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音樂的歷史變遷

電影音樂的歷史變遷

發布時間:2021-07-26 12:55:07

㈠ 背景音樂的發展歷史

背景音樂 英文名稱:Background music
1、 電影聲帶上,伴隨場景的音樂。可以是另外附加上去的配樂,也可以來自收音機等現場的音源,後者亦稱「現場音樂」(SOURCE MUSIC)。多種網際網路通訊都有。
2、 在公共場所連續放送的音樂,以不影響人們對話為放音的響度標准,可以調節人們的精神狀態,創造舒適、溫馨的環境。背景音樂通常不是立體聲系統,多採用音箱分散式放音,故聲音分布均勻,不良聲環境對聽音的影響小。
3、 背景音樂的簡稱是BGM
4、 曲目大多來源於經典名曲。
5、 其曲風多元化,大眾化。
Background Music,英文中意為背景音樂,指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作為背景襯托的音樂,通常是無人聲的。真正意義上的BGM起源於歐洲的戲曲,自電影有聲化之後BGM得以迅速發展。以BGM指代此義,多出現在動畫行業。動畫界普遍認為,BGM是動畫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它不僅需要配合畫面的情節發展,還必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是動畫的潤滑劑與推進器。因其重要性,幾乎每一部動畫都會把自己的BGM抽取出來,收錄進相應的原聲帶OST里,作為副產品發售。

在中國的發展幾乎沒啥可解釋的~就像別人發明了電影~咱國一樣可以拍~這叫「影響」而並不能解釋為模仿~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傳播而已~

㈡ 音樂的歷史變遷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民間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茲後,箏常常因之而被稱為「秦箏」了。
箏的早期形制,據漢《風俗通》所引古音樂文獻《禮.樂記》的佚文,說是「五弦築身也」,但其時五行學說盛行,究竟是記錄的原始箏制還是臆測就不得而知了。現在一般認為,箏是由早期的五弦發展為漢代的十二弦箏,進而為隋唐的十三弦箏,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現了十六弦箏。
近年江西貴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兩張十三弦箏,這件珍貴的文物,彌補了早期文獻記載的不足,它表明古箏早已傳入中國南部,且其形制業已發展到了令人驚嘆的水平。使我們明白了十三弦箏並非產生於十二弦箏之後,而是早就與之並存的箏制了,只不過早期的十三弦箏多用之於雅樂,稱之為「頌琴」而已。
漢代早期對於真秦之聲的秦箏顯然是有所諱忌的,官方記載的音樂史志均未見著錄。但民間酒會卻往往以彈箏擊缶為全部的音樂活動,後世還盛傳著邯鄲女子秦羅敷彈箏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見西漢時秦箏在民間已經流傳很廣了。
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最初由徒歌,進而為但歌,逐步發展成為六、七種絲竹樂器更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相和歌」,在未歌之前和弄後有所謂「五部弦」、「六部弦」,就是弦樂合奏的前奏和間奏曲。而箏、笛則是其中的主奏樂器。漢代還有《箏笛錄》的專書,記錄有「胡笳」等曲目,這是箏曲器樂化的開始。而後,又由相和歌產生了純器樂的「但曲」。 張永《元嘉正聲伎錄》(公元424——453)載有「但曲」七首:《廣陵散》、《黃老彈》,《飛龍引》、《大胡笳鳴》、《小胡笳鳴》,《鵑雞游弦》、《流楚窈窕》等,都是器樂合奏曲,同時也是箏獨奏曲。就這些曲子來說,都不是秦聲而是楚聲;其結構規模,比起西漢「無要妙之音、變羽之轉」的箏歌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說,箏的崛起乃是隨著漢代晚期相和歌的興盛而獲得飛躍發展的。
表演藝術和樂器構造性能的進步總是相互促進的。漢魏相和樂的箏,已基本定型,一個六尺長的上圓下平的琴身,上張十二條弦,高高的柱子,弦急聲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彈起來箏箏作響。比起聲音細微的七弦琴和體積笨重的瑟來,箏更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演奏已有了「大興小附,重發輕隨」的勾搭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彈箏技巧已沒有多大差異了。這時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騶虞》、《鹿鳴》等,又有當代民間的新聲,正如《古詩十九首>>所說的:「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秦箏以其清新美妙的音樂傾倒了無數的詩人騷客,現存古代的箏賦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賈彬、顧愷之等都是漢末、魏、晉時人;彈箏的名手,除了郝索、陸太喜等民間箏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謝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貴人也競相習彈,蔚成風氣。這一時期是古箏藝術史上空前興盛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東晉、南北朝繼相和樂而起的清商樂中,箏更廣泛地用來演奏吳歌和荊楚西曲。有名的吳歌《上聲歌》,就是由於箏使用了「上聲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蓮》、《烏夜啼>>等西曲也是箏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知古箏藝術是不斷吸收著民間音樂的營養而獲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大約在梁陳之際十三弦箏逐漸興起,到了隋代,十三弦箏在雅樂中的地位已完全確立,但十二弦箏的傳統卻隨著清商樂而流入隋唐燕樂,直到唐末,才因清樂的衰微而為十三弦箏所取代,而其定弦的原則,卻被十三弦箏繼承下來了。如唐箏中的平調調弦法,其淵源無疑是來自魏晉的清商三調的。
十三弦箏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著深厚傳統的七弦琴音樂受到冷落。·彈箏名手輩出:薛瓊瓊、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崔七等,她(他)們精妙的箏藝常為詩人們所稱頌。燕樂的興盛給秦箏藝術以更為廣闊的天地,有名的大麴,《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伊州》、《涼州》等,也都曾被吸收為箏的獨奏曲。開成中(公元839年)揚州崔氏女所彈的十首箏曲《迎君樂》、《槲林嘆》、《秦王賞金歌》、《廣陵散》、《行路難》、《上江虹》,<<晉城仙>>、〈絲竹賞金歌》、《紅璁影》、《思歸樂》,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幾段的大麴;其調名有正商調、分絲調、小石調、雙柱調等。《樂府雜錄》說箏有宮、商、角、羽四調,臨時移柱用於二十八調,從上述十首曲的調名來看,民間箏樂的調弦法還不止於此數,由此可見高度發展的唐箏水平。
唐代雅樂中也使用著箏(稱為頌瑟),祖孝孫,張文收所考定的十二均旋宮之樂,使箏的旋宮性能得到進一步的系統完善。《治箏類要》中所載旋宮十二均,就是轉刊的唐代古箏的旋宮方法。
唐箏豐富的宮調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結構,堪稱傳統箏樂的頂峰。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唐箏遠傳至邊陲域外;其緒餘下及宋代。影響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調品也在借用著箏的調弦方法而彈奏操弄的,這曾使得當時的雅樂家房庶為之感慨不已。南宋經五代、靖康戰亂,唐代的許多傳統音樂都已散亡,但宮廷燕樂中還有箏獨彈,領奏、合奏等多種形式,只此可見唐箏影響之一斑。
明代箏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只是由於復古思想的影響,箏被看作俗樂,樂人的地位低下,教坊樂戶、歌伎伶人,每被官府傳喚以箏歌侑觴,如江寧教坊的李節,善彈箏唱歌,受到作曲家和文人的賞識、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士大夫既不屑為之,彈箏藝人僅靠口授心傳,又無力刊刻箏譜,在集諾之風最盛的明清五百餘年間,竟無一部箏譜傳世,由於沒有這個橋梁,至使前代不少箏樂傳統,日漸消亡,古曲目及多種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元明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對箏樂有著很大的影響。明代中葉北方流行一種以箏、琵琶、三弦等樂器合奏與伴唱的「弦索」,其曲目有北詞清彈六十餘套。這種傳統表演方式,後來一直沿傳到近代。值得注意的是周亮工《書影》中詳細記錄了公元1506—1624年間三種不同的箏歌藝術:明武宗時教坊樂人梁三姑,彈箏獨步一時,她的表演,唱詞間夾有說白,更便於敷演故事情節。彈奏時「洪往舒歸,鯨駭鸞續,更時時罕折柱狀,已若風霧煙雨、共冷冷也」,她高超的技藝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量。稍晚些時的田玉環,不是梁氏一派,她的箏藝更多受到姑蘇、太倉的琵琶和儀征、揚州的陳隋古調的影響,表演時演唱重於彈奏;劉弱彈箏則乾脆唱起甘州、桐城諸歌,如北風凄勁、戌土秋懷,正是秦箏慷慨悲歌的遺意。而他的演奏「連絲並撥,雨霰驚飛」,也有著很高的水平。據周亮工的見聞,明代末年再也見不到這樣的絕藝了。
秦箏自早年傳入中原,趙、鄭、楚、吳相繼流行,後來,隨著客家人的三次大遷陟,秦箏又傳至閩、粵。古箏藝術的花朵,遂遍及全國各地。流傳至各地的箏樂,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長期的影響,並與當地民間音樂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在近代發展成為不同的流派。 最著名的有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幾大流派,其淵源都可以上溯到清代。這些流派不但具有著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有著各具特色的音韻特點和演奏風格;有些在記譜上也有獨具的譜式,如山東的花字工尺譜,潮州的二四譜,這使源遠流長的古箏傳統藝術更為絢麗多彩。
這些流派的曲目由於歷史的和整理記錄的條件不同而多寡不一,如中州古調有六十餘首,漢阜古譜有四十餘首、齊魯花字工尺譜二十首、武林箏曲十首等。這批珍貴的遺產,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箏藝術的結晶,它不但是我國古箏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於美國。它是一套以鼓為主的組合性打擊樂器。由一人演奏始時專為爵士樂伴奏。
「爵士」二字,並非指英國皇室的勛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名字,全名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下層黑人們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的高呼「爵土,再來一個!」。後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做「爵士樂」了。

