由丹尼·加農執導,本傑明·麥肯錫、多納爾·羅格、大衛·馬佐茲、羅賓·泰勒、卡門·比康多瓦、科里·邁克爾·史密斯主演。
該劇第一季於2014年9月22日在美國FOX電視台首播,至2019年4月25日第五季完結。
雙胞胎傑羅姆·瓦勒斯卡(Jerome Valeska)和傑羅麥·瓦勒斯卡(Jeremiah Valeska)是貫穿全劇的人物。
劇情:
在第一季第16集,傑羅姆·瓦勒斯卡是哈利馬戲團表演者莉拉·瓦勒斯卡的兒子,莉拉被發現遭人殘忍謀殺,詹姆斯·戈登警探負責調查此案。
傑羅姆起初看來是無辜的文雅男青年,而且似乎被母親的死亡所壓垮。戈登之後對他進行訊問,在這里揭示出傑羅姆是兇手。
在第二季,傑羅姆被關在阿卡姆瘋人院,之後與其他犯人一起被腐敗的億萬富翁西奧·蓋勒文(死亡天使)和其妹妹塔比瑟救出,於是幫助帶領犯罪團伙「瘋子幫」對哥譚散布混亂,同時傑羅姆被承諾會成為主角。傑羅姆幫助攻擊了哥譚警察局,謀殺了多名警官。
之後,傑羅姆又襲擊了慈善晚會,在這里殺死了市長並打算處死布魯斯·韋恩。然而,蓋勒文突然背叛了傑羅姆,用刀刺入其咽喉殺死了他。傑羅姆的屍體則被秘密運送到阿卡姆瘋人院地下的秘密研究機構「印第安山」。
在第三季,「印第安山」關停後,傑羅姆的屍體被放置在韋恩企業倉庫。而後德懷特和一群傑羅姆的崇拜者將屍體偷出,意圖利用雨果·斯特蘭奇的技術復活傑羅姆。當德懷特看似失敗時,他割下了傑羅姆的臉,意圖以此來取代傑羅姆的位置。
然而,傑羅姆卻在之後突然死而復生了,取回了臉並用訂書機釘回。為完成殺死布魯斯·韋恩的任務,他挾持布魯斯到一處露天馬戲場,但警察追擊至此且布魯斯逃出了傑羅姆設置的大炮。
布魯斯與傑羅姆直接交手,取得優勢的布魯斯沒有殺傑羅姆,於是他被逮捕並送回阿卡姆,並立誓終身不殺。
在第四季,傑羅姆與傑維斯·泰奇(瘋帽匠)和喬納森·克萊恩(稻草人)組隊逃出了瘋人院。在與戈登的一決勝負期間,他在發誓讓哥譚永遠混亂後墜落至死。
同時期還揭示出傑羅姆有一個秘密雙胞胎哥哥傑羅麥。在傑羅姆死前,傑羅姆為傑羅麥留下了「禮品盒」。當傑羅麥打開盒子時,他被笑氣感染,皮膚變白、嘴唇變紅,陷入了瘋狂。
傑羅麥計劃炸毀哥譚市。在忍者大師拉爾斯·艾爾·古爾的指引下,決定「重塑」哥譚市以及「重塑」布魯斯·韋恩,以迎來預言中黑暗騎士的崛起。在結局傑羅麥炸毀了哥譚市的大橋,徹底封鎖了哥譚市,使其徹底成為無主之地。
在最終季,傑羅麥指揮自己的追隨者挖通了韋恩宅邸的隧道。在此處傑羅麥重現了韋恩夫婦之死的場景,在與布魯斯·韋恩的對峙中傑羅麥跌入ACE化工廠的化學池中。
在化學試劑的影響下,傑羅麥臉上留下了傷疤,頭發變得稀疏。在阿卡姆瘋人院被關押十年後被救出,劫持吉姆·戈登的女兒芭芭拉後被已經成為蝙蝠俠的布魯斯·韋恩制服。
5. 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精選5篇
《小丑》電影把一個本可以提現更多戲劇性和哲學觀點的角色放置在一個普通的故事裡的。我整理了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參考分享。
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心得
蝙蝠俠之黑暗騎士是我目前看過的最好看的超級英雄電影。
說是黑暗騎士的觀後感,其實主要想談談小丑這個角色。
影片的劇情不難理解,網上很多解析分析,我想我也很難再說些新東西,但還是先了解一下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立場。
布魯斯:蝙蝠俠,理想是重建哥譚市的秩序,不過這其實也是他的私心,不然後面他不會差點被小丑打敗。
