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仁太坊的劇情
仁太坊本名仁太郎,坊是三味線賣藝者、付門行腳或者街頭賣藝中男性盲人的專指。關於仁太郎的身世有一個傳說,幕府的末期,一名遊走於村落之間彈奏三味線吟唱行腳的盲女在去城下町的途中,突然腹中劇痛,途經神原渡口時,疼痛難忍而登陸上岸。上岸後受到擺渡人三太郎的照料,盲女感恩與三太郎結為夫妻,而後一子誕生,被後人傳為是仁太郎。在本片的故事中,仁太郎年幼喪母,依靠父親三太郎擺渡維持生計。然而當時日本天花流行,仁太郎也無法倖免於難,因感染導致雙目失明。眼盲的生活艱苦,但也因此讓他發現了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才能。某天,仁太郎聽到瞽女瑞奈的表演,隨即被三味線悠美的琴音所吸引,央求瑞奈教導他彈奏三味線琴,瑞奈感動於仁太郎的堅持與決心,將自身所學全然教授予他,奠定了仁太郎的琴藝基礎。
當仁太郎從自彈自奏三味線中找到一絲生活樂趣時,禍不單行,擺渡的父親因被強盜逼迫在風雨之夜渡河,不幸墜海身亡,留下無依無靠的仁太郎,只得把三味線當作賣藝工具勉強求生。
歲月流逝,一直用心彈奏三味線的仁太郎開始被人所知,但不拘一格的彈奏也讓麻煩和苦惱接踵而來,受到當時主流音樂組織「當道座」的排擠。當道座是由幕府進行保護的曲藝組織,屬於市農工商這四類之一出身的眼睛不自由的少年在14—15歲之間可以入座拜師。仁太郎出身低下,沒有資格入座。道座出身的人原本是不用賣藝的,他們主要是在法式儀式上進行演奏。但當時實施新政,廢番置縣,道座失去了幕府的庇護,也不得不加入賣藝行當。他們以正統三味線自居,不斷的製造事端刁難仁太郎,把仁太郎的演奏貶低為野調俚曲。仁太郎雖然在長期的民間演奏中,逐漸摸索出一種獨特的猛烈叩撥技法,但畢竟沒有經過系統訓練,得其法卻難入其門,在一場與當道座的比試中,琴弦崩斷,琴鼓爆裂,仁太郎的演奏陷入困境。
此時,進步青年菊之助完成學業從東京返鄉,他向仁太郎介紹了一種可用敲打方式彈奏的新式三味線,太棹(粗桿)三味線。村裡寺廟的主持也手書「守、破、離」三字,鼓勵仁太郎在承襲既有三味線精華的基礎上勇於開拓演奏技巧的新境地。「守」即承襲師訓,「破」是樹立風格,「離」則要開拓創新。認識到音樂在表現上的無盡可能性後,仁太郎下定決心,堅持錘煉自己所追求的三味線技藝。
菊之助要前往美國學習報紙出版,臨行前,他贈送給仁太郎一把太棹三味線。「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得心應手的駕馭這把大琴,仁太郎向磨礪身心的「巫女修練」 發起挑戰。 在經歷不食不眠、不言不語的七日七夜後,自然的風景、大地的氣息,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心情都在他眼前光華重生。多年的苦練加上心靈的敞開,仁太郎的琴藝達到了超越的境界:不受任何規則的約束,卻以自我肯定為基礎,突破器材的束縛,求得以明心來彰顯真性,這就是其後在日本獨樹一幟的津輕三味線。
《仁太坊》的製作單位WAO是一家綜合型教育企業,以前從未有製作動畫的經驗,一上來就大力投入,製作出弘揚傳統文化的《仁太坊》,讓人相當贊賞。可以說,這是一部用心用力的動畫,一些重要場景做的精益求精。
寺院的住持手書「守破離」三字,筆跡流暢,字體優美。按照官網的說法,是運用了一種叫做「消入」的技法。「配合筆的走勢,逆向地將已經寫好的「守破離」的圖片進行消除,同時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進行拍攝。然後將這些鏡頭回放,產生的效果就如同一張沒有任何字跡的白紙被寫上字一樣。」如此繁瑣細致,製作者的用心可鑒。
電影最後一段的三味線演奏,是全片的高潮所在。製作方更不計成本的完美再現了真人的手指動作並且達到了與琴聲一致的效果。官網記錄:「我們拍攝下來實際真實演奏的全部過程,然後將每一秒的動作記錄在分解成24個鏡頭的時間板上。 參考錄像帶和時間板,動畫製作人員進行動畫設計製作。」這樣用手工作畫捕捉快速的指法運動,勞動量自然非常驚人,能夠高度寫實的完成,真是不辭辛苦的創舉。
不過本片的缺點,可能也就在經驗的不足上。本片的風景場面優美迷人,可惜套路化痕跡明顯。許多時候,風景描繪都脫離劇情,像一張張明信片單獨出現,感覺比較單調淺顯,而且靜止時過於細致,一旦畫面運動,便被模糊處理,反差太大,手法不夠成熟。最後一場三味線演奏,很突兀的加入了櫻花雨場面,與當時的人物、背景以及「較技「的現場氣氛格格不入。監督應該是想藉此烘托傳統樂器演奏的氣氛,不過給人的感覺就像主角一交心就出現藍天大海那樣俗套又可笑,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觀看當時精心製作的的真人指法動作。
本片的受眾主要是兒童,所以劇情發展比較平緩,即使是苦難描寫也不顯得多麼殘酷,唯人物表情不夠細膩是個遺憾。對居民的生活多有交代,但其生活的大環境,只靠明信片似的風景記錄,還顯得比較空泛。仁太郎對「守破離」的理解刻畫的比較粗糙,人物性格也比較單一,沒有太多能讓人感動的地方。