爵土鼓從外觀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在我國,人們就按它的外型而習慣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稱「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簡單,只有大軍鼓、小鼓和軍鑔。人們把大軍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腳把大鼓踢響,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掛上一片軍鑔。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裡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鑔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後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鑔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雛型。他們把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個能鼓動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軍鑔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一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後來通過發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現代的爵士鼓。隨著爵士樂的不斷發展。鼓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簡陋的裝置再不能適應樂隊和鼓手的需要,於是就在打擊樂組合中逐漸加入了幾個去掉響弦的小鼓,打起來嗵嗵嗵嗵,與大鼓、小鼓交相呼應十分動聽,後來就以它們發出的聲音命名為「嗵嗵」(TOM—TOM)。我國的習慣叫法為「嗵嗵鼓」,因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隨著爵士樂的發展,能夠連動的踩鑔也加了進來。直至發展到型制健全、操縱方便、具有兩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鑔的世界性打擊樂器了。

㈢ 電影音樂的作用和發展

電影已有百年歷史,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音樂已成為這門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的彩色化、寬銀幕化以及立體聲音響的出現,杜比錄音系統、數字多軌錄音技術的運用等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電影音樂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想,各種新風格、新體裁的電影音樂不斷涌現。在電影中,影像與音樂是一種怎樣的關系?電影導演如何決定和使用音樂?導演與作曲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一旦音樂以及音響與畫面相結合,那麼會給我們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印象呢?純音樂與電影音樂關系如何?作曲家是怎樣著手創作電影音樂的?一部電影音樂又是怎樣完成的?電影音樂是如何變遷的?等等,這些都是這門課程所要討論的問題。通過《電影音樂》這門課程,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電影音樂,並讓學生以不同的專業立場來了解和掌握電影音樂,以達到日後獨立工作時自身所應具備的"背景"知識。授課方式:結合理論講授的同時,利用音響資料,盡可能讓學生多聽電影音 樂作品,在聽的過程中,具體講解和分析音樂本身。另外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再來觀看聽過的作品,以加強學生對電影音樂功能、作用的印象,求得完整的"電影音樂"知識與概念。授課為一學期。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但更准確地說,它是在導演統領下的一個群體的藝術。導演、編劇、錄音、攝影、音樂、美術六大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個電影就不存在。而音樂與電影更是骨肉相連。

「首先,電影是音畫藝術,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是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的。人們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聽聲音刺激。電影能從無聲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攝影美術之外的表達形式。你看那些好萊塢大片,從開始到結束,大量的音樂充實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甚至於當電影出現某種色調時,音樂都能起到增強作用。」

「其次,電影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對他的研究生們做過一個實驗,為他們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20分鍾,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參考資料:http://www.ccmce.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影片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好的電影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影片豐富的內涵。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高潮的設置、音樂和影片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電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電影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電影歌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專業電影工作者最常用的辦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讓他為電影的不同場景作曲,但有時也啟用一些現成的音樂作品,可以是舊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獲得它的版權。電影音樂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畫面以後,所以有時間的緊迫性,作曲是後期製作的最後一個創作人員。通常電影音樂綜合了導演的作曲家的意見,一旦標定了音樂後便開始創作,作曲家還必須了解影片在音樂製作方面的預算,控制費用不超支。使用流行樂作為影片音樂需要辦理版權許可證,這是個花錢的過程。有雄厚資本的劇組才敢問津。
入行途徑:
先入音樂那行再入電影音樂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嚴肅音樂以外的一些地下音樂工作者也有可能為電影音樂作曲。