哈維:英雄主義者,他認為在特別的時期用特別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比起吃瓜群眾的冷血,他更願意做一個蝙蝠俠那種人,哪怕有一天如凱撒那樣變成獨裁者。
瑞秋:瑞秋是律師,程序正義的擁護者,她認為法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有特例存在,這其實就是她一直不願和布魯斯在一起的原因,因為她接受不了蝙蝠俠的存在。
娜塔莎:她欣賞哈維,覺得他是哥譚市的光明騎士,可以在法律范圍中打擊罪犯。但她認為不應該有超越法律的人純在,並不支持蝙蝠俠的以暴制暴。
為什麼選這幾人著重介紹呢?因為他們分別有不同的象徵,瑞秋是律師,她也代表了堅決的程序正義者們;娜塔莎就是吃瓜群眾了,但是是相信法律的吃瓜群眾,認為法律應該是最強大的;哈維本質上其實和布魯斯是同一類人,他喜歡拋硬幣來做決定,就可以看出其實他更加看重的是結果,手段如何他並不怎麼關心。
簡單的人物介紹過後來該介紹本文章的主角了。
小丑是我目前看過所有影視小說作品中最為獨特的一個反派,從《黑暗騎士》上映之後,他就擁有了數量極其龐大的腦殘粉,這是一個從骨子裡散發出無窮魅力的極致反派。
我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就是希斯萊傑的演技是否被過譽,從影片中很多細節可以分析,沒有。因為死亡的關系,希斯萊傑和小丑這個角色被綁定在了一起。有了更加深刻的東西,更多的人喜歡,也就有更多的人不喜歡,所有就了更多的爭論。
我記得有一個場景是小丑闖入酒店,他先朝天上開了一槍,讓後端起一杯酒准備喝,但是用力太猛,酒全撒出去了,喝了口杯子,整個過程都很自然,感覺他不是在搶劫,而且在做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他是真的把犯罪現場當做他表演的舞台,和戲命師一樣享受犯罪的過程,他是一個藝術家。
小丑被蝙蝠俠打下車,他就戰在路中間一動不動,讓蝙蝠俠撞他。
但是蝙蝠俠最後還是沒有違背心裡的底線不能殺人,避開了小丑,結果自己撞牆上撞暈了。
小丑翻了個白眼表示失望,然後上前准備揭開小丑的面罩,手下小弟先動手去揭,被蝙蝠俠盔甲自動保護的高壓電擊暈了,小丑狂笑者上前,猛踩自己的小弟,並向他吐口水,小丑揍自己小弟其實是想說:你也配第一個知道蝙蝠俠的真面目?
影片中這樣的點睛之筆還有很多,劇本是不會把演員的表情動作限定死的,這些都是希斯萊傑的精彩演出才小丑這個角色變的完美。
小丑不只是一個瘋子,他能輕易的洞悉人性,看穿一切,一般的反派再邪惡也有一個目標,而小丑不同,他不在乎金錢,不在乎名利,不在乎女人,他是混亂的代言人。
小丑覺得混亂才是真正的公平。
他說自己就像一條追逐汽車的狗,他知道就算追上,也不能把那輛車怎麼樣,但他就是要找點事情做而已。
他不屑與那些眼裡只有錢的低級黑幫為伍,他沉迷的是研究精神層面的惡,他的每一次犯罪都像一次社會實驗,都是在挖掘人性中最深處的東西,他最喜歡的手法就是出選擇題,比如讓蝙蝠俠選擇救愛人還是救朋友,比如裝滿炸彈兩船人互持引爆器,這其中都含有很深層次的東西。
小丑和蝙蝠俠的關系更像是一體雙生,互相成就,就如同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
正如小丑對蝙蝠俠說:"沒有你我可怎麼活?你的存在讓我覺得人生完整。"
小丑之所以能有這么多粉絲,那是因為他代表的其實就是人性。
人是復雜的動物,現代社會的秩序下,被壓抑的是人類的本性,所以游戲,小說,影視作品都應該被贊美,因為你可以在其中釋放自己。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誰不想隨心所欲呢?
