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前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有誰看過麻煩講一下故事梗概,如果可以提供下載地址就更好了!!
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是由上影於1950年譯制的。影片描寫了一個名叫瓦爾娃娜女教師的一生,她有理想也有堅定的意志,她為了教育下一代到偏僻的西伯利亞去教書。同時也表現了兩個不同的社會,舊俄時代瓦爾娃娜培養出窮人的孩子們,很多都是有天才的學生,他們不能受到高深的教育,那些學校是為貴族統治階級設立的。
十月革命勝利了,蘇維埃政府給窮苦的孩子們,建立了無數的學校,培養年輕一代,女教師瓦爾娃娜堅持教育的崗位,幾十年來,為祖國培養了無數的人材,受到人民的熱愛,政府也給了她崇高的榮譽列寧勛章。
影片中的女教師,只是蘇聯千千萬萬婦女中的一個,她們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這種高貴的品質,通過這部影片充分的表現出來了。
沙皇統治時期,在聖彼得堡一個中學的畢業典禮中,馬爾狄諾夫見到了他妹妹的同學——瓦爾娃娜,知道了瓦爾娃娜決心要到苦寒的西伯利亞,去做一個鄉村教師,他佩服她的偉大志願。夜晚,在彼得堡的河邊,他們談了很長時間,相互鼓勵一面工作,一面等待美好的愛情。
分別以前,他倆准備舉行婚禮了。突然,傳來了馬爾狄諾夫被捕的消息。瓦爾娃娜萬分悲痛,但是她仍舊本著自己的理想到西伯利亞去了。
該村的一些落後農民的性格是保守的。他們不懂文化,只愛金子,瓦爾娃娜初到這樣環境,樣樣都感到生疏。
學校開始上課了,瓦爾娃娜耐心的開始了她的事業。一天,一個學生家裡的破舊茅房被風雨吹塌了,壓死了小孩子和相依為命的牲口,伐爾娃娜對這遭遇很是同情,就想設法為這個不幸的農民重新蓋一所房子。晚上她在富人宴會的地方,親眼看到,那些無聊的富人們,在比賽燒鈔票,她說明要替學生家裡修蓋房屋的來意,當眾捐出了她全部血汗薪金,這種慷慨行為刺激了富人們,使他們好勝地把錢像玩物一樣地丟出來。於是瓦爾娃娜,替窮人修房子的願望實現了,從此以後,村裡的人們漸漸對她敬愛起來,把她當自己人一樣看待,她也更全心全意教育著孩子們。
伐爾娃娜的學生普羅夫畢業了。她送他到城裡的中學去考試。普羅夫很有天才,功課很好,就因為他父親是礦工,貴族學校不收他讀書,孩子不懂是什麼道理,傷心極了。伐爾娃娜安慰了普羅夫,告訴他,終有一天一定能進入為他們而辦的學校的。
過了三年,伐爾娃娜仍舊堅持著自己的工作。一天她正在教課,放逐了三年的馬爾狄諾夫突然回來看她了。就在這個村子裡兩人舉行了婚禮。到了第二天清早,沙皇的警察追來了,馬爾狄諾夫不幸又被捉去了。
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爆發了。沙皇強迫人民到前線去流血,伐爾娃娜看到村中寡婦孤兒的痛苦生活,非常痛恨反動的戰爭。
一天,正在教課的時候,下課鈴突然地響起來。校工跑進來大聲喊叫:「一切都改變了!沙皇倒了!大革命了!」
沙特那村的農民們翻了身,伐爾娃娜的學生組織了少年先鋒隊。馬爾狄諾夫趕來和瓦爾娃娜相會,晚上他告訴瓦爾娃娜關於革命的真理,要瓦娃爾娜在農民中間宣傳列寧的偉大。天亮以後,他又匆匆的趕到莫斯科去,參加列寧組織的無產階級的十月革命。
瓦爾娃娜的學生組織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列寧的「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指示下,普羅夫和許多同學都紛紛去讀書。伐爾娃娜在送學生升學的歸途中,一輛馬車很快的跑來,車里是馬爾狄諾夫,他在革命戰爭中,受了重傷,他是共產黨黨員,他已經完成了他的革命任務,和瓦爾娃娜見面以後,他便死去了。
瓦爾娃娜的中年時代,堅定地繼承著馬爾狄諾夫的道路,勇敢的前進,配合著蘇維埃政府的政策,通過了學生在村中宣傳農業集體化的思想。但村中的富農們,頑固的不肯放棄自己的私有土地,他們憎恨瓦爾娃娜,陰謀在一個大風雨的夜裡,暗殺瓦爾娃娜和燒毀學校。瓦爾娃娜因為得到學生的報告和村裡人的幫助逃過了暗算。幾年之後,農業集體化完成了。
村裡已經成為繁盛的市鎮,建立起近代化的學校,伐爾娃娜最初教育出來的孩子,現在已做了教師,科學家,工程師了。這時,瓦爾娃娜在教育崗位上更努力的工作著。她獲得了光榮的列寧勛章。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法西斯進犯蘇聯,伐爾娃娜鼓勵她的學生,勇敢地參加了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之日,學校里舉行了盛大的校友會,瓦爾娃娜的學生都佩掛著勛章成了英雄,從柏林,維也納,威尼斯,烏拉爾到來了。
大家歌舞狂歡,頭發斑白的瓦爾娃娜看著學生們,不斷的微笑著。
② 請問有部關於日本戰俘在蘇聯西伯利亞的電影 叫什麼名字
《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
③ 西伯利亞的理發師的影片評價
據說《西伯利亞理發師》是前蘇聯解體以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宮舉行過首映禮的電影。
電影中用無國界的音樂——莫扎特——來隱約的說明這個初衷,工業文明只會帶來對文化傳統的摧殘,電影中是機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亞理發師」。 愛情也沒有國界,尤其是悲劇色彩,留下遺憾和不那麼完美的愛情更是動人心魄。一場愛情煥發出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的思考,似乎這樣的主題太過隱諱,甚至看著電影一時半會兒都不能明白這故事究竟可以被概括成什麼?