㈣ 音樂的發展史

第六章 浪漫主義音樂

一、音樂中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這一詞的含義,原來是指用羅曼語(Roman)書寫的故事,進而專指長篇小說或騎士故事,後來也包括傳奇小說等。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首先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中。在作品裡,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現出來。就是說,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在理論上相對立。古典主義的音樂是線條式的而且是鮮明的,浪漫主義的音樂富於色彩和感情,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實際上在古典主義音樂中,已含有浪漫主義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內容。

二、浪漫主義音樂的形成 : 初期浪漫主義音樂與其它姊妹藝術一樣,發自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與同法國大革命有關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約晚數十年。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為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其後的作曲家們都可劃分為浪漫派。從時代上來說,十九世紀中葉是其全盛時期。

三、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事實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後期作品中,就已經明顯地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作為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舉出舒伯特和柏遼茲這兩人。他們都是從格魯克、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傳統出發,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高峰,這一系列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至於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在音樂史上歸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

四、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地位 : 浪漫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這一時期盛產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敘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別致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個「寶庫」。
浪漫主義音樂也是一座橋梁:韋伯接受了格魯克和莫扎特的傳統,傳至近代的瓦格納;舒柏特在器樂方面是貝多芬的繼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經過舒曼和沃爾夫傳到現在;柏遼茲的標題音樂出自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後來又與近代法國的印象主義發生聯系。

第七章 民族樂派

一、民族樂派的形成 : 在十九世紀中葉,東歐、北歐和俄羅斯的許多音樂家雖然深受西歐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影響,但他們實際上更重視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創作,因而此間產生了一大批表現本民族的國民性格、願望和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正是他們,建立和發展了這一相對獨立的音樂派別——民族樂派。這一樂派並不屬於某一時間范圍,而是由於這一樂派具有共同的美學准則,而在音樂史上劃歸為一個整體。
狹義上的民族樂派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樂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樂家格里格以及芬蘭音樂家西貝柳斯。廣義的民族樂派范圍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樂家之外,還包括俄羅斯音樂家格林卡和俄羅斯「強力五人集團」(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穆索爾斯基、鮑羅丁和居伊)。有的音樂理論家甚至認為俄羅斯音樂家柴科夫斯基、波蘭音樂家肖邦和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人應兼屬浪漫樂派和民族樂派。
可以這樣說,只要一個作曲家把他的音樂建立在他本國的民間歌曲和舞蹈上,或者努力用各種音來表現它的傳奇或風景的時候,他就是在創作叫做民族主義音樂的東西。

二、俄羅斯民族樂派: 俄國是一個廣闊的國家,覆蓋著整個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在北方,亞麻色頭發的巨人們,唱著孤獨的歌曲,在冰海里打魚,並且在冰凍的海里獵貂來為世界上的名國王子做皮袍。在南方,深色皮膚的人們從亞細亞來到這些山裡,帶著他們那些古怪的、粗野的舞蹈。這一貧富分化、內戰連綿不斷的民族,古往今來都給人以「多災多難」的印象,正是這樣的命運,使這一民族具有了獨特的性格:深沉而憂郁的氣質、熱情奔放的民間文化、爭強好勝的民族精神。
從「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開始,經過「俄羅斯樂聖」柴科夫斯基,一直到本世紀不斷活躍在音樂界的不計其數的俄籍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他們創作或表達的音樂語言,無不滲透著俄羅斯民族的精華。

三、捷克民族樂派 : 捷克這一國家處於中歐和東歐交界之處,境內山川縱橫,景色優美,民族舞蹈也兼有中歐和東歐的特色。從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這兩位大音樂家的作品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對於自己祖國的無限熱愛和眷戀。他們的作品深受本民族舞蹈音樂的影響,用濃厚的色彩、深情的筆觸描繪了祖國的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色。
除了兩位大師以外,捷克還產生了諸如菲比赫(1850-1900)、傑那克(1854-1928)、蘇克和德爾德拉等著名音樂家。

四、北歐民族樂派 : 這一樂派也稱為「斯堪第納維亞民族樂派」,其代表為格里格和西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結合本民族音樂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以描寫自然為主,雖然充滿民族音樂特色,卻從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於創作,從真實的創作中體現出民族性格。
芬蘭的西貝柳斯則是一位充滿愛國激情的音樂家,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反映出爭取民族獨立的傾向,具有強烈的號召力和鼓動性。他崇尚貝多芬,作品中常表露出類似貝多芬音樂性格的「斗爭性」。後人認為,西貝柳斯是繼貝多芬之後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

五、其他民族樂派: 每個國家的民間音樂中都有一些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別的國家的曲調和節奏。例如:一旦我們逐漸熟悉了西班牙的音樂,以後再聽到那些以響板和腳跟舞的咔嗒聲為標志的令人興奮的節奏,我們就絕不會誤認它是任何別的音樂。西班牙是舞蹈的國土,像探戈舞、霍塔舞、波勒洛舞、阿拉岡涅茲舞、瑪拉歸納舞——似乎有一種魅力,而且這類音樂感染了許許多多的作曲家們。偉大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阿爾貝尼茲、格拉納多斯以及被後人譽為「吉它音樂史上的肖邦」的吉它演奏家泰雷加等人,都在創作中大量融入了西班牙民族音樂的特色,成為西班牙民族樂派的奠基人。
到本世紀上半葉,和西班牙民族樂派密切相關的拉丁美洲民族樂派也對世界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代表人物為墨西哥作曲家龐塞、巴西作曲家魏拉-羅伯斯、委內瑞拉作曲家勞羅等人。

第八章 近代音樂 : 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音樂史上可稱為「近代音樂」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印象主義音樂為代表的幾種音樂流派,實現了音樂史上從晚期浪漫主義向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過渡。

一、印象主義音樂的形成: 印象主義音樂產生於十九世紀末,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音樂流派。這一流派的音樂家與此前的浪漫主義音樂家有很大區別,他們並不通過音樂來直接描繪實際生活中的圖畫,而更多的是描寫那些圖畫給我們的感覺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朧、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
集印象主義音樂之大成的兩位音樂家都是法國人,即德彪西和拉威爾。此外,法國作曲家杜卡和義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

