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許晴、趙麗蓉、馬蘭…你還記得這些86版西遊記里的絕色女妖精嗎!
最近看到一些關於86版《西遊記》的報道
才發現,裡面曾有這么多熟悉的面孔
01:小童女許晴
許晴早在12歲便展露了優秀的表演天分,其處女作是電視劇《西遊記》。她在劇中飾演的,是太上老君煉丹房的小童女,為被關在煉丹爐中的孫悟空「煽風點火」。當時的許晴雖然稚氣未脫,還留有小小的嬰兒肥,卻已經不失為一個美人胚子。
▼
02:嫦娥仙子邱佩寧
邱佩寧,原是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的舞蹈演員。1983年任央視版《紅樓夢》場記,1986年在央視版《西遊記》中扮演嫦娥一角而為西遊記迷們所熟悉。她所飾演的嫦娥是眾多版本中贊譽最高的。如今30年已經過去,昔日的美女演員們中,很多都選擇下海經商,這其中就包括邱佩寧,現在的邱佩寧是一家集團公司的董事長。
▼
03:杏仙子王苓華
王苓華,1961年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歌劇舞劇院,八十年代後移居加拿大,嫁給了一名加拿大華僑。1985年出演電影《鬼妹》,扮演小謝角色。她最為人熟悉的就是她在1986年央視版《西遊記》第19集中扮演杏仙,以其優美的舞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04:玉兔精李玲玉
揚州姑娘李玲玉的漂亮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她首次「觸電」就飾演了《西遊記》里的玉兔精一角,並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她在劇中表演的歌舞《天竺少女》廣為流傳,至今仍被認為是中國流行音樂的經典之作。1987年,一盤名為《甜、甜、甜》的歌曲磁帶火遍中國,銷量突破800萬盤。她曾是中國歌壇的「新聲代」,被譽為中國的「甜歌皇後」。1998年4月12日,她在上海舉行婚宴,與加拿大的傑瑞·摩根喜結良緣。1999年9月誕下愛子傑西,並從加拿大回國定居。2004年,她注冊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華玉天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於培養演藝新人。
▼
05:玉面狐狸鄭益萍
鄭益萍,出生於福建莆田,曾是浙江昆劇團,與六小齡童,何晴是同班同學,現在在國外。曾出演央視版《西遊記》玉面狐狸被觀眾熟知。可以說,86版中女演員中樣貌最無死角,絕對非她莫屬,也難怪牛魔王為了她,拋棄妻子.
▼
06:唐僧母親馬蘭
唐僧母親的飾演者是馬蘭,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她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位既獲過舞台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又獲過電視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的人。這個角色在《西遊記》中的戲份並不多,卻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
23歲的時候,和作家余秋雨相遇,兩人結為夫妻,共同創作的黃梅戲《鞦韆架》,轟動一時.
▼
07:女兒國國王朱琳
1985年,朱琳在電視劇《西遊記》中扮演的女兒國國王,將女兒國國王柔情似水、端莊典雅的形象刻畫了出來,成為觀眾心目中的經典。朱琳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2005年她再次步入婚姻殿堂,有個幸福知足的「丁克」家庭,丈夫是圈外人。她喜磺種平淡相守、相濡以沫的感覺。有網友評價稱:沒有什麼男人可以抵擋住這樣的女人,那麼溫柔似水,又那麼善解人意。
▼
08:九頭蟲妻子張青
張青,86版《西遊記》龍王女兒「萬聖公主」、九頭蟲妻子扮演者;98版《上官婉兒》中的武則天一角年齡跨度30-80歲的非凡的演技實力使之再創輝煌為熒幕留下又一經典形象。2015年,出演電視劇《遙遠的距離》,飾演司夢南的母親。
