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兩個環境(擬態環境、現實環境)分析電影《大事件》
影片開始7分鍾的長鏡頭,充當了這部影片形式上的「王牌」,在思想上也達到了相當深的深度,在媒體製造的虛擬環境中上演了一場真實的「show」,層層的把關,它引發了我們對媒體的角色和功能的思考。我們的生活在多大意義上被媒體所操控。
《大事件》是從媒體拍到警察舉手投降的照片,引發了市民的警察辦事能力的懷疑。在這里,影片就肯定了媒體對民眾的控制能力。後來,警方也通過媒體來演戲,這就讓命中懷疑了媒體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所謂的傳媒報道其實就是一部分人操控的戲。在當地社會,媒體的作用無孔不入,他們的誘導和塑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絕不能被低估。可以這么極端的說,從來沒有什麼戰爭,有的只是媒體對戰爭歪曲的報道甚至虛構的一種幻像。
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也就是擬態環境,由於這種加工和、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進行的,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將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這就容易讓民眾產生一種假象,認為在這種「客觀」的環境里發生的事件也是真實的。《大事件》影片中的警察本想利用媒體製造一個擬態環境,從而改變民眾對警方的態度,然而沒想到的是媒體也同時被匪徒利用了,雙方角力,各自利用媒體給自己帶來的利處,匪徒把警方精心打造的擬態環境破壞了,擬態環境沒有了,民眾也就從虛擬中走了出來,又開始對警察產生懷疑態度,這是警方沒想到的,他們忽視了一點,擬態環境的加工和選擇是不公開的,如果這一點被另一方所牽制,那麼這個擬態環境是形成不了的,警方對信息的加工和選擇,被匪徒利用了,警方精心設置的虛擬環境被破壞了,民眾也開始覺醒。
然而不得不說到的還有影片中重要的一個人物,陳慧琳飾演的方潔霞,她不僅僅是這個虛擬環境的製造者,也是對整個信息加工、篩選的的把關人。她站在警方的立場上決定了哪些新聞可以報道,哪些必須剪掉,她就是把關人。傳播者不可避免的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與視角上,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傳播就是把關。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是把關人。影片中的方潔霞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把來自各處的新聞匯集後,把對於警方不利的新聞報道剪掉,只對媒體公開一些有利於挽回警方顏面的新聞報道,這就把她作為一個把關人的位置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當然,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中像方潔霞這樣的把關人並不少在,事實上,在整個社會范圍的信息大循環中,每個人都有意或無意的充當著把關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扮演把關人的角色。
從《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傳者是主動的,相對於處於主導地位,受者則是被動的、容易接受影響(盡管他們可以選擇或抵制媒介),受者在傳者所製造的擬態環境和把關人對信息的加工下被動的接受。概言之,由於大眾傳播的信息面廣、量多,因而影響巨大。因此不難體會到,作為傳者的大眾媒介,責任是重大的。
2. 電影《大事件》想表達什麼,或者說內容對人有什麼啟發
作秀啊
3. <大事件>電影的劇情是怎樣
http://www.cxscn.com/Html/Article/gtys/57.html
4. 電影 大事件 結局
1、陳開的不是對講機而是手機,因為她在大樓內從被擊斃的劫匪手上發現手機時手機還處在通話狀態,當時她追蹤的巴士車站時並不能確定那一群人哪個個是任,只有通過撿到的那部手機撥打最後一個通話號碼,這樣身上手機鈴聲響起的那個人就一定是任了。
2、在大樓里,任無意中見到了尤勇(就是那個大陸殺手)要刺殺的對象的照片,分別逃出大樓後,任被警察一路追蹤,自感逃生無望,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幫新認識的道上的朋友完成任務,於是最後拼盡全力向那個倒霉的傢伙連看數槍。而尤勇看到新聞後,也同樣出於江湖義氣,孤身一人去搶劫金行(也就是任准備搶劫的目標),最後被擊斃,就是電影結尾的電視新聞的內容。
《大事件》是由導演杜琪峰執導,任賢齊、陳慧琳、張家輝聯合主演的警匪片。本片於2004年6月上映。影片講述了香港警察在一次失敗的任務後如何同悍匪對峙,挽回公眾信心和重新樹立形象的故事。杜琪峰憑藉此片於第42屆台灣金馬獎獲得最佳導演獎。
(4)大事件電影圖片解析擴展閱讀
1.幕後花絮
有一場戲是講述張家輝不聽命令,使得Kelly怒氣沖天,但導演嫌Kelly欠缺上司的應有威嚴,所以ng多次。