「Why so serious?」
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體會
《小丑》可惜的地方在於把一個本可以提現更多戲劇性和哲學觀點的角色放置在一個普通的故事裡的。
「在事業,愛情,家庭方面受盡委屈最終殺人」是一個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具有反社會人格的角色身上。誰都知道你要變壞,誰都知道你會殺人,但變壞後角色的「行為和達到目標的策略」是提現這個角色高度的方式。讓受苦些情節成為電影的全部使得小丑沒有發揮出他和這些普通反派角色的最大區別:小丑是一個具有智慧,擁有獨特黑暗哲學的反派。電影前半段寫受的委屈看著實在是困,這種在電影歷史講過無數遍情節可以縮短一大半時間。
在他說出:In my entire life, I never know I ever existed. But now I do, people are noticing. 他察覺到了人群因自己殺人而產生的反饋,這句話的戲劇作用是角色自我觀念與之前發生變化,產生一個realization並應該由這個新的想法衍生出新的行動。這個時候就是寫角色開始發生轉變和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時機。可以開始寫的是小丑主動利用人群的易煽動性和自己出名的機會來完成自己對城市冷血的報復。可失敗的地方是編劇接著讓他受苦,而且這些苦對大多數人無關痛癢不具有共鳴。這樣的寫法就失去了小丑和其他普通「神經病」的本質差別和原本屬於小丑這個角色的戲劇性。
全片也沒有什麼精彩的對手戲來提現小丑獨具一格的個人哲學和世界觀。沒有看出他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沒有看到只有他有的智慧,狡猾和哲學。
小丑好看嗎? 好看
劇本完整嗎? 完整
有什麼更多的嗎? 沒了
那這樣的一個角色,除了悲慘/犯罪之外可以講的特別多。就像同樣是犯罪片,你可以講一個徹頭徹尾破案的電影,好看嗎?當然會很好看。但之所以讓《殺人回憶》成為《殺人回憶》不是僅僅一個華城連環****案,而是故事中除了追查兇手之外一直在講述的「真相的主觀性」。
另外,結尾實在多餘,這種明知結果的開放性結尾實在是故弄玄虛。所以覺得很可惜,不是說拍砸了,而是,說小丑能更有的講,更有私貨,但沒講
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範文
一個超級英雄的背後有多少的奇遇,一個Joker的背後就有多少的摧殘和壓迫。無盡的孤寂與彷徨,卻無從發泄更無人表達。他為夢想成為喜劇演員,似乎觀眾的歡笑是他唯一成就感的來源,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尋求這一絲的認同感。但生活並不像他夢想的那樣是個喜劇,Arthur說:「我曾以為我是個悲劇,現在才發現他是個喜劇。」Arthur最終成為了Joker也似乎是上天給他開的一個大玩笑。與其說是Arthur變成了Joker,倒不如說Arthur釋放了Joker,當他在第一次扣下扳機的時候,他就已經無法回頭了,每一次的暴行,都讓它褪去一層皮,更無拘無束,更加令人畏懼。
殺人的武器是這把左輪手槍,但背後真正的原因,卻是社會的黑暗與冷漠。當他在公車上想逗前排小孩笑的時候,小孩的母親卻是一句「別騷擾我的孩子」,女主在看到Arthur的小卡時不但沒有試圖關心她,而像看見了罪犯一樣抱緊了自己的小孩。在經歷了一系列悲劇後,列車上,當Arthur因症狀放聲大笑時,幾個穿著西裝的衣冠禽獸不由分說的就對Arthur拳打腳踢。Arthur此時完全感受到了社會的無情,他沒有選擇的只能拿出手槍殺,扣響了板機。當她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和喜劇之王莫瑞之後,Arthur也隨之死去了,取而代之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已經完成了蛻變,煥然一新的Joker。當他在被警方逮捕的途中,被小丑信徒截車救出,此時的Joker陷入了昏迷,在眾人的呼喚中,他漸漸醒來,爬上車頂,手舞足蹈,用頭上的血跡在臉上劃出了一個笑臉,Joker正式誕生了。與此同時,在車禍對岸的戲院遍,布魯斯韋恩父母也被小丑的信徒殺死了。一個一生都跟小丑是宿敵的超級英雄也就此誕生了。本片完。
