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殘酷寫真》共有幾部,劇情是什麼
《世界殘酷寫真》共有一部,於1984年上映。
導演: Bitto Albertini
主演: Nick Alexander Romano Malaspina
類型:紀錄片
上映日期: 1984
國家/地區: 義大利
類型: 紀錄片
片長:Brazil:96 min
對白語言: 義大利語
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關於世界上各種奇聞異事的紀錄片:印度的聖城貝拿勒斯,老人們死後當街火化;美國人能在香港買到雛妓;各種動物雜交;日本有一個祭祀陰莖圖騰的祭禮;有最高等和最劣等的風化之地;一個非洲部落的男人有著大得驚人的陰莖;泰國的陰莖按摩所;生吃火蛇,狩獵行為和狩獵者;佛羅里達,一隻鱷魚被一個騎兵吃掉;一個傳教士被印第安人吃掉;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和脫衣舞會和更多內容盡在片中。
❷ 對《北方的納努克》的分析
《北方的納努克》的創造在兩個方面。第一,它運用了大量的搬演,記錄了也許不那麼真實的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狀態;第二,它運用了豐富且有開創性的鏡頭語言,表達了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搬演一直是《北方的納努克》長時間被爭議的原因,不論是讓用慣了獵槍的愛斯基摩人重新用原始的工具捕獵,還是為了拍攝效果強行削去了一半的伊格魯,都是為了拍攝效果而犧牲掉的真實。又或者,這是為了讓影片看上去更加真實,而在拍攝手法上做出的犧牲。這是百年來都沒有定論的議題,就不去想它,鏡頭語言才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固定鏡頭似乎是年代感的標志,但在《北方的納努克》中,為數不多的運動鏡頭也運用得十分出色。在狗群相互撕咬的場景中,鏡頭反復左右搖,相比固定鏡頭,更能體現出納努克一家因夜晚將至,迫切想要趕路,卻被拖延的焦急的心情。
《北方的納努克》也擅長使用蒙太奇手法
在一家人捕捉海象之前,導演用的非常多組的鏡頭來營造氣氛。既有海象游泳的姿態,也有納努克在海面劃船的形象。導演通過多角度和運動鏡頭的拍攝加快了影片的節奏。雖然在今天看來這些切換和運動鏡頭顯得有些保守,但在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下,仍然是一個偉大的突破。
在納努克捕獲海豹,分割海豹肉的時候,切入了狗的鏡頭,既表現了狗兇悍的形象,也說明了這樣一頓美餐來之不易。在體現愛斯基摩人生活艱辛的同時,還能讓場景顯得生動,這組鏡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蒙太奇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手法,就算是在紀錄片中,這也是無法避免的。而它所產生的主觀性,也是紀錄片重要的一部分。
❸ 【電影推薦】這些通過紀實來思考人生的紀錄片
這是英國拍攝的一部從1964年開始的紀錄片,紀錄片當時采訪了14位七歲的來自不同階層的兒童,尋問他們對於生活的看法和未來的展望。
之後每隔七年便找他們重新采訪一下,了解近況和他們最新的心態看法。一直到2012年,這部紀錄片已經拍到了第八季( 《56up》 ),那幾個主人公也到了56歲的年齡。
這部紀錄片是我看過時間跨度最久的作品,第一季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導演為保羅·阿爾蒙德,其助手為邁克爾·艾普特。到現在2018年,保羅已經過世,邁克爾也從當日朝氣蓬勃的青年變成了現在兩鬢花白的名導演,並接手《人生七年》紀錄片的拍攝。
限於篇幅,我也不想探討出生和階層的不同會對人生有何長遠的影響,也不想去進行論證哪種生活孰優孰劣的無意義辯論。畢竟我還沒有全然接觸社會,感慨境遇變遷,我印象最深的是時間的流逝,以及那看得見的成長與衰老。
首先我得承認,我並沒有把這個系列看完(當然,這個系列也還沒有拍完),我應該是一口氣從《7up》看到了《35up》這一季,影像里近三十年時間的流逝。
那是我大一時候看的,用了一個周末一口氣看完的。從7歲的稚嫩可愛,到14歲的青春活潑,再到21歲的初入社會,到28歲臉上的風刀霜劍,然後是35歲的結婚生子。我看著別人的故事,但彷彿受著歲月這把殺豬刀摧殘的人卻是我自己,心頭如同壓著石塊堵著一口氣,感慨到難受。
於是不得不停下來,本打算緩一緩再繼續觀看,沒想到半個七年一過,便到了大四鄰近畢業。這個幾年後里藏著的,是我整個大學生涯,也是兩集紀錄片中間一半的時間間隔。
有很多想說的卻說不出來,便算了吧,只能推薦大家去看看這個《人生七年》,希望對於各自未來的規劃能有些益處。
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又將歸往何處?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但卻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導演羅恩·弗里克(Ron Fricke)歷時14個月,穿越24個國家,導演羅恩·弗里克)用鏡頭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能夠擁有的最壯闊最絢麗的景緻——從遠古到現在,從猿猴到人類,從荒無人煙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動現場,從廣袤天地帶來的感動到嬰孩單純的笑臉給予的幸福。