▼
09:老鼠精常青
在央視版《西遊記》中飾演玉鼠精,陷空山無底洞孤獨的女主人,又名地涌夫人,因偷吃如來佛祖的香花寶燭被驅逐下界,她用法力把唐僧卷進無底洞,幻想與唐僧結百年之好,後來被孫悟空搬來的救兵--她的義父托塔李天王給收服了。 現實中的常青在荷蘭定居。
▼
10:車遲國皇後趙麗蓉
趙麗蓉,1962年,參加演出的評劇《花為媒》,被觀眾所識。1986年,在《西遊記》中飾車遲國王後,雖然戲份不多,但依然令很多粉絲印象深刻。注意,劇中這個鏡頭是皇帝在畫面右側,皇後在左側,如果從人物自己的視角看,就是男左女右。在古代,這是正確的坐法。
▼
2000年7月17日清晨7時30分,趙老師因肺癌逝世,享年72歲。
11:憐憐何晴
現實中的何晴,以靚麗清秀的古典美和溫柔恬靜的氣質聞名,曾在熒屏上出色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生動的人物形象。她還是唯一一位演遍「四大名著」的女演員:《紅樓夢》(1989年電影版)里,她是紅顏薄命秦可卿;《水滸傳》中她是一代名妓李師師;《三國演義》里她是美艷動人的小喬;《西遊記》里則飾演靈吉菩薩,化身為戲弄豬八戒的憐憐。當時的何晴年紀尚小,太稚嫩了,五官彷彿還未長開呢,渾身散發著青澀的天真勁兒,挺可愛的,她那標志性的柔媚味道還沒有養成。
▼
12:孔雀精金巧巧
金巧巧演過楊潔版《西遊記》(續集)里的孔雀公主、《春光燦爛豬八戒》二公主、《薛仁貴傳奇》昭陽公主、《楊貴妃秘史》玉真公主、《濟公傳奇》平陽公主,憑借「全能公主」的實力,高居「 娛樂 圈十大最公主」的榜首。如今她已經當上了博納的老闆娘。
▼
13:白骨精楊春霞
楊春霞在86版電視劇《西遊記》中扮演的白骨精,嚴格說起來,實在算不了美女,可絕對是《西遊記》中名氣最大的妖怪了,陰險歹毒的女魔頭的形象就非她莫屬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楊春霞的人氣一點不亞於現在的「超女」。她在京劇樣板戲《 杜鵑山》中塑造的黨代表——柯湘,紅遍大江南北,《家住安源》、《黃蓮苦膽》、《亂雲飛》等經典唱段更是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在那個年代,柯湘的劇照、宣傳畫掛滿了大街小巷,連她那發腳略帶彎曲的短發,也被人們追捧模仿,「柯湘頭」風靡了一個時代。
▼
14:蠍子精李雲鵑
李雲鵑原是中國京劇場刀馬旦演員,父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老師。用她的話說,選中飾演蠍子精也是非常偶然的時機,因為她本身是戲曲演員的瓜葛,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李雲鵑眼神的盪氣回腸。後來李雲鵑淡出京劇舞台,投身影視劇的拍攝中。李雲鵑曾在《北京女人》里演了女二號紅蝶,演技很棒。
▼
15:哪吒艾金梅
哪吒在原著中是男孩,後來肉身死了,太乙真人便用蓮花給哪吒重塑真身,可能因此就不分男女了。86版《西遊記》中,便由女演員艾金梅飾演,出場次數也比較多。
▼
16:觀音菩薩左大玢
提起左大玢這個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但提起電視劇《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絕大多數人都會連連點頭。《西遊記》中觀音菩薩的扮演者,就是著名的湘劇表演藝術家左大玢。為了將觀音演活,左大玢每到一個地方,都是逢廟必進,然後仔細揣摩廟里觀音菩薩的神氣,模仿觀音的手勢。在《西遊記》里,觀音菩薩經常拇指與中指掐緊,另三指直豎。這個特殊的手勢,就是左大玢反復揣摩廟里的觀音菩薩學來的。
▼
17:王母娘娘萬馥香
王母娘娘的扮演者是萬馥香(1941年7月—1994年11月8日),原名何宜珍,江蘇吳縣東山鎮(今屬蘇州市)人。蘇州專區戲曲學校畢業一級演員。1960年畢業於蘇州專區戲曲學校。除了王母娘娘,她還主演過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錫劇《白蛇傳》,歌劇《三月三》等。
▼
18:七位蜘蛛精
在盤絲洞的這一集出現了七位女演員,但每一位的顏值也都是拔尖的.
▼
雖然都是配角,但是無論顏值還是演技,都沒得吐槽.
