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辣妹》
『貳』 有部電影不記得名字,美國片,有個小混混不小心殺死同伴,車里全是血,他打電話找朋友幫忙,他朋友給他介
低俗小說。
『叄』 求一個香港老電影名字,是小混混類型的。
《監獄風雲之少年》
導演: 鄭偉文
編劇: 南燕
主演: 雷宇揚 / 古天樂 / 吳志雄
語言: 普通話/國語 / 粵語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劇情簡介 · · · · · ·
十七歲的家輝(梁唯烈)父母早逝,與祖母同住,性格反叛的他與好友炭頭加入以阿Sam(古天樂)為老大的黑社會,崇拜在獄中的前大佬雄哥(吳志雄),可惜雄已厭倦黑社會的生活。一次打鬥令輝及同門兄弟龍(陳鍵鋒)被判入教導所,開始的時候,他們處處受到賜官(李詠豪)等其他罪犯的欺凌。後來經懲教署主任張Sir(吳瑞廷飾)和福利官黃Sir(雷宇揚飾)感化,他們在思想上漸漸明白以前所走過的道路是錯誤的,大家亦由仇敵變為好友。後來家輝為救龍欲殺作惡多端的賜官,因為好友被殺,龍也被賜官打成重傷。黃Sir趕到及時勸阻了家輝,家輝亦被感動並決定重新做人,出獄後重過新生活。
『肆』 求一部電影,講述一個小混混`得罪了那個地方的老大`之後被黑社會的人追殺`
你能說詳細一點嗎? 好難找哦
『伍』 跪求一部有關香港小混混的電影,電影名字好像有殺手兩個字的。四個小
午夜拉麵,易拉罐汽水,破牛仔褲,電視深夜播劇,電腦下載游戲。
殺手,也許是醫科的故事,曾經是以學校為中投,醫院為白色巨塔的主城。
『陸』 小混混大街上欺負人還把人打了了沒想到人家是少帥是什麼電影
應該是1995年電視劇
精武門
『柒』 一個小混混因為黑幫老大欠他七百塊錢而與黑幫斗爭 是什麼電影 忘了名字 歐美的 大家知道嗎
七百塊??你記錯了吧,是七萬!去搜梅爾·吉布森主演的《危險人物》
『捌』 問一部電影的名字
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
編劇:湯姆·提克威(TOM TYKWE)
攝影:法蘭克·葛力比(FRANK GRIEBE)
主演:法蘭卡·波騰(FRANKA POTENTE),莫里茲·布雷朵(MORITZ BLEIBTREU)
--------------------------------------------------------
內容介紹:
一個女人如何拚命盡力的搶救她的愛人——一部令人屏息、興奮的影片,愛欲生死將完全改觀……你只有二十分鍾籌出十萬馬克,並需狂奔穿梭於城市中拯救你的愛人。這個女孩憑著她的熱情打破環繞周圍的固定規則及世界存在的既有標准。如果說愛的力量可以移山,那麼她真的可以。
柏林,夏季某日,羅拉和曼尼是一對20出頭的年輕戀人。曼尼是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個天大的麻煩,竟然把走私得來的10萬馬克贓款弄丟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鍾之後就要來拿回這筆錢。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羅拉求救,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就只有二十分鍾,錢到底在哪裡,如何救命?
羅拉開始快跑!
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羅拉快跑》中的三段開場,都是從紅色電話的特寫開始,她接到曼尼自暴自棄的電話:「你老說愛是萬能的,愛能在20分鍾內變出十萬元嗎?」聽完,就下定決心要幫助自己的男友。
電話一掛完她立刻行動,跑過母親身旁,技巧性的轉場,畫面一拉變成動畫片,羅拉快跑下樓梯,經過喋喋不休的鄰居,以及他那隻兇狠的狗旁邊。
鏡頭拉回現實世界,羅拉跑出門外佇立在柏林的大街上,開始了她的這段快跑旅程。前兩段的結局都非常的戲劇性,但導演獨到的編導功力讓第三段的結局出現一個大逆轉的局面。
相關評論:
《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
《羅拉快跑》明亮鮮活的敘事結構,製造出不斷的曲折與驚喜,在片中沒有任何事是被承認的,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導演於此片中注入強勁的視覺力量、教人窒息的速度感,與震撼的電子音樂,勢必將迷惑所有的觀眾。
由「德國的盧貝松」之稱的新銳導演TOM TYKWE湯姆提克威編導及配樂,此片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觀眾跟著劇情全場喊叫並歡聲鼓掌。
動作、懸疑、驚竦,意想不到的情節,一出絕妙的浪漫驚悚劇,電影語言節奏強勁有力,表現手法新穎,原創性十足,有突破窠臼的耀眼展現。
人物寫真:
《羅拉快跑》在德國已經變成一種現象、一個奇跡,它是德國98年最賣座的電影!!許多德國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蘿拉染了一頭紅發。德國市長更誇張的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羅拉快跑》的海報上製成廣告招牌,想藉此片塑造其活力、年輕的形象,可見此片受歡迎的程度!