這部影片中拍攝的都是具有象徵意味或者宗教性質的,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或人文景緻。他或許是希望我們能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意識到的,正時時刻刻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美好的一切。
影片時長96分鍾,出品於1992年,全程沒有台詞解說,只有地名字幕和玄妙的背景音樂陪伴。
這部紀錄片從宗教、信仰和人類大事件的角度出發,有一種神聖的庄嚴肅穆感,或許你不信宗教,但卻也不得不承認宗教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部紀錄片有點類似於另一部關於自然關於動物的《地球:神奇的一天》,都是按時間來講述一天二十四小時發生的事情,不過前者是關於各種動物的一天,而《浮生一日》是選取全球各地各國各民族的不同的人生活片段剪輯成的一天。
該影片由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牽線,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邀請全世界網民用攝像機紀錄下2010年7月24日這一天自己的生活瑣事以及對一些簡單問題的回答。
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總計近4500小時的視頻,展現了在同一天之中世界各地人們的日常生活。影片中每個人拍攝的內容迥異:除了將鏡頭對准自己之外,也有些人紀錄下他人的有趣生活;既有完整的小事件,亦有無頭無尾的片段;有些人的生活平淡無奇,而有些人卻又剛好趕上了熱鬧非凡的大型活動。
一天之中,有人出生,有人結婚,有人離世,也有人只是和尋常沒有什麼不同的正常過日子,而你今天過的怎麼樣?
這部記錄片電影很有意思,它混合了紀錄、動畫、戲劇、科幻等元素,通過一位年邁的檔案保管員皮特·波斯爾思韋特(皮特·波斯爾思韋特 Pete Postlethwaite飾)的視角,向我們講述了這位生活在的已被摧毀的未來世界中的老人,翻看公元2015年以前影像資料的悲哀和悔恨。
「現在所有美好的隕落,其實是人類在公元2015以前所累積的惡果。」
這部一部描繪全球變暖帶給地球致命災難甚至毀滅的科幻色彩紀錄片(沒錯,紀錄片也可以有科幻色彩),根據主流科學的預測所建構。
電影製作資金全部由募捐得來,它向我們敲響了意義深刻的警鍾,設想了這樣一種末日的未來—— 「人類本有機會拯救自己,然而卻沒有去做。」
並且借用末日後的人類視角向我們詢問了這么一個問題, 「面對即將滅亡的地球,你們難道一點都不曾在乎過?」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足以撼動心靈的故事。
法國知名的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用了3年的時間,走訪全球60個國家,讓2,020位不同膚色、種族、性別的人,在鏡頭前訴說自己的故事。並將包括烏克蘭的自由戰士、馬里的農民,到美國的死囚等各人的故事集結成一部紀錄片《HUMAN》。
紀錄片中,受訪者只站在純黑色的背景中細訴自己的故事,沒有花巧的剪接,甚至不多贅述受訪者的身份。但僅就每個人自身的經歷,便足以為觀眾帶來震撼。
我很討厭什麼「人間不值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之類看似很喪,實則都是人們用來調侃搞笑的話語。因為我覺得存在本身,便是一種庄嚴的偉大。而有幸享受歲月靜好的人,是沒資格隨便把死亡當作玩笑的話題的。
❹ 到目前為止,你看過哪些可以成為「頂級紀錄片」的紀錄片呢
近年來,我認為值得一看的「紀錄片」有:《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類)、《人間世》、《生門》(醫療類)、《守護解放西》(社會類)和《張藝謀的2008》、《星耀征途》(奧運類)。
紀錄片通常是以真實生活為素材進行創作,創作者用攝像機記錄下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正如蘇聯紀錄電影導演吉加·維爾托夫所提倡的理念:把電影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紀錄片是用鏡頭「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因而,我鍾情的紀錄片大多是觀察式的,我始終認為這是它的魅力所在。用最真實的畫面直觀地反映我們生存著、生活著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並以影片作為媒介,用真實的畫面引發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美食類:《舌尖上的中國》系列
星耀征途-中國女排里約奧運會奪冠記
「中國女排,是我們的驕傲。」
當我們回憶起中國女排奪冠的時刻,仍然能夠回想起當時的那份激動心情。但是對於女排的隊員們來說,奪冠是長期訓練的「厚積薄發」,是頂住壓力的「奮力一搏」,是運動員們的堅持、傷痛、汗水共同交織的結果,不是偶然,也絕非運氣。在逆戰、絕戰和決戰後,才是女孩們的登頂。
紀錄片記錄著不同時代、不同物種間不同而又平凡的故事。它的色彩可以是明亮的,也可以是灰暗的;旋律可以是充滿喜悅的、也可以是暗含悲傷的。因為無論如何,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我始終認為如果一部紀錄片能牽動著人們的心情,那麼它就是一部好的、一部頂級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