▼
導演楊潔回憶,當時的劇組製作的認真態度比現在好很多,演員中有唐僧母親的飾演者馬蘭這樣的黃梅戲名角,有像白骨精扮演者楊春霞這樣的京劇名家,也有像何晴,許晴這樣在當時年紀輕輕的小演員!
她們的美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美。她們高貴、秀麗,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令人只能仰視,不能褻瀆。
演玉兔的李玲玉為了真實不會游泳還親自跳水!更別提拍攝環境是多麼地艱辛不易,劇組真的是經歷九九八十一重磨難才修的真經,拍出這部三十年後依然令觀眾留戀的經典作品。
很多時候我們喜愛經典不只是因為懷舊。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用心且打動人心 。僅從本文就能窺得經典作品在選角,造型和人物演技上的斟酌和琢磨。
向他們致敬!
⑵ 《白蛇傳》的作者是誰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
主要內容:
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葯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鍾情,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
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於塔中。
(2)懷舊老評劇電影大全擴展閱讀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織女》)。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
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並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⑶ 白蛇傳的作者是誰了
具體作者未知,為民間傳說故事。
1、故事簡介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家喻戶曉,是中國四大漢族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織女》)。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並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2、故事來源
說法一
一說源於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於《西湖三塔記》。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說法二
據說《白蛇傳》乃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鶴壁市淇濱區金山(又名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
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脈之一。這里峰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里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游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丑。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
說法三
《白蛇傳》的傳說,一說認為同印度教有關。印度教的創世,就是從兩條大蛇(Nagas)攪動乳海開始。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後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 Lycius)結為夫妻,結婚當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 Vita 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⑷ 老北京的吆喝大王是誰