本片的配樂特色鮮明,非常精準,著名三味線演奏家上妻弘光擔任了片中三味線的配音。幾種不同風格的三味線演奏都力求完美。在最後一場仁太坊與當道座代表田原坊的對決中,三味線的魅力更是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可以感見,田原坊也熟練的彈奏出了新式太棹三味線,但僅局限於技藝的精通上,三味線在他手中還只是展現技巧的樂器,不能傳達出「自己的想法」,聽眾為他的精湛技藝鼓掌喝彩,卻並沒有從中發覺到某種能夠觸及內心、產生共鳴的力量。而仁太坊的演奏則高了一個層次,達到這一境界。對比田原坊,仁太坊的演奏由緩變急,由弱漸強,有力有速,富有生氣。類似敲打的大力撥弦發出強健的音色,不受傳統方式的束縛奏出豐富流暢曲調,音部多,變化大,自由奔放,音樂成為盡情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的通道,把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愛,對藝術對生命的追求都彈奏了出來,熾烈的情感交匯給了聽眾美的享受和心的感悟。
最後摘錄網路里對仁太坊這一成就的介紹:1877年,一名叫仁太郎的盲人賣藝乞丐得到了一把舊的義太夫三味線,他的藝術天賦使得它不僅把三味線的細桿改為粗桿, 「還把三味線的厚撥子象飯勺似的圓滑化,重新建立了樂器的構造,也打破了只在三味線上一個點撥奏的常識,而把范圍擴展到了接近琴馬.津輕三味線最重要的革命特徵是----帶來了用撥子從彈奏到敲打的像打擊樂那樣的敲擊奏法.另外,再結合左手強烈的滑音,撥子的勾,挑等等這種從明治時代已經大致完成了的津輕三味線的獨特技法,登上了日本的舞台(義太夫三味線的撥子特徵一是長,二是厚,前面不是薄片狀,而是有些像厚尺子那樣有稜角,仁太坊把稜角圓滑化了) 」
三味線無品,高判斷全憑眼耳之力.彈撥用大的撥子,有偶爾用手指的,並常常敲擊琴體用作打擊樂部分。傳統的三味線一般與尺八、日本人箏一起演奏.現今則可獨奏,合奏,並與各種樂器做即興演奏。三味線共鳴音量較小,且無固定調音規則,因此對演出者的功力很是考驗,所以大多的演奏家都有很高超的即興能力。仁太郎說過一句話很是有代表性::「猴子能模仿很多事物,因此不要模仿---演奏你自己的三味線。」
B. 靈魂擺渡是否還有第四部 如果有什麼時候上映
沒有第四部了。
愛奇藝的官方微博上說,第三季是完結季,一般這樣說的話就沒有下一季了。
但是2018年有一部靈魂擺渡的電影上映,《靈魂擺渡黃泉》。
拓展資料
《靈魂擺渡》是愛奇藝、完美建信影視出品的懸疑靈異題材網路劇,由巨興茂、郭世民執導,於毅、劉智揚、肖茵領銜主演,杜若溪、陳潔、劉芊含聯袂主演。
該劇講述了陰陽眼少年冬青與靈魂擺渡人趙吏,一同幫助因有心事未了而滯留人間的靈魂的故事。
該劇於2014年2月28日在愛奇藝上線播出。
C. 這是哪部電影的女主角
圖片中的應該是台灣影視演員張榕容,這個裝扮應該是她在《妖貓傳》楊玉環的裝扮
張榕容(Sandrine Pinna),1987年4月10日出生於台灣省,中法混血兒,中國台灣影視女演員。
1997年,張榕容以童星身份出道。2000年,張榕容接拍了個人的首部電影《起毛球了》;同年,張榕容還憑借兒童節目《寶藏筆記簿》入圍金鍾獎兒童節目最佳主持人。2002年,張榕容出演了愛情片《給我一隻貓》。2006年,張榕容出演了劇情片《一年之初》。2008年,張榕容憑借純愛片《渺渺》獲得第45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9年,張榕容憑借文藝片《陽陽》獲得第53屆亞太影展和第11屆台北電影節雙料影後 。
2012年,張榕容憑借勵志片《逆光飛翔》獲得第14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2013年2月,張榕容與台灣歌手紀佳松登記結婚;並於同年8月生下一女。2014年,張榕容憑借愛情劇《沒有名字的甜點店》獲得第49屆台灣電視金鍾獎戲劇節目女主角提名。2015年,張榕容主演了愛情片《戀愛中的城市》 。2016年12月,其出演的劇情片《擺渡人》在全國公映。
2016年張榕容與眾多演員共同出演了陳凱歌執導的古裝魔幻愛情片《妖貓傳》張榕容飾演楊玉環
D. 龐瀚辰是什麼時候出道的有哪些作品
在我個人看來,我不是很清楚他是什麼時候出道的。
關於龐瀚辰的身高是粉絲們關注的另一個話題,在網路上並沒有關於龐瀚辰的身高資料,一般情況下,只有在不願意被人找到的資料才會在網路上刻意隱藏,龐瀚辰真的是長了一張180CM以上的臉,但是真實身高呢?龐瀚辰和羅晉站在一起的時候是比羅晉還要高一些的,而羅晉的官方身高是181CM,這個是不會有什麼大的差別的,由此可證明,龐瀚辰的身高確定會在183CM以上不會錯的,真的不明白他為什麼不在網路上直接說明呢?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給我留言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