二、法國印象主義音樂 : 象別的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一樣,德彪西的音樂是標題音樂而不是絕對音樂。十九世紀末,在法國有一派叫做「印象主義者」的畫家和詩人,因此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力圖用音樂來達到「印象主義者」用繪畫所達到的同樣效果。這種印象主義藝術家所畫出的並不是生活的美,而是夢幻的美,象彩虹的終端的一大堆金子那樣的遠處的美。在使用新的和聲和音樂方面,德彪西是現代音樂的先驅。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主要採用的就是完全沒有半音關系的「全音階」和許多在空氣中根本聽不見其振動的「泛音」。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帶有閃爍性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他們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族拉威爾了,但是拉威爾並沒有象德彪西那樣對全音音階和聽起來奇怪的和弦使用得那麼多。大概從來也沒有另一個作曲家象他那樣更懂得如何從管弦樂隊里抽取這么多音色的深淺明暗度的了。例如在《波列羅舞曲》中,那節奏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那旋律是重復一遍又一遍。在這首西班牙舞曲形式中的變化和趣味是來自拉威爾對力度的純熟使用(從輕到響或從響到輕的變化)和對音色的巧妙結合。

三、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 印象主義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音樂過渡的橋梁之一,雖然這一樂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但這種風格對於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後來的二十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十二音體系」以及「序列音樂」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第九章 二十世紀現代音樂

在歷史上,從來也沒有一個時期象二十世紀那樣,有這么多的迅速變化。兩次大戰改變了各國的邊界和人們的思想方法,科學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們推向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未來。在反時代精神的策動下,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刻、文學、戲劇和音樂,正在沖破著各種舊的形式,試圖表現新的生活方式。

一、現代音樂的特點 : 在每個國家,本世紀的作曲家們都在對音樂的諸要素——如節奏、旋律、和聲、曲式——進行著實驗。
本世紀傑出的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曾經說過,他贊成這樣一種音樂,在其中,所有的主題都絕對不出現重復,每個小節都應當同前面所有的小節完全不同。
許多作曲家都對節奏進行實驗。有的作曲家寫出了既沒有小節線,也根本沒有節奏型的樂曲。其他現代作曲家們正在製造一種音樂,在其中,一個管弦樂隊或合唱隊的兩個部分有完全獨立的節奏。這些現代派也許沒有認識到:這種不同節奏的同時使用早在美國印第安人的音樂里就可以找到。
作曲家們也正在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橫向安排上做出同樣令人驚訝的改變。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臘人和早年教堂神父們的調式上去,還有的作曲家從東方人的滑行音階那裡取得靈感,將「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別運用到了樂曲之中,有些人甚至發明了一架能彈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鋼琴。雖然這種音樂並沒有得到發展,但它的確有助於使音樂家們更注意半音階音樂,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樂。這種對半音的運用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奧地利音樂家勛伯格的十二音音階。在形成一個旋律時,這種十二音音階(由鋼琴上的一個八度范圍內的所有白鍵和黑鍵組成)的每個音都必須逐個用過一次以後才能再用。當然,這種音樂沒有特定的調子,因此被叫做「無調性的音樂」。
至於和聲,即在不同的音同時發音這一方面,也有一些驚人的新發展。那些恢復古代調式的作曲家們往往也重新運用了古代的和聲,例如多少世紀以來,曾經被傳統和聲學認為「用起來太僵硬」和「聽起來太別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進行。
在現代音樂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叫做「多調性音樂」的東西——即同時用兩個調子寫的音樂。例如,一個旋律或主要的主題可能是C調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聲部卻可能是升F調的。

二、美國爵士音樂 : 可以這樣說,在本世紀所有基於民族和社會習俗的音樂中,沒有哪一種比美國爵士音樂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了。由於它那狂熱的節奏和古怪的不協和音,從某方面講,它似乎是新時代的一種表現。爵士音樂有許多對職業音樂家們產生吸引力的特色,例如其中帶有小三度和小七度的音階,以及基於小三度和小七度音階的七和弦等等。
可是,最具強烈感染力的爵士音樂特色,是它那獨具特色的節奏。在爵士音樂這里,有一種新的切分音——「多節奏性」,即同時有兩種很強烈的節奏型相互對立,例如一個三拍子節奏加在一個四拍子節奏上。這種錯綜復雜的多重節奏顯然是原始民族的音樂特點,因此爵士音樂的興起,無疑是人類對於自然的一種理性回歸,這是本世紀各種藝術形式的共同趨向之一。
職業的音樂家們也被那些不常使用樂譜的、甚至事實上常常不會讀譜的原始爵士音樂演員們所迷住。在一時的沖動之下,這些自發的爵士音樂演員可能在一個旋律上即興演奏出最復雜的變奏曲。
我們在本世紀初美國傑出的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中,可以找到爵士音樂在節奏上、旋律上和和聲上最好的擴展運用。還有另一位美國當代作曲家格羅菲,也成功地借鑒了爵士音樂的特色,結合他那超凡的配器才能,描繪出一系列美國自然風景的音畫。他那《大峽谷組曲》就是用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調感的一個令人目眩的樂器調色的展覽會。

三、樂器方面的變革 : 隨著本世紀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音樂藝術也受到很大沖擊,電聲樂器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對傳統樂器提出了挑戰。不過,那些至今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電子樂器,如電風琴、電鋼琴和電吉他,在音色上並不是新的樂器。頭兩種樂器只是模仿原有樂器的音色,而第三種樂器只是擴大了原來樂器的音量。後來由於電子合成器的出現,人類終於可以演奏出人聲、風雨聲等傳統樂器所不能實現的音色。
對新效果的最戲劇性的追求是在打擊樂器上進行的。從前,打擊樂器幾乎只是由定音鼓組成的,偶然由鼓和鈸加以加強。現在,打擊樂器組已經變成一個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接受的東西——例如一個打字機、一個發電碼的鍵、一個錘子、一張鐵片、或一條沉重的鐵鏈。

四、紛繁復雜的現代音樂流派 : 正如二十世紀的其他藝術形式那樣,音樂藝術也趨向於多樣化,眾多的流派各成一體,都完全脫離了古典的美學傳統。比較典型的幾個音樂流派為: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原始主義」;以亨德密特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以勛伯格、韋伯恩為代表的「十二音主義」;以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本世紀中葉以後,還出現了「序列音樂」、「偶然音樂」、「具體音樂」等略顯「怪異」的全新流派。
無論文學、美術還是電影、音樂等各個藝術分支,許多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作品剛剛問世之時,總難免遭到非議,其原因或者是與傳統美學相悖,或者是難以理解。但是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作品經過時間的推移,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而成為現代藝術中的名作。