一個瘋狂的小丑背後一定也有個瘋狂的時代。小丑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黑暗社會的必然產物,亞瑟只是其中的一個犧牲者,小丑令人畏懼也令人惋惜。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特效,有的只是編劇的用心和演員精湛的演技。這部電影非常壓抑,充斥著滿滿的負能量。不能說是從頭到尾血花四濺,但每一次見血都恰到好處,也體現了小丑的每一次蛻變,當然也足夠被定型為R級了。但也不用擔心看了可以抑鬱,或者說可能會讓抑鬱的人看著會有些安慰吧。
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影評
主演演技是我看過的電影里最佳之一。沒有表演痕跡,完全就是小丑本人,神態,動作語言都刻畫的十分到位。
配樂也是頂級,配樂對情緒的推進很有幫助。用了很多大提琴來突出沉重的氣氛。故事性算是片子的弱點,看之前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全片氣氛壓抑,但是能同情小丑的遭遇。
生活可能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一點點的開心也許往往接著更大的痛苦,但是生活還是要積極的繼續呀。
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悟
這是一部很瘋狂的電影,收尾一不小心或外面一些人理解錯誤,把電影想表達誤會,而造成什麼社會事件發生,這電影分分鍾會變成禁片。當到現在為止大多人都是理智去理讀這電影。電影所是達的不是無目的純粹的暴力,而是把現在社會最真實的樣貌呈現給觀眾看。
社會里如果那種所為的正常人能多一點點尊重,就不會有像電影(寄生蟲)和(小丑)的悲劇發生了。小丑他明顯不是那種天生殺人狂,而是在社會中被斯壓自我壓抑後暴發的結果,他殺的的都是那種自大和出賣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對他有善和真誠的朱儒他不傷害。是這社會造就了小丑,如果這社會少點自私自戀多點重尊,就會少點像小丑一樣的邊緣人變成社會問題。當然除了那種天生暴途和分。
我的理解小丑的不能控制的笑不是有病。而是他潛意識里已知道了他小時的一切不幸,是他養母一直壓抑著他的性格,慢慢的變成了和她一樣有精神分列。但他看到社會對他種歧視和欺壓等各種人性暗黑面時,他裡面的小丑就會大笑,和一直想假裝融入這社會的阿特成對比。
他的笑有分3種,一個是強迫自己去適應人群的奇怪假笑。而那個不能控制的笑,是常在阿特的另一個人格一直被壓抑的真實自己小丑。還有一個是最後在精神病院里真實發自內心的笑。
如果那種所為的正常人能多一點點尊重,就不會有像早前的電影寄生蟲和小丑的悲劇發生了。小丑他明顯不是那種天生殺人狂,而是在社會中被斯壓自我壓抑後暴暴發的結果,他殺的的都是那種自大和出賣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對他有善和真誠的朱儒他不傷害。
是這個社會造就了小丑,社會的冷漠和自私,只會看見人出醜來喜喜悅自我。小丑是把這點看得清楚了,看到社會結構和人性是如些的脆弱,再輕輕一推就能把恐懼和這結構摧毀。只要社會多點尊重少點冷漠多點關心少點自戀,社會就會少一個小丑。
電影進行到要結束時,小丑在街上受到暴力群眾崇拜時心裡很不敵服,如果這樣結局此不是變成一部宣揚暴力的影片嗎。但幸好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局是留在瘋人院里。還有那一段傑昆和黑人醫生的對話中,傑昆那幾秒種的微笑,雖然只是一笑但內心卻是充滿著戲。這一笑很經典,可批美經典電影(驚魂記)里最後男主角詭異的笑。 那一笑也把電影最後帶到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你可以解讀這是他想出來的或這一切都是真的這答案留給觀眾自己解讀,這也是好電影的模式,看完後能讓我們啟發到某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