1932年,臧鴻出生在北京一個貧困的旗人家裡。臧家世代靠給人搭席棚為生,到了臧鴻這一代,生活已經難以維持了。9歲的時候,有一天,他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和鄰家一個叫小歪子的小朋友商量不上學了,要出去想辦法找東西吃。
兩人來到西琉璃廠的一個報館門前站住了,臧鴻對小歪子說:「我們給報館賣報吧。」小歪子說:「我們沒有錢呀。」「進去再說。」臧鴻說罷,領著小歪子進了報館。負責批發報紙的老頭起初堅決不同意。小歪子給老頭先下了跪,臧鴻見狀也跪了下去。老頭無奈,說:「你們兩個小兔崽子,如果賣了錢不給我,以後就別指望到我這里來。」這樣,他們倆每人賒了200份報紙,跑上了街。臧鴻當天賣了180份,扣除給報館的錢,他給家裡買了8斤棒子麵(玉米面)。父母非常高興,說:「那就別上學了,反正我們也供不起了,不如就去賣報吧。」半個月後,家裡那口從來不滿的麵缸居然滿了,全家人能夠吃飽窩頭了。而這時,起初吆喝起來怯生生的臧鴻,已學會優美地吆喝報紙了,在北京的報童中,他的聲音最吸引人。兩年以後,小歪子說:「我們去賣臭豆腐吧,臭豆腐剩了,我們還可以吃。報紙剩了,都白扔了。」臧鴻一想也對,於是,他就找了一個小柳條筐和小歪子一起去叫賣臭豆腐。每天早晨,他6點鍾起床,從燈市口的家走到位於東琉璃廠的王致和腐乳廠,買上200塊臭豆腐、50塊醬豆腐往筐里一放,就一路吆喝著往家走。臧鴻從小喜歡模仿廟會里的各種吆喝,又生就一副好嗓子,只幾天的功夫,他的吆喝水平就超過了同行們,他喊得有腔有調有滋有味——「臭豆腐澆醬油,醬豆腐蘸窩頭——」老北京人活得講究,買東西不但要看誰的貨好,還要聽誰的叫賣好聽。同樣是王致和的臭豆腐,臧鴻就賣得格外快。到13歲的時候,他已經有了一點小資本了,於是,他的生意開始往大一點做了。他選擇了賣水果和蔬菜。他的力氣越來越大了,生意也就越來越有規模。漸漸地,他有了一輛排子車,每天早晨,他拉著車到天橋四面鍾去批發水果蔬菜,然後由天橋走龍須溝到羊市口、燈市口,一路悠揚地吆喝下去——「香菜、韭菜、青椒、茄子、黃瓜、西紅柿、胡蘿卜,揀樣挑來——」小四合院里的主婦和深宅大院里的女僕們經不住這誘人的吆喝,她們邁動著小腳向臧鴻蜂擁過來。臧鴻的水果蔬菜就在婦女們品味他吆喝的余韻中,一筐一筐地賣掉。吆喝使他忘記家中的苦難,而忘情的吆喝又使他成就了一門獨特的藝術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2歲那年,臧鴻和父親給一日本軍官家搭涼棚,一根竹桿子倒下,砸破了日本女人的腿。日本軍官把他帶到憲兵隊,毒打了一頓之後,丟到地下室里又灌了一陣涼水,這才心滿意足地把他踢到街上。
在批發水果蔬菜時,他要忍受天橋惡霸的欺辱,稍有不滿,立刻就要招來一場橫禍。在天橋那一帶討生活,終日都要提心吊膽。
可是,窮人無論怎樣也要活下去,臧鴻找到了他活下去的方法,那就是放開嗓門盡情地吆喝。只有吆喝,才能讓這個北京孩子忘掉所有的憂愁與苦悶。
「大小金魚兒來——」
「江米小棗——好大的粽子來——」
「年糕團兒——好大的塊兒——」
「開了鍋的來——炸豆腐——」
老北京做買賣的講究吆喝,臧鴻的吆喝最為講究。有人說臧鴻的吆喝是老北京吆喝的集大成者,甚至有人說是臧鴻把吆喝升華為藝術。然而,關於吆喝,臧鴻的理論才最令人信服——
「吆喝是一種特色很強的市井文化。大年初一賣活鯉魚祭財神,借年年有餘這句吉祥話;二月賣大小金魚,供佛用的太陽糕;三月三蟠桃宮廟會,有豆汁、豌豆黃、熟咸螺螄;四月賣曲麻菜;五月賣江米粽子、扁桃、桑葚;六月賣各種青菜;七月賣西瓜、甜瓜、扒糕、涼粉、茉莉花、冰塊、江米糖糕、老玉米;八月賣酸甜豆汁、大活螃蟹、郎家園的棗、甜葡萄、臭豆腐、醬豆腐;九月賣雪裡紅、芥菜;十月賣羊頭肉、炸丸子、炸豆腐、蘿卜、硬面餑餑;十一月賣烤白薯、海棠;臘月賣豆芽菜、關東糖、瓜子、年糕坨。所有這一切,全要靠吆喝來完成。要靠既有規矩又有藝術性的吆喝,瞎喊不行。在大宅門前吆喝,要拖長聲,既讓三四層院子里的太太小姐聽見,又要透出優雅,不能野腔野調地招人煩;在鬧市上吆喝,講究音短、甜脆、響亮,讓人聽起來干凈利落。早些年,城南城北的吆喝都不一樣。就拿賣冰糖葫蘆的來說,東南城的吆喝出來干、倔;西北城大宅院子多,小販的吆喝優雅深沉;在王府井附近吆喝的,多是小夥子,甜脆響亮。」