第十章 未來音樂展望

通過觀察當前音樂的某些傾向,我們就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未來的音樂。

一、電腦音樂的崛起 : 電腦音樂的出現大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也不過十多年歷史,但其發展之迅猛,是以前任何一種音樂製作形式所無法匹敵的。
傳統的音樂製作過程大多較為復雜。以前的音樂家在作曲時,要先親自寫好樂曲的總譜,再由專門的抄譜人員按照各個樂器抄好分譜,其後還要請一個與樂曲體裁相應的樂隊來進行排練演奏,作曲家聽過演奏之後,再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反復修改,直到滿意為止。這樣復雜的作曲程序,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顯然與日趨緊張的快節奏現代生活不相適應。
本世紀由於電子音樂的出現,終於使作曲家可以在同一個鍵盤上演奏出不同樂器的音色,而錄音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各種音色的合成變得輕而易舉。有了這些工具,作曲家們不必再依賴樂隊了,在一間小小的錄音棚內就可以隨意作曲和編曲。
八十年代以後,電腦技術的日新月異使音樂製作者又多了一件「超級武器」,在電腦硬體方面,高品位、多功能的音效卡層出不窮,不但越來越逼真地模仿出各種樂器的音色,還能模仿出各種音響效果;在軟體方面,各種音樂製作軟體已成為當代音樂家們必不可少的作曲工具,其功能也日趨完全。
電腦音樂剛剛問世之時,即擁有人類所無法達到的「准確性」,這既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過於准確使電腦音樂不具有任何「感情」因素,平淡而機械。但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革新,作曲者已經可以隨意調整每一個音符的音量、力度以及樂曲播放過程中的整體速度變化,如今的電腦音樂,已日益具備生命力了。當然,電腦音樂真正走向輝煌的時代,還並未到來。

二、從當前音樂流行趨勢預測未來音樂
可能影響下一代的音樂的一些當前流行傾向是:
1.對旋律、節奏、和聲和樂器學的新形式的實驗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種新的機械發明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有力影響。
2.對音樂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強調,伴隨著更廣闊的國際聽眾,導致所有國家的人民之間更深刻的了解。
3.通過運輸、交通和音樂復制工作手段的繼續進步而不斷成長著的潛在聽眾。
4.音樂教育的普及不僅協助那些在音樂上有天賦才能的人們達到最高的發展,而且也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分享未來音樂的光榮奇遇。

㈤ 音樂影片的歷史

在1910年,亞歷山大·史克里亞賓為了歌劇和一種叫做「Light Organ」的音樂器材,寫了一首交響曲《普羅米修士-火焰之詩》。在1920年代,奧斯卡·費斯琴格(適當的定義了視覺音樂這個名詞)的動畫電影搭配了管弦樂團彈奏的配樂。費斯琴格也製作了短拼的動畫影片,為了宣傳Electrola唱片公司新發行的唱片,這些影片很有可能就是史上第一支音樂影片。
在1929年,俄羅斯電影的革命者狄齊卡·維托夫(Dziga Vertov)製作了一部片長40分鍾的影片,叫做《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這部電影實驗了拍攝真實事件的手法,有別於喬治·梅里斯(Georges Méliès)誇張的戲劇性表現方式。整部電影都使用了音樂作為背景(在放映的戲院由管弦樂團現場伴奏),而且完全沒有對白。這部電影特別之處在於,它利用了快速剪接和快速畫面的技巧,將整部電影的節奏和音樂結合,並讓觀眾產生情緒。這部電影被認為設定了紀錄片的拍攝原則,也對所有電影製作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㈥ 影視音樂發展歷史

影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程

1


默片(無聲)時期

第一位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人是盧米埃兄弟。
1895

12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廳,盧米埃兄弟放映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商業片,
當時盧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時還邀請了鋼琴家做現場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樂,因此這代表了電影與音樂第一次的交會。

(觀看電影《雨中曲》中當時觀眾欣賞無聲電影時的場景,因為沒
有人物對白,劇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喜劇大師卓別林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明星。

2


起飛時期

對於電影史來說,
1927
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影像與聲音結合
的技術終於成熟,使得有聲電影正式崛起,觀眾終於能在看電影時聽到
演員們的聲音了。由於故事情節已經能由說話聲與對白交代清楚,從今
而後它就是情緒系統的重要領導者。從有聲電影問世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電影音樂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純音樂的形態來構思,因此,
電影音樂脫離不了古典音樂的氣息。

3


專業化時期

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後,隨著電影的發展以及一些音樂家對電影音樂
發生興趣之後,開始為電影寫作專門的樂曲,電影音樂才有了明顯的特
性與進步。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家以史坦納為代表,史坦納可以說是電
影音樂家的鼻祖。史坦納首創米老鼠式的編曲方式,為早期的電影譜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亂世佳人》、《北非諜影》等;此外,恐怖大師
希區柯克與柏納赫曼的《驚魂記》(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樂音
響製造出凄栗驚駭的場面,也成為電影音樂的典範。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

1

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
但聽覺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

2

片斷與整體的矛盾統一性
——
電影音樂在影片中是分段陳述、

斷出現的(早期的電影音樂例外)。

3

音樂長度的制約性
——
電影音樂受電影蒙太奇的限制,
隨劇情發
展而變化,因而每個音樂片斷的時間長度,均受到嚴格限制(誤差通常
不能超過半秒鍾)。

4

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不可分離性
——
電影音樂要通過錄音
(包括混
合錄音、光學錄音)、洗印、放映等技術處理,因而深受科學技術的制
約。

電影音樂的主要功能

1

描繪作用
——
這是較為客觀性的處理,
主要用音樂來渲染烘托畫
面的情緒及氣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於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變化,體現內心潛台詞等。

3

劇作作用
——
音樂參與影片的情節發展,
成為影片結構不可缺少
的組成部分,
包括刻劃人物的復雜內心矛盾,
表現人物之間的外部沖突。

4
、背景氣氛作用
——
音樂以特定音調、樂器音色、風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體中,作為表現時代特徵、民族特點、地方色彩或強化特定的影
片基調與氣氛的手段。

5
、結構貫串作用
——
同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多次反復(或變化反復)
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既能使整部電影完整、統一,
又能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前後貫串的感受。

㈦ 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歷史

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所指涉的歷史和地理范圍非常之廣,它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海外華人社區。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電影工作者們開始大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國電影獲得許多國際大獎,而且逐年增多。由於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歡迎,中國電影工業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外資並且不斷地與外方合作拍片。隨著電影生產和消費的國際化,中國電影實際是由什麼組成的問題也就凸現了出來:它是由中國人為中國人生產的嗎?假定關於中國電影的性質已達成某些共識,那麼,紮根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而有別於好萊塢現象的這種電影有它自己的特點嗎?這些特點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國際電影界所洞察與闡釋的呢?這些特點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形成有意義的國際對話呢?