女主角卡波騰說:「羅拉帶來了人一直期待著的某些東西。」導演補充說:「羅拉是一天的英雄,但僅只一天!這故事是很好的借鏡,我們任何人都有可能會陷入如此困境中。」
卡波騰拍片時平均一趟要跑200-300公尺,而她總共跑了將近20次。她必須訓練自己跑步的速度,還要跑得充滿精神,而且姿勢要像一般人跑步時一樣正常。
《羅拉快跑》在日舞影展超越其他好萊塢大片奪得「最佳觀眾人緣獎」,導演湯姆提克威相信在接下來的2年內,他仍然會致力於拍電影,但他從未想過到好萊塢發展,而且只要場景適合故事劇本,他也有可能到美國、日本或澳洲等德國以外的國家拍片。
-----------------------------------------------------
假如要為本片尋找定位,稱它為「電玩世代的電影」是最恰當的。本片的創作精神在好幾方面與時下以十幾歲年輕人為主體的電玩世代如出一轍。第一,活在當下,人物的所有生命力,甚至是生存的意義,都只在行動的當時才能爆發出來。因此,他們不會思前想後,一切做了再說。本片女主角勞拉在接獲男友曼尼的電話,表示一定要在二十分鍾之內拿到十萬馬克,於是念頭一轉,就直奔她的銀行家父親要錢。她不會先打電話聯絡,確定父親在不在銀行,也不會思考跟她關系不好的父親,是否一定肯馬上給她一大筆錢,總之「要就是要」。第二,一起向前沖。本片的主要內容是「跑」,不顧一切向前沖。年輕力壯的最大本錢不是「思考」而是「行動」。第三,錯了重來。本片將同一事件用三個不同角度重演一次,本質上就是電玩精神的發揮-這次創新不成換個方式再來。年輕人有的是不斷犯錯,所以他們在採取行動的當時不加思索,但他們並不知道因為自己的沖動行為而會影響別人的一生,就如勞拉在快跑過程中碰到的多名途人,在短短十數秒中便改變了不同的人生際遇。
解讀《羅拉快跑》
賣不了肉體賣靈魂
《羅拉快跑》在我看來是一部奉行了"簡約主義"的電影--因為雖然看起來眼睛會很疲勞,但卻不用動太多的腦子。聰明的電影人和深刻的電影人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前者善於製造感官刺激和貌似庄嚴實際卻簡約明了的涵義,而後者則在被詬病為"冗長"的情景延宕中曖昧地書寫著隱晦的命題。《羅拉快跑》只能是前者而絕不會是後者。
一如《羅拉快跑》帶給人們的想像性節奏,影片的影像呈現出一種高速率的鏡頭運動方式。幾乎不存在任何一個凝滯的鏡頭(除卻幾段慢鏡頭的特寫),從而使觀眾的眼球開始疲於奔命般地亦步亦趨地跟隨著鏡頭的變遷和調動。鏡頭不再忠實於被它所紀錄的每一個事物:那些街上奔走和間或與羅拉發生關聯的人們彷彿從鏡像的紀錄中逃脫的倖存者,只是與情節發生了一點若即若離的關系便匆匆地與故事告別--一切都是那麼地迅速和不確定,影像的紛繁使得觀眾從沒有機會成為這部影片的"再創作者",而只能成為被動的看客,而急於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從一個影像到另一個,不知道思考和滿足。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個特點在於它的色調--主要場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種明亮和"暖"的色調所覆蓋。羅拉那一頭赤紅色的耀眼的頭發在乳黃色的天空和大地間不停地躍動,形成了一種強勁的視覺力量,觀眾視覺上的興奮程度容易隨著這種明亮的視覺沖擊而變得敏感起來--影像的一個作用在於集中觀眾的視覺注意力,這一點上《羅拉快跑》做的不錯。此外還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盡管影像的速度讓我們的視覺興奮得望塵莫及,但即便在一個相當短的瞬間內,呈現給人們的,仍然是一個渾然一體的,雖短暫卻完整的影像結構。比如在路上每一個匆匆的瞬間和噱頭,盡管如浮光掠影般地,但卻干凈、簡約,不會使人們的視覺分散到其他的地方,從而確保了每一個鏡頭的高度凝練。