據說,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數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鴻的嘴裡變成了爐火純青的藝術。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和1948年北平解放的時候,臧鴻的吆喝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1948年年底,看到一隊隊進城的解放軍,臧鴻的吆喝聲中充滿了火一樣的激情,他高興啊,因為從那時起,他成了夢寐以求的不被人欺負的自由人。不久,他的吆喝被文藝界人士聽到了。
「吆喝大王」登台演劇,歌唱新中國,拜師學藝,大名載入《中國相聲史》
1950年的一天,臧鴻被街道委員會找去了。幹部們問他:「愛咱們的新中國嗎?」「沒的說,一百個愛。」「那好,拿出你吆喝的本事來,好好唱一唱。」就這樣,在街道里臧鴻開始唱戲。他本來不會唱戲,可是他聰明,一學就會,沒幾天就登台演出了。他先後唱了評劇《小女婿》、《劉巧兒》、《白毛女》、《柳樹井》、《藝海深仇》、《取締一貫道》,幾出戲下來以後,臧鴻紅遍了崇文區。中國評劇院的藝術家楊星星看了他的戲後,說:「這個臧鴻行!」1952年,臧鴻調入北京鐵路局工程處做架子工。人們聽說他能說會唱,就又把他調入鐵路文工團。在團里,他演戲,也說相聲。其中自編自演的相聲《一貫害人道》、《夫妻之間》,得到相聲演員張喜樹老先生的好評。他說:「趕明兒個,我給你找個老師好好學學吧。」張先生說話算話,過了幾天,他領著臧鴻來到老藝人、相聲前輩王長友的門下,王長友聽了他的段子後,慨然收他為徒。在王先生的指導下,他說了轟動一時的相聲《賣布頭》,這個段子充滿了老北京的吆喝,臧鴻的特長得到了高度的發揮。人們都說,臧鴻說不定你的這手絕活兒將來要派上大用場。由於臧鴻對北京相聲的貢獻,《中國相聲史》將他的名字收了進去,輩分要高出幾位當紅笑星好多。侯寶林的鼎力舉薦,臧鴻進入《傷逝》劇組,著名導演水華請他到家裡喝酒,高度評價他的表演。從此,他紅遍演藝界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要將魯迅的小說《傷逝》改編成同名電影,著名導演水華請侯寶林先生出山,想讓他表演老北京的吆喝,因為侯大師曾在相聲名段《改行》中成功地吆喝過。侯寶林出於對影片的負責,堅決推辭。他說:「我這聲音觀眾太熟了,電影一開演,觀眾一下就能聽出是侯寶林在喊,那您的片子就砸了。」水華一聽,覺得有理,連連點頭。侯寶林說:「我向您推薦一個人,他在這方面要比我強得多,他是我們北京城裡有名的吆喝大王。」於是,水華就找到臧鴻。水華是臧鴻崇拜的大導演,加上,他聽說影片是由大藝術家王心剛、林盈主演,他想這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於是,就欣然同意了。先是到北影廠的錄音棚錄音,他一口氣給錄了七十多種吆喝聲。接著,他又去萬壽寺參加拍攝涓生和子君逛廟會的場面,他在其中扮演賣酸梅湯的小販。影片上映後,反響很好。水華給臧鴻付了200元的勞務費,並且請到家裡喝酒。席間,水華高興地對他說:「演員里,你的水平是很高的。」
之後,臧鴻又給《知音》、《城南舊事》、《老北京的傳說》、《四世同堂》、《譚嗣同》、《春桃》、《開國大典》等130多部電影、電視劇配音。後來,凡是拍攝反映老北京生活的影視作品,導演們都要來找臧鴻。老舍夫人胡絜青點名要聽他的吆喝,老人聽後大為贊賞,揮筆為他題寫「中國吆喝大王」
臧鴻除了給影視劇配音外,還常被人請去參加有老北京風俗的婚喪嫁娶活動,他既給人家當「導演」,又給人家學五花八門的吆喝。在各類反映老北京風貌的傳統文化活動中,臧鴻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一天趕三次場是常有的事。他還有了經紀人,趕場的事不通過經紀人他是不去的。「因為現在演藝圈比較復雜,我怕上了壞人的圈套做出對不起觀眾的事。」平時,老北京茶館、正乙祠劇場、老舍茶館都是他的活動地點。
1993年,臧鴻在北京老舍茶館演出。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提出要聽他喊賣柿子的聲音,而且要聽賣京北高樁柿子和賣京東平谷大蓋柿子的吆喝聲。臧鴻清清嗓子,兩種截然不同的吆喝,他依次喊了三遍。胡老太太聽了以後,興奮地站起來鼓掌,老人家高興地說:「絕了。我一聽您這喊聲,我就回到了我二十多歲當姑娘的時候。」說罷,老太太命人取來筆墨紙硯,當場為臧鴻題了一幅字——「中國吆喝大王」。從此以後,只要胡老太太來了懷舊的興致,就要請臧鴻來茶館喊上幾嗓子。久而久之,臧鴻竟和舒乙一家人成了好朋友。每日閑下來,他就要看上幾眼那幅已經裱好的字,他覺得那是對他最高的獎賞和權威性的肯定
2012-2月臧鴻先生去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