回顧中國電影一個世紀的發展,不由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義的歷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電影在西方發明。這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戰敗之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年。自從1895年以來,世界范圍內視覺技術的發展與中國這個正在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事件的聯系日趨緊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戲在上海的徐園上演。在此後的百年間,引進的西方電影技術在中國本土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這項研究里,我們把中國電影史的斷代精確地界定在這百年(1896~1996)間,並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遠影響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決定的。我們把1896年作為起點,因為從一年開始,中國電影的消費與銷售開始具備跨國家的性質(當然也可以設想以始於1905年拍攝的第一部中國影片或是 1913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故事片作為中國民族電影史的開端)。

我們把對於中國三個地區(大陸、台灣、香港)的電影的探討下限定在1996年,因為從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獨立於大陸的地緣政治實體,這一中國歷史的全新篇章無疑將會對中國電影,特別是對後殖民的香港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盡管預測將來的中國政治和中國電影的形貌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可以在次對中國跨國電影百年史進行一番梳理。我們將探究在中國電影史的整個發展歷程中的影像生產與消費的一系列模式:從傳統的"影戲"到機器再生產的現代時期的"電影",到後現代時期的電子影像的"模擬"(simulacrum)。我們的假設是,這樣一種視覺的歷史詩學不可避免地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學相聯系,而且深深地植根於跨國資本的經濟學之中。自從電影媒體完全整合到經濟和文化之中並調和這兩者以來,它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和勾畫中國文化政治與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兩者關系的輪廓的一個很具說服力的例子[1].

接下來我將簡要回顧歷史,並對可被稱為"跨國的中國電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個相關的理論。種種跡象顯明,似乎只有在恰當的跨國語境中才能正確理解中國的民族電影。人們必須以復數的形式提及中國電影,並且在影像製作發展過程中把它稱作跨國的。中國個案中的跨國主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作觀察:第一,19世紀以來,特別是在1949年以後,中國分成了三個地緣政治實體——大陸、台灣、香港——由此而來,這三個地區之間出現了中國的民族電影/地區電影的競爭與合作。第二,在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國電影的生產、銷售、消費的全球化。第三,電影話語本身對中國及中華性的表述與質疑,即對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華人中個人或群體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族群認同、以及性別認同的交叉檢驗。第四,一次對中國"民族電影"的重新回顧與審視,就好象是在回顧性地閱讀跨國電影話語的"史前史".這一過程旨在揭示民族電影話語的政治潛意識——電影的跨國根基與條件。這些是任何一個民族電影規劃必定要克服與超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免受實際的或假想的帝國主義的危害,或是為了迫使少數民族保持沉默來維持國家統一。

在此我要以中國電影為例來說明當今世界電影形勢的變化。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跨國電影的發展是電影生產、銷售、消費這一系列機制全球化的結果。世界電影業的變化發展不僅使人們對"民族電影"這一概念提出質疑,而且使電影話語中"國家性"(nationhood)

的建構復雜化。因此,我所做的中國電影史概可以作為一個世界電影史總體發展趨勢的一項個案和範例來閱讀。對一個特定的民族電影的研究於是成為跨國的電影研究計劃的一部分。

民族電影與現代民族國家

電影作為一種發端於西方的新技術和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在1895年;電影發明一年以後,傳入上海。可能是盧米埃爾兄弟的一名攝影師兼放映員,在徐園的游藝會上放映了電影短劇。

接著來到上海的放映人是美國的利卡爾頓(James Ricalton),1897年他帶來愛迪生公司的電影在茶館和游樂場所放映[2].此後直到1949年,中國放映的大多片子為外國電影,放映場所先是在茶館後是在影戲院。外國影片占據了中國電影市場的90%,居於主導地位。人們不難料想,好萊塢電影是風頭十足。

1905年,任景豐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館里拍攝了中國最早的電影《定軍山》。他拍攝的是著名演員譚鑫培所表演的京劇。鄭正秋於1913年拍攝的家庭短劇《難夫難妻》,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故事片。不過,它是由美國人布拉斯基在中國的製片廠、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的。

同年,黎民偉與布拉斯基拍攝了香港的第一部電影《莊子試妻》。布拉斯基後來又把這部片子帶到美國,因此它成為最早在國外放映的中國電影。由此可見,中國電影從誕生之初便是跨國資本的產物。

在以後的歲月里,中國的民族電影是在引進的西方的電影技術、意識形態、藝術手段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壯大的[3].程季華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寫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在這本代表官方觀點的著作中,中國的左翼進步電影的發展是在與外國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霸權的斗爭中成長的[4].中國民族電影工業所作的生死搏鬥與作為20世紀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困境息息相關。現代性、民族建構、民族主義、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以及新的性別認同都是此類民族電影的中心主題。中國的民族電影已成為鍛冶新的民族文化所需的成分。在"軟性"娛樂電影(羅曼司、蝴蝶派小說、武打片、鬼怪片、古裝劇)

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左翼電影工作者充分利用電影這一新的視覺技術的政治與革命潛力,試圖把它發展成為自覺的社會批評的大眾藝術[5].正如其他民族電影一樣,中國電影也是"國家神話的鼓動者和國家的神話"[6].通過創造一套連貫的形象與意義、敘述集體歷史、以及上演普通民眾生活的悲喜劇,電影給有可能呈現為異質的實體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統一體:"現代中國".

中國音樂發展史:粉碎「四人幫」後最早流傳兩首作品,一是歌曲《祝酒歌》,唱出了粉碎「四人幫」結束十年浩劫後,人們無比喜悅的歡樂心情。另一首是管弦樂《歡慶舞曲》。記得是在1977年7月下旬的一天,國慶辦公室的一位年輕人來到我家對我說,今年是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一個國慶節,天安門廣場要舉行焰火晚會,各界群眾將組成110個舞圈跳集體舞,國慶辦公室正在徵集舞曲,希望你能參加應征。由於「文革」時期把三拍子的圓舞曲說成是「小資產階級的輕歌曼舞」成為忌諱,所以我們希望這次在焰火晚會上能產生一首新的大家喜歡的圓舞曲。幾天後我交出了小樣,再幾天後通知我寫總譜,再十天之後,這位年輕人到我家取走了總譜,中央樂團很快錄了音。國慶節的當晚天安門廣場一片歡騰,十幾萬人伴隨著《歡慶舞曲》翩翩起舞,興高采烈,有如奔涌著的歡樂海洋。之後《歡慶舞曲》出唱片,出總譜,還成為中央電視台一段時間內一個欄目的開始曲。轉年,國慶辦公室又約我再為1978年的國慶晚會寫作《歡慶舞曲》的姊妹篇《節日舞曲》,後因那次晚會沒有舉行,此事也就停止了。但《節日舞曲》被改成了軍樂直到現在還時有演奏。