《西伯利亞理發師》——這個電影的名字都簡單中帶著晦澀,另一個翻譯的名字才能夠讓觀眾明白《情留西伯利亞》,雖然有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這樣的標志,但是它用這個愛情說出的,或者要說的東西又遠遠不只是愛情。很多時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東西,才更能體現藝術——這一神奇的特質。
時光在1885、1895和1905年之間不斷交錯,莫扎特既是交流又是溝通俄羅斯和美國人的象徵,也是這個故事穿針引線的媒介。即使影片中那個沙俄軍官很滑稽和霸道,但是他裝得愛音樂和詩歌,在平時的為人上也不乏喜劇味道。但是在美國軍營的教官不知道莫扎特,發明「西伯利亞理發師」的美國人也對文化不感興趣,這就是文化傳統的差別。電影中表現的美國人,只有珍是從文化上被俄羅斯所吸引,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20年前的俄羅斯之行改變了珍的一生,珍的敘述也就是從對俄羅斯的印象出發。影片前面的喜劇色彩非常突出,安德列和珍在火車車廂的會面就表現出來強烈的喜劇成分,可能都明白那是導演故意想要表現的俄羅斯人性格,所以,不知不覺就發現,這部電影隨時都可以走出愛情故事的圈子。
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爾科夫有一定歷史感的話,《西伯利亞理發師》裡面理想化了的、只屬於俄羅斯的博大,精緻,悲憫,智慧,足以讓人與導演一樣,慨嘆這個強盛民族曾有的輝煌。
以愛情線索貫穿始終的史詩巨片,耗資4600萬美元,首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議會廳,規模之大,在俄羅斯尚屬首次。影片得了俄羅斯1999年國家獎金,卻不受國內評論界待見,兩個月,報刊雜志評論居然有400餘篇文章跟著罵他。理由不外是他的影片是拍給外國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羅斯過於理想化……很有意思的是,這些質詬和當年張藝謀那個「後殖民」的大帽子有一拼。
電影的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具有強烈的俄羅斯的抒情傳統,他也經常被視為新俄羅斯電影的代表。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全名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米哈爾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莫斯科的一個名聲顯赫的藝術世家。米哈爾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蘇里科夫和祖父彼得·岡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時期著名的畫家;父親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是蘇聯著名的詩人、作家、社會活動者,蘇聯國歌的詞作者,三次斯大林獎金的獲得者;母親娜塔麗亞·彼得羅芙娜·岡察洛夫斯卡亞也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詩人。
所以他的抒情氣質顯然有家庭的影響,從講故事的角度說,他的技巧在於迴避一些敏感的東西,讓更多的觀眾可以接受。早期的《愛情的奴隸》《親戚》等影片就在故事的外衣下突出一些看點,淡化一些想要表達的思考。後期的《套馬桿》中的中國國情,蒙古族的傳統和俄羅斯人某些微妙關系,導演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來化解,甚至動用某些幻想,而更多的還是展現自然的和諧。《烈日灼人》面對蘇聯時期國內的元氣大傷,也用家庭關系和塵世生活來避重就輕,當然電影的感傷情緒是無處不在的。導演的特色是延續多年的。
這部《西伯利亞理發師》也是一樣,甚至電影用一個令人惆悵的愛情故事遠離可能涉及的俄羅斯革命年代的歷史背景。比如一開始安德列跟隨皇家軍校剛剛來到莫斯科就遇見一場暴力恐怖事件,電影沒有往深層里反映,他們是什麼身份。電影更多的是通過這個不得已和固執的愛情男女,表現出愛的偉大和無奈,俄羅斯人的個性傳統文化鑄造的魅力,吸引著世人,哪怕一些美好東西會流逝,但也有不變的東西永遠存在。
有些人可能喜歡舉重若輕的大本事,但有的人可以舉輕若重,那也是一大本事,米哈爾科夫顯然是後面一種,他幾乎不去觸碰歷史本身,但又不想很多人割斷歷史的血脈。所謂我們能夠清晰覺察的俄羅斯味道,俄羅斯民俗,俄羅斯民族的未來在歷史的巨輪下走向了何方?雖然變遷無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亞蒼翠的森林一樣,永遠都有生機盎然的時候。盡管工業機器、現代文明可以很強大,但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永遠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