在鏡頭與鏡頭的切換上,顯著的特點在於"閃動"手法的成功運用。這種"閃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鏡頭切換,它的意義在於製造一種"虛擬"的場景意識--因為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鏡頭轉換方式,實際上都是對前後情節邏輯關聯的一種解說策略--無論這種解說的策略是出於敘事進行的要求還是導演的表現意圖。然而"閃動"則頗具虛幻和"閃爍其辭"的虛擬意味,它可以提醒觀眾,下一個場景隨時地替換上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結束後等待它的不是順承的敘事,而是在虛幻之後的另一個新的開端(盡管在"閃動"的前後,仍然可能是順承或關聯的情節發展)。它不斷地提醒觀眾在用眼球貪婪捕捉每一個場景的同時不要輕易地認同或相信它們,這不過是一個個虛擬的假設和敘事的游戲。觀眾在"閃動"的刺激與迷惑中最終被影像和特殊的"蒙太奇"方式所任意地驅使,變得興奮而沒有判斷力。
下面可以談一談《羅拉快跑》中的MTV風格--主要是關於它的音樂。不能否認《羅拉快跑》的音樂很有重金屬的味道。羅拉的奔跑的急促沒用喘息和心跳聲來表現,那隻會讓人們想起《庭院中的女人》那般的煽情和劣質警匪槍戰片中被戲仿的搞笑音樂--《羅拉快跑》用的全是搖滾,有節奏的鼓點和金屬樂器的聲聲斷斷。他們的作用與其說是來烘托"跑"這一貫穿動作的緊張氣氛,倒不如說是追求一種從整體而言的,對敘事本身的破壞和干擾--因為本來很零碎的、追求片斷效果的場景已經透露了影片本身(或說是導演湯姆提克威)對敘事的不信任和虛擬性觀念,而這樣的聲音布景則使這樣的一種觀念變得更加完美和可靠--它可以使一部分觀眾不再將它當作一部敘事的電影,而將它看作是一部傳遞了某種意圖和形式美感的MTV,因為虛擬的場景、零碎化的影像語言和相關的聲音註解正是構成一部MTV作品的主要元素--而這些在《羅拉快跑》中甚至已經齊備。如果看過徐克導演為歐洲女歌手Milan Farmer拍攝的一部關於女同性愛題材的MTV,便會覺得它們在風格上或許有些相似。
《羅拉快跑》的敘事形式永遠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也是最乏善可陳的--我之所以不願意稱《羅拉快跑》的敘事是一種新鮮的敘事形式是因為,這部影片是不信任敘事的。如果我們過於沉迷於它的敘事結構,我們便輕而易舉地將自己陷入了一個意義的網路中,我們會向自己不斷地提出這樣的疑問: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偶然決定命運?我們能不能去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事物的可能性由什麼來決定?這些意義的負載對於《羅拉快跑》本身的敘事來說似乎成為了一種必須--而對於《羅拉快跑》的敘事結構,我卻寧願將它看作是一種形式的表演,在我的個人經驗里德國人的東西表現主義的色彩可能會濃一點。影片不僅顛覆了經典影片中的"宏大敘事",而且把通常意義上的敘事結構也簡約到了最簡單的程度--即一個敘事的骨架,完全單向的、線形的敘事方式,一切有可能出現旁逸的情節都被以"照片"的形式壓縮。這其實是對已有敘事模式的一種調侃和一種嘲弄--在人們更多地看到不同的敘事帶來不同的命運的背後,實際上是對敘事本身的一次解構。它與其說是表現了有關"命運"之類的宏大命題,倒不如說是提供了一個事件被得以不同敘述的幾種可能,或一個事件在敘述中被不斷改寫的集中可能--"虛擬"在每一個故事的結尾被不斷地提示,敘事本身的無力和不被信任可以浮現。或許影片開始的一段話語已經告訴我們了這些--"數不盡的沒答案的疑問,即使有答案也只會衍生另一疑問,下一個答案又衍生下一個問題,但最終會否原來只是同一問題?"
《羅拉快跑》在影片本身的技巧和創意已經超越了我能力所可談及的范圍。如果站在一個觀眾的立場上,這部電影的特點在於它正在改寫著觀眾(接受者)的欣賞習慣和欣賞動作。首先,它使觀眾在欣賞中心甘情願地放棄"民粹"的和"犬儒"的立場,即不論它的表達策略和藝術形式,而直抵它的內容--然而在《羅拉快跑》中,如果我們放棄了對形式和表達策略的關注,便無法進行與形式形成嵌套的對內容的追問,更何況它的形式已經成為了一種眩目的,為大眾所迷醉的舞蹈,使人們不能筆直地穿越藝術而直達內容和主題的彼岸。其次在於觀眾在對影片的接受中喪失了以往所擁有的"讀解"功能,觀眾參與影片的創作(讀解和敘述)被稱為"怪異"的種種形式所阻斷,所能做的只是被動地尾隨著作者帶有調侃意味的敘述,迎接著一個又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影像。
下載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