就我個人來說,1977至1979年這三年是我音樂創作中經歷的一個高峰期。繼兩首管弦樂曲之後,又為武漢軍區描寫陳毅元帥的話劇《東進!東進!》作曲,寫了7首陳毅詩詞歌曲,緊接著又為葉劍英元帥詩詞《八十書懷》、周恩來總理詩詞《大江歌罷掉頭東》作曲,並於1978年年底接受了中央歌劇院為新中國建立三十周年獻禮的歌劇《記住啊請記住》作曲,緊接著又接受為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獻禮歌劇《星光啊星光》作曲,與此同時,我還擔負著八一廠的故事片《雪山淚》,峨嵋廠的故事片《挺進中原》,珠江廠的故事片《梅花巾》的作曲任務。兩部歌劇、三部電影同時進行,偶爾還穿插一兩首其他的歌曲作品,時間非常緊張。《星光啊星光》初稿46段唱26天就寫出來了,音樂構思像開水龍頭似的從心中流淌出來。我寫出來之後交我同學滬邑同志修改,然後再交由歌劇院一位同志,福空文工團一位同志和滬邑三人進行配器,因為我實在沒有時間了,中國歌劇院急等著排練。此劇演出時盛況空前,一票難求,各界觀眾絡繹不絕,非常踴躍。

這次音樂高潮興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思想解放,也就是破除「兩個凡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小平同志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開創新局面》。從我個人的親身經歷,特別是創作歷程可以看出,當時的創作熱情是多麼高漲!人民的命運,時代的風雲和作者的聯系是多麼緊密,對一個作者產生了多麼深刻的影響。

1983年至1985年匯聚眾多文藝界人士、藝術團體創作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以及後來的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的「精品工程」獎、中央電視台的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等眾多的評獎比賽,也都對新的歷史時期的音樂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第一屆中國音樂金鍾獎到紀念建黨80周年是第二次音樂高潮

2001年「5·23」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音樂金鍾獎評選活動,從此創設了我國的第一個音樂大獎,吸引了全國音樂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第一屆金鍾獎設立了創作獎,分聲樂和器樂;表演獎,分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還特別為年屆80高齡、從事音樂工作60年以上成就卓著的老音樂家設立了終身成就獎,這在我國和世界上都是首開先河,引起文藝界和社會上的強烈共鳴。結果121部交響樂應征,評出了金銀銅獎21部;應征歌曲256首,評出金銀銅獎36首;參賽歌手81名,評出金銀銅獎18名,老音樂家的終身成就獎評出了27位,頒獎晚會和慶祝酒會盛況空前,熱烈非凡,一些與會者激動得熱淚盈眶。

紀念建黨80周年音樂會,推出的新作品有遼寧的《陽光》,山東的《祖國》,深圳的《希望》等三台大型交響音樂會,產生了交響組曲《陽光下的祖國》,鋼琴協奏曲《春天的故事》,交響合唱《希望》等一批精品力作和各類體裁的新歌。同一時期產生的歌劇《蒼原》、《黨的女兒》也受到普遍好評,這都為慶祝建黨80周年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力地推動了音樂創作和音樂事業的向前發展。

從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到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再到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鍾獎形成了第三次音樂高潮

2005年中國隆重地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為此,中宣部有關領導專門主持召開音樂創作動員會議。中宣部撥出專款推動這項工作,中國音協積極投入,各省市積極響應,中國音協與廣州市委推出了「民族之聲交響音樂會」在廣州和北京隆重演出。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說:「好久沒有聽到這樣的音樂了,聽得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當時中宣部文藝局主持召開了座談會,給予高度評價。同一時期廣東省委宣傳部還舉辦了「時代之聲——傅庚辰作品音樂會」。河北舉辦了《英雄河北》、湖北舉辦了《三峽回響》以及其他省市的一些紀念音樂會,也都取得了成功。中國音協在人民大會堂組織了隆重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中央有關領導出席並作重要講話。當晚由中國音協組織舉行的冼星海作品音樂會極其成功,當《黃河大合唱》演唱結束時贏得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從2003年至2007年涌現了大批優秀作品:大型聲樂套曲《航天之歌》、《小平之歌》、《交響樂2008》,交響詩《紅星頌》,交響組曲《地道戰留給後世的故事》,交響樂《聖火2008》,交響合唱《金陵祭》,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木雕的傳說》,舞劇《紅梅贊》、《閃閃的紅星》、《紅河谷》、《一把酸棗》、《風中少林》、《南京1937》、《西遊記》以及近期出現的交響組曲《喬家大院》、交響樂《巍巍昆侖》、《江山多嬌》等。交響樂創作思想、創作道路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中央領導同志對兒童歌曲十分重視,指示中國音協要下決心抓好兒童歌曲創作,並作出部署,成立七部委工作組織。中國音協堅決貫徹中央領導指示,召開詞曲作者座談會,廣泛徵集作品並與共青團中央、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兒童歌曲電視大賽。經過三年努力,兒童歌曲匱乏的局面有所好轉,產生了《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讀唐詩》、《司馬光砸缸》、《朝霞之歌》、《春天》、《憫農》等一批優秀兒歌。電視劇音樂也出現了《誓言無聲》、《江山》、《沙場點兵》、《陳賡大將》、《喬家大院》、《紅頂子商人胡雪岩》、《井岡山》、《戈壁母親》等好作品。第十屆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評出了《吉祥三寶》、《蓋樓的哥們》、《望月》等20首優秀獎歌曲,《永恆的彩霞》等20首入選獎歌曲。民族管弦樂也產生了很多好作品,徐沛東為廣東音樂作了新的編配,《國樂飄香》音樂會獲得成功。

2007年7月,由中國音協中國文聯演藝中心和總政宣傳部共同推出的紀念建軍80周年軍旅音樂作品展演周《革命詩篇——傅庚辰作品音樂會》、《當兵的歷史——印青作品音樂會》、《長城長——孟慶雲作品音樂會》、《相聚在軍旗下——老文藝工作者音樂會》以及北京軍區、海軍、空軍、武警共八場音樂會在首都掀起了音樂熱潮。這不僅展示了軍旅音樂作品的精華,同時也雄辯地證明,作曲家必須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一個人民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才能受到人民的愛戴,絕不能以「小眾」自詡,盲目陶醉在狹小的圈子裡。

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鍾獎是在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之後舉行的,是在黨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戰略目標前提下舉行的,在總賽區廣州之外,增設了長沙、南京、寧波三個分賽區,增設了合唱、民樂、流行音樂、理論評論等獎項的評選,擴大了評比面、受眾面、影響面,是對金鍾獎的重要改革,推動了金鍾獎做強做大,使金鍾獎邁入了新階段。