戛納電影節選片組委會多次來到拍攝片場看花絮,也看了部分樣片,包括拍攝長達8分鍾的槍戰爆炸戲和最後一段長達10分鍾的大場面。但影片4月初才殺青,後期製作時間太緊,來不及參賽,後改為在戛納亮相。
2.幕後製作
《大事件》拍攝時選用的都是日常生活的鏡頭,光線是自然光,聲音是現場同期聲。影片拍攝時最大的挑戰就是開頭一幕8分鍾的槍戰鏡頭,這用了3天時間。為了配合《大事件》的劇情,導演杜琪峰起用了一個新鮮的「10分鍾一個長鏡」的拍攝手法而放棄了一貫的剪接加工。
為此,製作組專程邀請拍攝《指環王》的攝影師來港親自操刀,後者在研究了劇本後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勝任,因此打了退堂鼓。
5. 如何評價電影《大事件》
裡面的配樂超級棒,尤其是最後的時候,方督察追捕的時候,通過電話聽聲音的時候,真的超級厲害。當然啦這部片子最大的亮點是開頭的那個長鏡頭,哇塞,真的超牛,長鏡頭史上的分割線。其實本片我最喜歡的不是警察,我喜歡的是阿元,他雖然是壞人但是他很好,對孩子的時候我很喜歡。本片的那個小男孩也是亮點,這孩子太酷了。
6. 《大事件》這部電影是誰翻拍誰的
俄羅斯翻拍香港的,香港2004年上映,俄羅斯2009年
7. 電影《大事件》的點評
點評
配角其實更出彩
香港的警匪片其實已經快拍濫了,但是杜琪峰繼《PTU》之後,再次發掘出一個新鮮角度。應該說這部戲的成功除了杜琪峰處理手法得當之外,好的劇本實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陳慧琳的表演相對《無間道》時期的確有長進,但是她始終還是一個「木頭美人」,眼神不夠流動,只知道一味凶,很多細節都沒有表現好,比如她剛剛知道任賢齊就是她努力追捕的悍匪頭子時,她也是沒有什麼表情的,張家輝飾演的角色時常和她有沖突,她都快被氣得跳起來了,試想這種性格的女警司在面對大魚時能保持喜怒完全不形於色嗎?
任賢齊努力表現一個陰冷性格的匪徒,但是讓人覺得他刻畫得不夠深入,反而是他紮起圍裙,切菜做飯的時候才是最像他的時候,因為他太努力營造那種冷酷的眼神了,有點表演過了,給人感覺過於刻意,還不如做飯那一刻讓人感覺更正常。張家輝希望藉此片轉型,從這點上來說,他確實成功了,他把性格沖動的警察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被車撞得腳瘸了也執意追拿匪徒,搏命的演出讓人印象深刻。而林雪、許紹雄這兩片綠葉的表演也是片中為數不多的笑料。
8. 可不可以幫忙解釋一下《三岔口》和《大事件》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杜琪峰的電影看起來有點吃力。。
1、《三岔口》是陳木勝導演的,不是杜琪峰。
《三岔口》結局是鄭伊健飾演的杜厚生是一系列鋼絲左撇子謀殺的真凶,她的太太根本不是老孫的女友,而老孫的女友其實被吳彥祖飾演的殺手在第一個任務時殺死,所以他出於內疚也可以說別的原因一直幫助郭富城飾演的老孫。最後吳彥祖飾演的殺手和寧靜飾演的中間人在海上被別的殺手殺死,而羅嘉良的兒子的屍體一直也沒有找到。最後老孫接替曾志偉調到人口失蹤,他仍舊沒有放棄尋找自己的女友素芳,明明知道自己的女友已經被殺死,但他仍舊充滿希望,就像他說的,總有些人能找回來。
2、《大事件》的導演是杜琪峰,影片的最後,杜棋峰有了自己的想法,殺手和劫匪的位置互換。當陳一元替殺手完成使命時,我聽到了弦樂的哀傷和一個生命(無論他是否是匪)對信義的忠誠,這是杜棋峰再一次對警察立場的無情嘲諷。
陳一元也沒有投降,他明白他自己已經是秀里的一員,但他朝天鳴槍的一刻杜棋峰已經立場清晰地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反英雄」。
杜琪峰的電影一直都是這樣,例如放逐,非常突然等,其實《大事件》並不算是看起來很吃力的電影,簡單來說就是一場經常和劫匪的電視表演,最後警方贏了,而劫匪又碰到殺手,角色互換,代替彼此去完成任務最後通通死去。
(8)大事件電影圖片解析擴展閱讀:
杜琪峰,香港知名導演。成長於香港著名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童年時即很喜歡看電影,當時戲院分為早場和公餘場,通常早場放粵語長片,公餘場放西片。
為圖便宜,杜琪峰專挑西片看,看的多數是動作片和西部片。後來杜琪峰的父親去東樂戲院工作,杜琪峰便經常在後台看免費戲。到讀書時才開始看國語片,並且產生了要做電影這行的想法。
杜琪峰於2000年後的個人創作趨於成熟,顯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並逐漸受到國際影壇關注。如:《大事件》(參展戛納電影節)、《PTU》、《柔道龍虎榜》(參展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放·逐》參賽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與徐克、林嶺東合導的《鐵三角》參展戛納電影節,2008年,拍攝四年之久的《文雀》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2011年憑借電影《奪命金》獲得第4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2013年執導的電影《毒戰》打破中國內地警匪電影的票房紀錄 。2015年執導劇情片《華麗上班族》和警匪片《三人行》。 2016年,與韋家輝聯合執導的魔幻大片《天師捉妖》 。