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八佰》為何有爭議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看過電影《八佰》了,也深深的被電影中這些戰士所感動,因為在這些戰士面前,生命和國家尊嚴相比不值一提,為了保護國家尊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相信看過這場電影的人都知道《八佰》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原型就是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在“閘北四行倉庫”抵禦日軍的400餘戰士,但是有很多對這段歷史有了解的人都對電影《八佰》有爭議,因為他們認為《八佰》在細節問題處理上和歷史真實內容不同。
其實不管《八佰》存在什麼爭議,這部電影還是非常成功的,那麼你認為《八佰》為何有爭議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B. 為什麼電影八佰不上映呀
不是今年上映了嗎 60多塊錢一張票。而且現在 bilibili 、優酷 、愛奇藝等視頻網站都能在線觀看了,不過好像是收費的。這部電影是一部不好不壞的電影。
C. 電影《八佰》為什麼會直接在網路上爆紅
電影八佰為什麼會在直播在網路上爆紅,因為網路上現在大多數都特別愛在網上購物和看電視啊,等等,因為這個800這個電影在網上特別紅啊,看的人特別多,所以說演的也特別好,所以到了特別喜歡。所以說他才會爆紅啊,因為每個人都愛看呢。
D. 電影八百為何被下架
沒有吧,我在小程序里能看到,就這個
E. 為什麼電影《八佰》的關注度那麼高
第一,《八佰》是疫情得到控制後,電影院正式營業的象徵。由於疫情的原因,電影院被迫停業長達半年;這對於影院來說是不小的損失,對於觀眾來說同樣是一種損失;尤其是喜歡電影的朋友,不能去影院看電影是很大的遺憾。許多電影都被迫下線,觀眾期待許久,卻無法觀影,《八佰》同樣是觀眾期待的電影之一。不能看電影使人們的娛樂生活不再豐富,看電影也成了一件難事。
第三,在近期在《八佰》的點映中,收獲一致好評。吳京也觀看了《八佰》的點映,一位不經常流淚的鐵血男兒,卻流了三次淚。可見,這部電影的震撼程度之大。首輪放映票房接近一千萬,觀眾對這部電影是非常期待的。不少網友稱看完《八佰》,心情復雜;稱其為國產史詩級戰爭大片。這些無疑讓觀眾更加期待這部電影,也更加關注《八佰》。
F. 《八佰》的情節與史實不符,電影為什麼要這樣拍
《八佰》的情節雖然與史實不符,電影這樣拍另有深意。
先從《八佰》真實的歷史背景說起。
一、電影《八佰》的歷史背景電影《八佰》是根據抗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的。
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的是一臉倉皇與疲憊的士兵在荒野中行進,遠方是可見的硝煙和滿目瘡痍的大上海,配上幾聲鴉叫,基本奠定了本片悲涼凄慘的格調。
事實上故事確實很悲涼。
老蔣消極抗日,國軍節節敗退。
所以電影後來請願的刀子、不知戰爭殘酷要參軍的中二學生、獨自游過河送旗的楊惠敏(唐藝昕飾)、募捐的百姓,都是被喚醒家國意識的國人。
G. 電影《八佰》為什麼會被寄予厚望
電影《八佰》寄予厚望是因為《八佰》是華誼兄弟最重要的庫存之一,該片籌劃准備超過10年,耗時一年半重建了蘇州河兩岸的場景,拍攝時間將近一年,是斥「巨資」打造的重磅作品。
影視行業資深觀察員師燁東預計,《八佰》總票房有望沖擊20億元。「如果是正常情況,票房應該能達到30億元的級別,但是目前受制於上座率的限制,電影市場並未完全復甦,會對整體票房有所影響。」
《八佰》原定作為2019年上海電影節開幕影片,後續片方宣布因技術原因取消。而作為復工後首部重磅大作,《八佰》被寄予厚望,一位發行行業從業人員與《證券日報》記者談論時笑稱,「《八佰》是『全村』人的希望」。
(7)八佰為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八佰》正式定檔8月21日:
由華誼兄弟出品、管虎執導的《八佰》正式定檔8月21日。該片是院線復工後,定檔上映的首部全新大片。該片投資方為華誼兄弟,聯合出品方包括阿里影業、光線傳媒、騰訊影業等公司。
8月3日,華誼兄弟股價漲停開盤,報5.25元,封單超27萬手。在此帶動下,傳媒板塊異動,截至記者發稿,北京文化漲停,華策影視、浙數文化、光線傳媒、金逸影視等漲幅超6%。
H. 電影八佰為何會引發極端的爭議
電影八佰為何會引發極端的爭議?人紅是非多,雞蛋里挑骨頭,用這兩句話說這個比較合適,有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心理在作祟,一部電影的好壞,取決於它的編劇、導演、演員、後期,當然創意是首要的,它想表達什麼?核心價值是什麼?我們知道八佰是一部抗戰片,在九一八來臨之前,讓中國人再次了解一下那個年代普通人是如何愛國的,面對外辱,中國人應該如何做,我想這可能是影片想表達的,至於某些人說的「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不值得表揚」其實恰恰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要拿出典型來做例子,越是大眾的越有效果,如果都是英雄才能做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敬仰了,無法共鳴和激勵的作用就會小了,正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為,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激發愛國情懷。
《八佰 》電影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個戰爭,或許有很多人不熟悉,但談起淞滬會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次戰役是發生在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它的結束標志著淞滬會戰的失敗。
不過電影有些適當的爭議,也是好事一樁,可以為今後更加完善提供參考,不過,上綱上線是沒必要的。
I. 電影八佰的歷史原型
《八佰》取材自與日軍奮戰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的真實經歷,歌頌面對強敵毫不退讓,戰士誓死保衛家國的崇高氣魄。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中日雙方幾十萬大軍拚死搏鬥兩個多月,到10月底,國軍撤離上海,僅留下一支堅持最後抵抗的部隊。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奉師長孫元良之命率420餘人,對外宣稱有800人,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抗擊日軍數萬人,激戰四晝夜,斃敵200餘人,傷敵無數,自己僅陣亡九人,傷二十餘人。從此聞名中外,激發了全國抗日熱情,被譽為「八百壯士」。
(9)八佰為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於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人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並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後的血與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