今年還將舉行交響樂百年回顧展。回顧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發展中國特色交響樂,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雅俗共賞,二是現代技法中國化。就是要把現代技法的科學原理、科學方法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和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魄、中國特色的交響樂。毛澤東思想之所以勝利,就是因為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鄧小平理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把馬列主義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離開了中國的實際,脫離了中國人民,就失掉了根基,我們的事業就不能取得成功。

當前,我國的音樂事業如日中天,正處在一個空前繁榮的發展時期。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強大,音樂的影響力、滲透力、震撼力與日俱增,在人民群眾中、在文化生活中、在社會活動中出現了空前的音樂熱。從城市到鄉村,在公園、在廣場、在社區,到處充滿音樂之聲,到處充滿著歡樂的歌唱,我們的國家正處在一個充滿著歌聲激揚著音樂的新時代

㈧ 電影音樂的歷史 什麼是電影音樂

電影是音畫藝術,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是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的。人們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聽聲音刺激。電影能從無聲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攝影美術之外的表達形式。你看那些好萊塢大片,從開始到結束,大量的音樂充實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甚至於當電影出現某種色調時,音樂都能起到增強作用。
其次,電影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對他的研究生們做過一個實驗,為他們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20分鍾,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過錄音技術與對白、音響效果合成一條聲帶,隨電影放映而被觀眾所感知。電影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音樂體裁,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但聽覺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因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電影音樂是在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氣氛方面起著特殊作用。電影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代音樂體裁。

性質與特點
編輯
電影成為綜合藝術之後,音樂雖然仍保持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如擅長抒情、不擅長敘事、需要聽覺來感受、需要時間的過程展現形像、通過演奏和演唱的再創作才能欣賞,但是,在表現的方式上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①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學幻想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的電影以外,電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電影音樂也不象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麼誇張和程式化。
②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唯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制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類型
編輯
現實性與功能性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這類音樂(或歌曲)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㈨ 音樂在電影發展史上的重要性

現代電影中.電影音樂已經成為電影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給觀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而且又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題思想,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而變化,使電影充滿生機與活力.對推動電影劇情的發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文將從電影音樂對增強電影劇情的表現力、推動電影故事情節的場景氣氛、深化電影劇情的主題思想等方面.闡述電影音樂在電影劇情發展中的作用。

當今社會,看電影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消遣方式之一。從早期的無聲電影,到1927年電影進入有聲時代,音樂也隨之進入了電影的大門。現在的電影不僅在故事情節上曲折動人、扣人心弦,而且在背景音樂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對人們心靈的震撼,在劇情發展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前蘇聯著名電影理論家列別捷夫曾說:「在一部影片中,必須把畫面和音樂結合起來的想法,幾乎是從無聲電影發明之日起就同時出現的,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人們覺得銀幕是啞巴的感覺,它以本身形象所具有的較高的感染力.使電影場面列入藝術現象之內。」美國著名電影作曲家赫爾曼也說過:「音樂實際上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無意識的支持。它不總是顯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卻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㈩ 影視劇音樂的歷史

1.最早在影片上發聲的電影音樂 早期的有聲電影是用放映機和留聲機同時工作來發聲的。放映電影時,工作人員必須手持唱機磁頭、眼望銀幕,在需要配樂時立即把唱機磁頭放在唱片上。中國最早的發聲電影,是1930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該片由邵醉翁導演,宜景琳主演。1933年,聯華影片公司攝制了《母性之光》,該片由田漢編劇,聶耳作曲。插曲《開礦歌》的曲調清新、剛健。同時二部合唱形式也第一次出現在電影音樂中。
2.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音樂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於是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廳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樂紀錄影片《基督教的士兵》。這部紀錄片長50分鍾,由救世軍巴依奧斯克普公司拍攝,為影片配樂作曲的是澳大利亞音樂家R·N·馬卡諾里。1908年11月17日,法國巴黎公開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殺》,是世界上最早配樂的故事片。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薩恩斯作曲。
3.最早的立體聲電影音樂 1932年,巴的電影製片人阿貝爾·甘斯和安德雷·戴布利最早在電影中配上立體音響,從而獲得專利。這是根據甘斯的無聲電影巨作《拿破崙》改編的,該片於1935年在巴黎的帕拉馬溫特影劇院首次放映。
1941年,迪斯尼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幻想曲》,首先使用了美國無線電公司和沃爾特·迪斯尼製片廠合作製成的立體聲音樂。影片的音樂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奏,雷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
4..最早的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從1934年開始,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設最佳作曲、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三項獎。作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一系列音樂的作曲家,配樂獎不是單純選配現成的樂曲,而是創造性地使用與主題有關的音樂素材;最佳歌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主題歌的對象。在1942年第15屆奧斯卡頒獎儀式上,美國著名音樂家歐文·伯林擔任了最佳歌曲獎的授獎人。他打開密封名單後,驚愕了一下,隨即笑逐顏開地說:「我很高興能把這個獎頒給這個我久已熟識的傢伙。」原來獲獎的正是他為影片《假日旅店》所作的歌曲《白色的聖誕節》,歐文·伯林成了第一位給自已頒獎的人。
5.中國第一部配音電影 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該片由洪琛(化名庄正本)編輯,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主演。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次放映時,不僅轟動了全國各大城市,而且名揚東南亞各地,上海遠東公司的代表菲律賓影片商,花了18000元才買下了這部影片的上映權。
6.中國最早的電影主題歌 1929年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電影《野花閑草》中的《尋兄詞》。在電影里穿插歌曲,或者根據電影的主題思想寫成主題歌,對增加氣氛和闡發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尋兄詞》由《野花閑草》的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兩人主唱。盡管《尋兄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微不足道,但由於它是中國第一首電影主題歌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的歷史變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戒毒大尺度電影 瀏覽:235
電影中音樂對環境的渲染 瀏覽:655
泰國電影小三上位 瀏覽:398
浙江金華電影院疫情 瀏覽:705
法律規定下雨一定要打傘求電影名字 瀏覽:256
地道戰電影配音樂 瀏覽:902
馬來西亞電影甜甜圈演員表 瀏覽:60
逃學威龍1國語完整版電影 瀏覽:598
成龍功夫電影長片 瀏覽:237
葉塞尼亞電影愛情版 瀏覽:726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電影院表白視頻 瀏覽:343
韓劇電影男女主角在工作 瀏覽:938
美國電影驚悚大全 瀏覽:730
電影邊城浪子演員介紹 瀏覽:102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動畫 瀏覽:522
瑪麗蓮夢露的尺度大的電影 瀏覽:980
情侶電影院爆米花照片 瀏覽:920
糟老頭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777
2020年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必須記錄下 瀏覽:633
齊溪在法國拍電影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